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新人教版动能和势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11.3《动能和势能》教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11.3《动能和势能》教学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节动能和势能的教学课程,旨在帮助孩子们理解物理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在观察和实验中感受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特点和转换关系,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孩子们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关系。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和特点,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关系。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小球等)。
学具:记录表格、画笔、彩泥等。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个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实践情景,让孩子们观察小车下滑过程中的变化。
引导孩子们关注小车下滑时的速度、声音、碰撞等现象。
2. 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1)讲解动能的定义和特点: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动能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2)讲解势能的定义和特点:势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势能越大,物体位置越高。
3. 实验演示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关系(10分钟)(1)实验一:小车从斜面上下滑,撞击小球。
观察小球被撞击后的运动情况,让孩子们感受动能的转移。
(2)实验二:将小球放在高处,让它自由落下,撞击小车。
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让孩子们感受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5. 课后拓展延伸(5分钟)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动能和势能转换的实验,可以是手工制作或者利用生活中的物品。
下次课分享给大家。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和特点,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关系。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1.3动能和势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和势能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直观演示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梯、小车、球、斜坡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笔记本,用来记录观察和思考。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让孩子们观察和体验滑梯、小车等活动,引导他们发现物体的运动和停止运动与动能和势能的关系。
2. 实践: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将球从斜坡上滚下来,观察和记录球滚动的过程中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3. 讨论:在实践后,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理解,引导他们发现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难点:如何引导孩子们发现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次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同时,我会鼓励孩子们在课后进行拓展延伸,如观察和记录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现象,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我希望能够帮助孩子们在学习中成长,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幼儿园课程时,我特别关注了几个重要的细节,这些细节对于孩子们的理解和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至关重要。
一、实践活动设计我选择了与孩子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滑梯、小车和斜坡等,旨在通过直观的体验让他们感受到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和势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和势能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节动能和势能的物理课程,旨在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采用直观演示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定义。
2. 能够观察和分析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3. 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篮球、斜坡、滑梯、小车等。
学具:记录表格、画笔、彩色纸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让孩子们观察篮球从高处落下和从低处上升的过程,引导他们思考篮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2. 演示:用斜坡和小车进行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小车从斜坡上下滑的过程,引导他们感受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3. 实践: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滑梯,观察和记录滑梯上下滑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5. 应用:让孩子们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滚摆上升和下降的过程。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这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他们能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孩子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还有一定的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拓展延伸:可以让孩子们进一步探索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机械能的转化、热能的转化等,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记录更多的生活中的动能和势能现象,巩固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3 动能和势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3 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在设计活动中,我采用了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动能和势能的直观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的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坡、小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活动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的实例,如滑滑梯、滚动的球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探究动能和势能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动能的概念,并以小车为例,说明动能与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2. 讲解势能的概念,并以小球为例,说明势能与高度和质量的关系。
三、实验演示(10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实验一:观察小车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情况,感受动能的变化。
3. 实验二:观察小球在不同高度下的运动情况,感受势能的变化。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感悟。
活动重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动能和势能有了直观的认识。
在实验过程中,他们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动能和势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1.3动能和势能

教案:11.3 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1章第三节,主要内容是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影响因素。
2. 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的理解和分析。
2.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如投掷物体,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和高度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思考。
2. 概念讲解: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通过示例和公式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位置等因素的关系。
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势能也可以转化为动能。
4.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于动能和势能转化的理解和例子。
六、板书设计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说明它们的影响因素。
2. 请举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动能和势能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汽车运动、弹性碰撞等,加深对动能和势能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教学难点和重点的设定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难点是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知识点,而重点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我设计这节课程的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通过实验和游戏,让学生感知到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游戏,感知到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难点: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滑轮、小车、斜面等)。
学具:记录表,图纸,彩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滑轮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物体在滑轮帮助下上升的过程,引发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兴趣。
2. 讲解:简要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实例,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物体的位置和速度,观察物体动能和势能的变化,让学生感知到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5.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原理。
6. 游戏:设计一个简单的动能和势能转化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难点: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转化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验和游戏中的参与度。
3. 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否有所提高。
拓展延伸:1.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其他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例。
2. 让学生思考动能和势能转化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3.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理学中的其他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的教学活动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基础知识。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我使用了PPT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11.3动能和势能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1.3动能和势能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我的教案:动能和势能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
3. 让学生能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相互转化。
难点: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小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感受物体在运动中具有的能量。
2. 讲解: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
3. 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4. 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6. 应用:让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相互转化。
活动难点: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的方式,初步掌握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规律。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
拓展延伸:1. 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动能和势能的其他相关问题,如动能和势能的守恒定律。
2. 让学生探索动能和势能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机械能、电能等。
3.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能量转化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规律。
2. 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1.3动能和势能教案

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能量的概念、单位(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3)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
3.情感与态度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动能、势能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难点:能量的概念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播放影片《超强台风》片段提出问题:影片中力对那些物体做了功? 再次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交流,并板书 提出问题:是哪些物体对他们做了功?讲解:这些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我们就锁这些物体就有能量,能量的单位是焦耳投影出事图片:判断这些物体是否具有能量?学生观看视频,初步认识能量 学生再次观看视频,寻找力对哪些物体做了功?说出被力做功的物体 找出做功的物体聆听并完成笔记学生相互交流,得出结论物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用震撼的视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发现物理问题。
引出能量的概念巩固能量的概念二、问题引领合作探究问题一、你能使桌面上的器材具有能量吗?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巩固能量的概念,并下一步教学做好过渡引导学生交流,并追问: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具有了能量?教师讲解: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问题二、这些物体具有什么能量?(投影)学生展示实验,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聆听并完成笔记观察教师演示实验,仔细观察现象,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3《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实例从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
能说出能量与做功的关系。
记住能的单位。
2.能利用实例或实验初步认识动能、势能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释相关的现象。
3.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
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由“动能”“势能”两部分构成。
其中,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概念的引入均以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思想为基础。
教科书先简单介绍功和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动能、势能的存在。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其中涉及测量量的转换问题。
教科书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这个实验是进一步认识势能的基础,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加强他们的实践体验。
教学重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过程一、引入:什么是能量?物体在人的推力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人对物体做了功。
钢球撞击物体,对物体有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
钢球对物体做了功。
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二、不同形式的能力: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流水推竹排前进、风吹帆船前进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举高的重锤落下来能推动物体、高处的水下落能推动叶轮)3、弹性势能(弓形变后能使箭受力前行、撑杆形变后能产生力牵动人)三、试着给下列物体具有能量的分类四、探究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1、猜想:生活中的案例启示,子弹飞行速度快,射进墙壁的深度更深,猜想动能与有关。
小石子与大石子以相同速度打在手掌上,大石子更疼,伤害更大。
猜想动能与有关。
2、实验设计:动能可能与速度和质量与关,采用控制变量法1)质量相同,速度不同。
能量值不便于测量,用转换法表示能量,同一物体被推动得越远,表示钢球具有的能量越大。
用推动得距离来比较能量大小。
物体越高滚动到水平面的速度越大。
实验表明:质量相同时,钢球的速度越大,动能越____。
2)速度相同、质量不同。
保持相同高度滚落,目的是为了使不同质量的钢球速度相同。
实验表明:钢球的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结论: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速度越大,质量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3、动能理论运用:如图为高速公路一景,请从动能的角度解释:1.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2.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古代骑兵利用骑兵的机动性攻击步兵的防守薄弱处,利用重装骑兵的强大的动能冲击步兵。
五、探究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1、小石子重力小,大石子重力大,从相同高度落下,大石子对人的伤害要大一些。
猜想重力势能可能与有关。
相同重力的石子,高处落下的石子对人的伤害更大。
猜想重力势能可能与有关。
2、实验设计:重力势能可能与重力和高度有关,重力势能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要采用控制变量法。
1)控制重力不变,不同高度落下,作用在锥子上,锥子被打入沙子的深度不同来代表势能的大小(转换法)。
2)控制高度不变、不同重力的物体从高处落下、锥子被打入沙子的深度不同。
结论: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被举的高度和质量有关,被举的高度越大,质量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小资料:港珠澳大桥及岛礁建设打桩3).理论运用:一架匀速上升的直升飞机,它的()A.动能增加,重力势能不变B.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八21物体动增大速度,更容易增大度对对动能的影响更大mm2122为弹簧的形变量)是弹簧的弹性系数,。
(弹性势能公式:为高度)为重力、。
(重力势能公式:动能。
速为物体的速度)为物体质量、。
(动能公式:xKxKEhGGhEvvE∆∆===C.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加D.动能和重力势能都不变六、弹性势能与弹性形变射箭时弓的形变越大,箭射得越远。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七、补充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公式例:子弹质量为5.4克,以每秒300米的速度动能是多少焦耳E=1/2mv²=0.5×0.0054kg×300m/s×300m/s=0.5×0.0054×90000=243焦耳例:估计一块砖位于四楼高度所具有的重力势能。
E=Gh=25N×9m=225J。
两个事例说明大约200J的能量就足以致人死亡。
八、动能的利用与动能的危害生活实例1、动能武器。
(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动能来做事,鞭子、石头、木棒、梭镖、弓箭、雷锤、抛石机抛石,让它们的速度变得很快,以便获得更大的动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让物体获得的动能越来越大,动能越来越大,伤害力越来越大。
一颗小小的子弹的动能足以射杀一个人、一颗炮弹的动能足以摧毁一座碉堡。
当今最厉害的动能武器是天基动能武器。
生产生活对势能的利用实例上帝之杖又名为上帝之杵天基动能武器系统,外文名(RODS FROM GOD)。
有传言说美军从2012年开始研制,计划在2025年之前完成“上帝之杖”的部署。
该系统由位于低轨道的两颗卫星平台组成,其中一颗卫星搭载有名为“上帝之杖”的金属棒,该金属棒由钨、钛或铀金属制成,直径30厘米、长6.1米、重量达几吨。
上帝之杖天基动能武器系统将在太空发射,这些高密度的金属大棒可在卫星制导下,利用小型火箭助推和自由落体产生的巨大动能,其发射的钨杆弹能以流星的速度(39000km/h)击中目标,其攻击能力强大、打击范围广,可在任何时间对地球上任何地区的高价值战略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人们还利用水的动能制成水刀切割钢板、瓷砖,利用水的动能冲刷物体。
利用气流吹机器保持机器干净。
2、动能与车祸。
速度越快动能越大,破坏力越强。
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超速行驶,发生车祸的破坏力更大。
质量越大,动能越大,发生车祸破坏力越强。
摩托车的速度为60Km/h,发生车祸一般都是重伤,速度为80km/h,如果发生车祸一般都会死亡。
所以,为了生命财产安全、谨记不超速、不超载。
3、动能与车窗抛物。
几年前看到的一个新闻,说是一个铁路工人在铁路边走的时候被火车上丢下的馒头砸晕了,然后呼吁乘客不要往窗外丢垃圾。
原因馒头速度大,动能大。
伤害力大。
建议大家不要车窗抛物。
八、重力势能的利用与危害例子1、重力势能与水电三峡水库长600余公里,库容大,坝高185m,重力势能大。
发电量多。
思考练习:古代战争中常用滚木和雷石作为武器来阻止敌人的进攻,是因为这个过程是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利用动能做功来杀伤敌人;这种战术适用于居高防守,只有提高滚木和雷石的______,增大它们的______,才能使杀伤力更大.2、重力势能与高空抛物和高空坠落的危害。
2019年2月24日20时20分许,重庆沙坪坝区三峡广场煌华新纪元购物广场一男子从高处坠落,坠楼时砸到两名过路的女性行人。
根据测算,一枚重30克的鸡蛋从4楼抛下,会把人头顶砸出个肿包;从18楼抛下,能砸破人的头骨;而从30楼抛下,冲击力足以致人死亡。
例:估算一颗鸡蛋从31楼高处具有的势能JmNGENNGm45905.0hm90m330h31m35.0kg/10kg05.0mgkg05.0g50=⨯===⨯==⨯====鸡蛋势能:楼高度,每层楼高鸡蛋重力解:鸡蛋质量高空物体重力势能大,伤害力大,高空抛物高空坠落都十分危险。
切忌高空抛物和注意不要高空坠落。
故意从高空抛弃物品,虽然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但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我国《刑法》第114条相关规定,将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若高空抛物行为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可依照《刑法》第115条相关规定,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犯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若高空抛物行为就是为伤害、杀害特定人员而实施的,属于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以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罪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