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
教师故事

教师故事作者: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8年第09期魏志刚教授,印刷管理、印刷史专家。
1949年初,参加工作。
1950年,调新华印刷厂总管理处办公室工作。
1952年,调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印刷管理局计划处工作。
1954年8月,赴苏联莫斯科印刷学院学习。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回国,到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印刷管理处工作。
1960年,参加文化学院印刷工艺系的筹建工作,执笔编写了印刷工艺系教学计划。
1961年,任印刷工艺系教研组长。
曾任北京印刷学院管理工程系主任、中国印刷博物馆副馆长,毕生以传承弘扬中华印刷文明为己任。
1989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1992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荣获中国印刷业的最高奖项“毕昇印刷技术奖”,为中国印刷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金杨博士,教授,1980级印刷工艺专业学生,1984年留校任教。
始终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深受学生爱戴,多次被毕业生评为“我最尊敬的教师”。
在业务上,倾心对印刷专业理论和前沿问题的研究,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五十多篇学术论文,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字化印前处理原理及技术》,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此外,还参编《机械工程手册》《二十世纪科学纵览》和高校教材《印刷色彩学》、技校教材《印前工艺》,参译《印刷媒体技术手册》等。
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五一劳动奖章”“森泽信夫奖”“雅昌教学奖”等荣誉称号。
盛祥耀教授,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曾在清华大学工作,编著《高等数学》《高等数学辅导》等;1988年,由清华大学聘任为数学专业教授;1988年7月,调入北京印刷学院工作。
曾担任全国工科高等数学课程指导委员。
1991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1992年编著的《高等数学》(上、下册)荣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1995年获评全国优秀教师。
游走于风景之间的感觉——风景写生杂感

画家梁智龙◆梁智龙( 北京 )游走于风景之间的感觉——— 风景写生杂感梁智龙,1975年生于内蒙古包头,现为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70油画公社社员。
作品荣获2007年中国首届青年百人油画展艺术奖、2009年法国国际艺术沙龙展法兰西学院奖、上海大东方中国当代油画展优秀奖、开放的表达——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三等奖、2016年吴冠中艺术馆中国油画展优秀奖。
出版有《行走的风景》《境由心生》《视觉艺术与观念》《写意风景油画》《与自然的对话》。
关于风景写生的感受只有在置身于对自然的物我两忘的状态下你才能够感觉到。
我是喜欢出去画画的人,尤其是在画室创作久了以后,那种想走出去的冲动就会愈加强烈。
我算是幸运的,家人的支持和工作的便利使我每年都有机会出去走走,或是独行或是带学生写生。
每次面对如此亲切又陌生的自然,我就像好久没有回家的孩子那样激动。
对我来说,写生总是伴随着开心和留恋:出发的激动、离别的感伤,掺和着沉甸甸的作品,而接下来又会期盼下一次的出行。
这种眷恋在过去的几年里周而复始,这应该是每个酷爱写生的人都会有的情感吧。
说起写生,我觉得那是一种瘾,如同好酒之人无法抵御酒香诱惑的那种感觉。
每当置身于山林之中呼吸着沁人的空气,聆听着鸟鸣虫吟,感受着淅淅沥沥细雨,细嗅着带有土味的氤氲山气;或是置身于百年的皖南古镇,沿着狭长幽深的街巷听着屋里老钟摆的嘀嗒声;或是置身于西北荒漠中的匈奴古城遗址,感受着身边呼啸的风和漫天沙尘,又或是置身南国炎热的海滨,头顶烈日闻着带有咸味的海风,对我来说这些简直是一种享受。
因为写生会让你忘却自己的存在,会让你灵魂出窍。
我能感觉到那种由此所转化而来的激动、感动、惆怅或是一种宣泄、一种无可奈何又充满挑战的诱惑。
它驱使着我着了魔般地扑向自然的怀抱,面对空白的画布绞尽脑汁思考如何抓住这种感觉。
笔和画布的碰撞是有声响的,它的节奏同自然的风声、雨声和鸟鸣声是一致的。
北京印刷学院李一凡教授

北京印刷学院李一凡教授中国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北京印刷学院李一凡教授李一凡,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XX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同年留校任教XX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班从事版画艺术、摄影艺术的教学工作先后任美术系副主任、主任,科研处、研究生处处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曾任吉林大学、汕头大学兼职教授同时现任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近年来主要从事媒体艺术教学与研究重点研究文化艺术图像资源的数字化采集编辑与传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艺术教育委员会理事、中国出版编辑学会理事、中国数码影像专业委员会筹委会北京地区负责人视觉同盟:李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请您先介绍一下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的情况?李一凡:北京印刷研究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主要是信托于北京印刷学院的设计学院,它们两个是平级的机构,北京印刷学院和设计学院主要从事教学这块,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主要是依托于教学,依托于这边的师资力量,依托于这边的学科建设,主要是进行新媒体和数字媒体的研究视觉同盟:请您谈一谈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与学校正常教学之间的关系?李一凡: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包括以下几个研究室,第一个研究室是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研究室我们的数字媒体的教学,特别是研究生的教学,涉及到好多基础理论,包括一些科研的论文,理论上的一些研究,都在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研究室里面进行主要的研究员是印刷研究学院的导师,教师,还有研究生也参与;还有一个研究室就是数字媒体的艺术研究室,主要是多媒体和网络,多媒体和网络在我们本科里面有多媒体和网络的专业方向,另外设计艺术学的硕士点主要是以数字媒体为主视觉同盟:北京印刷学院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是如何参与教学实践的?李一凡:如果就教学本身而言,设计艺术学院根据课程,根据它的教学任务,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提供一个研究和实践机会,特别是做科研项目,做课题,传播转化等一些工作视觉同盟:北京印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课程安排是怎样的?李一凡:北京印刷学院设计学院有三个专业,一个是设计艺术专业,这里面有三个方向刚讲了:一个是数字平面设计,一个是多媒体艺术设计,还有一个网络艺术设计;另一个专业是动画专业,包括两个专业方向:一个是动画艺术方向,还有一个是影像艺术方向;第三个专业就是绘画专业,但是我们的绘画专业还是挺有特色的,它是出版绘画,有出版绘画方向,还有视觉艺术专业方向,所以这个专业方向涵盖的面也都挺宽的视觉同盟:请您谈一谈北京印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课教学特色?李一凡:我们学校的主要的特色是数字媒体艺术和传播其实其它的艺术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你比方说中央美院的特色,它主要是从中国绘画方向,后来又有设计,又有实用方面的;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就是原来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它主要的是工艺美术设计,它是以设计为主,但是它现在归到清华大学以后,叫美术学院,其实某种意义上说,它跟中央美术学院有些地方比较相似,都是绘画,美术,大绘画概念,有应用和设计在里面,北京其它的一些艺术院校,象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戏剧学院,其实这些学院里面,虽然它都是自己单科的一个门类的艺术,但是里面也有设计,中国戏剧学院里面的舞台美术设计,舞蹈学院里面的设计就是服装、舞美、灯光等等,都是围绕着大的专业方向来安排设计专业的所以每一个院校都有不同的特点,我觉得每一个院校都不重复,都有特色那么我们这个院校的特色跟其它院校相比,应该说比较宽,这个宽表现在艺术媒体的传播,无论任何一个艺术的门类,都需要传播,换句话说,我们是为所有的艺术院校,对他们这种艺术形式和门类进行数字化传播的我们的定位就定位在为各个方面的不同艺术门类的院校服务,同时也是为他们的艺术进行数字化的传播,因此我们既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能够跟其它的不同门类的艺术院校结合在一起的这样一个特色,这恐怕与其它的院校最大的不同,另外有些院校也有综合性的特点,比如北京电影学院,它也是综合性比较强,它这个综合性主要是体现在作电影,做电影有关的这样一些传播,还比如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传媒大学,它可能主要是从电视这方面,那北京印刷学院,重点是出版,听名字好象重点是印刷,但实际上是综合性的大出版的概念,因为出版里面有印刷出版,有电子出版,有网络出版,有音像出版,我们这个专业的设置和媒体的特色就是是一个大出版概念,因此这个新媒体出版传播是我们的主要的特色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也是把这个特色作为我们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视觉同盟:北京印刷学院多次在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中获奖,请您谈一谈这方面的情况?李一凡:现在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或者产业结构调整比如说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特别是在北京,现在提出来的叫文化创意产业,这个产业应该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将来也会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特别会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这是一个大的变化趋势,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这样一个发展前景下,我们学院的数字媒体这样一个特色的学科和研究中心,很自然的就要切入到这样一个新的领域中来现在我们学院的数字媒体中心和北京新成立的、坐落在大兴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有着特别紧密地结合,所以说我们学院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是走向了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你看我们参加的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我们所有的作品,都是以中国文化为主题,配合新媒体的技术,以及我们利用新媒体进行艺术设计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在制作上,都追求自主创新,追求一定的文化品质和内在的质量我们以这样的一个基础,以这样的一个目标,力争把它做成中国的品牌这在全世界各地参加比赛的任何一个机构,我们可能是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当中参加次数最多的一个单位,一共参加了五、六次今年我们又拿出了一个拳头的作品,现在就马上要出炉了,这个作品要力争获得中国的出版物大奖,然后再力争获得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大奖视觉同盟:您能透露一些北京印刷学院参加本次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的细节吗?李一凡:目前可以透露的信息是:我们4月份参加国家出版物大奖评选的作品叫《盛世钟韵》,由人民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视觉同盟:我们学院毕业的同学,对这种教学模式、以及这种教学模式在实际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什么看法?李一凡:我们经常和毕业的同学联系,从同学的反馈当中,我们也觉得在学校学习期间,由于我们比较注重实用性,比较注重实践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特别是现在的数字化教育,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让同学们使用计算机,四年的计算机的熟练的操作,给他们带来非常强的动手能力,他们觉得在学校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熟练的使用计算机来进行学习和艺术创作,这是他们感觉到收获最大的还有一点就是团队精神的培养,因为我们上课是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的,一个组大概是六、七个人,这六、七个人优势互补,便于交流,所以到社会上以后,这种团队的合作能力就很强,到单位能很快地融入集体当中,而且跟同事都能搞好关系,为顺利完成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很多同学到了单位以后,通过努力成为了骨干,能带领团队很好地完成任务大部分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担任艺术总监的同学不少视觉同盟:请您介绍一下北京印刷学院设计学院的同学毕业后的大致就业方向?李一凡:就业的方向一个是出版社,出版系统是我们服务的一个对象,;还有一部分,象多媒体和网络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是电视台;有一些是到了文化传播公司、网络公司等,这也比较多,大致上是这样三大块;还有一个就是学生毕业后自己成立工作室,甚至有些同学是个很好的单位,从出版社辞职出来,从电视台辞职出来,自己独立来做工作室,他们觉得这样比较自由,这种情况也挺多毕业分配70%的同学留在了北京,剩下的同学去了上海,广州,深圳,这样一些地方视觉同盟:您能谈一谈多媒体设计在实践中的是如何运用的?李一凡:因为多媒体创作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象图文、声像,这些都涉及到了,因此对图文声像的采集、处理、选择、编辑都要进行非常多的思考,包括对一些界面的设计,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多媒体设计所服务的内容,我们所有的艺术创作都要和作品的内容相符合多媒体设计的应用不只是适用于文化艺术类的作品,就像我们去年参加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有一个特殊的作品,是叫“细胞的旅行”,这是一个纯科普的东西,按道理讲,这个“细胞的旅行”纯科普的东西,我们学生并不了解这些东西,但是去年参加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以后,反响非常好虽然讲的是一个细胞这样看似很枯燥的一个生物学方面的科普知识,但是这个光盘制作的艺术性非常强,通俗易懂,而且让人愿意接受,在一个非常轻松的,充满了艺术,充满了幻想的氛围当中,让读者去了解细胞的旅行学常识这个作品也体现了我们这个多媒体制作的一个新的技术,新的水平,换句话说,我们不但文化艺术类的作品能做,科普类的,理工类的也能做多媒体设计不单单是技术和艺术形式的结合,更是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了我们的作品有一次在中国科技馆主办新媒体艺术的展会,展出以后,就被科技馆的同志看好了,马上就跟我们学校联系,要安排我们的这几个作品放在科技馆中展出,当作科普读物来常年的宣传另外,我们的另一部参加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的作品“中国风筝”,它不光介绍了风筝的文化,风筝的艺术,它还介绍了风筝飞上天的一些原理,风力、风速、、空气动力学的原理、风筝骨架的物理原理,怎么样使风筝扎出来以后,适合于放飞因此我们对于一个作品的挖掘上,应该说把作品内涵挖掘的越深,说明你这个作品就越具有价值从这一点讲,就是艺术,思维和科技,包括媒体,手段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密切,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为什么多媒体专业的学生的特点,也适合复合型的人才,因为他学到了非常多的相关专业的知识,来适应我们现在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文化艺术,创立一种市场的需求视觉同盟:您能介绍一下,北京印刷学院参加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参赛作品从筹划开始到完成的整个流程么?李一凡: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是针对于多媒体专业的学生而言,所以我们每年多媒体专业的学生有课题设计课和角本设计课,我们把这个课程当作参加大赛的一个基础,比如说我们上这个课题设计课的时候,我们提出来,我们今年的课题设计课要以奥运,要以北京文化,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以这样的主题来参加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那么我们四个班八十个学生,每个人拿出一个选题,每个组把每个同学的选题集中到一起,做一个选择,这样就有一个选题选拔,我们做成选题组之后,要从上百个选题至少要筛选出二十个选题,最后筛选出的这二十多个选题,就是作为我们课程里面要做下去的,然后将学生分成了十五到二十个组,每组大概是四个人到六个人,根据这个选题,这个组就开始策划角本,有多媒体的内容角本,还有多媒体的结构角本,包括导航、资料,这些都在选题课里面做出来选题课一般是四周的课程,课时大概三十个课时,并不是很多然后将这个选题做了一个演示版,包括片头、一级、二级、三级界面,每级界面里面有内容的概要、有图文声像,整体作品的风格就已经应该出来了这二十个演示作品出来以后,我们会邀请国内的出版界的一些多媒体专家,来参加我们课程的评审,然后由专家评从二十件作品里评审出来四件作品我们评选过程是这样的:就是由二十组的同学分别上多媒体的讲台,象参加大赛一样来展示和介绍你的作品,然后下面的专家现场提问,进行投票,最后选出四件作品这四件作品课程结束了以后,再成立四个创作组,一个创作组跟一个教师,每个教师分别对每个创作组进行创作指导,一直持续到参加比赛前这四个作品参加比赛的时候,比方说参加“中华杯”比赛,要经过“中华杯”的评选,那么最后“中华杯”的评选,选出来这一个作品,那么这个作品就要参加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确定下来以后,这个作品继续创作,继续修改,继续完善,直到参加大赛之前,作品翻译和制作全部完成这样一个过程至少半年多时间最后参加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的作品,其评选过程是从很多的作品到越来越少的作品,到最后很精的作品,就能够保证这个作品起码是代表了我们当前的水平的作品视觉同盟:您作为设计教育行业的专业人士,对学习设计专业学生提些建议吧?李一凡:对于学生来说,上到艺术设计专业,到了大学以后,首先一定要转变学习的方式,因为我们可能在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的时候,比较被动,那个时候是以学知识为主,老师传授知识为主,那么到了大学以后,虽然也是在学知识,但是更多的是要学会自己思考,在教师的这种引导下去独立思考,因为所有的东西都需要你来创造了,需要在一个独立思考的环境下来进行学习,所以这个需要主动,现在有些设计专业的同学之所以茫然,就是不知道怎么学?不知道学什么?我觉得应该是为了有用去学,而不是为学而学,什么才有用呢?你要做出一个有创意的东西才有用;那么为什么而学呢?这个其实就是为了你将来走向社会,为了这样一个目的而学习,所以同学从入学的开始就应该想到你毕业以后走向社会,哪一个方向,哪一个行业,你要了解社会,应该说高中阶段不太了解社会,进了大学以后,同学们不要等着四年级毕业之后再了解社会,那样就和社会脱离了,要从一开始入学就要想到就业,一开始入学就要想到社会,四年当中一定不要脱离社会,教学不能脱离社会,学生本人也不能脱离社会,这是一个认识的方法还有一个就是基础非常重要,实际上大学的学习,前两年最主要的还是各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比如说设计教育,设计的一些规律性,艺术规律性的一些知识,正规的艺术教育还要接受,因为大学之前我们都是爱好者,或者说是受过一些简单的培训,那么专业知识在两年当中时间是很紧的,这些基础只要是把它打好了,我就觉得你就能有一个基本的能力了,这个基础甚至包括你创意的基础,艺术类的东西千万不能学死,不要把它当作一个技术,它只是一个手段,自始至终都要考虑到设计是一个创意,艺术是一种创新,始终要用这样一个创新和创意的概念来学习,兴趣点也就在这,什么时候都要搞新的,不要单纯的模仿,不要完全模仿别人,艺术需要有个性,如果大家都变成一样的了,这是教育最大的失败,艺术不需要一样,需要有个性,需要有创意那么到了高年级以后,就要注意自己全面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这个时候应该更多的做一些社会的课题,或者是跟着老师一起来做社会的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包括象参赛这样的活动,参与一些课题的设计,这样学生能够慢慢的把所学的东西应用上,还有在应用的过程当中,能够知道自己缺什么,补什么,这样的话,学习就不会太盲目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所谓的观注社会,不光是为社会做一些课题的设计,做一个产品的设计,做某一个封面的设计,其实要观注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因为你的设计是要被应用的,这个应用是在整个社会审美、需求基础上的,特别是现在数字化发展这么快,人们的接受力,人们的传播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包括数字媒体的艺术形态都在日新月异,所以一定要观注社会,观注文化,观注科技发展的动向,把它们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的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到毕业的时候能够自信的走向社会视觉同盟:非常感谢李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最后,请您对我们的读者说几句话吧?。
频域滤波的高光去除方法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50,051205(2013)Laser &Optoelectronics Progress○C2013《中国激光》杂志社基于频域滤波的高光去除方法柴玉亭1 王 昭2 高建民1 黄军辉21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摘要 结构光三维测量广泛应用于测量物体外轮廓,但使用这种技术测量金属零部件时,会由于金属表面的局部强反射形成高光区域,这种高光致使相机饱和、信息丢失,造成条纹中心提取不准确,从而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手段来避免高光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结构光测量系统自身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高光去除方法———频域滤波法。
该方法将高光视作噪声,通过对比分析漫反射光条和高光光条频谱分布的不同,制作合适的滤波器以滤除高光。
通过3dsmax软件仿真,模拟高光效果,测试频域滤波后的条纹中心提取精度比不滤除前提高0.8pixel。
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叶片测量中,较好地解决了其中的高光问题。
仿真和实验均证明,频域滤波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光对结构光条纹中心提取准确度的影响。
关键词 测量;结构光三维测量;高光去除;频域滤波;条纹中心中图分类号 TH74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788/LOP50.051205Highlight Removal Based on Frequency-Domain FilteringChai Yuting1 Wang Zhao2 Gao Jianmin1 Huang Junhui 21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Manufacturing Systems Engineering,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49,China2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49,烄烆烌烎ChinaAbstract Three-dimensional(3D)measurement technique of structured light is widely used in objects′outlinemeasurement.However,when it is applied to measure mechanical components and parts,some parts of intense reflection(highlight or specular light)on the surface of metal components would form highlight area.The intense reflected light canmake CCD saturate and cause the extraction of center of light stripe inaccurate,and then errors would appear in themeasurement results.Thus,it is a matter of great urgency to find a way to avoid highlight.We try to use the characteristicof structured light measurement system to propose a new method of highlight removal———frequency-domain filtering.Highlight is defined as a kind of noise,and this metho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ghlight frequency spectrum anddiffuse light frequency spectrum to make frequency filtering,and then to remove the influence of highlight.Simulatinghighlight in 3dsmax software,the proposed method can get 0.8pixel improvement in the accuracy of light stripe extraction.Results of real blade test are also provided and prove that it is a better solution in actual blade test.Both simulation andexperiment confirm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ould improve the accuracy in extraction of light stripe center.Key words measurement;structured light three-dimensional measurement;highlight removal;frequency-domainfiltering;light stripe centerOCIS codes 120.3930;120.2440;120.5700;120.6650 收稿日期:2013-01-14;收到修改稿日期:2013-03-06;网络出版日期:2013-04-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078042)资助课题。
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法对不同品牌宣纸的鉴别研究

第 29 卷第 2 期2023 年 5 月Vol. 29 No.2May 2023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法对不同品牌宣纸的鉴别研究*刘铮峰,陈梦如,施继龙(北京印刷学院 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北京 102600)摘 要:文章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快速、无损鉴别不同品牌宣纸的方法。
对市面上5种品牌的生宣、半熟宣和熟宣样品进行测试,结果表明:5个品牌宣纸的红外光谱数据整体上十分相似;聚类分析法在不同品牌宣纸鉴别方面效果较差;在主成分分析法中,每个品牌的测试数据均相对集中,存在一定的分布范围,且与其他品牌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分度。
综合来看,红外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在鉴别不同品牌宣纸方面,具有可行性,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红外光谱;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宣纸鉴别中图分类号: K85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62(2023)02-0065-060 引言宣纸是中国传统书画的重要媒介,具有良好的润墨性、稳定性、耐久性和抗虫性,为其他书画纸所不及,享有“纸中之冠”的美誉,是最能体现中国书画艺术风格的古典书画用纸。
[1]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文化的追求意愿也日益强烈,以至于人们对国画等艺术品的仿真复制需求越来越多,因此作为古典书画用纸的宣纸,自然成了文艺品复制的重要承印材料。
[2]根据纸面洇墨程度,可将宣纸分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从而满足不同类型艺术品复制印刷的需求。
但是,哪怕是相同熟化程度的宣纸,因不同品牌在生产工艺等方面存在差异,往往也会导致润墨性的不同,所以在仿真复制之前,需要对宣纸进行鉴别检测。
目前对宣纸润墨性的有效检验,大多数是建立在滴墨分析的基础上,[3]这显然属于有损检测,且步骤较繁琐。
也有学者使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实现了不同种类宣纸的无损鉴别,但高昂的检测设备成本限制了此法的推广,且在辨别不同品牌方面,尚缺乏验证。
[4]作为一种操作简单、快速无损、测量准确的光谱检验法,红外光谱被广泛地应用于刑侦物证、药品鉴别等方面,且在纸张分析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收稿日期:2022⁃12⁃20.基金项目: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长城学者培养计划(CIT&TCD20190318);北京市教委科研计划一般项目(KM202110015006)。
北京印刷学院传播学考研全攻略

——考研指导秘籍新闻传播学硕士点介绍❝北京印刷学院是新闻出版总署与北京市共建的以新闻出版为特色的传媒类高校。
定位于“小精尖”的发展思路,学校集中精力发展新闻出版相关专业。
❝传播学硕士点是1999年设立的,属全国首批传播学硕士点,教育部认定为B+水平,排名在10名左右,其中书刊编辑方向研究生在全国排名在前五。
❝2010年,北京印刷学院传播学获批为一级学科,即新闻传播学,并于同年招收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新闻传播学统一命题,考察内容基本相同,较比往年增加了新闻学相关知识的考察。
❝传播学目前分为:广告学研究、书刊编辑研究、出版产业研究、数字传播研究四个方向;新闻目前分为:数字媒体新闻、新闻史、新闻报道与策划三个方向。
“传播学”学科2002年被批准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在我国各传播学学科点中以出版传播研究特色著称,现有专职教授9人、副教授12人,硕士生导师15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教师在师资队伍总数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5.7%和47.6%。
“传播学”学科于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是传播学列入国家学科目录后北京地区最早的四个学位点之一,也是中国传播学会5个发起理事单位之一。
❝ 1.2009年北京印刷学院传播学更换考察书目以来,北京印刷学院传播学报名人数基本沿着10:1左右的录取比例。
❝ 2.招生人数情况:近些年北京印刷学院传播学招生人数稳中有增,招生人数在30-40人中上升。
❝ 3.报考考生以外地考生为主,本校考生报考新闻传播学的人数有细微的增长。
❝ 4.录取分数比较稳定,一般能够过国家A区线便可以获得复试机会,意味着英语达到55分,政治65分,专业课传播学理论和出版学理论平均分要在120以上,如果想争取公费名额,则总分需多考20分。
李频,湖南新化人,1962年生,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北京印刷学院教授,编审,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曾在河南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多年。
1996年调入北京印刷学院任教,先后任出版系副主任、期刊系副主任、期刊研究所所长、出版系主任、北京印刷学院出版传播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机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以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为例

[收稿时间]2022-12-19[基金项目]北京高等教育学会项目“工程认证背景下行业特色本科教学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MS2022090);2023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面向行业特色专业的课程思政与工程认证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柴承文(1977—),男,辽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印刷与包装装备设计与检测技术。
2023年5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课程思政是国家和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高等工科教育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职责。
文章以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为例,分析了课程思政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内在关联,在课程思政与工程教育融合目标下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构,构建并实施了“两核心、三层次、四阶段、五平台”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学研赛创联动的机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产出导向”指引下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合实施于教学和创新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对非技术工程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实现工科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模式;学研赛创联动[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09-0102-05推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响应国家中期重点战略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长期发展愿景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对高等教育的非思政类课程提出了承担思政教育功能的新要求,标志着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开启。
北京印刷学院机械工程专业一直致力于培养智能印刷包装装备设计与制造领域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是国家级和北京市在建一流建设专业,自2019年起全面推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具有典型的印刷包装行业特色,其教学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是涵盖机械工程专业关于流体力学与传动控制知识能力要求的关键课程。
北京印刷学院研究生课程表-北京印刷学院研究生院

14 级
第 5 节课 13:30~14:20
第 6 节课 14:30~15:20
第 7 节课 15:30~16:20
第 8 节课 16:30~17:20
备 注
英语口语 外教 1 1-16 周 西校 401
传媒、企管、 信、科、图
行课 1-16 周 3 月 2 日正式上课。
信息
李素萍 1-6 周(2-4
节)
第 3 节课 10:10~11:00
第 4 节课 11:10~12:00
研究生英语 嵌入式系统
张舍茹
设计
1-16 周
唐英杰
西校 501
1-16 周
科、材、图、 B415
信、机、物
信息
专业外语 王佳
1-16 周 西校 405
信息
西校五层二 阶
14 级
第二外国语 (法语)
第二外国语 (德语)
金杨 1-16 周 西校 401 14 级
现代管理学 高海涛 1-16 周 西校 401 14 级
文献检索 谢家璐 1-16 周 西校 401 14 级
制表日期:2015 年 1 月 8 日
北京印刷学院研究生课程表
20142015 学年 第二学期
专业 :信息与通信工程
班级 14 级
星期
节课
一
二
三
四
五Leabharlann 次程第 1 节课 8:00~8:50
现代通信系 统 曹鹏
最优化理论 与方法 李业丽
马克思主义 与社会科学
方法论
第 2 节课 9:00~9:50
1-16 周 西校 403
信息
1-16 周 西校 4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研项目“媒体公共关系研究”、“新媒体新闻传播研究”;主持和参与教学研究项目“公共关系学课程建设”、校级一般科研项目“新媒体典型新闻案例研究”等。
在各类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媒体公共关系研究》1部,主编教材《新编公共关系学教程》1部,参编教材2部。
主要研究方向:新闻报道与策划、公共关系新闻、媒体公共关系。
在研课题:“媒体公共关系研究”,总经费7万元。
畅榕,传播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新媒介传播。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硕士,博士在读。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媒体传播战略及数字媒体公共服务政策。
近三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主流媒体在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商谈实践(2003-2012)”和北京市哲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地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需求与使用状况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及省部级项目若干。
出版论著两部、国家“十一五”规划级教材一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通过调研,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需求与使用状况数据库”。
陈凤兰,副教授,外语系主任,英语专业负责人。
北京市中青年骨干。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语言语文学,研究生/硕士。
英国伯恩茅斯大学金融法律学院,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生/硕士。
北京市高校骨干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曾赴美国、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德国学习、工作和考察。
主讲版权与版权贸易、英语写作等课程。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知识产权保护、开发与利用与跨文化传播方面的研究。
出版主要著作:《版权沿革与贸易》(北京市精品教材)、《版权许可》、《版权与版权贸易双语教程》以及《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研究》等。
主持或参与重要科研项目:“数字环境下版权集体管理运行机制研究”、“电子书产业发展中的版权与标准问题研究”、“英美期刊产业与理论研究”、“跨文化传播与版权贸易研究”、“北京出版业版权经济发展研究”以及“我国版权相关产业发展研究”等。
研项目“媒体公共关系研究”、“新媒体新闻传播研究”;主持和参与教学研究项目“公共关系学课程建设”、校级一般科研项目“新媒体典型新闻案例研究”等。
在各类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媒体公共关系研究》1部,主编教材《新编公共关系学教程》1部,参编教材2部。
主要研究方向:新闻报道与策划、公共关系新闻、媒体公共关系。
在研课题:“媒体公共关系研究”,总经费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