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资料动能和势能教案示例.doc
动能和势能教案

动能和势能教案动能和势能教案1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2、在实验探究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3、用能量的简单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心态,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学习重难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教具准备:质量不同的小钢球、斜面、木块、橡皮筋、弹簧、装满沙土的透明玻璃槽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物体由于__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________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__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_______2、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__________.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____________.物体的重力势能与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关3、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__________、物体的弹性势能与物体发生__________的程度有关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_________二、合作探究1、动能及其影响因素学生预习课本实验、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下问题A、该实验的采用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B、在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C、在试验中如何改变钢球的速度?2、实验过程①将同一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②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分别从斜面的不同位置释放,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③换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3、重力势能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并回答以下问题A、该实验的采用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B、在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钢球重力势能的大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过程①让同一钢球从不同高度落下,观察钢球陷入沙土的深度②让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落下,观察钢球陷入沙土的深度师生共同分析总结: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4、弹性势能及其影响因素实验1用橡皮筋弹射纸弹:橡皮筋拉的越长,纸弹移动的距离越远实验2将一弹簧压缩到不同长度去弹同一木块,观察两次木块移动的距离分析总结: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完整版)动能和势能教案

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并能识别具有动能和势能物体的事例.2. 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二、过程与方法1.熟练掌握分类法、控制变量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研究探索的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2.在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索的过程中,养成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
【教具准备】斜面(光滑的长木板)、钢球(大、小钢球各一个)、木块、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有关功率的知识,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演示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小球对木块做功了吗?实验操作:让一个小球沿桌面滚动,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生:做了功。
师小球能够对外做功,它有能量吗?生:(齐声回答)当然有能量.师运动的物体有什么能量?有什么特点?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新课】能量师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能量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J)。
下面请大家说说生活中都有哪些种类的能量?生1:生活中常见的能量有电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热能等。
生2:我所知道的还有化学能、核能.师很好,生活中能量无处不在,人们就是利用能量来做功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生活中一些常见事例中的能量.(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动能、势能的事例)事例:①汹涌的洪水冲击泥石流前行;②树枝上的苹果;③拧紧发条的玩具车;④提起在高处的打桩机重锤;⑤被射箭运动员用力拉弯的弓;⑥行驶的汽车.师上面的这些物体都具有能量,请大家分析、讨论并提出分类的方案,说出你的依据。
(提示学生从运动和静止的角度分)生:(讨论中)方法一:从运动和静止的角度分:方法二: 从自然和人为的角度分:师很好,同学们从方法一分类中,发现一些物体运动时具有能量,另外一些物体尽管静止,但也储存了能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动能和势能.(引出动能和势能)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通用7篇)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通用7篇)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并且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受哪些因素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物体的动能受哪些因素影响的实验,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验探究加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对物理学科的喜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受哪些因素影响。
【难点】对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湍急的流水能推动水车,拉开的弹弓能将弹丸射出,提出问题: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流水、弹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动水车,将弹丸射出。
教师引导流水、弹丸都对外做了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而这个能量叫什么?有什么特性?引出今天的课题——动能和势能(板书) 环节二:生成新知(一)动能1.教师引导:草地上运动的足球、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它们身上具有什么能量?学生根据导入以及课前的预习回答:动能教师总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板书)(二)势能1.重力势能教师展示视频:打桩机在工作的时候,先把重锤高高的举起,重锤落下,可以把桩打入地里,并说明高处的重锤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板书)根据动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猜想,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学生回答: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板书)2.弹性势能教师展示图片:发生形变的网球拍和拉弯的弓具有什么能量?根据重力势能的学习学生回答:弹性势能。
(板书)追问:弹性势能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回答: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板书)总结: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常见的两种势能。
环节三:巩固提高请学生判断下列物体具有哪种形式的能量:1、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汽车;2、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3、在空中飞行的飞机;4、发生形变的网球拍。
动能和势能实验教案

动能和势能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它们是机械能的两种形式。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掌握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4. 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4. 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研究动能和势能问题中的应用5. 生活实例分析:动能和势能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 教学难点: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研究动能和势能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采用探究实验法,让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研究动能和势能问题。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实验一:观察物体下落过程中的动能和势能变化。
3. 实验二: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4. 实验三:探究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5. 实验四: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实验。
7. 生活实例分析:分析动能和势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8. 练习: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解决动能和势能问题。
9. 拓展:介绍动能和势能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学生对动能和势能概念、影响因素和转化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4. 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1. 学生对动能和势能概念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动能和势能教案示例之二4篇

动能和势能教案示例之二动能和势能教案示例之二精选4篇(一)教案示例之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2. 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3. 运用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小球、斜面;2. 板书: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公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导入,引出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故事内容:小明用力推一块石头,石头从山顶滚到山脚下,滚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我们在滚动过程中感觉到了石头具有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就是动能。
那么,石头在山顶的位置具有一种什么样的能量呢?2. 学习动能和势能的概念(10分钟)在板书上分别写下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解释清楚。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重量和高度有关。
3. 计算动能和势能的公式(10分钟)通过实验和推理,引出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
实验内容:在一斜面上放置一个小球,然后将小球从斜面上推下,观察小球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和高度。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小球在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速度和高度,即具有不同的动能和势能。
推理过程:根据经验,我们知道小球的动能和势能之和应该保持不变,即动能和势能可以转化。
结论:小球具有的动能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动能的计算公式为K = 0.5mv²;小球具有的势能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势能的计算公式为P = mgh。
4. 运用动能和势能解决问题(1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公式解决问题。
问题内容:小明从一楼扔出一颗小球,小球经过一段时间后到达地面。
求小球离地面的高度和速度。
解决问题的步骤:首先计算小球的动能,然后根据动能和势能转化关系得出小球的势能,最后根据势能公式得出小球离地面的高度和速度。
5. 小结(5分钟)总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公式,并强调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7篇)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
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
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
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
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初中人教版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18篇)

初中人教版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18篇)篇1: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学习指导一、探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67面、68面和69面内容,完成下面问题: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列举有能量的物体:被拦河大坝拦住的河水、从山上流下的瀑布。
3.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小组讨论:现象:1.静止的子弹没有杀伤力,而高速射出的子弹具有很大的杀伤力;2.你能用手接住一飞来的乒乓球,但你不敢也不能用手直接接住一个飞来的铅球。
探究:影响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观察: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猜想: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实验:①将同一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大的,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越多,钢球的动能越大。
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进一步说明: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②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
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结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速度和质量。
在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在速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问题:1.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你是如何判断钢球做没做功?试验中怎样比较动能的大小?2.在研究动能大小与速度关系时为什么要用同一个铁球?3.在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关系时为什么要让大小不同的铁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教师点拨:1.利用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表示钢球动能的大小运用的是转换法;2.此实验还运用到控制变量法。
动能和势能 教案(精选9篇)

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9篇)动能和势能教案篇1动能和势能教案示例之二(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3.能解释一些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洁现象。
(二)教具 1.可以转变倾斜度的斜面(或斜槽),质量显著不同的两个钢球(或金属滑块),木块一个,用以做课本图1-1的试验。
2.玩具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试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后,我们说消耗了体内储存的能量;燃烧煤可以取暖,我们说煤燃烧时放出了能量;电灯发光,电炉发热,电扇吹风,我们说都消耗了能量。
在这些不同的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能量,简称能。
2.新课教学(1)“能”是什么?能的概念和跟前面学过的功的概念有亲密联系。
一个物体能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今日,我们学习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机械能。
(2)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吗?(启发同学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运动物体能做功。
例如,风可以吹转风车,流水可以推动水磨,挥动的铁锤可以把桩打进地面等。
当同学举例中固体、液体、气体都有了时,老师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物体,只要它们运动,即具有速度,就具有动能)提问:运动物体做功后静止,它还具有动能吗?动能到哪里去了呢?(启发同学得出物体不运动就没有动能以后,老师讲解:物体原有的动能用来做功了,即能量可以做功,做功要消耗能量。
打个比方,你有钱可以买商品,买了商品钱就付出去了)(3)用小钉锤钉木桩和用大铁锤钉木桩,明显做功多少是不一样的,这说明运动的钉锤和铁锤具有的动能大小不一样。
那么,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老师演示课本图1-1所示的试验。
先说明钢球把平面上的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就越多,这是由于阻碍木块运动的摩擦力是肯定的,推得越远说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越多,表示钢球推木块前具有的动能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能和势能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二)教具
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一木块,并将其置于水平桌面上。
说明木块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块没有在重力方向上运动,所以重力对木块没有做功。
继而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
在此过程中,重力仍然没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
进而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功的两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两者的乘积。
2.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
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
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
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
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
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
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
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
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
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
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
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
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
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
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
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
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
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1-4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长度。
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
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
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
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
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
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
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4.小结
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及机械能的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飞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势能是5焦,具有的动能是4焦,这只球具有的总机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5)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四)说明
1.能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
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
这实际上是说"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
尽管这种说法不甚严谨,但比较通俗、易懂。
2.关于动能,应讲明运动的物体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推动物体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
因为容易讲清弹性形变的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并做功,便于学生理解,所以将弹性势能提到重力势能之前讲。
3.势能应是物体系统(有保守力作用的)所共有。
举高的重锤能够做功,应当是重锤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具有势能。
而重力势能表现它做功本领时,通常有一个重力势能先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但在本节课中都不宜引入这些内容。
只能让学生粗略地知道,举起的物体能够做功。
4.势能的大小是相对的。
对初中学生来说也不能引入势能的相对性。
只能统一地用地面做为零势能面来分析问题。
5.小结中的问题(5),暗含着势能和动能的转化,目的为下一节课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