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教案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大纲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大纲课程编号:015011课程名称(中/英文):《微机原理及应用》/ The Principle & Application of Microcomputer课程类型: 实践教学总学时:2周讲课学时:2周学分:2适用对象: 工科类本科生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后续课程: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目标:知识目标:目标1:通过课程设计深入理解微机原理的理论知识目标2:通过课程设计学会对开发设备的使用。
目标3:通过课程设计熟练掌握编写汇编程序。
目标4:通过课程设计初步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的步骤和接口设计的方法能力目标:目标5:通过设计实践,培养学生查阅专业资料,工具书或参考书,了解有关工业标准;目标6:提高以图纸和说明书表达设计思想和结果的能力;目标7: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具体问题,动脑动手的技术工作能力。
本课程所能支撑的毕业要求、以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如下:微机原理及接口应用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让学生在学完该课程之后,进行一次课程设计,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设计实践,培养学生查阅专业资料,工具书或参考书,了解有关工业标准,掌握现代设计手段和软件工具,并能以图纸和说明书表达设计思想和结果的能力。
通过设计,不但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具体问题,动脑动手的技术工作能力,而且还要逐步建立科学正确的设计和科研思想,培养良好的设计习惯,牢固树立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课程设计的题目分为两大类:软件设计题目和硬件设计。
软件设计要求在电脑上调试通过并且结果运行正确。
硬件要求在开发设备上完成硬件系统的调试,结果正确。
调试结束后撰写设计报告,包括1.题目2.题目分析3.硬件电路图(仅硬件题目提交)4.软件流程框图5.设计思路说明6.程序清单(需加必要解释)、7.设计总结(讨论)、心得体会;要求硬件电路图用A3纸绘制,折叠成论文稿纸大小,统一装订在论文中。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0614课程中文名称: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英文名称:MicrocomputeranditsApp1ications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学分数:4学分课程学时数:64学时(56+8)授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本课程的前导课程:计算机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的是微机各个组成部分(微处理器、内存、I/O接口、总线等)的工作原理及应用,要求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为后续的专业方向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本课程属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核心基础必修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微机的基本组成,掌握微机的工作原理,建立微机系统的整体概念,了解微机及其应用的技术发展,具备微机应用系统软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微型计算机绪论1、微机的概念及其发展;2、常用数制与信息编码;3、微机的组成结构:CPU、存储器、I/O接口、总线;4、微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简单模型机介绍;重点:微机的概念、微机的组成结构;难点:模型机的工作原理;了解微机的一般概念及发展;理解微机的工作过程;掌握计算机中数的表示和编码。
(-)80X86微处理器1、8086/8088CPU功能结构;2、8086/8088CPU的引脚信号及工作模式;3、8086/8088CPU的主要工作时序;4、X86系列微处理器结构;5、32位CPU工作模式;重点:CPU的内部结构、工作模式、主要工作时序。
难点:最大模式、工作时序、32位CPU的保护模式。
了解80286以上微机的结构及寄存器种类和用途;理解8086微机的工作模式及总线操作时序;掌握INTE18086微处理器的结构,程序的执行过程;8086的处理器的寄存器的种类用途。
(Ξ)8088/8086指令系统1、8088/8086寻址方式和指令集2、汇编程序程序设计重点:8088/8086指令集难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了解汇编语言的语句类别、结构;理解8088/8086的寻址方式;掌握指令系统中各指令的功能、特点、用法,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最新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教案

微机原理及应用I课程教案(Microcomputer Principles & ApplicationsI)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34427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学分:3.5学分总学时:5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6学时, 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Ⅰ后继课程: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简介: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一门面向应用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课程。
本课程以Intel 8086/8088为起点,逐步介绍80286、80386、80486以及Pentium CPU,使学生能够层层深入,逐步掌握各种微处理器的体系结构、组成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在接口技术部分,主要围绕个人计算机中常用的接口进行讲述,除了传统的并行接口、串行接口外,还讲述常用一些接口电路的应用和设计方法。
该课程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微型计算机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接口技术的重要课程。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
选用教材:李云、曹永忠、于海东等,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必读书目:[1] 葛桂萍等,微机原理学习与实践指导(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2] 戴梅萼,史嘉权,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选读书目:[1] 李继灿,新编16、32位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 余春暄等,80X86/Pentium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3] 钱晓捷等,80X86/Pentium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基于IA-32处理器和32位汇编语言(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常用接口技术,建立微机系统整体概念,使学生具备微机应用系统软、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目标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微计原理及应用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先修课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等,本课程以当今主流微处理器80X86为结合点,分析它的结构特点、操作原理、指令系统以及汇编语言设计的基本方法。
然后讲解80X86主要外围支援芯片的功能、结构、编程方法以及基本外部设备的接口技术。
在此基础上, 对键盘、LED数码显示器、AD与DA转换器等基本外部设备的原理与接口技术进行讨论。
此外对微计算机系统总线、其它微处理器结构也给以介绍。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微机原理及应用是机电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课。
它是为培养满足材料类高等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研究微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在微计算机中的应用和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结合应用问题的科学。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对微处理器及微计算机内部结构的进行深入的研究,课程包括汇编语言的学习及应用。
还包括中断、接口、总线的使用技术的应用,如何使用软件编程控制硬件的正确方法。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一门核心课程。
电工电子微机原理及应用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图1 微机原理及应用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图2 微机原理及应用与机自专业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关系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1).毕业要求3中的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材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理论前沿、发展前景和发展动态,包括新工艺、新方法、先进的成型设备和新的成型理论知识;(2).毕业要求5中的具有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理解微处理器、微计算机、微计算机系统这三个名词术语的内涵;掌握微处理器、微计算机、微计算机系统概念术语;;了解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概况。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微机原理及应用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computer课程总学时:60 (其中理论课50 学时,实验10 学时)学分:课程类别:必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电路分析、电子技术、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面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开课单位:电信工程系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工科院校电气电子类、计算机类等信息学科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不仅是电子信息学科有关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硬件基础类课程,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
该课程是学习后续课程、开展毕业设计和今后工作的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
目的是通过循序渐进、综合循环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微处理器芯片结构、计算机系统构成、接口技术,同时掌握微机技术新的发展趋势。
任务是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接口电路及硬件的连接,建立微机系统整体概念,了解当今计算机硬件的新技术和新理论,使学生具有微机应用系统的配置组装、硬件接口电路开发及汇编语言编程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一)理论、知识方面1.熟悉计数制及不同进位计数制之间的转换,编码运算方法,数的定点及浮点表示法;2.掌握微处理器内部逻辑结构、引脚功能和工作时序;3.熟悉存储器芯片特性及与CPU的连接方法,存储器空间扩展,存储器与CPU连接举例;4.掌握指令的寻址方式、指令的功能与使用;5.熟悉汇编语言伪指令,常量与数值表达,标号,变量与地址表达式;6.掌握顺序、分支、循环程序设计,子程序与堆栈技术,DOS功能调用;7.掌握中断的原理并能利用中断编制小应用程序;8.熟悉输入输出(I/O)设备与微型机之间交换数据的控制方式(程序控制方式,中断方式,DMA方式);9.熟悉中断概念、中断响应及管理、中断控制器;10.掌握并行数据通信及可编程I/O接口;11.掌握可编程计数/定时器;12.掌握数/模(D/A)转换与模/数(A/D)转换应用;13.计算机外部设备和常用外设的工作原理和技术评价指标。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该课程主要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结构与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及相关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微型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2.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硬件配置和软件安装方法;3.掌握微型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4.能够独立完成一项基本的计算机系统搭建并进行简单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1.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历史发展(2学时)1.1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特点;1.2计算机的历史发展概述;1.3计算机的分类及应用领域。
2.计算机硬件系统(10学时)2.1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与功能;2.2中央处理器(CPU)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3存储器的类型和层次结构;2.4输入/输出设备的类型和功能;2.5性能评价指标。
3.计算机软件系统(12学时)3.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3.2常见操作系统的介绍与安装;3.3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3.4网络和安全软件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4.微型计算机的组装与应用(16学时)4.1计算机硬件的选购与组装;4.2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4.3常见硬件故障的排除与维修;4.4常见应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
5.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应用(8学时)5.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组成;5.2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介绍与搭建;5.3互联网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6.计算机编程基础(14学时)6.1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与特点;6.2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和思想;6.3常见编程语言的入门知识;6.4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实现。
四、教学方法1.授课与互动采用讲授、示范、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并倡导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2.实验与实践设计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巩固理论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与研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互动和小组合作,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深入研究。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2032课程名称(中/英文):《微机原理及应用》/ The Principle & Application of Microcomputer课程类型: 模块课总学时:48 学时讲课学时:38 学时实验学时:10学时学分:3适用对象: 工科类本科生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后续课程: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应用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建立有关计算机结构、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主要组成部分的认识,掌握汇编语言、接口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教学的配套实验,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微机与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的实际应用,获得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领域内应用微型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初步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目标1:掌握微机的硬件组成。
目标2:掌握微机的汇编语言。
目标3:能够构建基本的微机运用系统。
目标4:初步能够用微机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程所能支撑的毕业要求、以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如下: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8086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掌握存储器的译码与扩展,掌握存储器的体系结构。
熟练运用8086指令系统,能够用汇编语言设计简单的应用程序。
掌握微型计算机接口、端口的概念,掌握微型计算机I/O 地址空间及端口地址分配原则,了解I/O的扩展。
能根据地址空间分配要求设计地址译码逻辑,或者根据译码电路原理图分析出地址空间分配方案。
常用简单接口电路的原理、设计,能分析简单接口电路。
基本掌握DOS系统功能调用;对课程介绍的各类接口芯片的功能应比较熟悉,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地选择接口芯片,对于给定较为简单的常用接口原理图及接口控制程序,能够读懂接口电路的功能。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微型计算机基础4学时1.1.1半导体器件与基本门电路3.TTL集成逻辑门电路精讲,让学生明白一般的逻辑电路末端都可以等效成反相器这样的模型。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案章节一:微型计算机概述1. 学习目标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性能指标。
2. 教学内容a. 微型计算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c.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3. 教学方法讲解、互动提问、实例分析4.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5. 教学活动a. 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c. 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d. 互动提问,巩固所学知识e. 实例分析,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应用6. 课后作业章节二:中央处理器(CPU)1. 学习目标了解CPU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评价。
掌握CPU的主要性能指标及其之间的关系。
2. 教学内容a. CPU的组成和工作原理b.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c. CPU性能评价方法3. 教学方法讲解、互动提问、实例分析4.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5. 教学活动a. 讲解CPU的组成和工作原理b. 讲解CPU的主要性能指标c. 讲解CPU性能评价方法d. 互动提问,巩固所学知识e. 实例分析,了解CPU在微型计算机中的应用6. 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内容,绘制CPU的组成结构图,并简要描述其工作原理。
章节三:存储器1. 学习目标了解存储器的分类、工作原理和性能评价。
掌握各类存储器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2. 教学内容a. 存储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b. 存储器的性能评价c. 各类存储器的特点和应用场景3. 教学方法讲解、互动提问、实例分析4.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5. 教学活动a. 讲解存储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b. 讲解存储器的性能评价c. 讲解各类存储器的特点和应用场景d. 互动提问,巩固所学知识e. 实例分析,了解存储器在微型计算机中的应用6. 课后作业章节四:输入输出系统1. 学习目标了解输入输出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评价。
掌握输入输出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 教学内容a. 输入输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b. 输入输出设备的分类和性能评价c. 输入输出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方法3. 教学方法讲解、互动提问、实例分析4.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5. 教学活动a. 讲解输入输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b. 讲解输入输出设备的分类和性能评价c. 讲解输入输出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方法d. 互动提问,巩固所学知识e. 实例分析,了解输入输出系统在微型计算机中的应用6. 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内容,列举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并简要介绍其功能和应用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机原理及应用I课程教案
(Microcomputer Principles & ApplicationsI)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4134427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
学分:3.5学分
总学时:5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6学时, 实验学时:0
先修课程: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Ⅰ
后继课程:计算机系统结构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一门面向应用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课程。
本课程以Intel 8086/8088为起点,逐步介绍80286、80386、80486以及Pentium CPU,使学生能够层层深入,逐步掌握各种微处理器的体系结构、组成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在接口技术部分,主要围绕个人计算机中常用的接口进行讲述,除了传统的并行接口、串行接口外,还讲述常用一些接口电路的应用和设计方法。
该课程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微型计算机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接口技术的重要课程。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
选用教材:
李云、曹永忠、于海东等,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必读书目:
[1] 葛桂萍等,微机原理学习与实践指导(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 戴梅萼,史嘉权,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选读书目:
[1] 李继灿,新编16、32位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余春暄等,80X86/Pentium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 钱晓捷等,80X86/Pentium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基于IA-32处理器和32位汇编语言(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二、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常用接口技术,建立微机系统整体概念,使学生具备微机应用系统软、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56学时,其中讲授学时:56学时;实验(上机)学时:0学时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
2、教学要求
第一章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2学时)
教学目标:本章介绍了微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运算基础、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工作过程,并讨论了衡量微型计算机性能的指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础概念、组成,从而建立简单的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微型计算机发展
一、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二、微型计算机的分类及其应用
三、单片机、单板机、个人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