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袁宏道游记
袁宏道《灵隐路上》赏析

袁宏道《灵隐路上》赏析摘要:一、简介袁宏道及《灵隐路上》背景二、分析文章主题及意境三、探讨袁宏道的创作风格及特点四、总结文章的价值和启示正文:【简介袁宏道及《灵隐路上》背景】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明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他是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与兄弟袁宗道、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创作理念。
《灵隐路上》是袁宏道的一篇游记,描述了他在灵隐寺游玩时的所见所感。
这篇文章以生动的描绘、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独特见解。
【分析文章主题及意境】《灵隐路上》以灵隐寺为背景,通过对沿途风景、寺庙建筑和僧人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禅宗文化的向往。
在文章中,袁宏道以独特的审美观,捕捉了灵隐寺四季美景的独特韵味,传达出他追求自由、向往悠闲生活的意愿。
文章意境优美,画面生动,展现了袁宏道独特的审美情趣。
通过对景物细腻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同时,通过对僧人生活的描述,反映出作者对悠闲宁静生活的向往。
【探讨袁宏道的创作风格及特点】袁宏道的创作风格独特,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
他的散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独抒性灵:袁宏道主张个性解放,强调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反对矫揉造作的文学风气。
2.注重自然:他热爱大自然,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神韵,以自然之美映射人生哲理。
3.简练真挚:袁宏道的散文语言简练,直抒胸臆,真挚感人。
4.文学批评:他提倡不拘一格的文学创作,反对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文章的价值和启示】《灵隐路上》不仅展现了袁宏道卓越的文学才华,还传递了他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独到见解。
文章以优美的文字和富有哲理的思考,给读者带来极大的艺术享受。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珍惜自然:袁宏道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提醒我们要珍惜大自然的美好,与之和谐共处。
《满井游记》课文分析

29满井游记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
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
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
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
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
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
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
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
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
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
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
满井游记短文赏析

《满井游记》短文赏析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
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字摹句拟,制造赝鼎伪觚的风气,他大声疾呼: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
(《小修诗序》)他把死学古人的做法斥之为“粪里嚼渣”“顺口接屁”“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与张幼宇书》)。
他强调文学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从“假人假言”,也就是从“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中解放出来。
这种尊重个性、要求解放,反对传统的文学主张,使他的创作充满着由儒、道、禅混合的自由放纵思想。
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
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
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
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
《满井游记》可算其代表作,我们试对此文作一粗浅分析。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名为“游记”,下笔不写游,而写不得游,宕开一笔,背面傅粉。
以“出不得”,引起人们对出游的关注。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笔锋一转,进入游记实写。
交代了时间:廿二日,地点:满井。
满井系北京东北郊的地名,据《帝京景物略》记载:“该地有一古井,……并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
”简捷而准确地点明游记的时间地点后,作者便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层次分明地记游: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这是满井鸟瞰。
只用十二个字,就凝练、洒脱、富于感情色彩地把春景勾勒出来。
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笼子中飞出来的天鹅。
寥寥数语,完成了面的描绘,即移步换形,以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东鳞西爪地点染满井的秀丽风光: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袁宏道《游桃源记》赏析

袁宏道《游桃源记》赏析游山的门道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亦号六休。
生于公元1568年,逝世于公元1610年。
万历二十年进士。
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
明代文学家,提倡:“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
”认为好的文章“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有时情与境会,倾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
因出生于湖广公安,故文学流派称“公安派”,亦称“公安体”。
袁宏道徜徉于山水之间,写了很多游记,其中《游桃源记》是描写湖南山水的游记。
有《由河洑山至桃源县》、《由渌罗山至桃源洞》、和《由水溪至水心崖》三篇文章组成。
文章独抒灵性,见人见景,情景熔铸,意境幽微,令人回味。
河洑山又名武陵山,位于常德市西。
桃源县,属湖南省常德市,与沅陵、张家界为邻。
据说因陶渊明《桃花源记》而得名。
公元401年,晋安帝隆安五年,陶渊明供职桓玄幕府,曾来往于江陵。
江陵,即湖北中部地区,是不是到过湖南的桃源县,难以找到确切的文字记载。
文中谈到的“两龙君”是龙襄,龙膺两兄弟。
龙膺,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即公元1560年,约卒于明熹宗天启二年,即公元1622年。
字君善,改字君御,号茅龙氏、朱陵,别号汶濦公。
神宗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进士,官至太常寺正卿,著有《龙膺集》。
龙襄,字君超,龙膺之兄。
《由河洑山至桃源县》余既谢两龙君,将觧维,而君超忽来,盛称花源一带之胜。
余曰:“此名迹,不必佳山水,固佳也。
”遂命舟,逆而上,君超从陆,是夕会于河洑山。
次日重九,登高兹山之颠。
溪边两霞石,映绿潭甚丽,下而席之,迫午乃行。
夜泊桃源县,山光散目,溪水激鱼梁甚怒,起步学宫前。
石砌百尺,平滑如水,月光照之,光景清澈。
楼阁闤闠。
吞烟吐雾,是亦山县之绝胜也。
夜中与诸衲闲谭,余生长水乡,百里无片石,见似丘者而喜矣。
是邑何缘,偏占丘壑?岂山水报缘,亦有定业邪?诸衲不对,乃就寝。
这一段写景,极为简括,只写到登高兹山,途中见溪边两霞石,映绿潭甚丽,以及夜晚驻泊桃源县时的山光散目,溪水激鱼梁甚怒的描写,还有石砌百尺,平滑如水,月光照之,光景清澈。
袁宏道满井游记

未知驱动探索,专注成就专业
袁宏道满井游记
《袁宏道满井游记》是中国清代袁宏道所著的一本游记作品,记载了他在满井的旅行经历和所见所闻。
满井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是一口有着千年历史
的古井。
袁宏道在游记中描述了自己登井的过程,他详细
描绘了井的形制和井底的景象,以及在井内感受到的气温、空气流动等现象。
袁宏道还将自己与井水和井壁的关系进
行了比喻,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思考和感悟。
除了描绘井景,袁宏道还讲述了自己与其他游客的交流,
记录了他们的言谈和行为。
他抓住了井游背后的社交性,
通过游客之间的互动来展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袁宏道满井游记》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描写著称,被
视为中国古代游记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
深入的感悟,将一口普通的井水串联起了人与自然、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让读者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1。
《满井游记》赏析

《满井游记》赏析一【作家作品】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现在湖北公安)人。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为“公安三袁”。
袁宏道少敏慧,善诗文,年十六为诸生,结社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
”万历二十年(1592)登进士第,万历二十三年(1595)谒选为吴县知县,听政敏决,公庭鲜事。
政暇与士大夫谈文说诗,以风雅自命。
宏道任吴县县令时,在任仅二年,就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
辞去县令后,“为人贷得百金”,作妻室生活费用。
当时的内阁首辅申时行赞叹说:“二百年来,无此令矣!”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满井游记》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越二年,补礼部仪制司主事,数月即请告归。
后迁官至稽勋郎中,不久即谢病归里。
万历三十八年(1610)卒,年四十有三。
他去世以后,连购买棺材及眷属回故里的路费都是朋友们的捐助和卖尽他的书画几砚凑的。
《满井游记》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寓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春的欣赏和赞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示读者以人生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厌弃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全解】燕(yān)地寒,花朝(zhāo)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
【燕(yān):指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北京一带。
这一地区原为周代诸侯国燕国故地。
花朝(zhāo)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犹:仍然,还。
冻风时作:冷风时常刮起来。
《满井游记》赏析

《满井游记》赏析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
他在写作上倡行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所以他的山水游记直抒胸臆,不择笔墨,写景慧眼独具,物我交融,语言清新流畅。
他的代表作《满井游记》写与友游满井,面对美好的春光,流露出无比喜悦之情。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力。
首先,言之有序,层次鲜明。
《满井游记》在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之后,便开始由远及近,由点到面,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地记游。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这是满井鸟瞰。
三个四字短句,寥寥十二个字,即勾勒出了满井全井的轮廓,完成了面的绘画。
随即移步换景,以充满诗情的笔墨,依次描绘满井的明媚春光。
先写山和水:“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晶晶然”“娟然如拭”,旨在突出山河的色调变化;次写柳条和麦苗:“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着重显示柳麦的初生之态;再次写游人:“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在熬过一个漫长的冬天之后的舒展心情;最后详写鸟和鱼:“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悠然自得”的鸟的神情,显示出了春光的和煦。
作者笔下的满井,无论山水,无论麦柳,无论游人,无论鸟雨,“皆有喜气”,无处不显露出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
二、物我一体凸现浓郁春情。
袁宏道描山绘水,善于把人的感情与自然景物融于一体。
这篇游记也采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
在作者的笔下:水——“波色乍明”,翻层层鳞浪,“晶晶然”具有人的情意;山——山峦“娟然如拭,鲜妍明媚”,象人笑脸迎春;柳——“柔梢披风”,一幅人的潇洒劲儿;而那些鸟鱼——也象人一样“悠然自得”,神态恬静。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袁宏道山水游记散文中的美学特点

袁宏道山水游记散文中的美学特点关于《袁宏道山水游记散文中的美学特点》,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袁宏道写了很多山水游记小品。
在极具条理性的山水游记书写中,袁宏道把个人内在主观情思完全融入到自然之中,最终达到景、情、意、趣和谐统一的境界,并由此形成了袁宏道独特的谐趣美、性格美、理性美的山水自然观。
从侧面也折射出袁宏道独抒性灵、率性而行以及赋予山水文化品格的个人思想取向。
关键词:袁宏道;山水游记;谐趣;性格;理性;On Yuan Hongdao's view of natural landscapeAbstract:Yuan Hongdao wrote a lot of landscape travel notes.In his highly organized writing of landscape travel notes, Yuan fully integrated his inner subjective feelings into the nature, and finally achieved the harmonious and unified realm of scenery, emotion, meaning and interest, and thus formed his unique view of landscape nature of humorous beauty, personality beauty and rational beauty.In addition, these notes also reflect Yuan Hongdao's lyric spirit, nature and character of expressing the spirit of nature and endowing landscape with cultural character.Keyword:Yuan Hongdao; travel notes of landscape; humorous; cultural chacter; rational;“中郎之论出,王、李之云雾一扫,天下之文人才士始知疏瀹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泽之病,其功伟矣!”[1]567即是称赞袁氏一扫“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之风,追求独抒性灵和率性而行的文学创作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袁宏道游记
晚明之际游记小品创作盛行,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游记小品作家,而袁宏道可以说是其中之翘楚。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
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袁宏道一生性耽山水,生平游历之广、创作游记之众,即便在游事颇盛、游记创作繁荣的晚明,也显得不同寻常。
他的游记作品展现了山川草木的风韵神采,袒露了自家性癖山水的情怀,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貌。
读袁氏的游记小品,我们会明显感受到他对自然山水的真爱沁人心脾,澎湃洋溢的情感荡人心扉。
袁宏道的《华山后记》中描写的山水,山水不只是“耳得为声,目遇成色”的寻常感官所得,更在他的自我意识里营造了一个山水天地。
“若童子之见其师,不知其气之微也”、“寸寸焉如弱夫之挽劲弩”、“如以片板浮颠浪中”等等,用自己生平所见、所感将山水之奇呈于读者眼前。
这里的山水已经是加工过的山水,但作为游记而言,游观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过程中不断发现新奇的事物,并且对这些事物作一鉴赏和联想。
本文中袁宏道对山水景物的观察极为细致,对山的观察,就有奇、绝、高、峭等。
山势也随着他的游玩的视角而变化莫测,透过他的语言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奇峭绝险的华山。
文末一句“山灵之寂寞无侣可知矣”,既是他对华山
的喜爱,亦是他对自己的境遇的感叹。
在情感抒发上,他一任真挚的感情和真切的感受喷涌而出,任兴而发,意到笔随。
袁宏道在充满真情地亲近自然时,总爱追寻一种趣味,在描山绘水之中,时时透露出一股耐人咀嚼的趣味。
在《雨后游六桥记》中,放任洒脱、彻底坦露自我的行为跟西湖清丽多姿的自然景致融合为一个整体。
由于春景的感染,人们卸去了往日的庄重、矜持,露出自然本相。
看到有人穿白绸衣驰过,大家便一起脱去外衫,露出白内衣来,令光洁的白色与遍地红花相映衬。
疲倦了,随意躺在落花上,一点也不在乎别人的注目。
这还不够,还要想出游戏规则来,以脸面盛花,落花多的浮一杯酒,少的则罚唱曲。
由此文可以看出袁氏生性放逸洒脱,不为尘俗礼法所系累,既不同于凡俗之子,又不同于传统儒生,其游记别具超逸之趣。
传统士子游山玩水可以如此么?显然不能,而袁宏道却一改传统士子清高孤傲的态度和对世俗生活俯瞰的姿态,投身市井,以一个市井之民的眼光欣赏着盛世浮华的游乐场景,故其游记有着个性化的世俗之趣。
投身市井之中,以一个市井之民的眼光欣赏游乐场景在《游高粱桥记》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
而余等亦窃谓,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作为士人而为众人所笑,但自己却不以为然,反而对他人“彼宴中人喧嚣怒诟”而“窃谓”。
颇有一种市井之民的泼辣俚俗。
投身在市井之中,以市井之民的眼光赏玩游乐的胜景,可见袁宏道的俚俗浅易,但有时又清雅幽淡。
究其原因,则与袁氏兼具低俗与高雅的双重人格
以及他有意偭背崇雅抑俗的文化传统有关,在此暂且不论。
中国传统文人和山水之间向来有很深的情谊,山水是滋养心灵和激发文人创作不可或缺的元素。
他们或是孤单的行吟泽畔,或是携手共游,或是寄情山水。
但不管如何,他们的言行事实上已经悄然融入到山水图画之中了。
袁宏道写山水,不仅仅是一幅美丽却空洞的风景画,而是变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精灵。
作者在山水中悠游,山水便不再是山水,而成了他的朋友,他的恋人,山水之于他,是情趣也是寄托。
袁宏道对于山水的追求和出仕为官的矛盾,使得他既希望从此远离官场,彻底醉心在自己营造的精致小世界当中,同时又不甘完全忘却世情。
他矛盾复杂的思想与追求在作品中赤裸真实的表现出来。
他的作品,是心灵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结果,作者把矛盾的身心感情投入山水中,也是享受生活,袁宏道的适世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避世”,他对许多现实问题逃避不问,追求感官的愉悦与心灵的舒适,是旷达,却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