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经历 (2)

合集下载

杜甫的生平事迹介绍

杜甫的生平事迹介绍

杜甫的生平事迹介绍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杜甫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杜甫的生平经历1.仕途不顺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

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战乱流离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杜甫生平介绍最终版

杜甫生平介绍最终版

杜 甫 草 堂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安史之乱----人生转折点 开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涯
(三)流亡时期(公元755-759)
《春望》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写下的。杜甫 在投奔新皇帝的途中被俘虏,后来冒险逃出。 在后来的为官中,又因触怒了皇帝而使他失 去了做官的兴趣,于是,历经千辛万苦,来 到了四川。这一时期中,由于杜甫深入了人 民的生活,并真正投入到了战斗中去,所以 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比如著名的“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等。
第二个打击,父亲病故。
杜甫的父亲在长安以西的奉先县做县令,
杜家的生活来源由他父亲一个人把持着, 他的父亲一死,这个责任就落到了杜甫的 身上,这下,可把杜甫给难住了,一个文 弱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这么重的 担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杜甫怎么来维持 一家人的生活呢?杜甫的父亲的死,给他 又来了一下重的打击。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生平简介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出生于士族京兆杜氏,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波折。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曾有“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等自证。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四岁的杜甫寄养在洛阳姑母家。

开元时他去考进士落榜后,便开始了漫游各地的生活。

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西南),之后漫游吴越。

二十四岁时从吴越返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后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并在游历中与苏源明结交。

三十岁时,杜甫从齐赵回东都洛阳,在偃师首阳山下筑陆浑山庄,作文祭远祖杜预。

同年,他与司农少卿杨怡之女结婚。

天宝三年(744年)春天,杜甫在洛阳遇到李白,两人结成忘年交,一同畅游齐鲁,还曾与高适结伴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一带)。

此后,杜甫在长安居住了十年。

天宝六年(747年),杜甫参加应试,因李林甫的一句“野无遗贤”,所有应试者全部落选。

此后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推荐,但无果。

天宝十年(751年),杜甫写下《兵车行》,反对无休止的战争。

天宝十一年(752年),他写下《丽人行》,讥刺外戚贵族的骄奢淫逸。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陷入战乱流离之中。

他曾被叛军俘虏押送到长安。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被授左拾遗一职。

但之后因房琯事件触怒肃宗,差点丢了性命。

闰八月,他回鄜州省家,写下《羌村三首》《北征》等诗。

乾元二年(759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途中,创作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同年七月,他因对时政痛心疾首,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从此永远离开朝廷。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携家眷前往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后又前往同谷等地,这期间写下了《秦州杂诗》《梦李白》等诗。

岁末,他到达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

他是唐代中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的诗歌题材广阔,涉及社会生活、历史典故、自然景观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以真实生动、朴实无华的艺术风格著称。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小地主家庭,七岁时父亲去世。

他少年时勤奋好学,喜欢读书写文章,有着很高的文学天赋。

十五岁那年,他随哥哥到了都城长安,开始了广泛涉猎文史、游历名胜的求学生涯。

杜甫一生经历了多次的失意和挫折。

他曾做过官、做过教书匠、做过商人,但都无法摆脱贫困。

他的人生观和创作灵感多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他通过笔端所描绘的,都是百姓生活中真实的情景。

诸如《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都体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赞扬。

杜甫的诗歌在唐朝时期颇受推崇,曾被封为晋国公。

他的才华也受到了贞元年间的中宗和元和年间的玄宗的赏识。

然而,杜甫的生活并不如意。

他被贬谪到剑南道、黔中道等地,与家人难以团聚,而他最后的日子更是在病榻上度过。

杜甫的诗歌优美典雅、生动形象,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受后世诗人的影响。

他提倡诗歌表现社会生活,关注民间疾苦,为后来的文学艺术探索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托马斯·艾略特曾称赞他是“诗歌的大师和马蒂尼(医生)一样无法替代的人物”。

总的来说,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瑰宝之一。

杜甫生平及代表诗作

杜甫生平及代表诗作

杜甫生平及代表诗作1、第一期:读书游历时期(712年-745年)这一个时期就是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且游历的时期。

杜甫现存的诗,能确定是这个时期的诗,仅仅留存下来二十多首,其中代表作为《望岳》。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2、第二期:困守长安时期(746年-755年)这第二时期,包括杜甫35岁到44岁的十年间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差不多一直住在长安,作品也基本是在长安所写。

这个时期结束了他年轻时期的游历生活,他奔走献赋,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也过着这十年间杜甫写出了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诗,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具有深刻思想的诗。

《兵车行》(节选)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写作背景:关于此时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对吐蕃的用兵。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对南诏的用兵,此时杨国忠专权,谎报军情,弄得民怨沸腾。

3、第三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756年-759年)这一个时期,包括杜甫45岁至48岁的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在逃乱时陷于叛军中为时九个月,后又为官约两年零两个月。

虽然短短只有三年多,但是杜甫创作出了二百四十多首诗,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春望》、《乾元中寓居同谷县歌七首》等。

尤其是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现实主义的一个光辉顶点,是他那种“穷年忧黎元”的进步思想。

所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说的正是这三吏三别。

杜甫生平经历

杜甫生平经历

杜甫生平经历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多描绘社会万象,关注人民疾苦,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被后世称为“抒怀诗”的集大成者。

下面将为你详细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12年)的河南巩县,家境殷实,祖上是世袭官员。

他家境优渥,但杜甫从小心思敏捷,常观察天象,探究自然现象,不喜欢奢侈浪费的生活。

他聪明好学,熟读经典,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在20岁时考中进士,得到了官职。

然而,杜甫的政治梦想并未实现,相反,他的政治生涯遭遇了多次挫折。

他曾被任命为杂职官员,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因此辞去官职,选择放浪形骸的生活。

在他多次辗转各地,面对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深受触动。

他的诗作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他对朝政腐败和人民疾苦的关注。

他的诗作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揭示了他对正义和公平的渴望。

在他的一生中,杜甫经历了多次命运的起伏和家族的变故。

他曾多次被流放至偏远地区,并屡遭贫困之苦。

然而,这些苦难并没有压垮杜甫,反而激发了他对民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愤怒。

他在流亡途中勇敢面对困境,积极寻求救济,并不断写作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指责。

杜甫的诗作大部分描绘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民的疾苦,但他也不乏描写自然之美和个人情感的作品。

他的诗句雄浑有力,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他的诗作在当时的文坛备受推崇,他的朋友辛弃疾称赞他为“子美诗寄江东客、总角声名共凤翼”,杜工部也盛赞他的诗句:“宫词八骏状豪奇,肃肃白日悬青墀。

”这一切都显示出杜甫诗才的高度评价。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不如意,在晚年时他更是遭遇了丧子之痛。

770年,他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58岁。

他的去世对当时的文坛和他的亲密友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杜甫的诗作在他逝世后被称为“杜工部诗集”,广为流传。

他的诗歌风格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总的来说,杜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生平经历饱经沧桑,遭受严重的苦难,但他的诗作却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的心灵。

杜甫的简介和资料

杜甫的简介和资料

杜甫的简介和资料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谏,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唐代“诗两杜”。

他的诗歌开创了“诗歌的社会意义”,与时俱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矛盾和人民疾苦,使唐代诗歌的社会旨趣和思想观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一、杜甫的生平1.早年生活杜甫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家境贫寒,七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更加艰苦。

青少年时,曾游学于洛阳、长安,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

2.创作生涯杜甫开始创作诗歌是在20岁时,当时,他在长安做了一个御史的馆阁职员。

他的第一首诗是《辞别》。

他的诗歌自始至终始终忠于时代,受着玄宗、明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朝代的冲击和反复。

3.晚年生活770年(唐代大历十四年)冬,杜甫病逝于劳动创作中,享年59岁。

罹难前,他曾成立“昌谷草堂”,从官场弃捐,崇尚生命和自由,用诗歌表现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反对官场腐败的呼吁。

二、杜甫的作品特点1.现实主义倾向杜甫的作品以描写现实生活为首要目标,反映了人民生活状况、历史演变和政治环境等。

他的作品叙述中采用了较多的客观、平实的语言,深切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2.批判社会现实他饱含激愤地控诉了腐败的官员、贪污的商人、饥荒、战争等社会弊病。

他反映的社会现实道出了人民的心声,使人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处境和希望。

3.审美观点他的作品有着高尚的意识形态,强调道德精神和人道主义,对美的追求是具有一定的独创意义的。

杜甫至今仍然被人们推崇为诗歌创作的楷模和表率,成为世界诗歌史上的珍贵遗产之一。

三、杜甫的代表作品1.《三吏》《三吏》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三个不同岗位的吏员的故事,反映了唐代官场的腐败和世俗的堕落。

故事最后有一个无法收拾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丽人行》《丽人行》是杜甫的另一部代表作。

它是一首寓情于景的爱情诗,描写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和一个亲密的恋人之间的情感故事,反映了杜甫自己的恋爱经历和社会现实,是一首极具感染力的作品。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杜甫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诗歌浪漫、真挚、豪放,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展开介绍。

一、杜甫的简介杜甫,字子美,号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诗人。

他生于贞元十八年(712年),卒于建中三年(770年),享年58岁。

杜甫是唐代末期著名的“诗人三杜”之一,他和杜牧、杜审言并称为“诗圣三杜”。

杜甫一生著书立说不少,他的代表性作品有《春夜喜雨》,《登高》,《范成大卿曹参陈情守岁》等。

这些诗句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也蕴含了杜甫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二、杜甫的生平经历1.早年生活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今属河南省新乡市),父亲杜秀才是一位保持贫穷的读书人。

杜甫小时候聪明好学,十分喜欢读书。

在他幼年时期,中国正处于“贞元之治”时期,社会治安稳定,文化风尚盛行,这为杜甫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文学入门公元730年,杜甫赴郑州,在邵仙公的庇护下开始学习诗歌,并开始撰写自己的第一篇诗作《哀江头》、《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两年后,他移居洛阳,开始与王之涣等唐代文学巨匠交往,并广泛接触唐代各种艺术和文化。

3.遭遇生活困境公元744年, 唐朝进入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杜甫偕妻子和儿女,逃难至荆州。

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家庭陷入了贫困和生活困境,他和家人多次流浪无依、无食可口。

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民生困难,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4.投身官场公元756年,杜甫被任命为河南府的尉(即士县令),开始正式投身官场;后他还在梓州和西川担任推官和司录参军等职务。

在这段时间里,他深深认识到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

因此,他更加全面地关注社会问题和国家发展,他的《新婚别》、《北征》、《兵车行》等作品,都写出了他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深深关心。

5.为文化艺术事业奔走公元768年,杜甫得知当时的宰相杜佑奉命巡视江淮地区,于是写下了《襄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表达对其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生平经历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731年)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
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

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为官时期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营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

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

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

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0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

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不久杜甫又辞了职。

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永泰元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

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奉节)。

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

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江舟长逝
大历三年(77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

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时年五十九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