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赠从弟教案

合集下载

2023最新-八年级语文《赠从弟》教学设计优秀3篇

2023最新-八年级语文《赠从弟》教学设计优秀3篇

八年级语文《赠从弟》教学设计优秀3篇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注释①亭亭:高耸的样子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③一何:……▼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壶知道勤劳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赠从弟》教学设计优秀3篇。

赠从弟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3、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情;4、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全诗。

2、理解风与松柏的对比作用;教学难点: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学会面对挫折。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挫折?你是怎样面对的?父母兄弟他们是怎样的态度?(生思考,讨论,发言)但有这样一位哥哥,当弟弟面临挫折时,他不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指手画脚,而是通过赠诗勉励弟弟该怎样去面对这一切。

二、了解作者师在生收集展示的基础上,补充。

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

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

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

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

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在那个战火频繁,动乱不断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气而著称的建安风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诗又以气盛见称的则是刘桢。

因此,本文将通过赏析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来粗略的感受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

三、学习诗歌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桢的《赠从弟》第二首。

1、小黑板出示诗歌。

初读诗歌,划分节奏。

(1)老师范读,学生听范读,划分停顿。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

(3)学生自由读诗,注意罹的读音。

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赠从弟》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和五言律诗的格律特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提出问题,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诗歌背景和诗人生平的介绍,我感觉自己在授课时可能过于迅速地一带而过,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这方面的讲解,让学生对诗人及其创作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赠从弟》这首诗的基本背景和情感表达。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堂弟的关爱和期望。五言律诗有其特定的格律和韵律美,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运用意象和语言表达情感的。
其次,在讲解五言律诗的平仄、对仗等规律时,我发现部分学生仍然难以掌握。这可能是因为我举的例子不够生动形象,或者讲解方法不够通俗易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规律,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运用更多生动的实例,采用更直观的讲解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诵读体验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过于关注细枝末节,而忽略了整体的情感表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讨论的主题,注重情感体验,提高讨论的实效性。
-诗句的平仄规律,如平平仄仄平。
-诗句之间的对仗关系,如“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
-整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3)提升诗歌诵读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力。
-正确把握诗句的停顿、重音和语气。
-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提高诵读效果。

赠从弟教案(1)

赠从弟教案(1)
板书设计:
教后记:
年级:八教学内容:《赠从弟》教学时数:1总课时数:_____
第周(月日—月日)
主备人:杜晓娟审核人:张岚授课人:__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
教材分析
《赠从弟》是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第三首,本诗是首咏物诗,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让“山上松”和“谷中风”展开较量,并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堂弟给予了无限期望。全诗语言质朴,刚劲峭拔而又情深意长。
1、《赠从弟》描写的是什么景物?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它生长的环境怎样?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答:青松,例句略。
生长环境恶劣,从“风声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看出。
2、最后一句中“有本性”指的是什么“本性”?
答:面对寒风、霜雪,依然刚劲挺拔。(不畏严寒,凌风傲雪)
3、本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却描写了一种景物,你认为作者目的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法指导
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大意。
抓字眼,入诗境。诵诗文,悟诗情。
自由读,读准字音。师范读,明确节奏。
细读,理解字词。精读,体会诗意。
赏读,想象意境。诵读,背诵诗句。
答:本诗借青松刚劲挺拔的外形和不畏严寒、凌风傲雪的大无畏精神,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以此来勉励堂弟:做人要像青,能力迁移)
四读诗歌,感受深情。
前面我们说过,这首诗是作者劝慰自己的堂弟做的,但全诗中我们没有读到一句,说弟弟你怎样了?你要怎么怎么样等等?那么,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劝勉之情的呢?
课标要求
课标对古诗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八年级语文下册《赠从弟》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赠从弟》教案、教学设计
4.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树立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有一定的基础,对于古诗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逐步提升。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赠从弟》这首诗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1.诗歌背景及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学生对唐代历史背景、诗人杜甫的了解尚显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引导和补充。
4.引导学生体验和表达对亲人的情感,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二)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唐代历史背景和诗人杜甫的简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唐代的社会风貌,为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深入体会《赠从弟》的情感。
2.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翻译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从弟的关爱与期许。
3.选择本节课学到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创作一首以“亲情”为主题的现代诗,不少于八行。
4.结合所学,为《赠从弟》绘制一幅插图,展现诗中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5.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课后反思,内容包பைடு நூலகம்:
-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引导学生关注杜甫与从弟的亲情,为学习《赠从弟》这首诗做好情感铺垫。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杜甫诗作,如《春望》、《登高》等,总结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
-对比杜甫不同时期的作品,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变化,为学习《赠从弟》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诗歌背景及生字词讲解。
-详细讲解《赠从弟》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八年级语文下册《赠从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赠从弟》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本课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古诗词赠从弟教案

古诗词赠从弟教案

古诗词赠从弟教案第一篇:古诗词赠从弟教案古诗词《赠从弟》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诗人用词恰到好处;2,体会诗人平实古朴的文学风格。

情感迁移:品味诗人托物言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引言:从古到今,从诗歌到散文,都有丰富的以青松为喻的诗句名言来托物言志。

其目的可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可以赠与他人劝勉。

1,陈毅元帅的古诗《青松》 2,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3,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二,揭示课题并板书内容,学生默读记忆背诵。

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三,释题: 1,刘桢是汉末诗人以五言诗著称。

2,全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在风中不倒,于严寒不凋的耐性,以喻人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意志力。

4,诗人并没有直言从弟应当如何如何,而是赠与此诗劝勉,其意不言而喻。

四,正文释题: 1,2联:a,山上的松柏苍翠而高高挺立;山谷中的风气势凶猛,有种阴森森的感觉。

b,亭亭和瑟瑟形成对比,气势的对比。

3,4联:a,刮起的风一阵接一阵,是何等的猛烈;可松柏树又是何等的苍劲有力,任凭风吹,坚挺不拔。

B,诗句中的“盛”和“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5,6联:凝冻的冰霜无情地袭击世间万物,一年又一年;可松柏树始终坚忍不拔,以矫健的身躯呈现在你面前。

“袭击世间万物”与“袭击松柏树”有何区别?{学生讨论} “袭击松柏树”是体现为生存而适应的特点,有这特点不足为叹;然而前种说法是等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特性,让松柏树的品格脱颖而出。

惨凄,遭受挫折创伤后的状态,这里是自然性的,是天灾而不是人祸。

可理解为“凄苦,凄凉”但“惨痛,惨烈”欠妥。

7,8联:岂不是要周而复始地遭受严寒的侵袭;不怕,松柏具有风中不倒,严寒不凋的韧性品格,显示出人意料的高风亮节。

“周而复始”能体现出松柏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强品格不是偶然具备的。

四,学生品读诗意,体会诗境,感受其中的劝勉之意。

赠从弟教案设计

赠从弟教案设计

赠从弟教案设计教案标题:赠从弟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赠从弟》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 理解《赠从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掌握《赠从弟》的基本诗歌鉴赏技巧。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赠从弟》的作者、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

难点:诗歌的鉴赏技巧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赠从弟》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或多媒体设备展示《赠从弟》的诗歌原文和作者简介,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于《赠从弟》的初步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二、讲解1. 介绍《赠从弟》的作者李白,以及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分析《赠从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三、鉴赏1. 教师指导学生逐句解读《赠从弟》的诗句,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 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四、讨论1. 分组讨论《赠从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节奏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总结1. 教师总结《赠从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强调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2.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表达对《赠从弟》的理解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赠从弟》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潜力。

《赠从弟》教学设计

《赠从弟》教学设计

《赠从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赠从弟》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表达,理解诗歌的意义;3. 通过诗歌的韵脚、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以《赠从弟》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为教学内容。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和含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Step 1:热身(5分钟)在开始正式教学之前,老师可以通过简单的诗词游戏或引用其他与《赠从弟》相关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Step 2:背景知识解读(10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杜牧和《赠从弟》的背景知识,包括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赠从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同时,学生也可自主搜索相关资料进行了解。

Step 3:诗歌分析(15分钟)3.1 诗歌结构分析通过分析《赠从弟》的诗歌结构,包括诗的章数、句式、押韵等,让学生熟悉古代诗歌的构成方式,理解诗歌的特点。

3.2 语言表达分析通过解读《赠从弟》中的文字和句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Step 4:情感表达分析(10分钟)通过分析《赠从弟》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亲情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

Step 5:合作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讨论,讨论杜牧写这首诗的用意,以及诗中的美感和情感体验等方面。

鼓励学生就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表达,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Step 6:总结(5分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赠从弟》的整体理解,并鼓励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入阅读古代诗歌,培养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Step 7:拓展阅读(5分钟)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杜牧的诗歌作品,以及其他唐代的诗人作品,进一步扩大学生的文学知识面和阅读量,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梁甫行》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梁甫行》教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学生可以尝试仿写《赠从弟》,运用所学的诗词表达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赠从弟》和《梁甫行》这两首古诗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诗词的朗读、解析和创作都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我觉得这一点很值得欣慰,也说明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在讲解诗句含义和分析诗词意境时,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一些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古汉语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这方面的引导和解释。
在课关爱和祝福。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梁甫行》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章节,着重解读《赠从弟》与《梁甫行》两首古诗。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赠从弟》作者:王维。通过对诗句的朗读与解析,让学生理解诗人对亲人的关爱与期盼,感受诗中的意境与情感。
2.《梁甫行》作者:佚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解析诗句,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历史故事,体会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4.增强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寓意,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5.培养道德情感:从古诗中感悟亲情、友情等道德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赠从弟》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诗人用词恰到好处;
2,体会诗人平实古朴的文学风格。

情感迁移:品味诗人托物言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引言:
从古到今,从诗歌到散文,都有丰富的以青松为
喻的诗句名言来托物言志。

其目的可以作为自己
的座右铭,可以赠与他人劝勉。

1,陈毅元帅的古诗《青松》
2,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3,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
二,揭示课题并板书内容,学生默读记忆背诵。

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三,释题:
1,刘桢是汉末诗人以五言诗著称。

2,全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在风中不倒,于严寒不凋的耐性,以喻人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意志力。

4,诗人并没有直言从弟应当如何如何,而是赠与此诗劝勉,其意不言而喻。

四,正文释题:
1,2联:
a,山上的松柏苍翠而高高挺立;山谷中的风气势凶猛,有种阴森森的感觉。

b,亭亭和瑟瑟形成对比,气势的对比。

3,4联:
a,刮起的风一阵接一阵,是何等的猛烈;可松柏树又是何等的苍劲有力,任凭风吹,坚挺不拔。

B,诗句中的“盛”和“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5,6联:凝冻的冰霜无情地袭击世间万物,一年又一年;可松柏树始终坚忍不拔,以矫健的身躯呈现在你面前。

“袭击世间万物”与“袭击松柏树”有何区别?{学生讨论}
“袭击松柏树”是体现为生存而适应的特点,有这特点不足为叹;然而前种说法是等同条件下表
现出来的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特性,让松柏树的品格脱颖而出。

惨凄,遭受挫折创伤后的状态,这里是自然性的,是天灾而不是人祸。

可理解为“凄苦,凄凉”但“惨痛,惨烈”欠妥。

7,8联:
岂不是要周而复始地遭受严寒的侵袭;不怕,松柏具有风中不倒,严寒不凋的韧性品格,显示出人意料的高风亮节。

“周而复始”能体现出松柏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强品格不是偶然具备的。

四,学生品读诗意,体会诗境,感受其中的劝勉之意。

五,训练:
1,赠与送有何异同,同学交流赠人与送人的语言环境。

2,找出诗中赞颂松柏的关键词读一读,细细体味。

六,拓展:
试想诗人写诗的背景。

假想你是从弟的说法和做法。

附板书:
托物言志亭亭山上松苍翠挺立亭亭——瑟瑟座右铭瑟瑟谷中风凶猛阴森头盛——劲
劝勉风声一何盛何等猛烈惨冰霜惨凄松枝一何劲何等苍劲坚韧不拔(风雪)(凄苦)
冰霜正惨凄袭击世间万物1坚忍不拔
终岁常端正脱颖而出本性2顽强不屈
岂不罹凝寒周而复始侵袭辱3高风亮节
松柏有本性不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