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变性脊柱侧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青少年脊柱侧弯的研究进展

青少年脊柱侧弯的研究进展

青少年脊柱侧弯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少年脊柱侧弯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青少年脊柱侧弯,也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S),是一种复杂的脊柱三维畸形疾病,通常在青春发育前期发病,不仅影响患者的体型外貌,更可能导致心肺功能受损,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诊疗技术的进步,青少年脊柱侧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干预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青少年脊柱侧弯诊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成因与发病机制青少年脊柱侧弯(S)是一种复杂的脊柱疾病,其成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然而,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观察,科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一些主要的理论和假说。

遗传因素在AI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患有AIS的患者的家族史中,脊柱侧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已经被证实与AIS的风险增加有关,如HLBTB6和WNT等基因。

这些基因可能通过影响脊柱发育、骨代谢或神经肌肉功能等方式参与AIS的发病。

生长发育异常也是AIS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脊柱在这个阶段也会发生一系列形态和结构的变化。

如果脊柱的生长板在生长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如机械应力、激素水平等,就可能导致脊柱侧弯的发生。

脊柱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等软组织也可能因为生长发育的异常而失去平衡,进而引发脊柱侧弯。

环境因素也对S的发病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活习惯、运动方式、坐姿不良等都可能导致脊柱的力学平衡失调,从而增加患脊柱侧弯的风险。

一些疾病和药物也可能影响脊柱的发育和功能,如神经纤维瘤病、脊柱结核等,以及某些激素类药物和抗癌药物等。

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成因与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遗传、生长发育、环境等因素。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疾病的本质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和探索。

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3 1 0 01 3
骨关节 植 入物 ;数字 化骨 科 ;脊柱 侧弯 ;椎 间盘 ;生 物力 学;有 限元 ;退 变 ;应 力分 布
y y h l 1 7 @1 6 3 . c o m
摘 要 背景 :脊 柱 在结 构 、形状 、材 料特 性 以及承 受载 荷方 面都 比较 复杂 ,传统 的生物 力 学方法 不 能完 全解 决这 些
F i n i t e e l e me n t a n a l y s i s o f d e g e n e r a t i v e s c o l i o s i s b i ome c h a n i c s
Zh en g J i e ’ Ya n g Y o n g - h o n g ’L o u Su - l i a n g ’Z h a n g Do n g . s h e n g ’L i a o Sh e n g . h u i ( ’ F i r s t De p a r t me n t o f
特性 问题 。
中图分类号: R 3 1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4 3 4 4
目的 :探 讨 退变 性脊 柱侧 弯椎 间盘 、关 节 突关节 、椎 体等 的应 力 分布 ,为 其发 生 、发展 的生物 力 学机 制提 供 - 0 5 4 9 0 — 0 7
收稿 E l 期 :2 0 t 3 . 0 3 . 0 5 修回日 期 :2 0 1 3 . 0 4 . 0 6
方 法 :基 于退 变性 脊柱 侧弯 患者 T 1 2 - S 1 上段 连续 的 C T扫描 图像 ,赋 予模 型特 定 的材料属 性 ,建立 完整 、有 效 的退 变性脊 柱侧 弯三 维有 限元 模 型。在 前屈 、后伸 、左 侧弯 、右 侧弯 、左 旋转 、右旋 转 6种 工况 下对模 型 进 行加 载 ,计算和 分析 脊 柱的活 动度 、椎 间盘 、椎 体及关 节突 关节 软骨 的应 力分 布 。 结 果 与结论 :退变 性脊 柱侧 弯有 限元 模 型 比正常腰 椎 的活 动度 要小 ,椎 间盘应 力 分布 趋 向于椎 间盘 的 四周 , 后 伸运 动 时各 椎 间盘应 力最 大 ,侧弯顶 点椎体 容 易 出现 应 力集 中 的情 况 ,在 旋转 工况 下关 节突 软骨 的应 力集 中最 明显 ,后 伸工 况下 次之 ,尤其 以侧弯 顶 点节段 的关 节 突软 骨影 响最 大 。退变 性脊 柱侧 弯侧 弯顶 点容 易 出 现 应 力集 中 ,后伸 、旋转 运动 可加 重退 变性脊 柱侧 弯 发展 。

脊柱侧弯科普课题-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脊柱侧弯科普课题-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脊柱侧弯科普课题-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这篇长文中,我们将会探讨脊柱侧弯这一常见的骨骼问题。

脊柱侧弯是指脊椎在正常轴线上的侧向曲度,导致脊柱呈“S”或“C”形。

这一病症不仅可以影响身体的外观,还可能引发疼痛,并对个体的身体功能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会对脊柱侧弯的症状、原因、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将对脊柱侧弯的定义进行解释,包括对其形成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机制进行讲解。

随后,我们将详细描述脊柱侧弯可能导致的不同症状,并探讨其可能的原因,从而增进读者对脊柱侧弯的认识。

此外,本文还将介绍目前针对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包括常见的物理疗法、康复训练以及手术治疗等。

我们将提供一些建议,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和预防脊柱侧弯以减少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脊柱侧弯的重要性,并强调预防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将探讨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改善脊柱侧弯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脊柱侧弯的相关知识,掌握预防和治疗脊柱侧弯的基本方法,并有能力积极应对这一健康问题。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并增进对脊柱侧弯的认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介绍脊柱侧弯的科普知识:1. 引言:对脊柱侧弯的概述,提出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2. 正文部分将包括以下内容:2.1 什么是脊柱侧弯:详细介绍什么是脊柱侧弯,包括其定义、病因、发生率等相关信息。

2.2 脊柱侧弯的症状和原因:介绍脊柱侧弯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和不同类型脊柱侧弯的常见原因。

2.3 脊柱侧弯的治疗和预防:介绍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并提供预防脊柱侧弯的建议。

3. 结论部分将包括以下内容:3.1 总结脊柱侧弯的重要性:强调脊柱侧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和治疗的必要性。

3.2 强调预防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性:重申预防脊柱侧弯的重要性,同时提醒人们早期发现和治疗脊柱侧弯的重要性。

退变性脊柱侧弯(治疗篇)

退变性脊柱侧弯(治疗篇)

退变性脊柱侧弯(治疗篇)介绍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治疗原则、术式选择、入路选择、术后并发症等。

以缓解症状为主,在能够保证病人一定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简单、方便、小创伤的治疗方法。

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患者多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成人脊柱侧弯将更加普遍。

本期小灶主题即为“退变性脊柱侧弯”,共分五集,分别为基础篇、测量篇、诊断篇、治疗篇、技术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十分适合刚入脊柱科室的住院医师及致力于脊柱方向的医学生学习,也希望与更多骨科同仁交流,本期为“治疗篇”。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骨科林永绥首先需要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弯(DS)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无症状的DS,一般不需要治疗或仅需随访观察。

与AIS不同,DS的治疗一般不以矫正畸形为目的,常是针对局部疼痛和椎管狭窄的症状,恢复脊柱序列和稳定,仅少数引起失平衡的DS需要矫形恢复平衡。

另外,DS 一般发生于老年人,需全面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心肺功能、骨量和生活方式等,根据患者的症状。

身体情况、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以缓解症状为主,在能够保证病人一定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简单、方便、小创伤的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分析腰背痛或放射痛的来源。

腰背痛、肌肉无力和轻度神经根性症状者可以保守治疗,一般均可减轻疼痛程度和改善生活质量、恢复功能,所以大多数DS可采取保守治疗。

标准的治疗方案应包括短期的休息,口服消炎镇痛药物(主要为NSAIDs),并在少数情况下短期使用支具展开剩余88%根据疼痛来源可以局部注射或封闭,如硬膜外注射、神经根阻滞、关节突关节封闭等。

有文献报道按摩和矫形治疗有效,但需在专业的物理治疗中心进行。

躯干稳定性锻炼和低对抗性的有氧条件下可耐受的锻炼也有益,加强腹部和背部肌肉的运动疗法(如游泳)对疼痛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另外,针对的药物治疗也常常有效。

三环类抗药物具有镇静作用,可以减轻神经源性疼痛,有助于缓解患者晚上的疼痛,加巴喷丁也有类似作用,这些药物对于老年人群有较大益处。

脊柱侧弯论文

脊柱侧弯论文

脊柱侧弯论文引言脊柱侧弯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畸形,主要表现为脊柱在冠状面上向一侧弯曲。

这种畸形可能导致身体的不对称、姿势异常、运动受限等问题。

脊柱侧弯的研究和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本论文将对脊柱侧弯的研究进展、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脊柱侧弯的研究进展脊柱侧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脊柱侧弯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环境和机械因素等被认为是导致脊柱侧弯的重要因素。

一些研究表明,脊柱侧弯可能与神经肌肉发育异常、骨骼生长异常以及外界力的不对称作用有关。

2.诊断方法的改进: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X线、MRI和CT等技术的应用,脊柱侧弯的诊断变得更加准确和可靠。

尤其是三维重建技术在脊柱侧弯诊断中的应用,为医生提供了更清晰的图像和更准确的测量数据。

3.预防和治疗策略的研究:脊柱侧弯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物理疗法、脊柱矫正器的使用和运动疗法等。

而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矫正脊柱的畸形,其中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脊柱融合和脊柱内固定等。

脊柱侧弯的诊断方法脊柱侧弯的诊断是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来确定,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1.体格检查:包括检查患者的身高、体重、骨骼发育情况、肌肉力量等,通过观察和触摸等方式来判断脊柱是否有侧弯。

2.X线检查:脊柱侧弯的X线检查主要是通过拍摄正位和侧位的X线片来评估脊柱的侧弯程度、弯曲角度等。

3.MRI检查:MRI可以提供脊柱侧弯的更为详细的图像,包括脊柱骨骼结构、神经肌肉组织以及其他可能的异常情况。

4.CT检查:CT可以提供脊柱三维图像,对脊柱侧弯的解剖结构和异常情况进行更准确的评估。

脊柱侧弯的治疗策略脊柱侧弯目前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1.保守治疗:对于轻度和中度脊柱侧弯,保守治疗是首选方法。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物理疗法、矫正器的使用和综合康复训练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减轻疼痛、改善姿势、增加肌肉力量等,但对于脊柱畸形的矫正效果有限。

腰椎退变性不稳

腰椎退变性不稳

腰椎退变性不稳腰椎退变的过程通常会导致僵硬,但一般都是稳定的,在少数情况下也会出现不稳。

腰椎滑脱是腰椎退变性不稳的主要形式,表现为单一椎体相对另一椎体的水平移位,或更为广泛的退变性脊柱侧凸。

各种形式的腰椎不稳都可导致腰背痛和神经卡压。

退变导致的不稳大多都是自限性的,可进行非手术治疗,当然,有时也会出现进行性的相对严重的症状,必须通过手术才能缓解。

腰背痛非常常见,在发达国家超过70%的个体都可能出现过单纯性的腰背痛,最多发的年龄为34-44岁。

这类腰背痛大多都是自限性的,对于任何脊柱专科治疗而言,主要的目标是通过尽可能少的干预措施使患者恢复到相对舒适的状况。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脊柱专科医生应不遗余力地查找单一的疼痛激发点,然后才能进行成功的治疗。

在一系列的退变过程中,任一结构都可导致腰背痛,而腿痛也可能受多个位点的影响。

在脊柱退变这个类似于多米诺效应的进程中,大多数情况下最先出现的是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对于轴向应力可起到缓冲垫的作用,同时它也是脊柱功能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椎间盘与关节突关节相互协调,可完成矢状位和冠状位上的活动。

在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相关功能的丧失使脊柱功能单位前方的力学稳定性下降。

由于椎间盘退变导致稳定性下降以后,在病变节段由于负荷增加,并出现新的扭转应力,可使韧带结构出现肥厚。

退变突出的椎间盘以及肥厚的韧带可使椎管容积减小导致椎管狭窄。

随着退变加重,关节突关节也出现退变、肥厚。

然而,这是腰椎退变典型的次序,事实上脊柱不同区域退变的速率不尽相同。

同一节段的一侧可能比另一侧退变得更快。

通常,这种不对称的病理改变被认为会导致两种常见的腰椎退变性不稳,腰椎滑脱和脊柱侧凸。

当然也存在一些复杂性的脊柱不稳,比如同一患者既有退变性侧凸也有滑脱。

这些状况往往会导致明显的功能障碍和疼痛。

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患者的主诉。

脊柱退变性不稳的患者通常会抱怨腰背痛和下肢的症状,但很少会关注脊柱的畸形。

脊柱侧弯矫形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

脊柱侧弯矫形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

脊柱侧弯矫形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摘要】目的探讨脊柱侧弯矫形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76例纳入研究,双盲法分组,对照组(n=38)常规护理,观察组(n=38)围手术期精细化护理,对比效果。

结果脊柱功能评分,观察组比对照组高,而VAS评分则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34%),较对照组(81.58%)高(P<0.05);观察组精神状态、躯体、心理及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对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进行脊柱矫形术治疗的过程中,围手术期精细化护理的运用,有效改善脊柱功能和疼痛情况,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更高。

【关键词】脊柱矫形术;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围手术期护理退变性脊柱侧弯有着较为严重的病情,高发于老年群体,主要症状表现为下肢、腰部疼痛等,对正常肢体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上对于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治疗,多运用手术的方式,而脊柱侧弯矫形术是常用的术式,有着比较好的效果,但易出现并发症,需配合精细、优质的护理,促进患者康复,有效改善预后[1]。

本次研究重点探讨了退变性脊柱侧弯老年患者,运用围手术期精细化护理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本院2020年4月-2021年7月接收的76例退变性脊柱侧弯老年患者进行研究,分组用双盲法,各38例。

纳入研究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经检查已得到确诊;患者均存在腰背部、下肢疼痛症状;没有手术禁忌症者;知情同意本次研究。

排除精神存在疾病者,耐受性比较差者;伴有肿瘤患者;重复手术的患者。

对照组男18例,女20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62岁,平均(70.26±2.45)岁;依据TheAebi分型,分为I型、II型、III型,分别为12例、14、12例;观察组男女比为17/21;年龄大小分别为77岁、61岁,平均(69.89±2.51)岁;TheAebi分型,I型(13例),II型(14例),III型(11例)。

功能性康复训练改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研究

功能性康复训练改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研究

然而,国外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首先,由于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病因复杂, 单一学科的研究成果往往不足以揭示其全貌。其次,研究样本的大小和代表性也 是影响研究结果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治疗方法多样,如何制定标准化的治疗 方案仍是未来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三、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研究 的未来方向和意义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研究仍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未来的研究 应注重多学科交叉,从遗传学到环境因素,从流行病学到临床治疗,全面深入地 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享研 究成果和经验,提高全球范围内的研究水平和治疗能力。
1、评估:首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和日常生活进行全面评估,以 便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2、训练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 神经肌肉训练和姿势矫正训练等内容的训练计划。
3、实施: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患者按照训练计划进行循序渐进的 训练。
4、调整与评估:根据训练情况,定期调整训练计划,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 估,以确保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特发性脊柱侧弯是一种常见的青少年骨骼发育疾病,其特征为脊柱结构异常, 导致脊柱弯曲并可能影响正常生理功能。由于该病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发性 脊柱侧弯的研究在国内外均受到高度重视。本次演示将概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 弯研究的现状、国外研究进展及优缺点,同时讨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一、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研究 现状
六、讨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功能性康复训练在改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存 在一些潜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例如,如何制定更为精准的训练计划,如何量 化和评估治疗效果,以及如何保证患者的依从性等。未来研究可以针对这些问题 展开深入探讨,同时进一步拓展功能性康复训练在其他类型的脊柱侧弯治疗中的 应用。此外,加强相关领域的多学科合作,开展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以验 证功能性康复训练的实际效果和长期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退变性脊柱侧弯研究进展退变性脊柱侧弯是一种好发于老年患者的退行性病变,病变部位主要在椎间盘、椎间小关节,近年来发病率持续上升。

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病变复杂,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不同患者的表现有明显差异,治疗方法、分型不同,选择的治疗方式也有明显差异。

本文就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疾病分型、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借鉴经验。

标签:退变性脊柱侧弯;研究进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发病率也持续升高。

脊柱是人体主要的负重骨,慢性劳损会使脊柱出现缓慢病理生理变化,冠状面Cobb 角超过10°。

患者主要有顽固性腰背部疼痛、下肢疼痛、跛行、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给患者的生理、心理造成了巨大的痛苦,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X 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临床关于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分型较多,没有统一的标准[1]。

保守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疗法、外用贴敷药、按摩疗法、针灸疗法等,但是保守疗法的疗效不明显。

手术方法包括单纯减压术、短关节融合术、骨移植手术等,根据患者的病变程度选择最佳手术治疗方式。

本文就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综述,内容如下。

1国内外关于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研究进展国外有关研究表明,退变性脊柱侧弯主要与炎性因子、自身免疫反应、组织降解酶活性增加、手术创伤等因素有关。

对退变性脊柱侧弯主要采用综合疗法治疗,保守治疗方法主要环节患者的临床症状。

如鼓励患者卧床休息,药物疗法、理疗、牵引疗法可以缓解患者疼痛、活动受限症状。

手术治疗主要采用椎间盘切除术、椎体减压术、椎体融合术等,手术治疗的疗效直接,可以清除退变的组织,维持脊柱稳定性[2-3]。

但是,手术具有明显的创伤性,对机体生理功能有干扰,老年患者的恢复能力较低,不同患者的耐受度有明显差异,术后容易复发,增加患者的痛苦。

目前,国外对脊柱侧弯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寻找延缓脊柱退变的方法、合成脊柱功能替代品。

国内对退变性脊柱侧弯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对检查后症状减轻的患者主要采用保守方法治疗,治疗无效后行手术治疗。

对于胸椎侧弯超过50°、后凸超过60°;腰椎侧弯超过40°、后凸超过5°,且合并有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建议尽早采取手术治疗[4]。

手术方法有单纯减压术、减压术联合短节段融合术、减压术联合纠正畸形及长节段融合术等,根据患者的脊柱侧弯程度及患者的全身状况选择最佳手术方案。

对于刚开始有腰部疼痛症状并确诊的患者给予非甾体类消炎药、止痛剂、肌肉松弛剂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用药后症状无改善的患者给予硬膜外或关节面注射止痛药、神经根阻滞疗法进行治疗。

同时,可以短时间佩戴支具起到辅助固定的作用,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2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表现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主诉主要有腰部剧烈疼痛、放射性疼痛、下肢疼痛、跛行、活动受限等,主要是因为脊柱侧弯会影响正常组织、血液循环,压迫神经组织、使椎间盘狭窄,从而引起脊旁肌肉痉挛,出现上述症状[5]。

3退变性脊柱侧弯的诊断方法由于退变性脊柱侧弯常有神经压迫症状,所以,在临床诊断时应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排除精神病变。

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仔细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疾病史、用药史、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家族遗传病史等相关信息,排除脊髓肿瘤引起的疼痛或病理性骨折引起的脊柱侧弯。

然后同时采用影像学方法进行检查,对于侧弯程度明显的患者通过常规X线摄片即可明确诊断[6]。

对合并有其他病变,难以判定的患者的采用螺旋CT检查或增强扫描,提高检出率。

对怀疑有脊柱侧弯CT卻难以检出的患者给予MRI检测,尽早明确诊断。

长期脊柱畸形患者会引起髋膝关节挛缩,所以,患者有髋膝关节挛缩症状时提示可能存在脊柱退变,因提高重视。

在临床检查时因仔细询问患者主诉,对周围组织进行全方位检查,降低漏误诊率。

4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分型临床对退变性脊柱侧弯分型方法较多,有SRS分型、Schwab分型法、Simmons 分型法、Plonmis分型法,其中以Schwab分型法的临床应用作为广泛,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存质量和影像学检查特点进行分型,内容更为全面。

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Ⅰ型:单胸弯;Ⅱ型:T4~T8的上胸椎主侧弯;Ⅲ型:T9~T10的下胸椎主侧弯;Ⅳ型:顶点在T11~L2的胸腰椎侧弯;Ⅴ型:顶点在L2~L4的腰椎侧弯。

根据腰椎前凸角分为A型(腰椎前凸超过40°)、B型(腰椎前凸0-40°)、C型(Cobb角超过0°,无腰椎前凸)。

椎体半脱位分为0级(无椎体半脱位)、+级表示最大半脱位距离在1~6 mm、++表示最大半脱位距离超过7 mm[7-8]。

SRS分型通过对患者进行站立位矢状位、冠状位脊柱X线摄片,胸弯范围为顶锥T2~T11-12,胸腰弯顶锥T12~L1,腰弯L1-2~L4。

按照侧弯部位分为原发性侧弯、区域性矢状位畸形、腰椎退行性变、总体平衡情况,但是SRS分型主要针对成人脊柱侧弯畸形,未结合患者的合并病变、临床症状、年龄因素,不能知道手术方法的选择[9]。

Simmons分型法主要依据脊柱旋转、腰椎前凸进行判定,Ⅰ型:脊柱侧弯,无旋转畸形;Ⅱ型:脊柱侧弯同时有旋转畸形、有腰椎前凸表现;Ⅲ型:脊柱侧弯同时有旋转畸形,冠状位、矢状位有异常症状;A型:患者有背痛症状,无神经根症状;B型:患者有背痛、坐骨神经痛症状;C型:患者有背痛、大腿疼痛症状[10]。

Plonmis分型法对脊柱侧弯部为、移位情况进行分型,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手术方案,对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Ⅰ型:无椎体脱位、旋转症状,选用椎管减压术;动力下移位低于2 mm患者采用椎管减压术治疗;动力下移位超过2mm患者采用椎管减压术联合椎体融合术治疗。

Ⅱ型:脊柱侧弯同时有旋转畸形、脱位低于5 mm的患者,区段稳定患者单纯给予椎管减压术治疗,区段不稳定患者采用椎管减压术联合椎体融合术治疗;椎体旋转、脱位超过6 mm的患者采用椎管减压术联合椎体融合术治疗[4]。

Ⅲ型:分型及治疗方法同Ⅱ型,患者有矢状面失衡、冠状面失衡症状时采用椎管减压术、长节段融合术治疗[11]。

5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无脊柱侧弯、旋转畸形、症状较轻的患者主要采用中药疗法、外用贴敷药、按摩疗法、针灸疗法、牵引疗法、神经根阻滞疗法等方法进行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胸腰椎侧弯幅度较大且有神经压迫症状患者应立即采取手术治疗。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禁止吸烟饮酒,对合并有骨质疏松、骨折史患者用X线明确诊断,制订重建技术方案。

观察患者骶骨中线变化情况,判定患者的冠状面平衡情况,维持脊柱平衡。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主要通过自体移植手术治疗,恢复能力强,疗效突出[12]。

但是对于老年合并有骨质疏松患者主要采用异体移植、人工合成材料进行椎体融合,采用锥弓根髓内钉进行固定,提高固定效果。

6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在进行保守治疗之后,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尤其是存在进展风险的侧弯,比如腰弯40°以上,或胸弯在50~50°以上的患者,另外,對于胸椎后凸角度在60°以上,腰椎后凸在5°以上的患者,均呈现为不正常的情况,要对其进行矫正处理[13]。

并且,针对神经源性跛行或神经根病患者,即,神经功能上期缺损患者也可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以维持冠狀面及矢状面平衡为治疗原则,脊柱姿势平衡,可将能量需求降低,对疼痛进行限制,对疲劳感进行缓解,以此将患者满意度及美观效果提升,并对因畸形造成的并发症进行减少。

同时退变性脊柱侧弯以对畸形脊柱固定和融合好为治疗目标。

相关研究显示,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治疗,不用给予自体移植或同种异体移植融合就会成功,然而针对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于青少年相比,有较高的假关节风险。

经过融合治疗的成人畸形患者,高达24%的假关节概率,其影响因素主要为骶骨骨盆固定不完整、大于55岁的年龄、矢状面正平衡在5 cm以上,胸腹联合切口及髋关节骨关节炎、胸腰段后凸等[14]。

以此说明,力学环境建立要适当。

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采用关节固定术进行治疗,标准物质也为自体移植,固定髂骨之后,髂移植物可能无法取得,因此,可选择自体移植物的代替物,在融合程度的影响下,缺乏局部自体移植物时,主要以成骨蛋白、人工合成材料及同种异体产品等为代替物。

有研究显示,BMp可将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将质量效果提升[15]。

退变性脊柱侧弯以手术治疗为主,患者有三维畸形,骨质重建为主要治疗原则,应尽早进行神经管减压,纠正矢状面或冠状面失衡症状,通过骨移植或使用填充剂提高骨量,提高脊柱稳定性。

目前,我国对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分型标准还没有特定的标准,在临床治疗中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史等信息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

希望临床对退变性脊柱侧弯制订统一的分型、治疗方案,提高对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处理能力,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1] 郑杰,杨永宏,楼肃亮,等.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30):5490-5496.[2]秦柳花,马华松,闫晶,等.药物-心理联合镇痛对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术前疼痛及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6):1904-1907.[3]翟睿,汪学松,金传峰,等.退变性脊柱侧弯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3):256-259.[4]周立建,吴小涛,戎琳晔,等.丹阳地区退变性脊柱侧弯流行病学调查和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5(9):802-805.[5]关永林,赵学权,王振东,等.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J].临床骨科杂志,2016,19(3):287-289.[6]刘继峰.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8):209-210.[7]邹春华,肖经难.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21):89,91.[8]李波.退变性脊柱侧弯外科治疗重点问题[J].临床外科杂志,2014(5):314-316.[9]楼肃亮,郑杰,杨永宏,等.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术后并发症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23):20-22.[10]黄华伟.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7):40-42.[11]杨子斌,赵伟,吕乔,等.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临床分析[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1):56-57.[12]丁安泽.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8):2467-2468.[13]门丽.退变性脊柱侧弯术前术后护理[A].//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论文集[C].2013:227-229.[14]苏士乐,刘浩,章宏志,等.选择性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J].颈腰痛杂志,2014,35(6):435-437.[15]黄小金.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研究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7):779-7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