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导学案(教师)

合集下载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4张导学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4张导学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说出长征的原因、过程、意义;2.了解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理解其重大历史意义;3.体会红军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难困苦、敢于牺牲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自主学史——梳理核心知识体系二、合作探史(历史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1.仔细阅读课本81页,并结合以下两则材料,归纳红军长征的原因? 材料一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材料二 红军五次反围剿斗争史实中 国 工 农 红 军 长 征 原因: 红军第 次反“围剿”失败 ,党中央被迫转移。

开始: 年 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 革命根据地。

故事(事件):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吴起镇会师胜利: 年 月 会师 意义: ①粉碎了 消灭红军的企图,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 ,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④红军长征播下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转折: 年 月召开的 会议。

2.结合遵义会议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结合史料探究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材料1:我们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习近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材料2: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达到了目的,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材料3: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

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在漫长的艰苦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三、学以用史——巩固新知1.(2020·贵州黔南)8.电视节目《百战经典·伟大的会议》对右图这样解说:“一座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17课奇妙的克隆导学案

17课奇妙的克隆导学案

17课《奇妙的克隆》导学案【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我国遗传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

19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 1936年获哲学博士。

193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

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

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2、关于克隆克隆是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就是“复制”“拷贝”生物。

它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受体”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内。

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它们有本质的不同。

胚胎细胞克隆属于异体复制,“复制”的是提供受精卵胚胎的下一代,相当于生了个“多胞胎”;体细胞克隆属于自体拷贝,“拷贝”的是提供体细胞的动物本身。

从技术操作看,后者的难度比前者大。

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繁衍()囊胚期()蟾蜍()蝌蚪()鄞县()性腺()胰蛋白酶()分泌()濒临()孵化()二、快速阅读,感知课文:(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2)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联系课文的有关介绍,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吗?(3)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4)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学生自由发言)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1)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2)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

(3)、“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5)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6)文章最后一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青年闰土导学案教学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青年闰土导学案教学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青年闰土》导学案教学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青年闰土》导学案教学案17、《青年闰土》学习目标:一、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二、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背诵第一自然段。

3、明白得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情感的转变。

4、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那个人物的特点。

五、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绩。

学习重点: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述,体会闰土那个人物的特点。

学法提示:本文是写人的文章,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是表现人物的大体方式,本文抓住这些特点,把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

认真读课文,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述,体会闰土那个任务的特点。

学习预备:查阅资料,了解《故乡》的作者及与本文相关的一些内容,为学习文章做好预备。

课时安排:建议两课时学习进程:(一)课前预习学习提示: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念书,借助工具书明白得字词,难读难懂的地址多读几遍。

把自己的能力展现一下吧:一、我会写kuàxiàchúfánɡcìwei chùshenɡmínɡhuǎnɡhuǎnɡ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畜生(chùxū)五行(xínɡhánɡ) 青年(sh ào shǎo)空间(kōnɡkònɡ) 3、辨字组词扭()胯()畜()贼()橱()纽()挎()蓄()贱()厨()4、通过读文,我明白课文描述的是事、课文重点写了、、、四件事。

最后写我体会到。

五、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得很有特点,我情愿尝试背诵第一自然段。

六、我有几点疑问想与同窗交流。

7、我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是(二)合作探讨一、找出描述闰土外貌的段落多读几遍,体会人物特点。

学法提示:一样情形下,咱们熟悉、了解人物的时候,第一要看他的外貌。

阅读课文,画出描述闰土外貌的句子。

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体会到什么?再与小组的同窗讨论交流,归纳出闰土那个人物的特点。

第17课《中国石拱桥》导学案

第17课《中国石拱桥》导学案

平凉十中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第17课《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二次备课记录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审核:学习目标:1.了解说明文这一文体。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学习过程:一、导入课文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由茅以升创作的《中国石拱桥》,了解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二、目标导学(见“学习目标”)三、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茅以升(1896~1989),江苏省镇江市人,中国桥梁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20世纪30年代,设计并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

2.生字词语弧.形()拱.桥()陡坡..()匀称. ( ) 桥墩.( )推崇. ( ) 河堤.( ) 惟妙惟肖. ( ) 巧妙绝伦.( )3.文体介绍说明文: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所以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列(画)图表、摹状貌、作引用、作诠释、分类别;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简洁性、生动性。

四、自主学习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

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读错的地方,请帮助纠正。

速读课文,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总说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第二部分(3~8)段,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第三部分(9)段,说明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第四部分(10)段,说明中国石拱桥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

五、当堂练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弧()形拱()桥陡()坡匀()称孤()独徒()手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惟妙惟肖雨后彩虹B.巧妙绝轮长虹饮涧C.古朴美观朝野佥载D.横跨洨河千态万状3.解释下列词语。

语文:第17课《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语文:第17课《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第17课《智取生辰纲》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线索,把握情节。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3、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水浒》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课文所选的这一部分是从杨志押解生辰纲上路开始写起的,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虽然是节选,但有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趱行()虞候()嗔怪()尴尬()()厮()朴刀()恁地()怨怅()兀的()怄()喏喏连声()芥菜()剜口割舌()忒()舀酒()罗唣()面面厮觑()聒噪()晁盖()三阮()庵()2、词语解释晓事:寻思:忍气吞声:喃喃呐呐:分说:絮絮聒聒:热不可当:出没:勾当:死心塌地: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杨志拿着藤条,()打去。

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

杨志()。

只见两个虞侯和老都管(),也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

4、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

(2)、那七人道:“你颠倒问,我等是小本经纪,那里有钱与你。

”5、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水浒》第十六回。

《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为题材的长篇()。

作者是()。

二、探究展示1、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全文的内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6、小说中环境描写是怎样的,请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明确:明确:明确:10、伏笔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请你找出文中的两处伏笔。

明确:三、练习反馈通读全文后,想一想一智用。

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

《与妻书》导学案(教师版)

《与妻书》导学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一.课题:《与妻书》(粤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7课)二.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2.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舍一己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领会“吾至爱汝,既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先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民主战士林觉民就是一位至情至性的真豪杰、大丈夫。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那感人至深的绝笔——《与妻书》。

(播放电影《百年情书》剧照)二.课前自主【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福州人。

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学习时,即深受民主思潮影响,倾向革命。

1905 年,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在此期间读了许多革命书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1911 年,参加广州起义,起义时,领先袭击总督衙门,负伤被捕。

在督衙受审时,他毫无惧色,且当众演说,声讨清廷反动罪行,宣传革命思想,后从容就义,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代表作品有论文《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小说《莫那国之犯人》和译作《六国宪法论》。

(二)背景资料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导学案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导学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学习目标:掌握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北方各族的内迁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教学难点】西晋的短暂统一的原因。

【教学重点】西晋的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掌握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北方各族的内迁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自学指导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先学后教:请认真默读课本P85--88,要求:(1)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下列1—3题的答案,理解并准确记忆,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

1.西晋建立的时间,人物,背景,统治特点和影响。

2.八王之乱的背景,爆发和结果。

3.理解北方游牧各族的内迁和十六国,前秦建立的概况。

时间十分钟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四、先学(一)学生进行紧张地自学,教师巡视,做适当的点拨,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二)检测过渡语:找到答案能准确记忆的请举手。

找到了我们来讨论思考题.1.提问。

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回答,答错子,尖子生进行更正.2.书面检测:PPT题选择题1.西晋的建立者是()A. 司马懿B. 司马昭.C. 司马炎D. 司马睿2.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A.魏蜀吴B. 蜀魏吴C.吴蜀魏D. 蜀吴魏五、后教纠错2、表扬满分学生过渡语:全对的同学请举手,统计全对人数并提出表扬过渡语:统计未满分的人数六、当堂训练做助学第17课选择题和材料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生命时钟》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生字,理解“精神焕发”“盗窃”“大螯”“花卉”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段。

3.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生物节律现象、特性以及生物节律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激发学生对多彩的生物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愿望。

4.了解课文举例说明的方法,领悟课文中先总后分的表达方法。

5.会用关联词“不仅……而且……”“除……还有……”“不是……而是……”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举例说明生物节律现象、特性的内容;揣摩课文表达顺序,了解课文举例说明等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1.看图设疑。

提问:在一幅海边招潮蟹图上添画一个钟面,你不觉得奇怪吗?对此你有什么猜想?
2.揭示课题。

招潮蟹和时钟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了解。

(板书课题:17.有趣的生命时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同学三读课文,在书上勾画批注相关内容。

一读(放声读),读准音、读顺句,不好读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多读几遍。

二读(小声读),思考:什么是生命时钟现象?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生命时钟现象?
三读(默读),边读边想,看看阅读中有哪些问题不太明白,准备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2.检查自读情况,交流自学成果。

(1) 出示生词:精神焕发、盗窃、大螯、花卉。

指名读、齐读。

出示带生词的句子,逐句指名读;抓“焕”字理解“精神焕发”,联系句子说说在文中的意思;说出自己对“盗窃”的理解;看图理解“大螯”。

(2)指名说说不好读的地方,指导学生练习读正确、读顺畅。

(3)通过阅读,你了解了什么是生命时钟?指名结合课文内容交流,不做深入讨论。

(4)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生物时钟?教师相机点拨:第1段抓总结概述句,第2段抓过渡句,第3~5段抓总起句(中心句)。

在学生交流中,以各种形式朗读课文,了解各种构段方式。

(5)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老师梳理归结,用以引导进一步学习。

三、结合资料,阅读第1段
1.同学们觉得“节律”不太好理解。

请大家读读第1段,联系课文,揣测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指名交流后,请学生查查词典,说说词典上的意思。

再请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什么是生物节律。

小结:生物节律是生物在进化的漫长历程中,在体内形成的一种近似钟的机构,它能够随着时间的变化,调节本身生理活动,使其在一定的时期开始、进行和结束。

我们也俗称“生物钟”。

2.生物节律有两个关键词:时间、活动。

再读第1段,列出课文所述动物、植物的活动时间表,想想作者是怎样说明什么是生物时钟的?
动植物名活动时间活动周期
交流,小结:课文采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什么是生命时钟,同时指出了像这些动植物一样,活动周期接近一昼夜(24小时)的就是昼夜节律。

3.请6名同学分读一二句,齐读第三句,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先分别举例,然后总结规律。

)
4.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分号、省略号,领悟课文句子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第1段。

四、小结本课,布置练习
1.课文介绍了关于生物节律的有关知识。

在学习第1段时,我们知道课文采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问题,通俗易懂。

我们在下节课的学习中,进一步了解这种说明方法。

2.当堂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同桌互背、老师抽查)。

第二课时
一、抄写句子,引入学习
1.抄写句子。

(1)招潮蟹不仅随着潮水的起落觅食,而且随着潮起潮落改变身体的颜色。

(2)许多实验都表明,生物的昼夜节律并不是直接由昼夜变化引起的,而是生物体内存在一种生命时钟。

(3)生物除昼夜节律外,还有年周期节律。

(4)生物节律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2.小黑板出示这些句子,订正。

3.朗读抄写的句子,回忆课文,说说分别涉及课文哪些段落?
二、紧扣句子,领悟表达
1.自读课文,想想抄写的4个句子在各自段落中起了什么作用。

2.出示句子:招潮蟹不仅随着潮水的起落觅食,而且随着潮起潮落改变身体的颜色。

(1)这句话讲了哪两层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请你读出这种关系。

指名朗读,请学生在关联词下加着重号,齐读句子。

(2)课文是怎样具体写这两层意思的?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关于第二层意思,学生理解困难,可以结合课前搜集的关于“潮汐”的资料,帮助理解。

小结:招潮蟹觅食、身体变色的周期因与潮汐时间一致,所以叫潮汐节律。

3.像这句话这样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还有吗?请你找一找。

学生找出后,出示句子:生物除昼夜节律外,还有年周期节律。

(1)读句子,说说表示这种关系的关联词。

注意提醒学生:课后题标的是“除……还有……”,其实,常见的格式是“除了……还有……”“除……外,还有……”。

(2)课文哪些段讲了昼夜节律?这段要讲什么节律?读课文,说说什么是年周期节律。

(3)仿照第一段的样子,改写本段。

(冬天降临,小燕子飞到温暖的南方避寒;春回大地,燕子又飞回到北方筑巢、觅食、生儿育女。

兰花在春天争艳,荷花在夏天盛开,菊花在秋天怒放,梅花在凛冽寒风中散发出幽香……这些生物的活动是按着年的节律周期进行的。

)
(4)指名交流、师生评点。

(5)结合搜集的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周期的节律?请用上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说一说。

4.节律的周期多种多样,那生物节律是不是也变化多端呢?当学生用第三段第一句回答后,请学生举例说明。

出示句子“许多实验都表明,生物的昼夜节律并不是直接由昼夜变化引起的,而是生物体内存在一种生命时钟”。

齐读,说说这句话肯定什么,否定什么,用什么关联词表示的。

你能造一个表示选择关系的句子吗?
5.我们为什么要了解、研究生物节律呢?出示句子:生物节律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读句子,读最后一段。

三、回顾全文,揣摩顺序
1.学完这篇课文,你了解了哪些关于生命时钟的知识?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各段之间的前后联系。

在表明段间联系的地方作简单批注。

指名交流。

四、完成练习,适度拓展
1.课文举例介绍了有趣的生物节律,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搜集更多相关的例子,大家交流。

2.课内完成课后第2题。

3.课外预习第18课《送你一片绿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