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苏州水资源公报
水资源公报2003-2010

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2年和常年值比较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3年和常年值比较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4年常年值比较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5年常年值比较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6年常年值比较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7年和常年值比较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3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8年常年值比较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9年常年值比较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
苏州市水资源现状分析

苏州市水资源现状分析摘要:通过对苏州水资源现状、特点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多方面问题,提出苏州水资源利用目前还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措施等。
关键词:水资源、特点、问题、解决方案引言苏州市地处长江、太湖下游,境内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河道纵横交错,有各级河道2万多条;湖泊星罗棋布,大小湖荡300多个。
总水面积为3609.4Km2,占全市总面积8488.42 Km2的42.5%。
1、苏州水资源现状1.1降水量:苏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86.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90多亿m3;其中降水量最多的1999年全市平均为1513.8毫米,其中平均梅雨量630毫米,是常年的3倍;其次1993年为1452.7毫米,最少的为1978年仅为598.2毫米,丰枯相差2.53倍。
1.2水资源总量:苏州市常年雨量丰沛,但由于蒸发量较大,降水量中只有很少的一部份(全市约为20%)形成地表径流。
据水资源调查评价,全市平水年地表水资源量15亿m3,中等干旱年为8亿m3,特殊干旱年为-3.4亿m3,丰水年地表水资源量可达30亿m3以上。
1.3总水资源量:总水资源量是指水资源总量与境外来水之和。
境外来水量总的趋势是:本地水资源量少,入境水量也少;本地水资源量多,入境水量也较大。
主要原因是,我市干旱少雨,上游地区也同样干旱少雨,上游地区的水资源除满足用水需求外,很少有下泄水量;而苏州市降水较丰时,上游地区同样较大,苏州市作为太湖流域的洪水走廊,上游地区的洪水需通过苏州市入江入海,这是苏州市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损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1.4水质状况: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全市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2、2007年—2010年苏州水资源公报数据2007年,全市面平均降水量1122.8mm,属平水年份;于6月23日入梅,7月24日出梅,梅雨期31天,较多年平均多了8天。
2010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1

2010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苏州市环境保护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经苏州市环境保护局局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发布《2010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苏州市环境保护局局长: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五日目录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水环境状况 2 空气环境状况 4 声环境状况 6 生态环境状况 8 污染物排放控制状况 9 环境综合整治 10 生态市建设 12 循环经济建设 13 环境监督管理 14经济社会发展概况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苏州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更是经济发展逐步走出金融危机影响的恢复之年。
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三区三城”的总目标,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着力点,以集聚科技人才资源为支撑点,以增强体制机制活力为突破点,以发展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积极推进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全市在建立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6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53 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5294.07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3719.31亿元,增长13.4%,一二三次产业之比为1.7:57.7:40.6。
人均GDP(常住人口)按当年汇率折算超过1.4万美元。
全市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9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9.82%,宏观效益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发生前的水平,抗风险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全市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圆满完成总量减排任务,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深入开展“蓝天工程”,有效解决一批环境热点难点问题,有序推进生态市建设,不断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淮安市2010年第四季度地下水动态报告

淮安市2010年第四季度地下水动态报告淮安市地处淮河流域中下游,素有“洪水走廊”之称,总面积10072.0平方公里,地貌属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区。
全市浅层地下水监测井25眼;深层地下水监测井82眼,其中I承压监测井7眼、Ⅱ承压监测井43眼、I+Ⅱ混合承压监测井7眼、Ⅲ承压监测井22眼、基岩裂隙监测井9眼;深层地下水水质监测井22眼。
1、水位埋深全市浅层地下水平均水位埋深2.64米,最大埋深是古桑站,10.42米。
Ⅱ承压含水层平均水位埋深21.60米,最大埋深是涟水县石湖镇水厂站,36.12米。
Ⅲ承压含水层平均水位埋深35.16米,最大埋深是城市规划区的市减速机厂,为42.85米。
2、埋深动态变化浅层地下水埋深大部分地区基本稳定,与上季度相比,1眼井所处地区为急速上升区,6眼井所处地区为稳定区,8眼井所处地区为缓慢下降区,10眼井所处地区为急速下降区。
全市共有43眼Ⅱ承压观测井(其中2眼无资料),与三季度相比,14眼井所处地区为稳定区,4眼为缓慢上升区,4眼为急速上升区,5眼为缓慢下降区,14眼为急速下降区。
全市共有22眼Ⅲ承压观测井(其中5眼无资料),与三季度相比,6眼井所处地区为稳定区,3眼为缓慢上升区,4眼为急速上升区,2眼井所处地区为缓慢上升区,2眼井所处地区为急速上升区。
3、降落漏斗地下水降落漏斗主要产生于深层地下水,分布于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地区。
通过对本次43眼Ⅱ承压、22眼城市规划区Ⅲ承压监测井的监测资料统计与分析,结合四季度地下水平均埋深等值线图,全市Ⅱ承压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仍在金湖县、涟水县及城市规划区等区域,建议继续压缩以上区域的地下水开采量;全市城市规划区Ⅲ承压地下水降落漏斗仍然非常明显,漏斗中心在减速机厂附近,这与该区域地下水开采相对集中有关,建议逐步压缩该区域开采量,同时实施地下水回灌等措施,以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4、开采量浅层地下水开采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分布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开采量较小,水位受降雨影响明显。
苏州市区水源水水质状况调查

苏州市区水源水水质状况调查苏州市区集中式供水的水源水取自于太湖和阳澄湖,其中太湖约占80%。
水源水的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生活饮用水的质量及饮水安全。
加强水源水的保护,提高水源水的质量,对保证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苏州市多年来一直开展对水源水的水质定期调查和连续监测工作。
1材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苏州市区太湖、阳澄湖水源水取水口水质。
1.2调查方法采用点和面结合的调查方法,根据水源水取水口的位置确定采样点。
每个取水口又按上游、下游设2个采样点,每月采样1次,每次采3个样,枯水期和丰水期适当增加采样数。
此次调查时间为2006年1—12月。
1.3调查内容水源水附近污染源情况、供水量、供水方式、覆盖人口、供水范围等情况。
1.4检测项目色度、浑浊度、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氰化物、铬、氯仿、四[]氯化碳、pH、铁、锰、铜、锌、砷、汞、镉、铅、铝、硒、总硬度、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化学耗氧量、挥发酚类、阴离子洗涤剂、溶解性总固体、臭和味、肉眼可见物、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粪大肠菌群数共33项检测指标。
1.5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按《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要求执行。
使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磷,藻类分类记数使用倒置式显微镜法。
2结果2.1一般情况苏州市区设有北园、横山、白洋湾、新区、园区和吴中区6个水厂,其水源水分别取自阳澄湖和太湖,供水范围分别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新区、园区和吴中区,服务对象约120万人。
水源水取水口附近没有发现污水排放口。
2.2太湖、阳澄湖水源水主要指标检测结果对采集的水样进行全分析,其中9个主要指标的检测结果见表1、2,其他指标(不同年代、不同水源水)检测结果没有明显差异。
阳澄湖水源水微生物检测结果较太湖高,化学耗氧量亦显著高于太湖水源水;阳澄湖水源水部分样品化学耗氧量检测结果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近期还检出氯仿和六价铬。
2.3化学耗氧量变化北园、白洋湾、园区水厂水源水化学耗氧量随监测时间后移呈增长趋势(表3)。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12-04-2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
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江苏省2010年气候公报

江苏省2010年气候公报综述2010年江苏省天气气候异常多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气象灾害种类多、范围广,主要表现为大范围雷暴出现早、连阴雨(雪)、多种复合性天气同日发生、夏季大范围连续性高温及秋冬连旱。
2010年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年内气温起伏大,入春晚,入冬晚。
降水较常年同期持平,汛期出现较强短期降水。
2010年江苏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雷电、干旱、大雾、寒潮、台风、冰雹、大风等,其中因强对流天气、大雾造成的灾害较严重。
但灾害造成的总体损失不大,较去年偏轻。
2010年对旅游行业为较好的气候年景,对农业、海盐、人体健康和林业等行业气候年景正常或正常偏差。
第一章气候概况一、气温1、全省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偏高2010年全省各站年平均气温13.4℃(赣榆)~17.1℃(苏州)(见图1),呈南高北低分布。
较常年除赣榆和连云港偏低0.1~0.2℃外,其他地区偏高0.2℃(泗洪、如皋)~1.4℃(昆山)(见图2)。
2010年全省平均气温15.8℃,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0.9℃,异常度值为1.6,属偏高年份。
南京年平均气温16.3℃,比常年偏高0.8℃。
图1 江苏省2010年1~12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图2 江苏省2010年1~12月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2、冬季、夏季、秋季气温偏高,春季气温略低冬季(2009年12月~2010年2月)全省冬季各站平均气温为0.4(赣榆)~5.9(苏州、昆山)℃。
全省冬季平均气温3.7℃,比常年偏高0.7℃,除赣榆偏低0.7℃外,其他地区偏高0.1~1.4℃。
南京冬季平均气温4.7℃,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1.0℃。
春季(3~5月)全省春季各站平均气温11.7(赣榆)~14.7(高淳)℃,除无锡、昆山等地较常年同期略偏高外,其他地区偏低0.1~1.1℃。
全省春季平均气温为13.3℃,较常年偏低0.6℃,为1992年以来同期最低值。
南京春季平均气温14.2℃,较常年同期偏低0.6℃。
2010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12-04-2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
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制说明主要内容:报告2010年全市降水量、蒸发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过境水量、水资源总量、供水量、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地下水开采量、耗水量、水质评价、水资源管理及重要水事等。
统计分类:以行政区划和水资源分区为单元,太湖水面单独计算。
行政区划分:苏州市区(包括吴中区、相城区)、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和吴江市;水资源区划分:新沙区、虞西区、阳澄区、淀泖区、滨湖区和浦南区。
统计方法:多年平均值采用1956-2010年资料系列,社会经济指标采用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工业取水量和生活用水量采用市区和各市(县)上报数据,农业用水量按照2010年丰枯等级及农作物各生长阶段需水量所确定的灌溉定额计算。
苏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东临上海,南连浙江省嘉兴、湖州两市,西傍太湖、与无锡市相接,北枕长江。
全市总面积为8488.42km2,其中水面积为3609.40km2,占总面积的42.5%。
苏州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区,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一、降水量2010年全市面平均降水量为1068.5mm,折合降水总量为90.70亿m3,与多年平均1091.3mm相比偏小了2.09%,与2009年相比偏小了16.9%。
(图1-1)图1-1 2010年行政分区降水量与2009年及多年平均比较图【时空分布】2010年苏州市各雨量站降水量的变化范围在848.7~1335.0mm之间,最大与最小的倍比为1.57。
从空间分布来看,2010年降水量面上分布较均匀,沿江地区降水量略大于沿太湖地区,由于受局部暴雨的影响,浦南区铜罗站降水量最大;从时间分布看:汛期降水量较大,非汛期降水量较小,时间分布不均匀。
(见图1-2)图1-2 2010年降水量年内分配示意图【梅雨】2010年,苏州地区于6月17日入梅,7月17日出梅,梅雨期31天。
入梅时间正常,但出梅较常年偏晚,梅期偏长。
入梅后出现了强降雨过程,沿江十一圩闸站与张家港闸站一日雨量分别达到137.0mm与138.6mm,多处水文监测站点水位超出警戒水位。
整个梅雨期间雨量空间分布相对均匀,局部差异较大。
全市面平均梅雨量为215.8mm,较多年平均偏多2.7%,属于正常年。
二、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2010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26.44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311.5mm,比2009年减少了14.51亿m3。
(见图2-1)图2-1 2010年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2009年及多年平均比较图【地下水资源量】2010年苏州市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8.944亿m3。
本年度末平均潜水位较上年度末稍有下降,下降了0.16m,蓄水量较上年减少了0.328亿m3。
地下水水情形势较好,整个苏州地区均为水情安全区,第Ⅰ承压水全年平均水位埋深8.49m,第Ⅱ承压水全年平均水位埋深15.18m,第Ⅲ承压水全年平均水位埋深17.15m。
【水资源总量】2010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9.83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6.44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8.944亿m3,重复计算量为5.554亿m3,比2009年减少了14.64亿m3。
2010年全市平均产水系数为0.329,产水模数为35.15万m3/km2。
【入出境水量】2010年全市入境水量为186.6亿m3,出境水量为199.4亿m3。
(见图2-2,2-3)图2-2 2010年苏州市入境水量各占比例图图2-3 2010年苏州市出境水量各占比例示意图【太湖进出水量】2010年环太湖总入湖水量约为118.8亿m3,总出湖水量约为110.1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供水量】2010年全市总供水量为78.31亿m3,其中地下水开采量0.085亿m3,地表水供(取)水量78.23亿m3。
总供水量较上年增加了1.591亿m3,地下水开采量略比上年增加了0.012亿m3。
【用水量】2010年全市总用水量为78.31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0.9%,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1.0%,大生活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13%。
【耗水量】2010年全市总耗水量为16.77亿m3,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51.1%;林牧渔业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26.1%;电力工业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5.55%;一般工业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9.65%;生活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7.59%。
【用水指标】根据年末统计数计算:按户籍人口,人均用水量为498 m3/a,按常住人口,人均用水量为260m3/a,比上年略有增加;万元GDP用水量为85.4 m3,与上年比下降了13.8%;万元工业(不含火电)增加值用水量17.0m3,与上年比下降了15.4%;常住人口人均居民生活用水量为101L/d,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为143L/d。
【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经统计计算,2010年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05.7亿m3,地表水用水量为38.6亿m3,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36.5%,已接近国际公认40%的警戒线。
四、水资源保护【地表水水质评价】(1)水功能区监测结果2010年,对全市190个水功能区287个断面进行了水质监测,其中Ⅱ类和Ⅲ类水断面占33.8%,比2009年度上升了7.9个百分点;Ⅳ类水断面占22.3%,比2009年上升了7.3个百分点;Ⅴ类水断面占15.0%,比2009年度上升了0.7个百分点;劣Ⅴ类水断面所占比例为28.9%,比2009年度下降了15.9个百分点,湖、河水质状况略有改善,但仍不尽如意,河网中的主要污染物为NH3-N和COD Mn。
水质处于Ⅱ~Ⅲ类水的断面主要是饮用水水源区,即太湖和长江。
(2)水功能区达标情况对照《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2010年水质目标,全年总测次为1393次,总达标率为50.5%,与2009年比上升了4.3个百分点。
190个水功能区中有7个保护区、1个保留区、3个过渡区、10饮用水源区、21个缓冲区、52个景观娱乐、工业、农业、渔业用水区水质达标;有1个保护区、1个过渡区、15个缓冲区、76个景观娱乐、工业、农业、渔业用水区水质未达标。
【地下水水质】2010年,共采集地下水水样25个。
根据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及“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水标准,参考“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主采层第Ⅱ承压水进行水质评价。
水质检测成果表明,第Ⅱ承压水水质较好。
【区域供水水源地水质】全市现有11个区域供水水源地,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标准的有8个,占72.7%;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的有3个,占27.3%。
【农村河道水质达标情况】2010年对全市的农村河道进行了水质监测,共监测93个监测断面,186测次,其中Ⅱ类水16次,占8.6%;Ⅲ类水32次,占17.2%;Ⅳ类水50次,占26.9%;Ⅴ类水29次,占15.6%;劣Ⅴ类水59次,占31.7%。
以Ⅳ类水为水质目标,综合达标率为52.7%,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和溶解氧。
2010年较2009年达标率上升7.8个百分点,苏州市农村河道的水质状况较上年度有所好转。
五、水资源管理(一)取用水管理一是加强计划用水管理。
2010年,对1800家取水户下达了用水计划,计划总水量为83.83亿立方米,计划用水率为100%。
张家港市对地表水用户征收了超计划加价水费。
二是加强地下水管理。
2010年保留井开采量为176.5万立方米,浅层井开采量为678万立方米。
三是开展专项活动。
苏州市区开展了农贸市场取用浅层地下水专项整治活动和铁路安全区域内非法开采地下水的专项执法活动,打击了非法取水,规范了取排水行为。
四是加强水资源费征收。
各县市自来水价格中水资源费价格全部调整到位,均超额完成了省水利厅下达我市的征收任务。
(二)节水用水管理一是贯彻《苏州市节约用水条例》。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举办培训班,召开用水大户座谈会,贯彻《条例》规定。
二是开展“八大行业节水行动”。
完成了300多个节水技改项目,全市印染行业在规模不减的情况下,总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下降20%以上。
三是推进节水载体建设。
张家港市作为全国县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被水利部授予首批“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苏州市区、常熟市、太仓市通过了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组织的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苏州市在全国率先建成国家节水城市群。
四是实施工业企业用水审计。
在总结造纸行业用水审计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选择电子和啤酒行业开展了用水审计。
五是加大农业节水灌溉建设。
常熟市董浜镇成立了节水灌溉协会,建成了节水灌溉监控服务中心,对全镇泵站实施远程监控,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三)水功能区管理一是加强水功能区划管理。
完成了苏州市水功能区划报告,市政府已批准实施,为今后进一步加强水功能区保护和实施纳污总量控制创造了条件。
二是利用水利工程改善区域水环境。
完成了永昌泾口门工程、朝东圩港和环城河整治工程、海洋泾引排综合整治工程、荡茜河口门工程。
利用水利工程,发挥水资源调度作用,2010年,沿江各闸年引水28.40亿立方米,区域水资源调度在10亿立方米以上,改善了水环境。
三是控制新增入河排污口。
对工业区外的区域实行排污口限批、禁批;工业区内实行污水集中处理、集中排放,不再新设排污口。
四是启动了城区黑臭河道综合整治。
市区编制了三年整治方案,制定了一河一策。
五是全面落实防控蓝藻各项措施。
2010年,打捞藻水6885.2吨,太湖、阳澄湖及城区河道未发生大面积蓝藻积聚。
(四)饮用水源地保护一是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
申报达标的太湖金墅港、渔洋山、寺前水源地自查均达到了各项标准要求。
二是加快了应急水源地建设。
各供水分区均落实了多水源保障措施,其中市区、常熟、张家港实现了多水源供水。
三是强化水源水质监控。
全市所有县级以上水厂取水口均设置了水质自动监控系统,安装了全球眼,实施24小时连续监控。
四是实施了水源地生态清淤。
实施了金墅港水源地综合整治工程,完成了避风港建设和3平方公里的二期清淤,渔船迁离水源地保护区,总投资达到8600万元。
五是实施生态补偿。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市财政、水利、环保、农委等部门制定了《苏州市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地方财政每年补偿水源地村100万。
2010年,22个水源地村的2200万元补偿金已下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