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
王维《竹里馆》古诗赏析与注释翻译

王维《竹里馆》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文解释: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中,拨弄着琴弦,又一声声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我的行踪,只有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把我映照。
翻译二: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解释:⑴此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 á ng) :又深又静的竹林。
幽,深。
篁,竹。
⑶啸 (xi à o) :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篁:竹丛。
长啸:即是从口中发出清越悠长的声音,古代文士喜在幽谷山林之间长啸,藉以抒情调气。
王维竹里馆赏析:《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全篇平平淡淡。
但其妙处却是在于四句诗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种境界:一个清幽绝俗的境界 !月夜幽林之中空明澄静,坐于其间弹琴长啸,怡然自得,尘念皆空。
心灵澄静的诗人与清幽澄静的竹林明月幽然相会。
在此物与心会、情与景和之际,「着手成春」。
除此之外,全诗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映衬,独得其妙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 ;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意思-赏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意思|赏析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作者:佚名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竹里馆》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竹里馆》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竹里馆唐·王维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赏析: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文解释】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中,拨弄着琴弦,又一声声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我的行踪,只有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把我映照。
翻译二: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解释】⑴此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又深又静的竹林。
幽,深。
篁,竹。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篁:竹丛。
长啸:即是从口中发出清越悠长的声音,古代文士喜在幽谷山林之间长啸,藉以抒情调气。
【赏析】《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全篇平平淡淡。
但其妙处却是在于四句诗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种境界:一个清幽绝俗的境界!月夜幽林之中空明澄静,坐于其间弹琴长啸,怡然自得,尘念皆空。
心灵澄静的诗人与清幽澄静的竹林明月幽然相会。
在此物与心会、情与景和之际,「着手成春」。
王维《竹里馆》译文及注释

王维《竹里馆》译文及注释王维《竹里馆》译文及注释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对其进行阅读赏析,领略古诗词的美。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维《竹里馆》译文及注释,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够帮助到你!《竹里馆》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吹口哨。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注释⑴此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竹里馆》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竹里馆》赏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幽篁”指幽深的竹林。
《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
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
”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我们知道王维是著名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
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
“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如苏轼《和林子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全诗翻译赏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赏析一】读罢全诗,一幅图画已赫然眼前:幽幽的竹林中,诗人独坐其间,远离尘世嘈杂,既赏幽篁美景,复得琴啸之乐,再有明月相伴,物我一体,浑如天籁。
试问,若非心灵澄净之人,如何写得出这清幽澄静之景?若无恬淡脱俗之心,又何来这忘情绝俗之音? 全诗总共四句,表面看来,平平无奇。
诗中写景,只有六字:“幽篁”、“深林”、“明月”。
“幽”、“深”、“明”三个形容词,也普通寻常,毫无新意巧思可言,仿佛只是随手写了眼前景物,没费什么功夫去刻画、涂饰。
诗中写人,也只有六字:“独坐”、“弹琴”、“长啸”。
既未绘其漫弹舒啸之状,也不见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亦没花任何笔墨来描状。
然而,这首小诗却历来受人推许。
它的妙处在于,营造了一种令人自然而然心向神往的意境。
诗中的月夜深林之景,如此清幽;弹琴长啸之人,如此超然。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忘却世情、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本就清幽澄净的竹林和明月悠然相会,而后命笔成篇的。
诗人写这首诗,全是景之所至,情之所至,物与心会,意与景和。
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以弹琴长啸反衬竹林的静寂,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幽暗。
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却是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映衬,独得其妙。
自然、平淡的语言风格,与此诗清幽绝俗的意境相辅相成,可谓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相传北宋词人秦观在汝南作官时久病不愈,朋友携王维的《辋川图》前来探望。
秦观细细观看,“恍然若与摩诘入辋川”,心悦神愉,病竟不治而愈。
一幅《辋川图》能有如此神效,这既有赖于画家的丹青妙笔,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王维《辋川集》诸诗所启示的动人遐想。
正如宋人方回评价的,王维《辋川集》“虽各不过五言四句,穷幽入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绝句之一。
竹里馆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竹里馆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注释①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②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③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④深林:指“幽篁”。
⑤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⑥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这是王维《辋川集》二十首中的名篇。
它描绘了诗人隐居辋川时闲适的生活情趣。
诗人选取了一个相当典型的场景来表现。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幽篁,指幽静的竹林,诗人仅用二字便烘托出一个清新出尘的环境。
作者写景并不是仅仅为了写景,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加入了自身的活动———独坐,弹琴,长啸。
这三个动作也是高雅脱俗之士所常有的。
这里并没有多作刻意的描画,仅用了三个简简单单的词,但是一个潇洒自在的隐士形象已是跃然纸上。
而长啸这一动作的使用尤为精彩,在那样的深夜中,静谧的深林里,隐隐地有几声琴声,间或一声清越的啸声划破夜空,是何等潇洒出尘的意境。
这里是作者动静结合手法的暗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里又引入了一个新的意象———明月。
在这里,皎洁的明月不仅仅是一个象征高洁的意象,烘托着诗人的形象;在这里,它更像是和诗人志同道合的一个友人,在幽林中陪伴着诗人。
一个“来”字将明月写活了,月儿好像是有意识地参与诗人的活动呢。
细读这一句,似乎可以瞥见诗人的情怀:我高雅出尘的情致在世间得不到理解,但是有什么关系呢?自有高洁的明月明白我,以明亮的月光安慰我,陪伴我。
这一句仍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以深林的黑暗来反衬明月之亮洁,明月自是显得越发明亮。
这首诗共四句,在措词用字上,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一个清新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并使环境的形神与诗人的隐逸的情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
《王维竹里馆》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王维竹里馆》原文|翻译|古诗鉴赏《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竹里馆的诗句赏析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
《竹里馆》原文唐代: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及注释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注释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古诗赏析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
《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文解释】
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中,拨弄着琴弦,又一声声地长啸。
竹
林深深,没有人知道我的行踪,只有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把我映照。
翻译二: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解释】
⑴此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又深又静的竹林。
幽,深。
篁,竹。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
篁:竹丛。
长啸:即是从口中发出清越悠长的声音,古代文士喜在幽谷山林之间长啸,藉以抒情调气。
【赏析】
《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全篇平平淡淡。
但其妙处却是在于四句诗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种境界:一个清幽绝俗的境界!月夜幽林之中空明澄静,坐于其间弹琴长啸,怡然自得,尘念皆空。
心灵澄静的诗人与清幽澄静的竹林明月幽然相会。
在此物与心
会、情与景和之际,「着手成春」。
除此之外,全诗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映衬,独得其妙!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
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诗的意境的
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
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
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
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
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
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