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设计
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区域认知:1.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能够用具体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综合思维:结合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地理实践力:通过认识与制造太阳系及地球模型,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及地球的基本形状。
人地协调观: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了解我国航空事业的成就,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民间故事:同学们都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吧,牛郎和织女本来是很相爱的一家人,后来由于王母娘娘派天兵天将,将织女抓回天上,牛郎挑着孩子,在后面紧紧追赶,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用簪子画出一道银河,从此牛郎织女分列银河两岸,遥遥相望,牵牛织女的星神爱情故事由此产生。
真正的银河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在银河中处于什么位置呢?学习活动一:地球的宇宙环境[自主学习]地球在宇宙中1.我们看到的星星,大多都是恒星。
太阳就是一颗恒星。
太阳吸引着行星、小行星、彗星围绕它运行,组成太阳系。
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小部分。
2.太阳系有八颗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3.在太阳系中,与金星、火星等其他行星相比, 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的家园。
[合作探究]了解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1.阅读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表面平均温度,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条件。
行星距日距离(以日地平均距离为1计算)表面平均温度/℃金星0.72>400地球115火星 1.52-63参考答案: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在15 ℃左右,温度适宜,适合动植物生长。
2.收集资料,说说地球和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不同,谈谈你对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家园的理解。
参考答案: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的特殊性体现在地球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
地球适宜高级智慧生命存在的条件:①外部条件——有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②内部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水和适宜生命存在的大气等。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2024)

1.1地球的宇宙环境“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课题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时间2024.09 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备课人教材人教版目标确立依据课标分析1.课标摘录地球在宇宙中:①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太空探索:①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②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资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2.课标解读:地球在宇宙中的这课标:该条目没有宽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要求从“地球”的视角了解“宇宙环境”。
在宏观层面上,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在微观层面上,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要使学生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星星。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是本条目的要求。
本条目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学生对有关宇宙的内容是感兴趣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度”。
本条目是为后面学习内容打基础的,有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作用,不宜补充或加深更多的内容,尤其是对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内容,只要求学生“认识到”或者“知道”,不用深挖原因,落脚到“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要保护好地球的环境”即可。
第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活动,亲自观察宇宙中的天体。
例如,在晴朗的夜晚,在空旷、远离城市灯光干扰的高处,用肉眼、简易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也可以在室内或野外借助相关星空软件观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太空探索课标解读:本条目仅要求对太空探索的发展状况和意义有基本了解,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好奇心。
人类对宇宙观测的方式很多,结合目前国际和我国太空探索的发展状况,选择了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空间站三个方面。
本条目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来描述,学生能够根据一定的事实材料来描述太空探索的进展即可,不求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行为条件是“运用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天体的图片、阅读图文等资料掌握相关知识;行为动词是“描述”,学生在学完本节课后,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地球存在于怎样的宇宙环境中。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是高中地理的开篇。
教材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和数据表格等资料,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与很大的信息量,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
同时,教材还通过自学窗介绍了人类探测宇宙的内容,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观察月相等。
既兼顾了知识的完整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有利于增强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宇宙观。
三、学情分析每个人从童年时代就对神秘浩瀚的宇宙有无限向往,对宇宙、天体、太阳系、外星人等怀有极大的好奇心,这对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极为有利。
但本节知识较为抽象,视野宏大广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教师需要通过影像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运用图表和数据资料训练学生观察、思维、获取信息的技能,创设情境问题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地理新高考下的学习方式。
学生能够从各种媒体了解宇宙与地球的相关知识,但多数不系统,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发散度高。
学生对宇宙的一些概念常常含糊不清,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纠正。
四、教学目标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难点: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六、教学方法:启发式;读图分析法;对比讨论法;资料分析法教学手段:教材、图片、视频、投影七、教学过程【提问】为什么说它特殊?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看视频,回答老师的问题。
【总结】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
而地球之所以存在这些适宜的条件,则是有三方面的原因:①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 ℃,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②因为它自身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地球上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特别是氧气;③同时,地球自转、公转周期适中,昼夜温差不大,保护了地面生命有机体的存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1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案

教学设计教材选择人教版教材(2019年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章节名称1.1地球的宇宙环境授课对象高一课标解读新课程标准要求为“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既一般又特殊的星球打基础。
“运用资料”是指学生会运用图文资料进行描述,“描述”指学生能用文字、图像等形象地说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个什么样的环境教材分析“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
本节课主要是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学习天体、天体系统的宇宙环境知识是为了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
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地球上存在生命,从地球外部的宇宙环境看,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是普通的,但又由于地球上存在着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液态水这三个内部条件,就使得地球具有存在生命的特殊性。
“宇宙中的地球”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且宇宙的神秘以及人类对浩瀚宇宙知识的强烈渴求,都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因此,“宇宙中的地球”这一内容既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开篇,也是后面章节内容学习的启下。
学情分析尽管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宇宙和地球的相关知识,也能够从各种媒体上对宇宙和地球有一些或多或少的了解,但了解不透彻,认识不系统,也不能聚焦于地球与宇宙环境关系这个核心上。
经过初中的学习,高一学生地理学习的方法习惯、认知水平、自主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但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的能力仍然较低,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升入高中的第一堂课,学生能否形成对本学科的兴趣,对今后的学习影响很大,因此本节课应当兼顾知识学习与兴趣培养。
教学目标1.根据图片资料,能描述各类天体的特点以及天体系统的层次。
2.运用示意图,能够说明地球在不同层级天体系统中的位置,说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运用资料,能够阐述行星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材料三、展示八大行星的质量、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的对比表,分析各大行星的大气条件。
结论:①有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有适宜的温度,液态水的分布
③地球质量适中,有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
过渡:因此地球成为了人类唯一的家园,但我们人类仍极力在浩瀚的宇宙寻找和我们一样的生命的存在。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图文资料,描述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能通过资料,理解地球的特殊性,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3.能够说出中国探空探索取得的成就,认识到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宇宙环境、在太阳系的位置。
2.人类太空探索的进程与意义。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展示天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二、地球的宇宙位置
1.展示太阳系的示意图
(学生上讲台从图中描述出地球的位置)
过渡: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都是宇宙中普通的行星,但他也有其特殊之处——有生命的存在。
三、人类唯一的家园
(为什么地球是迄今为止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材料一、所处太阳系的八大行星都有既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行互补干扰。(展示太阳系的示意图)
2.举例说明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展示夜晚星空的图片
(你有多久没有仰望星空?夜空中的星星都是些什么?)
结合以往知识说说夜空中的星主要有哪些天体
二、教学过程
一、宇宙天体与天体系统
(一)天体
1.展示恒星、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示意图。
(二)天系统。
1低重力环境
2稀薄的大气和强烈的宇宙辐射
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019)第一册

① 重点知识点: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 地球宇宙环境的稳定性
- 宇宙大爆炸理论
- 地球运动
- 太阳系结构
② 关键词:
- 恒星辐射
- 行星磁场
- 宇宙射线
- 轨道稳定性
- 太阳稳定性
- 星座
- 行星运动
③ 艺术性和趣味性:
- 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知识,如用蓝色表示地球的宇宙环境,红色表示太阳系结构。
- 小行星带、柯伊伯带、奥尔特云:太阳系中的特殊结构,对地球有何影响?
7. 星空观察
- 星座:了解星座的分布、特点,学会辨认常见星座。
- 行星运动:观察行星在星空中的运动,了解其与地球的关系。
教学反思
在本次《1.1 地球的宇宙环境》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宇宙知识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课堂气氛活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学生们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等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019)第一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选自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019)第一册,本章节内容以地球宇宙环境为背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的基本构成以及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宇宙空间观念,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独特性,以及探讨宇宙环境与地球生态、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联系,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学情分析
本课程面向的高中学生,在知识层面,他们已具备基本的地理常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但对于地球宇宙环境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在能力方面,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但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素质方面,学生普遍对地理学科抱有浓厚兴趣,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合作精神。然而,部分学生对宇宙知识的学习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对复杂的宇宙概念理解上可能存在挑战。这些因素将对课程学习产生影响,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如直观教学和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对宇宙环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1)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5.目标确定1.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含义,掌握天天系统的层次性。
(区域认知)2.在多层次天体系统的知识背景下,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区域认知)3.了解太阳系结构及各大行星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说明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综合思维)4.能够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综合思维)5.体会地球的特殊性,认识保护地球宇宙环境的重要性。
(人地协调发展)6.学习评价设计1.学生能区别各类天体,区分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2.学生能通过绘制示意图,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
3.学生能利用资料,说出太阳系各大行星的特点,从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两方面说明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4.学生能利用资料,通过对比分析地球有生命存在的原因。
初步形成保护地球的意识。
7.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提问:今天是我们高中地理课的第一节课,在开始新课之前,老师想更了解一下大家,想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知道自己的星座吗?你对你的星座了解多少”?听了同学们对星座的认识,我真是受益匪浅呀,知道了很多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过的内容,看来以后我还是要和大家多多的交流,接下来,我也想让大家听一听我对星座的了解。
打开多媒体,展示几张星座的图片。
教师介绍:“星座是宇宙中奥秘的探索之一。
从古代神话到现代天文学,它们一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天文学中,星座被用来表示天球上的特定区域,这些区域用于确定星星的位置和运动。
星座的数量不是固定的,它们的数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各抒己见,教师适当予以肯定和引导。
文,独立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阅读课本说一说什么是天体?天体的概念。
②举例说明星空中有哪些天体?各自有哪些特征?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们地球属于这些天体里面的哪一种?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活动】思考探究——④根据天体的概念判断人造卫星是不是天体?判断天体的关键是什么?⑤方法总结:展示天体和不是天体的图片,询问学生图片中反映的判断天体的条件有哪些?学生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对部分宇宙天体进行图片展示,辅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了解宇宙中的天体。
1.1地球的宇宙环境-观察月相 教案-2023-2024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观察月相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月相的含义,进一步了解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身边地理事物,发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2)通过带领学生探究月相变化的原理,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地理综合思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研究的热情。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月相观察,落实人地协调观,实现人与地理环境和谐相处的愿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2)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1)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2)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问题引入,从地球上看月亮,有时似一钩斜挂,有时如玉盘高悬。
师:我们日常生活观察到月亮形态是什么样的?生:弯弯的,或是像圆盘。
师:那我们一同通过视频,欣赏月亮的盈亏变化过程。
播放月相变化的短视频。
正课讲解师:结合刚刚播放的视频,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这节课所说的月相是什么呢?月相:月亮盈亏变化而出现的各种形状。
讨论一:古文中话月相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 (宋)《前赤壁赋》师:苏轼写的这段话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呀?大家能结合语文知识翻译一下吗?生:尝试翻译教师在旁边引导翻译,并提示学生。
师:大家关键猜测一下,这个“既望”究竟应该是什么时间出现的什么样的月相?为何会让苏子书写下来?生:猜测可能是圆月。
师:古人很早就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计算时间,所以,月相变化与农历时间是相互对应的。
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下月相与其出现时间的对应关系。
呈现PPT展示月相与其出现时间的对应关系。
呈现月相与地球、太阳和月球三者间位置变化的关系示意图。
讨论二:一个农历月中月相变化有什么特点。
师:结合课件上的图片,以每组同学为一个团队,大家分组探讨。
组1:月相有圆缺变化,由缺到圆,由圆到缺。
组2:月相变化呈周期性的,下个月也重复这个月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四很少,天文学家错误以为它的体积比地球更大,因此被命名为大行星。
然
而,经过几十年的深入探索,天文学家发现它的直径其实只有2300公里,
甚至没有月球那么大。
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做出重大的决定,将冥王
星归纳为矮行星,从大行星中做出“降级”处理。
这样,太阳系就只剩下
八大行星,而不再是原来的九大行星了。
你如何理解行星?
【问题提示】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
一般来说
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相对于月球)且近似于圆
球状。
【导学】
1、阅读课本,填写下列出太阳系的各天体名称。
2、八大行星中哪些是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小行星带的位置?
4、彗星轨道什么形状?
5、八大行星的公转规律?
6、月球发光吗?我们为什么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导学提示】
1、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
海王星;i彗星;M小行星带
2、
3、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4、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为扁长椭圆轨道。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哈雷彗
星,绕日公转周期约为76年。
5、共面性、同向性、近圆形
6、月球不发光。
月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与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完全一致。
27.32天,同步自转。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问题】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参考教材阅读材料“围绕太阳运行的天
体”及“行星基本数据”表,思考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很普
小组讨论
回答
小结:天体系统,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备课资料: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
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
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
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了“星系”一词。
2、冥王星:太阳系的“留级生”
冥王星距离太阳十分遥远,因此接收到的太阳光芒十分微弱,就算是面向太阳的地方温度也很低,大概在零下238℃~218℃之间。
冥王星的直径仅2300公里,可是公转一周却需要248年。
从1930年冥王星被发现到现在,它只绕太阳转了三分之一圈。
从行星到矮行星: 1930年2月18日,美国洛顾尔天文台年仅24岁的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第一个发现了冥王星。
在之后的很多年里,它一直与太阳系其他行星并称为“九大行星”。
然而,在2006年8月24日布拉格国际天文学联合大会上,它却被“降级”为矮行星,这是为什么呢?
在冥王星被发现初期,由于距离上太过遥远,人类对于它的了解还是很少,就算是通过大型的天文望远镜,也只能观察到一个小小的光点。
天文学家只知道它绕太阳一周大概需要250年的时间,还错误以为它的体积比地球更大,因此被命名为大行星。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深入探索,天文学家发现它的直径其实只有2300公里,甚至没有月球那么大,等人类真正确认冥王星的大小之后,“冥王星是大行星”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且被写进了教科书。
在2006年的国际天文联合会上,天文学家们对于行星下了全新的定义,其标准也更加严格了。
为此,国际天文联合会做出重大的决定,将冥王星归纳为矮行星,从大行星中做出“降级”处理。
这样,太阳系就只剩下八大行星,而不再是原来的九大行星了。
矮行星:未能清除在近似轨道上的其他小天体。
3、彗星
目前已观测到的彗星约有1600多颗,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为扁长轨道,有些是扁长的椭圆轨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
彗核由冰物质构成,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物质升华,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
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形成一条很长的彗尾。
彗尾一般长几千万千米,最长可达几亿千米。
彗星的形状像扫帚,所以俗称扫帚星。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哈雷彗星,绕日公转周期约为76年。
1910年哈雷彗星非常亮,达-3.3等;1986年哈雷彗星很暗,几乎看不到。
哈雷彗星下次过近日点为2061年7月28日。
大多数彗星在天空中都是由西向东运行。
但也有例外,哈雷彗星就从东向西运行的。
4、月相
利用多媒体模拟日、地、月三者相对运动和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周期(注意提示观察月相时的方向)。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出月相的规律(如右图)。
上上西西(上弦月在上半夜的西方天窗,月亮的
下下东东(下弦月在下半夜的东方天空,其凸面
5、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如:太阳
6、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质量不大的天体。
7、星云:是由炽热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成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8、星际物质: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及其稀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