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赏析
社会生活是舞蹈的源泉 上海歌舞团原创作品《蒲公英》赏析

社会生活是舞蹈的源泉上海歌舞团原创作品《蒲公英》赏析上海歌舞团原创作品男子双人舞《蒲公英》编导:罗丽演员:王佳俊、侯腾飞荣获第六届华东专业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社会生活是舞蹈的源泉——《蒲公英》赏析(上海师范大学舞蹈系12级张思逸)蒲公英给人一种坚强凄美的感受,人们常用“漂泊无根的美”来形容此花无私奉献的品格。
,上海歌舞团创作的《蒲公英》,不仅表现他在天地间飘荡飞翔,更呈现给观众一种大自然生物的伟大,没有结局的爱却依旧充满朝气坚持,寄托着对幸福生活理想的向往希望。
这是一个通过花来拟人化的舞蹈作品,因此它绝对不是一个对自然景物纯客观的模拟,而是借物抒情。
,它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实质上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在中国舞蹈的创作历程中,社会生活类题材数不胜数,例如舞蹈家戴爱莲创作的《荷花舞》,表现出一种大自然的恬静、秀丽、纯真的美,寄托着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就赋予它以更为深刻的含义,具有了明显的社会生活内容。
又如《孔雀舞》,在傣族人民的观念中,孔雀不仅是美丽的鸟,同时它象征着吉祥,它会带给人类幸福欢乐的生活,用它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同时典型的表达傣族妇女那种端庄、温柔、含蓄、热情的性格特征,抒发着傣族人民的思想感情。
从上,舞蹈和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舞蹈编导需要睁开一双能够捕捉识别生活中细微的小事物来有所感悟,在题材选择、结构布局上张开舞蹈形象思维的翅膀,用舞蹈艺术来表现生活的规律行事。
作品《蒲公英》作为一个抒情性的现代舞蹈。
以鲜明、生动的舞蹈语言把作品发挥的淋漓精致,优秀的抒情性舞蹈既带有舞者的个性特征,又概括了时代和人民群众普遍的情感特色,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从而能唤起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这点它做到了。
作品是由两男子组合舞蹈,俗称男子双人舞。
这个舞蹈舞者都以上身摇摆为主要典型动作来模仿蒲公英在空中飘荡的情形,动作轻柔中带着韧性,动作的连接十分顺畅,例如三度空间到一度空间的转换,以一个简单的跳落躺地作为连接,简单又不会觉得格格不入。
会飞的蒲公英两处赏析运用修辞手法

会飞的蒲公英两处赏析运用修辞手法
1. 比喻修辞手法:
在文中,可以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来形容蒲公英飞翔的景象。
例如,可以将蒲公英的飞行比喻为自由的翱翔,如同一只不受拘束的小鸟在蓝天中尽情挥洒自己的翅膀。
通过将蒲公英与小鸟进行比喻,使读者能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蒲公英飞行时的轻盈和自由。
2. 拟人修辞手法:
另外,还可以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来赏析蒲公英的飞行。
可以将蒲公英的种子拟人化,形容蒲公英的种子如同编织在风中的音符,或者是小小的帆船,在微风中航行。
通过给蒲公英赋予人的特质和能力,如音符和帆船航行,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生动地感受到蒲公英飞行时的美妙和灵动。
例如:当微风轻拂,蒲公英的种子便在空中翩翩起舞,仿佛千百只小帆船迎着风浪翻滚,快乐地驶向远方。
这样的描写,充满了想象力和浪漫情怀,通过拟人修辞手法,使得蒲公英的飞翔更加生动而美丽。
蒲公英——叶圣陶-赏析

蒲公英——叶圣陶-赏析
蒲公英,叶圣陶先生所著的一篇散文,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对蒲公英这一平凡而又常见的植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赞美,呈现出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文中,叶圣陶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描述了蒲公英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他称赞蒲公英在秋天的草原上开出的金黄色花朵,形象地描绘了蒲公英在草原上像一颗颗小太阳般灿烂耀眼的情景。
他还将蒲公英的飘逸姿态与云朵、风筝相比,赞美了蒲公英在微风中舞动的美丽景象。
叶圣陶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蒲公英的种子散播的过程,将其比喻为天使的羽毛在风中漫舞。
他深情地写道:“我敢说,蒲公英种子的飞行心情,迟暮的心境,一定是没有多少花朵可以媲美的。
”这句话不仅展示了蒲公英种子的美丽景象,也映射出了人们对光阴流逝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思索。
作者在文中通过对蒲公英的描写,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繁华的
背后。
蒲公英生长在人们忙碌繁忙的都市中,却身处草原和大自然
之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由和坚韧的象征。
他以蒲公英的生命力
和自由精神呼唤人们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人生中的挑战。
总的来说,叶圣陶先生以他独特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用平凡
的蒲公英传递出了伟大的哲理。
这篇作品让人们对生命和自然有了
更深层次的思考,呼唤人们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
蒲公英赏析

从上世纪50、60年代过来的朋友大概不会忘记吴凡的这幅水印木刻版画《蒲公英》。
画面上是一个乡村小女孩,妈妈叫她提篮割草。
她却一草未割,跪坐荒地,吹绒球成飞絮,玩得入迷。
瞧她嘟起小嘴,鼓起红颊,那吹姿真可爱。
本来右手举持蒲公英到唇边,左手下意识也跟着举起,正是小孩子常有的动作,天真的流露。
脑后一双短辫崛翘而起,仿佛正在助她一吹之力。
抬颏,弯腰,屈腿,似乎全身都在用力,可见吹得多么认真。
忘乎其境的投入,不杂一丝表演的意识,正是庄子说的“无妆之忘其美”,乃天下之至美。
《蒲公英》取材于平凡的生活,从细微处表现生活的真谛,传达出普通人的情愫,给人以亲切感,让人思絮飘的很远很远……充满着情趣美与意境美。
那个年代,这幅画流传了好多年。
随处都能看见这幅表现中华民族真善美的画,可以说是人见人爱。
上面就是1965年的年历卡上印着的《蒲公英》。
据说在美国总统尼克松来访时,周总理曾经郑重指示国宾馆应该挂上这幅《蒲公英》。
赏析:吴凡是新中国现实主义版画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
1948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专(由北平国立艺专和杭州国立艺专合并),在校期间曾得李可染、潘天寿等亲授。
《蒲公英》是吴凡在20世纪50、60年代创作的一批水印木刻版画传世之作之一,1959年在波兰第七届世界青年和平友谊联欢节中获二等奖,继又在德国莱比锡国际版画比赛中获得金奖。
吴凡水印木刻版画最独特之处,便是王朝闻先生曾指出的“意境”。
三笔两抹的平凡草木,其意境却渺远深邃,气接寰宇。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物境”、“情境”、“意境”的“三境”概念,认为:一境“故得形似”,二境“深得其情”,三境“则得其真矣”。
可见意境是对情景的提升,意境浑圆是比情景交融更具超然的格趣。
现实主义版画中意境追求达到《蒲公英》的程度者寥寥。
《蒲公英》之"意境"可用五字说:简、情、远、静、玄。
《蒲公英》笔法十分简洁,画面只有一个吹蒲公英的乡间女孩,身边一个草篮一把镰刀。
美文赏析——蒲公英(托物言志散文)

赏 壶井荣(1900~1967),是一位日本女作家,她的《蒲公英》 析 用优美、清新、细腻、抒情的笔调,表达了反对战争,渴望和
平的重大主题。 我们可以多角度来解读《蒲公英》。《蒲公英》看上去是 随手写成的,一个战后被作家收养的孤儿和院子里随处生长的 蒲公英,这是两个距离遥远的事物,可是他们内在的世界却是 可以互通的,蒲公英强韧的生和小儿子失去双亲的凄苦的活, 是那么相似。壶井荣说:我要对这战争留给我家的两个礼物, 喊出无声的呼唤……蒲公英、小儿子、战争悲惨的历史,这三者 自然地融合起来,使《蒲公英》成为在时间面前不会感到羞愧 的文字。 本文构思巧妙,把三个片段集中地组织在一个场面之中, 并用表现儿童情趣和反映生活的童谣贯穿首尾;写蒲公英和写 那个小儿子,结合得非常贴切。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 法。以尺水见波澜,反映了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的思考,对 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蒲公英坚韧顽强精神的赞美。
以为蒲公英是始终趴在地上的,没想到移到土壤松软的菜园之后,
完全像蔬菜一样,绿油油的嫩叶冲天直上,真是意想不到的。蒲 公英只为长在路旁,被践踏,被蹂躏,所以才变成了像趴在地上 似的姿势的吗? 从那以后,我家院子里蒲公英的一族就年复一年地繁殖起来。 “府上真新鲜,把蒲公英种在院子里啦。”街坊的一位太太来看 蒲公英时这样笑我们。其实,我并不是有心栽蒲公英的,只不过 任它繁殖罢了。我那个儿子来我家,也和蒲公英一样的偶然。这 个刚满周岁的男孩子,比蒲公英迟一年来到我家的。
院里,如今已经八年了。虽然爱它而移植来的,可是动机并
不是为风雅或好玩。在战争激烈的时候,我们不是曾经来回 走在田野里寻觅野草来吗?那是多么悲惨的时代!一向只当做 应时野菜来欣赏的鸡筋菜、芹菜,都不能算野菜,变成美味 了。 我们乱切一些现在连名儿都记不起来的野草,掺在一 起煮成吃得碗都懒得端的稀粥来,有几次吃的就是蒲公英。 据新闻杂志的报道,把蒲公英在开水里烫过,去了苦味就好
唱着童谣,吹着蒲公英——《蒲公英》赏析

地上的 , 没想 移 到 土 壤 松 软 的 菜
我 爱 它 这 忍 耐 的坚 强 和 朴 园之 后 , 全 像 蔬 菜 一 样 , 油 完 绿
实 的 纯美 , 曾经 移 植 了一 棵 在 院 油 的嫩 叶 冲天 直 上 。蒲公 英 只 为
里 , 今 已经 八 年 了 。虽 然 因爱 长 在路 旁 , 践 踏 、 蹂 躏 , 以 如 被 被 所 它 而移 植 来 , 是 动 机并 不是 为 才 变 成 了 像 趴 在 地 上 似 的 姿 势 可
出无 声 的呼 唤 : 英 是 始 终趴 在 地 上 的 ” ,可 它 们
“ 知你 们是从 被践 踏 、 须 被 被 “ 移到 土 壤 松 软 的 菜 园之 后 , 蹂躏 里 , 敢 地 生 活下 来 的 。今 完 全像 蔬 菜一 样 , 油 油 的 嫩 叶 勇 绿 后 再 遭 践 踏 , 遭 蹂 躏 , 得 勇 冲天 直上 ” 再 还 。蒲公 英 的这 种特 性 , 敢地 生 活 下 去 , 不要 再 尝 那 已 给 了作 者莫 大 的希 望和 勇 气。她 却
一
了一 段 时 间 , 眼 看 着 又 有 了 生
过 旦 扎 下 根 , 怕 遭 践 踏 被 气 , 了 两年 居 然 开 出美 丽 的 花 不
蹂 躏 ,还 是 一 回 又 一 回 地 爬 起 来 了。原 以为蒲 公英 是 始 终趴 在
来 , 出I I 花朵 来 的蒲 公英 ! 开 II ,,
肯 让 人 拔 的蒲公 英 一 样 , 来 时 初
本 文 中 ,蒲公 英 “ 旦扎 下 一
万 分 沮 丧 , 有一 点 精 神 。这 个 根 , 怕 遭 践 踏 被 蹂 躏 , 是 一 没 不 还 “ 公 英 儿 子 ”被 夺 去 了抚 养 他 回 又一 回 地爬 起 来 , 出小 小 花 蒲 开 的 “ 地” 大 —— 战 争 夺 去 了这 个 朵 ” 。这样 的 蒲公 英 , 经历 了战 在 刚 一周 岁 的孩 子 的父母 。我要对 争 而 顽 强 生 活 下 来 的 作 者 心 中 这 战 争 留 给我 家 的两 个 礼 物 , 发 引起 了共 鸣 。作 者原 以 为“ 蒲公
2018新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语文《蒲公英》片断赏析

2018新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语文《蒲公英》片断赏析(课堂高潮:揭示寓言蕴含的道理)师:同学们想一想,当落到沙漠里和湖泊里的种子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会想些什么?生:它们会想,我们真不该不听太阳公公的话。
生:小种子会想,我以为那金光闪闪的沙漠和银花朵朵的湖泊里会有许多宝贝。
现在才知道,这里根本就没有财宝,我真不该只看漂亮的外表,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生:是啊!在我们出发之前,太阳公公特地嘱咐过我们,我们还亲口答应过到泥土中去生长。
现在才知道那黑黝黝的泥土适合我们生长,是我们生根长叶的地方。
师:这两颗种子得到这样的结果,上了谁的当?生:他们是被金光闪闪和银花朵朵的表面迷惑了。
师:它们会对那些也想飞到金光闪闪的沙漠和波光粼粼的湖泊中去的小种子说些什么呢?生:你们要听太阳公公的嘱咐。
生:你们可不能像我们这样,你们应该到那黑黝黝的泥土中去,那里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
生:你们千万不要被漂亮的外表所迷惑,金光闪闪的沙漠会让你们干死,波光粼粼的湖泊会让你们淹死。
那黑黝黝的泥土里有丰富的营养,会让你们茁壮成长起来。
师:是啊,两颗种子为自己错误的选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得到了一个教训:看事物应当全面,不能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
有时,有必要听从长者的正确指导。
评析:这个片断的可贵之处在于:首先,教师紧扣两颗蒲公英种子因被沙漠、湖泊美丽的外表所迷惑,没有到泥土中去生长,最后导致干死、淹死这一事实,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可谓生花之笔。
“蒲公英种子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它们会对那些也想去沙漠、湖泊的种子说些什么”这两个开放性的问题,逐层点拨,引导学生角色体验,既有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加以整合,水到渠成地揭示了文章的寓意,突出了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
其次,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蒲公英》诗歌赏析教案

《蒲公英》诗歌赏析教案《蒲公英》是一首著名的诗歌,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
其作品描绘了春天到来时,蒲公英飘飘而来的美好景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蒲公英》这首诗歌进行赏析,并给出一份教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诗歌赏析(一)诗歌背景白居易的《蒲公英》描绘的是春天来临后,蒲公英在田野上飘荡的美丽景象。
诗歌中所形容的春天场景,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让人们更加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
(二)诗歌结构《蒲公英》全诗共四句,十六个字。
其结构简洁清晰,易于诵读和记忆。
每句诗都包含有四个字,藉此增强了整首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三)诗歌内涵1.描绘春天景象白居易在诗歌中描绘了春天到来时,田野里出现的蒲公英景象。
蒲公英飞舞的画面给人一种轻盈、愉悦的感觉。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悦和赞美,诗歌中透露出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感激之情。
2.寓意深刻蒲公英是一种在野外苦寒时期得以孕育、在春季生长园地里照射环境下开花的野花。
它的生长过程并不顺遂,但仍然美丽动人。
这启示人们,作为人类,面对许多不易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需要积极面对,保持韧性,才能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活出最好的自己。
(四)语言艺术手法白居易在《蒲公英》中的每一个词语和意象都精心地安排,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常见的语言艺术手法:1.形象比喻“飞絮轻重逐红颜”这句诗,用“轻重逐红颜”这个形象比喻,表达了蒲公英零落而归的情景。
这个比喻极具感染力,能够直接打动读者的内心。
2.修辞手法“风吹一灰飞如雪”这句诗,使用了反复的发音修辞技巧,让读者听起来更加舒服,感受更深刻。
3.平仄韵律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刚健严谨,所使用的韵律和语调也很精准,让读者有一种清晰明了的感觉。
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背景:《蒲公英》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是一首表达对春天的爱和感激的诗歌。
2.教材难度:此诗歌结构简洁明了,词汇也不难理解,难度较低,适合初级阶段的学习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上世纪50、60年代过来的朋友大概不会忘记吴凡的这幅水印木刻版画《蒲公英》。
画面上是一个乡村小女孩,妈妈叫她提篮割草。
她却一草未割,跪坐荒地,吹绒球成飞絮,玩得入迷。
瞧她嘟起小嘴,鼓起红颊,那吹姿真可爱。
本来右手举持蒲公英到唇边,左手下意识也跟着举起,正是小孩子常有的动作,天真的流露。
脑后一双短辫崛翘而起,仿佛正在助她一吹之力。
抬颏,弯腰,屈腿,似乎全身都在用力,可见吹得多么认真。
忘乎其境的投入,不杂一丝表演的意识,正是庄子说的“无妆之忘其美”,乃天下之至美。
《蒲公英》取材于平凡的生活,从细微处表现生活的真谛,传达出普通人的情愫,给人以亲切感,让人思絮飘的很远很远……充满着情趣美与意境美。
那个年代,这幅画流传了好多年。
随处都能看见这幅表现中华民族真善美的画,可以说是人见人爱。
上面就是1965年的年历卡上印着的《蒲公英》。
据说在美国总统尼克松来访时,周总理曾经郑重指示国宾馆应该挂上这幅《蒲公英》。
赏析:
吴凡是新中国现实主义版画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
1948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专(由北平国立艺专和杭州国立艺专合并),在校期间曾得李可染、潘天寿等亲授。
《蒲公英》是吴凡在20世纪50、60年代创作的一批水印木刻版画传世之作之一,1959年在波兰第七届世界青年和平友谊联欢节中获二等奖,继又在德国莱比锡国际版画比赛中获得金奖。
吴凡水印木刻版画最独特之处,便是王朝闻先生曾指出的“意境”。
三笔两抹的平凡草木,其意境却渺远深邃,气接寰宇。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物境”、“情境”、“意境”的“三境”概念,认为:一境“故得形似”,二境“深得其情”,三境“则得其真矣”。
可见意境是对情景的提升,意境浑圆是比情景交融更具超然的格趣。
现实主义版画中意境追求达到《蒲公英》的程度者寥寥。
《蒲公英》之"意境"可用五字说:简、情、远、静、玄。
《蒲公英》笔法十分简洁,画面只有一个吹蒲公英的乡间女孩,身边一个草篮一把镰刀。
这种单纯凝练而不驳杂的意象,是吸引观者入境的前提条件。
意境体验较之情景体验,需要更加单纯凝练的意象。
“繁”需万取一收,“简”需一以总万。
吴凡倾向于一以总万的简体。
情,就是情景交融,它是意境的基础要素。
《蒲公英》中女孩动态和细节描绘,甚至飘向天空的小小蒲绒,都十分自然、恰到好处,充满了艺术家对田园生活眷恋之情,可以说是情真景惬。
《蒲公英》意境创造与新现实主义绘画激情燃烧的一般状态不同,与当时大跃进年代的浮誇风更不同,而倾向于根表淡远。
谈意境不谈空间永远摸不到边际。
在绘画中,主体对境象的纵向空间高度投入的精神体验,须有空、虚、远、深才有意境。
意境中空间体验的基本心理特征是凝神寂照,有静、幽、穆、寂才有意境。
意境体验,是由近及远的进入、由实及虚的观照、由有及空的忘对。
吴凡水印木刻版画创作大都有着婉约的诗意,《蒲公英》为诗情画意赋予了空意、远意、虚意、静意,故以意境胜出一筹。
《蒲公英》以浓、淡、无三重色调描绘了近、中、远三层空间。
浓色少而精,愈远愈淡愈虚,背景大面积的空白不着一笔,成功转换了中国画水情墨韻和计白挡黑的传统。
描绘女孩和蒲绒的刀、水、形、色浑然一体,充分发挥了水印木刻特有的湿润,正是这种微妙而又淡雅的水印韻致,使人物和背景衔接为一个整体使白纸转化为空间气韻。
女孩的“吹”和蒲绒的“飘”是动的,这种动类似“鸟鸣山更幽”,反衫了整个空间的静。
那空间或是薄云、或是晓雾、或是草地、或是水塘、或是慢坡、或是平川、或是暮霭、或是晨曦、或是徐徐风、或是濛濛雨……那是旷远清润的净土。
玄,是意境的核心要素,它指超世俗的、形而上的精神寄托,是所谓的“澄怀观道”。
当清静旷远的情景被超逸高远的精神所统攝时,意境才愈加深邃。
《蒲公英》是入世的,它所寄寓的精神与传统山水画寄寓的出世情怀不同,它不是不染红尘而是眷恋生活,它不是超验的而是经验的。
值得重视的是,吴凡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为入世精神罩上了一层淡泊的色彩和超然的精神意向。
正是这一层空灵,使《蒲公英》有了超脱、有了玄机、有了意境,《蒲公英》的内涵显得更加不确定而难以尽解。
它最初的意义是吟咏新生活,当它走出国门时立刻显出了和平的意义,于1959年获第七届世界青年和平友谊联欢节展览美术作品奖、德国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版画比赛金质奖。
在今天它又显出了绿色的意义:童音、乡音、天音,空濛淡远而让人眷恋……
(注:赏析文字系根据刘骁纯《写生·写意·意境——谈吴凡绘画》整理而成)
……
小女孩还在专注地吹着蒲公英,丝丝的风,吹拂起几代人珍藏在心中的天真,蒲公英载着人们美丽的回忆和遐想轻轻飘向远方。
《蒲公英》总让人想到童年,而童年又总让人想到无忧无虑与纯洁美好。
童年是那样容易被满足,平凡且简单的快乐,就能让心飞的很高很高。
然而,当时光带走了童年,渐渐成熟,那种平凡且简单的快乐却轻易让人忘记。
成熟让有的人变得贪婪、变得麻木、变得自私自利……
于是,善良的人们总是把《蒲公英》与自己的童年鞣合在一起,分不开,割不断;于是,善良的人们总是祈愿《蒲公英》象征的中华民族的真善美终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