中国人最容易用错的成语
摩拳擦掌 成语辨析

摩拳擦掌——成语辨析与文化内涵“摩拳擦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它的形象生动、言简意赅,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中。
然而,许多人可能对这个成语的含义和来源并不完全了解,甚至有些人在使用时会犯一些错误。
本文将从“摩拳擦掌”的字面意思、历史源流、引申意义以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使读者对这个成语有更全面的认识。
一、“摩拳擦掌”的字面意思“摩拳擦掌”由四个汉字组成,其中“摩”是指摩擦,“拳”是指拳头,“擦”是指擦拭,“掌”是指手掌。
字面上的意思是用手摩擦拳头,擦拭手掌,这是人们在准备进行剧烈运动或者重要工作前的一种常见动作。
这种动作能够刺激血液循环,增加身体的温度,使身体更快地进入状态。
二、“摩拳擦掌”的历史源流“摩拳擦掌”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明朝文学家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第五十五回:“那猴王听得此言,心中大怒,摩拳擦掌。
”在这里,吴承恩通过孙悟空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他听到不公之事后的愤怒之情和即将采取行动的决心。
三、“摩拳擦掌”的引申意义虽然“摩拳擦掌”的字面意思是摩擦拳头和擦拭手掌,但它在实际使用中却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它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因为期待或者兴奋而产生的紧张情绪,表示他们正在积极准备,蓄势待发,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或机会。
四、“摩拳擦掌”的用法“摩拳擦掌”是一个动词性的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心态或者行为。
例如:“看到比赛就要开始了,队员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全力以赴。
”在这个句子中,“摩拳擦掌”就准确地描述了队员们激动而又充满斗志的心情。
五、“摩拳擦掌”的误用尽管“摩拳擦掌”是一个很常见的成语,但有些人却在使用时容易犯错误。
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把“摩拳擦掌”和“跃跃欲试”混淆起来。
这两个成语虽然都含有期待和兴奋的意思,但它们的应用场合却是不同的。
“摩拳擦掌”更多的是用来形容人们在面临重大挑战或机遇时的心理状态,而“跃跃欲试”则更多地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新事物或者新鲜事物时的好奇心和尝试欲望。
中国用筷子的十二忌(成语版)

中国⽤筷⼦的⼗⼆忌(成语版)
⾝为中国⼈.中国的餐桌礼仪我们必须得懂的.尤其是中国⽤筷⼦的礼仪.他表现我们中国⼈的内在修养.下⾯是中国餐桌⽤筷⼦的⼗⼆⼤礼仪.望⼤家参考学习
⼀忌“三长两短”:⽤餐前或进餐时,不可将筷⼦长短不齐地放在桌⼦上。
民间认为“三长两短”,预⽰不吉利,多指出事甚⾄死亡。
⼆忌“仙⼈指路”:即不能⽤筷⼦指着他⼈说话,这是不⽂明礼貌之⾏为。
三忌“品箸留声”:不可以将筷⼦头放在嘴⾥吮吸,并发出“滋滋”的声⾳,⼀般认为这是缺少家教的⾏为。
四忌“击盏敲盅”,⽤筷⼦敲击碗碟被视为乞丐讨饭。
五忌“执箸巡城”:不可⼿持筷⼦来回在桌⼦的菜盘间寻找,不知从哪⾥下筷⼦。
被认为⽬中⽆⼈,缺乏修养。
六忌“迷箸刨坟”:不可以⽤筷⼦在盘⾥扒拉来扒拉去,如盗墓扒坟⼀般,不⽂明礼貌。
七忌“泪箸遗珠”:忌夹菜时不利落,将菜汤流到其他菜⾥或桌⾯上。
⼋忌“颠倒乾坤”:不可将筷⼦⼤⼩头颠倒使⽤。
九忌“定海神针”:⽤餐时,不可以⽤⼀只筷⼦去插盘⾥的菜品。
⼗忌:“当众上⾹”:帮别⼈盛饭时,不能为了⽅便省事,⽽把⼀副筷⼦插在饭中递给对⽅。
好事错办,如同为死⼈上⾹,视为⼤不敬。
⼗⼀忌:“交叉⼗字”:不可将筷⼦随便交叉放在桌⾯上。
⼗⼆忌:“落地惊神”:⼿持筷⼦要稳、谨慎,注意不要失⼿,将筷⼦掉落在地上。
让人拍案叫绝的100个“成语之最”

让人拍案叫绝的100个“成语之最”,太有意思了!值得分享!
中国人善于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意思,成语就是如此。
今天,小编趣读成语,相信你看完,一定刷新你对成语的认识呢?【数字篇】
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
最值钱的话——一诺千金
最宝贵的时间——一刻千金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
最成功的战斗——一网打尽
最大的效益——一本万利
最大的手——一手遮天
最大的树叶——一叶障目
最高的瀑布——一落千丈
最惨的结局——一败涂地
【动物篇】
最急的事——杀鸡取卵
最奇怪的动物——虎头蛇尾最险恶的地方——龙潭虎穴最怕事的人——胆小如鼠最亲密的伙伴——一丘之貉
【比喻篇】
最爱学习的人——如饥似渴最怕事的人——胆小如鼠最宽的嘴巴——口若悬河
【“之”字成语】
【其它篇】
最彻底的变化——翻天覆地最彻底的劳动——斩草除根冲得最高的气——气冲霄汉
最远的邻居——天涯比邻
最大的嘴、最深的呼吸——气吞山河最大的誓言——海枯石烂
最有学问的人——无所不知
最大的满足——天遂人愿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中国人最喜欢的成语,包含糊涂的成语

中国人最喜欢的成语,包含糊涂的成语摘要:一、引言1.中国成语的背景介绍2.糊涂成语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二、常见的糊涂成语1.糊里糊涂2.难得糊涂3.不知所措4.稀里糊涂5.昏头昏脑三、糊涂成语的含义与用法1.糊里糊涂:形容事物混乱不清2.难得糊涂:表示在某些情况下,适当地装糊涂是有益的3.不知所措:形容人在面对突发状况时,无法做出决策4.稀里糊涂:表示对事物了解不清晰5.昏头昏脑:形容头脑发昏,不清醒的状态四、糊涂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糊里糊涂:用于形容对某件事情了解不透彻2.难得糊涂:用于表示在某些情况下,适当地装糊涂是有益的3.不知所措:用于描绘人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无措感4.稀里糊涂:用于表示对事物了解不清晰5.昏头昏脑:用于形容头脑发昏,不清醒的状态五、结论1.糊涂成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2.学习糊涂成语对了解中国文化的意义正文:【引言】中国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简洁精炼的形式,传达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在这些成语中,包含了不少与“糊涂”有关的成语。
那么,这些糊涂成语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具体体现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常见的糊涂成语】1.糊里糊涂:形容事物混乱不清。
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对某件事情了解得不够透彻,或者形容一件事情的状况非常混乱,让人无法理清头绪。
2.难得糊涂:表示在某些情况下,适当地装糊涂是有益的。
这个成语传达了一种“大智若愚”的思想,认为在某些时候,装糊涂可以避免麻烦,化解纷争。
3.不知所措:形容人在面对突发状况时,无法做出决策。
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面对意外事件时,由于紧张、慌乱而无法正常思考和应对。
4.稀里糊涂:表示对事物了解不清晰。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认知模糊,缺乏明确的判断。
5.昏头昏脑:形容头脑发昏,不清醒的状态。
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因为疲劳、醉酒等原因,导致头脑不清醒,做事不理智。
谦敬成语

古人太有礼貌了,谦辞敬辞一大堆。
如果你想做个“讲礼”的人,可以看看10个敬辞成语,33个谦辞成语。
它们都是中考高考的常客,一不小心就容易谦敬错位。
一、敬辞成语1. 【高抬贵手】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
2. 【不吝赐教】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见或请教问题。
3. 【鼎力相助】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4. 【洗耳恭听】洗清耳朵,恭敬地听讲。
形容恭敬而认真地听人讲话。
(多用于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5. 【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
形容宾客很多。
6. 【大材小用】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
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低下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7. 【率先垂范】带头给下级或晚辈作示范。
8. 【虚怀若谷】谦虚的胸怀像山谷一样空旷深广。
形容非常谦虚。
9. 【虚左以待】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位为尊。
空着左边的位置等待客人,表示尊敬。
也泛指留出位置恭候他人。
10. 【不成敬意】“小意思,不成敬意”是中国人在送礼时的谦辞,意思是“这份礼品不足以表达对你的感激之情”,或者“我非常敬仰您,送给您的这份礼物也表达不了我对您的敬意”。
二、谦辞成语1. 【蓬荜生辉】用以称谢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称谢别人题赠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
蓬筚:即“蓬门荜户”的简称,用蓬草、荆竹作门的草屋比喻穷苦人家。
2. 【敝帚自珍】一个破扫把,自己也十分珍惜。
比喻自己的东西再不好也值得珍惜。
3.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
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
4. 【贻笑大方】贻,留给;大方,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指让学者或行家笑话。
5. 【无功受禄】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6. 【敬谢不敏】敬,恭敬;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
指恭敬地表示没有能力或不能接受(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
7. 【忝列门墙】忝,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表示自己愧在师门。
8. 【信笔涂鸦】形容字写得很坏。
9. 【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两个人下棋的成语

两个人下棋的成语
下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的智力运动,而在下棋的过程中,人们也创造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成语,这些成语不仅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思考方式,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下面介绍几个与下棋有关的成语。
1. 兵不厌诈
下棋过程中,走棋的双方都会采取各种策略、伏击等手段来获得胜利,这就是“兵不厌诈”的体现。
意思是说,军队在战争中要善于用计谋,以诈取胜利。
2. 棋逢对手
下棋时,如果两个对手实力相当,就会出现“棋逢对手”的情况。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遇到了同样的对手,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棋艺和思维能力。
3. 心浮气躁
下棋需要有一颗平静的心态,如果情绪波动过大,就容易出错。
因此,“心浮气躁”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的人。
4. 重整旗鼓
在下棋时,如果局势不利,双方可以选择重新组织、调整,来争夺胜利。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遭受挫折后要重新振作,重新开始。
5. 破釜沉舟
下棋时,如果走到了绝境,就可以采取“破釜沉舟”的策略,放
弃一些棋子来争取更大的收益。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面临危机时,必须下决心做出最后的努力,不留退路。
总的来说,下棋是一项充满智慧和乐趣的活动,与之相关的成语也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考。
学习这些成语,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更可以借鉴其中的智慧,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
中国人最容易读错写错的十个字

中国人最容易读错写错的十个字夯实语基0511 1851中国人最容易读错写错的十个字按语:我并非吹毛求疵的老学究和抱残守缺的书呆子,也不是《咬文嚼字》编辑部的,就是觉得老遇见一本正经读写错别字的情况,虽然有点见怪不怪了,但别扭感总像一根刺,隐隐不快,触之砭骨。
以下十个字词标本,是我在生活中遭遇最多的错字别音,列举出来提醒别人也警示自己,有责改之无则可嘉。
一,把按捺(音:na,音如“纳”;下同)不住读写成按奈(nai,“耐”)不住。
这是我碰见最多的错读错写词汇,在口语中、文章里屡见不鲜,几乎每月每日都不期而遇。
尤其是电视广播舞台讲坛上那些歌影明星和主持人,甚至某些专家学者,一说起这个词,绝大多数都要说成按捺(nai)不住。
这一点不用提供任何实证,只要留心,周遭满目满耳皆是。
二、锲(qie,“切”)而不舍被读成锲(qi,“弃”)而不舍。
最糟糕的是央视广告,几年来它至少有两种不同商品的广告语在大范围扩散这种错读,误导性无以复加。
我做过简单测试,问10个朋友,竟有7个读成锲(qi)而不舍,其中包括5个以上知识分子,而且个个都板上钉钉振振有词。
最可怕的是孩子,问10个少年儿童,发音锲(qi)而不舍的高达8个。
实在是不可思议。
三、例如例子举例等等。
例(li,“力”)成了例(lie,“列”)在中国简直已错入膏肓。
最常见的是各级领导讲话。
领导没文化也就罢了,反正他们不指望这个升官发财,可是无数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也普遍例(lie)如、例(lie)子和举例(lie),这就胡言乱语误人子弟了。
有些方言的确读例(lie),但用普通话这么讲是十足的乱来。
四、徘徊(huai,“怀”)。
这个问题主要出在歌手身上,他们演唱时流行或喜欢念成徘徊(hui,“回”),以为一种时髦或新潮。
我分析这帮孙子是受了台湾人影响。
在台湾,这个字被读成“回”音。
港台文化一度在内地兴嚣,于是一半以上大陆通俗歌手跟在屁股后面东施效颦,满口的徘徊(hui)徘徊(hui),叫人听了很想抽丫几个嘴巴。
带有猪的成语

带有猪的成语猪是一种常见的农场动物,也是中国人民常见的食品之一。
在中国文化中,猪也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和成语。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与猪有关的成语。
1. 猪突豨勇:形容人勇猛果敢,敢于奋斗。
这个成语中的“豨”是中国古代对野猪的称呼,“猪突”意为野猪势头凶猛,能在战斗中勇猛向前。
2. 猪狗不如:比喻人品行极差,恶质低劣。
猪和狗是农场中常见的动物,由于它们自私而拜金的性格,所以与它们相比人类更加优秀。
3.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意思是不去敌人的巢穴,怎么能够获得敌人的财物或收获。
这个成语中的“虎”,也可以用猪代替,意思是不去猪圈,怎么能获得猪的肉。
4. 食禽肆忽:这个成语出自《论语·为政篇》中,有时指一个人对于美食的百无禁忌的攀附。
猪是被认为是贪食的动物,所以用来比喻人对于食物特别贪婪的样子。
5. 猪狗不改:形容人品行恶劣,很难改变。
由于猪和狗有着同样的贪婪和懒惰的特点,所以用来形容人品行的堕落和不能改变。
6. 猪猪香:形容熟睡得香甜。
猪是一种爱睡觉的动物,所以用来形容人睡得很香。
7.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事物或不具备基本能力的人讲高深的道理。
这个成语中的“牛”也可以用猪来替代,意味着把高深的道理讲给一个蠢笨的人听。
8. 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努力,只等着机遇自己找上门来。
这个成语来自于一个古老的故事,故事里有一位农夫守着一个树桩等兔子撞死在树桩上,猪如果会想也会成为这个愚蠢的农夫。
9. 猴年马月:形容时间很久远,年月很久。
猪和猴一样,都是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用来形容时间很久远。
10. 拿着猪毛当令箭:比喻拿一点微不足道的东西当成了重要的资本。
猪毛很小,用来比喻微小的东西。
总结来说,猪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同时也与许多成语有关。
这些成语不仅仅是用来描述动物的特点,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类的品德、行为和生活习惯。
无论是形容一个人的勇猛果敢,还是品评一个人的品行低劣,猪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在成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对成语的理解
什么是成语
《现代汉语词典》:人们长期以来习用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 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 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 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 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 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 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 性质的。
• 中国成语数量虽多,但很多成语适用 的对象和范围都很特殊,因而,在使 用成语时,要注意辨别成语的使用范 围和对象。像以下这些成语:
“青梅竹马”指男女幼年两小无猜; “妙手回春”指医术高明; “悬壶济世”指行医济事; “草长莺飞”是形容江南的春天的景色的; “折冲樽俎”指在外交谈判上取得胜利; “破镜重圆”指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聚; “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敬; “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势力庞大,不大听从调
例三:
“参差不齐”和“犬牙交错”,都有 不齐之义,但“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 大小不齐;“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 曲折,就像牙齿那样不齐,也形容多种 因素牵连的复杂情况,或双方力量对比 互有短长。
平时多区别这些近义成语,从中积累经 验,归纳方法,形成语感,是十分必要的。
注意辨别成语的使用 范围和对象
语出《庄子.徐无鬼》:“天下非有公是 也,而各行其所是。”
否极泰来:
坏的达到极点,好的就来了。意思是说 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发生变化,转化到事 物的对立面。“否泰”,卦名,天地交,谓之 泰,天地不交,谓之否。“否”读作pi,上声, 不能读作fou。
语出中国典籍《周易·否》和《周易·泰》。
平心而论:
金屋藏娇:
指以华丽的房屋让所爱的妻妾居住。 也指取妾。娇:原指汉武帝刘彻的表妹陈 阿娇。汉武帝幼小时喜爱阿娇,并说要让 她住在金屋里。
语出汉·班固《汉武故事》:“若得阿娇 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后来,“金屋 藏娇”的含义转变为了兴建豪宅,让爱妾 居住,或者另造房屋,娶亲纳妾之意。
嫣然一笑:
形容女子笑得很美。嫣然:笑得很 美的样子(指女性)。 语出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心平气和地给予客观评价。不能写 成“凭心而论”。
语出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 录一》:“平心而论,王弻始变旧说,为 宋学之萌芽。”
三阳开泰:
用来在岁首表示良好愿望,祈求吉祥 的词语。不能写成“三羊开泰”。
语出《周易》,《周易》称爻连的为阳 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 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
举例:王利泉老师是带领同学们登堂入室的名师。
对簿公堂:
在法庭上受审问
语出汉代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簿”指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就 是受审问。“公堂”是官吏审理案件的地 方。
瓜田李下:
在瓜田中不弯腰提鞋,在李树下不抬头 整冠,以防被人怀疑偷瓜偷李。指正人君子 要避嫌,不能使自己陷于被怀疑的境地。
蓬荜生辉:
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 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 话)。蓬荜:编蓬草、荆竹为门,形容穷 苦人家。
语出元·秦简夫《剪发待宾》第三折: “贵脚踏于贱地,蓬荜生光。”
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 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语出《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贡探 讨卫国大夫孔圉(yu上声)时孔子对孔 圉的评价。
差强人意:
大体上能使人满意。
语出《后汉书.吴汉传》:“乃叹曰:‘吴公差 (尚、较)强(加强、振奋)人意,隐若一敌国 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吴汉颇能振奋人心,得 到这样一个人,就如同获得一个与自己势均力敌的 国家啊。”后变为“尚能令人满意”。
登堂入室:
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语出《论语.先进》中孔子的一句话:“由也升堂 矣,未入于室也。”中国传统家庭的建筑形式通常为 正中为堂,堂后有室,两边为房。古代老师授业有 “升堂”和“入室”之分,所以弟子分为“登堂弟子” 和“入室弟子”,只有“入室弟子”才有资格在室内 听老师亲口传授。
谈笑风生:
“生”是“产生”、“出现”的意 思。不能写成“谈笑风声”
语出辛弃疾《念奴娇赠夏成玉》词中两 句:“遐想后日蛾眉,两山横黛,谈笑风 生颊。”
饮鸩止渴:
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 而不顾致命的后果。不能写成“饮鸠止 渴”。 语出《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 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语出:《尚书·舜典》:“二十有八载, 帝乃殂(cu阳平)落,百姓如丧考妣。” 此成语带有贬义。
春意阑珊:
指春天就要过去了。阑珊:将尽, 将衰。
语出南唐·李煜《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万人空巷:
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空巷: 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 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
语出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 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 妆。”
语出宋·赵佶《宣和画谱》:“顾(顾 恺之,晋代画家)冠于前,张(张僧繇, 南朝梁代画家)绝于后,而道子(吴道子, 唐代画家)乃兼有之。”
明日黄花:
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黄花: 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
语出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如丧考妣:
好像死了父母一样的伤心。丧:死 去;考:已死的父亲;妣:已死的母亲。
语出《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 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鞋,李下不整 冠。”这个成语也作“瓜田之嫌”、“瓜李 之嫌”。
目无全牛:
一般用来形容技艺的高超。
语出《庄子.养生主》中的一个故事,是说一 位宰牛的师傅在讲述自己的经验时说:“始臣 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 见全牛也。”庄子通过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意 思是顺应自然才是为人处事的最高境界。
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
• 词语的色彩既指词语的褒义贬义和中性的 特点,也指词语的书面色彩和口语色彩。
例二:
“面面相觑”、“拭目以待”、“刮目 相看”、“侧目而视”、“另眼相待” 这一组成语,都有“看”义,但各有侧 重:“面面相觑”是形容作错了事时或 极其惊慌时,有关的人不知如何是好的 样子;“拭目以待”是擦亮眼睛来等待, 形容期望十分殷切或确信某件事情的出 现;
“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显著的进步, 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侧目而 视”,“侧目”:斜着眼睛看人,不 敢正视,形容敬畏的情态;“另眼相 待”指用另外的眼光看待,形容对某 人某事特别重视。
语出《庄子·应帝王》:“乡吾示之以未 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反戈一击:
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 进行攻击。
语出《尚书·武成》:“前徙倒戈,攻 于后以北。”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十七回:“吾与杨将军反戈击之。但看 火起为号,温侯以兵相应可也。”
空前绝后:
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 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望其项背:
比喻能赶得上或比得上别人。
语出清代汪琬《与周处士书》:“言论 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 非后世能文章家所能望其肩项也。”意思 是说,其言论很精彩,后代文人不能超越。
文不加点:
指写文章不需涂改一气呵成,是 对文章很高的赞美。
语出萧统对祢衡的称赞:“衡因为赋,笔 不停辍,文不加点。”古人写文章的时候, 如果出现了错字。就随手在错字上点一个点。 所以这个成语中的“点”是修改、改动的意 思。
仗义执言:
为了正义说公道话。“仗义”:主持正 义,“执言”:说公道话。不能写成“仗 义直言”。
语出明冯梦龙《东周国志》第十四回: “若以文、武、宜、平之灵,仗义执言, 国悔罪,王室之福。”
美轮美奂:
形容房屋高大华丽。轮:高大;奂:众多。
语出《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 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 美哉奂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 美好漂亮。
学而优则仕:
学习之余还有余力或者闲暇,就去做官。 优:有余力,通“悠”
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 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说,做官 有了余力就不妨进行学习,学习有了余力则 不妨进入仕途,历练自己,也造福百姓。
炙手可热:
一接近就热得烫手,比喻权势大, 气焰盛。
语出杜甫的《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 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意思是说杨家位高权 重,千万不要接近,免得丞相发怒降罪。
易误读误写的成语
独当一面:
多指独立担当或处理一个方面的工作, 指有经验和工作能力。“当”,“担当” 的意思,不能写作“挡”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 面。”
各行其是: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对的,根本 不考虑别人的意见。“是”,“认为正确” 的意思。此成语含有贬义。不能写成“各行 其事”。
动指挥,现在也指组织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名山事业”指著书立说; “粉墨登场”原指演员装扮好了,登场演戏,
现多指坏人登上了政治舞台; “椿楦并茂”指父母都健在; “琵琶别抱”指妇女改嫁; “面目全非”形容改变很大,多指变得不好; “日理万机”指高级领导人工作繁忙; “同日而语”多用于否定句中; “空穴来风”用于否定句中; “长此以往”多强调将来的情况。
三、怎样准确使用 好成语
要有工具书和相关资料 学习中注意思考
注意区别近义成语
成语相互间有意义上的差别,即使是 意义相近、相关的成语,相互间仍然存 在着语义轻重的不同、表达重点的不同、 范围大小的不同,要注意区别。
例一 :
“ 信口开河”和“信口雌黄” ,两 个成语都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 “信口开河”只指随口乱说,语义较 轻;“信口雌黄”含有不顾事实,恶 意诬陷的意思,语义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