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
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

1
2
人们总认为英雄就应该无私不应该有自己的财产,应将将一切送给社会,但若是这种,又有几人肯当英雄,将自己的生命付出,收获的只有“英雄”这空说的口号。
“最美妈妈”吴菊萍大家应不太陌生,她接下坠楼女孩“妞妞”后,手臂骨析并成为人们的焦点。在她接受公司给她的奖金后,人们就开始不解,并且在背后议论纷纷,但她就不能得到她付出所应得的钱吗?如果她将这钱捐出,那么下一次又有小孩从楼上落下,人们更多的就会考虑若自己不幸因救她而残废,但却要将自己下半辈子所依靠的奖金捐出,使所有人都有所犹豫,而这几秒钟,便决定了孩子的生命,在此,我便觉得每人都应向吴妈妈那样,放心拿自己应得的回报,向社会宣扬一种正气。
01
德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朋友,让我们用理智去审视利益,用理智去维护道德吧!(结)
02
【点评】 作者用两句话高度概括材料,简捷地引述材料,入题快;行文紧紧抓住了人们对孔子观点不理解这个关键,提出“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的观点,审题准;援引古人的话先退一步,承认道德的重要,再指出片面过激推崇道德的错误,分析实;列举袁隆平和雅典奥运会获金牌运动员接受国家重奖的正面事例,以及雷州海岸和韩国演艺圈的反面事例,有力论述了论点,材料鲜明准确。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论证分析论据:反面)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论证分析论据:正面)“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事实论据:正面)————析
孔子的言论对你的启迪和影响作文

孔子的言论对你的启迪和影响作文Confucius, also known as Kong Zi, was a Chinese philosopher and educator whose teachings and sayings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me.孔子,又称孔子,是一位中国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导和言论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First and foremost, Confucius' emphasis on filial piety and family values has inspired me to prioritize my relationships with my parents and family members.首先,孔子强调的孝道和家庭价值观启发了我,让我更加重视与父母和家人的关系。
Additionally, his teachings on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have motivated me to strive for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personal growth.此外,他对于教育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的教导则激励着我不断追求学习和个人成长。
Confucius' emphasis on the value of tradition and respect for elders has shaped my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honoring the wisdom of the elderly.孔子对传统价值观的强调和尊重长辈的教导则塑造了我的文化传承观念,并敬重长者的智慧。
Furthermore, Confucius' teachings on ethical behavior and moral principles have influenced my decision-making and how I interact with others in both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ettings.此外,孔子对道德行为和道德原则的教导影响了我的决策方式,以及我在个人和职业环境中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写作提示

写作提示: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
材料的叙述对象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材料中的两位学生只是议论的对象,材料主要是表述孔子对这两件事的看法而不是重点写这两位学生的行为。
所以材料的主要陈述对象是孔子。
选取角度应是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
抓关键就是抓住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的关键句。
孔子赞成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孔子反对学生赎回奴隶后自己报账。
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辨明是非就是要明确孔子表扬学生接受奖赏、批评学生自己报账,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分析原因:为什么别人批评学生而孔子表扬?为什么别人表扬学生品德高尚而孔子却很生气?这两件事究竟有什么联系?
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1.善举应该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
2.道德和利益统一。
3.符合义理,追求财富。
4.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
5.利益和道德要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点评:本题所选的观点很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本
观点对学生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既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也体现了高考的教化功能。
符合高中学生的学情。
2021年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

2021年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2021年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1赞扬与责骂的差别在哪儿?对于小明来说,是一百分与九十八分间的毫厘。
对于小亮来说,是及格与不及格间的跨越。
看似的差别待遇毫无道理,仔细思索却能悟出其间的合理。
如他人言、人生来不平等,自呱呱坠地时起,每一个生命便是一个独自的个体,有着其属于自身的优劣与价值,生而如此,又怎能以一条统一的刻线,单薄的规矩丈量一个个鲜活而独立的生命呢?千年前,圣人孔子便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弟子三千人,有富可敌国的巨贾,有位极人臣的政客,形形色色不一而是,而孔子,则成为后世称赞景仰的伟大教育家,究其根本,在于其能准确地把握每一位学生的优劣长短,扬其长补其短,因材施教,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别待遇”,才使得每个人都得尽展其能,各得其所。
社会对于每个人,应有不同的要求,正如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既不能缺少轰隆雷鸣的马达,也不能松懈默默无名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可能对于小亮而言,九十分是他永无无法企及的高度,及格便是其尽其所能的结果,若是我们只是用统的标杆来评价不一样的人,那世间将会埋没多少奇能与怪材!是的,我们社会需要差别待遇!正如航天器的研发需精确到小数点后十多位,而汪洋恣意的书画只求神形俱备即可;正如廉颇以身经百战显赫战绩位列上将,蔺相如以如莲巧舌精巧说辞为上卿;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一位位能人以食物铺写精致,《我在故官修文物》中一双双巧手以古物刻写精华……各行各业,各得其所,差别待遇而实现整体的共赢!由此观之,作为肩负向国家与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的学校,更应抛弃条条框框,拼弃墨守成规之道,改革创新,因材施教,用一把把不同的刻刀,雕琢出每一个莘莘学子的独特光华,以不同的标准,相同的诚意,培养出各取所长的栋梁之材!差别的待遇,相同的匠心;不同的准则,同样的期许。
我一直坚信,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芳华,每一个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而我,愿养我浩然之气,展我独特风采!“差别待遇”不差别!【点评】内容得分:__层次分明,论据充分,说服力强。
孔子点评300字

孔子点评300字
《孔子点评》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社会。
在《论语》中,孔子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言论和教导,这些言论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源泉。
孔子对人性的看法是非常深刻的,他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是有潜力可以变得更好的。
他注重的是修正个人的品德和道德,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完善自己,就有能力去影响他人和改变社会。
对于不同的人,孔子也有不同的点评和建议,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才能和特点去修行和发展。
在教育方面,孔子非常注重学习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是人生的必修课,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品德。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主张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
力来进行教学,而不应该因为阶级或者出身的不同而有所偏袒。
这个理念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对待社会和政治问题上,孔子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他认为一个政府应该以仁爱和公平来治国,而不是以强制和镇压。
他的“仁政”理念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思想之一。
因此,孔子的点评和教导不仅体现了其卓越的智慧和思想,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留下的《论语》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宝,也是人类智慧的精华。
评论文章的范文

评论文章的范文在当今社会,评论文章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
评论文章不仅仅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简单评价,更是对于作者思想、观点的深入思考和分析。
下面将以《论语》为例,探讨一篇评论文章的范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
在这篇评论文章中,我们将从《论语》中选取一段文字,对其进行评论分析。
在《论语》中,有一段“君子不器”的论述,其中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君子的一种评价,表达了他对于君子品质的理解。
这句话简洁而深刻,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评论。
首先,我们可以从“君子”这一概念入手,解释其含义和内涵。
在古代,君子是指有道德修养、有高尚品德的人,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境界。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包括仁、义、礼、智等,他们应该以德行来塑造自己的形象,而不是依赖外在的物质器物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这种对君子品质的评价,体现了孔子对于人格修养和道德观念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其次,我们可以对“君子不器”这句话进行评论。
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似乎在否定君子应该使用器物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然而,更深层次的理解是,君子应该注重内在修养和品德,而不是依赖外在的物质来装饰自己。
这种观点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德,而不是过分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和物质表现。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最后,我们可以对“君子不器”这句话进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外在的物质表现,而忽视了内在的修养和品德。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句话,引发人们对于内在修养和品德的重视,提醒人们不要迷失在物质世界的追逐中,而是应该注重内心的净化和修养,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提升。
综上所述,孔子的“君子不器”这句话,既是对君子品质的一种评价,也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警示和启示。
孔子经典言论的启迪和影响作文

孔子经典言论的启迪和影响作文孔子,那可是中国历史上超级厉害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就像一颗超级闪耀的星星,他的经典言论到现在都还在熠熠生辉呢,给我们带来了超多的启迪和超级广泛的影响。
就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就像是生活里的一个小窍门。
你想啊,咱们走在大街上,身边随便三个人,那里面就肯定有能当咱们老师的人。
比如说,在学校里,我看到同桌做数学题特别快,那这就是他的长处啊,我就得像个小跟班似的,向他学习这个优点。
再比如说,看到有的同学上课老是说话,这就是不好的地方啦,那我就得把这个当成个反面教材,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毛病,要是有,赶紧改掉。
这就像是一场寻宝游戏,在别人身上找宝藏,也找雷区,宝藏就拿走,雷区就避开。
还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可太对啦!就像我有时候,光知道闷头看书,看了半天,脑子就像一团浆糊似的,根本不知道自己看了啥。
这就是只学不思的后果。
反过来呢,有时候我就坐在那瞎想,啥也不看,那想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啥都不懂,还觉得特别迷茫。
所以啊,学习和思考就像两个小伙伴,得手拉手一起走才行。
学习就像是给我们的脑子找食物,思考呢,就是把这些食物消化掉,变成自己的能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简直是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
我就想啊,我不喜欢别人在我看书的时候在旁边吵吵闹闹,那我在别人学习的时候也不能去打扰人家啊。
要是大家都能这么想,这个世界得多和谐啊。
就像在宿舍里,你不想闻到臭袜子味,那你自己的袜子就得勤快点洗,不能让那股味儿熏到别人。
要是人人都把这个当成自己的行为准则,那朋友之间、家人之间、陌生人之间就会少很多矛盾。
孔子的这些经典言论,就像一把把小钥匙,打开了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好多扇大门。
在成长的道路上,它们就像一个个小灯塔,给我们照亮方向。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好,都能从孔子的这些话里得到启发。
就像一阵风,吹到哪,哪就变得更美好啦。
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及范文

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文题】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上来。
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
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
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赞他品格高尚。
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在外国沦为奴隶的人被赎回来。
因为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所以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要求:全而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
【简析】这段文字叙述了两件类似的事情,“救人受牛”和“赎人不报账”,涉及了孔子、学生一、小孩、小孩的父亲、大家、学生二、鲁国奴隶、鲁国政府等可谓情节复杂,人物众多。
对这类材料的解读,可以从“人物角色”出发,连线现实逆向思考出新意。
【想之“初”】将材料中出现的人物进行分类,通过对人物的解读开启思维。
1 •尖于子路与子贡(做事者):根据《吕氏春秋察微》记载:“救人”的学生为子路,“赎人”的学生为子贡。
原文如下: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相矢资料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小孔子9岁。
孔子的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
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
初仕鲁,后事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
【文题】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上来。
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
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
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赞他品格高尚。
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在外国沦为奴隶的人被赎回来。
因为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所以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
【简析】
这段文字叙述了两件类似的事情,“救人受牛”和“赎人不报账”,涉及了孔子、学生一、小孩、小孩的父亲、大家、学生二、鲁国奴隶、鲁国政府等可谓情节复杂,人物众多。
对这类材料的解读,可以从“人物角色”出发,连线现实逆向思考出新意。
【想之“初”】
将材料中出现的人物进行分类,通过对人物的解读开启思维。
1.关于子路与子贡(做事者):
根据《吕氏春秋·察微》记载:“救人”的学生为子路,“赎人”的学生为子贡。
原文如下: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
●相关资料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小孔子9岁。
孔子的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
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
初仕鲁,后事卫。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
这段记载说出了子路的三个特征:性格粗鄙,直率,喜欢勇力。
孔子的学生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字。
卫国人,小孔子31岁。
善于经商,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子贡利口巧辞,办事通达。
曾任鲁、卫两国之相。
孔子在《论语·先进》中评价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意思是说子贡他不听我的话,跑去做生意,结果他总能赚钱。
●探究思考:
思考一:子路救人的动机。
网络上一篇题为《素食培训收费乎?免费乎?》的文章里写道:有人掉进河里,亲人在岸上喊,如果能救上他,就送一头牛作为报酬,子路听了马上跳下水救起那个人,高兴地接受了报酬。
这段文字似乎让我们感觉子路是为了那头牛才去救人的。
思考二:子路的性格对他救人以及接受奖赏的影响。
根据资料,可知子路是勇敢的,直率的。
他救人可能不是为了得到那头牛,他接受那头牛时可能也没想到别人的评价,只是率性而为。
这才是真实的子路。
思考三:子贡“赎人”而不去报账的背后。
《素食培训收费乎?免费乎?》中引用了另一个故事:子贡到国外去,碰到一个鲁国人在那里做奴隶,就掏钱赎回了他。
回国以后他既没有张扬,也没去报销所垫付的赎金。
那个被赎回的人把情况讲给众人,人们都称赞子贡仗义,人格高尚。
一时间,街头巷尾都把这件事当做美谈。
思考四:子贡的性格和个人经济状况对其做事的影响。
和子路比较起来,子贡更注重“礼”。
他不会像子路那样鲁莽,也没有子路的直率,他懂得内敛和谦虚,做了好事不但不会去宣传,甚至会隐瞒。
所以,从动机上看,他并没有想利用这件事得到人们赞扬的意图。
再从经济情况看,他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他根本不会在乎赎回奴隶的钱。
2.关于孔子与人们(评价者):
思考五:寻找孔子对子路和子贡评价的相同点。
点拨一:孔子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孔子预想这种做法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肯定子路,因为他的行为可以鼓励人们向善;批评子贡的行为,因为他为鲁国人们树立了太高的道德标准,导致人们因权衡利弊不做或少做善事。
点拨二:孔子认为评价好事的标准应是于己于人都有好处。
只有于己于人都有好处,才能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良性循环。
就子路的事情来看,它告诉人们只要做了好事就可以接受奖赏,在“利他”的同时完全可以“利己”。
这样做的意义更在于社会对“做好事”的认可。
点拨三:孔子认为,“高尚”的标准必须让人人都能达到。
孔子批评子贡,原因是继子贡之后,鲁国人再去救奴隶,“报账”和“不报账”都是错误的。
“报账”就损失了“名声”;“不报帐”就损失了“金钱”。
做了好事而受到损失与谴责,当然就不会有人去做了。
思考六:寻找“人们”对子路和子贡评价的相同点。
点拨一: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就事论事。
子路接受一头牛的奖赏是“贪心”,子贡不去报账是“品格高尚”。
其思想核心是“利”与“德”的关系。
点拨二: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认为子贡不去“报账”是“品格高尚”,子路不该接受“那头牛”,否则就是“贪心”。
由此“人们”就会认为,以后做好事也必须拒绝别人的奖励,这样做才合乎“高尚”的标准。
3.关于小孩的父亲和鲁国政府(相关人物):
思考七:鲁国社会的经济状况。
袁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第三篇中谈到鲁国的社会现实说:“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依据记载,鲁国在经历战乱之后,国内经济状况不好且国内人口数量大减。
因此,小孩的父亲奖给子路一头牛,奖品有点大,才招致了人们的抱怨;而子贡则被看成是“品格高尚”。
思考八:感谢者的客观经济条件和感恩心理。
能够出得起“一头牛”的奖赏,小孩的家经济条件一定比较好。
如果这个奖品许诺在救人之前,那么这头牛就实现了它应有的价值。
如果这头牛作为事后的感谢而送给子路,那就说明小孩的父亲懂得感恩。
思考九:鲁国政府的错误。
春秋时鲁国政府的那条规定,既对增加本国人口有利,也对赎人者有利。
特别对于还处在贫困之中的鲁国人民来说,有了这条规定,即使只有一颗同情心也同样能做好事。
这么一条很好的规定,却在道德面前败下阵来。
政府只知道一个子贡奉献了,却没意识到众多的鲁国百姓因此就不能奉献了。
政府是规定的制定者,同样也应该是规定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如果鲁国政府在子贡不去报账的情况下按规定强制执行,把赎金给他,事情的结局又会怎样呢?
【想之“果”】
在对上述人物解读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可得到这样几个结论:
1.动机说
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明白,通晓。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是通晓“义”的,小人才把做事的目的放在“利”上。
子路跳进湍急的河里之时,一没和小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