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贮藏过程中的品质的变化

猪肉贮藏过程中的品质的变化
猪肉贮藏过程中的品质的变化

猪肉贮藏过程中的品质的变化

年级:

学号:

姓名:

专业:

指导老师:

摘要:本实验主要研究猪肉在(常温)贮藏过程中各项指标(包括PH值,肉色大理石纹,弹性,嫩度,色泽,失水率以及挥发性盐基氮)的变化。

关键词:猪肉贮藏变化品质

一.前言

1.研究的意义

肉中在室温下放置的时间稍久,因受外界微生物的侵染,以及肉内部自身酶的作用,会产生种种生理生化变化,以致腐败变质。但猪肉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副食品,具有补虚强身,滋阴润燥、丰肌泽肤的作用。凡病后体弱、产后血虚、面黄赢瘦者,皆可用之作营养滋补之品。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 ,对猪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那些价格低、品质差的猪肉制品越来越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猪肉品质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

研究目的是知道肉的品质包括那些方面;掌握肉的各种品质的检测方法;了解猪肉的特点及市场前景。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是猪肉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对于了解猪肉的储藏中肉品的质量变化,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保障猪肉的食品安全有着着重要意义。随着消费者和食品加工业对肉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猪肉品质的改良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学者也相继从肌肉组织学、生理生

化指标和遗传学等方面对猪肉品质进行了相关研究。以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猪肉的品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食品安全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近年的“瘦肉精”等事件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猪肉的品质变化,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为研究新的贮藏方法,保障肉的贮藏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现在,国内外都在研究猪肉在储藏中的各种生理生化变化,肉品的颜色,组织状态、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等发生变化都严重影响肉的品质。已经有研究表明肉的贮藏过程发生的质量变化,通过对肉制品的研究,制出相应的标准,研发出相应的保藏方法。发达国家在猪肉品质检测方面有大量的研究与应用,国内研究相对较少,导致许多非新鲜的猪肉在市场上大量销售。其中,国外先进的检测技术包括超声波检测技术,图像与光谱检测技术,电鼻子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在猪肉品质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国内对猪肉无损检测技术有近红外光谱技术,人工嗅觉和人工味觉触觉检测技术、超声波检测技术等,在市场上多数使用嗅觉触觉视觉等技术检测但由于没有专人带领检

测或是培训使得许多检测不标准,结果偏差很大,近年猪肉市场的波动很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猪肉的品质没有的到很好的保障,所以国家在这方面也开始大力着手开发研制新技术。

另外,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关系到人民大众的健康,研究出肉制品质量变化链,找出肉品腐败临界点,对于预防肉制品的变化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实验仪器及用具: PH计、色差仪、半微量定氮器、微量滴定管、分析天平、不锈钢盆、菜刀、砧板、土壤膨胀测定仪、温度计、恒温水浴锅、计时器、肉类嫩度仪、三角瓶、烧杯、漏斗、手动压力机、尺子、滤纸。

(2)、实验试剂:蒸馏水、硼酸吸收液(20g/l)\、氧化镁混悬液(10g/l)、0.01 mol/l 盐酸标准溶液、甲基红乙醇指示液、次甲基蓝指示剂。

(二)研究方法

1.pH值的测定:取一定量的肉将其跺碎,用蒸馏水浸泡10分钟,然后直接用pH计伸到液面下面测。

2.肉色评定:使用比色卡对实验肉品进行评估:灰白色,1分(劣质肉);微红色,2分(不正常);正常鲜红色,3分(正常);微暗红色,4分(正常);暗红色,5分(不正常)

3.大理石纹的评定:大理石纹反映了一块肌肉内可见脂肪的分布状况。取猪背最长肌肉样,切片,用目测评分法评定:脂肪只有痕迹评1分;微量脂肪评2分;少量脂肪评3分;适量脂肪评4分;过量脂肪评5分.

4.弹性的测定:取肉样平放于桌面上,用手指进行按压,感知弹性的大小并观察凹陷回复的速度,用语言进行描述记录。

5.嫩度的测定:顺纤维方向取肉样50g,用自封袋包好,置于70℃水浴中加热至中心温度70℃保持15min,廷肌纤维方向取直径为 1.27~1.3cm 熟肉样三分,置于肌肉嫩度仪上进行嫩度的测定。

6.熟肉率:取一定肉样,用精度为0.1g的天平称重后,置于蒸锅屉上用沸水在

蒸煮45min,取出后冷却30~40min或吊挂于室内无风阴凉处30min后,称重,以下公式计算:熟肉率(%)=(蒸煮后肉样重/蒸煮前肉样重)×100%

7.失水率:切取肉样应在不吸水的硬橡胶板上进行。用精度为0.01克的天平称量肉样重量。然后将肉样置于两层医用纱布之间,上下各垫18层定性中速滤纸,滤纸外层各放一块硬质塑料板,然后放置于钢环允许膨胀压缩仪平台上,加压至35千克,并保持5分钟,撤消压力后立即称量压后肉样重。最后:失水率(%)=(压前肉样重-压后肉样重)/压前肉样重*100%

8.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半微量定氮法:

将肉样除去脂肪后,绞碎拌匀,称取约10g置于锥形瓶中,加100ml 水,不时振摇,浸渍30min后过滤备用。

装好半微量凯式定氮仪,将盛有10ml硼酸吸收液及5—6滴混合指示剂的锥形瓶置于冷凝管下端,并使端口处于液面以下。准确吸取5.0ml上述滤液于蒸馏器反映室内,加5ml氧化镁混悬液,迅速盖塞,

并用水封口,通入蒸汽,蒸馏5min后停止,吸收液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蓝紫色为终点,同时做试剂空白对照。

结果计算:

X={(V1-V2)*C*14/(m*5/100)}*100

X—每100g试样中挥发性盐基氮,mg

C—盐酸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V1—测定样液时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2—试剂空白所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

m—试样质量,g

14—1 mol/l盐酸标准溶液1 ml相当的氮质量,mg

[判断标准≦20mg/kg]

三.实验结果

PH 随时间变化折线图

失水率随时间变化折线图

四.结果分析

由上述实验结果图表和折线图分析可得:

[1]气味变化的原因:①细菌迅速繁殖而导致鲜肉变质,气味变坏;② 36摄氏度下,猪肉中酶的活性高,成熟快,也易变质腐败,气味边变坏。

[2]弹性变差的原因:肉在贮藏过成中微生物大量繁殖,使肉腐败,蛋白质分解,而使弹性变得不好。

[3]PH变化的原因:猪肉中糖原酵解产生乳酸和蛋白质降解使PH不断下降。

[4]嫩度变化的原因:与猪肉的成熟程度有关系,以及猪肉腐败变质后,其嫩度也降低。

[5]失水率逐渐升高的原因:猪肉失水率主要受ph和僵直成熟等因素的影响。

[6]挥发性盐基氮变多的原因:贮藏过成中微生物大量繁殖,在细菌酶作用下,蛋白质分解形成挥发性盐基氮,微生物繁殖越多,肉的腐败程度越大,挥发性盐基氮的含量越多。

五.总结

通过本次对猪肉贮藏过程中的品质的变化的实验让我认识到猪

肉在常温储存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感官品质会随之下降,主要体现在气味逐渐变坏;猪肉弹性的降低;色泽评分降低;由实验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猪肉的物化性质的改变,时间延长,猪肉中的挥发性盐基氮的含量逐渐增多;猪肉嫩度先降低,再升高,最后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程度;失水率逐渐升高;pH逐渐降低。

六.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对猪肉储藏的试验中,了解了猪肉在常温贮藏下肉质感官品质的变化和各类指标的变化,深入认识了对于肉质品质的指标以

及检测方法,在实践中学习,在实验中进步,因为在本次试验中得到充分的动手机会,大大提高了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实验贴合日常生活,能够更好的把生活和学习相结合,更加有实际意义,由于经验的缺乏,在实验中出现了材料浪费,进度缓慢的现象,今后应该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

参考文献:

[1] 南庆贤. 肉类工业手册[M ].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775一776.

[2] 成芳,廖宜涛,马君伟. 猪肉品质无损检测研究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36(2):199~206,2010

[3] 曹程明肉蛋及制品质量检验。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7

[4]GB/T 5009.44- 2003 肉与肉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家标准,2003:9- 12.

[5] 李汉昌.肉类新鲜度的保持和检测[J].肉类工业,2003(7):9~12

[6]张水华.食品分析实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

[7] 肖蓉,陈韬.肉品工艺学实验指导.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2008.6

[8]郭亚平,张永春,陈宇.鲜肉中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测定的不确定度评定,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1.2

[9] 周光宏.肉品加工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7

肉品品质标准化检验示范的内容

肉品品质标准化检验示范的内容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肉品品质检验标准,规范肉品品质检验行为,推行肉品品质标准化检验活动的开展,依据《吉林省畜禽屠宰管理条例》及国家肉品品质检验的有关标准,以生猪为例,制定如下示范参考内容: 一、肉品品质检验制度。 在肉品品质检验制度建设上,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成立肉品质量部,独立于各个部门之间,直接对企业负责人负责,在肉品品质检验及病害肉处理方面,在企业中,应当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2、具有与屠宰规模相适应,经省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肉品品质检验人员。 3、具有完善的肉品品质检验制度,并上墙公示,屠宰企业相关员工必须熟悉,并遵照执行。 4、制定了畜禽屠宰工艺流程图及肉品品质检验关键点,形成完整的工艺流程,上墙公示,并使每个员工熟知。 5、制定了每个工作岗位的岗位说明书,岗位职责,在该岗位和质量部门负责人,必须熟知。 6、制定了检验人员学习和培训制度。

7、在生产线中,标明肉品品质检验关键点。 8、肉品品质检验人员实行执证上岗,并统一服饰,用以区别其他工作人员。 9、建立肉品品质检验人员的卫生要求。按GB/T 19479-2004中的4部分要求。 二、肉品品质检验的实际操作。 肉品品质的具体操作应当按照GB/T17996—1999执行。具体到每一环节,应达到以下要求。 1、入厂检验:①索要产地检疫合格证或出县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明及运输检疫证明,同时检查耳标。②卸车时,进行群体检查,发现可疑猪赶入隔离圈,继续观察;伤、残猪送急宰间进行急宰处理。③检查有无灌水猪。 2、待宰检验:①待宰期间,观察有无漏检的病猪。②待宰期间是否按照《生猪屠宰操作规程》要求的停食12—24小时,充分饮水至宰前3小时。 3、送宰检验:①送宰前,检验人员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签发《宰前检验合格证明》,注明货主、头数,车间凭证屠宰。②检查生猪淋浴是否按照《生猪屠宰操作规程》进行。③赶猪时,是否按照《生猪屠宰操作规程》进行。 4、头部检验:建议在脱毛上滑轨后进行。①检查头颈部有

提高猪肉品质的途径

?提高猪肉品质的途径 ?日期:2007-08-15编辑:本站编辑评论:0条 ?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很多,本文仅从饲料营养角度出发,给出改善猪肉品质的营养学措施。 1、蛋白质水平 降低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添加合成氨基酸可以降低猪肉背膘厚度,增加眼肌面积和瘦肉率。 另外,饲料中不同的原料将会影响猪体内粪臭素的含量从而影响猪肉风味,如饲喂高剂量花生饼将使背膘中粪臭素含量从0.09mg/kg提高到0.12mg/kg。而饲喂酪蛋白则能降低它的含量。此外在饲料中添加易消化纤维或非淀粉类多糖,尽量减少未降解蛋白在大肠中的发酵,也可以改善猪肉的风味; 2、肌肽 肌肽是大量存在于动物肌肉中的一种天然二肽,它可在体外抑制被铁、血红蛋白、脂质氧化酶和单态氧催化的脂质氧化作用。日粮中添加0.9g/kg肌肽,可改善肉色和提高骨骼肌的氧化稳定性,并与维生素E具有协同作用。也有人曾把它作为贮存熟肉的一种酸败抑制剂。 3、饲粮脂肪 猪能完整吸收脂肪酸并沉积于脂肪中.因此,可以通过改变饲粮中的组分和含量来改变猪肉的脂肪酸类型和水平。从理论上讲,猪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越好,因为这样的脂肪对人体的健康有利。但在生产实际中,这类猪肉不耐贮存.脂肪容易氧化腐败产生异味,对肉品深加工很不利。因此,日粮中脂肪的添加量要适当。 4、矿物元素 (1)铜通过静脉注射铜复合物,可增加猪肌肉的相对重。 (2)铁铁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重要组分,对保持正常肉色具有重要作用。铁缺乏时会 导致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使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的清除发生障碍,过氧化氢作用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巯基影响膜的完整性。但过量的铁会导致自由基增加,加剧了脂质过氧化,使肉质下降。因此,应该尽量避免在猪日粮中使用高铁。 (3)铬铬能促进脂肪分解和蛋白质合成,从而改善胴体品质。通过补铬可以降低血清中皮 质醇的含量和提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使动物更安定,据报道,给生长育肥猪补铬不但可增力口猪肉产量和瘦肉率,而且可降低猪的屠宰应激。在饲粮中添加200ug/kg铬可提高育肥猪的瘦肉率4.83%,而且在肥育猪60kg时添加效果更好,铬还能促进脂肪的分解和蛋白质的合成,降低脂肪总量和脂肪率。 (4)硒硒是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它作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CSH-Px)的组成成分起着抗 氧化作用,CSH-Px广泛存在于机体的所有组织中,可以防止细胞膜的脂质结构遭到破坏,维持膜的完整性。通过防止脂质过氧化的发生来提高肉质。在生长育肥猪日粮中添加有机硒的试验

肉品品质检验管理规定

肉品品质检验管理规定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肉品品质检验管理制度 一、为加强肉品品质检验管理,保证出厂(点)的产品经检验合格,特制定本制度。 二、肉品品质检验人员应履行保证肉品品质,防止人畜共患疾病和动物疾病传播的责任,遵守国家、自治区规定的肉品品质检验规程等法律法规。 三、肉品品质检验分宰前检疫和宰后检验。宰前检疫包括验收检验、待宰检验、送宰检验。宰后检验必须与屠宰操作流程同步进行,对每一生猪进行检验。检验工具必须实行一头一消毒,刀具消毒水温不低于82℃。 四、宰后检验岗位设置 (一)头部检验; (二)体表检验和胴体初检; (三)内脏同步检验; (四)复检、盖章: 检验人员应详细记录全部检验结果,对检验出的不合格肉品,严格按照无害化处理规定处理。 五、肉品品质检验内容包括: (一)健康状况; (二)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以外的疾病;

(三)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 (四)有害物质和有害腺体、病变组织、种(阉)畜; (五)屠宰加工质量、胴体放血是否干净、有无外伤、有无出(充)血点、斑块、色泽是否良好; (六)机械损伤; (七)其他影响肉品质量和国家规定的检验项目。 六、肉检人员须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工作鞋帽,佩带上岗证章,提前15分钟上岗,做好班前准备工作。严禁肉品品质检验人员不在岗生产和不按肉品品质检验规程操作。七、肉品品质检验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各环节、各工序的加工质量,如实填报记录台账,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向有关负责人汇报;发现可疑烈性传染病生猪时,应立即停止生严,封锁现场,上报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八、割除部分须放入专用容器中,用专用车辆送到无害化处理间进行无害化处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将检出的不合格内脏或割除下来的病变部分带出厂(点)外。 九、检验人员应将全部检验结果及处理情况详细记录,填写《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肉品检验情况登记表》。 十、确定为合格的肉品,加盖印章或标识准予出厂(点);检验不合格的肉品加盖无害化处理章;未经检验的肉品一律不准盖章。

品质基本规则(1)

品质基本规则 前言 生产活动中会发生各种变化和异常。本基本规则是在点滴积累过去发生的不良原因、已明确的不合格因素等经验中得出的,是为了防止同样错误的再度发生。因此,这个规则是在过去的失败和渡过那失败时所得到的经验中归纳出来的,所以要切实掌握并灵活运用。 彻底遵守基本规则 1、作为确保产品品质的基本规则,4个基本条件非常重要。每项的遵守程度关系到基本品质的确保,并进一 步影响全数的保证。 2、基本规则的彻底遵守需要上至管理者、监督者、下至作业员在明确职责和责任的同时,在难度大的作业 (有X有弛)、用目视判别断正常与异常等方面下工夫,全员在各个领域、立场发挥才能,对于进行改善是非常重要的。 3、以前因在变化点担当作业的监督者和购入管理者的不熟悉及违反规则而导致辞发生的不良情况居多,因 此为了从管理者到监督者彻底遵守并执行各项规则,当场反复验证是非常重要的。 4、制定正确、易于执行的标准基本规则,若一旦制定,就必须遵守。 基本的4个条件 一、作业程序(Q重点)规则 (监督者用) 1、1A一次性合格确认前必须制成含数量增减在内的《作业标准书》。 2、指示作业员如何抓住品质重点、程式序或时机并在生产中的作业方法和全数检查的记录中体现。 3、在变更设计、工程、不良发生等(变化点)的更改须及时进行。 4、要充分理解产品的重要性和机能。 5、须亲自试作感觉后教导其他人,让分阶段也试作5次以上,确认他人对作业的理解度和熟练度。 6、《作业标准书》要摆放在临近生产线的醒目位置上,以便于随时查看,并要随时确认有无遵守作业规则。 (作业者用) 1、无《作业标准书》时不可生产。 2、理解《作业标准书》并熟练掌握,无论何进何地都要严格遵守程序。 3、难以遵守《作业标准书》内容时,即时向监督人申请变更。 4、作业前需确认相应的《作业标准书》的内容。 二、红箱规则 (一般用) 1、掉落在地面的部品、产品要作为不良品放进“红箱”。 (监督者用) 1、“红箱”必须放在操作员伸手可及的地方,以便发生不良时能立即投入。 2、“红箱”要记录负责人的XX。 3、“红箱”的记录要由当值的负责人管理。(必须分工确认、报废、修理或退还给前工程的负责人) (作业者用) 1、发现不良品时要标时不良处,以避免刮伤、混料等二次不良的发生,并作为异常处理,放进“红箱”内。 2、觉得与平时异常的产品,要作为不良品放进“红箱”内,并报告给负责人。

影响猪肉品质的遗传因素

影响猪肉品质的遗传因素 养殖户都知道的一个道理就是,猪肉品质好,猪价才能卖的好价钱,那么影响猪肉品质的又有哪些因素呢?我想这肯定是养殖户比较关心的问题,因此小编特此整理了影响猪肉品质的几大因素如下: 1、主要的肉品质性状对肉品质的评价有许多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影响肉品质的客观因素有: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许多专家、学者对猪的遗传基础作了大量的研究发现,起决定作用的是遗传因素。 2、品种 早期肉质的遗传研究集中于品种的差异,但是许多特定的品种对肉质的影响是由于单基因的作用。这提示我们要揭示单基因的作用而不是品种。 3、猪肉用性状的基因标记 3.1 主基因 3.1.1 猪氟烷基因 猪应激综合症(porcinestresssyndrome,PSS)是导致PSE肉的原因。灰白水样肉(pale,soft,exudative,PSE)是猪肉的一种重要质量缺陷。特点是肌肉呈灰色,质地软,具有渗出性和水性。食用质量一般低于正常质量。研究发现影响PSE肉的单个主效基因——氟烷基因(HAL)是位于猪6q1.1-1.2的RYR1基因。其作用机理在于当RYR1基因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时,显性正常基因(HalN)突变为隐性基因(Haln)时,引起猪应激时骨骼肌钙离子的非正常释放。如果猪携带有两个隐性突变基因。基因型为Halnn时会产生PSS和PSE肉。应用PCR技术可鉴定这三种基因型。因而可以控制畜群朝理想的方向发展。 3.1.2 猪酸肉基因(Renderment,Napole,RN) RN基因又叫酸肉基因(acidmeatgene),RN位点是影响猪肉质加工性状RTN(“Napole”technologicalyield)的主效位点。法国Milan等,瑞典Mariani等均将RN基因定位于15号染色体,一种商用、有效的RN位点的DNA标记鉴定技术已被提出,将为RN-从群体中清除提供条件。 主基因的发现为我们提高肉质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我们可以按照选择的要求对群体施加影响,从而减少变异,加速新基因的固定。另一方面,主基因可以使我们为特定的市场培育不同的品系。此外,可以利用主基因培育适合不同市场需求的品种。我们只有明确了肉品改良的目标,才能正确应用主基因,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 3.2 影响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fat,IMF)的基因

生猪肉品品质检验人员考试

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正确答案序号前选择) 1: 我国动物传染病防疫工作的指导方针是(???)。 【1分】? ?A:检疫为主? ?B:预防为主? ?C:治疗为主? ?D:扑杀为主 2: 国家对肉品品质检验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从事肉品品质检验的人员必须具备什么学历以上或同等学力水平并考核合格上岗(???)?? 【1分】? ?A:初中? ?B:高中? ?C:中专? ?D:大专 3: 肉品检验以(??)检验为主,必要时辅以细菌学、血清学、组织病理学和理化学等化验室检测。

【1分】? ?A:肉眼? ?B:化验? ?C:理化? ?D:感官 4: 检疫申报应当在屠宰前几小时向驻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 【1分】? ?A:1天? ?B:3小时? ?C:6小时? ?D:12小时 5: 目前,国家对生猪实行定点屠宰(????)。 【1分】? ?A:集中检疫? ?B:分散检疫? ?C:随机抽检? ?D:宰后检疫 6:

进入屠宰厂(场、点)的动物,应当附有(???),并佩戴有农业部规定的畜禽标识。 【1分】? ?A:车辆运输消毒证? ?B:《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C:非疫区证明? 7: 屠宰车间墙裙高度不应低于(???) 【1分】? ?A:2米? ?B:米? ?C:3米? ?D:米 9:生猪屠宰过程一般不得超过多长时间?(????) 【1分】? ?A:30分钟? ?B:40分钟? ?C:45分钟? ?D:60分钟 10:从宰杀放血到猪屠体浸烫(或剥皮),放血时间不少于(??)

?A:2分钟? ?B:3分钟? ?C:4分钟? ?D:5分钟 8:进入车间的个人卫生程序(?????) 【1分】? 11:烫毛时间是(????) 【1分】? ?A:颌下淋巴结? ?B:耳下腺淋巴结? ?C:腹股沟淋巴结? 12:猪在放血后、入池前,先剖检的淋巴结是(????) ?A:颌下淋巴结? ?B:耳下腺淋巴结? ?C:腹股沟淋巴结 13:检验猪的颌下淋巴结的主要目的是有无(??)? A:囊尾蚴? ?B:旋毛虫?

屠宰检疫过程中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

综述 屠宰检疫过程中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肉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猪肉不仅要卫生,而且还要口感好。然而,在屠宰检疫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多方面的因素对猪肉品质造成不良影响。本文主要综述了屠宰检疫过程中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为今后降低屠宰检疫过程中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的发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屠宰检疫;猪肉品质;因素 1.屠宰前的人为因素 1.1 屠畜的宰前应急 宰前应急主要是由于管理不当等人为因素所引起,如运输、拥挤、捆绑以及过度惊吓等。有的员工可能对猪比较粗暴,野蛮的驱猪、卸猪、甚至殴打,致使生猪皮肤、肢体或内脏受伤,造成皮下淤血、受到惊吓或刺激。宰前的各种应激反应会导致PSE肉(白肌肉)和DFD 肉(猪宰后肌肉pH值高达6.5以上,形成暗红色、表面干燥的干硬肉)的发生,影响肉品外观和内在质量。[1] 1.2 候宰时间太短 生猪在运输中急剧的温度变化、挤压、强行驱赶等因素会引起生猪的应激反应,其结果是造成生猪体温升高,心跳加快,耗氧量增加,导致机体代谢发生异常,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类分泌增加,糖元酵解过程加强,产生大量乳酸和磷酸等酸性产物。未经静养的生猪,其应激反应将造成宰后PSE肉的增加,影响猪肉品质。GB/T 17236-2008要求,生猪在待宰圈的静养时间为12~24h,并在宰前3h停止喂水。[2] 宰前充分休息可以使宰前的各种应激反应综合症状得到缓解,从而大大降低PES肉的发生。 1.3宰前淋浴时间短

淋浴一方面可以清洁猪体表泥土、粪便等污物,减少屠宰过程中的污染,另一方面淋浴可使猪趋于安静,促使外围毛细血管收缩,便于放血充分。淋浴时水不应过急,如毛毛细雨,使猪有凉爽舒适的感觉,压力不可过大,以免造成应激反应,水温根据季节不同需要进行调整,一般夏季在20℃,冬季在25℃。2. 屠宰过程中的操作因素 2.1 电击晕的方法不当 电击晕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宰杀方式,它可以使猪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昏迷状态,整个刺杀放血过程在昏迷状态下进行,可减少猪的痛苦,从而减少猪的应激反应,改善肉品质量。但是,如果使用方法不当,如利用电压高、电流大、电击时间长、时间不准确、电击次数多和电击部位不正确等方式进行宰杀,通常会引起两种猪肉品质变化。一是电刺激瞬间使生猪全身肌肉严重的痉挛收缩,导致肌肉活动的增加,突然增加了血液中胆胺的含量,加快宰后肌肉糖酵解的速率,快速降低pH值,水分渗出,容易导致PES肉;二是胴体和血管严重淤血。电致晕的方法,正常范围是0.5~1.4A,80~100V,电流3min。研究表明,采取自动电击晕方式,电压范围在75~150V,淤血率为24.06% 。人工电击晕电压范围在30~200 V ,淤血率为22.20%。[3] 2.2 放血操作不准确、不熟练 生猪屠宰过程若员工直接用刀刺破猪的心脏,多导致猪心脏破裂,放血期间个别放血不良,呛血、淤血等现象引起肌肉发暗,从而影响肉品质量。一般而言猪的放血量应达到猪体重的4﹪左右,放血操作的关键在于,操作者要控制好刺杀的位置和刀口的大小,要对准第一肋骨喉咙正中偏右0.5~1cm处向心脏方向刺入,再侧刀下拖切断颈部动脉和静脉,不应刺破心脏或割断食管、气管。[4] 2.3 烫毛操作 一般烫毛温度需要在63~67℃范围内,水温过低,不能使猪皮毛孔受热松开,水温过高,毛孔胀结,猪毛毛根被胀结,难以除毛,甚至过烫,猪皮烫烂,俗称老烫,影响产品质量。[5] 2.4 开膛的影响 开膛时不小心划破肠道,则有可能使其它部位的肉受到肠道微生物的污染。 3 . 检疫监督的因素

猪肉品质主要评价指标

猪肉品质主要评价指标 猪肉品质主要评价指标 【发稿时间:2011-8-9 9:32:06】【作者:昆明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主题词:】 【责任编辑:昆明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稿件来源:昆明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审核发布:昆明农业信息审核员(市场信息)】 肉质是一个综合性状,包括一系列的评价指标。普遍认为,肉质的评价应考虑感官性状、营养价值、技术因素、卫生安全等几个方面。 (一)肉色 颜色本身不会对肉的口感、滋味、营养成分产生影响,但肉色是肌肉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变化的外部表现,人们可以很容易地用视角加以鉴别,从而由表及里地判断肉质,尤其是我国习惯用“色、香、味”来判断肉质,多数消费者会把肉色作为选择的标准之一。 (二)PH值 PH值是反映屠宰后猪机体糖原解速率的重要指标,屠宰后40~60分钟测量的pH 值(pH1)是公认的区分生理正常和异常肉质(PSE肉)的重要指标。猪被屠宰后,机体的自动平衡功能终止,而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仍在进行。由有氧代谢转变为无氧代谢(糖酵解),其最终产物是乳酸,乳酸的积累使肌肉pH 值降低,肌肉pH值下降的速度和强度,对肉质性状有着较大影响。 (三)系水率 猪肉系水率又叫保水率,是指肌肉受到外力作用时(如加压、切碎、加热、冷冻、融冻、贮存、加工等),肌肉保持其原有水分的能力。“滴水损失”也是衡量肌肉系水率的一个指标,是指不施加任何外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蛋白质系统的液体损失量。肌肉的保水率不仅直接影响食肉的滋味、香气、多汁性、养分损失、嫩度、颜色等食用品质,而且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 (四)肌肉脂肪含量 肌肉脂肪是指肌肉组织内所含的脂肪,是用化学分析方法提取的脂肪量,不是通常肉眼可见的肌肉脂肪。肌肉脂肪是合成风味物质的前体物质,因此在主观品味

改善猪肉品质的技术措施

改善猪肉品质的技术措施 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而目前猪肉品质已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要从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入手,采取综合措施改善猪肉品质。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主要包括品种、饲养管理、环境控制。 (一)饲养优良品种品种是影响猪肉品质的最主要遗传措施。我国地方品种猪肉品质优于外来品种。地方猪肉品质的特点是肉色鲜红,系水率强,肌肉大理石纹适中,脂肪含量高,肌肉纤维直径小,肌束内纤维束多,在外来猪种中,杜洛克猪不仅生长快,而且具有较高的肌肉脂肪含量。此外,杜洛克猪产生PSE等劣质肉的比率很低。这也可能是杜洛克猪肉口感较好的原因之一。杜洛克猪为抗应激品种,大约克夏猪、汉普夏猪的发生率较低,长白猪的多数品系发生率较高,而皮特兰猪发生率最高。 我国地方品种资源丰富,尽管生长缓慢,但是肉质较好,风味独特,有些猪场根据市场需要,饲养地方品种或者地方品种的杂交猪,并打出肉质品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通过营养调控改善猪肉品质日粮中蛋白质和能量水平对猪肉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影响胴体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沉积。猪日粮中提高理想蛋白质水平可显著提高眼肌面积和瘦肉率,背膘厚度趋于下降,胴体脂肪含量也显著下降。日粮蛋白质的含量要与猪的蛋白质需要量相适应才能获得最大瘦肉生长和较好的猪肉品质。如果蛋白质相对于能量来说供应不足,瘦肉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就会有多余能量沉积为脂肪,另一方面,如果蛋白质供应过量,过量的蛋白质就会被用作能量源,从而导致胴体瘦肉率降低。日粮中添加维生素能明显改善猪肉品质。 有些矿物质添加剂使用也可能对改善肉质有帮助。适当提高口粮中硒水平,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可有效保护贮存过程中肉品质量。日粮中含砒啶铬200微克/千克可显著降低PSE猪肉的发生率,减轻运输和屠宰过程中的应激。 (三)去势同窝、同一饲养条件的公猪、阉猪及母猪相比较,公猪的瘦肉率最高,其次为母猪与阉猪。但公猪的肉质比阉猪及母猪差,公猪肉的异味比母猪高。因此,商品猪场的小公猪应及时去势,以改善肉质。 (四)改善环境注意饲料、饮水、空气的卫生,关注动物福利,尽可能给猪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做不仅猪生病少、生长快,而且对肉质的改善也是明显的。

浅论药物的贮藏质量

浅论药物的贮藏质量 发表时间:2010-12-01T10:18:06.297Z 来源:《心理医生》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刘灿先[导读] 药物贮藏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刘灿先(四川省丹棱县人民医院四川丹棱 620200)【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0)10-022-02 【摘要】药物贮藏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近年来某些药品临床疗效不尽人意,不良反应的报道也不断增加。经调查研究,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与药品的仓贮质量有关。故应重视药品的仓贮,并进行监管。【关键词】药品仓贮质量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1 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如使用不合格药品出现的不良反应不属此意义。但合格药品,因不按国家有关法规进行贮藏,使其变质、变性,就成为不合格药品。就目前情况来看,相当部分药品临床疗效下降和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均是因不科学仓贮使其物理、化学性质改变所致。 2 药品贮藏质量 如何降低药品潜在的风险、保证药品质量、依法规范贮藏医疗药品是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工作之一。化学药、中药(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之前要经过采收、干燥、销售、运输、加工、炮制、制药等一系列制药工艺流程,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贮藏及调配后方可用于临床。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药物的贮藏问题。由于药物的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尤其是化学药物品种繁多,剂型复杂,各种药物的贮藏条件要求各异等,如果贮藏不当,则易发生变质,失去应有的临床疗效和发生不良反应,出现“症准、方对、药不灵”的怪现象。 为了保证临床药品质量,提高其临床疗效,国家就药品的贮藏条件颁发了严格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4章医疗机构药剂管理第28条规定:“医疗机构必须制定和执行药品管理制度,采取必要的冷藏、防冻、防潮、防虫、防腐等措施,保证药品质量。”《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第5章第22条规定:“中药饮片仓库应当与使用量相适应的面积,具备通风、调温、调湿、防潮、防虫、防鼠等条件及设施。”《中国药典》对药品(化学药、中药饮片)的贮藏和保管的温度要求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1]:阴凉处(阴凉库):系指不超过20℃;凉暗处(避光阴凉库):系指避光并不超过20℃;冷处(冷库):系指2—20℃;常温:系指10—30℃。另外,对个别品种做出了特殊的温度要求。 近年来,临床医生反映药品质量下降,患者普遍反映临床效果差,除了其他诸多因素外还与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和医疗机构不按国家法定要求贮藏药品有关,从而使药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了药品临床疗效和引起不良反应。 3 药品仓贮内在质量变化因素 3.1内在因素药品质量变化的内在因素是药品的自然属性,而自然属性由药品的成分及其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所决定的。药物的内在质量变化与其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如绿矾(FeSO4·7H2O),在高温下风化的产物为碱式硫酸铁,这是因为FeSO4·7H2O 中的二价铁不稳定,在空气中极易氧化成三价铁,从而失去了原有的自然属性和应有的临床疗效。 3.2外在因素药品仓贮内在质量变化的外在因素很多,如温度、湿度、日光、空气等,其中温度尤为重要。《中国药典》规定了各种药品的贮藏温度,现列举几例如下:

生猪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

生猪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猪屠宰加工过程中产品品质检验的程序、方法及处理。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生猪屠宰加工厂过场。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9959.1—1998 带皮鲜、冻片猪肉 GB/T 9959.2—1998 无皮鲜、冻片猪肉 GB/T 9959.1—1998 生猪屠宰操作规程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产品 product 生猪屠宰后的胴体、头、蹄、尾、皮张和内脏。 3.2 品质 quality 生猪产品的卫生、质量和感官性状 4 宰前检验及处理 宰前检验包括验收检验、待宰检验和送宰检验 4.1 验收检验 4.1.1 活猪进屠宰厂或场后,在卸车或船前检验人员要先向送猪人员索取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开具的检疫合格证明,经临车观察未见异常,证货相符时准予卸车或装船。 4.1.2 卸车或船后,检验人员必须逐头观察活猪的健康状况,按检查结果进行分圈、编号,健康猪赶入待宰圈休息;可疑病猪赶入隔离圈,继续观察;病猪及伤残猪送急宰间处理。 4.1.3对检出的可疑病猪,经过饮水和充分休息后,恢复正常的,可以赶入待宰圈;症状仍不见缓解的,送往急宰间处理。 4.2待宰检验 4.2.1生猪在待宰期间,检验人员要进行“静、动、饮水”的观察,检查有无病猪漏检。 4.2.2检查生猪在待宰期间的静养、喂水是否按 GB/T 17236执行。 4.3 送宰检验 4.3.1生猪在送宰前,检验人员还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确认健康的,签发《幸前检验合格证明》,注明货主和头数,车间凭证屠宰。 4.3.2 检查生猪宰前的体表处理,是否按GB/T 17236执行。 4.3.3 检查送宰猪通过屠宰通道时,是否按GB/T 17236执行。 4.4 急宰猪处理 4.4.1送急宰间的猪要及时进行屠宰检验,在检验过程中发现难以确诊的病猪时,要及时向检验负责人汇报并进行会诊。 4.4.2 死猪不得冷宰食用,要直接送往不可食用肉处理间进行处理。

猪肉品质的测定

猪肉品质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和熟悉猪肉品质测定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要求掌握肌肉纤维细度的测定方法和意义。 二、实验的设备和材料 实验材料:猪的背最长肌及臀部肌肉各一块, 20%的HNO3溶液,pH试 纸,甘油,肉色评分标准图,大理石评分标准图等。 实验设备:显微镜,镊子,手术刀,探针,酸度计,色值仪,分析天平, 肉质压缩仪,水浴炉及水浴锅、肉样剪切仪、冰箱等。 三、实验方法和手段 实验采用演示、讲解及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使学生基本掌握肉质测定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学会对肌肉纤维的细度检测步骤和方法。 四、实验内容 (一)肉质评分 猪的肉质优劣,对养猪生产和猪肉销售和食用的口感和风味影响很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提高猪的产肉性能,而忽视了猪的内在机能,加之高集约化的饲养管理,导致在提高瘦肉率的同时,伴随着肉质变劣的发生,目前人们对此已引起极大的关注,评判肉质的优劣主要依赖于肉质指标。常用的肉质指标PH值、色值、系水力、肌肉脂肪、大理石纹、嫩度、滴水损失、品尝评定和风味等,此外还有许多活体早期评定肉质优劣的方法,如酯型、酶活性、氟烷测定、氟烷基因型PCR测定等。氟烷阳性猪的劣质肉发生率为60-70%。劣质肉主要表现形式有PSE肉和DFD肉两种。PSE肉是指肌肉灰白(pale)、肌块质地松软(soft)、肌块切面汁液外渗(exudative);DFD肉是指肌肉暗黑(dark)、肌块质地坚硬(firm)、肌块切面干燥(dry);在研究肉质和比较肉质性状的差异时,必须考虑到品种特性、评定方法、判定标准、宰前处理和屠宰条件等因素。 1、肉色(meat color) 肌红蛋白(Mb)和血红蛋白(Hb)是构成肉色的主要物质,起主要作用的是Mb,它与氧的结合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肉色,且与肌肉的PH值有关,其遗传力约为0.30。肉色的评定方法很多,目前使用的主要有两大类: 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主观评定是依据标准的图板进行5分制的比色评定:在猪宰后1-2小时,取胸腰椎接合处背最长肌横断面,放在4℃左右的冰箱里存放24小时,1分为灰白色(PSE肉色),2分为轻度灰白色(倾向PSE肉色),3分为鲜红色(正常肉色),4 分为灰白色(正常肉色倾向DFD肉色),5分为按褐色(DFD肉色)。客观评定是利用仪器设备进行测定,目前使用较多的是色值测定、色素测定和总色素测定等,评定时间和部位与主观评定一致,将肉样切成约1cm厚的肉片,放置在仪器的测定台上,按读数键即可读出响应的色值。一般认为色值越高,肌肉的颜色越苍白;色值越底,肌肉的颜色越暗,正常的色值一般在15-25,色值与评分的关系是:2分:25-35,3分:15-24, 4分:10-16。 2、系水力(Weter hoiding capacity)研究表明肌肉中水分约占70%,其遗传力为0.65,测定方法如下: 重量加压法:在宰后2小时内,取第一、二腰椎处背最长肌,切成1cm厚的薄片,用天平称压前肉样重,然后把肉样放在加压器上加压去水,并保持5分钟,撤除压力后立即称量压后肉样重。结果计算: 失水率=(压前肉样重—压后肉样重)÷压前肉样重×100 系水力=1-(失水率÷该肉样水分含量)

生猪肉品品质检验人员模拟考试2

试题名称正确答案 1、 动物检疫由国家哪个部门负责实施?() A:商务部 B:农业农村部 C:质检总局 D:工商总局 [B] 2、 个体检疫是指对群体检疫检出的什么情况的家畜做个 体临诊检查() A:可疑病态 B:确诊病态 C:健康 D:任何情况 [A] 3、生猪在卸车时严禁用棍打、鞭抽、脚踢,避免生猪发 生外伤和产生() A:惊恐逃跑 B:应激反应 C:心跳骤停 D:皮下出血 [B] 4、 猪烫毛时,浸汤池水温根据猪的品种和季节不同应控制 [C]

在多少度() A:56-59℃ B:58-60℃ C:58-63℃ D:59-63℃ 5、链球菌化脓性炎症主要通过什么途径入侵 () [C] A:消化道 B:呼吸道 C:皮肤伤口 D:接触性 6、猪瘟的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的伪膜性坏 死和溃疡,称纽扣状溃疡。常见于那种类型的猪 [C] 瘟() A:急性猪瘟 B:亚急性猪瘟 C:慢性猪瘟 7、由于受到寒冷或机械刺激而产生的异常肉是 () [C] A:黄疸 B:黄脂 C:红膘 D:白肌肉 8、冷却肉贮藏保质期为多少天?() A:3天 [B] B:5天 C:7天 D:10天 9、猪肝脏分为几叶?() [C] A:2

B : 3 C : 4 D : 5 10、 下图的病变提示生猪患了哪种疾病( ) A : 口蹄疫 [A]

B:关节型猪丹毒 C:猪瘟 D:关节炎 11、无害化处理间应建在屠宰车间的哪个位置() A:上 风侧 [C] B:平行位置 C:下风侧 12、俗称为洒精的是?() A:甲醛 B:苯酚 [D] C:甲酚 D:乙醇 13、家畜胰腺分泌胰液,由胰管排入() A:十二指肠 B:空肠 [A] C:回肠 D:大肠 14、若发生恶性口蹄疫,出现心肌变性或坏死,心脏会 出现什么变化() A:虎斑心 [A] B:菜花心 C:心脏肥大 D:无变化 15、红斑丹毒丝菌也可通过人的伤口感染人,称为() A: [A] 类丹毒 B:猪丹毒 16、弓形虫病是人畜共患病,人是弓形虫发育史的() A: 中间宿主 [B] B:终末宿主 C:贮藏宿主 17、 球虫病的感染来源是() [B] A:球虫虫卵

质量管理的进化规律(杨少杰)

——组织形态管理理论具体应用 ——新组织管理模式构建方略 质量管理的进化规律 难道质量管理也在进化吗?是的,企业一直在进化,质量管理自然也会进化,只不过进化的是质量管理形式,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并没有改变。理解质量管理的进化规律,有助于把握企业变革的方向与节奏,推动各项变革措施顺利实现。 企业形态的进化规律 在市场生态中,企业形态沿着产业价值链不断演变,经历了股东价值形态、精英价值形态、客户价值形态、利益相关者价值形态等四种典型组织形态(见《图解工业时代四种企业形态进化规律》),实现了从低级组织形态向高级组织形态进化。四种企业形态特征分别可以用四种平面图形代表,股东价值形态形如三角形,一般采取直线型组织结构;精英价值形态形如梯形,一般采取职能型组织结构;客户价值形态形如链条形(八边形),一般采取流程型组织结构;利益相关者价值形态形如圆形,一般采取网络型组织结构。其中精英价值形态就是人们常说的“金字塔”形,这也是中国传统企业形态。

企业形态进化规律 客户价值形态则是新商业时代的最佳企业形态,也可以称之为新组织形态,西方一些先进企业已经进化到这一组织形态。从传统企业形态迈向客户价值形态,是企业进化过程中的分水岭,这是一次质的飞跃,企业将从封闭型组织进化为开放型组织,组织形态特征、管理模式都将是一种颠覆式的变化,进化难度不言而喻。 企业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必然导致管理模式的改变,用10S企业形态分析模型可以清晰的发现这种变化规律,这是组织形态管理理论中用来分析、构建新组织管理模式重要工具,产品结构的演变规律则是本文需要说明的内容。

10S企业形态分析模型 产品结构的进化规律 产品结构是构成企业形态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企业形态进化时,产品结构必然发生演变。 产品结构是指一种产品组合,而不是单一产品,只不过在不同的企业形态中,其产品结构的特征不同,产品结构的变化与企业形态的进化规律具有一致性。与客户结构的分散度、变化度相对应,我也从两方面描述价值创造的特征,一是产品的品种,二是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产品结构的变化与客户结构的变化规律相同,价值需求越集中,产品种类越少,产品更新换代越慢,相反的是价值需求越分散,产品种类越多,产品更新换代越快。在企业形态进化过程中,产品结构分别经历了成熟型产品、标准化产品、创新型产品和个性化产品四种类型。 这四种产品类型恰好对应四种客户类型。一般情况下,四种产品类型同时存在于企业中,并且构成了一种结构形式,并且随着不同的企业形态的演变,这种结构形式将发生改变。 产品(服务)结构演变规律

改善猪肉品质的营养调控措施

改善猪肉品质的营养调控措施 【发稿时间:2006-12-13 8:22:00】【作者:】【主题词:】 【责任编辑:】【稿件来源:】【审核发布:】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猪肉不仅要求营养丰富、卫生安全,而且还要求有良好的风味。因而改善猪肉品质成为当今动物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包括品种、年龄、性别、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等,其中饲料营养是影响猪肉品质最直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通过营养调控改善猪肉品质,主要措施有: 1、控制好饲料中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适宜的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除对动物的生长肥育性能、胴体屠率和提高饲料利用率起关键作用外,还对肉品的嫩度、多汁性、风味等品质特性产生影响。用高蛋白饲料饲喂瘦肉型猪,可提高瘦肉率,降低肌肉含脂水平,但肉的嫩度下降。随饲粮蛋白质水平增加,28—104kg 猪胴体背膘下降,瘦肉率增加,而肌肉大理石纹减少,肉嫩度下降。有人总结认为,屠宰率随营养水平的降低而降低;降低饲料的营养水平和限制日采食量可明显地降低背膘厚;适当降低饲料的营养水平,可提高胴体瘦肉率。猪肉的瘦肉率、嫩度、多汁性和风味等品质都与脂肪组织有关。猪肉的风味产生于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和水溶性物质在烹调过程中的水解反应,控制猪肉的适宜肥度,是提高猪肉品质营养调控的重点。通常认为肌肉含脂量控制在2.5%—3.5%范围内比较理想。补充合成氨基酸可提高猪的生产性能,改善饲料转化率,减少营养物质特别是氮的排出,缓解养猪业排泄对环境的压力,并降低猪肉背膘厚度,增加眼肌面积和瘦肉率。但也有报道补充合成氨基酸的低蛋白日粮对猪胴体品质有不良影响。通过补充合成氨基酸降低日粮蛋白质4%,猪的生产性能最佳,但胴体瘦肉率降低。补充赖氨酸对肌肉纤维类型没有影响,但能增加某些肌肉体积和肌纤维的直径,增加背最长肌面积,降低肌肉的多汁性和嫩度。控制好日粮中能量和蛋白质水平是改善猪肉品质的基础。生产中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的饲料原料的利用率、不同的季节科学和消费者喜好等因素确定日粮中的能蛋水平。 2、适时补饲部分维生素。①维生素E(V E):脂类是肉的重要成分,可增加肉的风味、嫩度和多汁性等,但脂质氧化是使肉质变坏的一个主要原因。V E的作用之一就是抑制组织细胞膜的氧化。因而添加适量的 V E可减少脂类氧化速度和维持屠宰后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改善猪肉品质,使肉可比较持久地保持新鲜外观和颜色,减少滴水造成的损失。在猪日粮中添加α-生育酚酸酯,可明显防止鲜猪肉及经烹调猪肉在4℃储藏条件下发生脂质氧化达8天,而且能保膜脂部分免受正铁肌红蛋白/过氧化氢引发的氧化,提高肌肉的系水力,并可明显地降低Ca2+的释放量,降低糖酵解速度,抑制线粒体中磷脂酶A2的活性,从而防止PSE

生猪肉品品质检验人员模拟考试1

试题名称正确答案 1、 宰前检疫时,当发现国家防疫法律法规规定的一类动 物传染病的,应()进入屠宰场。 A:准许 B:选择性 C:禁止 D:消毒后 [C] 2、 肉品检验以()检验为主,必要时辅以细菌学、血清学、组织病理学和理化学等化验室检测。 A:肉眼 B:化验 C:理化 D:感官 [D] 3、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如实记录其屠宰的生猪来源和生猪产品流向。生猪来源和生猪产品流向记 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B]

A: 1年 B: 2年 C: 3年 D: 5年 4、宰后剖检淋巴结常用哪种方法() [A] A:纵切 B:斜切 C:横切 5、宰后检疫时,为保持肉品的完整性,检疫刀只能在 规定的检疫部位() [A] A:顺纤维切开 B:横断切开 C:斜拉切开 D:随意切开 6、对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最常用的方法是() A:机械清除 [D] B:掩埋 C:化学消毒 D:生物热消毒 7、动物疫病发展不同时期中最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是() [C] A:潜伏期 B:前驱期 C:明显期 D:转归期 8、经土壤传播的传染病是下列哪一种() [A] A:炭疽 B:猪气喘病

C : 流行性脑炎 D : 传染性法氏囊病 9、 由于受到寒冷或机械刺激而产生的异常肉是 ( ) A : 黄疸 B : 黄脂 C : 红膘 D : 白肌肉 [C] 1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肺脏病变属于( ) A : 肺气肿 B : 纤维素性肺炎 C : 肺萎缩 D : 肺肉变 [B] 11、 检查咬肌的目的是检查( ) A : 旋毛虫 B : 住肉孢子虫 C : 有无病变 D : 囊虫 [D] 12、 图中肌肉中显示的是哪种寄生虫病( ) A : 旋毛虫 [B]

猪肉品质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

1.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猪肉品质,是畜牧兽医工作者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本文主要就猪肉品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措施。 2.猪肉品质的影响因素 2.1遗传因素 2.1.1品种 品种是影响猪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品种,肉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我国地方猪肌肉颜色鲜红,系水力强,肌肉大理石纹适中,肌内脂肪含量高。食用口感“柔嫩多汁,肉香味美”,但也存在生长速度慢、脂肪多、皮厚、瘦肉率低等缺点。引进猪种虽然具有生长速度快,屠宰率高等和酮体瘦肉率优点,但肉质普遍不及我国地方猪种。杂交猪种,我国杂交猪种多以外来猪种做父本,地方猪种做母本,所生产的后代杂种猪具有高瘦肉率,快速生长等优良性状,但肉质与地方猪相比都有劣化现象。实际调查表明本地猪种的肉质好于杂交猪,而杂交猪又好于引进品种。 2.1.2基因 大多数肉质性状属于数量性状,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并存在主基因效应。目前,基本明确的影响猪肉品质的主效基因包括:氟烷基因和酸肉基因。 氟烷基因也称作猪应激综合症(PPS)基因,Christian(1972)认定氟烷基因与种畜有关是在观察到猪由于应激而受到损伤时存在一个单基因变量,Eikelenboom(1974)发现氟烷气体能引发PPS。以后,做了许多有关应激阴性和阳性肉品质的比较研究。许多研究结果发现肉品质的主要差别为pH、颜色和系水性。两个基因型的这些差别直接与PSE发生率的显著差异有关,这可由不同肌肉代谢方面来解释。事实上,在应激阳性猪肉中,肌纤维的面积较大,而毛细血管张力降低(Karlstorm等,1992)。Pommier等发现PSE并不是氟烷基因作用的直接结果,但氟烷基因常常加剧PSE。 对于育种组织而言,最好的策略就是确保被屠宰猪的母本为氟烷基因阴性,

猪肉贮藏过程中的品质的变化

猪肉贮藏过程中的品质的变化 年级: 学号: 姓名: 专业: 指导老师:

摘要:本实验主要研究猪肉在(常温)贮藏过程中各项指标(包括PH值,肉色大理石纹,弹性,嫩度,色泽,失水率以及挥发性盐基氮)的变化。 关键词:猪肉贮藏变化品质 一.前言 1.研究的意义 肉中在室温下放置的时间稍久,因受外界微生物的侵染,以及肉内部自身酶的作用,会产生种种生理生化变化,以致腐败变质。但猪肉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副食品,具有补虚强身,滋阴润燥、丰肌泽肤的作用。凡病后体弱、产后血虚、面黄赢瘦者,皆可用之作营养滋补之品。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 ,对猪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那些价格低、品质差的猪肉制品越来越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猪肉品质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 研究目的是知道肉的品质包括那些方面;掌握肉的各种品质的检测方法;了解猪肉的特点及市场前景。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是猪肉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对于了解猪肉的储藏中肉品的质量变化,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保障猪肉的食品安全有着着重要意义。随着消费者和食品加工业对肉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猪肉品质的改良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学者也相继从肌肉组织学、生理生

化指标和遗传学等方面对猪肉品质进行了相关研究。以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猪肉的品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食品安全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近年的“瘦肉精”等事件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猪肉的品质变化,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为研究新的贮藏方法,保障肉的贮藏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现在,国内外都在研究猪肉在储藏中的各种生理生化变化,肉品的颜色,组织状态、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等发生变化都严重影响肉的品质。已经有研究表明肉的贮藏过程发生的质量变化,通过对肉制品的研究,制出相应的标准,研发出相应的保藏方法。发达国家在猪肉品质检测方面有大量的研究与应用,国内研究相对较少,导致许多非新鲜的猪肉在市场上大量销售。其中,国外先进的检测技术包括超声波检测技术,图像与光谱检测技术,电鼻子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在猪肉品质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国内对猪肉无损检测技术有近红外光谱技术,人工嗅觉和人工味觉触觉检测技术、超声波检测技术等,在市场上多数使用嗅觉触觉视觉等技术检测但由于没有专人带领检 测或是培训使得许多检测不标准,结果偏差很大,近年猪肉市场的波动很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猪肉的品质没有的到很好的保障,所以国家在这方面也开始大力着手开发研制新技术。 另外,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关系到人民大众的健康,研究出肉制品质量变化链,找出肉品腐败临界点,对于预防肉制品的变化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