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读书思想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

浅议如何指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每个小学生在小学六年的阅读量至少达到145万字。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这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很多农村学生明显达不到这样的标准,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阅读环境、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和阅读评价四方面进行有效探索。
【关键词】阅读环境;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课外阅读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
在课外读物的选择、阅读指导等方面,需要我们教师引领、激励、示范和反馈,加上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提升阅读的乐趣。
一、营造宽松氛围,创设自由环境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霍特在他的《孩子为何失败》一书中提到“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就像手持照明灯瑀行于夜森林的人一样。
他的照明灯照到哪里,被照到的生物就马上警觉他的侵进,于是便失去了在黑暗中那种活跃自如的动作。
因此,他在照明灯下所看到的情形,并非是原来的面目,而是早已经被调整过的行为。
换句话说,只要他提着照明灯走路,他就永远无法看到森林里夜晚的真正景况。
”为什么大家经常抱怨同样的老师,同样的书籍,在不同学生中会形成完全相反的阅读效应?那些真正热爱阅读的学生必定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展示黑夜中森林景况的一群人,反之那些不能发自肺腑之心喜欢阅读的学生,也许能凭着一时的运气取得看似好的阅读成绩,但终究会在失去探照灯后恢复原形。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在《凯撒与埃及艳后》中提到的:凯撒允许仆人随便说自己想说的话。
凯撒告诉埃及艳后:“这样你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本性。
”教师要做的也就是了解学生的本质,努力创设轻松、有趣的阅读氛围,应该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给学生阅读以最大程度的思想、言语和行动上的自由,让学生自己决定阅读内容、阅读进度、阅读模式能取得比教师强制要求更令人满意的结果。
阅读,为孩子点亮一盏心灯

阅读,为孩子点亮一盏心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也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但能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更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学生的人格、涵养学生的性情。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为孩子开启智慧的大门,让课外阅读引领孩子感悟人生的真谛,让课外阅读为孩子点亮一盏心灯。
近年来,我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效果较为理想。
一、激发阅读兴趣,结合班情选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于是我就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节生动的故事,利用课前五分钟讲给学生听,或者故设悬念,只讲故事的一个片断,让这些精彩的故事或片断成为“诱饵”,诱导学生因趣而寻书,主动阅读。
有时我还会利用午读时间,放点轻音乐,营造氛围,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徜徉在书的海洋。
在选书时,我采用的是“民主”与“专制”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民主”就是学生凭个人爱好自由选择,所谓“专制”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情需要帮学生推荐读物。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我选择一些名著和有教育意义的书籍。
当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时,就向他们推荐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当看到有些学生因为一点儿小矛盾,就大打出手时,就建议他们阅读《爱的教育》。
二、营造阅读氛围,人人多读书1、成立班级图书角学生课外阅读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阅读材料的缺乏,尤其是农村学校,信息相对闭塞。
要想人手一本文学名著,是很难实现的。
这就必须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
以解决“无米之炊”。
因此,首先凝聚班级读书资源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的重要途径。
班级学生因性别、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的不同各自会拥有不同的课外读物。
因此我发动学生将自己已经读过的课外读物带到班里,班级内建立图书角,由专门的图书管理员进行登记编号,合理规范管理。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高阅读作文水平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高阅读作文水平默认分类2010-01-27 16:52:48 阅读104 评论3 字号:大中小订阅三元区建设小学李福建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其中,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下面就课外阅读的好处和如何指导课外阅读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课外阅读的好处语文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
”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1、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增长学科知识“书中自有言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既然说了课外阅读,也就是说能够学习到课内很多学不到的知识。
就学习一本语文书是不够的。
因为一本语文书里面,很多课文都需要查找课外的相关的资料。
这样才能够彻底地懂得课文究竟在讲些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我在从事语文教学中,一贯重视并鼓励学生积极订阅相关报刊,如:《小学生周报》、《小学生阅读报》、《快乐语文》、《课堂内外》等报刊。
从中获取大量语文相关的知识。
2、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
"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
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
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连儿童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加强阅读方法引导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加强阅读方法引导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语文阅读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
对小学生来说,搞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阅渎速度的要求。
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下面我想结合本校实际,就“加强阅读方法引导,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谈点肤浅的见解,与同行交流、共勉。
一、开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1 提高阅读兴趣“学生内发性学习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和好奇心。
只要好好地培养儿童的兴趣,自然会带动他们独立学习。
”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之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是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2 拓展阅读时空(1)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阅读材料辐射,做好书刊的推荐导读,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改进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和对学生成绩的考试模式,开设阅读课时,保证阅读时间,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运用课堂所学方法,并内化为阅读学习的能力。
3 激励阅读探究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阅读学习中,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阅读,以解除自己的一些疑惑,丰富和满足自己的需要。
“学须有疑,有疑则有思,有思才有识”。
阅读学习中激励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主动探究,使学生在不断发现和解决疑难的喜悦中,获得新的认知,从而产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积极主动的阅读探究心理。
4 确定阅读主题在阅读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年龄特点分年级段进行阅读材料的推荐。
大致分为:小学二至四年级为一个段,其主题为“快乐阅读”,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寻找乐趣。
五至六年级为一个段,其主题为“广泛阅读”,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信息,从而迅速扩大知识面,巩固深化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读书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的读书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在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对于阅读给出了一些深思熟虑的建议:
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
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
学生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
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
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探索与实践-2019年精选文档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探索与实践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阅读教学而言的,是指学生在课外的一种自主读书活动。
《新课标》提出七至九年级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新课标把课外阅读提高到了如此高的地位,那么,在农村的教学现状中是否也是如此呢?一、培养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1.课内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控制学生注意力“关键是学生意识里要有一点思维的‘导火线’?D?D也就是说在所讲的学科内,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的‘导火线’理论把“已知的东西”的获得与课外阅读有机地联系起来,为我们语文老师从课内巧妙地引导学生自觉开展课外阅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笔者在课堂实践中的运用也是屡试不爽。
2.课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强化课外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要想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自主的行为,必须反复强化其阅读的兴趣,才有可能成为一种必需,一种习惯。
为此,笔者时常在班级中以组长负责制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由于农村学校对课外阅读的不够重视,很少或几乎不开展读书活动。
此时教师必须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取得班主任和家长的支持,在自己所带的一个或两个班级内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二、帮助学生制订合理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外阅读亦然。
课外阅读指导,在帮助学生确立课外阅读的目标和范围后,就要根据课外阅读的目标和范围指导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对于农村的初中生来说,由于来自农村学校、学生家长等方面的制约,课外阅读计划的制定,不但得从七至九年级进行宏观统筹规划,七年级新接班的老师还需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情况作一了解,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课外阅读基础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读书计划。
以下计划参考表系笔者根据《新课程课标》的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教材内容及每册教科书后的“名著导读”以及学生的阅读实际水平所制订,经过两届学生的试用后证明,这种阅读量与阅读内容的梯度分配还颇为合理,详细列出,以供参考。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广泛而深远。
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
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去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1.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的人物等。
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淘气包马小跳》能畅销全国了。
2.引导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纯净学生的精神世界阅读名家名篇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
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名家名篇的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当我们看到,学生沉浸在阅读名家名篇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就会感受到名家名篇对学生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其实,我们并不期待名家名篇能教会学生学会语文,但它能温暖学生的心灵,打开学生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学生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
二、探求课外阅读的理想方式 1.开放性的阅读方式课外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
对待学生的阅读方式,我们要宽容一些。
于是我采取开放性的阅读方式。
如果学生对课外读物感兴趣他当然会将自己的小脸埋进书页里面去,直至废寝忘食;如果翻动了书本的三页,还不能吸引住学生的目光,那就不能责怪学生,只能是书本身的问题了。
再谈苏霍姆林斯基的课外阅读思想及其启示

再谈苏霍姆林斯基的课外阅读思想及其启示作者:许庆亚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年第01期摘要: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课外阅读思想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高度重视课外阅读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主张给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全面而恰当的指导,并通过一定的评价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阅读。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课外阅读;学生;书籍中图分类号:G40-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1-0079-02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笔耕不辍,著作丰硕。
在他的一些著作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论述十分的丰富,充分表明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对课外阅读的高度重视。
这些论述也构成了他独特的课外阅读思想,成为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苏霍姆林斯基课外阅读思想的要点(一)课外阅读的价值1课外阅读有助于增长学生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决不能让学生仅仅拘泥于教科书的框框,而应当让学生广泛的阅读。
这是因为:一方面,科学在迅速的发展,新的知识在不断的涌现,而教科书却不能及时的把这些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大纲里去。
因此,必须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特别是阅读那些反映现代前沿科学问题方面的书籍来不断扩充新的知识。
另一方面,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利于扩充学生课外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
在学科教学中“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
”而广泛的阅读则可以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智力背景”。
因此“如果一个学生广泛的阅读,那么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
”基于以上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当把课外阅读作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2课外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
他指出,阅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因此,一个学生只有更多的阅读课外书籍,他才会有更多的思考,他的智力活动才会更加的活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读书思想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摘要】课外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事的主体活动。
本文论述了怎样用苏霍姆林斯基有关课外阅读的指导思想,为师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提供课外阅读书目,授予课外阅读技巧,以及进行课外阅读评价,以达到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关键词】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读书
古人学诗提倡“工夫在诗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工夫”在课堂外。
课外阅读是一个广阔无比、奇妙非凡的世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如果说一个人的成就是一座建筑,那么,文化素养便是它的基石,而课外阅读就是构成基石的一块砖,“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那些基础坚实、文化素养好的人,他的人生如摩天大厦般宏伟壮丽;反之,基础不扎实,文化素养又缺乏的人,他的人生就是遥遥欲坠的危楼。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中国古人亦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可见阅读对人的影响之大。
一、学校应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提供保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颇具危险性的通病是缺乏读书气氛,没有读书的需求,整个教育制度就会垮掉。
”如果一个学生的兴趣仅仅局限于课本,除了一些必修课的知识, 别的什么东西都不去掌握,学生的智力活动只是局限在学习课本里的内容而缺乏创造性劳动,那么,学校对学生来说就会是毫无吸引力的地方。
“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如果大家不热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是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放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无疑为我们指出了,学校在学生吸取知识,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方面担负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学校图书馆则是完成这一使命的最有利的保障。
图书是人类知识的记录。
人类关于自然界、社会以及对人类自身的认识成果大都蕴藏在图书之中。
有人曾这样预言:假如人类社会的一切劳动成果都遭到毁灭,然而只要保留一座藏书完备的图书馆,就可以借此重建美好的人类家园。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
鉴于此,我国的各级学校都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建设。
作为教师更应大力倡导学生去充分利用这一知识宝库,经常光顾图书馆,学会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汲取课本之外的知识,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教师应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1. 教师自身要热爱读书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学识和精深的学业,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通晓和掌握本专业学术前沿理论知识和发展动态,有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整合力。
及时吸取、存储学科前沿知识和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学生知识的领路人。
能否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籍的热爱,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精神生活中所占的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的个人藏书比喻为“使学生通过读书而进入知识海洋的第一个出发港。
”他建议教师要多读书。
既要读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籍,教育理论书籍,还要读关于人的学问的书籍,同时还应订几份报纸和杂志。
教师的真才实学来源于大量的读书。
“对于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脑壳挖空,精神上的财富耗尽而无以补充。
”(苏霍姆林斯基语)
2.教师应精心为学生挑选课外阅读书目
庄子曾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世界每天出版的图书,一个人即使整天闭门阅读,穷其一生,也无法读完。
别林斯基也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
”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中,教师必须独具慧眼,精心挑选有价值、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
苏霍姆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在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时,教师应根据阅读内容,处理好书籍的内在价值与学生主体体验之间的关系。
他说:“就是好的书籍也面临着跟其他信息来源进行竞争的局势。
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
”因此要挖掘不同读物的审美特质,必须科学地选择,让学生乐读。
3.教师要授予学生课外阅读的技巧
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快速而用心地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学生“通过目视和心想去领会句子的一部分或不长的整个句子,眼光离得开书本,口头说得出记住的东西,同时还进行思考。
不仅思考所读的内容,而且思考跟所读材料有关的情景、形象、观念、事实和现象。
”
其次,让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文章和书籍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
古人有一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这“手到”指的就是做读书笔记。
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
常用的笔记形式有:(1)提纲式:阅读科学著作时把主要的、关键的、需要加以思考的问题罗列出来。
这种方法能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
(2)摘抄式: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把其中的一些好句子和段落摘录下来,抄在本子或卡片上。
所摘抄的内容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定,可以摘录领袖人物的教导,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的至理名言等。
(3)评注式:此种笔记不单摘录,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和评价。
长用的方法有书头批注,即在书中重要的地方用笔打上符号或在空白处批注,也可用提纲法把书和文章论点或主要论据扼要记述下来。
(4)心得式,即读后感:是读文章和书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启发。
以上这些方法可根据读物的特点和学生的喜好单一或者综合使用。
作读书笔记不仅能够提高阅读书和文章的能力,而且能够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
三、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评价里包含着刺激,应当在这种刺激和影响下确立一种要学好而不要学坏的意向。
”评价是教师手里的一种教育工具,它应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愿望并形成这种愿望。
他在长期的研究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能够在书中找到有关问题的材料;能够流畅地、有感情地、有理解地阅读;能够区分所读内容逻辑上完整的各部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对所读的东西进行逻辑评价;会思考,提出疑问;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会写作文。
教师可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评价体系,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地评价。
四、结束语
著名的美术家吴为山说过:“读书的宗旨是使自己进步,恰如聆听大智大哲大贤之教诲。
”阅读的价值在于改变人生、完善人生。
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塑造健康的心态,形成良好的精神境界,构建完备的人生理念。
参考文献:
1.寿永明. 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G] 教育研究成2007.(5)
2.王天一.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体系. [M]人民教育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M] 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