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书保密制度浅析
从公文保密看我国古代信息保密管理

( 一) 古代保密思想
纵观 中华 民族 五 千 年历 史 , 凡 国家 安 危 、 百 姓生 息 、 个 人祸 福 、 事业成 败 , 很 多都 与保 密相 联 系, 保密 文化 可 谓源 远 流 长 。通 考古 代 理 国 、 治 军、 建业、 修 身 的大 量 史料 , 可 以看 出 , 人们 在保 守秘 密方 面早 就 形 成 一 些真 知 灼 见 的理 念 。概 括地讲 , 大体有 四个 方面 :
鉴》 等典籍 中, 诸 如 此类 的论 述 很 多 , 无 不 体 现
古人 对保 密 的慎 重 。 二 是认 为秘 密 、 保 密关 乎朝 纲肃乱 。孔 子 就
作 的起 源 , 通 过对 古人 保密 思想 的分 析不仅 看 出 对保 密重 要性 的认 识 , 也 可 以看 出信 息保 密 的
2 0 1 3年 9月
Se p. 2 01 3
从 公 文保 密 看 我 国古代 信 息 保 密 管 理
李 波 洋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北京 1 0 0 0 7 0
摘 要 : 中国古代有很 多思想 家从理 国、 治军、 建业 、 修 身这几个方 面论述保 密对维护 国家安全和 利益 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 形成 了古代 信 息保 密 的范 围, 包括 国家政 治大事、 官署工作信 息、 军 事情报信 息、 人事任免等 重要信 息。为 了保护这 些机 密信息的安全 , 从先秦的 萌芽, 秦 汉的发展 , 唐 宋的逐 步完善 , 最终在 明清 时期形成 比较 成 熟的保 密制度 。在 漫长的历 史长 河 中建 立 了许 多
等 。宋 代 重 大 事 务 只允 许 中枢 大 臣参 与 决 策 。 宋 仁宗 时 , 大 臣余 靖 上 奏 : “ 臣 窃 见 朝 廷 每 有 契 丹 遣使 到 阙 , 元昊差人来朝 , 大 臣商 量 , 唯 欲 秘
古代如何防范“公文泄密”

窦 申所 获 的 是 “ 漏泄省 中语 ” 之罪 , 和
无 印者 要写上 官名 。在科举 考试 中, 为防
止试 卷泄 密 , 宋代 的保 密工作 更是 “ 严 防
死守 ” 。
“ 泄密书” “ 探密事 ” 一样 , 自汉 代起 , 就 是 官 场所 , 这话 的 意思 是 , 连 温室 那 边 种 什 么 树 场很重 的一项罪名。 到唐代 , 保密法 已相 当 孔光回家都不谈。 孔光的表现 , 成 为 古 代 完 备, 法制条文缜密周详。《 唐律》 要求 , 公 公职 人 员严 守 职 业 机 密 的典 范 。
诸朝效仿 , 也 为现代高考所采用。
此外 , 宋 代 还 采 取 暂 时 限 制 涉 密 者 的
立” , 但“ 事 毕即 出” 。
密 奏 一 类 的机 密 文 书 , 仅 限 皇 帝 与 上 奏人知悉。 清 代 皇 宫 中 设有 专 门 的奏 事 处 , 负责 接 收 给皇 帝 的 奏 折 , 臣僚 之 间 不 得 互 相 打 听 奏 折和 朱批 内容 。 清 代还 实行 朱 批
在 中国古代 , 保 密 工 作 要 求 最 严 的 是 决策执行机构 , 如 尚书 省 、 中书 省 等 重 要 的
级别的文书 , 均 由专人封送 。
如事 关机 密、 灾 异、 狱 案 等 官 员 呈 奏 的 文 书, 也 必须 将封 皮 折 角重 封 , 两端 盖 印 ,
官的决定后, 窦申便立 即将“ 好事” 泄露给当 中央行政机构等。这些重点保密单位的工 事 人 , 以让 当事 人 对 他 行 贿 , 时人 给 其 起 了 作人 员不论 官职大小 ,都 必须 保守机 密。 个绰号 喜鹊” , 后来李适知道其泄密受贿
明“ 系机密” 或“ 急速 ” 字样 。
我国古代公牍学中的保密思想及档案保密工作的四个特点

我国古代公牍学中的保密思想及档案保密工作的四个特点作者:赵静来源:《档案管理》2021年第04期摘要:我国古代在公牍学的研究中,很多地方体现了保密思想。
我国档案保密工作和保密思想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对档案保管场所、设施的一贯高度重视,二是对档案保密措施的逐步完善和加强,三是对档案保密制度和保密立法工作的建立和完善,四是对档案保密人员的严格筛选和能力培养。
关键词:保密思想;档案保密;保密工作;档案保管;保密制度1 我国古代公牍学中涉及的保密思想我国古代虽没有系统化的档案学理论及文书学理论,但形成了我国档案学及文书学的前身——公牍学,在公牍学的研究中,很多地方体现了保密思想。
1.1 周代的档案管理与保密。
黄才庚、曹大德认为,副本制度开始于公元前1100年的西周。
[1]张锡田认为,制作与保存档案文书副本,是我国古代文档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从现存史料来看,这一制度首创于我国的西周。
《周礼》之《春官》及《秋官》记载:“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
”“凡邦之大盟约,涖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
大史、内史、司会及六官皆受其贰而藏之。
”[2]《尚书·金縢篇》记载:“周公作册书毕,纳书于金縢之匮。
”藏于天府,纳于金縢之匮,大史等受其贰而藏之,既说明了统治者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加强,也说明了对档案保密事宜的重视。
1.2 秦代的档案保密。
秦代是我国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大量律法档案、户籍档案、舆图档案等象征集权统治的重要档案以及皇帝和丞相之间传递的诏制和奏书都保存在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中。
[3]……秦朝的律法档案保管已相当严密,除正本外还有多份副本,其中一份收藏在殿中的中央禁室,供皇帝审阅,在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以及地方郡县处都有副本保存。
《商君书·定分》记载:“法令皆副,置一副天子之殿中,为法令、为禁室,有铤钥为禁而封之,内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印,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禁礽一字以上,罪皆死不赦。
古代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的相关知识

一、引言文书档案作为古代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在我国古代,文书档案的管理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本文将简要介绍古代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的相关知识,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
二、古代文书档案管理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古代文书档案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
当时,国家机构逐渐形成,文书档案开始被用来记录国家政务、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这一时期,文书档案管理主要依靠官员的个人经验和记忆力,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2. 发展随着历史的演进,文书档案管理制度逐渐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设立专门的文书档案机构,如秦国的“御史府”,负责管理文书档案。
汉代以后,文书档案管理进入成熟阶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
三、古代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文书档案的分类古代文书档案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官方文书档案,包括皇帝的诏令、官府的文书、官员的奏折等;另一类是民间文书档案,包括户籍、地契、家谱等。
2. 文书档案的保管古代文书档案的保管分为实物保管和电子保管两种。
实物保管主要是指将文书档案存放在专门的库房中,由专人负责管理。
电子保管则是指将文书档案的内容记录在竹简、丝绸、纸张等载体上,便于保存和查阅。
3. 文书档案的整理与归档古代文书档案的整理与归档主要依靠官员和书吏。
整理工作包括对文书档案进行分类、编号、标注等,使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可检索性。
归档则是指将整理好的文书档案按照一定顺序存放在档案库房中。
4. 文书档案的查阅与使用古代文书档案的查阅与使用主要依靠官员和学者。
官员查阅文书档案是为了了解国家政务、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学者查阅文书档案是为了研究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5. 文书档案的保密与销毁古代文书档案的保密与销毁是一项重要工作。
对于涉及国家机密、官员隐私等方面的文书档案,要严格保密,不得随意泄露。
对于过时、无用的文书档案,要按照规定进行销毁,以防止泄露国家机密。
论古代秘密章奏的保密制度

形成 了从封装到递送的一系列保密制度。
一
呈”下署 “ , 臣谨 封 ” = , 不 许 露 出 上 奏 登基 , 三字 且 = 要求群 臣缴 回经过朱批的奏折 。 在康
者姓名。虽在封套 上不露进呈密疏之人 的 熙 六 十 一 年 ( 7 2 十 一 月 二 十七 日 , 下 】2 ) 即 晋以前秘密章奏 的文书载体主要是竹 姓名 , 但皇帝可 以根据所加盖银印的内容 , 谕内阁:所有 皇考朱批谕 旨,俱著敬谨封 “ 简和木牍 。 王国维在《 简牍检署考》 中考证古 知道 密疏进呈人究竟是谁 。 固进呈 ; 若抄写 、 留、 匿 、 存 隐 焚弃 , 日后发 代 印 封简 牍 的方 式 时认 为 ,古 之 书 署牍 , “ 有 清代具折 人必须将 奏折放 人封套 , 再 觉 , 断不 宽恕 , 定行从 重治罪 。 ”从此 以后 ,
不宦宣泄。臣谨重封昧死上。” 里的“ 哒 重 民大 多采用公车上 书( 亦称 诣阙上书 ) 的方
封” ,按 照王 罔维 的推 理应 该 也 是 一 印封 囊 式 。西汉公车设于皇宫北阙 ,东汉建都洛
内, 一印封囊#t 1 ̄ -。 3 布囊素里封事 , 不中式不得上 。” ㈣ 装事务 的儒生 由于不熟悉政务 ,
前, 由君 主 掌 控 批答 权 , 以实 现 对 以掌 握 中 识 的 规 定 ,与 原 密 疏 封 识 的 习惯 有两 个显 朱 批奏折缴 回制度是清代特有 的密章 枢文书处理权为代表的外朝相权的调控 。 著的不同 。原密疏封套的正面写“ 由 密题” 或 处理制度。康熙朝的密折经过康熙 批阅后 于保 密 的需要 , 密 章 奏在 实 际 运转 过 程 中 “ 奏 ” 样 , 秘 密 字 而此 密 疏 封 识 的正 面 上 写 “ 即发 回本人 , 进 由具折人 自行保管。 而雍正一
古代文书制度

古代文书制度篇一:清代特有的文书制度清代特有的文书制度谈朱批奏折缴回与录副制度第一历史档案馆孔未名奏折的产生首先源于统治者专制政治的需要。
康熙帝于1661年2月17日即位,年仅八岁。
一个八岁的孩子作为国君是很荒唐的,他要在辅政大臣的左右下发号施令,对重大事件不可能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因此也谈不上建立某些制度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即位之初基本上沿袭旧制。
但是,康熙帝终究是清一代很有作为的皇帝。
在他二十多岁时平定了三藩之乱,统了台湾,扫清了准噶尔的叛乱。
边疆与内地都相对稳定,为清王朝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基础。
圣祖非常勤政,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御门听政”,几十年如一日。
那时康熙帝深居皇宫大院,有一套行政班子助理政务。
尽管其在位期间曾多次巡幸四方,但毕竟不可能了解到更多、更全面的民间真情及地方吏治等情况,加之有些官员对一些重要事件私自作主处理,不向皇帝报告,对皇权的稳固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于是在他统治的中叶,派一些亲信去各地密探,以折子的形式报告给他。
这些人的品级并不高,却身负着皇帝的嘱托,为主子提供各地的情报。
如:包衣出身的李煦、曹寅等,他们的身份仅仅是朝廷派往江南承办皇室及官员所需的绫罗绸缎的织造官。
但他们有具折密奏的权力,他们在职期间为康熙帝提供了大量的江南地方情报。
其次,是当时的文书制度的弊端引发了文书工作的改革,出现了奏折。
例如:清初的通本上达时,由通政使司收交到内阁通览后进行票签(即处理意见)、贴黄等手续才可送到皇帝面前。
这样文件运转程序复杂,时间长,且过目人也多,造成了行文迟缓,不易保密。
久而久之,行政效率低下,不利于清王朝的统治。
因此当奏折这一文书形式出现后,立即以其保密、迅捷、灵活的特点逐渐取代了题本、奏本而成为清朝独有的一种官文书了。
奏折初始称密折。
密折之密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密折必须由具折人亲自缮写,不得假手他人。
为此康熙帝屡谕臣工,如:康熙四十八年七月,江南织造李煦上的请安折后朱批“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作有,议论大小事朕不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奏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
简论我国古代的公文保密制度

简论我国古代的公文保密制度简论我国古代的公文保密制度一、从公文之外进展保密公文保密制度自夏朝之后,开场渐渐的开展,在商朝设立守藏史,他们的主要职责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除了他们其别人无权查看,到了周朝取代商朝以后,也继承了商朝的公文保密传统,将文书正本于天府,天府用如今话来说就是最早的中央档案馆,天府也是最早的官府档案馆。
《周礼》记载:“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禁令。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的动乱时期,这一时期的公文保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各个诸侯国采取了多种措施防止公文泄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文书上以玺印封缄,并在传递过程中使用“封泥”。
在接到公文的时候要查看印玺以及泥封是否完好,来判断公文在传递的过程中是否被别人窥测等。
到了秦汉时期,公文出现了泥封,《旧汉仪》记载:“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当时的公文主要是竹简,上奏的官员要仔细将竹简捆好,并在上面糊上泥团,在泥上印上自己的玺印,然后放在火上烧烤,让泥变得干硬。
随后将奏章送上去比方送给皇帝,然后皇帝要自验査,假如看见封泥完好,没有被奸人私自偷拆阅览,才可敲掉泥封壳御览。
特别是在1995年陕西西安北郊相家巷村一处发现了2000多枚秦代封泥,封泥上的钤印显示,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类官员都使用泥封的方法传递机密公文。
但是有一个问题,这种泥封在运输的过程中也难免破损,毕竟泥封容易破裂,于是在西汉出现了“斗检封”,“检”就是一块竹、木板,在其中间挖出上小下大的覆斗状空间以包容封泥,两边穿孔打通以穿过系绳,封装时将封检和文牍按照一定的规那么捆绑在一起,系扣结在封斗处,封泥厚度与封检齐平,再钤以印戳。
覆斗状保证了封泥不会脱落,封检保证了封泥不会意外损坏,进步了机密文书封装的稳定性。
此外西汉还出现了一种皂囊重封”的封装方式,皂囊是一种双层口袋,黑布面、白布里。
“皂囊重封”是指皇帝先对书简进展玺封,放入黑色布袋后,由尚书令或是御史中丞在布袋外再用自己的印在外面加封,实现了双重加密。
中国古代档案保密制度

创新。
古代档案保密制度发展历程
明
档案工作发展到明朝之后,出现了更加繁荣、更加系统的 发展局面。明朝以后,皇宫档案管理业务更加完善。 1、 重视档案机构建设。明之初,京城南京就建立了“黄册库”、 “大本堂”、“内阁大库”等为分类保管的库房。
后湖黄册库。 中国明代专门收贮全国赋役 档案的中央档案库。其完善的管 理和防卫制度,以及在规模数量和专 业性上都比唐代的甲库及宋代的皇帝档案 库向前迈进了一步。库内禁绝灯火,湖内 外防卫森严,每旬一、六开船过湖,平时 与外界完全隔绝。对吏民查阅黄册限制尤 为严格,明令敢有私受财物、偷抄洗改后 湖黄册者,不分首从皆斩。反映了官 府保密意识的加强以及保密工 作的严谨。
2、其间兴起的“谱牒之学"和盛行的私家修史,是这一时期档案工作的特征。
谱牒是适应世家大族式 家族和门阀士族制度的需要 而兴起的,在唐末五代,随 着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的瓦 解,谱牒彻底衰绝了。
www.wondershare.源自om古代档案保密制度发展历程 唐
唐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繁荣发展。 (1)唐档案立法严格规定了档案的安全保密制度,《唐律》规定:“诸盗 制书者,徒二年。官文书,杖一百;重害文书,加一等;纸券,又加一等”。 (2)同时还形成制定了文书制作过程的泄漏、稽缓、违失、忘误的“四禁 "制度,文书传递过程的邮传制度,以及唐出现的专门管理唐官员人事档案的 甲库,翰林院草拟机密昭制,并规定严格的惩罚措施,使保密制度更加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书保密制度浅析
摘要:文书保密制度作为国家保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正常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仅在今天才有保密工作,保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而且在离我们很远的古代也有保密工作,也有保密制度乃至相关机构。
那么古代的保密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有何借鉴作用呢?本篇文章我就简单做一下介绍。
关键词:保密制度中国古代保密工作保密法规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世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泄密事件十分的严重。
那么何为保密呢?依据字面上的理解,所为
保密保密,是指一种不让秘密泄露,保守事物的秘密的行为。
当今社会,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网络日志以及其他一
些储存方式,都成为了大家进行保护自己隐私的重要手段。
但是科技远远落后于今天的古代又是如何进行保密工作呢。
在封建社会时期,官府公文与国家事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其
中有许多是要进行加密保护的秘密文件,它需要特别注意在相当长
的一段时期内,使其内容不会导致泄露,如果一旦文件内容发生泄漏,将直接危及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和社会稳定。
所以,文件的保密
工作从古至今都是保密工作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官方利用严格的保
密制度保证了公文从草拟一直到立卷归档的完整的保密性。
“费尽心机”保守国家机密
我国最早关于文书保密工作的记录是在夏朝。
此后,商朝在夏
朝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了关于文书保密工作的的体制机制。
......
以至于到了中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君王都挖空心思进行文书的
保密工作,在文件上面使用两道方式保证文件的安全,防治文件泄密。
秦朝建立以后,开始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斜肩咸阳宫,在这其中,秦始皇嬴政修了一处名为章台的处所,他喜欢在这里进行办公。
所以手下的将全国所有文件全部都集中到章台进行处理。
其实在秦始皇时期,还没有纸的发明,所以所有的公文内容都是雕刻在竹简上面的。
这样的话,一本奏章就是一捆竹简,除此之外,上奏的官员要将奏章仔仔细细的捆装好,且在上面贴上泥巴,在泥巴上面盖上自己的玺印,接下来就是放到火上面进行加热直至泥巴干涸,干涸以后,由本人亲自送到秦始皇侍卫那里,再有侍卫亲自送给秦始皇。
秦始皇拿到奏章后首先检查奏章上面的泥巴没有破损的痕迹,才可以去掉上面的泥巴进行阅览。
从这里足以看到古代对于公文保密的重视性。
在秦汉时期,国家保密制度以文字的形式最终确立下来,并且以严厉的刑罚予以辅助,以保证其的正常履行。
在秦汉时期,有明文规定,凡是政府机关发出的文件必须要加盖公章,以保证公文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凡是未加盖公章的公文,一律被认为是无效的。
在魏晋俩朝时期,由于纸的发明,所以在这一时期,纸逐渐发展成为公文的重要载体。
到了隋朝特别是后来的唐朝,文书制度更加完整,对于盖章这一环节也有更加明确的规定
到了宋朝,为了文书的保密性,对于官印的使用,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
在宋朝的有关规定中明确指出:官印只能用于处理公务事务,在私人文书上面禁止加盖公章。
除此之外,还明确规定,进行用印,必须要履行正常的手续,不得违规使用。
在明朝,无论是中央颁发的文书,还是地方政府发出的文书,在公章的使用上有了更加严格的规定。
明朝的相关规定指出:对于漏页、盖错公章等行为要进行严厉处罚。
还有一点就是,明朝对于假期也有封印制度,从大年三十开始,不再办理事务,一直到正月初三,才恢复办理事务。
有一些机要公文的撰写除了一般公文的要求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要求。
第一点,起草重要公文(如涉及法律,法规等),必须由所奏本人亲自进行撰写,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人都不得撰写。
撰写完毕后必须加盖本人印章,以保证文件的真实性和法规性。
第二点,本人在起草公文过程中产生的废纸,待相关公文起草完毕后必须立即销毁,防止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捡到,导致文件内容的泄露。
中央国家机关起草文件,必须由专门机关进行。
专门机构一般情况下外人不得进入(或者接近),确有急事必须履行正常手续。
第三点,重要文件的起草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和范围内进行,不得拖延,更不能将其带入家中进行。
最高统治者不断地替换身边的人员,大量的机务工作外人不得干涉,而是由最高统治者直接指挥的专门机关负责。
所以皇帝不仅对其专门机关的人员的出生也有特别高的要求,而且皇帝对他们各方面的要求也是最苛刻的。
尚书局的这些人员皇帝只允许他们在朝中处理各种事物,不得在家里撰写公文,更不能在家里讨论国家大事。
其实这样看来,古代与今天的办公保密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不在公众场合谈论工作事物,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可说可不说的一律不说......
现如今,每个涉密人员应特别加强保守秘密的准则
无论因何原因导致的泄密,责任人都将受到应有的处罚
无论是那个时期,泄密工作都将造成巨大的影响,有些秘密的泄露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汉朝统治者在借鉴前面历朝保密制度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了一套更加系统、合理的文书保密制度。
皇帝依据泄密的不同程度,给予泄密者进行不同的处罚方式,除此之外还特别之处,未经许可,不得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机密。
如
果有人胆敢私自拆封信件发生泄密事件,泄露国家秘密的官员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从事保密工作,要做到谨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人才能做到保守国家秘密呢?如何才能做到誓死保守国家秘密呢?关于这
一点,西汉时期的孔光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有一天,孔光的家人问孔光:“太后所居宫殿前面种的是些什么树啊?”孔光听完后,皱了皱眉头,期初像闷葫芦一样沉默不语,后来又谈了一些完全不着边际的事,完全是答非所问。
可是时刻刻度记着“在公众场合不得议论公事的原则。
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吧,才使得这些有超强的保密意识以及对国家绝对忠诚的人都受到了最高统治者长久的重用。
关于古代文书保密制度的介绍就到这里,接下来我介绍一些古代文书保密制度对于我们今天从事文书工作的一些启示。
纵观保密制度的整个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代保密制度都有一些相似之处(或一般性)
我国古代王朝所实行的保密制度,在规范官员行为的同时,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在当时具体的时代条件之下,一些保密制度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古代的一些保密制度中,明确规定:各级官员无论职务高低、从事何种具体工作,都要做到公共场合“莫谈国事”的基本原则。
这一点对于今天来说,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而然,我们纵观我国古代整个情报发展的历史,我们总能总结出它所存在的一些弊端,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保密法律往往不是那么的给力,成为最高统治者控制臣民的手段,成为各级政客进行互相攻击的口实:同时,将一些没有必要进行保密的文件过度的封锁,阻碍了信息的正常交流,妨碍了各地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同时也影响了国家各个机构职能的充分发挥。
除此之外,我觉得特别重要的一点(也觉得是最致命的一点)是,由于将一些没有必要进行加密保护的文件进行加密保护,防止泄露,那么有一些官员如果将自己从事不法行为的一些证据也进行加密保护,这样的话,不利于统治集团的纯洁。
古代保密制度对于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
第一点,对于保密制度的制定以及保密文件的认定一定要明确,统一标准,确保文件不丢失,不泄密。
第二点,在对各种泄密事件进行处理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标准一致,以防止由于标准不一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三点,各级官员要做到忠诚于党的事业,要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必要时刻要做到为了国家、集体的利益,敢于放弃自己的一切,包括亲情、友情、荣誉、幸福、甚至是生命。
参考文献
萧伯符,倘若雷.中国法制史【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出版社,2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