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中的个人主义传统

合集下载

个人主义的定义

个人主义的定义

个人主义的定义个人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强调自我支配的政治、伦理学说和社会哲学。

从事实的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从个人至上出发,以个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世界观。

这种理论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在道义上是平等的。

该同法文为"Individualism",源于拉丁文"Individuum",意为“个体”、“不可分割的东西”。

由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最早使用,被形容为一种温和的利己主义。

个人主义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后的最完备的社会形态,个人主义在资产阶级身上发展到了高峰。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把个人主义普遍化为永恒不变的人性,并使之成为道德的基本内容和判断善恶的主要标准,以此作为反对封建道德和宗教禁欲主义的思想武器。

个人主义的涵义甚广: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它主张一切价值以个人为中心,个人本身具有最高价值:作为一种对于政治、经济、社会、宗教行为的总的态度,它包括高度评价个人自信、个人私生活和对个人的尊重,反对权威和对个人的各种支配。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个人主义”的解释是这样的:“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

......作为一种哲学,个人主义包含一种价值体系,一种人性理论,一种对于某些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的总的态度。

”依据这种理解,个人主义作为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态度、倾向和信念,有其历史表现的必然性。

换言之,在西方社会的文明进程中,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的意义,构成了西方人赖以把握人和世界关系的基本方式和存在状态。

具体而言,个人主义在西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渗透可以粗略地归纳为表现在哲学上的人本主义、政治上的民主主义、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以及文化上要求个性独立的自我意识等层面的内容。

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义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义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义现象的分析与思考发布时间:2021-07-07T09:41:15.33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作者:张琨伟[导读] 本文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对精神世界产生新要求的社会条件下出发,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个人主义现象与反映出的问题张琨伟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沈阳 110136摘要:本文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对精神世界产生新要求的社会条件下出发,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个人主义现象与反映出的问题,基于大学生自身特殊性与个人主义的内涵与发展的相关概述,利用文献研究法、功能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在物质经济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两个方面的个人主义行为的表现,通过分析来自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原因,明确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个人主义现象的危害,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反思与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作为西方思想文化核心价值观,在西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个人主义思潮进入中国,对我国社会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在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很强的号召力。

大学生作为价值观尚处于形成期的主体,极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

因而在当代社会中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个人主义行为的现象分析与思考,将有利于正确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有着更本质的把握,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个人主义的内涵与发展的相关概述个人主义是具有多重方面定义的社会学名词,也是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不断发展的一个哲学名词。

从政治学和社会学角度来看,个人主义坚持的是个人利益作为人类活动的衡量标准与活动目的的这一态度,强调了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自由与民主追求的正确性与必要性,更强调了独立的个人对于社会整体的作用,强调了个人对社会的促进性和推动力。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的思想,追其本源可以发现个人主义发展成熟于西方工业革命、西方文化繁荣和思想解放以及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物质的优化从而导致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所认知的社会基础上产生的,“更体现了对于集体甚至是国家机器的利益与社会个人利益相冲突的过程中,个人主义更倾向于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1](P.18-22),对个人的自由平等和人权和法制的要求,体现出了自由的人和社会中的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

社会学复习重点

社会学复习重点

一、1.古典社会学开创了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评主义三大社会学了理论传统。

·实证主义传统:从孔德到迪尔凯姆,强调社会学理论与自然科学方法的一致性,希望通过社会学理论研究找到认识和控制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做出“纠正”——结构功能主义、交换论、新功能主义等。

·人文主义传统:齐美尔、韦伯开创,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本质不同,反对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自然科学倾向,关注社会行动者的主体和主观性。

强调社会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行为的主观意义,是社会学研究特别关注人类及文化价值——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等。

·批评主义传统:马克思开创,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使社会学理论在本质上成为一门批评的、革命的学说——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论、沟通理论、后结构主义。

7.社会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领域:(1)面向社会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研究和城市规划应用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2)社区规划与建设:参与性(让社区成员参与到社区的有计划改造中来,通过改造达到社区内部诸要素的协调),过程性(时间性,他反映了社会关系发展的水平和持续程度,因此社区规划被看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具有终极形态的最终成果)(3)规划的公众参与:在公众和利益集团需求多样化的情况下,努力寻求共识的规划过程。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一般指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调查、构想、决策、实施和评议等(4)城市更新:城市更新的延续性、系统性、渐进性(5)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职能正由技术规范走向公众政策,规划理念从蓝图式转向对过程的重视,注重规划的实施(6)城市管治:将经济、社会、生态等可持续发展和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综合包容在内的整体管治概念。

8.为什么要学习城市社会学(意义):(1)城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学科(2)作为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理论(3)规划师作为社会公民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素养10.在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古典时期(早期),欧洲出现了哪些有影响的社会学者,各有哪些理论贡献:(1)滕尼斯:1887及以城市为特征的有机联合,差异性(3)齐美尔:重点在城市生活的社会心理,以货币哲学和商品经济为认知基础。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

4.坚持私人意识。强调与公共领域相对应的私人领 域及其隐私性,强调公共生活遮蔽的私人生活及 私有、私人性存在。在私人领域,个人不应当受 到别人干涉,可自由行事,个人能够享有不受干 扰做其所择、想其所想的自由。这种思想基本是 一个现代观念,它在古代文明与欧洲中世纪基本 缺失。这是与权威主义(authoritarianism)、 社群主义(community)、团体主义(groupism) 等传统思想相对立的思想观念。在总体上说,这 种私人意识,一方面指的是一种个人与社会或国 家间的关系,即在私人领域,国家或社会对个人 思想或行为的不干涉不侵犯关系;另一方面指的 是个人自由的价值,个人自由既是一种终极价值, 亦是实现其他价值的一种手段。
6.方法论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 是作为一种解释学立场出现的。它 强调对于一切现象认识或解释,都 应当完全据于个人的事实,而不应 当满足于从所谓集体层面上的任何 解释。方法论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在 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
7.政治个人主义。强调政府建立在 公民同意基础之上,政府的合法性 及其权威来自公民赋权或同意。政 治个人主义认为在个人的目的中可 以可以发现政治权威的来源、基础 及其限制。当然,对于个人目的的 不同假设,及对所需权威限制程度 的不同理解,可以导致不同的政治 个人主义。
(4)、一套确立社会秩序的 原则。这个原则反对任何强 加给个人的命令,特别是反 对国家对个人的支配,主张 每个人或家庭享有最大限度 的机会去争得财产,并按自 己的意愿管理、转让财产。
9.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自由主义 思想在20世纪最著名代表哈耶克, 则根据西方不同民族对于理性作用 的理解及应当如何确立社会秩序的 看法,提出了真假个人主义问题。 他认为英美的真个人主义,而法德 则是假个人主义。在哈耶克看来, 真个人主义具有如下特征

为什么近代西方社会盛行个人主义?

为什么近代西方社会盛行个人主义?

近代西方社会盛行个人主义的原因
个人主义是指强调个人独立、自由、权利、利益和尊严的一种社会思潮。

近代西方社会盛行个人主义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一、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个人主义思潮的重要源头。

宗教改革者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反对教会的权威和传统,主张个人信仰自由。

启蒙运动则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的束缚,主张个人自由和平等。

这些思潮的影响使得个人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二、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
近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也为个人主义的盛行提供了土壤。

市场经济强调竞争和效率,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受到更多的保护和尊重。

工业革命的兴起也使得个人的能力和贡献得到更多的重视,个人的地位和价值得到提高。

三、政治变革和民主制度
政治变革和民主制度的兴起也为个人主义的盛行提供了保障。

民主制度强调人民的意志和权利,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得到更多的保护和尊重。

政治变革也使得社会的权力分散,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得到更多的保障和尊重。

四、文化多元和个性化
文化多元和个性化也是个人主义盛行的重要原因。

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兴起,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得到更多的保护和尊重。

文化多元和个性化也使得个人的需求和价值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尊重。

近代西方社会盛行个人主义的原因可以从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政治变革和民主制度以及文化多元和个性化等多个角度来分析。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个人主义思潮的盛行。

个人主义的盛行使得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得到更多的保护和尊重,同时也使得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word】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与艺术创作

【word】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与艺术创作

【word】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与艺术创作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与艺术创作文史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与艺术创作韩雪(四川省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610000)摘要:在当下的情景逻辑内讨论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这些社会学的名词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对我们来说是大有裨益的.有人说回顾才能清晰自己的过去,展望才能理顺自己的将来.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些曾经我们中国人身边的名词,在语态文本的条目下与艺术创作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2O世纪的文学艺术几乎无出其左,他们总是变幻这模样,但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色彩总是伴随着一代代的艺术家,或成就他们绚烂的艺术生命,或拖累他们苍凉的文艺生活.关键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艺术创作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在社会学概念内向来都是泾渭分明的,身处我们这个国家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大抵相同的学识结构,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定义似乎了然于胸,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沉思揣摩又能真正对这两个耳熟能详的名词了解多少呢?经历了变革时代,似乎对时事的变化应该更加敏感,但是在如今这个纷繁的世界,这两个概念又好像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是当我翻开社会学的书本,重新审视,发现我们本身的经历恰恰暗合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所带来的主体意识的变迁.历史从来就是有问题的烟云,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国2O世纪的历史上就是扮演着在这种迷幻的角色.政党总是根据不同的政治需要,分别扛起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大旗,变换不同的政治主张而赢得利益.我们现在总是将集体主义归咎在共产党的红色政权之下,恕不知一向标榜自由的国民党,也讲集体主义,只不过他们换了一种说法称之为民族主义,而将个人主义称之为自由主义.这里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首先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就象FriedrichHayek(弗里德里克.哈耶克英国经济学家, 哲学家1899——1992)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之类.在纯粹的价值观层面,无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自由主义还是民族主义,大概都不会否认个体价值的终极意义,只是有的极端集体主义把个体价值当作了一个未明的前提,在理论中的地位不太明显而已.所以少帅才会在民族主义的感召下,作出种种影响中国近代史的事件.世事弄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概念,在政治家的手中翻云覆雨,与此同时,也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集体主义的创作大多人认为是文革美术,我个人认为所谓集体主义的创作就是一种国家权力意志的体现,艺术家在国家,民族,使命,信仰的感召下,创作符合国家意志的作品.这样的情形在1949年之后的红色中国更加明显,红色政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文化思想意识上集中.在那个时期,整个中国大地,民族认知,文化大同,在社会意识上为集体主义思想的确立铺垫了基础.49年之后,集体主义思想在艺术领域的突出体现就是毛泽东个人形象成为国家形象的过程.毛泽东作为共产党领导人,经历非同常人的人生轨迹,在个人成功的过程中,他的思想意识也成为整个党,乃至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于是他个人的形象也成为国家形象,不夸张的说2O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就是”毛”的时代.对于这样状况的艺术样式,用千人一面形容也不算夸张,这个时期的艺术家基本上都是集体创作,重大题材和领袖形象是每个画家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以至于甚至不能有署名, 而直接标示为”集体创作”,所以到了今日才会有《毛主席去安源》的作者刘春华先生,为这幅家喻户晓油画的着作权而诉诸法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博弈在一幅作品上体现的一览无余. 这种政治化与符号化的结果是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被抑制,艺术创作已经由个人行为变为社会行为,艺术家考虑问题的范围也变得简单化了——只要按照既定的创作模式,艺术创作就变成一件简单操作的,与常人唯一不同的是艺术家只需要寻找画面情节的切入点,而后用受过训练的技巧表达出来,不同艺术家之间作品的区别仅在于切入点瞬间的选择和表现技巧的高低,这点适用于从专业画家到农民艺术爱好者.而艺术作品也越来越呈现出由“创作”向”生产”演变的特点.从这个角度说,这个时期的现实主义创作,并不是在”反映”现实,而是在”生产”现实.这种艺术文化生活的大众化趋向,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群众美术运动中形成.而且”样式化”现象非常严重,社会传媒以一种空前畸形和一神教崇拜来强化这种功能.这种大众化我们在前几十年的中国美术史上已经多见,比如新年画运动和”大跃进”农民画等.他们的共同点是一种白上而下的结构关系,因为思想框架已经定死.甚至他在很多时候变成下层从艺者的一种自发性的审美,从这个意义来说,这种艺术的大众化与文化现代性特点中艺术的大众化特点是相背离的.工人的制作绘画主体不是工人, 农民制作绘画的主体不是农民,而是领袖.领袖形象在这种不停的”生产”中被逐步的固定,并形成了强大的意识形态流,成为整个世界对红色中国的印象.所以在2006年古根海姆艺术中心举办的2O世纪中国艺术展上,5O年代——8O年代的作品中,打头的第一张就是靳尚谊先生的《12月会议》,结尾的一张是陈丹青先生的《泪水洒满丰收田》,毛泽东的辞世也就代表这个时代的终结.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果断废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提法.中国的现代化从此才真正可以称得上正常性,持续性和理性的开展起来.1984年中央政府作出了”关于经济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在1987 年的中共十三大上,又提出了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奠定了理论基础.1993年的十四大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几次重大的决议对中国现代化有着深化的影响.政治形势的变化引发了意识形态的变化,艺术也在悄然变化.在新时期,社会现代性推动着文化现代性,而文化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特性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社会现代性的发展.文化现代性中人的主体性,理性态度,反思特点以及平等民主等要素都有了长足的推进.可以说,人的主体性体现出的对社会对文化的反思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中国的文化艺术成为现代化进程实实在在的受益者.在此前提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稳步推进,对现代化多角度表述和反思特点也得以充分展现.个人主义在这样的土壤滋生下,也日益成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家的思想基础和创作来源.这个时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7O年代末期到1985年前后.这个时期的艺术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成为中国的重要任务,与现代化同步的文化现代性建立与补课则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当务之急.在经历了”拨乱反正”的人道主义大讨论和关于“异化”问题的讨论后,中国知识界对传统的反思愿望异常急切,在这个时期文化领域主要的任务是清理”极左”思想,向僵化的传统发起挑战,思想解放运动正是将人们从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关于异化问题和人道主义的讨论成为8O年代学术界的重要问题.同时期的美术界,所讨论的问题是对抽象美,形式美的认识.虽然这些争论在今天读起来显得非常的幼稚,但是在当时却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在创作上,乡土意识文化寻根意识萌生.从文化反思的角度看,这时期美术所表达的反思(新启蒙) 主要是对”文化大革命”“极左”倾向的批判.另一方面,盛行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受到批判,取而代之的事西方19世纪的具有启蒙在注意特点的批判现实主义.具体体现在8O年代早期的清算式政治美术,然后就是”伤痕美术”和乡土美术.第二个阶段以新潮美术运动(1985——1989)的兴起为标志.新潮美术所体现出的主要倾向一是对传统的(下转l24页) 视与传媒采用同词异译,浓缩和形象化翻译等策略,以保证翻译目的的实现.下面笔者将以《非诚勿扰》为例,阐释这三种策略在影视翻译中的应用.四,个案研究《非诚勿扰》是冯小刚于2008年推出的贺岁片.本文选取《非诚勿扰》的部分台词译本,进而分析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影视字幕翻译.1.同词异译在《非诚勿扰》中,多次出现同一词,这些往往是比较口语,或是比较中国化的词语.译者在翻译时,并没有译成同一形式,而是充分考虑到这些台词在电影中的功能,将其译成了不同的形式.如”这个”一词:(1)这个Thisinventor这个发明家叫什么名字来的?(2)这个经常不说母语已经不习惯了SousedtoEnglish,Iforgotmyownlanguage.(3)这个ThiSinventionofyours你那个发明是基于怎么样的考虑?Whatinspiredit?这些都是”天使投资人范先生”的台词.”这个”一词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常见于领导或老板的讲话中.这个词没有具体意思,在英文中也没有对应的词.在目的论的考虑下,译者译出了它们的提示功能:例(1)中,”这个”是要问发明家的名字:例(2)中,”这个”只是一个口语习惯,没有实际的提示功能,因此省略不译;例(3)中,”这个”是要谈论秦奋的发明.2.浓缩浓缩即只译出原文信息的精髓要旨,把其他无关紧要的信息压缩,以达到留给译文观众想象空间的目的.例如本影片的片名《非诚勿扰》——Ifyouaretheone,”非诚勿扰”来自秦奋征婚广告的最后一句,意思是只有那些能够满足以上要求,并且能够接受秦奋的自身条件的诚心诚意的人才能拨打秦奋的电话. 这么长的要求浓缩在了5个单词中,言简意赅,却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充分调动了观众想要深入了解影片的兴趣.3.形象化翻译所谓形象化翻译就是把原文中的某些比较抽象的,原文文化中特有的或目的语接受者不太熟悉的内容翻译成具体的,能够引起目的语接受者共鸣的译文,从而实现原文的功能.例如在秦奋的征婚广告中出现了这样三句话:(i)你要想找一钱包就别见了nodiggerseither(2)当然我也没做诺丁山的梦NordoIexpecttofindJuliaRoberts(3)没期待你长的跟画报封面样,看一眼就魂飞魄散I’mnotexpectingacover—girltoblowmeawaywith yourbeauty例(1)中,”钱包”一词在译文中被译成了”digger”——挖掘机,这符合英语国家形容那些爱慕虚荣的女孩子的习惯,使观众一目了然.而如果直接把”钱包”译成”wal1et”或”purse”,反而会引起英语观众的不解.例(2)中出现的”诺丁山”,实际上是一部由环球影视公司于1999年发行的电影,其主演是JuliaRoberts.《诺丁山》这一电影可能有观众没有看过,但是]uliaRoberts是英语国家家喻户晓的国际影星,于是译者把“诺丁山”形象的译成”JuliaRoberts”,使译文达到了原文中的目的.例(3)中”魂飞魄散”是中国鬼神传说中经常出现的词,但是英语国家基督教徒众多,如果把”魂飞魄散”直译出来,恐怕译文观众不能够理解,更不能理解为什么征婚广告中, 尤其是描述女性时要用到鬼神传说中的词汇.因此译者将其译成“blowmeawaywithyourbeauty”更显得形象易懂.五,结语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电影《非诚勿扰》的英文字幕翻译策略.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译文充分体现了冯氏电影的特色,不但有效的传递了信息,而且有利于译语观众了解电影的情节发展.影视艺术为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进一步交流构建了一座桥梁,字幕翻译已成为”影视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笔者希望能以此文呼吁译者把功能翻译理论与影视字幕翻译更好的结合起来,以提高影视字幕翻译的质量,从而为促进跨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参考文献(1)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克思斯蒂安?诺德.《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3)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7)38-40(4)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61-62作者简介张爽,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09级硕士研究生赵凌宇,保定广播电视大学助教.(上接146页)反思;二是鼓吹个性解放;三是风格上的实验状态.它在文化特征上的现代主义倾向决定了它对精神性的强调.准确的说,85新潮美术运动所体现出的现代化——现代性是一种吸收和补课的性质.高名潞认为:”85新潮美术运动其实质是重新追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价值核心——人本主义和实用理性.”而理性的寻找也以”世俗性”的归位为标志.这也对应了韦伯的”祛魅”一说,只不过韦伯所指主要对于宗教.而中国8O年代文化的”祛魅”则主要针对专制主义和封建主义.可以说新潮美术是文化现代性在中国的回复和彰显.时至”人本主义”也是85新潮美术运动时期,人的主体性开始被高扬,大写的人受到固醇,”理性”受到弘扬.”理性绘画”是新潮美术中重要的一支.这种”理性”,按高名潞的分法将其表达分为”宗教理性”(丁方作品),”哲理理性”(王广义作品)与”客观理性”(浙江”85新空间”)三方面.从现代性的角度看,他们作品中所体现的”理性”更多是一种象征的含义,是一种艺术的哲学化.在”北方艺术群体”的宣言中,我们可以读出这一点:”我们判断一组绘画有无价值,其首要的准则便是看它是否呈现出真诚的理念,那就是说它是否显现了人类理智的力量,是否显现了人类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于是我们在王广义和舒群的作品中看到了那种机械版的冷峻.9O年代是这个时期的第三阶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美术有史以来最自由,最多元的时期.个人主义在此时期达到的极致.在9O年代的当代艺术中,对现代化的表述仍然各种各1己4样,但是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不再像前一个时期单向度地只体现出对现代化——现代性的正面肯定性描述,更多呈现出的是一种困惑,一种反思的状态.作品的多样化,展览的多元化以及艺术家个人主体意识的强大,都是以个人主义的理论基础为积淀的.在这个广阔的空间内,传统的”新”与”旧”之争,写实与表现之争,都不能完全诠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激荡.艺术的平民化时代已经到来,中国艺术已经迎来了一个观念的时代,中国的当代艺术格局也到了重新整合的时代.参考书目…张颐武主编《现代性中国》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1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f3]高名潞《另类方法,另类现代》(艺术大视野丛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4]王南溟《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51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邹建平主编《中国当代艺术倾向丛书》24本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年版作者简介韩雪,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美术学专业油画方向研究生在读.。

个人主义:重视个人自由、权利与尊严的价值观念

个人主义:重视个人自由、权利与尊严的价值观念

05
个人主义的未来发展与可能性
个人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调整与发展
个人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调整
•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个人主义需要进行调整和发展,以适应新的国际环境 • 个人主义需要与全球化、国际合作等观念相结合,以实现全球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个人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
• 个人主义可以推动文化交流和人类进步,为全球化的发展提供动力 • 个人主义可以促进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为全球化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个人主义:重视个人自由、权利与尊严的 价值观念
01
个人主义的定义与历史背景
个人主义的起源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
个人主义的起源
• 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哲学家 • 他们强调个体的理性和自由,认为个人应该追求智慧和道德 • 在文艺复兴时期,但丁和彼特拉克等人文主义者进一步发展了个人主义思想
个人主义对西方文化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在文化传统中的体现
个人主义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价值和差异,推动了文化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发展 • 个人主义推动了平等、自由、人权等价值观的发展,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个人主义在社会价值观中的体现
• 西方国家的社会价值观体现了个人主义原则,如个性尊重、平等待遇、公平竞争等 • 西方国家的社会实践强调个体的权益和福祉,如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医疗福利等
个人主义在未来的道德伦理与价值观重建中的角色与影响
个人主义在未来的道德伦理与价值观重建中的角色
• 面对未来社会带来的挑战,个人主义需要在道德伦理和价值观重建中发挥积极作 用 • 个人主义可以推动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发展,为未来社会的进步提供指导
个人主义在未来的道德伦理与价值观重建中的影响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1)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1)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1)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在市场经济秩序的迅速扩展和工业和科技革命的强大推动下率先进入了现代社会。

与西方世界相比,有着数千年传统文明的中国近代和现代在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市场扩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大大滞后了。

在现代化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价值多元化和社会人道化——型构和演进路径上,中国在近代、现代和当代与西方国家也迥异斐然。

这些事实促使中国思想界、文化界以及国外汉学家们不断反思传统中国文化精神,并从“五四”以来曾对中西文化的品格及其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与比较,以致使在这方面的出版物和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在本文中,笔者仅从文化与制序(institutions)的相互关系,对东西方社会制序的历史型构与演进路径,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从文化与制序的相互关联和作用的视角来考察东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品格,我们会发现,西方文化——无论是英美文化,还是直接承传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精神的欧洲大陆诸国的文化——可以被归结为一种个人主义(individualist)文化,而中国文化以及受儒家文化精神濡染的东亚诸社会的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t)文化。

[1] 因此,要在相互比较中对东西方社会制序在近代、现代和当代的历史型构和演变路径有一较切近的领悟,看来还有必要从东西方文化基本精神的这一品格差异入手。

一、西方社会现代化的个人主义文化根源这里,首先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西方文化与欧美社会的制序化(institutionalization)进程与制序变迁(institutional change)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进行这一探讨之前,我们这里首先指出,文化与广义的社会制序(social institutions)在社会过程中基本上是同构的:文化是社会制序的镜像,而种种社会制序则是文化在现实社会过程中在其形式上的固化、凝化、外化和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2社会学中的个人主义传统*社会学中的个人主义传统的重要性常常被广泛低估了(霍曼斯Homans,1982)。

社会科学中主张方法论个人主义的认识论著作常常依赖于抽象的范例或从经济学中借用过来的事例(波普Popper,1963;奥尼尔O’Neill,1973)。

至于社会学家本人,他们普遍地接受这种观点:下降到个体层次是一种适合于组织和小群体研究的方法。

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拒绝承认方法论个人主义(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缩写为MI)在宏观研究中有任何用处,并且他们还常常把在这类研究中运用MI的提议视作一种对从经济学中借来的思维方式的不恰当的模仿(范·帕里基斯Van Parijs,1981)。

我将在这篇文章中首先讨论宏观社会学,并试图表明:首先,假如宏观社会学目前使用多种范式,那么MI也是宏观社会学中的一个传统范式。

我将提出一份这些范式的临时清单以便更清楚地看到这后一个范式的独特特征。

第二,我将比较详尽地考察两个取自经典社会学中的事例来说明这一点:不管是有意识地还是无意识地,古典社会学家们甚至在处理诸如解释不同社会间的种种差别这种宏观社会学问题时也使用了MI的方法。

第三,我还将试图提出,个人主义传统或多或少是宏观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长久传统。

最后,我将关注个人主义范式的经济学版本和社会学版本之间的区别。

1.宏观社会学的诸基础范式个人主义范式可以用如下的方式来加以定义:假设我们想解释社会学感兴趣的任何一个现象——例如,像托克维尔在其《旧制度》一书中所讨论的,为什么十八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在某些方面有差别;或者,像桑巴特在其著名著作中所论及的,为什么在美国没有社会主义。

此类问题显然是宏观社会学性质的。

根据MI范式,为了解释此类现象,就必须使之成为个人行动或行为的后果。

当然,应该使这些行动成为可以理解的。

通过将它们联系于行动者置身其中的情境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最后,社会情境本身也必须得到解释。

总之,假设M是有待解释的现象。

在个人主义范式中,解释M就意味着使之成为一系列行动m的结果。

用数学符号表达就是:M=M(m);用文字表达就是:M是诸行动m的函数。

然后通过将它们联系于行动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即情境S,它们就在韦伯的意义上变得可以理解了:m=m(S)。

最后,情境本身必须被解释为宏观社会学变量的结果,或至少是比S位于更高层次的变量的结果。

让我们称这些更高层次的变量为P,那么S=S(P)。

总括起来:M=M{m[S(P)]}。

用文字表达即是:M是诸行动的结果,而诸行动是行动者的社会环境的结果,后者则是宏观社会学变量的结果。

我将试着表明,像托克维尔或韦伯这样的古典社会学家,以及许多现代的社会学家,都或直接或间接地认为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回答诸如“为什么M这样的?”之类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要观察一个特定的令人困惑的现象呢?他们同样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得采取前面概括描述的三段分析的形式。

但是,这一个人主义的范式并非宏观社会学研究所提出和使用的唯一范式。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范式可以被称之为规律范式(nomological paradigm)。

这里的目标不是回答诸如“为什么M这样的?”之类的问题,而是发现宏观社会学的规律性,或者类似规律的陈述。

这些“规律”可以采取如下这些陈述的形式:关于趋势的陈述,关于“如果A,那么B”形式的条件规律性的陈述,关于“A、B、C、D总是或经常同时发生”形式的结构规律性的陈述。

*本文原名“The Individualistic Tradition in Sociology”, 选自Jeffrey C. Alexander等编The Micro-Macro Link (University of Califorina Press, Berkeley,1987),pp.45-70。

它们也可以采取别的形式,但是我不想在此详细说明。

当孔德说社会进化必须经历三个阶段时,他是提出了类似规律的陈述。

当涂尔干力图说明——用我们的话来说——工业化、现代化或劳动分工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世俗化效应(laicization effect),或者当他说伴随着失范或利己主义的增长,自杀率也在增长时,他也做了同样的事。

类似规律的陈述通常来自于一种个人主义的分析,正如在帕森斯关于劳动分工的增长对家庭结构的影响法则中那样。

但是,尽管有这些可能的重叠,出于下述理由还是有必要将两种范式加以区分。

首先,在个人主义范式中,寻求类似规律的陈述只是社会学的一个可能的目标。

在这种范式中,对特殊性的解释同寻找类似规律的陈述一样可以是一个有效的目标。

其次,在规律范式中,将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结合起来并非总是一项不可缺少的任务。

相反,涂尔干认为可以不需要这样的任务。

对他来说,既然对行动进行阐释是一项不可控制的操作,那就应该尽可能地从任何社会学的分析中分离出去。

在理想的情况下,根据涂尔干及其后继者的意见,穆勒关于归纳的规则同时体现了社会学研究的目标和基本的方法论。

此外,在规律范式中,解释的性质是以不同于个人主义范式的方式被看待的。

等式M=M{m[S(P)]}决定了对现象M以个人主义范式进行解释的性质;而在规律范式中,为了解释M就必须把它从一个“普遍性规律”(covering law)中推演出来(亨佩尔,Hempel, 1965)。

因此涂尔干通过将“利己主义”和习惯倾向同自杀联系起来这一普遍法则,来解释清教徒中的自杀率。

换言之,确定类似规律的陈述不只是法则范式的一个目标;这类陈述还是对任何一种现象M的解释的核心。

尽管个人主义范式包括了类似规律的陈述,但这些陈述既不是个人主义范式唯一的或主要的研究目标,也不是它用来解释某一既定现象M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第三种范式我称之为阐释性范式(interpretive paradigm)。

这种范式的基本假设是:一旦离开由组织或小群体研究来说明的低层次而进到更复杂的层次上时,出于方便,个体行动者就可以被忽略掉。

但是在这种范式中并没有假设,寻找类似规律的陈述应该是社会学研究中唯一的甚至是最令人感兴趣或急迫的任务。

尝试描述——比如说——两个时代、两个社会或者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可以是同样有趣的。

这一类范式的例子很容易找到。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布克哈特试图回答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何种意义上能够说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中见到了一种新文化?为什么我们获得了这样一种印象,在那个时代和地区产生了一个新的价值体系?至于布克哈特的方法,它很接近于拉扎斯菲尔德所说的基质性公式(matrix formulation)(巴顿和拉扎斯菲尔德Barton and Lazarsfeld,1961)。

布克哈特综括了如果总起来考虑便会给予历史学家确实有什么新东西产生出来的感觉的无数特征。

按照布克哈特的看法,在那个时代和地区,一系列新的价值被发现了。

这一系列的东西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个人主义。

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将由一种个人主义的世界观和个人主义的伦理观来引导。

(显然,此处的“个人主义”并非是方法论意义上的。

)因为我使用了拉扎斯菲尔德的基质性公式概念,所以我得提一提有关基质性公式的另一个著名例子:由R.本尼迪克特提出的太阳神文化和酒神文化之间的区别。

显然很难给出一个对阐释性范式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此外,基质性公式绝不是唯一与这一范式相联系的方法论上的操作方式。

然而,这些例子却足以说明宏观社会学研究经常采用一种不同于先前提到的个人主义范式和规律范式的范式或计划。

探究在这一计划中所使用的程序将会是一个有趣的方法论研究的领域。

但这并非我在这篇论文中的任务。

第四个范式或计划可以被描述为批判范式(critical paradigm)。

韦伯——个人主义范式的主要促进者,和涂尔干——法则范式的主要提倡者,二人在很多方面对于社会学的目标和程序有着对立的观点。

然而,两人都认为社会学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努力成为科学的和实证的。

按照两位奠基者的看法,社会学作为一门实证性学科,应该关注对可观察现象的解释,这些现象之所以被挑选出来,或许是因为它们令人困惑,或许是因为它们涉及社会规律。

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社会学应该致力于提出种种可以控制的理论;即,能够被可观察的数据证明或证伪的理论。

不用说,某些社会学家认为这种价值中立在社会科学中是不可能的,而且还认为它将产生(如果可能的话)没有价值的发现或至少是价值可疑的发现。

对他们来说,社会学应该是批判性的。

正如内科医生一样,实证性知识能够帮助社会学家,但冷漠的知识及其积累却不是主要目标。

它仅仅是达到那个目标的手段而已。

我希望哈贝马斯能够同意我给批判性范式下的定义,尽管它很简单。

在本文中,我的目标并不是要说某一范式比其他的范式更好,而仅仅是指出某些差别。

事实上,讨论——比如说——批判性范式是否比涂尔干或韦伯的范式更好,在我看来,同讨论当一名生物学家是否比当一名内科医生更好同样有趣。

我想提议的是,至少在概念的层面上,四种(也许更多)不同的取向、计划或范式可以在实际的宏观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区分。

当然,在现实的研究中,这些概念上的差别会不那么明显。

接下来我将撇开另外三个范式而专门讨论我所说的个人主义范式。

2.使用个人主义范式的两个经典范例为了准备进一步讨论社会学中个人主义范式的性质和外延,我将详细地讨论两个经典范例。

尽管我本可以挑选出更多的例子,但两个就足够为社会学中的个人主义计划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了。

2.1.托克维尔的《旧制度》在其这本著名著作的第一句话中,托克维尔写道:“我正在写的这本书与法国革命史无关。

”这样写说明在他的心目中,他的著作更应该是一部社会学的而非历史学的著作。

出于很明显的理由他可能不大习惯于使用“社会学”这个词。

事实上,考虑到该书的绝大部分都可以被看成是在试图解释十八世纪法国和英国社会之间的一系列差异,因此托克维尔的书可以被恰当地看作一部比较社会学的著作。

一个差异是,当英国的农业变得现代化时法国的农业体制却处于发展不足的状态。

考虑到当时重农主义者在法国政治精英中拥有巨大的影响,这一差异就令人困惑了。

托克维尔对差异的解释遵循了我前面所描述的典型的个人主义范式。

由于高度的“中央集权化”(P),法国的地主们就同英国的地主们处于不同的境况(S)之下。

作为P的结果,公共职位在法国的数量更为庞大。

此外,因为这种集权,每一个公务员都可能将自己看成是这种中央权力的一部分。

所以,在法国,权力、声望和影响力比在英国更大程度地附属于政府公职。

考虑到政府公职都由国王出售并且代表着收入的主要来源,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螺旋形膨胀:对公职的供应和需求同时增长。

总体上说,地主们都受到强烈的驱动去购买政府公职:他们有资源去这样做;公职可得;并且有报酬与之相联。

因此,作为环境结构(S)的后果,他们购买公职,离开他们的土地并定居在邻近的城市中,留下佃户们照料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