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认识动能和势能_教案

合集下载

《动能和势能》教案

《动能和势能》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4. 实际案例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应用5. 练习题: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问题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转化关系。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思考。

2. 讲解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如质量、速度等。

3. 讲解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如质量、高度等。

4. 引导学生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如滚摆上升时势能转化为动能,下降5. 分析实际案例:火车上山和下山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动能和势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练习题解答:评价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考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参与度和思维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转化关系及相关案例。

2. 实验器材:滚摆、斜坡、小车等,用于演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 练习题库:包括不同难度的题目,用于巩固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理解。

4. 网络资源:有关动能和势能的科普视频、文章等,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及转化关系。

2.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际应用,以及相关数学计算。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的教案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的教案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体运动状态的两种基本属性。

2.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4. 机械能守恒定律5. 动能和势能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利用多媒体动画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

3. 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投掷物体,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状态。

2. 讲解动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让学生了解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3. 讲解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让学生了解势能与物体的位置和受力有关。

4. 分析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

5. 应用实例:让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斜面上物体的势能和动能。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7. 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动能和势能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动能和势能计算公式的掌握。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和理解。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动能和势能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航天器发射、汽车设计等。

2. 探讨动能和势能的其他相关概念,如弹性势能、电磁势能等。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

动能和势能教学教案

动能和势能教学教案

动能和势能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特性。

2.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3.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4. 实际案例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运用5. 练习题:运用动能和势能知识解决问题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及相互转化关系。

2. 利用示意图、动画等形式展示动能和势能的变化过程,增强学生直观理解。

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物体运动时的能量表现,引出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讲解动能:介绍动能的定义、影响因素,并通过实例演示动能的变化。

3. 讲解势能:介绍势能的定义、影响因素,并通过实例演示势能的变化。

4.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分析动能转化为势能和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5.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的运用。

6.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动能和势能概念、相互转化关系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知识的掌握。

教学资源:课件、示意图、动画、实际案例资料、练习题。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讨论物体运动时的能量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讲解动能:利用课件展示动能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动能的变化。

3. 讲解势能:利用课件展示势能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势能的变化。

4.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示意图或动画展示动能转化为势能和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5. 实际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释其中的动能和势能转化。

九年级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通过对动能和势能的探究,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3.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4. 实例分析: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5. 能量守恒定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能量守恒定律。

2.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实例分析中涉及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奥秘。

2. 运用实验演示、实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课堂氛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投篮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分别讲解动能、势能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3.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实验演示或动画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4. 实例分析:分析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引导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能量守恒定律:讲解能量守恒定律,让学生明白能量在转化过程中的守恒性质。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动能、势能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动能和势能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动能和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例如,让学生通过滑梯、滚轮等设施,感受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物理现象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

例如,分析投掷物体、弹簧振子等现象。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的教案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的教案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体运动的两种基本能量形式。

2.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4. 动能和势能的实际应用5. 动能和势能的守恒定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转化关系。

2.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转化关系。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滑梯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能量形式。

2. 探究动能:介绍动能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3. 探究势能:介绍势能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4.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引导学生探究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理解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动能和势能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动能和势能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动能和势能概念的理解。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动能和势能计算方法的掌握。

11.4认识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11.4认识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11.4认识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与方法:5.经历探究并知道动能和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与转换法。

同时掌握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6.经历应用实验结论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应用物理规律的兴趣,乐于探究自然现象背后的道理。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并知道动能与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联系生活实例认识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教学难点:知道生活中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时机械能会减少。

教学准备:斜槽,钢球,铝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教学课件等。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自主归纳及应用举例分析相结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能的概念与认识动能一、新课准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

3、功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_ 。

二、导入新课:一位乘客从疾驰的火车里扔下一个小小的馒头,正好砸在一位在铁路边值班的工人的头上,这位工人当即昏倒。

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三、新课教学:(一)、能的概念:观察下列视频或动画或图片,并思考提出的问题:1、视频:海啸。

问题:运动的水能否做功?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2、视频:撑杆跳高。

问题:形变的撑杆能否做功?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3、动画:模拟打桩机。

问题:举高的重锤能否做功?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4、观察跳板跳水、重锤做功、射箭及水力发电图片学生活动:前面视频及同学们观看到图片中形变的跳板,拉开的弓,举高的重锤,流动的水,从做功的角度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具有能,你能否试着给能的概念下一个定义?生答后师生共同小结能的概念:像形变的撑杆、形变的跳板、拉开的弓、举高的重锤、流动的水,都能对别的物体做功。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7篇)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7篇)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

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

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

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

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第一课时)教案

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第一课时)教案
③又怎样改变小球运动的速度?
④怎样比较小球动能的大小?
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⑥两次实验中,小球动能大小是怎样显示出来的?
3.方案1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
实验结论:当质量相同时,物体速度越大,它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方案2: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结论:当速度相同时,物体质量越大,它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本(章)节第课时(本学期)总第课时年月日
课题
11.4认识动能和势能(第一课时)
课型
新援课
课前准备


斜面、铁球二个、纸盒。


预习




1.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
都运动:①⑦⑨
发生弹性形变:②④⑤
被举高:③⑥⑧
3.电具有什么能?风具有什么能?太阳具有什么能?运动的物体具有什么能?
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4.举一些生活中常见例子。
动能:走动
重力势能:举起杠铃、课室的东西
弹性势能:弯曲的尺子、弹簧、橡皮筋
(二)自学
1.(c)重锤对铁桩有无做功?(a)跳板压弯之后对运动员有无做功?
(b)拉开的弓对箭有无做功?(d)流动的水对水轮机有无做功?
这些物体具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它们都能对其它物体做功。
2.笔记:物体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或能。
单位:J(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4认识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作课教师:马晨楠作课对象:九年级197班时间:2014年9月12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

⑵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描述所观察各种能量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⑷通过探究动能和势能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学习运用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难点:势能的概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讲述故事,提示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

(1)《小子弹和大石头》:抗日战争期间,一天,日军进攻我军,火力很猛,我军的子弹快要打光了。

“准备大石头,节约子弹!”我军连长发出了命令。

战士们立即利用战斗间隙,把一块块石头搬到战壕前沿。

“敌人进攻了,滚石头!”连长又发出了命令。

战士们用力向下一推,几百块巨大的石头从山头滚下,犹如发生了山崩,砸得日军死的死,伤的伤,龟缩到山脚下面去了。

滚下的石头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杀伤力?
(2)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一乘客从疾驰的火车里扔下一个小小的馒头,正好砸在一位在铁路边值班的工人的头上,这位工人当即昏倒。

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明白。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能
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上的图11-19,讨论分析: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这些物体是否能够做功?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从功的角度来看,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出“能量”的定义。

再引导学生列举一些生活和自然界中物体做功事例,让学生正确认识、感悟“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下面事例中的问题:四、五级风能够推动帆船“逆水行舟”,八、九级大风可以使大树“前仰后合”,而飓风能把大树连根拔起。

问:哪种风具有的能量最大?(答:飓风。


问:你怎样判断能的大小?(答:比较它们能够做的功的多少。

)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就越大。

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2.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图11-20和11-21针对上述实例,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得出动能的初步概念。

(1)以上这些物体是否具有能量?为什么?(答:具有能量,因为它们都能做功。


(2)它们为什么能够做功?(答:因为它们都是运动的。


(3)这种形式的能应该怎样命名?能否试着给这种能下一个定义?(答: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在得出定义后,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列举具有动能的实例。

活动1 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活动1”:通过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得出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并渗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进行实验之前,先请学生猜想:动能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学生经过思考会猜想:(1)动能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理由是:用玩具手枪射出去的塑料子弹威力大,而用手扔出去威力小;(2)动能的大小还可能跟物体的质量有关,理由是:在车祸中,电动自行车撞倒行人的后果不太严重,而以相同速度行驶的大卡车撞人的后果严重。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实验或演示实验。

完成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两次实验中,分别控制哪些因素不变?哪些因素改变?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答:第一次实验中,小球的质量没变,在斜面上的高度变了;第二次实验中,在斜面上的高度没变,小球的质量变了;因为有两个因素(速度和质量)会影响动能的大小,所以当研究动能和其中一个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另一个因素不变。


(2)两次实验中,分别让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或相同高度滚下,目的是什么?(答:使小球滚到水平面上时,具有相同或不同的速度。

)(3)为什么让小球推动纸盒?纸盒被推动距离的远近说明了什么?(答:通过小球对纸盒做功的多少比较它所具有动能的大小;纸盒被推得越远,小球能做的功越多,它所具有的动能越大。


然后让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总结结论: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表明它具有的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表明它具有的动能大。

思考“想一想”,目的是:让学生用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深化对动能的认识,培养运用物理知识分析时间问题的能力。

答案是:列车和小汽车虽然速度相同,但列车的质量大,所以它具有的动能大,能够做更多的功,故在交通事故中,列车的破坏性更大。

3.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问:当我们从建筑工地附近走过时,会看到工地上会有一些安全警示牌,同时你也会特别地小心。

你知道安全警示牌的内容吗?(答:“当心落物”、“禁止在起重机动臂下停留”等。

)落物和起重机的动臂具有能量吗?为什么?接下来我们学习有关这种能的知识。

引导学生观察图11-25并回答:
(1)被举高的重锤具有能量吗?为什么?(答:重锤具有能量。

因为重锤被举高后,能够在下落时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

)(2)变形的撑杆具有能量吗?为什么?(答:变形的撑杆具有能量。

因为撑杆发生弹性形变后,能够把运动员弹出一段距离,对运动员做功。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给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初步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然后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理解。

活动2 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活动2”:通过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得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先出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然后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1)如何利用所给器材,比较重物重力势能的大小?
(2)如何在实验中控制有关的变量?
经过实验探究,学生会发现:
(1)同一个重物从不同的高度落下,重物被举得越高,木桩被打入沙中越深,表明重物做的功越多,重物的重力势能越大。

(2)质量大小不同的重物从同一高度落下,重物质量越大,木桩被打入沙中越深,表明重物做的功越多,重物的重力势能越大。

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论: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对于弹性势能,可以射箭为例,让学生自己得出: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弹性强弱、形变的大小有关。

物体的弹性越强,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三、板书设计
质量
动能(运动)
速度
质量
重力势能(举高)
势能高度
形变大小
弹性势能(弹性形变)
弹性强弱
四、作业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第3题。

2.完成随堂演练1-8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