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的特点 (2)

合集下载

国外社区教育的实践及启示

国外社区教育的实践及启示

国外社区教育的实践及启示近年来,国外社区教育在实践中逐渐展现出其优越性,不少国家也开始积极推行社区教育,以期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社区凝聚力和个人发展能力。

本文将就国外社区教育的实践和经验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启示和建议。

一、社区教育的概念与特点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基础,以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需求为导向,为社区居民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的一种教育模式,其特点包括:(1)面向社区:强调教育与社区的相互交融,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普及性,以提升社区居民的素质和能力;(2)服务多元:除了传统的学科教育外,还涉及财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文化娱乐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服务;(3)因地制宜:注重社区环境和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活动,落实灵活,做到“因地制宜,适度发展”;(4)自主管理:社区教育在开展过程中,由社区管理或自主组织,整合社区各种资源,通过自主管理促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

二、国外社区教育的实践及经验1、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社区教育实践国家之一,其社区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高度参与:美国社区教育的参与度很高,由志愿者负责,利用扶贫资金等等出资,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积极参与和自治;(2)普及度高:美国社区教育在全美各地都很普及,从事社区教育活动的机构遍及各地,包括公立学校、私立教育机构、非盈利机构等;(3)内容综合:美国社区教育不仅包括传统的学科教育,还涉及到职业教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实现了全民教育的综合性;(4)灵活性强:美国社区教育系统灵活性很强,能够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类别的教育服务,保证社区教育在需求上的适应性。

2、日本日本的社区教育主要由住民自治促进轮和社会教育委员会负责,其社区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特色:日本社区教育注重挖掘和发扬本地文化和传统,开设了许多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制作教育活动;(2)强化素质:日本社区教育注重培养公民素质,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合作,同时加强健康运动和普及技术教育等方面;(3)社区学校:日本社区学校主要为中小学生提供课外辅导课程,实现了教育的全面发展;(4)为老服务:日本的社区教育有很多面向老年人的综合性健康服务项目,如老年人体力养护教育、医疗健康知识教育等。

第六章 日本学前教育(2016 2学时)

第六章  日本学前教育(2016  2学时)
• 大纲要求根据儿童年龄和地区特点制定课程。规定幼儿园每学年教 学周数一般不少于39周。幼儿园活动形式以自由活动为主,集体活 动也以游戏为主。
第二节 日本学前教育现状
三、第三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

1991年,文部省又策划、制定和公布实施战后第三个幼儿 园教育振兴计划(又称十年计划),要求到2001年,让所 有希望入园的3-5岁的幼儿园都能入园。计划提出,国家 应尽力对学前教育提供有效的帮助,主要包括: • ①扩大幼儿园入园奖励补助费得适用范围, • ②增加幼儿园入园奖励补助费得数额, • ③划拨专款确保公立幼儿园园舍设施建设补助费。 • 意义:把幼儿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提高幼儿入园 率,改变家庭社会不重视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有力促 进日本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第二节 日本学前教育现状
二、《幼儿园教育大纲》的颁布和实施
• 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前教育的目标重点放在智力开发、道德修养、 人格形成、人际关系以及基本生活习惯的培养上。 • 1990 年4月,新的《幼儿园教育大纲》颁布实施。《大纲》的教育 目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都是从为整个人生奠定基础的 角度来设计的。 • 《大纲》规定了幼儿园教育的三个基本原理和原则:一是努力促进 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二是以游戏指导为中心;三是指导方法必须适 合每个幼儿的特点。 • 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保育儿童,提供适当的环境,促进儿童的身心 发展”。 • 幼儿园教育内容改为“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现”五个领域。 (传统:健康、社会、自然、音乐、美术以及语言)
第一节 日本学前教育沿革
• 1964年,日本开始实行第一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又称七年计 划),旨在提高5岁幼儿入园率,明确要求使一万人以上的市、镇、 村幼儿人员园率达到60%。结果,1971年的幼儿入园率达到了 63.5%,振兴计划完全实现。 • 197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向文部大臣提交了《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 合扩充整备的基本政策》,提出了“政府基本政策实施计划”,要求从 1972年开始实行第二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又称十年计划),旨 在提高4-5岁幼儿的入园率,要求到1982年实现4-5岁幼儿全部入幼 儿园或保育所。 • …… • 至此,日本学前教育的水平已跻身少数最发达国家之列。

日本的学制

日本的学制
日本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的“六三三四”制,这个制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1947年的新学校教育法制定的。
小学通常是6岁入学,学生在校学习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科目。初中主要是教授学生今后服务于社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小学和初中为义务教育,就学率为100%。日本宪法第26条规定,父母有义务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进行义务教育的机构多为地方政府创办的公立学校,也般教育科目”和“专业技能科目”。“一般教育科目”着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专业技能科目着眼于训练学生的一技之长,包括工业、农业、商业、水产业等科目。
高中毕业后经过大学升学考试或推荐可升入大学就读。日本的大学既是教育机构又是科研机构,一般开设基础课和各领域的专业课。本科阶段学制通常为4年(医科和牙科为6年),研究生阶段硕士生为2年,博士生为3年。大学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种,从数目上来看,私立大学要远远多于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此外还有短期大学,相当于中国的大专,学制为两年。另外,初中毕业后还可进入高级专门学校学习,学制为5年,大致相当于中国的中专、职高或技校。学龄前儿童在上小学之前要进入幼儿园或保育园,接受学龄前教育。
日本的学制 日本的教育制度。学前教育 。幼稚园(3~5岁) 。义务教育 。小学校6年(6~12岁) 。中学校3年(12~15岁) 。高等教育 。高等学校(3年制) 。专修学校(1年以上) 。高等职业技术专门校(1~2年制) 。高等专门学校(5年制) 。大学教育 。大学(4年制) 。短期大学(2年制) 。专门学校(1年以上) 。大学院(2~4年制) *专修学校/专门学校:服饰,家政,商业,工业,文科系等日本的学制:每学年分为3个学期。第1学期 (4~8月) 。第2学期 (9~12月) 。第3学期 (1~3月)

日本社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日本社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日本社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日本社会(社区)教育的起步虽晚于欧美国家,但发展却很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就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独特的社会教育模式,整备了一套完整的社会(社区)教育体系,使社会(社区)教育不仅适应,并促进了国家振兴,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而且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兴起,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不断进步,新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特别处终身教育思潮的广泛流传,日本社会(社区)教育越来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而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综观日本的社会(社区)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可发现日本社会(社区)教育的诸多特点和经验。

中国与日本虽然基本国情不同但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具有2000多年的文化交流史,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是由中国传人而发展起来的,两国在教育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借鉴日本社会(社区)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促进我国社区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其对我国社区教育有很多启示。

一、建立社区教育法律、法规,推进社区教育深入展开日本社会教育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制定一系列的法律。

根据《日本国宪法》第26条“教育权利”的思想和《教育基本法》(1947年)的原则,日本政府又颁布了《社会教育法》(t949年)、《图书馆法》(1950年)、<博物馆法》(1951年)等—系列与社会教育有关的法律。

日本《社会教育法》第3条对其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的任务作出如下的规定:“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必须依据本法及其他法令的规定,通过设置和运营奖励社会教育所必须的设施,举办集会、制作与颁发资料以及其他方法,努力创造环境,以便全体国民能够利用一切机会和—切场所,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需要提高文化教养水平”。

该条表明,为创造一个全体国民可以自主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教育环境,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教育的发展。

日本有关社会(社区)教育的法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口结构的变化、家庭生活的变化、都市化、高学历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等社会结构的变化,为使社会(社区)教育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日本有关社会教育的新的法令法规不断对《社会教育法》、《图书馆法》和《博物馆法》,即“社会教育三法”加以充实。

日本教育制度 (3)

日本教育制度 (3)

日本教育制度日本教育制度是世界闻名的,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和最成功的教育制度之一。

日本的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道德素质和自律精神,形成了一套独特而精细的教育体系。

本文将介绍日本教育制度的特点、组织结构和教育内容。

1. 教育制度的组织结构日本的教育制度分为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其中,幼儿教育包括幼儿园和保育所,基础教育包括小学、中学和高中,高等教育则包括大学和研究生院。

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不同年龄和能力层次的需求。

在日本,教育部门负责制定教育政策和管理教育体系。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都在教育制度中有各自的职责。

中央政府负责制定全国性的教育政策和课程标准,地方政府则负责具体的教育管理和支持,学校则负责实施教学和培养学生。

2. 特点和教育内容2.1 重视学术能力和道德素质日本的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道德素质。

学生在学校里接受全面的教育,包括语言、数学、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体育等学科的学习。

在日本的学校,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培养方式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够为他们的未来铺平道路。

2.2 培养自律精神日本的教育制度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

学生在学校里被要求遵守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例如按时上课、穿着整齐、完成作业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社团和义工等,以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种严格要求和培养方式有助于学生养成自律、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良好习惯。

2.3 强调终身学习日本的教育制度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校里不仅学习知识和技能,还学习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力,以便将来更好地发展自己。

日本的教育制度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以增加他们的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

这种培养方式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3. 学校与家庭合作在日本的教育制度中,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

国外幼儿园教育与国内幼儿园教育的区别

国外幼儿园教育与国内幼儿园教育的区别

国外幼⼉园教育与国内幼⼉园教育的区别这是⼀个⽇新⽉异充满⽣机和活⼒的时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使所有地球上的⼈感到世界变⼩了,地域和疆界已不再成为⼈类⾏动和交往的阻隔。

原来不属于东⽅传统和⽂化的东西已渗透到我们的⽣活中了。

这就使得我们能够接触到国外的幼⼉教育,并与之⽐较取长补短,下⾯我们来看⼀下中、西幼⼉园教育的不同吧。

⼀、⼉童教育观的不同1、社会对教育⼉童的不同观点早在⼋⼗年代⽇本幼⼉教育便进⾏了改⾰,提出幼⼉教育的根本在于为幼⼉准备⼀个适宜的环境,并重视通过⽣活的体验来促进幼⼉⾝⼼的发展。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幼⼉教育内容的规定上也发⽣了重⼤的令⼈注⽬的变化。

原六⼤领域(健康、⾃然、社会、⾳乐、美⼯、语⾔)改为五领域,健康、语⾔两领域不变,其余三领域是:⼈际关系、环境、表现。

这就是说原培养良好的社会⽣活习惯、个⼈⽣活习惯和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关⼼为⽬标的“社会”领域现被“⼈际关系”代替。

其诸⽬标将统帅在培养⼈际交往能⼒这⼀中⼼的⽬标之下。

“⾃然领域”扩⼤为环境,以培养幼⼉“对物关系”能⼒为⽬标,在与家庭、幼⼉园、社区以⾄更⼤范围的社会环境和⾃然环境的接触过程中,让幼⼉学习、认识、改善环境。

原纲要的“⾳乐”、“美⼯”合⼆为----“表现”这清楚的表明现纲要把培养幼⼉对美的兴趣感受⼒,在从事艺术活动中的乐趣、喜悦、⾃我表现能⼒、创造能⼒放到了第⼀位,⽽这正是⾳乐、美术等⼀切艺术教育的本质所在,幼⼉期具体的技能、技巧的学习显然不被强调。

相对⽐来说中国的幼⼉教育⼩学化、成⼈化的倾向⽐较严重;对发展个性存在着错误的理解,有的甚⾄把个性发展与定向发展等同起来,对幼⼉进⾏不适当的“专长定向培养”;教育⽅式上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把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忽视了⼉童游戏对⼉童发展的重要性;只把注意⼒集中在幼⼉的智⼒开发上⾯,忽视幼⼉品德、健康和习惯的发展。

2、教师对教育⼉童的不同观点知识的获得是个能动的过程,⼉童的学习必须成为⼉童主动探索、⾃我思考、提问、⽐较、争论的过程,为⼉童提供这样的机会、创设这样的⽓氛和环境是教师的职责。

初一社会问题与跨文化理解英语阅读理解25题

初一社会问题与跨文化理解英语阅读理解25题

初一社会问题与跨文化理解英语阅读理解25题1<背景文章>In different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family concepts can be very differ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example, family members usually have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relationship. Children are encouraged to be independent from a young age. They often move out of their parents' home when they become adults, usually around 18 years old. Parents also respect their children's choices and privacy. In American families,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are often shared among family members according to their abilities. For instance, children may help with some simple housework like taking out the trash or mowing the lawn.In contrast, in many Asian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and Japan, family relationships are often more collective and hierarchical. In Chinese families, the concept of "filial piety" is highly emphasized. Children are expected to respect and take care of their parents when they grow up. Grandparents ofte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aking care of grandchildren as well.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are also divided in a traditional way. For example, the father may be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family's economic income, while the mother takes care of the family's daily life and children's education.In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like Italy, family is also very important. Italian families are often very warm - hearted. Extended families often live close to each other and get together frequently. Family members support each other both emotionally and materially.1. <问题1>A.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ldren usually move out of their parents' home at the age of _.A. 16B. 18C. 20D. 22答案:B。

日本中小学的性教育

日本中小学的性教育

日本中小学的性教育 / 作者:张德伟、饶从满出处:中国青少年研究网 在当代日本,国民的性意识日益开放化,价值观更加多样化,青少年周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性报道十分泛滥,青少年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展趋向早熟化,这使得日本青少年的性意识和性行为出现了一些问题。

从以下三项调查的结果可略见其一斑。

 在一项关于日本青少年对电影、电视、杂志中出现的性或男女的事情是否关心的调查中,得出的结论表明:“非常关心”和“稍微关心”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回答“非常关心”的比例,1977年为10.4%(男生13.6%,女生6.8%),1984年为18.3%(男生20.7%,女生15.9%),1991年为20.0%(男生22.7%,女生17.3%);回答“稍微关心”的比例,1977年为61.7%(男生58.7%,女生65.0%),1984年为62.l%(男生61.7%,女生62.4%),1991年65.0%(男生63.4%,女生66.5%)。

也就是,从1977年到1991年,“非常关心”和“稍微关心”性的青少年由72.1%上升到85.0%(pp.47-48)这说明更多的日本青少年的性觉醒越来越早,性意识越来越强。

1987年日本性教育协会实施的“第三次青少年性行动调查”表明,初中生重视的性知识获取渠道或者说影响其性意识、性行为的方面有朋友、大众传播媒介、学校等,重视前两者的比例远大于后者。

具体比例为:回答重视朋友的,男生占68.2%,女生占58.8%;回答重视大众传播媒介的,男生占65.8%,女生占55.5%;回答重视学校的,男生占34.4%,女生占29.2%。

根据日本又一项调查(JASE全国调查)可知:在初中生中,有11.1%的男生、15.0%的女生有约会体验;有5.6%的男生、6.6%的女生有接吻体验;有2.2%的男生、1.8%的女生有性交体验;有30.0%的男生、6.9%的女生有手淫体验;在高中生中,有39.7%的男生、49.2%的女生有约会体验;有23.1%的男生、25.5%的女生有接吻体验;有11.5%的男生、8.7%的女生有性交体验;有81.2%的男生、l1.7%的女生有手淫体验(此次调查的对象不含小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日本教育的特点
日本现行教育既保持了自己固有的传统,又从本国国情出发,广泛地、有选择地吸收外国的长处,不断地进行改革。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在保持传统与不断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日本教育逐渐形成了自身
鲜明的特色。

主要体现在:
第一,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拥有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政策指导,并且强调政府行为,文部省拥有较大的权限,地方教委和学校办学的自
主权和灵活性不强。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教育改革,基本上都是国家主导下“自上而下”地进行的。

同时通过法律形式使整个教育制度发生变化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和完善。

一百多年来,日本公布的有关教育的法律不胜枚举,其种类之广、数量之多、内容之详,是其它国家少有的。

如《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社会教育法》、《文部省设置法》等。

中央最高教育行政机构“文部省”向内阁和国会负责,提出教育经费预算、草拟教育法规等,并监督和指导地方教育委员会的工作。

原则上文部省没有行政的指挥和命令权限,地方教育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则是管理本地区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在人事、经费、设施设备、教育教学、课程内容等方面对其所辖学校负责。

依据法律,中央与地方不存在隶属关系,上级只能提供指导建议、不能干涉。

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地方教育委员会对于文部省的教育政策和措施往往具有
很大的认同性。

第二,教育发达,体系完备,普及程度高。

日本在1945年投降以后,把振兴经济的希望寄托于教育。

它首先废弃了战时的军国主义教育体制,引进了欧美先进的教育方法,制定了全民教育的理念,即摈除政治地位、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全体国民享
有符合个人能力、个性、意愿的平等的教育机会。

这个教育体制持续半个多世纪,历经两代人,使全社会尊重教育的理念蔚然成风。

国土狭小的日本,住房昂贵,但是所有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校舍整齐、校园宽敞,不仅具有课堂教学的必要设施,还拥有体育馆游泳池、运
动场。

日本教育普及程度也较高,实行幼儿园到大学的一贯教育。

其中小学6年加初中3年为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高中普及率为98%。

公立中小学不设重点校、重点班,通过在校际间轮换教师、制定财政经费标准,尽量保持校际间不出现师资、设施设备上的差距;基础教育阶段不设跳级制度,尽量不出现留级,保持所有学生学业上齐头并
进。

第三,教育在吸收西方文化和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现代化,而且西化的进程与本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能比较密切地结合起来。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外国的民族。

虽然属于东方文化圈,但它敢于吸收西方文化且善于创新。

吸收外来文化是为了强大本国文化,但标准只有一个,即根据本国的客观实际来吸收。

如果不根据国情而进行全盘吸收,只会适得其反。

日本注重在模仿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点,它对西方的教育理念始终持一种为我所需的态度加以筛选,并非完全依从西方国家的做法。

例如明治初期日本形成的是由欧洲的集权主义、美国的自由主义、东方儒家的家族与国家的观念混合而成的教育思想及体系。

战后初期,日本又引进了美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排除了军国主义和国家主义,通过教育立法,使日本教育步入了民主
化和法制化的道路。

第四,教育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工具,特别是为经济的振兴和发展起了加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成为改变社会成员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工
具。

综观日本的近现代经济发展史,每一次大的经济发展与起飞无不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日本的教育投入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

日本每年的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5.4%左右,日本每人
每年的教育经费平均约250美元左右,居世界领先地位。

教育的兴旺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据统计,日本的教育投资上的收益为52%,科技进步收益为43%,而资本扩大的收益仅占5%。

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两种可能性,日本教育在追赶欧美急速的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凯歌声中,也夹杂着教育领域痛苦和无奈的叹息。

上述这些日本教育发展的特点中,就既包含着曾经推动日本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积极因素,也潜藏着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消极因素。

日本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在经合组织垫底
2011年09月13日21:44中国新闻网我要评论(5)
字号:T|T
中新网9月13日电据日本共同社报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3日公布了2008年各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公共教育支出所占比例。

日本的比例为3.3%,在可比较的31个国家中排名最后。

日本在2005年和2007年也曾排名垫底。

本次统计采用的是自民党和公明党联合执政时期的数据,没有算入民主党执政后推出的高中免费制度。

OECD据此认为今后日本的公共教育支出比例可能会有所增加。

OECD成员国公共教育支出(中央与地方政府合计)的平均比例为5.0%。

挪威以7.3%居首位,其次为冰岛7.2%、丹麦6.5%。

日本的教育支出中自费比例较高,达33.6%,排名第三,仅低于智利(41.4%)和韩国(40.4%)。

从教育阶段来看,大学与幼儿园的自费比例尤其显高,分别为66.7%(OECD平均水平31.1%)和56.5%(OECD平均水平18.5%)。

有关2009年日本中小学的班级人数,小学平均每班28.0人,远超OEDC平均值的21.4人。

初中的班级规模也很大,平均每班33.0人,仅次于韩国(35.1
人)排名第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