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公共卫生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密切接触,兽医公共卫生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定义、作用、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兽医公共卫生学?兽医公共卫生学是研究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疾病传播以及预防措施的科学领域。
它涵盖了动物疾病的防治、动物产品的安全性、养殖环境的卫生措施等方面。
二、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作用1. 保护人类健康:兽医公共卫生学的最主要目标是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的传播,从而保护人类免受动物疾病的侵害。
2. 保障食品安全:兽医公共卫生学涉及到动物产品的安全性评估和监管,确保食品从动物源头到最终消费者的安全性。
3. 防止疫情爆发:通过兽医公共卫生学的研究和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动物疾病的传播风险,避免疫情大规模爆发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应用领域1. 食品安全:兽医公共卫生学在食品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监测和控制动物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确保食品不受污染。
2. 流行病监测:兽医公共卫生学通过对动物疾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及早发现疾病的爆发,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动物疫苗研发:兽医公共卫生学还涉及到动物疫苗的研发和推广,通过接种疫苗提高动物的免疫力,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四、兽医公共卫生学的未来发展趋势1. 多学科合作:兽医公共卫生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未来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如流行病学、食品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2. 新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将为兽医公共卫生学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疫苗的研发,提高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
3. 全球合作:兽医公共卫生问题不仅仅局限在国内范围内,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际合作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不同国家的兽医公共卫生学专家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跨国动物疾病传播的挑战。
总结:兽医公共卫生学在保护人类健康、保障食品安全以及预防疫情爆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兽医公共卫生的名词解释

兽医公共卫生的名词解释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作为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兽医公共卫生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那么,什么是兽医公共卫生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兽医公共卫生进行一番解释和探讨。
首先,公共卫生是指借助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力量,通过防病、保健、卫生管理等手段,维护和提升整个社会群体的健康水平。
而兽医公共卫生则是公共卫生领域中专门研究和应对与动物健康相关的因素、疾病传播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疾病的交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到了动物的健康、福利以及与人类相关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等方面。
兽医公共卫生的核心任务是维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在这个过程中,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关注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因为动物的健康不仅直接影响到它们自身的福利,也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
兽医公共卫生旨在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的传播,减少人类与动物之间疾病的交互风险,保障人类社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兽医公共卫生的研究范畴非常广泛,涉及到动物的健康监测、疫苗研发、疾病的早期预警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
此外,兽医公共卫生还包括了兽药使用的监管、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以及对于人类与动物接触的管理等等。
这些任务需要兽医学家与流行病学家、环境科学家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应对与动物健康相关的挑战。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与动物的接触日益增多以及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兽医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动物疾病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兽医公共卫生的工作不仅局限于国境之内,更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协调。
兽医学家们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工作,加强跨国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动植物健康安全等课题,保障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兽医公共卫生的实践中,人们更加重视动物的福利和保护。
因为动物的健康和福利不仅关乎其个体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也与人类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息息相关。
兽医公共卫生倡导人与动物和谐相处,通过加强兽药使用的监管、推行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和预防措施,提升动物的健康水平和福利保障。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绪论第一节兽医公共卫生学概念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动物防疫与检疫、动物性食品安全、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第二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内容兽医以共卫生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健康:1、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2、生态平衡的保持有赖于学习和掌握生态学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现将生态学分为三个层次的分枝学科1)宏观生态学: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来研究个体和群体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科学. 2)微生态学:是以单细胞为中心来研究单细胞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一切生物体与其环境的微生态平衡.3)分子生态学:是以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来研究细胞内分子环境关系的生态学.二、环境污染与人类的健康:环境污染是当代环境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三、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人兽共患病是指那些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 全世界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有200多种,在公共卫生方面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兽共患病有90种,流行的主要人兽共患病有50余种,四、动物防疫检疫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公布).第三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作用一、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活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1、人们在发展中不自觉的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和食物污染.2、抗菌药物的研究、生产和使用,使微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因此,研制、生产和推广应用微生态制剂,少用或不用抗生素,恢复人类和动物的微生态平衡,将是兽医公共学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二、在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中起主力军的作用人兽共患病中的绝大多数疫病是经动物及动物产品传播给人的,所在控制和消灭人兽共患病的关键在于控制和消灭动物传染源.三、通过动物防疫和检疫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我国已加入WTO在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中我国也必须要遵守国际上通用的防疫和检疫规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实施卫生和动植物检疫的协定》(SPS协定)和《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协定).四、通过动物医学实验促进人类保健事业的发展.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一、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概念(一)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地域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学中称为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生物的总和称为群落;任何一个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的统一体就是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是它的结构(空间结构和物种结构)、功能(物质、能量的转化效率)、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演替特点及生态系统的控制.3、人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而强有力的因素.在生态系统中属顶级消费者•(二)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互相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为生态平衡二、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和存在的先决条件,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不外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人为因素往往和自然因素互相结合,互为因果,以致在实际中难以区分.(一)物种改变(二)环境因子改变:盲目开荒、资源不合理应用和环境污染(三)信息系统改变三、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链索关系.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取食关系错综复杂,使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相互交叉、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称为食物网.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图称为“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别,即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四、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据估计,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O减少1% UV-B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量增加2%这种辐射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1、皮肤癌增多2、大气光化学氧化剂增加:会使呼吸道疾病和眼睛炎症的发病率升3、免疫系统的抑制:五、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性(一)有害物质作用于靶器官靶器官:是指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机体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是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某种有害物质首先在部分器官中达到毒性作用和临界浓度,这种器官就称为该有害物质的靶器官.(二)有害物质在机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作用1、生物浓缩: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其为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生物浓缩程度与污染物的理化性质以及生物和环境等因素相关,通常用生物浓缩系数来表示•生物浓缩系数(BCF)是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度与它所自身生活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又称浓缩系数、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例如褐藻对钼的BCF是11, 对铅的BCF却高达70000.2、生物积累:生物积累是指生物从周围环境和食物链累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积累程度也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3、生物放大:生物放大是指有毒化学物质在食物链各个环节的毒性渐进现象,即在生态系统中同一条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通过摄食低营养级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渐增高的现象.生物放大的程度也用浓缩系数表示.(三)有害物质对机体的联合作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产生的综合生物效应,称为联合作用.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颉颃作用四种类型. 1、协同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2、相加作用;是指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其中各化学污染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的总和.3、独立作用:是指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4、颉颃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先后进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污染物任何一种单独的强度.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环境污染与公害的概念(一)环境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二)公害的概念:公害是指凡污染和破坏环境,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及公共财产等造成的危害.公害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二、环境污染的分类:按污染物性质分类,主要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一)生物性污染:生物性污染主要指微生物、寄生虫及其虫卵的污染, 此外还有害虫、啮齿动物以及引起人和动物过敏的花粉.1、微生物:(1)空气中的微生物:(2)水中的微生物:(3)土壤中的微生物:2、寄生虫及其虫卵:主要来自人畜排泄物.3、害虫和鼠类:4、花粉(二)化学性污染: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化学性污染物主要有几类(1)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2)农药和兽药:(3)无机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4)其他有机物:苯,醛,酮,酚等.1、大气中的化学污染物: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2、水体中的化学污染物:1)无机污染物:主要来自企业的废水和生活污水.2)有机污染物: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3、土壤中的化学污染物1)无机污染物2)有机污染物(三)物理性污染1、放射性物质2、非电离辐射:3、热污染: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1、广泛性:2、多样性:3、复杂性:4、长期性:四、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病理损害作用:(一)临床作用:一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较强,一次性大量暴露或多次少量暴露后,就会引起严重的病理损害,出现与有害物质毒性作用一致的临床症状,这种病症损害作用就称为临床作用(二)亚临床作用:绝大多数的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常常是低毒性和缓慢作用的,常常是污染物有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过量负荷而发生亚临床作用.亚临床作用,是指不出现临床症状,用一般的临床医学检查方法难以发现阳性体征的病理损害作用.(三)三致作用:三致作用即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1、致癌作用:2、致突变作用:3、致畸作用:在妊娠关键阶段对胚胎或胎儿产生毒性作用,造成先天性畸形的污染物称为致畸物(四)免疫损伤作用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所致的细胞或体液介导的免疫应答导致的组织损伤称免疫损伤,通常包括免疫抑制、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五)激素样作用环境激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类:1、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环境中的天然雌激素是从动物和人尿中排了的一些性激素,主要有孕酮,睾酮,17 —B雌二醇.2、植物雌激素:主要是由某些植物产生,并具有弱激素活性的化合物3、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这类物质主要包括:1)杀虫剂;如DDT氯丹,硫丹,毒杀酚,2)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3)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的烷基苯酚化合物.4)塑料添加剂,如邻苯二四酸酯.5)食品添加剂:如丁苯,6)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如漂白纸浆废水.五、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一)传染病:(二)寄生虫病(三)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身体健康和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称为职业病.职业病的病因很多,但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病因明确,2、病因大多数可以定量检测3、接触同一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职业病病例发生.4、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合理地处理,预后一般良好.(四)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食源性疾病的三个基本特征:1、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或传播流行过程中,食物起了传播病原物质的媒介作用.2、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质是食物中所含有的各种致病因子.3、摄入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可以引起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两类临床六、环境污染的控制近20多年来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公布,1999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公布,199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4年)等(一)治理三废:治理三废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工业企业合理布局:这是一项战略性措施.2、改善工艺,综合利用:这是治理三废的根本性措施.3、净化处理:(二)预防农业性污染:1、合理使用农药.2、加强污水灌溉农田的卫生管理:3、防止畜禽养殖污染:其一是用肥料,其二是生物能利用,其三是用作饲料.(三)预防生活性污染:(四)预防交通性污染:第三章动物性食品污染及控制第一节动物性食品污染概述一、概念动物性食品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肉、孚L、蛋、水产品、蜂蜜及其制品中,使食品的质量安全性、营养性或感官性状发生改变,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二、分类:(一)生物性污染:指微生物(细菌及细菌毒素、霉菌及霉菌毒素、病毒等)、寄生虫、食品害虫等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二)化学性污染:1、工业三废污染:2、农药残留:3、兽药残留:4、食品添加剂残留:5、食品包装材料污染:(三)物理性污染:包括放射性污染三、动物性食品污染的来源与途径:(一)内源性污染:又称生前污染或第一次污染.1、内源性生物性污染:(1)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原体的污染:在己知的2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150多种寄生虫病中,至少有160种可以自然传染给人.(2)动物固有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原体的污染.(3)非致病性和条件致病性微生物的污染.2、内源性化学性污染:3、内源性放射性污染:(二)外源性污染:又称二次污染.动物性食品在其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烹饪等过程中受到的污染.1、外源性生物性污染(1)通过水的污染:(2)通过空气的污染:(3)通过土壤的污染:(4)生产和加工过程及流通环节的污染:(5)运输、贮藏过程的污染:(6)病媒害虫的污染:2、外源性的化学性污染. 第二节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一、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二、食品安全性评价指标:(一)菌落总数:是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检样,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培养,所生长出来的微生物菌落总数。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兽医公共卫生学概念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动物性食品安全、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二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内容兽医以共卫生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健康:1、生态平衡: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世间所有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生态平衡的失调,轻者会影响某些物种的生存条件和阻碍其繁衍速度,影响人体健康;重者可导致物种的消亡,并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2、生态平衡的保持有赖于学习和掌握生态学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现将生态学分为三个层次的分枝学科1)宏观生态学: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来研究个体和群体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科学。
2)微生态学:是以单细胞为中心来研究单细胞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一切生物体与其环境的微生态平衡。
3)分子生态学:是以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来研究细胞内分子环境关系的生态学。
二、环境污染与人类的健康:环境污染是当代环境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三、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人兽共患病是指那些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
全世界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有200多种,在公共卫生方面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兽共患病有90种,流行的主要人兽共患病有50余种,四、动物防疫检疫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公布)。
第三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作用一、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活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1、人们在发展中不自觉的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和食物污染。
2、抗菌药物的研究、生产和使用,使微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因此,研制、生产和推广应用微生态制剂,少用或昼不用抗生素,恢复人类和动物的微生态平衡,将是兽医公共学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
动物兽医公共卫生的关键问题

动物兽医公共卫生的关键问题动物兽医公共卫生是一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领域,它涉及到防止和控制动物传染病及其在人类间传播的重要措施。
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卫生挑战时,我们需要关注一些关键问题,以确保公共卫生的有效维护和保护。
一、动物兽医基础设施动物兽医基础设施是实现动物兽医公共卫生的关键。
它包括兽医卫生机构、实验室设施、人员培训和教育等。
兽医卫生机构应与政府卫生部门合作,共同制定有效的监管政策和措施。
此外,建立现代化的实验室设施和培训计划,以提高兽医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也是确保动物兽医公共卫生的重要因素。
二、动物疫苗和免疫计划动物疫苗的开发和使用对于防止疫情爆发和传播至人类至关重要。
兽医应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并及时采取措施,例如疫苗接种和免疫计划的实施。
此外,加强动物疫苗质量监控和疫苗接种管理,是确保动物兽医公共卫生的关键措施。
三、动物传染病监测与预警动物传染病的监测与预警是预防和控制疫情爆发的重要手段。
兽医应建立健全的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动物传染病病例。
通过有效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可以提前预警并制定控制措施,以避免疫情蔓延至人类。
因此,动物兽医公共卫生需要有强大的监测与预警系统支持。
四、应急响应和灾害管理动物兽医公共卫生也面临着应对疾病爆发和灾害的挑战。
在面对灾害时,如自然灾害或次生灾害,兽医人员需要迅速响应和提供适当的援助。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和完善的灾害管理计划,是确保动物兽医公共卫生不受灾害影响的重要措施。
五、跨境合作与信息共享动物疫情和兽医公共卫生是跨国界的问题,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
兽医人员应积极参与国际疫情信息网络并与相关国际组织合作。
通过分享经验和知识,可以提高防控动物传染病和疫情爆发的能力,保护人类免受威胁。
六、公众教育和宣传公众教育和宣传是动物兽医公共卫生的重要一环。
充分利用传媒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向公众传达有关预防动物传染病和保护自身安全的信息。
通过普及相关知识和宣传良好卫生习惯,可以增强公众的意识和参与度,共同维护动物兽医公共卫生。
(完整版)执业兽医公共卫生

兽医公共卫生(全篇重点考点)第一章:环境与健康脑:甲基汞和汞的靶器官。
甲状腺:碘化物和钴的靶器官。
有机磷农药的靶器官:神经系统;效应器官:瞳孔、唾液腺。
DDT(滴滴涕):在(脂肪)中可达到很高浓度,靶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
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
致畸:甲基汞和某些病毒等。
致突变:亚硝胺类,甲醛,苯,敌敌畏等。
致癌:煤焦油(皮肤癌)、亚硝酸盐,石棉双氯甲醚,镭的核聚变物,黄曲霉毒素等。
第二章:动物性食品污染及控制具有“三致”作用的药物:雌激素类(乙烯雌酚)、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喹噁啉类(卡巴氧);硝基呋喃类(呋喃西林、呋喃他酮)、硝基咪唑类、砷制剂,这些在动物体内食品不得检出。
给猪使用克伦特罗(瘦肉精),引起猪肉和内脏中瘦肉精残留。
目前畜禽养殖中非法使用最广泛的β-激动剂是克仑特罗,其次是沙丁胺醇(舒喘宁)。
在鸡、鸭饲料中添加苏丹红,引起鸡蛋、鸭蛋中苏丹红残留。
食物中毒的特点:(1)有病因食物;(2)发病急剧;(3)有类似症状;(4)无传染性。
氨基糖苷类:前庭功能障碍和耳蜗听神经损伤氯霉素:抑制骨髓造血机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磺胺类药物:损害肾脏。
喹诺酮类药物(大剂量):肝损害。
汞中毒:“水俣病”(无机汞主要损害肝脏和肾脏;甲基汞损害神经。
)铅中毒:急性表现胃肠炎症状;慢性表现神经紊乱。
镉中毒:急性中毒表现消化道症状;慢性中毒表现骨质疏松、高钙尿,“痛痛病”。
氟中毒:氟为亲骨元素,主要分布于骨骼和牙齿,有机氟中毒表现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无机氟中毒时表现为氟斑牙、氟骨症。
砷中毒:“黑脚病”。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1)7-9月份多发;(2)原因:食品加热不彻底,肉与肉制品;(3)症状:急性胃肠炎;(4)诊断:检食物或呕吐物中的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食物中毒:(1)病原:ETEC、EPEC、EIEC、EHEC;(2)夏季多发,熟肉食;(3)症状:胃肠炎;(4)诊断:病源菌和毒素鉴定。
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控

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控近年来,动物疫病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明显,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兽医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控是动物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维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促进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
本文将就动物医学专业中的兽医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控进行初步探讨。
一、兽医公共卫生的概念与作用兽医公共卫生是指通过研究、监测和控制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疾病传播,维护和促进人类及其他动物群体的健康。
它是一个以预防为主的综合性科学,既包含动物疾病的防控,又涉及到环境和人类因素等多个层面。
兽医公共卫生的作用在于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生,保障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工作。
通过对动物疫病的研究和防控,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暴发,并保障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
二、兽医疫病防控的重要性动物疫病在全球范围内屡屡爆发,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还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威胁。
兽医疫病防控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农业经济稳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动物疫病的暴发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减产和质量下降,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通过兽医疫病防控,可以维护农业经济的稳定,保障农民的利益。
2. 保障食品安全动物疫病不仅危害着农业生产,也对食品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患有疫病的动物可能会传染给人类,导致食物中毒传播。
通过兽医疫病防控,可以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卫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3. 保护生态环境动物疫病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比如,某些疫病传染源可能会侵蚀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物种灭绝或生态环境的恶化。
通过兽医疫病防控,可以预防和抑制动物疫病的传播,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三、兽医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控的方法与技术在兽医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控中,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控制和预防动物疫病的传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和技术:1. 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一种最常见的预防疫病的方法,通过给动物接种疫苗,可以提高动物抵抗疫病的能力,减少疫病的传播和发生。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动检101)第一章绪论1、兽医公共卫生是公共卫生活动重要组成部分。
是通过认识和应用兽医科学为人类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宁服务的所有活动的总括。
2、兽医公共卫生的研究内容有哪些?环境与人和动物健康的关系;人兽互传病的监测与控制;动物性的食品污染的监测和风险评估;人类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畜禽和宠物的福利与健康;野生动物保护及疾病防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控与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与处理;包括灾后动物疫病的防控和环境卫生的净化消毒;兽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包括兽医公共卫生政策,法规的制定;兽医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教育。
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服务。
3、2010年第十个“世界兽医日”的主题是什么?“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兽医与人医更紧密的合作”第二章生态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平衡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可分为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星际空间,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生物成分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功能1. 能量流动——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并作为化学能,沿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流动。
能量流动的特点:沿营养级逐渐减少;单方向,不可逆。
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链索关系。
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相互交叉、相互联结,形成网络,称为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功能2.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元素在生物体和周围环境(如大气、水体和土壤)之间的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兽医公共卫生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兽医公共卫生学2010-06-29 00:23:07 来源: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网浏览:1398次兽医公共卫生学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兽医公共卫生学概念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动物性食品安全、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二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内容兽医以共卫生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健康:1、生态平衡: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世间所有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生态平衡的失调,轻者会影响某些物种的生存条件和阻碍其繁衍速度,影响人体健康;重者可导致物种的消亡,并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2、生态平衡的保持有赖于学习和掌握生态学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现将生态学分为三个层次的分枝学科1)宏观生态学: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来研究个体和群体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科学。
2)微生态学:是以单细胞为中心来研究单细胞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一切生物体与其环境的微生态平衡。
3)分子生态学:是以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来研究细胞内分子环境关系的生态学。
二、环境污染与人类的健康:环境污染是当代环境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三、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人兽共患病是指那些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
全世界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有200多种,在公共卫生方面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兽共患病有90种,流行的主要人兽共患病有50余种,四、动物防疫检疫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公布)。
第三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作用一、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活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1、人们在发展中不自觉的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和食物污染。
2、抗菌药物的研究、生产和使用,使微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因此,研制、生产和推广应用微生态制剂,少用或昼不用抗生素,恢复人类和动物的微生态平衡,将是兽医公共学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
二、在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中起主力军的作用人兽共患病中的绝大多数疫病是经动物及动物产品传播给人的,所在控制和消灭人兽共患病的关键在于控制和消灭动物传染源。
三、通过动物防疫和检疫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我国已加入WTO,在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中我国也必须要遵守国际上通用的防疫和检疫规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实施卫生和动植物检疫的协定》(SPS 协定)和《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协定)。
四、通过动物医学实验促进人类保健事业的发展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一、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概念(一)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窨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地域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学中称为种群;在一定自然敬许多不同的生物总和称为群落;任何一个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的统一体就是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是它的结构(空间结构和物种结构)、功能(物质、能量的转化效率)、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演替特点及生态系统的控制。
3、人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而强有力的因素。
在生态系统中属顶级消费者。
(二)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互相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为生态平衡。
二、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和存在的先决条件,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不外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人为因素往往和自然因素互相结合,互为因果,以致在实际中难以区分。
(一)物种改变(二)环境因子改变:(三)信息系统改变三、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链索关系。
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取食关系错综复杂,使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相互交叉、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称为食物网。
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图称为“生态金字塔”。
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别,即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
四、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据估计,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O3减少1%,UV—B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量增加2%。
这种辐射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1、皮肤癌增多2、大气光化学氧化剂增加:会使呼吸道疾病和眼睛炎症的发病率升高。
3、免疫系统的抑制:五、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性(一)有害物质作用于靶器官靶器官:是指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机体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是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
某种有害物质首先在部分器官中达到毒性作用和临界浓度,这种器官就称为该有害物质的靶器官。
(二)有害物质在机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作用1、生物浓缩: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其为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生物浓缩程度与污染物的理化性质以及生物和环境等因素相关,通常用生物浓缩系数来表示。
生物浓缩系数(BCF)是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度与它所自下而上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又称浓缩系数、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
例如褐藻对钼的BCF是11,对铅的BCF却高达70000。
2、生物积累生物积累是指生物从周围环境和食物链累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积累程度也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
3、生物放大:生物放大是指有毒化学物质在食物链各个环节中的毒性渐进现象,即在生态系统中同一条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通过摄食低营养级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渐增高的现象。
生物放大的程度也用浓缩系数表示。
(三)有害物质对机体的联合作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产生的综合生物效应,称为联合作用。
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颉颃作用四种类型。
1、协同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2、相加作用;是指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其中各化学污染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的总和。
3、独立作用:是指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
4、颉颃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先后进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污染物任何一种单独的强度。
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环境污染与公害的概念(一)环境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二)公害的概念:公害是指凡污染和破坏环境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及公么财产等造成的危害。
公害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环境污染的分类:按污染物性质分类,主要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一)生物性污染:生物性污染主要指微生物、寄生虫及其虫卵的污染,此外还有害虫、啮齿动物以及引起人和动物过敏的花粉。
1、微生物:(1)空气中的微生物:(2)水中的微生物:(3)土壤中的微生物:2、寄生虫及其虫卵:主要来自人畜排泄物。
3、害虫和鼠类:4、花粉(二)化学性污染: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化学性污染物主要有几类(1)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2)农药和兽药:(3)无机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
(4)其他有机物:苯,醛,酮,酚等。
1、大气中的化学污染物: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2、水体中的化学污染物:1)无机污染物:主要来自企业的废水和生活污水。
2)有机污染物: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
3、土壤中的化学污染物1)无机污染物 2)有机污染物(三)物理性污染1、放射性物质2、非电离辐射:3、热污染: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1、广泛性:2、多样性:3、复杂性:4、长期性:四、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病理损害作用:(一)临床作用:一睦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较强,一次性大量暴露或多次少量暴露后,就会引起严重的病理损害,出现与有害物质毒性作用一致的临床症状,这种病症损害作用就称为临床作用。
(二)亚临床作用:绝大多数的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常常是低毒性和缓慢作用的,常常是污染物有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过量负荷和发生亚临床作用。
亚临床作用,是指不出现临床症状,用一般的临床医学检查方法难以发现阳性体征的病理损害作用。
(三)三致作用:三致作用即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1、致癌作用:2、致突变作用:3、致畸作用:在妊娠关键阶段对胚胎或胎儿产生毒性作用,造成先天性畸形的污染物称为致畸物。
(四)免疫损伤作用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所致的细胞或体液介导的免疫应答导致的组织损伤称免疫损作,通常包括免疫抑制、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
(五)激素样作用:环境激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类:1、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环境中的天然雌激素是从动物和人尿中排了的一些性激素,主要有孕酮,睾酮,17-β雌二醇。
2、植物雌激素:主要是由某些植物产生,并具有弱激素活性的化合物3、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这类物质主要包括:1)杀虫剂;如DDT,氯丹,硫丹,毒杀酚,2)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3)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的烷基苯酚化合物。
4)塑料添加剂,如邻苯二四酸酯。
5)食品添加剂:如丁苯,6)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如漂白纸浆废水。
五、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一)传染病:(二)寄生虫病(三)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全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身体健康和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称为职业病。
职业病的病因很多,但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病因明确,2、病因大多数可以定量检测3、接触同一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职业病病例发生。
4、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合理地处理,预后一般良好。
(四)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三个基本特征:1、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或传播流行过程中,食物起了传播病原物质的媒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