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音乐研究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文化的多样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成为当下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而赣南采茶戏作为源自赣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其独特的戏剧风格和表演特色,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以赣南采茶戏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也有助于拓展现代戏剧表演的多元化和创新性。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旨在对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其历史渊源、戏曲体裁、音乐舞蹈特色、表演风格以及服饰道具等方面,为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赣南采茶戏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戏曲形式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研究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赣南采茶戏作为中国戏曲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深入研究其历史渊源、戏曲体裁、音乐舞蹈特色、表演风格和服饰道具等方面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丰富和拓展中国戏曲艺术的传统。
赣南采茶戏作为地方特色戏曲,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对于丰富和多样化中国戏曲艺术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可以为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赣南采茶戏作为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民间文化和人文精神,研究其艺术特色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2. 正文2.1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渊源赣南采茶戏源自江西赣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逐渐形成。
采茶戏最初是由农民在采茶季节利用空闲时间自娱自乐而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
采茶戏起初只在农村地区流行,后来逐渐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逐渐发展壮大。
在清朝乾隆年间,采茶戏曾一度兴盛,被誉为“赣南第一秀”。
采茶戏经历了起伏,但一直保持着在赣南地区的地位。
在近年来,采茶戏受到政府和文化界的推崇和保护,逐渐走向全国乃至国际舞台。
江西赣南采茶戏曲调与钢琴音乐创作研究

江西赣南采茶戏曲调与钢琴音乐创作研究【摘要】江西赣南地区是中国茶叶产区之一,也是著名的戏曲发源地之一。
赣南采茶戏曲调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钢琴音乐作为西方古典音乐的代表之一,与赣南采茶戏曲调的融合将会产生怎样的火花?本文从赣南采茶戏曲调的特点分析入手,探讨了钢琴音乐与戏曲调的融合可能性,并通过实践案例展示了赣南采茶戏曲调在钢琴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文章还研究了在钢琴音乐创作中如何运用赣南采茶戏曲调元素,探讨了这种融合的发展前景和对音乐创作的启示。
最后总结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这些研究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的结合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曲调、钢琴音乐、创作研究、特点分析、融合探讨、应用实践、元素运用、发展前景、启示、研究不足、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赣南采茶戏曲调与钢琴音乐创作的研究背景:赣南采茶戏曲调作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一戏曲调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表现形式,吸引了众多音乐艺术家和听众的关注和研究。
而钢琴音乐作为西方古典音乐中的代表性乐器,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演奏技巧,与赣南采茶戏曲调在音乐形式和风格上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和碰撞。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人们开始探讨赣南采茶戏曲调与钢琴音乐的融合与创新,以探索新的音乐表达方式和艺术价值。
对赣南采茶戏曲调与钢琴音乐的研究已成为音乐领域的热点问题,也为音乐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赣南采茶戏曲调与钢琴音乐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不仅有助于拓展音乐创作的视野和思路,也能够促进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对赣南采茶戏曲调与钢琴音乐的融合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探索赣南采茶戏曲调在钢琴音乐创作中的应用实践,研究赣南采茶戏曲调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方式和效果。
通过分析赣南采茶戏曲调的特点和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可以为跨文化音乐交流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江西赣南采茶戏曲调与钢琴音乐创作研究

江西赣南采茶戏曲调与钢琴音乐创作研究江西赣南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茶文化在这里深厚,而代表其茶文化的采茶戏曲更是深受人们喜爱。
采茶戏曲是赣南地区传统的民间戏曲艺术,它的演唱带有浓重的地方特色,音乐节奏独特,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随着现代音乐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钢琴音乐家开始将采茶戏曲调到钢琴上进行改编和创作,同时也为传承和弘扬江西赣南的茶文化做出了贡献。
本研究旨在探究江西赣南采茶戏曲调与钢琴音乐创作的关系,以了解钢琴家在创作中是如何处理、运用采茶戏曲中的音乐元素,以及这种处理方式对表达江西赣南茶文化有何作用。
首先,采茶戏曲调在钢琴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采茶戏曲的音乐元素,具体包括采茶戏曲的曲调、节奏、和弦等。
很多钢琴家在创作中会采用采茶戏曲的曲调和节奏进行改编,以便更好地体现江西赣南茶文化的特点和韵味。
同时,由于钢琴的特殊性质,一些采茶戏曲中的乐器、音效等元素也难以实现,因此一些钢琴家也会采用钢琴音色来模拟出这些元素,在表现上更加自由灵活。
第二方面是钢琴家自己的创作风格。
当采用采茶戏曲调进行改编时,钢琴家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曲调、节奏等进行调整和加工,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音乐情感和风格。
其次,通过钢琴音乐创作表达江西赣南茶文化的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钢琴音乐的创作,可以更加深入地传播江西赣南茶文化,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和认识江西赣南这一地区的茶文化,从而提升江西赣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二,钢琴音乐创作对于传承和弘扬江西赣南的茶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采茶戏曲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而钢琴音乐创作则是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处理的一种方式,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和口味。
综上所述,江西赣南采茶戏曲调与钢琴音乐创作是紧密相关的。
在钢琴音乐创作中采用采茶戏曲调进行改编和创作,不仅可以更好地表达江西赣南的茶文化,还可以为传承和弘扬江西赣南的茶文化做出贡献。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南昌市、赣州市等地的一种民间戏剧,因主要在春季茶叶采摘季
节演出而得名。
该剧种与茶叶采摘文化密切相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题材丰富
赣南采茶戏的剧本内容主要涉及到茶园、茶楼等与茶叶相关的题材,如《采茶女》、《茶铺子》、《揽桂楼》等。
除此之外,它还以历史传说、生活百态等为素材,反映出当
地人民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
二、唱腔独特
赣南采茶戏的唱腔主要由江西本地的南乐调和赣调组成,其中南乐调属于夏琳音乐,
在唱腔表现中注重音乐曲律和声腔技巧;赣调则属于江西省赣州市方言区域的地方戏曲,
唱腔情感丰富、显得粗犷有力。
三、表演形式新颖
赣南采茶戏在表演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除了传统的说唱演出外,还引入了歌舞、
木偶戏、杂技等表演形式,丰富了舞台形式、增强了视觉效果。
四、人物形象传神
赣南采茶戏的人物形象鲜明,塑造了一批生动鲜明的角色,如内心坚强的采茶女、机
智幽默的茶铺老板、善良耿直的村民等。
表演者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和生动的表演语言,
使人物形象更加传神。
五、文化底蕴丰富
赣南采茶戏是体现江西茶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它挖掘和展示了江西省赣南地区丰
富的地方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同时,也为后人研究和传承江西茶叶文化提
供了具体的实践场所。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

·65·艺术研究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陈丽娟(豫章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3)摘 要:赣南采茶戏是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客家特色及乡土气息,是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具体体现。
赣南采茶戏流传至今是有其特色的,本文从赣南采茶戏的概念出发,系统分析其音乐、舞蹈、表演及语言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期为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艺术特色;起源赣南主要指江西南部地区,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形成了成熟的客家文化体系。
赣南采茶戏,又称为三角班,是赣南客家文化孕育的艺术瑰宝。
[1]其在传承和发展中广泛吸收本地区及外地流传至客家地区的各类艺术营养。
当前,赣南采茶戏已列入国家非遗行列,对其艺术特色进行探讨有着深刻的意义。
1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色1.1 唱腔特色赣南采茶戏音乐丰富多样,发展至今已有400余种曲牌,且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乡土气息极为浓厚,其唱腔有“三腔一调”的说法。
[2,3]具体分为:一是灯腔。
该曲调进展起伏较大,音调非常高亢、浑厚、粗犷,而又有热情,充分展现出了茶山劳动人民的生产劳作热情及积极向上的情绪。
大多数灯腔属于齐唱合唱曲,主要应用唢呐和赣南民间锣鼓进行伴奏。
而曲牌则主要为七字句特点。
二是茶腔。
该唱腔的曲牌音乐有将近100首,具有抒情、含蓄及活泼的特点,有着极为浓郁的田园风味。
音乐唱词基本为口语化,和人们的现实生活极为贴近,善于表达出社会生产生活实际。
该唱腔文学结构主要为七字体和五字体。
例如,七字体《长歌》的唱词为“一送表哥柜子边,双手拿到两吊钱;一吊拿你零星用,还有一吊拿给你做盘缠”;五字体《斑鸠调》唱词为“正月么格叫、正月斑鸠叫、斑鸠叫哩起、实在叫得好”。
三是路腔。
该种唱腔非常轻松愉悦,活泼自由,风趣幽默,最适合载歌载舞的小型歌舞类喜剧,主要分为二韵和一韵。
前者如眉弓调、睄妹子等;后者如喂是喂、补皮鞋、哭调等。
四是杂调。
浅析抚州采茶戏音乐的文化语境

浅析抚州采茶戏音乐的文化语境我国江南、岭南地区自清代中期开始出现了采茶戏,如广东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黄梅采茶戏等,其中以江西采茶戏剧种最多,“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抚州采茶戏”、“赣东采茶戏”等等。
本文以抚州采茶戏作为研究对象,揭示民歌、方言艺术、戏曲艺术等传统文化对抚州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及对形成抚州采茶戏音乐特征的重要作用。
在多元文化语境下,为传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为更多的音乐爱好者了解、认识抚州采茶戏提供平台。
1 抚州采茶戏的发展简况明万历年间,汤显祖辞官还乡为其潜心研究创作戏曲艺术奠定了基础,而在其之前,我们从县志等资料中了解,江西地区在万历之前已盛行元杂剧、傀儡戏、孟戏、“抚河戏”等等剧种,因此,这一时期江西地区戏曲艺术发展社会氛围非常浓厚。
当时,抚州采茶戏的前身是抚州茶灯歌舞表演,这仅仅是民间一种随兴娱乐方式,通常由二人以上,表演者身穿彩服、腰系彩带,男女道具不一,演唱的曲目、伴奏都很简单。
而后在戏曲音乐的影响下,抚州茶灯表演逐渐具备了戏曲表演的基本因素。
如在乾隆年间,湖北难民进入赣北、赣东,同时他们也将自己的文化艺术带到了当地,如湖北黄梅采茶戏迅速改变了抚州茶灯歌舞表演的简单形式,使其形成早期一旦、一丑、一坐堂的戏曲雏形,被称为“三脚班”。
此时,创作者也开始有意识地改编剧情,重新创作脚本,将茶与茶事活动中融入日常生活逸闻趣事和爱情故事等。
各种剧种的影响,剧情的改编及扩充,不断丰富了早期采茶戏角色行当,如增加小生行当提升了采茶戏的表现力,标志着抚州采茶戏的初步成型。
在抚州采茶戏孕育发展中,其演出主要是采用抚州方言,无论其题材、语言以其内容都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使其在民间大受群众的认可和欢迎,如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三伢子锄棉花》、《检春菇》、《卖花线》等等在民间被津津乐道。
由于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经济受到重创,百姓生活不得安宁,各种戏班生存艰难;紧接着政府管制,使得很多大剧种的萎靡不振。
采茶音乐《牡丹调》的音乐特征及其文化涵蕴研究

2017年第09期在我国,采茶音乐历史悠久,是采茶地区包容和开放文化的缩影,融合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而形成的一种音乐形式,是人民以长期的采茶劳动和音乐文化活动为基础,采茶音乐的丰富性使得各地人们广为流传。
采茶音乐中,《牡丹调》有较广泛的应用,是采茶调北路曲调的基本唱腔,是采茶音乐中较具表现力的曲牌。
现代采茶戏不断发展,《牡丹调》具有丰富表现力受到广大听众的一致好评,根据《牡丹调》进行改编并形成的音乐曲目呈现涌现的现象并且逐渐丰富起来。
1《牡丹调》的音乐特征1.1差异性特征第一,节奏上的不同。
《牡丹调》当中充分地展现了音乐的情绪,歌词唱腔保留了原有的特性,大多以平稳的节奏为结尾,为了音乐取得平衡,而中间的词曲搭配,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配合歌词的切分也使乐曲很有冲击力,根据不同的音乐情绪运用了不同的切分,歌词切分较多,词曲搭配也较规整在《牡丹调》的歌词节奏中。
为了使音乐更加灵动流畅,在《牡丹调》中节奏的变化扩大了音乐的表现力,节奏形态也非常丰富多样,音乐节奏节拍整齐规范。
第二,结构施法上的不同。
《牡丹调》的变化可以体现出差异性来,在音乐的施法上也应相应地变化,来源于句子间有不同的因果关系,虽然它们的基本结构相同,但是不同的结构施法可以引起色彩性的结构变化,都会对音乐旋律产生影响,唱作人具有的不同可以根据不同特点的声部将定弦的不同展现出来以及交换着音乐色彩和情绪。
第三,调式调高上的不同《牡丹调》的演唱十分舒适,乐曲也更符合演唱者的音区,会形成不同的色彩与风格来源于对于不同定弦有不同的弦法。
采茶戏的伴奏分正反弦,反弦曲调悲伤而低沉,正弦曲调抒情而明亮。
《牡丹调》最终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感受,会形成一定的色彩差异,来自于中心音的移动以及内部音组的变化;但是又能够有效地稳定音乐的基本色彩,来自于采用相同的调式。
1.2相同性特征第一,细腻的音乐表现。
《牡丹调》感情更为丰富,歌曲的语言更加亲切自然,运用修饰润腔手法;对于音乐的细腻表达发挥了很好的基础性作用,句法结构独立又有较强的功能性;旋法更为细腻,节奏流畅,戏剧化程度较低,保持了原始的歌曲风貌,具有民间小调的特点。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赣南采茶戏是江西赣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
在宋代时期,赣南地区栽种了大批的茶树,茶叶的采摘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工作曲,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
赣南采茶戏从起初的劳动曲艺,逐渐发展成专门的戏曲剧种,并且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爱和推崇。
赣南采茶戏具有许多独特的艺术特色,下面我将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
赣南采茶戏的剧目多样丰富。
赣南采茶戏的剧目以现实题材为主,着重表现当地农民和茶农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
常见的剧目有《采茶人》、《采茶花》、《采茶烈士》等。
这些剧目通过对当地茶农生活的真实描绘,展现了他们艰苦劳作、团结互助和爱国情怀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独特多样。
赣南采茶戏融合了话剧、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使得整个剧目充满了活力和艺术感染力。
演员们在台上不仅要唱、演、念、打,还要进行武术和舞蹈的表演,这使得整个戏曲变得生动有趣,更加富有观赏性。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风格独特。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采用的是特殊的赣南调式,它与一般的戏曲音乐有所不同,更加贴近于当地的民俗音乐。
这种音乐风格在表演上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能够引发观众对当地文化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赣南采茶戏在服饰和道具方面也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赣南采茶戏的演员们身着赣南地区特有的农民服装,并佩戴上精心制作的冠冕和装饰品。
他们还使用各种特制的道具,如茶筐、茶壶、茶杯等,使得整个舞台充满了浓郁的农耕氛围和地方特色。
赣南采茶戏在艺术特色方面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它通过多种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展现了当地茶农艰苦劳作和爱国情怀,同时在服饰和道具上也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赣南采茶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了江西赣南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 者 简介 :逯 克刚 ( 1 9 7 8 一 ) , 男,青海 乐都 人 ,硕士 , 副教 授 ,研 究方 向:声 乐教 学与音 乐理 论研 究。
更 加得 活灵 活现 ,因此 赣南 的采 茶戏 被 人们 称为 三 角成戏 ,小丑 当
家。 在 采茶 戏 中小 丑具 有独 特 的地 位 , 并且成 为采 茶 戏剧 目中不可 或
历 史 ・文 化
采茶 戏音乐研究
逯 克 刚
( 渭南师范学 院莫斯科 艺术 学院,陕西 渭南 7 1 4 0 9 9 )
摘 要: 提 起 采茶 戏 , 相信 许 多人都 不会 陌生 。我们知 道 , 茶 文 化从 古至 今都属 雅 俗共 赏之 物 , 与其 相应产 生 的采茶 戏
文化 , 经历 百年 的历 史变 迁 , 也 早 已播散 到 了华 夏 的每 寸土地 , 烙 印进每 个神 农 后裔 的血 脉里 。中 国文化 讲 究整体 包容 、 触 类 旁通 , 古人 发现 在 品茗娱 乐时配 以适 应 的音 乐, 能使 气氛 更为贴 切 , 其心境 也会 随 之 发生改 变 。故 此, 音 乐渗 透进 了茶 文
更 新着 采茶 戏 的艺术 形 式。 通 过对 赣南采 茶 戏戏 曲风 格进 行探 讨 , 有 助 于更 加全 面地 了解 客家 茶文 化 的精神 内涵 和采 茶戏 的独特 风 格 。
参 考文 献
农 民在 茶叶 收货 时 所唱 的歌 曲,随着 后来 的发 展 与当 地 的戏 曲融 为
一
体, 产 生 出采 茶戏 。赣 南采 茶戏 在 当地 的十 八个 县 市中广 泛 流传 ,
2 采茶 戏 的音 乐研 究 说到 音乐 和茶 文化 , 很 多人 会立 即联想 到 出名 的采茶 戏 、 采茶 歌 和采 茶舞 。最初 的采 茶 歌是 借用 采茶这 一 具体动 作 , 伴 以人 声清 唱 ,
基 金项 目:城市 社 区音 乐文化 建设 调查 与研 究—— 以渭 南市 为例 课题 编号 :1 5 J K1 2 4 8
者 查 阅 典籍 发现 ,最早 的 音 乐其 实 来 源 于劳 动 人 民的 日常 劳作 , 如
“ 日出而 作 , 日落 而 息 , 掘 井而 饮 , 耕 田而食 ” 的《 击壤 歌 》 , 如“ 伐木 丁 丁, 鸟 鸣嘤 嘤 。出 自幽 谷 , 迁于 乔木 ” 的《 伐木》 曲。 成 书 于战 国至 西汉 时 期 的 医 学经 典 《 黄 帝 内经 》 就 已经 系 统 地 记 载 了音 色 有 五 , 为宫、 商、 角、 徵、 羽, 分 别 对应 五脏 , 并 阐述 了五 音 疗五 脏的 养生 之道 。 中 国茶文 化作 为传 统文 化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 细 究其源 则 可知 , 早 在 炎黄 时期 便 有关 于种 茶 的记 载 ,而真 正将 饮茶 作 为一 种礼 仪传 承
上 由一名演 员在 演 唱 , 其 他 的演 员和乐 师在 戏 曲的末尾 跟着 唱 和 , 演
唱时人 们 的帮腔 主 要 以“ 啊、 咿呦 ” 等为主 。伴 奏主 要是 锣鼓 和 帮腔 , 演 唱 曲调委 婉动 听 , 具有 独特 的风格 , 让 人听 起来 十分 喜悦 。
4 结语
缺 的重 要角 色 。 千 百年 来 , 赣南 采茶 的 服 饰 , 唱 的是 客 家 的歌 舞 , 表 达 的是 客 家
达到 了顶 峰 , 至今依 旧光华璀 璨 。 细 细 阅读 古书 , 笔者发 现“ 茶 茶 文
化” 其实 无 处不 在 , 茶文 化体 系 实 际上 十 分蒯 全 , 从 茶 叶不 同 品种 的 选择 到不 同品种 的种 植 、 采收、 烘炒, 到保 存 , 到 煮茶 烹 茶 的过 程 , 道 道工 序完 备至 极 , 唐 朝 陆羽 的 《 茶 经》 , 便 是 论茶 的代表 之作 。而提 及 茶的 古诗 词更 是数 不胜 数 , 随 手 拈来 , 如 刘 禹锡 的“ 今 宵更 有湘 江 月 , 照 出菲菲满 碗花 ” , 林 逋 的“ 石 碾轻 飞瑟 瑟尘 , 乳香 烹 出建溪春 ” 等。
的 思想 情感 。
茶 文化 作为 我 国传 统文化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在 客家 人世 代 的生
存 当 中逐渐 形成 带有 鲜 明客家 民族 特色 的文 化精 神和 内涵 。客 家长
3 茶 叶 贸易 推 动采茶 戏 的传 播 采 茶戏 起源 于 赣南 地 区 , 并 且传 播到 福 建 、 广东、 广 西等 省份 。 采
化的 方 方面 面, 而在 采 茶 戏 中, 音 乐更 是 占 了主 要 内容的 三分 之 一 , 故 此 下 文笔者 将 从 几个 方 面对采 茶 戏的 音 乐进 行浅析
研 究, 提 出个人 观 点 . 以供探 讨 。
关键 词 : 茶 文化 : 采茶戏: 音 乐: 研究
1 茶与 音 乐 的渊源 概论 据考 证 , 我 国音 乐 起源 , 最 早可 以追 溯到 神农 时 期 。音 乐 的产 生
茶 戏 由采茶 歌兴 起 , 并且 与 当地 的采 茶歌 息 息相关 。 采茶 歌作 为 当地
期的茶 叶生 产和 劳动 形 成了 独具特 色 的客家 茶文 化 ,并且 孕 育出 了 世 界 上为 数不 多的 以茶 叶为 主的戏 曲种 类 。客家人 的茶叶 生产 活动 以及文 化活 动为 采茶 戏 的传播 和发 展奠 定 了 良好 的基础 ,也不 断地
跟 劳 动密 切相 关 , 首 先人类 特殊 的发音 系统 使得 歌 唱成 了可 能 , 再者 劳动 过程 中创 造 出的 器械 又为 固 定音韵 的产 生 奠定 了物 质 基础 。笔
是在 两周 时期 。 春 秋 战 国后尽 管礼崩 乐坏 , 茶文 化 却逃过 一劫 存活 了 下来 , 并 且经 由无 数朝 代 的精 心栽 培 、 上 千 岁月 的悉 心 洗 礼 , 在近 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