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选读之《黛玉葬花》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三选修)

合集下载

黛玉葬花教案设计

黛玉葬花教案设计

黛玉葬花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红楼梦》选段——黛玉葬花。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56页至第59页,详细内容为林黛玉因误会宝玉而感慨身世,独自葬花的过程,以及宝玉偶然遇见并安慰黛玉的情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通过黛玉葬花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通过黛玉葬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领会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片段,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黛玉葬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 讲解课文:(1)分析课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黛玉葬花的经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人物形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黛玉、宝玉的形象特点,讨论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

(3)艺术特色分析: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简答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黛玉葬花的寓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黛玉葬花》2. 人物形象:林黛玉、贾宝玉3. 艺术特色:修辞手法、描写方法4.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黛玉葬花的经过,分析她的心理变化。

(2)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你喜欢的句子,并解释其原因。

(3)谈谈你对黛玉葬花这一情节的理解。

2. 答案:(1)黛玉因误会宝玉而感慨身世,独自葬花。

她的心理变化从悲伤、孤独到得到宝玉的安慰,有所释然。

《红楼梦》选读之《黛玉葬花》 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三选修)共3篇

《红楼梦》选读之《黛玉葬花》 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三选修)共3篇

《红楼梦》选读之《黛玉葬花》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三选修)共3篇《红楼梦》选读之《黛玉葬花》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三选修)1《红楼梦》选读之《黛玉葬花》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三选修)《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其中一章《黛玉葬花》更是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存在。

作为苏教版高三选修的文学作品,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氛围和人物形象,同时学会进行文本解读和分析。

本文将从学生视角出发,设计一份符合课程标准的学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黛玉葬花》这一章的深刻含义和特殊结构。

一、课堂导入教师可以简单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向学生展示几张相关的照片或插图,引入本文要学习的具体章节《黛玉葬花》。

二、文本理解1.阅读原文,了解情节和主题教师可以简要讲解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角色,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事件背后的意义和思想内涵。

2.解读若干关键词汇和短语小说中使用了许多细腻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涉及众多文化象征和隐喻。

在这部分,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词语解析和文化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更多深层次的文本信息。

例如,教师可以解释“冷香丁香”(象征黛玉有气节,不屑花鸟),“怨情”(反映黛玉对生命和命运的感慨和无奈),“举世无双、万里无云”(形容黛玉的高贵、纯洁和独特性格)等。

3.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和隐喻作为一部对整个清代文化和历史的反思,小说中难免涉及许多文化象征和隐喻。

此部分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通过细节观察和解读来探索小说的深层次含义。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一些样本,例如玉菡的绣球、林黛玉的水晶铜镜等,鼓励学生提供更多类似物品或象征。

三、课后作业1.整理学习笔记学生可以将整个课堂的笔记整理成书面文件,以便用于复习和深度分析。

此外,他们还可以寻找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源来帮助自己更好地把握小说的气氛和人物形象。

2.创作小说的评论或文学质疑学生可以使用自己的语文知识和审美观点来撰写小说的评论或问答,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情感。

第九单元第六课《黛玉葬花》教案

第九单元第六课《黛玉葬花》教案

第九单元第六课《黛玉葬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九单元第六课《黛玉葬花》,详细内容包括:1. 章节内容:本节课主要涉及《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分析黛玉的性格特点及作者对人物的刻画。

2. 教学内容:通过阅读、分析、讨论,让学生了解《红楼梦》的背景,理解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掌握人物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了解作品背景。

2. 分析黛玉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作者创作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黛玉性格特点的分析,作者创作手法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红楼梦》背景的了解,黛玉葬花故事情节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红楼梦》主题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氛围,引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红楼梦》背景,引导学生关注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

3. 阅读与分析:让学生阅读黛玉葬花的原文,分析故事情节,讨论黛玉的性格特点。

4. 例题讲解:以黛玉葬花为例,讲解作者的创作手法,如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

六、板书设计1. 《黛玉葬花》2. 内容:背景:《红楼梦》情节:黛玉葬花人物:黛玉性格特点创作:作者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概括《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

(2)分析黛玉葬花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

(3)谈谈你对黛玉性格特点的理解。

2. 答案:(1)黛玉葬花故事情节:黛玉因误会宝玉而心生悲伤,独自葬花,表达了她的忧愁与无奈。

(2)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黛玉葬花时的凄美景象,同时通过黛玉的言行举止,刻画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特点。

(3)黛玉性格特点:黛玉性格敏感、多疑、忧郁,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对爱情充满期待,但命运多舛。

《黛玉葬花》教案高品质版

《黛玉葬花》教案高品质版

《黛玉葬花》教案高品质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红楼梦》中经典的片段《黛玉葬花》。

该部分内容位于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黛玉对花的感情寄托,黛玉葬花的场景描写,以及葬花背后的深刻寓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楼梦》的背景知识,理解《黛玉葬花》的文学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葬花背后的深刻寓意,黛玉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黛玉葬花》的场景描写,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红楼梦》文本,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花卉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花卉与人类情感的关系,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黛玉葬花》。

2. 新课内容展示:教师带领学生阅读《黛玉葬花》的文本,分析葬花背后的深刻寓意,讲解黛玉的性格特点。

3. 例题讲解:挑选文本中的一段描写,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分析文本中的其他描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黛玉葬花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通过这一情节想要表达的思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黛玉葬花》中葬花的象征意义,结合文本具体描写,阐述自己的观点。

2. 答案示例:葬花象征着黛玉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葬花过程中,黛玉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花朵上,体现了她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葬花象征意义的理解较为深刻,但对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不够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其他经典片段,如《宝钗扑蝶》、《湘云眠石》等,进一步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

板书设计:1. 《黛玉葬花》花卉与情感葬花寓意黛玉性格特点修辞手法象征意义葬花象征意义作者创作意图人物性格分析3. 作业布置:葬花象征意义分析4. 拓展延伸:阅读《红楼梦》其他经典片段了解作品丰富内涵重点和难点解析:1. 葬花背后的深刻寓意。

《黛玉葬花》教案高品质版

《黛玉葬花》教案高品质版

黛玉葬花江苏省淮州中学韩维加教学目的一、结合高一已学的《林黛玉进贾府》,通过重点赏析《葬花吟》,分析黛玉性格二、结合林冠夫的《黛玉葬花》和舒芜的《两次葬花》加深对《红楼梦》高超艺术手法的理解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赏析《葬花吟》,分析黛玉性格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赏析《葬花吟》,分析黛玉性格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设想先共同回忆《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有关情节,说说黛宝玉的性格及其关系。

然后共同研读《黛玉葬花》,通过重点赏析《葬花吟》,分析黛玉性格,最后结合两篇文章,加深对《红楼梦》高超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师生共同回忆《林黛玉进贾府》有关情节,说说《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以及宝玉的性格。

(一)林黛玉林黛玉由于丧母来外婆家,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至其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反表现出孤高自尊。

她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

这表现在她辞谢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反映出她聪慧而又有良好的教养。

在众人眼里,她“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

“颦颦”二字,准确地勾画出她的神情,也透露出她与这个等级森严,礼仪繁多的封建贵族家庭很不投合。

(二)贾宝玉结合注解理解《西江月》二词的深层含义,谈课文初步表现了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提示: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而贾宝玉则是贾母的心尖儿宝贝,王夫人的唯一儿子,贾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希望,是他们的命根子。

然而贾宝玉并不看重“通灵宝玉”,骂之为“劳什了”,“狠命摔去”,表明他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抗拒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

黛玉早听说过位衔玉而生的表兄“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王夫人则认为自己这个儿子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课文还借“后人”(按:“后人”应是作者的托辞)写的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的品行,性格作了恰当的概括。

黛玉葬花 教案(教师版)

黛玉葬花 教案(教师版)

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陂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
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
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
户积万余。尚宽勤于农政,治有异宽传》)
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语句断句。(6分)
溉;③把荒地按照人口分给归来的百姓;④甩官方的钱贷给百姓,让他 们购买耕牛,从事农业生产。 3、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 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曹操扫除北方最强劲的对手袁绍,一统北 方;“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完胜曹操,三足鼎立初现;“夷陵之战”,蜀 国大伤元气,为覆灭埋下了伏笔。 B. 《凤凰涅槃》传达出一个古老民族觉醒之时的深刻的悲愤。诗中凤凰 的自焚,天狗的狂叫乃是与旧社会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 强烈爆发与燃烧。 C.《家》中高家为避血光之灾致使瑞珏在难产中去世,这让觉新突然明 白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夺去了他所希冀的一切。小说笔调沉重,揭示 了“不抵抗主义”的破产。 D. 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性格特 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E.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林黛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 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的一席话,表达了对 宝玉的无比爱怜与关心。 B、E 【解析】B项中《凤凰涅磐》中没有“天狗”的形象。E项中说这句 话的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 4、下列关于名著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红楼梦》贾府姐妹中,迎春、探春、惜春的父亲是贾政,深受儒 家思想熏陶的人物,他孝顺贾母,亦想严厉管教子女;他想作好官,但 可惜不谙世情,受人蒙骗,弄得声名狼藉。 B、在巴金的《家》中,作者对梅的抑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 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悲惨遭遇,表现了深 切的同情和悲愤,控诉了封建制度和礼教、迷信的迫害。 C、《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创作意 图为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狂人 日记》、《孔乙己》、《药》、《祝福》都收在《呐喊》中。 D、《雷雨》是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发生在有浓 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纠缠着父子母女两代人性爱和血缘关 系的故事,揭露了资产阶级虚伪的本质。作者认为这是一个一首诗,一 首叙述诗。 E、桑提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他的生活 信念,也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要表达的思想——人类面对艰难困

最新《黛玉葬花》剧本黛玉葬花精品课件(

最新《黛玉葬花》剧本黛玉葬花精品课件(

最新《黛玉葬花》剧本黛玉葬花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经典章节展开,详细内容涉及小说中黛玉的性格描绘、葬花情节的深层含义,以及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反映。

所选教材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教材,具体章节为《红楼梦》选读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经典情节,深入剖析黛玉的人物性格。

2.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借助作品反映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百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黛玉葬花情节的深层含义,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背景分析。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深入挖掘人物性格,并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黛玉葬花》剧本、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红楼梦》文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黛玉葬花》的戏曲选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葬花情节。

3. 文本分析:a. 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葬花情节的基本内容。

b.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黛玉葬花的深层含义,剖析其性格特点。

c.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探讨葬花情节所反映的现实问题。

4. 例题讲解:以一道关于“黛玉葬花”的鉴赏题为例,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文学作品。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经典情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黛玉葬花》2. 内容:a. 黛玉性格特点:敏感、多情、才情横溢b. 葬花情节含义:生命无常、世事如梦c. 社会背景:封建礼教、人性束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红楼梦》中另一个经典情节,谈谈你对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的理解。

2. 答案示例:通过对宝钗与宝玉的对比,分析宝钗的稳重与宝玉的叛逆,反映封建礼教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关注葬花情节的深层含义,对黛玉性格的剖析是否到位。

黛玉葬花教案黛玉葬花写作手法

黛玉葬花教案黛玉葬花写作手法

黛玉葬花教案黛玉葬花写作手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高中一年级下册,具体内容为《黛玉葬花》一文。

该文为《红楼梦》中的经典篇章,详细描绘了林黛玉葬花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表现,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红楼梦》的背景,理解《黛玉葬花》的情节及人物关系。

2. 掌握《黛玉葬花》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黛玉葬花》的写作手法,如象征、暗示、情感渲染等。

重点:分析《黛玉葬花》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及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红楼梦》原著、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片段,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 阅读文本:学生自读《黛玉葬花》一文,了解情节,感受文中情感。

3. 讲解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写作手法,如象征、暗示、情感渲染等,并举例说明。

a. 象征:如黛玉葬花象征着她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b. 暗示:文中多次暗示黛玉的悲剧命运。

c. 情感渲染: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黛玉内心的悲伤。

4. 例题讲解:选取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其写作手法及作用。

5.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句子或段落,巩固所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黛玉葬花》的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文章《黛玉葬花》2. 写作手法:象征、暗示、情感渲染3. 人物形象:林黛玉4. 艺术特色:细腻、深情、寓意丰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黛玉葬花》中的写作手法,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解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黛玉葬花》的写作手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分析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某些手法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其他篇章,进一步了解曹雪芹的写作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选读之《黛玉葬花》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学目标
1、结合高一已学的《林黛玉进贾府》,通过重点赏析《葬花吟》,分析黛玉性格
2、结合林冠夫的《黛玉葬花》和舒芜的《两次葬花》加深对《红楼梦》高超艺术手法的理解。

3、学习通过心理描写的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赏析《葬花吟》,分析黛玉性格
教学难点通过《两次葬花》的对比,加深对《红楼梦》高超艺术手法的理解
学法指导自读、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黛玉葬花》视频导入(40分钟)
教师总结:黛玉葬花是黛玉性情的描写,这一段也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美丽如花,清洁自爱自怜的形象。

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

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

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
歌之一。

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

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二、检查预习情况(《导学案一》)
三、问题探讨:
1、简述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

明确:黛玉担心宝玉受贾政的责骂,晚饭后特意去怡红院看看,却因晴雯生气不给开门,黛玉吃了闭门羹而闷闷不乐,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有说有笑,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

第二天在沁芳桥畔因满地落花勾起无限伤春愁思,感花伤己,含泪葬花,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并写下《葬花吟》。

不想宝玉听了竟恸倒在山坡之上,两人之间又是负气、解释、剖白、决绝……最后又一次言归于好。

2、葬花词是《红楼梦》的重要诗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它在书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诗歌并非一味哀伤凄恻,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愿奴胁下生双
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当然,《葬花吟》中也有浓重的消极颓伤的情绪。

3、试分析林黛玉的葬花词有哪些言外之意?(教参
P33)
明确:(1)有黛玉身后憔悴、“泪尽夭亡” 的暗示,还暗示了死亡的时节以及死时的寂寞等情况;(2)超越黛玉个人借花喻己、葬花自悼的具体意象,暗示大观园女儿“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归宿。

4、简述黛玉第一次葬花的原因。

明确:黛玉认为宝玉想把落花送入池中的做法不妥,因为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会糟蹋花,于是两人一起将花葬在黛玉原来的花冢里
4、阅读《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比较两次葬花的异同。

(课本P34)
明确:教参P35
四、拓展:
“花”在中国文学中具有很丰富的象征意义,列举一些你熟悉的用“花”的形象传情达意的诗句并加以解释。

(见教参P36)
五、推荐文本:
读本《寂寞联诗》
《香菱学诗》
六、完成“巩固案”
板书提要
教学反思
李艳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