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交通系统规划
基于地下空间利用的交通规划方案

基于地下空间利用的交通规划方案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交通问题成为困扰人们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地面交通系统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因此,地下空间的利用成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探讨基于地下空间利用的交通规划方案,旨在提出一种创新且可行的解决方案。
1. 地下空间利用的潜力地下空间利用是指将地下空间纳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用于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求。
地下空间具有广阔的潜力,可以用于交通、商业、文化、公共设施等多个领域。
1.1 地下交通系统地下交通系统是利用地下空间建设的交通网络,可以有效缓解地面交通拥堵问题。
地下交通系统可以包括地铁、轻轨、地下隧道等,通过在地下建设交通网络,可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减少交通事故,改善城市环境。
1.2 地下停车场地下停车场是利用地下空间建设的停车设施,可以解决城市停车位不足的问题。
地下停车场可以分布在城市各个区域,通过地下通道与地面相连,方便车辆进出。
地下停车场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停车位,还可以减少地面车辆拥堵,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1.3 地下物流系统地下物流系统是利用地下空间建设的物流网络,可以提高城市物流效率。
地下物流系统可以通过地下隧道连接城市不同区域,实现货物的快速运输。
地下物流系统可以减少货车在地面行驶的时间和距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城市物流效率。
2. 地下空间利用的挑战尽管地下空间利用具有广阔的潜力,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2.1 技术挑战地下空间利用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包括地下施工技术、地下工程设计等。
地下施工技术需要解决地下水、土壤等问题,确保地下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2.2 资金挑战地下空间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地下工程建设、设备采购等。
如何筹集足够的资金是地下空间利用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2.3 管理挑战地下空间利用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地下设施的维护、安全管理等。
地下空间的管理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监管体系,确保地下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城市地下交通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城市地下交通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一、引言城市地下交通系统在实现城市快速发展和交通解决方案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城市地下交通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进行综述,分析其核心问题及发展趋势。
二、城市地下交通系统的规划城市地下交通系统的规划是指依据城市发展规划和交通规划,确定地下交通线网、车站、车站布置及服务范围等内容的过程。
城市地下交通系统的规划应当根据城市交通的需求和城市行业的发展, 采用动态调整、综合考虑、科学规划的原则。
1. 城市地下交通系统的规划调查城市地下交通系统的规划调查是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对城市地下交通系统的现状、需求、规划方案、选址等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和研究。
规划调查包括城市现状、市民出行需求、交通配套设施等各方面的调查。
规划调查是城市地下交通系统规划的重要环节,合理规划,符合需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
2. 城市地下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城市地下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是依据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制定一个城市地下交通系统的具体方案。
设计内容包括线路共检测,站点选址, 地下空间利用优化, 设施布局等, 合理的设计方案可以更好的适应城市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
三、地下交通系统的设计城市地下交通系统的设计是根据城市交通规划,依据城市出行需求, 选择合理的车站位置, 进行地下空间建设, 建设车站、隧道、人工填埋体等, 以构建完善的地下交通线网系统。
有效的地下交通系统设计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出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更是为城市变革作出重要贡献。
1. 车站设计车站是地下交通系统的核心,合理的车站设计应考虑到交通量、车站容量、进出站便利、配套设施等方面的问题。
车站通常设置在交通集散地,离市中心相对较近,符合市民出行需求,车站内部应设计加装自动扶梯、手扶电梯、无障碍平台、售票厅等设施以方便市民的使用。
2. 隧道设计隧道是城市地下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下隧道的设计应注意隧道断面和坡度、通风、照明、排水、安全等问题,合理设计隧道对地下交通系统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下城市和地下通道的建设

地下城市和地下通道的建设地下城市和地下通道的建设在现代城市规划和交通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传统的地面空间已经越来越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和土地利用的问题,地下城市和地下通道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现代化城市。
本文将探讨地下城市和地下通道的建设,以及它们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地下城市的建设1.1 建设目的和背景地下城市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密集区域的土地利用问题。
由于建筑高度的限制和有限的用地,城市地面空间的供应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
因此,开展地下城市的建设成为了一个必要的措施。
地下城市可以提供额外的用地,用于商业、居住和公共设施等各种功能。
1.2 建设方法和工程技术地下城市的建设需要运用一系列的工程技术,以确保其安全可靠。
首先,需要进行地下空间的勘探和地质勘测,以确定地下城市的位置和土质情况。
然后,采用适当的隧道掘进技术,如盾构法或爆破法,来挖掘地下空间。
最后,进行地下结构的建设和设施的安装,如通风系统、排水系统和电力供应系统等。
1.3 地下城市的功能和运营管理地下城市的功能主要包括商业、居住、交通和公共设施等。
商业地下城市可以提供零售商店、餐饮场所和娱乐设施,为市民提供方便和愉悦的购物体验。
居住地下城市可以提供住宅区,解决人口密集区域的住房问题。
交通地下城市可以作为地铁或地下列车网络的一部分,便于人们的出行。
公共设施地下城市可以提供医院、学校和文化中心等重要设施,方便市民的生活和学习。
二、地下通道的建设2.1 建设目的和背景地下通道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的连通性。
由于地面道路的限制和道路交通的拥堵,城市交通越来越需要有效的衔接通道。
地下通道的建设可以提供交通隧道和人行通道,为市民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
2.2 建设方法和工程技术地下通道的建设需要采用适当的隧道掘进技术,以确保其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隧道掘进技术可分为盾构法和爆破法两种。
在盾构法中,使用巨大的钻探机械挖掘隧道,同时进行隧道的衬砌和土方的处理。
4-2 城市地下交通设施规划_城市地下铁路

从广义上讲,地铁路网实际上是由多条线路组成的, 可以互相换乘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在一些地铁非 常发达的城市中,仅仅是地铁的地下段部分,就己经 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路网。
4.2.1 地铁线路网规划内容
(1)轨道交通的必要性 客流量;建设资金;运营亏损 (2)线网规模研究 线网的总长度及其线路的数目。 (3)线网结构研究 线网的形态结构 (4)线路规划原则 线路走向、车站分布、线路敷设方式 (5)联络线规划 两条正线间的连接线
城市地下交通按照城市功能分为地下步行系统空间 (地下步行街、地下行人过街道)和地下机动车交通 系统空间(地下快速路、地下停车系统)、地下轨道 交通系统空间(地铁、城铁、轻轨)。
城市地下交通的特点
优点:
1.
2.
3.
4.
5.
完全避开了地面交通的干扰和地形的起伏,最大限 度地提高车速; 不受城市街道布局的影响,有可能选择最短距离, 提高运输效率; 基本上消除了对城市的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节省城市交通用地,可节约土地购置费用; 能有效地发挥防灾作用。
表4.1 世界主要国家地铁建设概况
国家 城市 纽约 芝加哥 波士顿 旧金山 华盛顿 亚特兰大 巴尔的摩 通车年代 1867 1892 1898 1972 1976 1979 1983 人口/ 万人 730 370 150 71.5 64 120 80 线路 条数 29 6 3 4 4 2 1 线路长度/km 全长 443 174 24.4 115 112 52.3 22.4 地下 280 18 19 37.4 53 7 12.8 车站 数目 504 143 39 36 60 29 12
地铁照片
纽约地铁
莫斯科地铁
第三章 城市地下交通规划

蒋 刚 南京工业大学 城市地下空间研究中心
第三章 城市地下交通规划
§3.1 地下轨道交通规划 §3.2 地下机动车交通规划 §3.3 地下步行系统空间
城市地下交通按功能划分,可分为: 1 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地铁、城铁、轻轨等轨道交通 设施; 2 地下机动车交通系统:地下快速路、地下停车系统 等; 3 地下步行系统:地下步行街、地下行人过街道
2 半机械通风:一是车站机械送风,区间自然通风; 二是车站自然通风、区间机械排风; 3 机械通风:全部采用机械通风。
§3.2 地下机动车交通规划
3.2.1 地下公路交通规划 地下公路主要有: 1 越江(海)公路隧道:城市中有较大的江、河贯穿时,越 江隧道是城市地下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上海早在70年 代就已在黄浦江下修建了第一条公路隧道。 2 地下立交公路:当公路与铁路相交时,当两条公路交叉 而又都需要快速、大容量交通时,当其他任意不同的交 通方式交叉而需避免平交时,都可考虑通过使用地下立 交公路来解决。 3 地下快速公路:当地面空间拥挤难以发展新的动态交通 用地时,当地面道路叉口太多影响交通通畅,当城市位 于复杂地形区域,尤其当城市环境质量要求已限制了发 展地面、地上交通体系时,可以建造地下快速道路。 地下快速路优点:改善相邻的环境;有利于公路景观保 护;实现快速公路地下空间的多功能用途(利用街道与 快速路之间的地下空间修建停车和其他公共设施)
一) 地铁车站的类型:可按其地理位置、布置方式和 所处介质划分 1 按地理位置划分:终点站和中间站,中间站又可分为 一般中间站和换乘站; ① 终点站一般在城市郊区,需满足列车折返需要,一 般规模较大。车站的布置形式有两种:一是小半径环 线折返站;二是尽端式折返站。尽端式较为常用。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地下交通设计原则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地下交通设计原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交通需求的日益增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地下交通作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原则直接关系到城市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和居民出行的便利性。
本文将就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地下交通设计原则进行探讨,以期为城市地下交通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人性化设计城市地下空间的地下交通设计应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设计。
在地下交通的规划和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乘客的出行需求和体验感受,提供便利、舒适、安全的出行环境。
例如,在地下交通站点的设计中,应合理设置出入口、换乘通道和导向标识,方便乘客的出行和导航。
同时,地下交通车厢的座椅、扶手等细节设计也应符合人体工学原理,提供舒适的乘坐体验。
二、高效运行地下交通的设计应追求高效运行,以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交通需求。
首先,地下交通的线网布局应合理,充分考虑人口分布、出行需求和交通流量,确保交通线路的覆盖面广、衔接性好。
其次,地下交通的运营模式应科学合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例如,可以引入智能调度系统,实现列车的自动驾驶和运行间隔的精确控制,减少乘客的等候时间和拥挤现象。
三、多元化出行方式城市地下空间的地下交通设计应鼓励多元化的出行方式,提供多种交通工具选择,满足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
除了传统的地铁、轻轨等交通方式外,还可以考虑引入新型的交通工具,如地下电动汽车、地下自行车等,以满足人们对出行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还可以在地下交通站点周边设置步行街、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通道,鼓励人们选择步行、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
四、环境友好地下交通的设计应注重环境友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在地下交通的规划和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下水资源、土壤质量等自然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例如,在地下交通隧道的施工中,可以采用先进的隧道掘进技术,减少对地下水和土壤的干扰。
地下交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最佳实践

地下交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最佳实践地下交通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它不仅能够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还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
本文将介绍地下交通设施规划与建设的最佳实践,并探讨其在不同城市中的应用。
一、引言地下交通设施已经成为许多国际大都市的标志性建筑,例如纽约的地铁系统和伦敦的地下铁路。
地下交通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土地利用、地质条件、环境保护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值得注意的最佳实践。
二、地下交通设施规划的最佳实践1. 综合交通规划地下交通设施的规划应当与城市的综合交通规划相结合。
通过综合考虑公共交通、道路、自行车道等不同交通方式的发展需求,可以实现更加高效和融合的城市交通系统。
2. 土地利用优化地下交通设施的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的优化。
选择合适的地点建设地铁站,既要方便居民出行,又要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例如在地铁站周边建设商业设施和公共空间。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地下交通设施的规划应当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过程中,要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此外,还要建设地下交通设施与其他城市设施的良好联系,便于居民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碳排放量。
三、地下交通设施建设的最佳实践1. 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地下交通设施的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地质条件。
在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评估地下水位、土壤稳定性等因素,确保建设的安全和稳定。
2. 高标准的工程施工地下交通设施的建设需要严格遵循高标准的工程施工。
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减少对周边居民和环境的影响。
3. 安全设施的设置地下交通设施的建设应当考虑安全设施的设置。
例如,应安装监控摄像头、事故报警系统等设备,提高乘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保障能力。
四、案例分析通过对一些国内外城市的地下交通设施规划和建设实践的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最佳实践的应用。
例如,伦敦地铁的规划注重服务覆盖面的扩大和线路网络的完善,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城市地下交通设计方案

城市地下交通设计方案地下交通系统是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交通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一个合理的城市地下交通设计方案对于一个城市的交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地下交通设计的要素和原则,并提出一个可行的设计方案。
一、城市地下交通设计的要素城市地下交通设计包括以下几个重要要素:1. 路网规划:地下交通系统需要建立起合理的路网,包括主干道、支线和节点等。
路网规划要考虑到城市的交通流量、道路宽度、道路布局等因素,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2. 车站布局:车站是地下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车站布局要合理,以便乘客能够方便地进出车站。
同时,车站还应提供舒适的候车环境和便利的设施,如自动售票机、无障碍设施等。
3. 线路设计:地下交通线路的设计要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交通流量进行合理规划。
线路设计要考虑人口密集区、商业中心、住宅区等重要区域,并与地上交通系统相互配合,以提供便捷的出行选择。
4. 车辆选型:地下交通系统的车辆选型要根据城市道路条件和运营需求进行选择。
车辆要具备良好的行驶性能和安全性能,并满足乘客的舒适需求。
5. 安全设施:地下交通系统的安全设施包括紧急出口、灭火系统、监控系统等,以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二、城市地下交通设计的原则在设计城市地下交通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系统综合性:地下交通系统应与地上交通系统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交通网络,以提供全方位的出行选择。
2. 便捷性:地下交通系统应能够提供便捷、快速的出行服务,缩短出行时间,方便乘客出行。
3. 安全性:地下交通系统的安全性是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应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4. 可持续性:地下交通系统设计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如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等。
5. 可扩展性:地下交通系统的设计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以适应城市未来的发展需求。
三、城市地下交通设计方案基于以上要素和原则,我们提出以下城市地下交通设计方案:1. 路网规划:根据城市的交通流量和道路布局,规划一条主干道线路和若干支线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面噪音太大,污染严重;
车流、人流混杂,交通事故增加,给国家、个人造成很大损失; 车行慢,给运输带来困难,过往车辆不能及时通过,延误乘客时间; 停车困难。
3.城市地下交通
地下交通作为地上交通的补充和延伸,是随着人类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而
起步。 地下交通分为地下动态交通和地下静态交通。地下动态交通是指人、车
层办公楼的地下室,20座停车库,
1000家左右商店,5座地铁站,花园, 喷泉,及100多个地面出入口)
4)环境舒适宜人:休息功能、集散功能;
喷泉、水池、雕塑——美化环境; 花坛、树木——净化空气;
饮水机、垃圾桶——满足公众之需;
电话亭、自动取款机、方向标志——为游人提供方便; 全封闭步行环境——免除不良气候影响; 将商厦、超市、银行和办公大楼连成一体——从容活动。
3.地铁的优点
快速 准确 安全 舒适 运量大
4.路网规划原则
①பைடு நூலகம்地铁的规划要与城市客流预测相适应;
② 路网规划必须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 ③ 规划线网要尽量沿着城市主干道布置。同时,要加强城市周围主要地
区与城市中心区、城市业务地区、对外交通终端的联系;
④ 规划路网中线路布置要均匀,线路密度要适当,乘客换乘要方便,换 乘次数要少,还要避免与地面路网规划过分重合;
城市地下交通系统规划
付光耀 2014.10.22
1 2 3 4
概述 地下铁路系统规划 地下步行系统规划 地下停车场规划
1 概述
1 概述
1. 城市交通
概念
人口、物资和信息在城市中的流动。 人流的活动(客运交通)和物资的运输(货运交通)。
交通源(人的出行和物的流动),载体(道路网、铁路线等),交通工具
换乘站:位于两条及两条以上线路交叉点的车站。
始终站:是指设在线路两端的车站。
正线 折返线 区间站 折返线
中间站
换乘站
始终站
2.按车站站台形式分类
站台 平面图
岛式站台:站台位于上、下行线路之间。
(a)
剖 面 图
(b)
(c)
站台
站台
平面图
侧式站台:站台位于上、下行线路两侧。
(a)
剖 面 图
(b)
3)坡道式、机械式地下停车场
坡道式地下停车场: 优点:造价低,进出车方便、快速,不受机、电设备运行状 况影响,运行成本低,又称自走式。多为此种类型。 缺点:占地面积大,交通使用面积与整个车场建筑面积比值 0.9:1,使用面积的有效利用率低,增大通风量、增加管理人 员。 机械式地下停车场:汽车出入利用垂直自动运输,车库利用率高, 进出车速度较慢,造价高,管理人员少。
2 地下铁路系统规划
1.地下铁路建设条件
•城市人口
•交通流量的分析
国外发达城市: 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超强度开发,建筑,业务容量过分膨胀,使 得原有道路道路框架不堪重负,地面上部空间已经充分开发,调整余地不大。 我国城市:中心区地面上部空间并未充分开发,地面存在很大改造余地。 我国 许多城市可通过调整城市路网、用地结构,妥善解决城市交通矛盾,建设地铁
⑤ 规划路网中各条线路上的客运量负荷要尽量均匀,要避免个别路线负
荷过大或者过小的现象; ⑥ 线路走向应考虑沿线地面建筑的情况;
⑦ 规划路网要与城市公共交通网衔接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乘客
提供优质交通服务。
5.路网规划内容
① 估算各条线路的客流量,进行初步的客流分析;
② 各条线路的大致走向和主要经由; ③ 路网形态分析和规划方案的评价;
设置于步行人流流线交汇点、步道端部或特别的位置处,作为地下步行 系统主要大型出入口和节点的下沉广场、地下中庭; 满足人流商业需求的地下商业街; 连通地铁站、地下停车场和其他地下空间的专用地下步行连接道。
下沉广场
地下中庭
地下商业街
专用地下道
3. 地下步行系统的布局
(1)布局原则 1)以地铁(换乘)站为节点; 2)以地下商业为中心; 3)力求便捷; (多伦多地下通道,地下连接30幢高
缺乏必要性。地铁建设能获得足够经济可行性外,均不应予以支持。
• 国务院批准地铁建设有3项指标:城市人口超过300万、GDP超过1000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00亿元。
2.地铁的概念
它是一种独立的有轨交通系统,不受地面道路情况的影响,能够按照设
计的能力正常运行,从而快速、安全、舒适地运送乘客。地铁效率高, 无污染,能够实现大运量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2)规划重点内容
1)明确地上与地下步行交通系统的相互关系;
2)在集中吸引、产生大量步行交通的地区,建立地上、地下一体化
的步行系统;
3)在充分考虑安全性的基础上,促进地下步行道路与地铁站、沿街 建筑地下层的有机连接; 4)利用城市再开发手段,以及结合办公楼建造工程,积极开发建设 城市地下步行道路和地下广场。
(3)人流组织
1)地下空间人流的行为和地面有很大区别; 2)规划时要考虑人流的方向有多重选择; 3)规划地下设施集中的程度不能太大; 4)避免地面出入口太集中; 5)规划对人流起引导作用,对商业开发也会产生影响。
(4) 地上地下关系
1)出入口的设置对商业设施及人流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2)地下的改造会使地面发生变化; 3)地上地下的某些连接处容易形成高密度人流; 4)行人容易受空间引导的影响,地下建筑能够成为地面建筑的 外延。
5)经济适用
金融、贸易和商业、服务集中;
集购物、观光、娱乐、休闲于一体。
2、布局模式
1)网络串联模式:
若干相对完善的独立节点,通过地下步行街、步行道等线性空间连 接成网络的平面布局。
2)脊状并联模式
以地下步行道为主干,周围各独立节点要素分别通过“分支”地下
通道与主干相连接。
3)核心发散模式
(5) 与城市步行系统的关系
1)地下步行系统与地面、高架步行系统分工合作共同构成城市 步行系统; 2)各具特色,相互配合,共同服务行人。
4 地下停车场规划
1.城市停车
•城市停车问题主要表现在停车需求与停车空间不足的矛盾、停车空间
扩展与城市用地不足的矛盾上。
•扩大城市停车空间:发展机械式多层汽车库;停车设施地下化。
(a)
(b)
莫斯科地铁线网
(3)棋盘形
西安地铁线网
(4)棋盘加环线形
北京地铁线网
(5)混合形
东京地铁线网
7.地铁车站规划
(1)概念
地铁车站是供旅客乘降、换乘和候车的一种静态交通设施,联络地上和 地下空间的节点,是人流的出入口和换乘点;
地铁车站是旅客在地铁线路上能直接接触到的建筑空间,在使用和感
2.地下停车场
地下停车场(underground parking)是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重要组
成部分。目前大规模地下空间的开发均有停车场的规划。
发展情况:
• 地下停车场出现在二次大战后,当时是为满足战争的防护及战备物资 贮存、运送而出现的,主要矛盾并非停车难。 • 大量建造地下停车场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开始
(c)
岛、侧混合式站台:将岛式站台和侧式站台设置于一个展台上。
站台
站台
站台
平面图
剖面图
3 地下步行系统规划
3 地下步行系统规划
1.地下步行系统
建于地下的供公共使用的步道,多条地下步道有序地组织在一起,形成
地下步行系统。作用: 维护地上景观、人车分流、缓和交通、全天候步行。 主要特点:
1)中介性:整合地上与地下,地下与地下分散空间的作用;
官上对乘客有直接的影响,包括:乘客使用、运营管理、技术设备、生活 辅助四大部分。其中供乘客使用的为主要部分,包括出入口、站厅、地下
空间站厅和售票厅、站台、楼梯、自动扶梯等。
(2)地铁车站规划的一般要求
保证乘客使用方便,并具有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
设置在地铁线路交会处的车站,应按换乘车站规划,换乘设施的通过能 力应满足预测的远期换乘客流量的需要;
建造规模较大的停车场,此时的主要矛盾是汽车数量的增多及停车设
施不足,地面空间有限而宝贵。 • 我国规划的大多是附建式地下停车场,设在高层建筑地下层。
3.地下停车场的特点
1)提供车位多,节约地面空间,经济效益显著。
2)地下停车场位置受限较小,能在地面无法容纳下满足停车的合理服务 半径。 3)解决机动车停车难的问题。 4) 综合效益明显,安全、可靠、不影响城市交通。地下停车设施在社会、 环境、防灾等发挥综合效益。地下停车场与地下商业设施综合布置,以 商业高利润弥补停车收入的不足。
减轻大气污染、减少噪声污染;
不侵占地面空间,节省交通用地,便于与其它交通设施的连接; 极大降低交通事故; 对于人为灾害(战争),自然灾害(地震、火灾等)具有设防能力。
南京青奥轴线地下工程
目前我国最大规模的城市地下交通枢纽工程
武汉CBD 国内最长的地下交通环路系统
2 地下铁路系统规划
地铁车站的总体规划,应妥善处理与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地面建筑、
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之间的关系; 地铁车站应设置在易识别的位置;
地铁车站应充分利用地下、地上空间,实行综合开发。
(3)车站形式
1.按运营性质分类
中间站(即一般站):中间站中间仅供乘客上下车之用。 区间站(即折返站):区间站是设在两种行车密度交界处的车站。
,交通设施,和交通管理等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演变 城市公共交通是随着公共马车的出现而开始的。 1819年,巴黎市街出现了公共马车 1913年,开始成批生产汽车 1863年,伦敦地下铁道正式投入运营(北京地铁19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