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王维全诗鉴赏
王维《竹里馆》古诗赏析与注释翻译

王维《竹里馆》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文解释: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中,拨弄着琴弦,又一声声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我的行踪,只有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把我映照。
翻译二: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解释:⑴此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 á ng) :又深又静的竹林。
幽,深。
篁,竹。
⑶啸 (xi à o) :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篁:竹丛。
长啸:即是从口中发出清越悠长的声音,古代文士喜在幽谷山林之间长啸,藉以抒情调气。
王维竹里馆赏析:《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全篇平平淡淡。
但其妙处却是在于四句诗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种境界:一个清幽绝俗的境界 !月夜幽林之中空明澄静,坐于其间弹琴长啸,怡然自得,尘念皆空。
心灵澄静的诗人与清幽澄静的竹林明月幽然相会。
在此物与心会、情与景和之际,「着手成春」。
除此之外,全诗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映衬,独得其妙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 ;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王维《竹里馆》诗词赏析

【导语】王维作品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
王维以清新淡远,⾃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不倒的旗帜。
王维的⼭⽔诗关于结构画⾯,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动静相兼,声⾊俱佳。
下⾯是为⼤家带来的王维《⽵⾥馆》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馆 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弹琴复长啸。
深林⼈不知,明⽉来相照。
译⽂ 独⾃闲坐幽静⽵林,时⽽弹琴时⽽长啸。
密林之中何⼈知晓我在这⾥?只有⼀轮明⽉静静与我相伴。
注释 ⽵⾥馆:辋川别墅胜景之⼀,房屋周围有⽵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林。
啸(xiào):嘬⼝发出长⽽清脆的声⾳,类似于打⼝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相伴,唯有明⽉似解⼈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呼,这⾥指吟咏、歌唱。
古代⼀些超逸之⼠常⽤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称吹⼝哨为啸。
创作背景 《⽵⾥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活。
诗⼈是在意兴清幽、⼼灵澄净的状态下与⽵林、明⽉本⾝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命笔成篇的。
赏析 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中的第⼗七⾸。
诗写⼭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动⼈的景语,也⽆动⼈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句是警策。
且诗的⽤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写⼈(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奇。
然⽽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的⽉夜幽林的意境,夜静⼈寂融情景为⼀体,蕴含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夜⽵林的幽静,以明⽉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妙⼿回春的⼤⼿笔。
这⾸诗表现了⼀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王维《竹里馆》全诗赏析

王维《竹里馆》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白话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创作背景】《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赏析】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竹里馆》原文赏析

《竹里馆》原文赏析《竹里馆》原文赏析1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竹里馆全诗解析

竹里馆全诗解析一、原文:《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衍生注释:1. “幽篁”:幽深的竹林。
这个词听起来就很有那种幽静、神秘的感觉,一大片竹林,郁郁葱葱的,人走在里面就好像和外面的世界隔开了一样。
2. “长啸”:就是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
这可不是简单的呼喊,有点像古人抒发情怀的一种独特方式。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里独自享受静谧时光的画面。
情感方面,表达了诗人那种超凡脱俗的悠然自得之情。
表现手法很是巧妙。
先说这个场景的选取,竹林本来就是清幽之地,远离尘世喧嚣。
诗人一个人“独坐”其中,这就先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但这种孤独可不是那种凄凉的孤独,而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状态。
他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长啸,把自己沉浸在这种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氛围里。
而且呀,“深林人不知”这句更强调了这份静谧的独自性,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好像自己在这里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最后“明月来相照”就神了,明月就像一个知心好友一样,在这种幽静的时候来陪伴诗人。
用明月来烘托整体那种清幽又自在的氛围是绝佳。
四、作者介绍:王维,那可是唐朝的大牛人。
他诗歌写得贼棒,而且画画也厉害,据说还懂音乐。
人送外号“诗佛”,为啥呢?因为他的很多诗里面都有一种空灵、清幽的禅意,就像这首《竹里馆》一样,充满了静谧悠闲的气息。
他不是经历一堆官场的起起伏伏嘛,可能这种经历也让他更向往这种置身自然,独享宁静的生活,就都在诗里体现出来了。
五、运用片段:1. 在一个人登山的时候。
比如说你好不容易找了一条少有人走的山路,气喘吁吁爬到山顶的一片小竹林里。
周围一个人都没有,你坐在石头上,透过竹叶的缝隙看着天空,这时候你就可以说:“真有点王维《竹里馆》里‘独坐幽篁里,深林人不知’的那种意境,哈哈,就差没弹琴长啸了。
”2. 你要独自在家,晚上月亮特好的时候。
你自己一个人坐在院子里乘凉,周围特别安静,只有月光洒在身上。
你就可以感叹:“现在我有点理解王维写《竹里馆》时的心情啦,我这独坐院子里,明月相照,不过我可没他那弹着琴长啸的闲情逸致啊。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文解释】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中,拨弄着琴弦,又一声声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我的行踪,只有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把我映照。
翻译二: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解释】⑴此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又深又静的竹林。
幽,深。
篁,竹。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篁:竹丛。
长啸:即是从口中发出清越悠长的声音,古代文士喜在幽谷山林之间长啸,藉以抒情调气。
【赏析】《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全篇平平淡淡。
但其妙处却是在于四句诗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种境界:一个清幽绝俗的境界!月夜幽林之中空明澄静,坐于其间弹琴长啸,怡然自得,尘念皆空。
心灵澄静的诗人与清幽澄静的竹林明月幽然相会。
在此物与心会、情与景和之际,「着手成春」。
《竹里馆》原文及翻译

《竹里馆》原文及翻译《竹里馆》原文及翻译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竹里馆》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竹里馆》原文:王维〔唐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竹里馆》赏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幽篁”指幽深的竹林。
《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
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
”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我们知道王维是著名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
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
“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如苏轼《和林子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
”可见弹琴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又吟唱了起来。
他吟唱的诗也许就是这首《竹里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文解释】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中,拨弄着琴弦,又一声声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我的行踪,只有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把我映照。
翻译二: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解释】⑴此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又深又静的竹林。
幽,深。
篁,竹。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篁:竹丛。
长啸:即是从口中发出清越悠长的声音,古代文士喜在幽谷山林之间长啸,藉以抒情调气。
【赏析】《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全篇平平淡淡。
但其妙处却是在于四句诗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种境界:一个清幽绝俗的境界!月夜幽林之中空明澄静,坐于其间弹琴长啸,怡然自得,尘念皆空。
心灵澄静的诗人与清幽澄静的竹林明月幽然相会。
在此物与心会、情与景和之际,「着手成春」。
除此之外,全诗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映衬,独得其妙!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里馆王维全诗鉴赏
《竹里馆》全诗描写了什么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白话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创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赏析一】
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
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
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
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
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
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
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
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赏析二】
这首诗是《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是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作品以简朴清丽的诗句描写山林幽居的情趣,表现的是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是诗人追求宁静、淡泊、脱俗的生活态度的绝佳表述。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便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诗人一个人静坐于幽深茂密的竹林里抚琴弄弦,显然是情有不足,不然怎么会又打起口哨来呢?这是诗人情致绝佳的抒发,颇有魏晋名士竹林七贤的品味与格调。
本人前面在赏析《阮籍赏析》“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时曾有过“夜半更深,却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无奈之下,索性起来弹琴”的句子,在《咏怀·其一》中诗人阮籍表达的是“内
心深处极为复杂的感受”,在这一点上,王维与之是截然不同的,诗人王维“独坐幽篁”,流露的是一种孤寂情怀,追求是一种宁静、淡泊与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茂密幽深的竹林里,外界看不见人,也很难听到琴声,没有人知道诗人此时在竹林里干什么,只有皎洁的明月知道他此时的所作所为,理解他此时的心情,因而才“来相照”。
本人前面在赏析《阮籍赏析》“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时曾作过如下阐释:“‘薄帏’上的清冷月光,撩动衣襟的徐徐‘清风’,月色之下,清风之中,独自弹琴,内心苦闷无人可诉。
所见气氛肃杀,寒气森森;所感孤独凄冷,落寞至极。
”作为夜中弹琴的阮籍,作品“抒写的是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孤独、落寞、忧愁和不安”,而“独坐幽篁”“弹琴”“长啸”的王维,虽然内心深处也同样有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情结,但王维本篇所表现出来的则是心境平和,不问世俗,比起阮诗《咏怀·其一》的意境,本篇则要宁静安详很多,悠然淡泊很多。
在写作艺术手法上,作品以简朴的词句营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充满想象的意境。
幽深茂密的“幽篁里”,“独坐”着以为“弹琴”、“长啸”的老者,无人知晓它的存在,只有明月相伴,意境是何等的清新淡泊,何等的宁静悠然。
特别是结束句“明月来相照”,诗人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思想意识和人的丰富情感,对于诗人和他的琴声来说,那竹林梢头挂着的一轮明月仿佛就是陪伴着他的知己,是他琴声的欣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