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与设计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在现代城市中,高层建筑的兴起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然而,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I. 抗震设计的背景和意义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是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和危险。
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尤其具有挑战性。
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能够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II. 抗震设计的原则1. 结构配置合理性原则高层建筑的结构配置非常关键,必须根据地震区域的特点和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
一般而言,常用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筒体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更为常见。
2. 材料可靠性原则抗震设计中材料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建筑材料应符合地震区域的要求,选用具有较好抗震性能和耐久性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钢结构等。
同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确保所有使用的材料符合设计要求。
3. 连接可靠性原则连接件的可靠性对于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起着重要作用。
连接件必须能够承受剪力、弯矩和轴力等作用,以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在抗震设计中,需要合理选择连接件的类型和数量,并且进行合理的布局。
4. 防护措施可行性原则除了结构本身的抗震设计,还需要采取其他防护措施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例如,可以设置减震装置、隔震装置、剪切支撑等,通过减少地震荷载的传递或改变其传递途径,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III. 抗震设计的方法1. 抗震设计的震级选取抗震设计的第一步是根据地震区域的震级选择适当的设计地震动参数。
根据地震带的划分以及历史地震数据的分析,确定不同设计地震动参数,如地震基本加速度和地震分组等。
2. 结构的抗震设计计算基于选择的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计计算。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配置,进行静力分析或动力分析,计算各种荷载在结构中的传递和影响。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与结构分析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与结构分析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人们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等活动。
然而,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对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与结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在进行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时,需满足以下原则:1.地震荷载计算:首先,需要根据建筑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地质条件以及建筑材料的特性来确定地震荷载的大小。
通过合理计算地震荷载,可以为建筑的结构稳定性提供参考依据。
2.结构形式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具有不同的抗震能力。
常见的高层建筑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筒体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结构形式,能够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3.材料选择:高层建筑中,混凝土、钢材等作为主要结构材料。
在抗震设计中,需要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等。
合理的材料选择对于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4.结构设防:通过采取一些特殊的结构措施,如加强柱底节点、设置耗能器等,可以增加建筑的抗震能力。
结构设防是抗震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确保建筑的安全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的方法在高层建筑的结构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有:1.静力分析:静力分析是指根据结构受力平衡的原理,通过静力学的知识计算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通过静力分析,可以获得结构在静力荷载下的响应,为结构的合理设计提供参考。
2.动力分析:动力分析是指通过模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
常见的动力分析方法包括模态分析、时程分析等。
动力分析结果能够反映结构在地震加载下的位移、加速度和剪力等参数,对高层建筑的设计与改进提供指导。
3.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通过计算机仿真手段对建筑结构进行分析。
利用有限元方法等数值方法,可以模拟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响应,分析结构的强度、刚度等性能,并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三、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案例以某高层办公楼的抗震设计为例,该建筑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原理与技术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原理与技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在现代城市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高层建筑由于其高度和体量的特殊性,地震对其安全性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因此,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介绍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原理和常用的抗震技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人员提供参考。
一、抗震设计原理1.结构强度与刚度:高层建筑的结构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地震力引起的振动。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建筑的高度和使用功能来确定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2.地基条件评估:地基是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其稳定性和承载力直接影响建筑的抗震性能。
在设计中,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和地震灾害评估,以确定地基的条件和选择合适的抗震措施。
3.减震措施:为了降低地震对高层建筑的影响,减震措施被广泛应用。
常见的减震措施包括负摆控制、摩擦阻尼器、液体阻尼器等。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减少建筑结构的震动反应。
二、常用抗震技术1.钢结构:钢结构是一种常见的高层建筑抗震技术。
相比传统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能够更好地抵抗地震力的作用。
此外,钢结构可以采用更轻的构件,减少建筑的自重,从而降低地震荷载。
2.混凝土剪力墙: 剪力墙是一种传统的高层建筑抗震技术。
通过在建筑的主体结构中设置混凝土墙体,起到增加结构刚度和强度的作用,从而提高抗震性能。
在设计中,需要根据建筑的布置和使用功能来确定剪力墙的位置和尺寸。
3.基础隔震技术:基础隔震技术将建筑与地面分离,通过设置隔震层来减少地震荷载传递到建筑上。
常见的基础隔震技术包括弹簧隔震、橡胶隔震和液体隔震等。
4.消能装置:消能装置通过吸收地震震动的能量,减少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常用的消能装置有液体阻尼器、摩擦阻尼器和形状记忆合金等。
5.桥梁技术应用于高层建筑:将桥梁技术应用于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桥梁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可以借鉴其设计原理和技术,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与抗震结构分析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与抗震结构分析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大量涌现,地震灾害对这类建筑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对高层建筑的抗震分析也越来越成为目前国内外的科研热点问题。
本文对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探讨1 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新世纪以来,各大中城市普遍兴建高度在l00m左右或100m以上的以钢筋为主的建筑,建筑层数和高度不断增加,功能和类型越来越复杂,结构体系日趋多样化,抗震的设计难度不断增大。
1.1 抗震设防标准抗震不仅仅是取决于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还要严格的遵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国家根据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震害的严重性确定各地区基本设防烈度,这是各地区抗震设计的基本参数,主要代表地面加速度的大小。
对具体房屋。
需要结合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即确定设计烈度和抗震等级。
对一般建筑,设计烈度就是本地区设防烈度。
设计烈度愈高,抗震能力愈强,但建筑造价也愈高。
1.2合理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确定合理的抗震措施,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确保建筑物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目标。
高层住宅主要采用现浇剪力墙结构、框架一核心筒或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变形能力,抗震性能相对较好。
因此,无论板式住宅还是点式住宅,只要设计合理,都可满足抗震要求。
多层住宅大部分采用砖混结构,目前多采用现浇楼板,并采取设构造柱和圈粱等抗震措施,或者采用框架结构,大大增强了抗震能力。
2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常见的问题(1)缺乏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或资料不全,有的在扩初设计阶段还缺建筑场地岩土工程的勘察资料,有的在扩初设计会审之后就直接进入了施工图设计,有的在规划设计或方案设计会审后就直接进入了施工图设计。
无岩土工程勘察资料,设计缺少了必要的依据。
(2)结构的平面布置,外形不规则、不对称、凹凸变化尺度大、形心质心偏心大,同一结构单元内,结构平面形状和刚度不均匀不对称,平面长度过长等。
试论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设计分析

些消 能元件 , 然后这些 消能元件就 会通过 产生 摩擦 非线性 滞 回变形耗 能来 分散 或者 是吸 收地震能 , 从而减 少建筑 主体 受地震 的 影响, 防止高层建筑 的结构被地震 损坏甚 至 倒塌 。 虽然这个方法可 以大幅度地提高高层 建 筑 的抗震性能 , 但这个方式 的真正施工 实施
2 Q 1
Q : ( )
Ch i na Ne w Te c hn o l o g i e s a nd Pr o d uc t s
建 筑 技 术
试论 高层建筑抗震性 能 的设 计分析
樊 慧
( 太原 市明仕达煤炭设 计有 限公 司,山西 太原 0 3 0 0 0 1 )
1概 述
事实上 ,在建筑结构 的设计过程 中 , 抗 震性 能设 计是 目前 所有高 层建筑 极需认 真 考虑 的问题 。 我 国的高层建筑 主材料一般都 是选 用钢筋混凝土 , 而 高层建筑结 构的复杂 化以及 设计 的新颖 化对 高层建 筑 的抗 震性 能又有 一定 的影响。 较为均匀 的中硬度施工 场地 ,避免在 山崖 、 2当前 高层建 筑抗震 理念 陡坡或者下陷 的地方进行高层建筑施工 。 在人类建 筑史当 中, 人们 一直想要寻求 3 . 3材料选取不 当 个很好 的办 法去抗震 防震 , 随着地质学 家 在 地震较为频繁 的地区 , 除 了要 考虑高
一
因为地基作为所有建 筑 的基础 , 一旦地基不 牢 固, 地 震又 不幸 发生 , 高 层建 筑损 坏甚 至 倒 塌的现象就会极 易出现 。因此 , 在实 际的 高层建筑施T设 计过程 当中 , 优先选择 一些 地势较 低 、 相对平 坦 的场地 , 还 要保 证基 底 的硬度足够大 , 如 一些坚硬 施工场地或 者是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现状及措施分析

05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优化 建议与发展方向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优化建议
优化结构体系
加强构件设计
采用合理的结构体系,如框架-核心筒结构 、筒中筒结构等,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 抗震性能。
对关键构件进行详细设计,如梁、柱、墙 等,确保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以 防止构件在地震中发生破坏。
考虑地震动特性
高层建筑结构的消能减震措施
阻尼器
通过在建筑物结构中设置阻尼器,吸 收和消耗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地震 反应。
调谐质量阻尼器
通过在建筑物顶部设置调谐质量阻尼 器,利用地震时产生的惯性力来抵消 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
高层建筑结构的加固措施
抗震加固
通过加强结构构件的连接和支撑 ,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
02
高层建筑在地震中容易产生过大 的加速度和位移,导致结构破坏 和倒塌。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采取合理的建筑结构 形式和体系,增强结 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
考虑地震动特性,采 取有效的抗震措施, 如隔震、减震等。
提高结构构件的强度 和刚度,确保构件之 间连接的可靠性和稳 定性。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细化,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绿色环保
注重绿色环保理念,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 技术,降低高层建筑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 的能耗和环境影响。
多元化结构体系
探索和发展多种结构体系,以满足高层建 筑多样化的功能和造型需求,同时提高结
构的抗震性能。
跨学科合作
加强与地震工程、岩土工程等相关学科的 合作,共同研究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 关键技术和方法,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国内外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和标准不断完善,强调结构的 性能设计和细部构造。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高层建筑在现代都市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其复杂的结构以及高度,抗震性能成为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的优化技术。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设计: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应考虑地质条件、土壤承载力以及建筑的荷载等因素。
采用适当的基础形式和深度可以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2. 结构体系: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应选用抗震性能良好的方案,如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状墙结构等。
这些结构体系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能够有效吸收和分散地震作用。
3. 材料选择:高层建筑结构的材料选择对于提高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采用高强度、高韧性的钢材或混凝土材料,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强度和延性,从而提高抗震性能。
二、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分析方法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分析:1. 静力分析:静力分析是一种简化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响应来评估其抗震性能。
该方法适用于低层建筑或对于结构刚度较为均匀的高层建筑。
2. 动力分析:动力分析是一种较为准确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来评估其抗震性能。
该方法适用于高层建筑或对于结构刚度较为不均匀的情况。
3.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一种基于有限元原理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通过建立结构的数值模型来模拟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该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并可用于优化结构设计。
三、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优化技术为了进一步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可以采用以下优化技术:1. 设计合理的剪力墙布置:剪力墙是高层建筑中一种常用的抗震结构形式,其布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结构的抗震性能。
通过优化剪力墙的位置和布置方式,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延性,增强其抗震性能。
2. 采用抗震支撑系统:抗震支撑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时提供额外的支撑和稳定性,对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性能分析与改进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性能分析与改进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考虑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崛起。
然而,地震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高层建筑的安全性构成了重大威胁。
因此,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抗震性能的分析与改进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抗震性能的分析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第一步。
工程师需要对建筑的地理位置进行综合考虑,包括地震烈度、地质情况和构筑物的重量等因素。
利用现代抗震分析软件,工程师可以对建筑结构进行详细的模拟和计算,评估其在地震中的响应。
这种分析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并为改进设计提供指导。
其次,抗震性能的改进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
首先是结构的抗震设计。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垂直和水平抗震能力。
垂直抗震能力在建筑物的承载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增加梁柱的断面积和采用适当的加固措施来增强。
水平抗震能力则需要考虑刚度和强度等方面的要求,可以通过合理选取结构材料和采用适当的剪力墙和抗震支撑系统来提高。
此外,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地震时的动力性能。
动力性能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抖动特性和响应。
通过合理的动力分析和设计,可以减小建筑物的位移和加速度,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工程师可以通过增加结构的阻尼和刚度来改善动力性能,同时采用柔性结构和减震装置来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除此之外,对于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结构的整体性能。
整体性能包括结构系统的完整性和合理性等方面。
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需要保证结构系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出现局部破坏导致整体崩塌的风险。
同时,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刚定位设计也可以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总之,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分析与改进至关重要。
通过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结构设计和动力性能等因素,工程师可以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保障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然而,抗震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我们还需要不断改进设计方法,提高抗震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与设计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城市用地紧张与市区地价日益高涨越发显著,于是许多城市中高层建筑的数量日益增多。
由于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地区,而地震对高层建筑的危害较之多层建筑更甚。
因此,对高层建筑抗震安全问题必须引起建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我们应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根据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目标,在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上有所作为,以妥善的抗震措施达到提高高层建筑杭震性能的目的。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分析;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024-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的推动下,城市建筑的层数和高度不断增加,原来越多的高层建筑遍布大小城市。
在高层建筑的安全因素中,地震作为一种随机的、尚不能准确预见和准确计算的外部作用必须给予充分的考虑。
特别是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区,地震基本烈度6度及其以上的可能面积几乎占到全国面积的60%。
所以,高层建筑的抗震抗震性能分析与设计便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迫切课题。
1 我国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分析
1.1高层建筑抗震性能指标与计算
我国目前的高层建筑抗震规范(gb50021-2001)提出了三个水
准的要求,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基于这一标准,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指标设计基本上是以本地区今后50年内,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为基本烈度,应用反应谱理论计算地震作用,以极限状态方法设计构建,并通过二阶段设计法实现。
1)第一阶段按小震状态作用和相关载荷效应的共同组合验算结构构建可承载能力,得到该状态下的结构弹性形变性,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要求;2)第二阶段进行大震或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达到第三水准抗震目标。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关设计理念的限制,我国高层建筑的结构性能安全度还有待大幅提高,在充分考虑空间作用、非弹性构件、材料失效和阻尼变化等因素的前提下,以更科学、严谨的设计与施工确保高层建筑具有足够的抗震可靠性。
1.2我国高层建筑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体系与国际先进国家存在
的差距
我国高层建筑常用框架、框架-剪力墙、剪力墙和筒体等几种结构体系,尽管这些在国际先进国家也常常采用,但选择的材料却存在差异。
在国外发达地区,高层建筑普遍以钢结构为主,而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及混合结构却占了90%。
被建筑商屡屡看中的框架-
核心筒体系,用钢量比钢结构少,还减少柱子断面,所以钢筋混凝土内往往要承受80%以上的震层剪力,有可能由于其弯曲变形引发较大侧移。
为了满足规范侧移限值,不得不加大混凝土筒的刚度或
设置伸臂结构,形成加强层。
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及混合结构相比,钢结构的强度、韧性、延性和强度重量比更优越,抗震性能更好,抗震能力更强。
2 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的设计原则
2.1选择合理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
合理选择高层建筑结构体系,提高高层建筑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及消减地震能量能力,是实现建筑物安全性、经济性的基础。
首先,要将抗震概念融汇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全面考虑建筑物的平立面外形尺寸,抗侧力构件布置、质量分布,承载力分布等诸多因素,提倡平、立面简单对称,构建规则的建筑布置,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和细部处理,确保抗侧力体系的刚度承载力上下变化连续、均匀。
其次,要对有关建筑结构的弹塑性变形和建筑结构构件承载力实施严谨的验算。
建立起具有良好性能的多重抗震结构框架。
主体抗侧力结构刚度的选择应大于规范的阙值,对结构层间位移实行控制。
形成良好的塑性内力重分布能力,有效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所带来的压力。
第三,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底层柱(墙)”的原则,对结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等性能相对薄弱部位采取辅助措施。
2.2尽量选择抗震性能突出的结构材料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抗震能力,实质是不同建筑构件在地震来袭时其承载能力与延展能力的集合。
这就要求我
们在高层建筑中,根据建筑工程的条件,优选抗震性能突出的结构材料。
按照抗震性能比较,不同材料的结构类型性能等级排序为:钢结构、型钢混凝土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砌体结构。
目前我国钢材产量巨大,供应充沛。
因此,尽可能采用钢结构或型钢混凝土结构。
通过减小柱断面尺寸,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在高层建筑中还应注意选用新型建筑结构和材料,减轻结构自重。
在相同地基处理的情况下,利用钢管混凝土承重柱自重可减轻65%左右,从而降低建筑体的重心,减小地震作用时倾覆力矩,提高建筑体稳定性,优化其抗震性能。
2.3构设多道抗震技术措施
构设有效的技术措施是提高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
1)在建筑结构体系设计中保持比较充裕的内部、外部冗余度,适当处理结构构件的强弱关系,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使“有效屈服”保持较长阶段,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2)改变结构的动力学特性,采取软垫隔震、滑移隔震、摆动隔震等方式,减少地震能量输入,减轻地震引发的结构反应;3)采用新型复合材料钢纤维混凝土,阻滞带基体混凝土裂缝的形成,提高建筑混凝土的抗拉、抗弯、抗剪强度,改善建筑结构的抗冲击、抗疲劳、裂后韧性和耐久性;4)采用钢管混凝土柱。
在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中,钢管既是纵筋,又是横向箍筋。
通过钢管内混凝土受到钢管侧向约束导致的三向受压,以及钢骨本身良好的塑性,提高混凝土的延性、抗压强度和极
限压应变。
由于高层建筑在我们的建筑史较短,还没有经历过太多地震的考验,抗震设防仍然处在摸索阶段。
所以,我们应该清醒认识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国际高层抗震设计发展的趋势,为提高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牛发民.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分析与设计.建筑设计管理,2011(7).
[2]张小涛.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分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9).
[3]梁兴文.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