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3课《三顾茅庐》预习导学案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3课《三顾茅庐》预习导学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3课《三顾茅庐》预习导学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3课《三顾茅庐》预习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3 三顾茅庐一、作者与作品简介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杭州人。

罗贯中“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其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描绘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富有浪漫色彩。

二、合作预习1.题目《三顾茅庐》中的“顾”的意思是。

“茅庐”本意是指的是。

在中指的是居住的地方。

2.这篇课文选自《》。

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

另外还有三个人物,分别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23课第2 页共 8 页是:、、。

3.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第次去拜访的故事。

4.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拜谒谬举帝室之胄存恤社稷羽扇纶巾愧赧身披鹤氅箪食壶浆 5.根据意思写词语⑴对长者或宾客尊重而有礼貌。

⑵形容湖水十分的清而透明。

⑶形容环境稀疏敞亮。

6.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天下形势的?课后检测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23课第2 页共 8 页1.《三顾茅庐》节选自《》,作者。

名,号,人,该小说以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2.读下面句子,想想可用什么成语来概括。

①刘备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

②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③“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

3.依据课文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对联的下联。

上联:司马徽再荐名士下联:4.《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含有数字的故事,如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你在阅读中积累了哪些呢?请写出三个。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

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过程与方法】1.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顾茅庐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人物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的诚心、虚心、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1.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谁会背杜甫的《蜀相》?(找一名同学来背诵)你们知道“丞相祠堂何处寻”这句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谁吗?“三顾频烦天下计”中的“三顾”指的又是哪件事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诸葛亮,“三顾”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三顾茅庐》,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二、预习检测(课件出示题目)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ɡ)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2.重点词语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世:治理天下。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三顾茅庐》导学案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三顾茅庐》导学案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导学案设计:陈俊安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中的生词。

2.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3.结合文中精彩语句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中的生词。

教学难点结合文中精彩语句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教学过程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刘备去一探究竟吧【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关羽:稳重、顾全大局;张飞:鲁莽、直爽。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梳理故事情节,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品味亮点词语】1.“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

玄德拱立阶下。

”句中加点词语对表现人物起着怎样的作用?2.玄德下拜曰:“汉室末冑、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上句中刘玄德的动作和语言有什么特点和作用?3.“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2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2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2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篇1 课文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

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

”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

”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

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

”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

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

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

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

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

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

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

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

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

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

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

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第23课*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初步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教学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初步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情境导入】同学们,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

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新课解读】一、速读课文——理清结构速读提示及要求:1.了解作者及作品,画出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理清本文的思路。

明确:1.(1)作家作品①作者名片: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其他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

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②作品简介:《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作品写的是东汉末到西晋初这一历史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个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

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汉末大分裂时代的苦难和明君仁政的愿望。

其结构宏伟而又严密精巧,语言简洁、明快、生动。

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突出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代表着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

(2)重点字词殆.(dài)拜谒.(yè)失礼.(lǐ)叩.门(kòu)傲.慢(ào)疏.懒(shū)愧赧.(nǎn)鄙.贱(bǐ)赐.教(cì)倾颓.(tuí)鼎.足(dǐnɡ) 躬.耕(ɡōnɡ)荒芜.(wú)如雷贯.耳(ɡuàn)思贤.如渴(xián)箪.食壶浆(dān)顿开茅塞.(sè)(3)理解词义①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3《三顾茅庐》优秀教研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3《三顾茅庐》优秀教研导学案
1、我与学习小伙伴互相交流,说说每个比喻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2从以上比喻句中让我感受到了

2、通过对课文的预习,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


我爱读书:
我会多读几遍,独立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有困难,可以读书或者搜集资料。




四、我来读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刘备是如何诚心诚意的邀请诸葛亮出山的?在文中画相关语句,找出语句中一、二个重点词语,抄在导学案上,写下你的理解和感受,有感情的读一读。
《24、三顾茅庐》导学案
我的班级________我的小组________团结协作的我___________
学习
目标
1、我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感受刘备访求贤才的诚心诚意,感受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我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1、我从句子
感受
到了。
2、我从词语感
受到了。
3、小组分工、展示交流
我爱思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重点提醒:想突出人物的特点,就要抓住它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描述。)
注意小组成员间相互补充。




四、我会写。
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重“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句式写一处景物。
我爱写作:
1先找出这个地方有有代表性的2—3点景物。
2再把这些景物的特点找出来。
3用上恰当的比喻句。




最大的收获:
重点
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优质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优质教案+导学案

23 三顾茅庐1.疏通文义,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导入新课播放《三顾茅庐》视频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 。

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 ,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 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第23课《三顾茅庐》导学案1-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23课《三顾茅庐》导学案1-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张飞的话,读出他的莽撞无礼。
(3)文中主要写刘备,但同时把张飞写进去,这是否多余?
四、课堂检测,反馈提高(3分钟)
1、按原文填空
诸葛亮分析了,提出了、的策略。刘备听了,像。文中直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的句子有:;反映刘备和诸葛亮之间关系的一个打比方的句子。
2、理清课文脉络,复述课文。
2.组内交流。
3.交流,质疑完善。
活动学习单三
1、默读课文,想想张飞是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对张飞的描写是否多余?
2、交流,质疑完善。
(组长要组织协调本组成员有序地交流自研成果,要善于捕捉小组成员在自学过程中的精妙之处,积蓄展示的素材)
三、快乐展示,提升自我(14分钟)
温馨提示:
1、每组选择一个学习内容作为主要展示内容。
引导: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张飞的粗鲁,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引导:这两个比喻句,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点拨:这两个比喻句说明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引导:“他们来到隆中,只见……,景色秀丽宜人。”景色描写的作用?(点拨:环境描写巧妙地衬托了诸葛亮的人物性格特点。)
引导:文中为什么写张飞这个人物?(点拨:写张飞是为了反衬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师解释什么是“反衬”手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张飞的莽撞无礼。
五、课堂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把其中有名的故事说给同学们听。
2、仿照课文“他们来到隆中……只见……”。这一段景色描写,用上“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六、快乐评价,反思总结(2分钟)
1、对于这节课自己的表现如何?
2、我的反思总结:
附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 诚心诚意 诸葛亮
尊重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预习学案)
23 三顾茅庐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杭州人。

罗贯中“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其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描绘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富有浪漫色彩。

二、合作预习
1.题目《三顾茅庐》中的“顾”的意思是。

“茅庐”本意是指的是。

在本文中指的是居住的地方。

2.这篇课文选自《》。

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

另外还有三个人物,分别
是:、、。

3.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第次去拜访的故事。

4.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拜谒谬举帝室之胄
存恤社稷羽扇纶巾
愧赧身披鹤氅箪食壶浆
5.根据意思写词语
⑴对长者或宾客尊重而有礼貌。

⑵形容湖水十分的清而透明。

⑶形容环境稀疏敞亮。

6.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天下形势的?
课后检测
1.《三顾茅庐》节选自《》,作者,名,号,人,该小说以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2.读下面句子,想想可用什么成语来概括。

3.依据课文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对联的下联。

上联:司马徽再荐名士
下联:
4.《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含有数字的故事,如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你在阅读中积累了哪些呢?请写出三个。

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后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茅塞顿开
....。

B.刘备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C.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
....,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D.当军队凯旋时,老百姓都箪食壶浆
....,热情地犒劳他们。

6.请连线以下与三国有关的歇后语。

徐庶进曹营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打黄盖粗中有细
蒋干盗书一言不发
张飞使计谋计上心来
诸葛亮皱眉头上了大当
7.解释加点的词语意思。

①民殷.国富②总揽
..英雄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中导学
23 三顾茅庐
设计:实验中学彭广玲校版:大羊中学邢艳艳【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明确文章
大意。

2.初步学会详略得当、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古人胸怀大志的思想。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知道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吗?其中最熟悉的人物是谁?
2.认真读课题,试着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二、设问导读
(一)初读课文,学会字词。

1.自读课文,用不同的标记勾画出生字生词和难以读通的语句。

2.正确认读下列词语,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拜谒同榻如雷贯耳蜿蜒起伏秀丽宜人群雄分争茅塞顿开
3.挑选自己读得较好的自然段展示朗读。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课题,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抓住人物的言行是读懂人物形象的好方法。

默读课文第二大段,勾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句,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方法提示:可有感情地朗读,可说出自己的见解,也可二人小组演一演。


3.合作探究:刘备如此诚心诚意只为邀请诸葛亮这一布衣,值得吗?(结合课文第3、4、5自然段有关句子和资料链接谈谈看法。


三、总结提升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2. 总结:文章为表现刘备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运用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写法?
四、知识拓展
假设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是不是就终老山林?请展开想象,阐述自己的理由。

当堂达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未审.得入览否?②但恨.亮年幼才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