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的人文色彩

赣南采茶戏的人文色彩赣南采茶戏是一种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表演艺术,它源自于江西省赣南地区的茶园文化,融合了茶文化、南戏和地方民间戏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戏曲表演形式。
赣南地区以茶叶种植而闻名,而采茶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创造出来的,因此它与茶叶的采摘、制作和品饮等活动紧密相连,充满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赣南采茶戏与茶文化的结合使得它具有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在赣南地区,茶叶是重要的农产品之一,茶叶采摘季节也是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时候。
采茶戏正是在这一时期经常被表演,它将茶叶的采摘、制作和品饮等活动融入使得戏曲表演与生活的日常活动紧密相连。
在赣南采茶戏中,演员们会表演一些与茶叶相关的情景,如采茶舞、炒茶曲等,将生活中的场景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使得赣南采茶戏与其他戏曲表演有着明显的区别,更富有亲和力和吸引力。
赣南采茶戏在表演形式和音乐曲调上融合了南戏和地方民间戏曲元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南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而赣南采茶戏正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继承了南戏的表演风格和技巧,如唱腔、表演方式等,但又与地方民间戏曲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在赣南采茶戏中,演员们会使用当地方言演唱,表演服饰和道具也与当地民俗风情相契合。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曲调也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采用了一些当地的音乐元素,如民歌、山歌等,使得戏曲表演更有真实感和地域感。
这种融合了南戏和地方民间戏曲元素的表演形式和音乐曲调,使得赣南采茶戏具有了明显的地方风格和独特魅力。
赣南采茶戏是一种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戏曲表演艺术,它融合了茶文化、南戏和地方民间戏曲元素,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魅力,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民族情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赣南采茶戏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继续为当地人民带来艺术和文化的享受,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茶戏基本动作

采茶戏基本动作采茶戏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源于中国南方的茶园文化。
它以采茶、制茶为主题,通过歌舞、说唱等多种表现手段,展现了农民工人在劳动中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
在采茶戏中,基本动作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将对采茶戏基本动作进行详细介绍。
一、拔草拔草是指在采摘茶叶时,需要把杂草拔掉。
在采茶戏中,拔草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动作。
表演者需要先屈腿蹲下来,双手抓住杂草,并用力往上拉。
这个动作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要保持身体平衡,并且不要弯曲腰背。
二、摘叶摘叶是指在采摘茶叶时,需要把嫩叶摘下来。
在采茶戏中,摘叶也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动作。
表演者需要先屈腿蹲下来,然后用右手握住一片嫩叶,在左手掌心上轻轻一拍,使嫩叶落入左手中。
这个动作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要保持身体平衡,并且要保证摘下的嫩叶不会被损坏。
晾晒是指在采摘茶叶后,需要把茶叶放在阳光下晾干。
在采茶戏中,晾晒也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动作。
表演者需要先将摘下来的茶叶放在竹篮里,然后用力抬起篮子,把茶叶倒在一旁的竹席上。
这个动作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要保持身体平衡,并且要让茶叶均匀地散开。
四、揉捻揉捻是指在制茶过程中,需要用手将已经烘干的茶叶揉成条状或球状。
在采茶戏中,揉捻也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动作。
表演者需要先将已经烘干的茶叶放入一个大碗中,然后用手轻轻按压和揉捏,直到将其揉成一条长长的细条或者球形。
这个动作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要保持手法柔和,并且不要损坏茶叶。
五、炒制炒制是指在制茶过程中,需要将揉捻好的茶叶放入锅中进行炒制。
在采茶戏中,炒制也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动作。
表演者需要先将锅加热,然后放入适量的茶叶,并用手持铲子不断地搅拌,直到茶叶变色和散发出香味。
这个动作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要掌握好火候,并且不要让茶叶烤焦。
品尝是指在制茶过程中,需要对已经完成的茶叶进行品尝和评价。
在采茶戏中,品尝也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动作。
表演者需要先将一小碗清水倒入口中漱口,然后用勺子舀一些已经完成的茶叶放入嘴里品尝,并根据自己的口感来做出评价。
桂南采茶戏的源流与发展

桂南采茶戏的源流与发展一、桂南采茶戏的渊源由来(一)采茶戏与桂南采茶戏:1)采茶戏:采——乃摘之意,茶——为长绿灌木,其叶泡水而成饮料。
收茶时节多为女性上山采摘,双手挥舞,五指兰花,左出右收,左收右出,形如鸡啄米,敏捷而有节奏地把茶叶采摘,放回腰间茶篓。
姑娘们边采茶,边怡然自得地唱山歌,声绕群山,回荡呼应,袅娜身姿配之以秀绿茶山,形成一个情随景就、有声有色的自然立体舞台。
戏——演员在舞台上化装表演故事的情景。
2) 桂南:即广西的南部地区,如南宁、玉林、钦州等,流行于桂南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采茶戏,就是桂南采茶戏。
[1](二)关于桂南采茶戏形成的民间传说热衷于桂南采茶戏的人,自然熟悉其来龙去脉。
当地的人都知道关于桂南采茶戏形成的民间传说,一说宋朝金人作乱,有个苏州女子赵嫦娥随母逃难,途中母女被冲散。
赵女偶遇仙童王道安、仙女王月娥兄妹下凡到龙楼山采茶。
赵女与王道安结为夫妻,以采茶为活。
他们辛勤劳动换来了茶叶丰收,吸引当地农民年年到龙楼山饮茶,彼此结下深厚感情。
后因三人同去苏州,便将茶山送给当地农民。
二说古时有个仙人石道人,有徒弟一男二女,男的叫王道安,女的叫大妹二妹。
他们一边修道,一边采种茶,后来大妹思凡,下山推广了种茶方法。
有一次道安和二妹来访大寻妹,见茶林繁茂,便编起劳动种茶的歌舞,是采茶戏的起源。
三说古代有个和尚带一男二女为徒弟,除种茶外,还编了许多采茶劳动的歌舞演唱,后来一个茶叶商人叫做王玉盛,看见采茶歌舞很优美,就将采茶唱本偷下山去,从此便在民间流传。
二、桂南采茶戏的发展历史(1)桂南采茶戏的萌芽时期(明清时期)桂南采茶戏于明朝末年(约公元1628年前后)从江西赣南传入博白县,据清·道光版《博白县志》记载:“上元夜,街市户民各结灯彩,银花火树及彩狮、瑞龙、竹马等戏,鼓乐竞宵,至二十夜至。
”博白:古称白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属于玉林市。
博白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是我国含客家血统人数最多的县,其中绝大部分客家居民都是历代从浙江、福建、广东迁移过来的,其风俗习惯与闽、粤、港、澳等地相接近,受岭南文化影响深远,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赣南采茶戏经典曲目

赣南采茶戏经典曲目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也是江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独特,音乐节奏明快,唱腔富有民间风味,因此备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介绍赣南采茶戏的经典曲目,带领读者领略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
一、《采茶歌》《采茶歌》是赣南采茶戏中最为经典的曲目之一,它是表现采茶女子劳动生活的代表作品。
这首歌曲节奏明快,旋律欢快,歌词简单易懂,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
经常在赣南地区的采茶节活动中演唱,成为赣南采茶戏的代表作之一。
二、《赣南子》《赣南子》是赣南采茶戏中体现赣南地方特色的代表作品。
这首歌曲歌词充满了对赣南地区的赞美和热爱,旋律优美动听,表现了赣南地区的山水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三、《黄泥岭》《黄泥岭》是一首表现采茶女子的感情生活的歌曲。
歌曲中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和思念,歌词简单却感人至深,旋律优美动听,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其中。
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感染力的作品之一。
四、《望江楼》《望江楼》是一首表现江南水乡风光的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婉转动人,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诗意的作品之一。
五、《小桥流水》《小桥流水》是一首表现江南水乡风景的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婉转动人,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诗意的作品之一。
六、《梅花三弄》《梅花三弄》是一首表现梅花的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婉转动人,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之一。
七、《梅花烙》《梅花烙》是一首表现梅花的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婉转动人,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之一。
八、《梅花三弄》《梅花三弄》是一首表现梅花的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婉转动人,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抚州采茶戏

抚州采茶戏抚州采茶戏是中国江西省抚州市流传已久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
作为抚州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抚州采茶戏在当地深受欢迎,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的表演艺术。
起源于明代的抚州采茶戏,最初是为了庆祝春茶采摘季节而演出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戏曲形式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戏曲。
抚州采茶戏以描绘农民采茶生活为主题,通过真实的表演形式展现了抚州地区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
抚州采茶戏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演等,融合了唱腔、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元素。
表演者通常身着传统农民服饰,以中州音为基础的声腔和富有地方特色的舞蹈动作,与传统乐器的伴奏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抚州采茶戏的演出中,角色扮演是关键要素之一。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农民的生活情感真实地表现出来。
他们表演生动活泼,富有感情,以生活中的小事情为主线,展示了农民劳动、生活与爱情的丰富内涵。
抚州采茶戏中的剧本多以民间故事或历史事件为背景,富有地方特色。
剧情丰富多样,既有悲剧,也有喜剧。
剧中的主要角色常常扮演着社会角色的象征,通过他们的表演,揭示了社会问题和人们对生活的理解。
抚州采茶戏不仅在抚州地区受到热爱戏曲的人们的喜爱,也逐渐受到全国各地观众的关注。
为了传承和弘扬抚州采茶戏,许多学校和社区组织了戏曲培训班和演出活动,以激发人们对这种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近年来,随着电影、电视剧和流行音乐等娱乐形式的兴起,抚州采茶戏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
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抚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对年轻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等。
总的来说,抚州采茶戏作为一种传统的地方戏曲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和人们对生活的感悟。
它通过真实的表演形式,向观众展示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热情。
抚州采茶戏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当地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一独特的抚州文化宝藏。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1. 引言1.1 赣南采茶戏的流行背景赣南采茶戏是中国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西赣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赣南采茶戏在赣南地区广泛流传,并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其流行背景主要源自赣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采茶戏的表演内容多以赣南地区的传统故事和风土人情为题材,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
赣南地区是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地之一,茶文化在当地有着深厚的传统。
采茶戏的流行背景与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演员们常常会穿着传统的茶农服装,演绎着与采茶相关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在欣赏戏曲的也能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
赣南采茶戏的流行还受到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的支持和推广。
一些赣南地区的文化活动和节庆上,常常会邀请采茶戏演员表演,使得这一地方戏曲剧种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赣南采茶戏的流行背景不仅展现了地方文化的魅力,也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
1.2 赣南采茶戏的意义和特点赣南采茶戏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形式。
通过采茶戏,人们可以了解到赣南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采茶戏的剧情多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事件,反映了赣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
赣南采茶戏具有独特的表演特点。
其表演形式多样,既有歌唱、对唱,也有武戏、乱弹等元素,具有强烈的舞台感染力和艺术张力。
演员们通过生动的表演和悠扬动听的曲调,让观众沉浸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赣南采茶戏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探索创新。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观众口味的转变,采茶戏也在不断更新剧情、调整表演形式,使之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一些青年演员也在努力学习传统戏曲技艺,为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正文2.1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起源赣南采茶戏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赣南一带是茶叶产区,茶农们在采茶的闲暇时光组织起来演出小戏以娱乐自己。
这些小戏以赣南地方方言为语言载体,以茶采为题材,表现当地茶农的生活、疾苦和欢乐,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采茶戏

影响
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 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 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 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仅与茶 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 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 化。
采茶戏的形成追溯
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 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 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 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 “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 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 节的民间小戏。
发展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 最先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采茶歌再经 发展,便由采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 曰“十二月采茶歌”。后来,“十二月采茶歌” 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 “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 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 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 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 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 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采茶灯不断添加新 的内容,逐渐形成采茶戏。
采茶歌—十二月采茶歌—采茶灯—采茶戏
表演特性
1.综合性 2.写意性 舞台布置的写意──一桌二椅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 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
采茶戏的流传
采茶戏在赣南老家诞生后,除在江西省广 为流传外,还分数支先后向闽、粤、湘、 桂等省流动。其路线为:1、自赣南传入闽 西后分为2支:一支沿武夷山流传导赣东, 赣中和赣北,甚而过长江,传入湖北黄梅; 另一支流行到漳州一带,并传到台湾,成 为歌仔戏形成的基本因数。”2、自贡水流 域进赣江中下游的万安,遂川一带,然后 沿罗霄山脉向赣西及湘中流动。3经粤东粤 北传入湘南及桂南。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1. 引言1.1 赣南采茶戏的起源赣南采茶戏起源于江西赣南地区的茶农,在采茶工作之余创作并表演的一种戏曲形式。
据传统,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茶农们在采摘茶叶的间隙,利用简单的道具和服饰,表演一些简单的曲艺节目来娱乐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表演形式逐渐演化为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即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可以说是与茶产业紧密相连的。
在茶叶丰收的季节,茶农们在劳累的工作之余,通过表演采茶戏来放松身心,增加生活乐趣。
这种表演形式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成为赣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文化符号。
1.2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意义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南部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赣南地区的一种特色文化表现形式,赣南采茶戏在当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赣南采茶戏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在古代,赣南地区以农耕文化为主,而采茶是当地人民的重要生产活动。
采茶戏通过歌舞表演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当地人民采茶的场景和过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艰苦劳作和智慧,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表现方式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魅力,也使赣南采茶戏成为了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
赣南采茶戏传承了赣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俗。
在演出中,赣南采茶戏不仅展现了当地的传统服饰、音乐、舞蹈等元素,还融入了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民俗元素。
观看赣南采茶戏不仅可以欣赏其精彩的艺术表现,更可以感受到赣南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
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弘扬当地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赣南采茶戏作为赣南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也传承了赣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俗,对于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1.3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南部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文化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广赣南采茶戏策划方案书课程名称:营销策划指导老师:肖玉琴班级:08市场营销(双学位)成员名单:080602112赵丹080602095陈瑞雪目录一、采茶戏简介 (2)二、采茶戏的起源 (2)三、发展盛况 (3)四、采茶戏的特点与发展历程 (3)五、赣南地理环境对采茶戏的影响 (4)六、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 (4)七、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与推陈出新的剧目 (5)八、赣南采茶戏的意义 (6)九、采茶戏推广计划 (7)一、赣南采茶戏简介:二、赣南采茶戏的起源: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
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
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赣南采茶戏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它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
流行地区主要是赣南、粤北、闽西,也曾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
是江西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三、发展盛况:赣南采茶戏发展最盛的年代,是在清代康、乾年间,清人陈文瑞(乾隆时人)有一首《南安竹枝词》,反映了当时民间演出采茶的盛况:谣哇小唱数营前,裘扮风流美少年;长日演来三角戏,采茶歌到试茶天。
营前,在今上犹县,当时属南安府,是一个山区小镇。
一个三角班,能在这样的小圩镇从采茶开始,长日地演,演到试茶结束,这在今日的专业剧团,也是很难办到的,它说明那时的采茶三角班,已有相当的基础,才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否则,是不可能在一个地方维持这么久的演出的。
于当时群众在观看采茶时的狂热程度,信丰县志里有一首《南安吟》描述得极为详细:“采茶歌,村童扮作妖娥。
周历乡里寻瑶,回眸一盼巧笑瑳。
纨绔子弟争打彩,持杯谑浪肆摩挲。
可怜铁石燕泣口,蚩民生计下煤窝。
满面烟灰十指黑,出看采茶也入魔。
辛苦得钱欢乐洒,囊空归去,学得‘阿妹’一声?。
”这首《南安吟》,是县里一个名叫谢肇祯的教谕写的。
教谕是学官,他的观点,代表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采茶戏的看法,尽管满含贬意,但反过来看,正好说明当时群众对采茶戏的迷醉,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挖煤工人(铁石口出煤),对“采茶”更是看得“入魔”,哪怕把辛苦得来的钱全洒去,也带着“学得‘阿妹’一声?”的欢乐心情归去。
四、采茶戏的特点与发展历程;1、生命力强因为采茶戏内容贴近广大劳动群众生活,它人物少,布景简单,与其它戏曲程式相比,更具生命力,尤其便于山区流行。
所以,自采茶戏在赣南诞生后,很快传遍与之相邻的闽、粤、湘等地,尤其是客家人聚居地区,竞相传演,蔚然成风,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戏曲形式之一。
以致粤东农村有句俗语云:“有钱丢采茶,冇钱买笠嫲”,意为因贪看采茶戏,连身上仅有的准备买斗笠的钱都丢给演采茶戏的艺人了。
2、社会打压赣南采茶戏在明代自演自娱的“自乐班”时代,是受到社会上的尊敬的。
因为当时演出《九龙山摘茶》这类灯戏,内容大都是欢庆升平的,如戏中的摆字灯,就有“天下太平”的摆字表演,所以能为封建统治者所欣赏。
到了演杂套戏的三角班时代,由于剧目的内容,大都是以男女爱情为题材,而表达爱情的观点与方式,又往往与封建的伦理道德相逆悖。
如《反情》、《睄同年》。
有的还以喜剧的方式,从反面对社会的现实生活进行讽刺、揭露、批判,如《大劝夫》、《满妹贺喜》等等,这就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了,认为是诲淫诲盗,有伤风化。
从乾隆以后,历代王朝,曾多次下令禁演。
如道光四年《宁都直隶州志·风俗志》载:“查采茶亦名三角班,妖态淫声,引入邪僻,最为地方之害。
……近来竟有听许搬演者,应拘该管约保重惩,以息此风。
”类似的记载,在赣南各县的县志里均有。
禁令不仅写在官文告示上,还刻碑勒石,立在乡场墟镇上。
如1949年以前,在信丰的小江真君庙旁,还立有这种禁牌,把采茶和烟、赌、嫖、盗一律禁止。
赣南采茶戏遭禁演之后,交上了厄运,再不许进村坊和祠堂,只能在圩尾庙角搭台露天演出,在凄风苦雨中顽强地存活。
赣南采茶戏在其最盛的时候,发展到三十多个班子,之后逐渐衰落,到解放前夕,全赣南只剩下五六个班子,躲在深山角落里,偷偷摸摸地时演时停,真是奄奄待毙,一息仅存了。
3、解放新生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大地春回,万物复苏,赣南采茶戏也得到了新生,走上了繁荣昌盛的新历程,成了赣州地区客家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五、赣南地理环境对采茶戏的影响:“赣南山区,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地肥沃,交通闭塞,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客家先民驻足的良地。
客家人以其勤劳勇敢的精神开辟了赣南这块古老的山地,在创造了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创造了客家的精神财富--赣南采茶戏。
”六、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
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
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
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
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
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小丑分二: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二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
正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
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
演唱时,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
载歌载舞,活泼轻松。
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多是一些烟鬼赌徒、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
其表演常摩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等。
脸谱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
小旦:主要是勤劳纯朴和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
表演矫健优美、朴素大方。
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
其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开门关门等。
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谓千姿百态。
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原有100多个,其中一部分已经失传,现保留的传统剧目有90多个。
如:《九龙山摘茶》、《唐二试妻》、《卖杂货》、《上广东》、《双检菌》、《瞎子闹店》、《卖花钱》、《香火龙》、《阿三打铁》、《五岭之春》、《花灯仙子》、《吹鼓手招亲》、《满妹添喜》、《睄妹子》、《补皮鞋》、《钓?》等等。
这些剧目,多为喜剧,反映了赣南广大劳动群众(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片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它不靠完整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观众,而是靠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表演唱腔取胜,百看不厌,久演不衰。
近年来,赣州采茶歌舞剧团又推陈出新,创作出了《山歌情》、《长长的红背带——献给客家母亲的爱》等新剧目,并进京汇演,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及其它数十个单项奖。
昔日的山茶花,今天开放得更加烂漫。
赣南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土生的剧种,它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
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
“客家人一边采茶一边唱着茶歌。
最早的茶歌有”十二月采茶歌“。
从正月顺次唱到十二月的叫”顺采茶“,从年尾十二月唱到年头正月的叫”倒采茶“,唱春夏秋冬的叫”四季茶“。
随着茶歌的传唱与发展,客家人加上采茶、摘茶的动作,借以当时盛行茶区的马灯、龙灯和舞狮形式,发展了载歌载舞的茶篮灯。
”茶篮灯的出现很快被客家人所接受,每逢年过节或茶山开市均以茶篮灯助兴而倍受欢迎。
随后,在茶篮灯的基础上客家艺人根据上山、进坑、过桥的动作,结合茶山劳动的情节,配以锄头、茶篮、手巾为道具,把原来十二个茶女,二个男队首的“十二月采茶歌”缩减为二女一男,女的为大姐、二姐,男的叫茶童,并由原来的一唱众和改为载歌载舞,姐妹对唱,茶童手摇纸扇,插科打诨的小戏《姐妹摘茶》;与此同时,根据客家儿童生活情趣为内容的编有一个以大姐、二姐、三郎子戏耍板凳的小剧叫《板凳龙》,就此,“两旦一丑”的三角戏在明朝末年从茶篮灯的母胎中脱颖而出。
二十世纪中期统称为采茶戏。
“客家人长期居住山区,热爱劳动,从事摘茶劳动。
客家人的性格特征、精神需求和生产形式决定着采茶戏的表现内容与艺术形成。
传统采茶剧有《南山耕田》、《打猪草》、《捡田螺》、《盘花生》、《阿三打戏》、《九龙山摘茶》、《姐妹摘茶》等剧目”。
客家人热爱生活,向往爱情,传统剧目有《俏妹子》、《俏同年》、《钓虫另》、《老少配》、《满妹子添喜》;客家人为养家糊口常出外经商,传统剧目有《上广东》、《卖杂货》、《卖花线》、《送哥卖茶》;客家人勤俭持家,反对嫖赌和吸洋烟,传统剧目有《大劝夫》、《四姐反情》;客家人常以手艺谋生,传统剧目有《补皮鞋》、《补缸》、《补磁碗》;客家人乐观开朗,性格幽默,传统剧目均为喜剧,诙谐的语言和运用众多的谚语,歇后语和采用正话反说来达到喜剧效果。
客家人长期居住山区,从事摘茶劳动,他们从中提炼出采茶戏独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这一表演艺术,如根据上山腿蹲、挑担肩压的形体动作创造的矮子步成为采茶戏表演艺术的基本形体动作与舞姿,其双腿前蹲,脚跟提起,趾尖落地,向前移动,艺人形象地概括为:“狮子头、老虎背、鲤鱼腰、狗牯尾、猴子跳架拐子腿,行如蝴蝶走如水”。
根据摘茶时,客家茶农一手摘茶,一手需用扇子不停地扇风,这样才能使茶叶不烫而确保茶末纯真。
根据摘茶时用右手采摘,左手持手巾时而擦汗水,时而遮日头,时而作茶篮盛茶,艺人创造性了单袖筒,成为采茶剧独具的服饰。
说它独具是因为单袖筒不同于古曲戏中的水袖,其一,采茶剧是男角穿戴而不是女旦;其二,是固定在左手而不是双手。
单袖筒运用舞台,表现各种情绪,如龙凤飞舞则为喜,拂袖而去定是怒,扬头遮脸是为羞,垂手而立乃是悲,上下舞动以示乐,挥袖飘扬为再见,灵活多变,形象易懂,艺人总结为:“站时吊马脚,挥动像狗履,游走如蛇过,龙头又凤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