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孔子和他的学生写作导引与例文

合集下载

材料作文“孔子和他的学生”写作导引及例文讲课教案

材料作文“孔子和他的学生”写作导引及例文讲课教案

材料作文“孔子和他的学生”写作导引及例文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引出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

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

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类似现在的一辆豪华摩托车。

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

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

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应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健康的立意。

(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

)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

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

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德与利的关系完全对立吗?这得看谁是最大受益者。

个人虽收受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

材料作文“孔子和他的学生”写作导引及例文[2020年最新]

材料作文“孔子和他的学生”写作导引及例文[2020年最新]

高二第一次大作文原题回放及立意分析、范文【原题回放】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引出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

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

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类似现在的一辆豪华摩托车。

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

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

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应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健康的立意。

(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

)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

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

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德与利的关系完全对立吗?这得看谁是最大受益者。

材料作文__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地河

材料作文__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地河

材料作文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引出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

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

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类似现在的一辆豪华摩托车。

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

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

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写作提示】材料的主要容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

材料的叙述对象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材料中的两位学生只是议论的对象,材料主要是表述孔子对这两件事的看法而不是重点写这两位学生的行为。

所以材料的主要述对象是孔子。

选取角度应是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

抓关键就是抓住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的关键句。

孔子赞成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孔子反对学生赎回奴隶后自己报账。

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辨明是非就是要明确孔子表扬学生接受奖赏、批评学生自己报账,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分析原因:为什么别人批评学生而孔子表扬?为什么别人表扬学生品德高尚而孔子却很生气?这两件事究竟有什么联系?由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1.善举应该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

材料作文“孔子和他的学生”写作导引及例文

材料作文“孔子和他的学生”写作导引及例文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引出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

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

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类似现在的一辆豪华摩托车。

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

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

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应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健康的立意。

(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

)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

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

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德与利的关系完全对立吗?这得看谁是最大受益者。

个人虽收受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

孔子和学生的材料作文

孔子和学生的材料作文

孔子和学生的材料作文话说孔子,那可是春秋时期教育界的超级大腕儿。

他老人家身边围着一群性格各异、志向不同的学生,就像一个班主任带着一群调皮又可爱的孩子,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有趣又充满智慧的故事。

就拿子路和冉有来说吧。

这子路啊,性格那叫一个豪爽直率,就像一团火,啥事儿都想往前冲。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老师啊,如果我听到一个道理,是不是马上就去做呢?”孔子白了他一眼,说:“你爹你哥都还在呢,你得先问问他们的意见,哪能这么莽撞。

”这子路就像个被泼了冷水的小火球,虽然有点不服气,但也不敢多说啥。

可巧了,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老师,要是我知道一个道理,是不是马上做呢?”孔子却笑眯眯地对他说:“那当然啦,听到了就赶紧去做。

”这可让旁边的子路心里不平衡了,他跳出来说:“老师,你咋区别对待呢?这不公平啊!”孔子却不慌不忙地解释:“子路啊,你这个人做事总是风风火火的,不考虑后果,所以得沉稳点。

冉有呢,做事总是犹犹豫豫的,他就需要鼓励,让他果断一点。

”你看,孔子这因材施教的本事,就像一个高级厨师,根据不同人的口味来做菜。

再说说颜回,这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颜回啊,就像一个安静的学霸,整天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他家穷得叮当响,住在陋巷里,每天就吃那么一小碗饭,喝一瓢凉水,换别人早就叫苦连天了,可颜回却整天乐呵呵的。

孔子对他那是赞不绝口:“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颜回就像一盏明灯,在孔子的众多学生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还经常讨论理想。

有一次,孔子问他们:“你们的志向是什么呀?”子路第一个跳出来说:“我要治理一个大国,让它兵强马壮,百姓安居乐业。

”那口气大得像能吞下整个天下。

冉有就低调一点,说:“我想治理一个小一点的国家,让百姓丰衣足食就好。

”轮到公西华了,他说:“我想做个小司仪,在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的时候,把礼仪主持得妥妥当当的。

”孔子看向颜回,颜回缓缓地说:“我希望能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孔子的学生有关的故事作文

孔子的学生有关的故事作文

孔子的学生有关的故事作文孔子的学生有关的故事作文篇一他,名丘,字仲尼。

是春秋鲁国人,与其弟子一起写作《论语》,它是记录他与他的弟子言行举止的书,这个人,就是儒家代表孔孟之一的孔子。

此外,《中庸》与《大学》都与他有关。

孔子因何而名满中华甚至世界?为何华人都那么尊敬他呢?原来。

孔子是以仁孝、礼仪、学习、政治等方面出名的。

他在学这方面曾悉心教导,与学生的交谈中也显现出学的烙印,当然,礼、孝、政等,看来,孔子看重学是想让弟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但是又教导其弟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也十分崇敬孝,他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孝。

他认为一个人尽孝就是这个人的仁慈根本,他也开导其弟子要善待父母、尊师重长、尊老爱幼。

孔子是远近闻名的大学者,但他却要拜师襄学琴,他没有那样的趾高气昂,而是以礼相见,孔子的虚心不仅为弟子提供了榜样,而且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也告诉我们——不耻下问。

孔孟之德,令人赞扬,得崇拜之心。

孔子的学生有关的故事作文篇二今天,我们学习了《孔子拜师》。

我觉得孔子是位好学得老师。

虽然他已经远近闻名,但还是觉得自己不够渊博,去拜老子为师。

他可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地去赶路,到千里之外的洛阳,肯请老子收他为学生。

可老子对他说:“你就是仲尼呀!你的学问不比我差,为什么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您的学问深,跟您学习,肯定是有长进的。

再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老子很感动,于是就收下了孔子。

我还觉子善于学习。

在老子收孔子为学生后,孔子就每天不离开老师的左右,虚心学习,随时请教。

老子就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老子呢?就不用说了,居然为了孔子这个学生。

可以站在车旁迎候,而且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在古代七十多岁已是古稀之年,这也反映出老子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无止境的,无论你目前知识有多么渊博,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看作老师,虚心若谷地学习他们的长处,自己才能不断进步。

以孔子的口吻写一篇作文

以孔子的口吻写一篇作文

以孔子的口吻写一篇作文
《论学习之乐》
吾乃孔子也,今日与汝等小儿聊聊学习之乐。

想吾年少时,一心向学,无论何时何地,皆手不释卷。

为何如此?只因学习能让人聪慧,能明事理。

就说那读书吧,书中有古人之智慧,有万千奇妙之事。

比如读那《诗经》,便能知古人之情意,感受其真挚之爱。

又如读史,能知朝代兴衰,明白得失之理。

且学习非只在书本之中,生活处处皆学问。

汝等观那飞鸟走兽,可知自然之规律;察身边之人,能学其长处,补己之短。

吾有一弟子,名颜回,居陋室,食粗食,却乐学不倦,终成大器。

汝等若能如此,定能有所成。

望汝等用心学习,享学习之乐,成有用之才。

《谈交友之道》
吾乃孔子,今与汝等童稚说一说交友之事。

朋友乃人生之重要部分。

良友如明灯,能引汝前行;损友如泥潭,会陷汝于困境。

何为良友?心善者为良友。

见人有难,愿伸手相助;与人相处,真诚无欺。

吾有弟子子路,性直爽,重义气,可为良友。

又有友能与汝共同进步者,亦为良友。

彼此激励,互相学习,同长知识,共增品德。

再看那损友,常教唆汝行恶事,贪图享乐,不思进取。

若与这样的人交友,汝必受其害。

就如那邻村小儿,与不良之辈为伍,偷鸡摸狗,终被众人所厌。

汝等要睁大眼睛,选良友为伴,方能快乐成长,受益无穷。

关于孔子和弟子的作文

关于孔子和弟子的作文

关于孔子和弟子的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身影宛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华夏文明的前行之路。

他们就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带着他对世间真理的追求,身边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弟子。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性格,但都怀着一颗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望之心,紧紧跟随着孔子的脚步。

就说颜回吧,那可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之一。

颜回家里穷得叮当响,但他对学习的热情那真是没话说。

每天跟着孔子学习,不管条件多么艰苦,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抱怨。

有一回,孔子和弟子们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断粮了好几天。

大家都饿得面黄肌瘦,有气无力的。

这时候颜回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了一点米,赶紧生火做饭。

孔子在一旁休息,迷迷糊糊中看到颜回居然用手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放进嘴里。

孔子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但也没吭声。

等饭做好了,颜回恭恭敬敬地请孔子吃饭。

孔子就故意说:“我刚才梦到祖先了,这饭干净的话,我先拿来祭祀一下祖先吧。

”颜回一听,连忙说:“老师,这可不行啊!这饭不干净了。

刚才做饭的时候,有灰尘掉进锅里,我觉得扔了可惜,就把那带灰尘的米饭抓出来吃了。

”孔子听了,心里那叫一个感动啊,深深为自己误会颜回而自责,也更加赞赏颜回的品德。

再说说子路,子路性格豪爽,大大咧咧的,有时候还挺莽撞。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在讨论一个问题,大家都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子路呢,听着听着就急了,站起来大声嚷嚷,说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

孔子就耐心地给他讲道理,子路一开始还不服气,梗着脖子跟孔子争辩。

但孔子不慌不忙,一点点分析给他听,最后子路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向孔子认错。

从那以后,子路虽然还是那个急性子,但也学会了在发表意见之前先好好思考。

还有子贡,子贡聪明机灵,能言善辩。

有一次,子贡跟着孔子到了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的国君听说孔子很有学问,就想考考他们。

国君出了一道难题,让孔子和弟子们在三天之内想出答案。

子贡主动站出来,说要去试一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引出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

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

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类似现在的一辆豪华摩托车。

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

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

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应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健康的立意。

(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

)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

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

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德与利的关系完全对立吗?这得看谁是最大受益者。

个人虽收受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

袁隆平教授接受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金牌运动员获得重奖,难道我们会认为他们丧失了道德吗?国家设此重奖,是激励更多的科学家、运动员们为国作出更大贡献。

据此,思考方向如下:材料作文“孔子和他的学生”写作导引及例文【文题回放】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

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

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

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

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就只好假装没有看见.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会意作文。

【写作导引一】审题指导1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

材料的叙述对象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材料中的两位学生只是议论的对象,材料主要是表述孔子对这两件事的看法而不是重点写这两位学生的行为。

所以材料的主要陈述对象是孔子。

选取角度应是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

抓关键就是抓住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的关键句。

孔子赞成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孔子反对学生赎回奴隶后自己报账。

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辨明是非就是要明确孔子表扬学生接受奖赏、批评学生自己报账,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分析原因:为什么别人批评学生而孔子表扬?为什么别人表扬学生品德高尚而孔子却很生气?这两件事究竟有什么联系?由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1.善举应该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

2.道德和利益统一。

3.符合义理,追求财富。

4.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

5.利益和道德要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写作导引二】审题指导2: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应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健康的立意。

(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

)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

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

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德与利的关系完全对立吗?这得看谁是最大受益者。

个人虽收受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

袁隆平教授接受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金牌运动员获得重奖,难道我们会认为他们丧失了道德吗?国家设此重奖,是激励更多的科学家、运动员们为国作出更大贡献。

据此,可这样立意:⑴从做好事者一方来讲:做好事者不必藏藏掖掖,更不应苛求做了好事都不得留名、不得图报;或行善者理应得到酬报。

⑵从受助者和得救人一方来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蒙惠而不萌感恩之心理当受到谴责,而恩将仇报则禽兽不如。

做好事者接受感激也是对受助者人格的尊重,不让受助者脆弱的自尊旧伤添新创,让人家老感到欠情无以回报甚至连机会都不会有也是残忍的。

所以,只要不是主观上的故意,接受回报,于公于私,都大有好处。

圣人的见解很有现实意义。

方法提示:1.概括段意。

第一段,助人接受了回报,众人认为贪心,孔子认为对;第二段,助人不接受回报,众人认为高尚,孔子认为不对。

2.核心话题:助人与回报。

围绕这一话题“众人”与“孔子”见解不同,你怎么看。

3.命题者的意图:⑴助人应接受回报;⑵助人应该得到奖励;⑶助人不图回报就高尚吗?【写作导引二】写作流程:一、审题:1、读材料,抓主旨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同样是善举,另一个学生私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责备。

为什么?因为孔子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

(以人为本)2、选角度,定立意材料中的任何一个人、事、物都可以作为一个角度,但并不是所有角度得出的立意都是切题的。

因此,得出立意后,应选择其中切题的、并有把握写好的立意来作文。

另外,从全面的角度得出的立意一般都切题,可优先考虑选用。

(1)从孔子的角度①以人为本②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这是首要的③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正确指导人(2)从行善者的角度①要遵守社会规则②符合社会规则的小贪未尝不可或:为了生命(为了让更多人得到救助),宁可背负贪名。

③破坏社会规则的小善不可为。

或:行小善应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

或:行小善应以大局为重。

④道德高尚并不排斥利益(3)从人们的角度①看问题做事情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②多数人的意见(看法)并不总是正确的。

③不应人云亦云(4)从被救者、受助者的角度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②好人应得好报③表扬善行更应是有形的物化。

二、选立意,定中心,设置分论点三、联系历史和现实,选用论据⑴从做好事者一方来讲:做好事者不必藏藏掖掖,更不应苛求做了好事都不得留名不得图报;⑵从受助者和得救人一方来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蒙惠而不萌感恩之心理当受到谴责,而恩将仇报则禽兽不如。

做好事者接受感激也是对受助者人格的尊重,不让受助者脆弱的自尊旧伤添新创,让人家老感到欠情无以回报甚至连机会都不会有也是残忍的。

所以,只要不是主观上的故意,接受回报,于公于私,都大有好处。

圣人的见解很有现实意义。

由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1.善举应该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

2.道德和利益统一。

3.符合义理,追求财富。

4.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

5.利益和道德要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方法提示:1.概括段意。

第一段,助人接受了回报,众人认为贪心,孔子认为对;第二段,助人不接受回报,众人认为高尚,孔子认为不对。

2.核心话题:助人与回报。

围绕这一话题“众人”与“孔子”见解不同,你怎么看。

3.命题者的意图:⑴助人应接受回报;⑵助人应该得到奖励;⑶助人不图回报就高尚吗?【例文】道德旗帜下的沉思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

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

(引)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

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

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

(提、析)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

”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

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

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道理论证)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

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

“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正面事实论据)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

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08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

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去年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今天看这个材料陈旧了,我们可以用更贴近时事的新素材。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