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专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升本)专业论文热门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升本)专业论文热门选题1.神话在文学构建中的作用2.《论语》中“君子”思想考论3.《诗经》中体现的人物审美4.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的孝道思想5.南北朝乐府民歌与唐诗长篇叙事诗的联系和比较6.魏晋风度与酒文化7.唐诗中的女性形象分析8.宋词中的意象研究9.明清小说的发展与演变10.《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解读11.《红楼梦》主题研究12.《红楼梦》人物形象研究(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或者多个人物形象研究)13.唐诗中的爱情叙事研究14.李商隐诗词研究15.唐宋社会状况与诗词发展关系研究16.中国古典戏剧中女性形象研究17.论白居易的新乐府诗18.辛弃疾词研究19.论《西厢记》对元杂剧的继承与创新20.晚明思潮与汤显祖的戏剧创造21.《诗经》中体现的人物审美22.试论李清照的生活历程与词风23.论晚清“谴责小说”24.浅析陆游诗25.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禅意”26.东坡词中的主体意识与人生思考27.论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手法28.《西厢记》中人物的反叛性格探析29.科举对元明戏剧文学的影响30.论梁启超与“三界革命”31.沈从文小说研究(可以谈沈从文小说的某一方面)32.余华小说研究(可以谈余华小说的某一方面)33.论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34.浅析《围城》中的女性形象35.莫言小说研究(可以谈莫言小说的某一方面)36.贾平凹小说研究(可以谈贾平凹小说的某一方面)37.论苏童小说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38.谈《围城》的讽刺艺术39.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武侠小说论40.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研究41.赵树理创作的意义42.浅评曹禺的《雷雨》43.周作人散文论44.王小波小说研究(可以谈王小波小说的某一方面)45.试论朱自清散文46.黄金枷锁下的“恶之花”——曹七巧的悲剧命运及根源47.论张洁早期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和价值观48.论徐志摩的散文艺术49.鲁迅小说研究(可以谈鲁迅小说的某一方面)50.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研究51.张爱玲悲剧意识探析52.林徽因小说艺术初探53.网络小说研究54.公路电影主题表现形式研究55.玄幻文学研究56.史铁生的生命观57.论中国电影现状与当下大众文化的价值观58.民间传说在动漫文学创作中的价值贡献59.周星驰电影研究60.于连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的研究61.安娜和苔丝的命运悲剧62.十九世纪欧美文学中的女性想象研究63.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丑角形象研究64.哈代的命运观65.《牛虻》研究66.《红字》研究67.《百年孤独》与魔幻现实主义68.中国文化在川端康成写作中的表现69.《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形象研究70.《飘》中的人性立场71.论《简爱》72.地方方言研究(可以任选一个地方的方言)73.广告语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研究74.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研究75.《红楼梦》叙事修辞研究76.网络语言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一)1. 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2. 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3. 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4. 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5. 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6. 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7. 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8. 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9. 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0. 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11. 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12. 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3. 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14. 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15. 论《诗经》中的玉文化16. 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17. 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18. 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接受19. 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二)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3、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20、论先秦儒家散文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三)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史诗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 《吕氏春秋》与杂家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 《战国策》名篇研究18. 老子的思想19. 《老子》的艺术特色20. 《庄子》的艺术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题目1.先秦某部专书的语言现象研究2.初中(或高中)语文教材中古文的教学研究3.某地(如安顺市、普定县等)社会用字规范情况调查报告4.汉字的发展与未来5.虚词和汉语的语法形式6.汉字简化问题的探讨7.网络语言研究8.广告语言与传统文化9.同音词在语言交际中作用10.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11.《说文解字》的某一部首(如“木”部)的语义场研究12.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关系13.某一部专书的语言现象研究14.《×××》(某古文)的语言风格研究15.《×××》(某古文)的修辞手法研究16.初中(或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对教学的影响研究17.地方方言与古诗词用韵的关系研究18.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设计研究19.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异同比较研究20.语文教材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研究21.语文教材中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研究22.语文教材中诗歌的选编问题研究23.语文教材中的跨文化研究24.通过语文学习,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研究25.中学语文课文的道德教育价值研究26.中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研究27.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建筑文化研究28.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29.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30.中学语文课文中的外来文化研究31.中学语文课文中的民间文化研究32.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33.中学语文课文中的动物形象研究34.中学语文课文中的生态环境研究35.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化传承问题研究36.中学语文课文中的服饰文化研究37.中学语文课文中的饮食文化研究38.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古代诗歌翻译研究39.中国古代诗词在当代的传承与变异研究40.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研究41.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愁”情表达研究42.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孤独”情感研究43.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思”情表达研究44.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梦”幻世界研究45.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研究46.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月”意象研究47.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花”意象研究48.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雪”意象研究49.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风”意象研究50.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云”意象研究51.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雨”意象研究52.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山”意象研究53.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水”意象研究54.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春”季节研究55.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秋”季节研究56.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夜”环境研究57.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梦”幻世界研究58.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剑”器意象研究59.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研究60.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月”意象研究61.唐代边塞诗的演变与发展62.宋代词牌的起源与演变63.元代散曲的语言风格及其影响64.明清小说的地域特色研究65.唐代诗歌中的“胡风”元素研究66.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诗的用典研究67.唐代传奇小说的情节设置及其影响68.宋代题画词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69.明代拟话本的叙事模式研究70.清代京剧剧本的语言风格及其影响71.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新派武侠小说”研究72.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义73.余华小说中的生命观及其艺术表现74.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功与侠义精神研究75.王小波作品中的性观念及其影响76.贾平凹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77.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78.钱钟书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意义79.莫言小说中的乡村生活及其文化意义80.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科技观念及其影响81.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登高”行为研究82.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残缺”之美研究83.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镜”意象研究84.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雪”意象研究85.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竹”意象研究86.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蝉”意象研究87.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江南”地域文化研究88.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塞北”地域文化研究89.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豪放”风格研究90.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婉约”风格研究91.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清雅”风格研究92.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艳丽”风格研究93.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比兴”手法研究94.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对比”手法研究95.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手法研究96.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用典”手法研究97.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时空转换”手法研究98.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叠加”手法研究99.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研究100.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方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方向一,古代汉语1,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2,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3,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4,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5,假借字与通假字6,古今字和异体字7,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原因\规律)8,古代汉语重叠词研究9,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10,专书的词汇研究11,专书的用韵研究12,专书的语法研究13,对汉字性质的认识14,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1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16,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17,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18,《说文》部首研究19,《说文》贝部研究20,《说文》重文研究21,,《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22,《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23,,《论语》常用词汇研究24,《老子》(某种)句型研究25,《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26,《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27,《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28,南充方言词汇研究29,南充方言音系研究30,陶渊明用韵研究31,杜甫诗文修辞研究32,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33,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34,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35,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36,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总之选题尽量对专书,专人进行词汇,语音,语法研究.二,语言学1,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2,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3,说汉语的音节4,说同音词5,说同义词6,说汉语的词类划分7,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 8,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9,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10,汉语的借词11,论使用语言和艺术语言12,论20世纪中国语言理论教材的发展13,论语言和交际的关系14,论语言和文学的关系15,论语言和新闻传播的关系16,论中国的语言教育17,论共同语的类型和发展18,论社会观念的变化和语言观念的变化19,论语言环境的类型和作用20,论语言规范化和语言发展的关系21,论语言系统的结构22,关于营业员语码转换的调查三,现代汉语1,论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普及2,论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3,论五四运动中的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4,论书面语发展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现代化5,论废除文言文与学习文言文的关系6,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相互影响的考察7,论广告语言技巧的变化趋势8,论当前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及对策9,关于校园普通话应用情况的调查10,关于双语生活的调查11,论一部文艺作品的比喻(比拟)语言艺术12,关于身体部位的方言词的比较调查13,家乡方言和周围方言基本词的对比研究14,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15,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16,报刊图书中的汉语拼音应用考察17,"正词法"和汉语的书写改革18,论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19,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20,普通话语音研究21,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22,网络汉语研究23,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24,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25,现代生活中的新型句式研究26,新词新语研究27,外来词规范研究28,字母词研究29,成语研究30,同义词反义词运用研究31,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32,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33,汉字和汉文化34,现代汉字学的研究35,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研究36,部件研究37,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38,如何整理异体字39,如何整理异形词40,规范汉字的研究41,汉字的前途42,"修辞与语境"浅谈43,"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44,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45,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46,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47,谈词语的"巧妙配合"48,谈"成语的活用"49,谈"叠用句"50,谈"四音节语音段落"51,谈"比喻"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52,词典释义研究53,常用字字频研究四,逻辑学1, 浅议条件句的真假情况2,语言量词的辖域问题3,脏话的语法特点分析4,脏话的指向性分析5,文学创作中脏话现象分析6,流行歌曲的语言构造7,脏话的社会解构写作类(写作方向)毕业论文选题1,老百姓"春晚"情节解读2,"无厘头"喜剧的幽默表达模式3,普通话测试中四川人易读错汉字的归类与分析4,试论书法艺术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传播的影响5,浅论日韩影视剧对大学校园流行语之影响6,《世说新语》悭吝形象浅论7,中小学生对写作的抵触心理探源8,《花间集》中的鸟意象9,李白,杜甫生死观比较10,《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分析11,流行歌词的诗意化写作12,《红楼梦》诗歌用典分析13,拜物意识的渗透--现代流行小说主题分析14,论几米漫画文字的主题倾向15,从《三言二拍》看市民意识的觉醒16,当代诗歌创作中的游戏风格17,日韩恐怖电影中的叙事模式18,白先勇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色彩运用19,武侠电影主题中的现代意识分析20,卡夫卡小说的象征模式21,试论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心理刻画艺术特征22,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探讨23,浅论苏童小说的女性悲剧美24,试论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的主人公形象25,浅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女性形象26,试论张爱玲小说语言特征27,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女性心理28,中国乡土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29,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散文化语言特征30,简析郁达夫《沉沦》的人物心理31,论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32,论皇甫枚《步飞烟》中的悲剧冲突与悲剧元素33,论阅读者的再创造34,论文学解读流程中的情感导向35,唐人小说《尼妙寂》,《谢小娥》的叙述话语与艺术建构36,论文学阅读的心理定势37,《霍小玉传》之主题思想与人物性格38,论模糊语言在写作中的运用39,唐宋"公案小说"写作模式分析40,《虬髯客传》肌理结构探析41,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42,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3,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44,试论李清照的词学观及其创作45,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46,网络小说写作得失论47,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48,论王海鸰小说创作特色49,当代散文写作特色研究50,论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51,从写作角度看陆机的《文赋》52,张爱玲小说写作技巧初探53,叙述角度中的第二人称54,从心理学角度看写作中的灵感55,意境说56,《长恨歌》主题分析(注:此《长恨歌》为唐朝诗歌)57,《白鹿原》的语言艺术58,《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写作理论59,中国传统画论中显现出的写作艺术60,受体意识对于写作的影响61,试论"美文"的为文基础62,戏剧中"冲突"出现的写作技巧63,多元叙事主体笔下的事实还原64,写作中指代方式的运用65, 都市言情小说的写作优势分析66,试析新闻写作中的言语暴力现象67, 指代对写作情境的拓展68,应酬之作的优劣势比较69,试议散文中的意境与情境70,概念陈述与描述的写作分野71 "戏拟"手法在当代文艺评论中的运用72,新闻写作中主体意识渗入模式分析73,第一人称与全知视角的交融----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方式分析74,苏,辛词中典故使用与情境出现75,《儒林外史》中"曲笔"模式分析76,简析当代"恶搞"类视频作品中的叙事元素77,"莽汉"诗歌中的意象与文化符号78,"莽汉"诗歌中的性别书写79,"莽汉"诗歌中校园的色彩80,余秋雨散文中的情景设置与想象空间81,《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分析》82,《试论鲁迅文体风格》83,《简论左联文学的取材和结构特色》84,《演义小说的故事性叙事》85,《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86,《论新写实小说》87,《舒婷诗歌鉴赏分析》88,《八十年代农村叙事-论路遥》89,《万水千山走遍-三毛作品简析》90,《上海的见证-王安亿和张爱玲》91,论张爱玲小说对《红楼梦》的继承92,论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93,当代女性作家创作特点分析94,从"超女","快男"等文化现象入手分析当代大众文化的特点和价值95,论鲁迅作品的当下意义96,周星驰电影的喜与悲97,论好莱坞电影中所蕴含的西方文化图式98,论网络写作中的读者介入及其影响99,论民工诗歌创作的特点和价值100,从偶像剧的风行看受众接受心文学类(文艺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文学理论史系列本系列选取中外文论的重要理论人物与理论命题,从文化背景上透视其历史渊源,又从内在理路关注其理论价值.诸如:1,孔子文艺思想研究2,庄子的审美心胸理论研究3,禅宗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4,论以意逆志的诠释学意义5,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例谈谈"以意逆志"6,谈谈"诗言志"和"文以载道"观的局限7,比较陆机,刘勰关于艺术想象的理论的异同8,试论"写景"和"造景".9,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10,中国文学思想中的文学与世界的关系11,论朱光潜文艺思想的现代意义12,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13,柏拉图文艺理论对西方后世文学的影响14,论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15,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对西方后世文学的影响16,黑格尔文艺思想研究17,论尼采审美救赎观的意义18,文学性问题与现代文论19,论"远距异质"的比喻法则在现代诗学中的意义20,论元叙述理论对小说的影响21,论英伽登文本层次论的理论价值22,论叙述视角在故事讲述中的意义23,论唯美主义内在的精神困境24,新批评"细读"原则在现代诗学中的意义25,论"像作家自己一样去理解其文学"之信念于现代阐释学的意义26,"作品本体论"的得与失27,米兰.昆得拉的小说理论与其创作的结合二,文学基本问题系列本系列针对古今中外文学现象集中讨论文学基本问题,诸如:论语音层面在文学抒写中的重要性1,论文学语言中的复义特性2,论文学观念演变的原由3,论文学接受是文学的再创造活动4,互文性与文学的独特性5,女性主义文学中的身体意识6,博客与文学创作7,网络时代的文学8,文学经典的生成9,论现代文学创作观10,中学文学教育中的文学理论问题11,文学作品:存在先与本质12,就《包法利夫人》,《莎乐美》,《尤利西斯》谈文学的不同类型与特征13,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学性"14,从通俗文学看文学与生活关系15,论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16,论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17,从"手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看文学形象的创造18,试分析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创作动机19,论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三,比较诗学系列本系列以跨文化视野展开文艺问题研究.诸如:"虚一而静"论与"心理距离"说1,精神分析批评与中国文学研究2,比较诗学视野中的王国维境界说3,论意境与典型的共同点和区别文学类(古代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一,先秦文学段参考选题1,古代神话研究2,中国古代文学原型研究3,盘古神话研究4 ,略论昆仑山与西王母崇拜5,《周南·关雎》接受史论6, 论《诗经》中的水文化7,《诗经》与原始宗教8,《诗经》叙事特征研究9,《诗经》中女性美的标准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0,论《诗经》对中国文学民族特征形成的影响11,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12,论《诗经》婚恋诗的民俗意义13,论孔子的诗学思想14 ,《庄子》中的畸人形象及其思想内涵15,《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16,庄子文艺思想研究17,《左传》与《三国演义》战争描写之比较18,论《战国策》的叙事艺术对《史记》的影响19,孔子诗论分析20,孔子,庄子的审美观念之比较21,《孟子》散文艺术汇评22,论"三言"与庄子的立言方法23, 论《庄子》寓言中的人生意蕴24,论《庄子》对神话的改造和使用25,论《离骚》与《庄子》浪漫风格的异同26,《离骚》与《诗经》比兴手法之比较27,屈原《天问》与柳宗元《天对》比较研究28, 《楚辞》与湖湘文化的关系29, 《离骚》创作的时间与地点研究30, 《九歌》与湖湘文化的关系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段参考选题1,《史记》与先秦历史散文的关系2,汉朝四言诗与诗经的关系3,建安诗歌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和发展4,《出师表》与《兰亭序》的文化比较5,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比较6,试论谢眺诗变对唐代诗风的影响7,汉乐府的叙事诗中的个案研究8,《史记》的人物描写与春秋笔法9,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10,曹植诗风的衍变11,《古诗十九首》的人生思考12,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13,论"建安七子"的文艺思想14,王充《论衡》中的文艺思想研究15,《史记》帝王形象述论16 ,《史记》诸侯形象述论17 ,《史记》将军形象述论18 ,从《史记》"太史公曰"看司马迁的史传艺术思想19 ,陆机《文赋》的文论思想20,论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的进步倾向21,论汉乐府中的人民自由精神22,《孔雀东南飞》与中国叙事诗传统23,试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及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24,论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25,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6,试论三曹诗歌的艺术差异27,试论阮籍《咏怀》诗28,司马迁《史记》对既有古史材料的利用,借鉴,摘取的研究. 29,《史记》,《汉书》文风比较研究.30,贾谊文赋的思想,艺术渊源和特色.31,对建安七子的专人研究.32,论阮籍《咏怀诗》33,魏晋门阀制度与魏晋文学的关系.34,东汉末期士风与文风的关系.35,论"魏晋风流".36,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与此前,此后的相关文学和史传的关系. 37,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与当时佛,道信仰38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鬼怪形象研究.39杜甫对魏晋风流的继承和发展.40《文心雕龙》的文学观.41宫体诗中的女性描写.三,唐宋文学段参考选题1,冯延巳词研究2,郑谷诗研究3,漫游之风对唐山水文学的影响4,论贞观诗风5,论陈子昂诗歌主张6,试论晚唐骈文复兴的原因7,柳永词中市民情调分析8,林语堂眼中的苏轼--评林语堂《苏东坡传》9,秦观艳情词分析10,论杨万里的"诚斋体"特征11,论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得失12,宋人咏王昭君诗文分析13,西昆体何以盛行于宋初14,晏几道的爱情观15,论苏轼"以诗为词"的得失16,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17,岳阳楼诗文与洞庭文化18,评陈子昂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创作实践19,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20,唐代边塞诗的风骨(或再认,新评价)21,谈李白诗歌的夸张22,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23,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24,从"三吏三别"看杜诗"诗史"之特征25,高岑边塞诗风格的异同26,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之比较27,试论王维的边塞诗28,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29, 杜甫诗歌在诗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30,《长恨歌》主题新探31,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32,论《长恨歌》的艺术美33,从新乐府诗看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34,评韩,柳古文理论的语境功能35 ,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36 ,论杜牧的咏史诗37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38,论李商隐的七律诗39 ,论唐代描写音乐的诗歌40 ,重评西昆派41 ,论张先写影的艺术特色42 ,论苏轼诗词散文的理趣美43 ,论苏轼的婉约词44 ,论宋元话本中的妇女形象45,江西诗派评述46,欧阳修散文风格论47,李清照的词和词论48 , 论严羽的辨证诗学观49 , 论严羽诗论对明清诗论的影响50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及志趣51,论苏轼对词体的创新52,苏辛词风异同论53,论辛派词人的创作成就四,元明清文学段参考选题1,论关汉卿杂剧中妓女形象的塑造.2,从《琵琶记》蔡伯喈形象看伦理冲突中的科举士子. 3,试论《三国演义》毛评的人物品鉴.4,《三国演义》周瑜形象浅析.5,《水浒传》中的战争叙事艺术6,"梁山好汉"道德评说.7,论高启之死及明朝文人政策.8,浅析《西游记》中女妖之欲求.9,袁宏道山水游记与"性灵"说.10,试论《金瓶梅》的道德理想.11,话本小说的题材类型与线索结构关系述论.12,论《儒林外史》与《围城》中的士风人情.13,论《红楼梦》续书的情节设置.14,《红楼梦》中伶人生存状况考察.15,乱世名妓自风流-------论李香君与柳如是的政治节操. 16,《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杂剧比较17,论关汉卿的历史剧18,《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备形象19,《三国演义》和三国戏初探20,论《水浒传》的招安结局21,《西游记》与心学22,论明代商业活动――以"三言""二拍"为中心23,杜丽娘与崔莺莺之比较24,清代小说中所反映的科举制度25,《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形象论26,《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27,薜宝钗论28,清初散文三大家(魏,侯,汪)比较29,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30,简论《东堂老》的商人意识与文化意义31,《四声猿》杂剧中的女性意识32 ,元散曲的隐逸思想33 ,论马致远的神仙道话剧34,论关汉卿喜剧之"双壁"--《救风尘》与《望风亭》35 ,"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36 ,《聊斋志异》的男权意识37 ,论龚自珍诗文的萧声剑气38 , 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39 ,《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40 ,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41 ,《西游记》的谐趣42,论曹雪芹的悲剧观43,论"意淫"与"皮肤滥淫"区分的文化内涵44 , 陶渊明与曹雪芹45 ,以人为本与权诈--治理大观园的两条路线46 ,钗黛合一论47, 薛宝钗的诗与诗论48, 薛宝钗的二难处境及其对策辨析49,论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及其文化意义50,论黛玉的性灵之真51,王熙凤论52,探春论53,妙玉与惜春之比较54,关于《儒林外史》主题的思考55,论《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形象及其意义56, 论王国维的意境理论文学类(现当代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选1、题论说书艺术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2、论张爱玲小说的空白艺术3、论现代文学的"童真神话"书写4、论当代文学对"童真神话"的颠覆性书写5、四川乡镇文化与四川小说6、成都文化与当代四川文学7、川康地方文化与阿来小说8、何其芳散文研究9、《最小说》研究10、当代四川文学与流行文化观察专题(可分解成若干小题)11,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特征及其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12,当代战争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分析.13,样板戏中情欲叙事匮乏的表征及其原因的文化解读.14,汪曾祺的小说与抒情小说传统的关系.15,以具体作家为例,试论当代先锋文学的先锋性弱化的形式表征及其原因.16,当代小说中的"成长"主题的不同形式表征及其原因的文化解读.17,90年代以来小说中情欲叙事泛滥的形式表征及其批判.18,当代小说中的"乡下人进城"这一底层叙事在不同语境下的形式表征和文化解读. 19,对"第三代"诗歌,"民间写作","下半身写作"中粗鄙美学的诗学分析及其批判性解读. 20,九十年代以来诗歌中的叙事性书写的诗学意义及其困境.21.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比较研究22.视觉传媒与文学变革关系论23.当代都市习尚与都市文学24.全球化语境下的华语小说25.论"京味小说"26.台湾作家笔下的"文革"描述27.当代作家的民间立场论28.20世纪女性文学个人话语的历史审视29.多元竞华的文化寻根--寻根文学论30.先锋浪潮下的苏童31.论周树人到鲁迅的嬗变及其意义32.试论郁达夫与张资平性爱题材小说的异同33.郁达夫小说中的感伤和忧郁与作家的生命体验34.旧体诗词修养与郁达夫的游记散文35.中西诗艺的整合与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启示36.论王鲁彦与鲁迅小说创作的异同37.宗教体认对许地山小说创作的意义38.汪曾祺小说的沈从文影响与自我追求39.从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看鲁迅小说的当代影响40.郭沫若四十年代的历史剧再现创作高峰原因论41.赵树理的文学贡献与局限.42.试评王朔现象.43.如何如何看待"重写文学史"现象.44.以余秋雨为例,分析文化散文的特征.45.辨证地评价"样板戏".46.如何看待王朔作品中的"顽主"形象.47.试析王安忆作品中女性与都市的关系.48.如何评价《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49.如何评价十七年代表作品《创业史》.50.如何看待海子诗歌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性.51,十七年文学的精神偏差现象研究52,论十七年文学"恋爱"主题处理的乖谬十七年文学人物二极对立处理方式的研究试论十七年文学中女性情感的二难处境十七年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十七年文学中的爱情变奏试论建国初期诗歌创作中的主观意识显现与扭曲论文革时期地下文学的精神关照意义《第二次握手》的文学史意义研究对诗歌"审美疲惫"的当下思考61.港台作家笔下的"文革"描述62.郁达夫作品中流浪意向的文化心理内涵63.80后的青春写作及文化背景64.当代玄幻小说中的神秘主义65.传播视野中的中国当代小说变迁66.《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67.当代知识分子小说探悉68.北岛的悲剧意识论69.当代"反腐"小说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70.论现当代"散文化"小说的道路71.《呐喊》《彷徨》中女性形象论析72.试论郭沫若诗歌中的"传统"与"现代"73.论茅盾小说中的爱情描写74.巴金《寒夜》中人物的心理分析75.祥子与高加林的苦乐人生--《骆驼祥子》与《人生》人物形象比较76.曹禺《原野》与鲁迅《铸剑》的复仇精神比较77.青春的花季和雨季--《边城》中翠翠的心理分析78.心灵的城堡--钱钟书《围城》之我见79.哲理精神对穆旦诗歌创作的影响80.试论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81,"文摊文学家"--论赵树理的农民写作及其对当代文学的意义82,论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83,"侠之道"与民族大义--二十世纪两次"武侠热"文化语境探讨84,论影视对"红色经典"的改编85,何去何从--试论二十一世纪女性文学的发展86,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及当代散文化小说的发展87,余华小说中的死亡观88,政治与文学的联姻--论样板戏89,老舍小说与"新写实小说"的市民形象比较90,非道德化的价值取向--论陈染的"个人化"写作文学类(外国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1,浅论西方文学的"两希传统"2,试析古希腊文学蕴涵的人本意识3,浅析中西创世神话的异同点4,从中西神话"大洪水"题材的异同看中西民族特性5,由中国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比较看中西民族特性6,中西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方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方向(转)来源:胡佳红的日志一,古代汉语1,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2,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3,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4,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5,假借字与通假字6,古今字和异体字7,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原因\规律)8,古代汉语重叠词研究9,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10,专书的词汇研究11,专书的用韵研究12,专书的语法研究13,对汉字性质的认识14,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1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16,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17,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18,《说文》部首研究19,《说文》贝部研究20,《说文》重文研究21,,《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22,《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23,,《论语》常用词汇研究24,《老子》(某种)句型研究25,《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26,《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27,《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28,南充方言词汇研究29,南充方言音系研究30,陶渊明用韵研究31,杜甫诗文修辞研究32,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33,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34,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35,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36,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总之选题尽量对专书,专人进行词汇,语音,语法研究.二,语言学1,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2,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3,说汉语的音节4,说同音词5,说同义词6,说汉语的词类划分7,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 8,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9,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10,汉语的借词11,论使用语言和艺术语言12,论20世纪中国语言理论教材的发展13,论语言和交际的关系14,论语言和文学的关系15,论语言和新闻传播的关系16,论中国的语言教育17,论共同语的类型和发展18,论社会观念的变化和语言观念的变化19,论语言环境的类型和作用20,论语言规范化和语言发展的关系21,论语言系统的结构22,关于营业员语码转换的调查三,现代汉语1,论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普及2,论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3,论五四运动中的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4,论书面语发展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现代化5,论废除文言文与学习文言文的关系6,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相互影响的考察7,论广告语言技巧的变化趋势8,论当前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及对策9,关于校园普通话应用情况的调查10,关于双语生活的调查11,论一部文艺作品的比喻(比拟)语言艺术12,关于身体部位的方言词的比较调查13,家乡方言和周围方言基本词的对比研究14,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15,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16,报刊图书中的汉语拼音应用考察17,"正词法"和汉语的书写改革18,论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19,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20,普通话语音研究21,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22,网络汉语研究23,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24,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25,现代生活中的新型句式研究26,新词新语研究27,外来词规范研究28,字母词研究29,成语研究30,同义词反义词运用研究31,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32,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33,汉字和汉文化34,现代汉字学的研究35,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研究36,部件研究37,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38,如何整理异体字39,如何整理异形词40,规范汉字的研究41,汉字的前途42,"修辞与语境"浅谈43,"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44,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45,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46,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47,谈词语的"巧妙配合"48,谈"成语的活用"49,谈"叠用句"50,谈"四音节语音段落"51,谈"比喻"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52,词典释义研究53,常用字字频研究四,逻辑学1, 浅议条件句的真假情况2,语言量词的辖域问题3,脏话的语法特点分析4,脏话的指向性分析5,文学创作中脏话现象分析6,流行歌曲的语言构造7,脏话的社会解构写作类(写作方向)毕业论文选题1,老百姓"春晚"情节解读2,"无厘头"喜剧的幽默表达模式3,普通话测试中四川人易读错汉字的归类与分析4,试论书法艺术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传播的影响5,浅论日韩影视剧对大学校园流行语之影响6,《世说新语》悭吝形象浅论7,中小学生对写作的抵触心理探源8,《花间集》中的鸟意象9,李白,杜甫生死观比较10,《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分析11,流行歌词的诗意化写作12,《红楼梦》诗歌用典分析13,拜物意识的渗透--现代流行小说主题分析14,论几米漫画文字的主题倾向15,从《三言二拍》看市民意识的觉醒16,当代诗歌创作中的游戏风格17,日韩恐怖电影中的叙事模式18,白先勇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色彩运用19,武侠电影主题中的现代意识分析20,卡夫卡小说的象征模式21,试论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心理刻画艺术特征22,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探讨23,浅论苏童小说的女性悲剧美24,试论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的主人公形象25,浅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女性形象26,试论张爱玲小说语言特征27,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女性心理28,中国乡土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29,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散文化语言特征30,简析郁达夫《沉沦》的人物心理31,论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32,论皇甫枚《步飞烟》中的悲剧冲突与悲剧元素33,论阅读者的再创造34,论文学解读流程中的情感导向35,唐人小说《尼妙寂》,《谢小娥》的叙述话语与艺术建构36,论文学阅读的心理定势37,《霍小玉传》之主题思想与人物性格38,论模糊语言在写作中的运用39,唐宋"公案小说"写作模式分析40,《虬髯客传》肌理结构探析41,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42,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3,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44,试论李清照的词学观及其创作45,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46,网络小说写作得失论47,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48,论王海鸰小说创作特色49,当代散文写作特色研究50,论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51,从写作角度看陆机的《文赋》52,张爱玲小说写作技巧初探53,叙述角度中的第二人称54,从心理学角度看写作中的灵感55,意境说56,《长恨歌》主题分析(注:此《长恨歌》为唐朝诗歌)57,《白鹿原》的语言艺术58,《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写作理论59,中国传统画论中显现出的写作艺术60,受体意识对于写作的影响61,试论"美文"的为文基础62,戏剧中"冲突"出现的写作技巧63,多元叙事主体笔下的事实还原64,写作中指代方式的运用65, 都市言情小说的写作优势分析66,试析新闻写作中的言语暴力现象67, 指代对写作情境的拓展68,应酬之作的优劣势比较69,试议散文中的意境与情境70,概念陈述与描述的写作分野71 "戏拟"手法在当代文艺评论中的运用72,新闻写作中主体意识渗入模式分析73,第一人称与全知视角的交融----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方式分析74,苏,辛词中典故使用与情境出现75,《儒林外史》中"曲笔"模式分析76,简析当代"恶搞"类视频作品中的叙事元素77,"莽汉"诗歌中的意象与文化符号78,"莽汉"诗歌中的性别书写79,"莽汉"诗歌中校园的色彩80,余秋雨散文中的情景设置与想象空间81,《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分析》82,《试论鲁迅文体风格》83,《简论左联文学的取材和结构特色》84,《演义小说的故事性叙事》85,《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86,《论新写实小说》87,《舒婷诗歌鉴赏分析》88,《八十年代农村叙事-论路遥》89,《万水千山走遍—三毛作品简析》90,《上海的见证-王安亿和张爱玲》91,论张爱玲小说对《红楼梦》的继承92,论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93,当代女性作家创作特点分析94,从"超女","快男"等文化现象入手分析当代大众文化的特点和价值95,论鲁迅作品的当下意义96,周星驰电影的喜与悲97,论好莱坞电影中所蕴含的西方文化图式98,论网络写作中的读者介入及其影响99,论民工诗歌创作的特点和价值100,从偶像剧的风行看受众接受心文学类(文艺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文学理论史系列本系列选取中外文论的重要理论人物与理论命题,从文化背景上透视其历史渊源,又从内在理路关注其理论价值.诸如:1,孔子文艺思想研究2,庄子的审美心胸理论研究3,禅宗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4,论以意逆志的诠释学意义5,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例谈谈"以意逆志"6,谈谈"诗言志"和"文以载道"观的局限7,比较陆机,刘勰关于艺术想象的理论的异同8,试论"写景"和"造景".9,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10,中国文学思想中的文学与世界的关系11,论朱光潜文艺思想的现代意义12,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13,柏拉图文艺理论对西方后世文学的影响14,论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15,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对西方后世文学的影响16,黑格尔文艺思想研究17,论尼采审美救赎观的意义18,文学性问题与现代文论19,论"远距异质"的比喻法则在现代诗学中的意义20,论元叙述理论对小说的影响21,论英伽登文本层次论的理论价值22,论叙述视角在故事讲述中的意义23,论唯美主义内在的精神困境24,新批评"细读"原则在现代诗学中的意义25,论"像作家自己一样去理解其文学"之信念于现代阐释学的意义26,"作品本体论"的得与失27,米兰.昆得拉的小说理论与其创作的结合二,文学基本问题系列本系列针对古今中外文学现象集中讨论文学基本问题,诸如:论语音层面在文学抒写中的重要性1,论文学语言中的复义特性2,论文学观念演变的原由3,论文学接受是文学的再创造活动4,互文性与文学的独特性5,女性主义文学中的身体意识6,博客与文学创作7,网络时代的文学8,文学经典的生成9,论现代文学创作观10,中学文学教育中的文学理论问题11,文学作品:存在先与本质12,就《包法利夫人》,《莎乐美》,《尤利西斯》谈文学的不同类型与特征13,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学性"14,从通俗文学看文学与生活关系15,论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16,论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17,从"手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看文学形象的创造18,试分析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创作动机19,论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三,比较诗学系列本系列以跨文化视野展开文艺问题研究.诸如:"虚一而静"论与"心理距离"说1,精神分析批评与中国文学研究2,比较诗学视野中的王国维境界说3,论意境与典型的共同点和区别文学类(古代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一,先秦文学段参考选题1,古代神话研究2,中国古代文学原型研究3,盘古神话研究4 ,略论昆仑山与西王母崇拜5,《周南·关雎》接受史论6, 论《诗经》中的水文化7,《诗经》与原始宗教8,《诗经》叙事特征研究9,《诗经》中女性美的标准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0,论《诗经》对中国文学民族特征形成的影响11,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12,论《诗经》婚恋诗的民俗意义13,论孔子的诗学思想14 ,《庄子》中的畸人形象及其思想内涵15,《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16,庄子文艺思想研究17,《左传》与《三国演义》战争描写之比较18,论《战国策》的叙事艺术对《史记》的影响19,孔子诗论分析20,孔子,庄子的审美观念之比较21,《孟子》散文艺术汇评22,论"三言"与庄子的立言方法23, 论《庄子》寓言中的人生意蕴24,论《庄子》对神话的改造和使用25,论《离骚》与《庄子》浪漫风格的异同26,《离骚》与《诗经》比兴手法之比较27,屈原《天问》与柳宗元《天对》比较研究28, 《楚辞》与湖湘文化的关系29, 《离骚》创作的时间与地点研究30, 《九歌》与湖湘文化的关系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段参考选题1,《史记》与先秦历史散文的关系2,汉朝四言诗与诗经的关系3,建安诗歌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和发展4,《出师表》与《兰亭序》的文化比较5,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比较6,试论谢眺诗变对唐代诗风的影响7,汉乐府的叙事诗中的个案研究8,《史记》的人物描写与春秋笔法9,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10,曹植诗风的衍变11,《古诗十九首》的人生思考12,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13,论"建安七子"的文艺思想14,王充《论衡》中的文艺思想研究15,《史记》帝王形象述论16 ,《史记》诸侯形象述论17 ,《史记》将军形象述论18 ,从《史记》"太史公曰"看司马迁的史传艺术思想19 ,陆机《文赋》的文论思想20,论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的进步倾向21,论汉乐府中的人民自由精神22,《孔雀东南飞》与中国叙事诗传统23,试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及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24,论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25,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6,试论三曹诗歌的艺术差异27,试论阮籍《咏怀》诗28,司马迁《史记》对既有古史材料的利用,借鉴,摘取的研究. 29,《史记》,《汉书》文风比较研究.30,贾谊文赋的思想,艺术渊源和特色.31,对建安七子的专人研究.32,论阮籍《咏怀诗》33,魏晋门阀制度与魏晋文学的关系.34,东汉末期士风与文风的关系.35,论"魏晋风流".36,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与此前,此后的相关文学和史传的关系. 37,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与当时佛,道信仰38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鬼怪形象研究.39杜甫对魏晋风流的继承和发展.40《文心雕龙》的文学观.41宫体诗中的女性描写.三,唐宋文学段参考选题1,冯延巳词研究2,郑谷诗研究3,漫游之风对唐山水文学的影响4,论贞观诗风5,论陈子昂诗歌主张6,试论晚唐骈文复兴的原因7,柳永词中市民情调分析8,林语堂眼中的苏轼——评林语堂《苏东坡传》9,秦观艳情词分析10,论杨万里的"诚斋体"特征11,论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得失12,宋人咏王昭君诗文分析13,西昆体何以盛行于宋初14,晏几道的爱情观15,论苏轼"以诗为词"的得失16,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17,岳阳楼诗文与洞庭文化18,评陈子昂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创作实践19,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20,唐代边塞诗的风骨(或再认,新评价)21,谈李白诗歌的夸张22,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23,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24,从"三吏三别"看杜诗"诗史"之特征25,高岑边塞诗风格的异同26,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之比较27,试论王维的边塞诗28,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29, 杜甫诗歌在诗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30,《长恨歌》主题新探31,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32,论《长恨歌》的艺术美33,从新乐府诗看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34,评韩,柳古文理论的语境功能35 ,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36 ,论杜牧的咏史诗37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38,论李商隐的七律诗39 ,论唐代描写音乐的诗歌40 ,重评西昆派41 ,论张先写影的艺术特色42 ,论苏轼诗词散文的理趣美43 ,论苏轼的婉约词44 ,论宋元话本中的妇女形象45,江西诗派评述46,欧阳修散文风格论47,李清照的词和词论48 , 论严羽的辨证诗学观49 , 论严羽诗论对明清诗论的影响50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及志趣51,论苏轼对词体的创新52,苏辛词风异同论53,论辛派词人的创作成就四,元明清文学段参考选题1,论关汉卿杂剧中妓女形象的塑造.2,从《琵琶记》蔡伯喈形象看伦理冲突中的科举士子. 3,试论《三国演义》毛评的人物品鉴.4,《三国演义》周瑜形象浅析.5,《水浒传》中的战争叙事艺术6,"梁山好汉"道德评说.7,论高启之死及明朝文人政策.8,浅析《西游记》中女妖之欲求.9,袁宏道山水游记与"性灵"说.10,试论《金瓶梅》的道德理想.11,话本小说的题材类型与线索结构关系述论.12,论《儒林外史》与《围城》中的士风人情.13,论《红楼梦》续书的情节设置.14,《红楼梦》中伶人生存状况考察.15,乱世名妓自风流-------论李香君与柳如是的政治节操. 16,《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杂剧比较17,论关汉卿的历史剧18,《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备形象19,《三国演义》和三国戏初探20,论《水浒传》的招安结局21,《西游记》与心学22,论明代商业活动――以"三言""二拍"为中心23,杜丽娘与崔莺莺之比较24,清代小说中所反映的科举制度25,《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形象论26,《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27,薜宝钗论28,清初散文三大家(魏,侯,汪)比较29,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30,简论《东堂老》的商人意识与文化意义31,《四声猿》杂剧中的女性意识32 ,元散曲的隐逸思想33 ,论马致远的神仙道话剧34,论关汉卿喜剧之"双壁"——《救风尘》与《望风亭》35 ,"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36 ,《聊斋志异》的男权意识37 ,论龚自珍诗文的萧声剑气38 , 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39 ,《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40 ,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41 ,《西游记》的谐趣42,论曹雪芹的悲剧观43,论"意淫"与"皮肤滥淫"区分的文化内涵44 , 陶渊明与曹雪芹45 ,以人为本与权诈——治理大观园的两条路线46 ,钗黛合一论47, 薛宝钗的诗与诗论48, 薛宝钗的二难处境及其对策辨析49,论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及其文化意义50,论黛玉的性灵之真51,王熙凤论52,探春论53,妙玉与惜春之比较54,关于《儒林外史》主题的思考55,论《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形象及其意义56, 论王国维的意境理论文学类(现当代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选1、题论说书艺术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2、论张爱玲小说的空白艺术3、论现代文学的"童真神话"书写4、论当代文学对"童真神话"的颠覆性书写5、四川乡镇文化与四川小说6、成都文化与当代四川文学7、川康地方文化与阿来小说8、何其芳散文研究9、《最小说》研究10、当代四川文学与流行文化观察专题(可分解成若干小题)11,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特征及其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12,当代战争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分析.13,样板戏中情欲叙事匮乏的表征及其原因的文化解读.14,汪曾祺的小说与抒情小说传统的关系.15,以具体作家为例,试论当代先锋文学的先锋性弱化的形式表征及其原因.16,当代小说中的"成长"主题的不同形式表征及其原因的文化解读.17,90年代以来小说中情欲叙事泛滥的形式表征及其批判.18,当代小说中的"乡下人进城"这一底层叙事在不同语境下的形式表征和文化解读. 19,对"第三代"诗歌,"民间写作","下半身写作"中粗鄙美学的诗学分析及其批判性解读. 20,九十年代以来诗歌中的叙事性书写的诗学意义及其困境.21.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比较研究22.视觉传媒与文学变革关系论23.当代都市习尚与都市文学24.全球化语境下的华语小说25.论"京味小说"26.台湾作家笔下的"文革"描述27.当代作家的民间立场论28.20世纪女性文学个人话语的历史审视29.多元竞华的文化寻根——寻根文学论30.先锋浪潮下的苏童31.论周树人到鲁迅的嬗变及其意义32.试论郁达夫与张资平性爱题材小说的异同33.郁达夫小说中的感伤和忧郁与作家的生命体验34.旧体诗词修养与郁达夫的游记散文35.中西诗艺的整合与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启示36.论王鲁彦与鲁迅小说创作的异同37.宗教体认对许地山小说创作的意义38.汪曾祺小说的沈从文影响与自我追求39.从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看鲁迅小说的当代影响40.郭沫若四十年代的历史剧再现创作高峰原因论41.赵树理的文学贡献与局限.42.试评王朔现象.43.如何如何看待"重写文学史"现象.44.以余秋雨为例,分析文化散文的特征.45.辨证地评价"样板戏".46.如何看待王朔作品中的"顽主"形象.47.试析王安忆作品中女性与都市的关系.48.如何评价《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49.如何评价十七年代表作品《创业史》.50.如何看待海子诗歌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性.51,十七年文学的精神偏差现象研究52,论十七年文学"恋爱"主题处理的乖谬十七年文学人物二极对立处理方式的研究试论十七年文学中女性情感的二难处境十七年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十七年文学中的爱情变奏试论建国初期诗歌创作中的主观意识显现与扭曲论文革时期地下文学的精神关照意义《第二次握手》的文学史意义研究对诗歌"审美疲惫"的当下思考61.港台作家笔下的"文革"描述62.郁达夫作品中流浪意向的文化心理内涵63.80后的青春写作及文化背景64.当代玄幻小说中的神秘主义65.传播视野中的中国当代小说变迁66.《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67.当代知识分子小说探悉68.北岛的悲剧意识论69.当代"反腐"小说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70.论现当代"散文化"小说的道路71.《呐喊》《彷徨》中女性形象论析72.试论郭沫若诗歌中的"传统"与"现代"73.论茅盾小说中的爱情描写74.巴金《寒夜》中人物的心理分析75.祥子与高加林的苦乐人生——《骆驼祥子》与《人生》人物形象比较76.曹禺《原野》与鲁迅《铸剑》的复仇精神比较77.青春的花季和雨季——《边城》中翠翠的心理分析78.心灵的城堡——钱钟书《围城》之我见79.哲理精神对穆旦诗歌创作的影响80.试论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81,"文摊文学家"——论赵树理的农民写作及其对当代文学的意义82,论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83,"侠之道"与民族大义——二十世纪两次"武侠热"文化语境探讨84,论影视对"红色经典"的改编85,何去何从——试论二十一世纪女性文学的发展86,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及当代散文化小说的发展87,余华小说中的死亡观88,政治与文学的联姻——论样板戏89,老舍小说与"新写实小说"的市民形象比较90,非道德化的价值取向——论陈染的"个人化"写作文学类(外国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1,浅论西方文学的"两希传统"2,试析古希腊文学蕴涵的人本意识3,浅析中西创世神话的异同点4,从中西神话"大洪水"题材的异同看中西民族特性5,由中国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比较看中西民族特性6,中西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7,阿基琉斯的愤怒与史诗的结构艺术8,浅论《荷马史诗》的战争观和妇女观9,从"互文性"上分析古罗马文学对古希腊文学的借鉴10,比较古希腊文学与古罗马文学在审美倾向上的异同11,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悲剧看人类由野蛮到文明的艰辛进程12,在女权主义批评视觉下重构美狄亚形象13,基督教的罪感意识对西方文学的影响14,中世纪文学体现出的理性与原欲的对抗15,试论《神曲》中两希文化的对立与融合16,"智慧和爱"的引导——重读《神曲》17,浅析列那狐形象18,浅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地位和影响19,试析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20,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试论《堂吉诃德》21,试论《堂吉诃德》与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关系22,浅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丑角形象23,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24,《麦克白》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比较25,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26,从夏洛克形象看莎士比亚的宗教种族观27,对巴洛克风格的再认识28,"三一律"对古典主义戏剧的影响29,试析《伪君子》的结构技巧30,试论莫里哀喜剧人物的类型化特征31,卢梭"返回自然"思想对浪漫主义作家的影响32,"浮士德精神"的现代阐释33,浮士德的两难命题34,浅论《浮士德》的艺术特色35,"怨"与"慕":中西爱情诗比较36,浅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与繁荣。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题目参考

古代文学: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文关怀2.论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关怀3。
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4.《诗经》中的叠字及其变式研究5。
试论《诗经》怨刺诗6.《离骚》象征手法探微7.《离骚》神话研究8.孟子的论辩艺术浅析9.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10。
《战国策》细节描写之艺术成就11。
《孟子》与《庄子》寓言异同论12.论《庄子》散文的结构艺术13。
论屈原在抒情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14.屈原与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之比较15。
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16.论《左传》中的妇女形象17.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18。
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19.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20.《左传》与《史记》的战争描写艺术之比较21.汉赋审美情趣的演变22.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23。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24.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25.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26。
曹植诗歌中的神话境界初探27。
曹丕、曹植诗风比较论28。
从蔡琰的《悲愤诗》看其忧患意识与生命意识29.从曹丕“文人相轻”看中国古代批评家的批评态度30.从陶渊明、孟浩然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31。
试论陶渊明作品中的菊(或酒、鸟等)意象32。
陶、谢山水田园诗审美特征比较研究33.浅议鲍照乐府诗的“俊逸"特色34。
论庾信前、后期作品文风的转变35.潘岳《悼亡诗》与元稹《遣悲怀》比较研究36。
浅析《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37。
论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38。
论《韩非子》的寓言艺术成就39。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40。
《离骚》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41.从汉赋的特点看汉人的审美观42.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43.从庾信前后期文风的转变看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44。
浅谈六朝志怪小说与神仙道教之关系45。
论玄言诗在山水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46。
论《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形象的地域文化性及成因47.《诗经》农事诗的历史价值分析48.从《鸿门宴》看西楚霸王项羽的悲剧性格49.《庄子》寓言思想意义浅析50.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51。
【毕业论文选题】古代汉语论文选题

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现在唯一一个文化传承还没断绝的国度,其语言文化传承经过数千年的演变逐渐分为古汉语和现代语两种。
古汉语又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
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
远古指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下面是由学术堂整理收集的古代汉语论文选题,希望为各位带来帮助。
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一:1、试论古代汉语表红义类颜色词2、苗族民间异术简史:生成与演变3、学思践悟话修养4、王力《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注释商榷5、先天性恐惧的神经环路基础6、《渑水燕谈录》科举词汇考释7、郭锡良《古代汉语》中古今字被误释为通假字现象指正8、“心折骨惊”与“骨折心惊”9、浅析《马氏文通》对“先置”现象的研究10、如何培养我校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11、转折连词“但是”语法化原因的探讨12、“大学”之名与中国近代大学起源考辨13、想象“春天”的不同方式--古典汉诗与现代汉诗“词” 之差异论14、中国语文辞书的分期问题15、“根据”的词汇化及语法化116、古汉语因动用法初探17、常用词“伐”“斫”“砍”的历时演变18、简析《虚字说》19、比较句的演变研究20、蒙古语“猴”词源考21、《论语》同义词辨析22、语言类重要刊物现状分析23、罗多弼:返回古典24、沧浪亭中思兴亡25、中国社科院发布2016年度基础研究重大成果26、鸡年话鸡--论汉英视角下的鸡文化27、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思考28、郭锡良等《古代汉语》注释商兑29、浅析“以”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30、王力《古代汉语》疑义四则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二:31、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研究现状综述(一)32、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研究现状综述(二)33、基于语料库的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34、莫把成语中两个单音词当成双音词35、现代汉语“好(一)个NP”研究综述36、汉民族文化对古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研究37、汉语在古代斯里兰卡的传播38、赵撝谦《六书本义》“古今字”探释39、扬弃推进精益求精--张玉金主编《古代汉语》评介240、谈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41、“良庖岁更刀,割也”句式考辨--兼论古代汉语的判断句42、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文选中通假字音韵特点研究43、“企”、“业”考释及“企业”成词探源44、词语津梁文化渊薮--《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评介45、略谈古代汉语中“是”的句法功能(下)46、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多角度研究47、略淡古代汉语中“是”的句法功能(上)48、浅析古代汉语中代词的研究状况49、洛阳方言词语考释50、试论古代汉语中“个”“个”“个”的用法及其流变51、王力《古代汉语》注“通”注“同”字研究52、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研究53、汉语在古代越南的传播与汉越语言的接触研究54、“戏”“剧”及其连用关系考释55、综论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作状语56、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研究初探57、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58、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兑十则59、清末民初标题词汇研究60、《黄帝内经》医学术语词义研究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三:61、副词“直”的语法化62、关中方言与古代汉语关系探析--大荔方言古语古义疏证63、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364、赵撝谦《六书本义》“记号”探析65、赵撝谦《六书本义》“六书”辩证66、从《汉语大字典·石部》中收字看中国古代人们的生产与生活67、古代汉语词语注释匡补五则68、“NP+的VP”主谓结构性质的多角度考察69、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70、谈古代汉语词汇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71、《古代汉语》敦煌文献选录献疑72、古代汉语助词的性质探究7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七月》注求疵74、从古代汉语动补结构的衍化看离合词的成因75、古代汉语“何……之V”句式探析76、高师院校开设古代汉语第二课堂的探索77、汉语反事实表达及其思维特点78、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79、出土文献之于王力《古代汉语》注解疏证80、“古代汉语”“双改”问卷调查分析与思考81、古代汉语中“之”的意义和用法82、古代汉语合音词研究历史述略与理论辨析83、副词“颇”的来源及其发展84、第十三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征文85、基于人类语言起源的古代汉语语言学价值研究86、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类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例87、王力《古代汉语》古今字注释失误举例88、常用古代汉语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与变化89、《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部分抄本句法研究490、构式语法视野下古汉语凝固结构研究91、由“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谈如何理解名词连用--兼与陆希致《例谈古代汉语连用式名词动用》一文商榷92、浅析古代汉语中两种特殊动宾关系93、论古代汉语中“以前”“以后”的应用94、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精彩的游走95、王力《古代汉语》若干词义商榷96、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述评97、《花月痕》代词研究98、从现代汉语复音词反观古代汉语“同义连文”现象99、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注释商补100、古代汉语的“定语后置”问题10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诗律献疑一则102、古代汉语指代词的系统性--以《论语》的指代词系统为例103、王力《古代汉语》文选《史记》注释商榷七则104、古代雄性动物称谓词语历时考察5。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来源:归敏华的日志古代文学部分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史诗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 《吕氏春秋》与杂家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 《战国策》名篇研究18. 老子的思想19. 《老子》的艺术特色20. 《庄子》的艺术特色21.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22.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23.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24.《史记》所描写的游侠25.《史记》所描写的刺客26. 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27.《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28.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29.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30. 曹操与诗文革新31.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32. 论曹操的散文创作33. 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41.论曹丕的文学成就42.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43.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44.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45.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46.论陶渊明的田园诗47.谢灵运与山水诗48.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49.《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50.《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51.《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52.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53.论李白的自由精神54.论李白的情感世界55.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5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57.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58.论王维的“诗中有画”59.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60.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61.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62.唐诗的精神风貌6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64.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七个方面拟题65.论李贺诗的怪诞66.李贺诗与屈原赋67.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68.论白居易的新乐府6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70.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71.杜牧的史论诗72.论韩愈散文的“气”7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74.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75.唐传奇与佛教76.唐传奇与道教77.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78.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79.唐传奇的审美风格80.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81.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82.唐传奇的叙事特征83.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84.唐传奇的抒情特征85.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86.唐代小说专书研究87.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88.唐代各体散文研究90.唐代散文家研究91.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92.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9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94.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95.苏洵散文研究96.论苏轼的“超然”97.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98.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99.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100.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101.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102.论王安石的咏史诗103.论杜牧的咏史诗104.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105.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106.苏轼各体词研究107.苏词的风格108.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109.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面自行拟题110.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111.论咏物诗112.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113.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114.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115.《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116.《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117.《三言》思想倾向研究118.《三言》创作技巧研究119.《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120.《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121.《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122.《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123.明代散曲与民歌124.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125.《郁离子》研究126.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127.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128.《花间集》风格论129.《花间集》题材论130.《花间集》与唐宋词史131.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132.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133.《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134.《水浒传》风格论135.《水浒传》接受史136.《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137.《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138.《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139.《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140.《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141.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42.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43.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现代文学部分1.冰心小诗研究2.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3.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4.《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5.《故事新编》研究6.“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7.《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8.《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9.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0.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11.吴荪甫的悲剧特征12.《腐蚀》的艺术特征1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14.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15.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16.《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17.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18.《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19.《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20.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21.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22.“五.四”乡土小说研究23.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24.林语堂的散文艺术25.新感觉派小说艺术26.“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27.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28.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29.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30.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31.胡风的诗和诗论32.路翎小说艺术研究33.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34.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35.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36.瞿秋白杂文论37.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38.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39.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40.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41.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42.试论高觉新形象43.《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44.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45.苏青小说研究46.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47.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48.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49.论徐志摩的诗50.论闻一多的诗51.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52.论穆旦的诗53.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54.论沈从文的《边城》55.萧军小说研究56.论田汉的戏剧57.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58.丁玲小说研究中国当代文学部分1.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5.《茶馆》简论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7.金庸小说主题论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11.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12.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13.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14.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15.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16.余华小说艺术探讨17.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18.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19.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20.《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21.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22.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23.试论王安忆《长恨歌》24.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25.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26.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27.张平《抉择》的意义28.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29.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30.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31.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32.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33.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34.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35.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36.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专业论文选题
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现在唯一一个文化传承还没断绝的国度,其语言文化传承经过数千年的演变逐渐分为古汉语和现代语两种。
古汉语又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
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
远古指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下面是由xx整理收集的古代汉语论文选题,希望为各位带来帮助。
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一:
1、试论古代汉语表红义类颜色词
2、苗族民间异术简史:生成与演变
3、学思践悟话修养
4、王力《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注释商榷
5、先天性恐惧的神经环路基础
6、《渑水燕谈录》科举词汇考释
7、郭锡良《古代汉语》中古今字被误释为通假字现象指正
8、“心折骨惊”与“骨折心惊”
9、浅析《马氏文通》对“先置”现象的研究
10、如何培养我校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11、转折连词“但是”语法化原因的探讨
12、“大学”之名与中国近代大学起源考辨
13、想象“春天”的不同方式--古典汉诗与现代汉诗“词” 之差异论
14、中国语文辞书的分期问题
15、“根据”的词汇化及语法化
16、古汉语因动用法初探
17、常用词“伐”“斫”“砍”的历时演变
18、简析《虚字说》
19、比较句的演变研究
20、蒙古语“猴”词源考
21、《论语》同义词辨析
22、语言类重要刊物现状分析
23、罗多弼:返回古典
24、沧浪亭中思兴亡
25、中国社科院发布2016年度基础研究重大成果
26、鸡年话鸡--论汉英视角下的鸡文化
27、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8、郭锡良等《古代汉语》注释商兑
29、浅析“以”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
30、王力《古代汉语》疑义四则
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二:
31、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研究现状综述(一)
32、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研究现状综述(二)
33、基于语料库的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
34、莫把成语中两个单音词当成双音词
35、现代汉语“好(一)个NP”研究综述
36、汉民族文化对古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研究
37、汉语在古代斯里兰卡的传播
38、赵撝谦《六书本义》“古今字”探释
39、扬弃推进精益求精--张玉金主编《古代汉语》评介
40、谈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
41、“良庖岁更刀,割也”句式考辨--兼论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42、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文选中通假字音韵特点研究
43、“企”、“业”考释及“企业”成词探源
44、词语津梁文化渊薮--《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评介
45、略谈古代汉语中“是”的句法功能(下)
46、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多角度研究
47、略淡古代汉语中“是”的句法功能(上)
48、浅析古代汉语中代词的研究状况
49、洛阳方言词语考释
50、试论古代汉语中“个”“个”“个”的用法及其流变
51、王力《古代汉语》注“通”注“同”字研究
52、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研究
53、汉语在古代越南的传播与汉越语言的接触研究
54、“戏”“剧”及其连用关系考释
55、综论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作状语
56、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研究初探
57、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
58、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兑十则
59、清末民初标题词汇研究
60、《黄帝内经》医学术语词义研究
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三:
61、副词“直”的语法化
62、关中方言与古代汉语关系探析--大荔方言古语古义疏证
63、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64、赵撝谦《六书本义》“记号”探析
65、赵撝谦《六书本义》“六书”辩证
66、从《汉语大字典·石部》中收字看中国古代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67、古代汉语词语注释匡补五则
68、“NP+的VP”主谓结构性质的多角度考察
69、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
70、谈古代汉语词汇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
71、《古代汉语》敦煌文献选录献疑
72、古代汉语助词的性质探究
7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七月》注求疵
74、从古代汉语动补结构的衍化看离合词的成因
75、古代汉语“何……之V”句式探析
76、高师院校开设古代汉语第二课堂的探索
77、汉语反事实表达及其思维特点
78、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
79、出土文献之于王力《古代汉语》注解疏证
80、“古代汉语”“双改”问卷调查分析与思考
81、古代汉语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82、古代汉语合音词研究历史述略与理论辨析
83、副词“颇”的来源及其发展
84、第十三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征文
85、基于人类语言起源的古代汉语语言学价值研究
86、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类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例
87、王力《古代汉语》古今字注释失误举例
88、常用古代汉语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与变化
89、《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部分抄本句法研究
90、构式语法视野下古汉语凝固结构研究
91、由“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谈如何理解名词连用--兼与陆希致《例谈古代汉语连用式名词动用》一文商榷
92、浅析古代汉语中两种特殊动宾关系
93、论古代汉语中“以前”“以后”的应用
94、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精彩的游走
95、王力《古代汉语》若干词义商榷
96、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述评
97、《花月痕》代词研究
98、从现代汉语复音词反观古代汉语“同义连文”现象
99、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注释商补
100、古代汉语的“定语后置”问题
10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诗律献疑一则102、古代汉语指代词的系统性--以《论语》的指代词系统为例
103、王力《古代汉语》文选《史记》注释商榷七则
104、古代雄性动物称谓词语历时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