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植物纹饰特征分析
明清官窑瓷器的纹饰

明清官窑瓷器的纹饰瓷器上的纹饰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明、清官窑瓷器纹样较之民窑的严谨工整。
它们都以物言志,画必有意,表达着皇族对世界的理解,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企盼,同时也是他们宣传封建意识的工具。
在明、清官窑瓷器纹样中,龙纹、花卉纹是其大宗,婴戏纹、狮子纹常用。
纹饰的画面依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如气势磅礴的寿山福海纹,明代宣德朝的含蓄典雅,而请康熙朝的则加绘鹿、松树、月亮、蝙蝠、云朵等点缀物,尽力将对吉祥的企盼表露。
清代官窑瓷画特别讲究吉祥图案的运用,寓福禄寿之意的尤甚。
一、人物纹1、八仙传说中的道教神仙。
画面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
后两种纹饰有时另多两人,一位是肩扛桃枝或手捧寿桃的东方朔,另一位是高颅顶的老寿星。
2、和合二仙传说中的两位神仙,又称和合二圣,各代表一位高僧(名叫寒山,拾得),是传统的象征性神名。
画面上,两位胖和尚,一位手持捧盒,另一位拿一柄莲花,笑容可掬,取和谐和好之意,故在民间举行婚礼时喜欢陈列和合像,以求吉利。
有时,捧盒半开,飘出的云气中圈着五只蝙蝠,意为五福。
3、福禄寿三星画面多作苍松下三、四位老者相聚。
一位是鹤发童颜的老寿星(面前往往加绘东方朔献桃),一位后随一只鹿,取鹿的谐音,寓"禄"之意。
另一位是福的化身,有时还绘有蝙蝠相衬,以寓"福"意。
4、四妃十六子传说中帝王的四位妃子与她们的十六个儿子,有时仅绘十六子。
5、婴戏纹婴戏纹有许多不同的画面,也各有祥瑞之意,有时甚至十分牵强附会。
如童子持莲,寓意为连生贵子;三个孩子在缸边玩耍,意为三纲(五常);十六子即代表四妃十六子;另外还有百子图。
6、麻姑献寿麻姑的传说出自葛洪的《神仙传》。
传说麻姑在牟州东南姑余山修道。
成仙后住在蓬莱岛,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
三月三日王母寿辰,设蟠桃盛会,众花仙子邀麻姑同往祝寿。
画面上所画即为此意。
故旧时庆女寿多画麻姑像以贺。
二、动物纹1、龙:帝王的象征。
浅析明清时期彩瓷纹样的艺术特征

浅析明清时期彩瓷纹样的艺术特征明清时期的彩瓷纹样是我国瓷器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美学和工艺技术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明清时期的彩瓷纹样风格丰富多样。
明代的彩瓷主要有青花、五彩等,以青花为主要特色,而清代则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粉彩、斗彩等。
明代的青花纹样在图案上注重写实性和细节表达,常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物故事为题材,形象生动,富有立体感。
清代的粉彩则以粉红、黄色、绿色等鲜艳的色彩为主,纹样更加多样化,以花鸟、人物、山水等为题材,更加注重装饰效果和艺术性。
明清时期的彩瓷纹样具有明显的装饰性特点。
明清时期的彩瓷纹样追求的是视觉上的美感和质感,对纹样的设计和绘制上都下了很大功夫。
纹样的设计上更注重整体效果和比例感,追求的是和谐和统一。
绘制上则注重细腻的线条和色彩的层次效果,通过不同的色调和色彩的变化来增强纹样的装饰效果。
明清时期的彩瓷纹样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
彩瓷作为文化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往往受到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明清时期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经历了明代的盛世和清代的封闭,这些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都对彩瓷纹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比如明代的青花纹样中常常可以看到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这与明代社会尊崇自然和追求富饶的文化背景有关。
而清代的粉彩纹样则更加注重装饰性和艺术性,这与清代社会的封闭和宫廷文化的繁荣有关。
明清时期的彩瓷纹样在艺术特征上具有丰富多样、装饰性强和时代特色明显的特点。
它的出现不仅代表了瓷器制作技术的进步,也体现了我国古代瓷器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些彩瓷纹样的艺术特征不仅为观赏者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带给人们对历史、社会和文化的思考和理解。
忆古轩明清家具雕刻纹饰——植物纹饰

忆古轩明清家具雕刻纹饰——植物纹饰植物纹饰在明清家具中运用广泛,影响深远、深受人们喜爱。
传统植物纹样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富于变化,而且还由于植物自身的特征被赋予各种品质、气节、寓意。
在明清家具雕刻纹饰中的植物纹饰,大多以松、竹、梅、兰、牡丹、莲花、桂花、桃、柿、石榴等植物为纹饰图案。
一、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的图案为松、竹、梅或松、竹、梅、兰。
松,经冬不凋;竹,清高有节,宁折不屈,虚怀大度;梅,不惧风雪严寒,故称“岁寒三友”、“岁寒四友”,寓意人的高尚品德和气节。
二、万事顺心。
图案为几个柿子和寿桃。
柿子寓为“诸事”或“万事”,桃其形状似心,寓意做什么事情都顺心如意。
四、五世同堂。
图案为五个柿子和海棠花。
这种图案以谐音寓意,表示长命百岁,五世同堂,幸福美满的家庭。
五、玉堂富贵。
图案为玉兰花,海棠花和牡丹花。
以玉兰花(玉)、海棠花(堂)、牡丹花(富贵)寓意“玉堂富贵”。
六、榴开百子。
图案为笑开嘴的石榴和葡萄。
古代人希望子孙满堂,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故以石榴、葡萄象征着子女众多,香火兴旺。
也有“莲生贵子”等。
七、寿比南山。
图案为山水松树或绿水青山。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乃常见的对联。
这一图案亦称寿山福海。
八、事事如意。
图案为柿子、如意。
《尔雅。
翼》载:“柿有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蠢,五霜叶可玩,六佳实可啖,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
”事与柿同音,加之如意,寓意事事如意或百事如意、万事如意。
九、官上加官。
图案为雄鸡和鸡冠花。
十、为官清廉。
图案为鸡冠花、莲花纹。
鸡冠花(为官),莲花(清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寓意为官清廉。
以植物寓意的还有竹梅双喜,牡丹天香,翠竹有节,丹桂飘香,仙桃庆寿,万花献瑞等。
《中国陶瓷纹饰文化与赏析》课件——3陶瓷纹饰 植物纹

宝相花纹
案例欣赏:
此壶胎骨坚致、釉质肥厚莹润,造型则颇具塞外风情,整器给人雍容华丽之感,纹饰精细无比, 衬托此器型恰到好处,而寓意更为祥瑞吉祥之兆,深得权贵青睐。 用凤首、凤尾构成壶的流和柄,以这种立体表现手法与壶体平面绘画的凤首有机的结合,融实 用与美观于一体,可谓造型生动别致,动感突出,匠心独运。
它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或用以 填充装饰面。有的还转变为散点式的二方连续形式。二方连续形式的缠技花,在景德镇陶瓷纹 样中所占比重最大、用途最广。它的循环往复,变化无穷,婉转流动、节奏鲜明的特点,既适 合陶工们挥洒自如的用笔,又利于大量生产。
缠枝纹
缠枝纹
缠枝纹这种纹样形式能够根据诸多外在因素去改变和丰富 自身,却始终保持着本民族传统艺术的主脉而发展变化,因为 不变的是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加入的是时代风貌、异域特色, 正是在这种兼容并进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下,缠枝纹样才得以 使其连绵不断的结构形式真正做到生生不息,使其吉祥的寓意 代代相传。
陶瓷纹饰的来源与题材
缠枝纹样在明代甚为流行,一般说来它是藤蔓型卷草纹的延续和深化,其基本构成是使植 物的枝茎成藤蔓状,骨骼呈曲线形或圆形分布,以波浪形、回转形或蜗旋形等枝茎样式进行扭 转缠绕,并配以叶片、花朵或果实,其中花朵和果实为表现主题,而枝茎和叶片则为骨骼陪衬。
关于缠枝纹的概念界定有很多,田自秉先生对缠枝纹有这样的解释:缠枝花是以花茎呈波 状卷曲,彼此穿插缠绕,有永远常青、连绵不断的吉祥意义。
宝相花纹
案例欣赏:
乾隆粉彩描金宝相花卷草纹凤首扁壶, 尺寸:口径:8.1CM 高:46.1CM 足径:10.1×14.5CM 造型起源于西夏王国,扁壶的两侧有双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其造型由游牧民族盛 水的皮囊演变而来。 昂起的凤首作流,以卷起的凤尾做柄,壶腹则满绘卷草纹宝相花,乍看与凤首凤尾融为一体, 展现了凤鸟飞翔于琪花瑶草中的姿态,简洁而生动。卷草纹色彩艳丽、清新雅致,主题突出, 更增添了几分艺术感染力。
浅析明清时期彩瓷纹样的艺术特征

浅析明清时期彩瓷纹样的艺术特征明清时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彩瓷纹样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明清时期彩瓷的纹样艺术特征丰富多彩,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明清时期彩瓷纹样的艺术特征之一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朝时期以青花瓷为主,纹样简洁大方,线条流畅,色彩洁净。
而到了清朝时期,五彩瓷逐渐兴起,纹样更加丰富多彩,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题材纷呈,加之釉色艳丽,整体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的时代风貌。
这种时代特征的纹样设计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标志。
明清时期彩瓷纹样的艺术特征还体现在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
明清时期的陶瓷纹样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既有对古代汝窑、定窑等传统窑器的继承,又有对元代青花瓷和三彩瓷等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这种继承和发展使得明清时期的彩瓷纹样在纹饰图案和题材选取上更加多样化和丰富,不仅有寓意深远的传统文化元素,还有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题材,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丰富多彩和百花齐放的景象。
明清时期彩瓷纹样的艺术特征还体现在其纹饰图案的精湛细腻上。
明清时期彩瓷纹样的纹饰图案以花卉、山水、人物等为主题,这些图案虽然题材广泛,但在绘画技法上都显得细腻精湛,尤其是对色彩的运用和表现手法,更是达到了极致。
在五彩瓷的绘制过程中,工匠们不仅要掌握各种釉色的配比和温度的控制,还要运用勾线、染色和点彩等技法,才能使得彩瓷纹样的纹饰图案变得细腻生动。
这种精湛的绘画技法不仅体现了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更为五彩瓷增添了一份艺术的灵动和生机。
明清时期彩瓷纹样的艺术特征还体现在其工艺和装饰上。
明清时期的彩瓷纹样在装饰上讲究精益求精,细心打磨,由于工艺的进步,使得纹饰图案的线条更加流畅,色彩更加鲜艳,集大成之作。
在装饰方面,明清时期的彩瓷纹样更加讲究金属镶嵌和珐琅彩绘,使得瓷器不仅在视觉上更加富丽堂皇,而且在手感上也更加细腻光滑。
古瓷器上的灵芝纹解读

古瓷器上的灵芝纹解读作为明清时期陶瓷装饰纹样之一,灵芝纹常常被人们视为祥瑞的美好象征其实,灵芝本是一种菌类,赤褐色或暗紫色,古代传说它是瑞草仙草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云:“浸石菌于重崖,濯灵芝以朱柯。
”陶瓷器物上的灵芝纹饰具有吉祥寓意,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
明洪武青花竹石灵芝纹盘明代灵芝纹的寓意不太明显,除了与竹石等组成完整的画面,象征高节不凡而长寿外,余者多以缠枝、折枝的形式加以表现,明代各时期的画法也不尽相同。
洪武时期装饰有灵芝纹饰的器物较为常见,极为舒展,以缠枝的形式加以表现。
盘类器物上的纹饰多有竹石与灵芝组合成统一的画面。
画法为勾线填色,并留有白边,层次感不明显,多为六、七个出头。
明永乐青花灵芝纹碗永乐官窑装饰有灵芝的器物较多,有缠枝和折枝两种方式。
缠枝者穿插有序,舒展大方,画法为一笔点划;折枝者,造型夸张,生动有趣,画法为勾边填色。
外形较洪武时期丰满,也为六或七个出头。
青花料有明显晕散还有黑铁斑。
明宣德青花折枝灵芝纹石榴尊到了明代宣德时期。
灵芝纹器物变得比较普遍,器物类型也根据丰富。
此时的缠枝灵芝纹饰方式比较固定,叶片卷曲,一侧留白,一侧填满,出头较永乐时期要多。
画法变化较多,细蔓为一笔点划,粗蔓勾线填色,较少见到笔痕;花叶及灵芝勾勒填色,并留有浓淡相间的笔痕。
这一时期的折枝灵芝纹还有永乐折枝灵芝纹的遗风,但变化比较明显,具有本朝特色。
首先是灵芝的整体造型不如永乐时期秀气;其次,永乐的叶曼为上下二出而明代宣德为上下左右四出,显得略为繁复一些。
灵芝的花叶较为圆曲,灵芝肥厚。
画法为勾线填色,细小的笔痕十分清晰,其布局较为饱满,花叶更为卷曲婀娜,青花色泽艳丽。
明成化斗彩灵云纹杯明代成化时期官窑装饰有灵芝纹饰的器物并不多见,以缠枝灵芝纹较为流行,与宣德时期灵芝纹饰不同的是已不见有宽大的叶片,灵芝也较宣德时期更为圆润、饱满,花叶卷曲自然,叶片更为小而疏,画法为平涂,有如清代的没骨法。
而成化青花灵芝纹器物比较常见,其纹饰构图多为团状。
瓷器纹饰中的植物纹饰,从瓷器纹饰读懂传统文化寓意

瓷器纹饰中的植物纹饰,从瓷器纹饰读懂传统文化寓意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体现在中国历代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内含是丰富多样的。
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飞禽走兽、花卉翎毛,以及风俗习惯等。
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又有美好的憧憬。
中国历代对吉祥图的想往都有典籍可鉴。
表现在中国历代瓷器的吉祥纹饰,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给大家整理的就是瓷器中的植物纹饰,欢迎大家指点,整理不易,喜欢请收藏转发。
莲花纹莲花纹,也称为“荷花纹”,是一种典型的传统陶瓷器装饰纹样,也是典型的宗教纹样之一。
南北朝至唐代,作为主题纹饰,当时盛行佛教,莲花被视为佛门的“圣花”。
宋代莲花纹开始变为辅助纹饰。
期间佛教逐渐世俗化,文人墨客开始最求莲花的高洁、典雅、美好的特有品质。
元至清代,莲花纹的变化较多,有缠枝莲、把莲等,并常与动物纹组合在一起,如:莲池水禽、莲池游鱼等。
莲瓣纹以莲花花瓣为主题装饰纹样而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用立体莲瓣作壶盖上的装饰。
宋代以后,莲花图案占主流,莲瓣纹退居角落。
元明清瓷器上所绘莲瓣纹或变变形莲瓣纹,就是以辅助纹饰出现在器物上。
晋青釉宋耀州窑清顺治黄釉宝相花纹通常是指将某些自然界花卉(主要是莲花)的花头进行艺术处理,使之图案化、程式化、变成一种装饰化的花朵纹样。
它的灵感来自于金属珠宝镶嵌的工艺美及多种花的自然美。
清雍正青花明成化斗彩牡丹纹牡丹纹,主要指以牡丹花为主题的纹饰。
其种类繁多,以色彩绚丽、芳姿艳丽、天然娇美被冠以“花中之王”,更享有“国色天香”的盛誉。
唐代人们开始崇尚牡丹,视牡丹为富贵花。
宋代既有细密繁缛之风,又有粗率简约之气,可见牡丹纹饰欣欣向荣的景象。
元明清三代牡丹纹久盛不衰。
清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菊花纹菊花是“长寿”之花,据传朱儒子常饮用甘菊花和梧桐子泡的茶,后成了神仙。
古人认为菊花能轻身益气,令人长寿。
明清陶瓷彩绘装饰特征简析

明清陶瓷彩绘装饰特征简析永乐、宣德这两个时期的青花瓷,色彩浓厚艳丽,很好的传承了元青花的特征,是起到了对传统元代青花装饰特征的传承作用;其风格特征以装饰饱满、器型肥硕为主,但是其青花色泽不如元青花的浓翠,大多数偏淡灰色;图案装饰也以花卉纹为主,纹饰单一。
二、明朝成化时期成化年间出现了新的成就,用红、绿、黄等色彩在青花瓷器上进行绘制,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形成了色彩丰富的装饰效果,实际上可分为斗彩、填彩两种。
斗彩在成化年间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它是以青花作纹饰的轮廓线或作局部图案,再缀填以艳丽的色彩;而填彩的方法是先在胎上用青花料画出花纹的轮廓,然后在花纹轮廓内填以彩色釉料。
即《南窑笔记》所说: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经低温二次烧成,,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的鲜明对比。
因此,在成化斗彩的装饰中,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
成化瓷器富于秀丽清雅的艺术特色,装饰性强,花纹多图案式,器型的内外夹彩,以及装饰从器里转到器外的过枝花,都是当时别具一格的装饰意匠。
三、明朝嘉靖、万历时期嘉靖、万历年间的青花五彩瓷器风格独具特色,用色具有强烈的装饰性,颜色多用红、黄、绿、紫的饱和色,不用浅调的中间色,并以红浓绿艳取胜,用笔豪放不羁,线条挺健有力。
造型繁多、画风拙朴,图案布局巧密、饱满,疏密变化有致。
嘉靖时期装饰纹饰多用云藻纹和花捧字。
由于这一时期的道教流行,所以也常用八仙、云鹤、璎珞纹和卍字纹等作装饰。
万历时期则大面积敷彩,莲瓣逐渐图案化,并常用婴戏作题材。
其在色彩的运用上相对前时期浓艳,对比强烈。
四、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康熙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发明使用了釉上蓝和黑彩,因此在彩瓷创作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装饰方式,形成了康熙釉上彩的独特风格康熙古彩。
康熙时期,在大明五彩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釉上彩料的制作工艺,使五彩色料呈玻璃状,具有透明坚致,鲜艳明亮,能耐火,不褪色,不剥落的理化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瓷器植物纹饰的象征性往往附存于作品之上,某种程度上不具有独立的价值,但是它表示当时 人们的认识和观念,有独立的审美和精神价值。明清瓷器植物纹饰象征性内涵代表作品见表 3。
明永乐青花莲花纹盘象征清正廉洁,出淤泥而不染,又称“荷花纹”。纹饰通常在器心刻画,逼真 细腻。莲花纹样居于盘中,枝叶呈飘带状,盘周围连续式纹样与莲花相结合,整体和谐自然。
冰梅纹瓷器象征崇高品格、高洁气质、吉祥平安,又称“冰裂梅花纹”,始创于清康熙年。纹饰以 仿宋官窑冰裂片纹为底,画上梅花纹样,花形较饱满,高雅别致,蓝白相映,展现了梅花的傲骨严寒、
DOI: 10.12677/design.2018.32003
16
设计
Table 3. Porcelains with different symbolic connotation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表 3. 明清时期不同象征性内涵瓷器
Received: May 17th, 2018; accepted: May 28th, 2018; published: Jun. 5th, 2018
Abstract
The porcelain ornament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ve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 of Chinese ancient porcelain decoration in the aspects of technology, aesthetic value and symbolic meaning, reflecting the life situation, aesthetic interest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tim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structure, the symbolic connotation of the ornamentation and the beauty of the ornamentation,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namentation of the plant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ornamentation of the plant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based on the ornamentation of the twine, which forms the basis of the decorative patterns of modern porcelain. The same symbolic meaning, decorative structure and color and utensils constitute the beauty of the overall form, especially in the beauty of harmony and balance.
元青花特色明显,枝叶花朵细小,纹饰重点在器身
明洪武 青花缠枝菊纹 明成化 缠枝三种花卉纹
元青花特色明显,纹饰呈“S”形, 器物边缘与重心相呼应
花朵较大,枝叶疏松,笔触粗糙
明成化 缠枝三种花卉纹
纹饰整体稀松,笔触粗糙
明成化 缠枝三种花卉纹
枝叶疏松,纹饰整体呈“Y”形
清康熙
缠枝纹
花朵硕大醒目,枝叶厚实,花纹饱满密集,呈“S”形
Design 设计, 2018, 3(2), 13-19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journal/design https:///10.12677/design.2018.32003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Porcelains Ornamented with Plant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明宣德时期的三果纹瓷器寓意多福多寿多子,又称三多纹。纹饰以石榴、柿子、桃三种瑞果为题材, 是这一时期较为常见的纹样,另一种则是佛手、桃、石榴组成,寓意相似,纹样整体清新自然,主体突 出醒目。
清康熙时期代表作品十二花神杯中十二花神指代史上著名女性,杯子有青花瓷和五彩瓷两种。五彩 十二花神杯中十二花神为:正月梅花神江采苹,二月杏花神杨玉环,三月桃花神息夫人,四月牡丹花神 丽娟,五月石榴花神公孙氏,六月荷花神西施,七月葵花神李夫人,八月桂花神徐贤妃,九月菊花神左 贵嫔,十月芙蓉花神花蕊夫人,十一月茶花神王昭君,十二月水仙花神洛神,素来被视为康熙朝官僚之 名品。
Open Access
1. 引言
纹饰是中国古代陶瓷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符号。明清时期纹饰技术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工艺水平、 审美追求及精神世界[1],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瓷器技艺水平的高峰,成为了明清时期瓷器历史地位的表征。
目前,有关明清瓷器纹饰的研究多集中在纹饰分类研究和特征总结上[2],认为主要有几何纹饰、植 物纹饰、动物纹饰、人物纹饰等[3],但是以植物纹饰为重点,深入系统总结其类别特征,并与生活、社 会关联的研究相对较少。
朱小靓,王秀峰
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状况、审美情趣及文化环境。文章从缠枝纹饰结构、纹饰的象征性内涵以及纹饰的形 式美等三方面分析了明清时期瓷器的植物纹饰特征,认为明清瓷器的植物纹饰以缠枝纹饰为主,由此构 成了现代瓷器装饰图案的基础;每一种纹饰都有特定的寓意,具有不同的象征性内涵;纹饰结构和色彩 与器物整体构成形式美,特别表现在和谐美、平衡美等方面。
明清瓷器植物纹饰种类繁多却特色鲜明,在继承前期纹饰精华的基础之上,将纹饰内外在均作了提 升,外在呈现精细化,内在寓意深刻化。
3. 明清瓷器植物纹饰特点
明清瓷器植物纹饰特点集中表现为缠枝纹饰为基础,技法精细、形式美、构图严谨,整体效果呈现 饱满复杂,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在构成方式上,整体运用反复、重叠、组合、重构等,形成了独特的 纹饰美学特征。
3.1. 缠枝纹饰是明清瓷器代表性植物纹饰
缠枝纹饰的构图肌理以植物的枝和藤作为骨架,形成二方连续或者四方连续,以循环式填充器身, 花枝繁茂。缠枝纹饰在明代占有很大比重,时至清代,相比之前缠枝纹较细腻,布局也更加丰富灵活, 纹饰更加饱满。明清时期瓷器缠枝纹饰代表作品见表 2。
明代洪武年间的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以及青花缠枝菊纹碗是缠枝纹的典型瓷器,从这两件瓷器 的纹样风格可以看出,植物纹饰细小,缺乏饱满意蕴,但器身无留白。时至成化年间,出现了独有的以 缠枝形式出现的三种花卉纹碗。该作品纹样稀疏但较大,纹样之间无联系,缠枝纹样转变。清代时期, 缠枝纹依旧常见,同样以二方或者四方连续串联,纹样中花朵大而醒目,枝叶厚实,相比前期缠枝纹转
DOI: 10.12677/design.2018.32003
14
设计
Table 1. Twine pattern and broken branches pattern 表 1. 缠枝纹和折枝纹样式
纹饰品类
整体图
缠枝纹
朱小靓,王秀峰 细节图
折枝纹
2.2. 审美风格
植物纹饰中植物元素本身具有一般性及多样性。植物纹样历经唐、宋、元、明、清而不衰,明清达 到顶峰,堪称美仑美奂,真实反映当时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并且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植物常 见于生活中,装饰在瓷器上,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进而便于销售。同时,植物纹饰在技法上有较高要 求,笔法细腻,构图协调,须有较高绘画水平及艺术修养。明清瓷器植物纹饰极具多样性,植物种类繁 多,象征性内涵也不同。一个时期所盛行的植物纹饰与当时文化环境有密切联系,明清时期植物纹样多 以莲、牡丹、菊、梅为主。
Keywords
Ming and Qing Porcelains, Ornament Porcelains Ornamentation
明清瓷器植物纹饰特征分析
朱小靓1,王秀峰2
1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2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变为饱满、繁衍连续之感。 从明清瓷器缠枝纹饰图像可以看出,纹饰中枝茎在起伏回转的花朵和叶片下若隐若现,呈现“S”形
或是“Y”形。植物的茎叶以固有的自然状态,经过绕转围绕器身展开,形成动感各异的“S”形。同样 式的叶片、枝茎以及花朵沿着三个方向展开,俯仰有序,枝茎呼应,形成有序的“Y”形。明清瓷器植 物纹饰缠枝纹多以这两种方式展开。
Xiaoliang Zhu1, Xiufeng Wang2
1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2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2. 明清瓷器植物纹饰概述
明清瓷器植物纹饰从众多植物元素中抽取了以艺术欣赏为基础的植物纹样,以缠枝纹、折枝纹、团 纹、满花纹、皮球花纹等呈现,但最终形成了以缠枝纹为主,折枝纹为辅的纹样装饰形式,以二方连续、 四方连续、对称等方式呈现,形成了独特的装饰内容和风格。
2.1. 主要类别及表现方式
明清瓷器植物纹饰类别主要为缠枝纹和折枝纹。 如表 1 所示。 缠枝纹是我国瓷器传统纹样之一,始创于宋代,盛行于明清。纹样枝茎相互缠绕,枝茎上填满花叶, 整体呈反复环绕波状线,纹样具有对称性,代表纹样有缠枝莲、缠枝牡丹。缠枝纹纹样形态符合植物自 然生长结构,通常以单枝为主贯穿器身,无穿插枝,但会以二级枝的方式蔓延,使得纹饰饱满,自然。 折枝纹是指在瓷器显著部位画一枝折下的花枝,相比缠枝纹简洁明了,纹样走势与瓷器器型相符, 整体平衡自然,代表纹样有折枝梅、折枝牡丹、折枝桃等。折枝纹纹样以一枝植物为基本图案,且纹样 不具有对称性,依据器型一次或多次出现,但不会填满器身,有留白。 明代瓷器中的植物纹饰以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和半对式的错位排列方式在边缘处或器物重 心处进行多种形态的变化,通过循环、简练、重复、节奏、等花边艺术形式进行创新的纹样设计。明代 是我国瓷器纹饰发展的集大成时期,纹饰丰富,缠枝纹占很大比重。清代瓷器中的植物纹饰几乎均为自 然界中真实存在的植物,且运用分割法、对称法、二方连续等方式呈现,达到灵活多变的艺术效果。这 个时期绘画技艺不断提高,瓷器的胎釉洁白细腻,使得纹饰更加精致。清代是我国瓷器植物纹饰的黄金 时期。时至康乾时期,制瓷业达到顶峰,之后创作出的植物纹饰难以突破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