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说课稿

合集下载

教科版五上3.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案2

教科版五上3.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案2
课题
第五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课型
探究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重点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难点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具课件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第五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优秀教学教案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优秀教学教案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微课实录(一)微课导入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教师: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

下雨时,随着雨水降落到土地上,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吗?展示下雨的画面、浑浊奔腾的洪水、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等照片。

教师:你认为会有怎样的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二)用模拟降雨的方法,观察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准备材料1)逐一展示材料,教师:一侧有孔的塑料盒、小铲子、饮料瓶、水、透明的一次性杯子、掺有少量沙、石的土、塑料桶2 组装实验器材,教师:把沙土装入塑料盒,用小铲子堆成斜坡并压紧,模拟自然界的山坡,再在土的边沿造出一个垂直的“悬崖”,将塑料盒倾斜的放入桶中,有孔的一端朝下,塑料桶用来接住流下来的水。

3)制作喷水器教师:把饮料瓶的瓶盖扎几个孔,装水后旋紧瓶盖,制成喷水器。

2、记录下雨前的土地雨水情况教师:怎么知道土地、雨水有没有变化?接下来我们需要观察、记录下雨前土地、雨水的情况。

教师:下雨前地表平整,有斜坡、悬崖,雨水清澈透明。

3、模拟降雨教师:现在我们用喷水器模拟降雨,挤压喷水器,让“雨水”落到斜坡的土上。

注意看,当“雨水”降落到土坡上时,土坡地形地表发生了哪些变化?4、观察降雨后的土地教师:降雨停止,我们可以仔细观察降雨后的土地,再次观察塑料盒中土坡的地形和地表,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是的,下雨前的地表比较平整,下雨后地表出现了沟壑,下雨前地形是斜坡和悬崖,下雨后悬崖坍塌,小石子裸露,在土地表面有一些雨水冲刷出来的细沟,小石子也裸露了出来,悬崖部分坍塌,下方细沙沉积形成平缓的平原。

5、比较雨水、径流教师:“雨水”落到土地上后,还是和原来一样吗?我们把落到土地上,沿着地表流走的水叫“径流”。

教师:你看原本清澈透明的“雨水”变成了浑浊冒泡的“径流”,你能说说原因吗?教师:是的,土壤中的黏土和细沙被雨水冲走,混在雨水里,就变成了泥浆一样的径流。

(三)观察自然界被侵蚀的土地,了解侵蚀现象教师:你们看,这些都是被雨水侵蚀的土地。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案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案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案【篇一:五年级科学上册《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实录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教材分析《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5课。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教材,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雨如何影响土地。

第二部分:影响侵蚀的因素。

本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流水对土地的侵蚀。

从学生经常看到的下雨现象开始,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让学生模拟下雨,仔细观察雨水降落到地面,土地及雨水发生的变化,用文字图画符号等方式记录实验结果,准确描述出实验中的现象;并能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最终,知道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

最后,再与现实自然界中现象联系,加深学生对侵蚀的理解,激发学生更加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所以,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探究体验雨水对土地侵蚀过程,我将教材第二部分内容留到下节课再进行学习。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能通过文字图画符号等方式记录实验结果,准确描述出实验中的现象;能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更加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三、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混有沙石的土、塑料盆、玻璃杯2个、水、塑料水杯、记录单、铁架台、牛奶盒、报纸。

教师准备:雨水侵蚀土地的照片、课件。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播放下雨的声音,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生:下雨了师:对了,老师今天给大家录制的就是下雨声,大家都知道,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雨水洒落在土地之上,土地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出示图片)生1:土地变得很潮湿。

生2:土地会变得泥泞。

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精品教学课件5

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精品教学课件5
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精品教 学课件5
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精品教 学课件5 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精品教 学课件5
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精品教 学课件5 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精品教 学课件5
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精品教 学课件5 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精品教 学课件5
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精品教 学课件5 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精品教 学课件5
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精品教 学课件5
谢谢观赏!
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精品教 学课件5
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精品教 学课件5 1、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 不主宰 自己, 永远是 一个奴 隶。 2、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有希望 在的地 方,痛 苦也成 欢乐。 3、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 了质疑 和嘲笑 ,但那 又怎样 ,哪怕 遍体鳞 伤也要 活的漂 亮。 4、不管现在有多么艰辛,我们也要做 个生活 的舞者 。 5、 南 北 半 球 季节相 反。 6、 太 阳 直 射 哪个半 球,那 个半球 获得热 量就多 。 7、 一 年 中 正 午太阳 高度/影 子长 度的变 化
推测: 植被越差侵蚀越严重,植被越好侵蚀越小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要改变的条件:土地表面的植被 不变的条件:土地坡度,雨量大小,土壤结构
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精品教 学课件5
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精品教 学课件5 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精品教 学课件5
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精品教 学课件5 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精品教 学课件5
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精品教 学课件5 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精品教 学课件5
教科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精品教 学课件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雨水对土地侵蚀教学设计(优秀4篇)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雨水对土地侵蚀教学设计(优秀4篇)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雨水对土地侵蚀教学设计(优秀4篇)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雨水对土地侵蚀教学设计(优秀4篇),欢迎阅读。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篇一0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说课稿黄甫学校赵佳一、教材分析《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5课。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教材,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

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

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

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先从学生熟悉的降雨开始。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便从学生经常看到的下雨现象开始,让学生模拟下雨,仔细观察雨水降落到地面,土地及雨水发生的变化,这是认识侵蚀的开始。

本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流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材分两部分。

一部分:雨如何影响土地。

首先通过提出问题了解学生的想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壤?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流过土地的雨水变成什么样了?”学生常看到降雨,但是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想到它会侵蚀土地,会改变地形。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回忆,启发学生联系平常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雨水会冲走土壤,使土壤流失,混有泥沙的水在蒸发后,里面的泥沙会留下来。

接着指导学生通过“下雨”的模拟实验,及对“雨水”降落时土地和径流的观察,认识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在通过实验认识了“雨水”和“径流”对土地的侵蚀现象后,教材展示了自然界中土地被侵蚀的真实情况。

目的是把实验中的现象和自然界中的相同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侵蚀改变了地表形态,形成了新的地形地貌,并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活动。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斜坡上留下了许多细沟,这些细沟是雨水漫过地表汇集在一起侵蚀斜坡土地形成的切沟,许多切沟又形成下面的一条水平的大冲沟。

第二部分:影响侵蚀的因素。

影响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很多,教材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的坡度、有无植物覆盖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说课稿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说课稿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说课稿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夏雅兰我说课的课题是《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首先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

通过本单元第三、四课《岩石会改变摸样吗》《土壤中有什么》的学习,学生已学习了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风化作用,以及风化作用对地表的影响,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单元第六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是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进而发展为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影响因素的一节课。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雨如何影响土地”,第二部分是“影响侵蚀的因素”。

对侵蚀现象的认识,一是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模拟实验有目的的进行观察。

通过这两部分活动,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应用——提出新的问题——假设——设计验证方案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能充分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做出解释的能力。

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渗透关注大自然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我的教学则始于对学生的认知。

本课面临的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他们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对降雨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虽然学生常看到降雨,但是不一定想到它会侵蚀土地,改变地形。

此外学生考虑问题不够深入,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这些也正是我们在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之一。

三、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了解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收到侵蚀。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说课材料我说课的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第三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说教材:(一)、教材地位与衔接本单元集中研究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各种自然力量是怎样塑造和改变地形的,它与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的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气》构成小学阶段对水认识的整体框架。

本课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的范畴。

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侵蚀的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

而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先从学生熟悉的降雨开始。

本课让学生模拟下雨,仔细观察雨水降落到地面,土地及雨水发生的变化,这是认识侵蚀这一自然现象的开始,是对侵蚀作用认识的启始课。

接下去第6课《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是对侵蚀概念的深入理解及概念的生活化。

第7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第8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则是对本课知识点的深化与延伸,也为八年级地理《黄河的治理》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研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的现象,并能用语言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流水对土地侵蚀的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

而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先从学生熟悉的降雨开始。

本课让学生模拟下雨,仔细观察雨水降落到地面,土地及雨水发生的变化,这是认识侵蚀这一自然现象的开始,是对侵蚀作用认识的启始课。

具体安排了二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提出一个关于雨如何影响土地的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这是问题的提出。

通过观察、研讨得出结论。

第二部分,探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学习(下一课时的重点)。

(三)、学习目标预设:《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科学概念:1、雨点降落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科版
四、教学过程
导入(3分钟)
1、出示成语“滴水穿石”,请同学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2、质疑土地遇到雨水会怎么样呢?引入课题。
感知体验,演示实验(12分钟)
1、 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2、学生思考后说看到的雨水对土地造成的侵蚀。(土地潮湿了,土地泥泞了,泥土冲走了,崩塌了。。。。。。)
3、教师质疑并提出实验探究验证的想法。

A
B
蚯蚓

D
C
绿豆芽

B
A
4、师生合作进行演示实验。
5、集体讨论实验现象及结果,师课件小结。源自深入探究,分组实验(20分钟)
1、 提出问题:如果再做一次实验,那么土地受到侵蚀的程度还会一样吗?为什么?
2、学生猜测回答(雨量大小,坡度,土质疏松,植被等)。师提出实验要求,并课件引导设计。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4、汇报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课型方式】平台互动
【教学关键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及侵蚀程度不同的因素。
【教学准备】
演示与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植被(草、小树)。
教学课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的科学课程,已经具备一些生活经验和一些探究的方法以及动手实验的能力,但是对于实验的设计,如提出假设和做出实验方案对于学生们还是有难度的,因此在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时因给与适当的指导。
5、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6、小组汇报实验结论,师总结。
课堂小结(5分钟)
1、师对小组探究活动作评价。
2、请几名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雨如何影响土地”;第二部分是“影响侵蚀的因素”。

第一部分:雨如何影响土地。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观察发现雨水侵蚀土地的经过,从而推想到自然界的侵蚀情况。

第二部分:影响侵蚀的因素。

影响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很多,教材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的坡度、有无植物覆盖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二、说学情
学生常看到降雨,但是不一定想到它会侵蚀土地,会改变地形。

本课通过“下雨”的模拟实验,及对“雨水”降落时土地和径流的观察,认识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在此基础上,提出什么因素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和设计实验方案去探究。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2.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3.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4.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对出现的实验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并能和大家交流。

难点:设计“影响侵蚀的因素”的模拟实验计划。

五、说教学法
1、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
(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4)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2、学法: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首先让学生尝试想象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然后小组活动、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六、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导入,初步感知雨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1.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雨水对土地会有影响吗?(稍停顿)你认为会有怎样的影响?
2.雨水真的会对土地产生同学们所说的这些影响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雨水对土地的影响。

(板书)
(二)、模拟“下雨”的实验,探究侵蚀现象
很可惜,今天没有下雨,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1.介绍实验装置喷水壶来当降雨器,一盒泥土代表土地,这就组成了我们的模拟实验——“下雨”的器具。

2.师生结合图片,介绍模拟实验的步骤师生合作演示实验操作方法。

课件显示操作方法,教师讲解注意点。

3.师生交流观察内容,明确实验方法及目的与要求实验怎样做我们清楚了,那么,我们要研究“雨水对土地的影响”应该重点观察些什么呢?
学生汇报1:土地表面在雨前、雨中的变化情况。

你怎么知道它变了?(与原来比较出来的)
学生汇报2:雨水的变化。

小结:土地表面特征的变化,雨水的变化,都能说明雨水对土地的影响。

所以在实验中我们要对这两点进行细致地观察(结合板书指一指),并用你最擅长的方式描述下来。

(结合记录单汇报内容及形式)看那一组汇报内容最丰富。

请大家照着这幅示意图实验,注意当接到半杯水时实验就结束,实验结束实验员马上把喷水壶交给我,我在这里记录各组的排名。

4.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巡视并指导实验有困难的小组对照我们刚才商量好的实验装置图,确定无误后,开始模拟下雨。

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土地表面和雨水的变化。

(结合屏幕的图和黑板板书)
5.实验汇报先请一组同学汇报,请其他组补充或提建
议。

教师做到:
(1)综合学生汇报要点。

(2)表扬描述方法的多样性。

预设:生1:土地表面雨前较平整,现在变坑洼了。

生2:小小沟变深了,或加宽了,出现水沟。

生3:雨水降落到地面后,随着流动水变混浊了。

6.引出侵蚀概念并作深化,师生共议学习侵蚀的科学概念。

(1)为什么水沟会变深,土表面会变坑洼了。

预设:生:雨水把泥土冲下去了……(插入径流的解释)(2)不仅仅是降落到地表的雨水还有经地表流动的径流,一起把泥沙带走了,这就是引起地形变化之一的侵蚀作用。

(3)为什么在地表上的泥沙会被冲起呢?(出示课件)学生齐读概念。

(4)探讨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并指导制订实验计划、影响因素。

①讨论:还有哪些因素也可能会影响侵蚀程度?(怎样的情况下土地可能会被侵蚀得更厉害,怎样的情况下,不容易被侵蚀?)根据学生回答,综合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

提示:
A.如果实验中不把盒垫高,侵蚀程度会怎么样?
B.如果这座山没有树、草等植被,又会怎么样呢。

师:这些因素真得会影响侵蚀程度吗?那我们就采取实验来验证一下。

你准备选择哪一个因素为研究问题。

②指导实验研究计划学生制订研究计划并汇报,教师查漏补缺。

(三)、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知道了引起地表变化的一种自然作用——侵蚀。

1.出示下雨后的2幅地形图,请学生解释现象。

2.出示发洪水的录像,请学生观看,解释该现象,及环保的问题初步探讨。

七、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把知识的推导过程写在中间,实例应用写在右边。

以上是我对《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这节课的说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