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医学课程教改工作总结报告

一、前言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医学人才,我校于2021年开始实施医学课程教学改革。
经过一年的努力,现将本次教改工作总结如下。
二、教改背景与目标1. 教改背景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存在以下问题:课程体系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不足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校决定对医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2. 教改目标(1)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改措施1. 优化课程体系(1)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临床实践课程比例;(2)引入跨学科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3)优化课程内容,增加现代医学发展成果。
2. 改革教学方法(1)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开展翻转课堂,让学生提前预习、课后复习。
3. 加强实践教学(1)增加临床见习、实习时间;(2)开展临床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3)建立临床技能考核制度,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4.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1)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2)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加强团队协作训练,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四、教改成效1. 学生满意度提高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对医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满意度达到90%以上。
2. 教学效果提升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3.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五、总结与展望1. 总结本次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校医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展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化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具体措施如下:(1)持续优化课程体系,适应新时代医学发展需求;(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3)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4)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体系建设与优化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体系建设与优化一、引言随着临床医学不断发展和进步,医学科技不断更新,医疗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这就要求医务人员需要不断进行继续教育,以适应患者需求的日益提高并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
本文将探讨临床医学继续教育体系的建设与优化。
二、临床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临床医学继续教育是医务人员在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以不断提升临床医学专业水平为目标,让医务人员不断学习和修炼,保持其医疗技术在领域内处于先进和领先地位。
一个完备的医疗继续教育体系,通过专门策划和组织医务人员参加教育和培训课程,可以使医业从业者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同时也保证了医务人员与时俱进的知识水平,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临床医学继续教育体系的现状目前,中国的临床医学继续教育体系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和加强,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不过,在制度创新、管理改革、课程建设、教育模式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通过实地调研和大量访谈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以下问题:1. 继续教育体系管理不完善。
有些地方缺少继续教育的管理机构,不利于临床医学继续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2. 继续教育课程质量难以保证。
一些培训机构质量较低,存在“面面俱到、学习内容重复、重视理论但缺少实践、信息不全或与实际不符”的问题。
3. 继续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育形式过于单一,主要以讲座、研讨会等为主,缺少网络学习、远程教育等新技术的应用。
4. 继续教育存在缺乏相关的质量评估机制和考核制度的问题,导致医务人员对其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够高。
四、临床医学继续教育体系建设与优化1. 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管理机制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管理机制,设立专门的继续教育部门,并制定临床医学继续教育标准和规范,明确医务人员必须参加的继续教育课程。
2. 优化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采用分类管理方式,根据医务人员的职称和临床工作领域设定不同类别的课程。
此外,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需要,增加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如急救培训、康复护理等。
探讨对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实验项 目,新增部分实验项 目,并对实验报告 进行改革 ,制定
了临床基础检验学实验报 告、临床血液学检验 实验报告 、 实验 诊断学实验报告 。 物理诊 断学 实验根据临床实 习的考核项 目的 变化,相应进行调整 ,增加 基础技能 的培训含 量 。 3 3结果 . 检验科 :制 定了临床 础检验 学实验报 告、临 床血液学检验实验报告 、 验诊断学实验报 告。 中新增实验 实 其 项 目 4项 ,包 括红 细胞 渗透 脆性 试验 、酸 化 血清 溶血试 验 (a ) H m 、蔗糖溶血试验 、各类 血液细胞学检验 等;外科 :由于 羊肠供给量可 以随着学生 的接 受能力进行调整 , 因此增 加 了学 生人均动丁机会 , 仪缝合术 ‘ ,由原来的每 4人 一 减少到 项 组 每 2人 一 ,使学生人均动下机会增加 了 5% 组 0 。内科 :根据临 床技能考核 的需要 ,增加 了基本技能的培训力度 。
者学习经验 的总 体”的广 泛概念 。 课程 体系改革 的最了下术 学实验报告 ,把 “ 肠吻合术 ”由原
来的模型实验改为猪肠缝合 ,由原来 的每 4人 一组减少到每 2 人一组,使学生人均动 下机 会增加 了 5 % 0 。化验诊 断学改革 了
足为 了探索并形成 以学分制为重点的开放教育运行机制 。 临床
030) 600
文 章编 号:1 7 .0 5 ( 0 6)0 . 1 30 6 25 8 2 0 90 0 .2
实验大纲 、实验报 告、实验 项 目进行改革 。
课 程是学校 工作 的 发点,课程包括 了教育 目标 、 教学 内
“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与思考

二、临床医学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存在重 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综合的倾向,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其次,医学教育结 构不够合理,学科之间缺乏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方向单一。最后,医学人文教 育缺失,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
三、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 的建设思路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度不断提高,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 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因此“新医科”应运而生,旨在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和 改革,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医学人才。
在“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下面将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针对这些问题,本次演示从新医科背景出发,对医学检验技术课程整合的需求 进行了深入分析。在课程目标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 力和跨界整合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注重更新和拓展,反映最新技术和临 床实践;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注重多样性、交互性和实践性,以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体系构建方面,本次演示提出了新的医学检验技术课程整合体系。首先,在 课程设置上,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形成以医学检验技术为主线、多学科交 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更新和拓展,及时引入最新 技术和临床实践,同时要注重与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最后,在教学方法上,要 注重多样性、交互性和实践性,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4、完善课程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 沟通能力等方面纳入评价范围,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4、完善课程评价:建立多元化 的评价体系
1、整合课程资源: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资 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2024年临床教学培训整改措施

在2024年临床教学培训整改措施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一、更新教学理念,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临床教学培训中,我们应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转而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
教师应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和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临床知识。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需求,确保教学内容既实用又具有前瞻性。
应定期进行课程评估和更新,确保课程内容与最新的医学进展和临床实践相一致。
此外,还应加强跨学科课程的设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临床教学培训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因此,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包括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培训,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此外,还应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估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不断创新和提高教学效果。
四、完善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提供真实临床环境临床教学基地是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场所。
应加大对临床教学基地的投入,确保教学设施的先进性和完备性,提供真实、安全的临床环境。
同时,应加强与医院的合作,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医疗技术和临床经验。
五、加强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临床教学培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
通过模拟训练、操作演练和真实病例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的基本技能。
此外,还应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沟通技巧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
六、强化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临床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医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技能。
因此,应将终身学习理念贯穿于临床教学培训的全过程,鼓励学生持续学习、不断进步。
同时,应建立有效的继续教育体系,为毕业生提供持续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机会。
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国际知名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我们可以引入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和评估体系,提升临床教学培训的国际竞争力。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效果评价刘波;由娟【摘要】为探索构建适合基层需求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以便评价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效果。
文章选取辽东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2008级78名和2007级75名学生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新旧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以统一的理论及技能考核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改革效果。
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理论、技能考核及毕业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学生对新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评价较好,有97.4%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良好,实践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With seventy - eight students of Grade 2008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75 students of Grade 2007 as the control group, a reform on the curricula of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was conducted in College of Med- icine of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The results of theoretical and skill examinations and questionnaire show a great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groups.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re satisfactory with the new curricula and teaching method. A majority of students in the group think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are remarkably improved.【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19)003【总页数】4页(P212-214,219)【关键词】高职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效果评价【作者】刘波;由娟【作者单位】辽东学院医学院,辽宁丹东118002;辽东学院医学院,辽宁丹东118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0高职医学院校担负着为农村、社区等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及培养和建设一支能够满足基层卫生服务急需的实用型医学人才的重任[1]。
临床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临床实践机会不足
由于医疗资源的限制,部分学 生难以获得足够的临床实践机 会,影响其实践能力的提高。
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临床医学教育的评价体系 尚不完善,部分学校过于注重 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综合素
质的评价。
需求分析:社会、行业、学生
社会需求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的提高,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医学人才具备更高 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宏观政策指导及支持措施
强化政府引导
01
制定临床医学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改革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
措施。
加大财政投入
02
增加对临床医学教育的经费投入,支持院校改善教学条件、提
升师资水平。
优化政策环境
03
完善临床医学教育相关政策,如招生政策、教学评估政策、就
业政策等。
院校层面改革举措介绍
教学模式创新
推广以问题为导向(PBL)等现代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 和终身学习能力。
增设医学人文课程,培养 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 道德。
强化继续教育
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 ,为医务工作者提供终身 学习的机会和资源。
03
创新实践模式探索
以问题为导向(PBL)教学法应用
01
PBL教学法强调以真实世界问题为出发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 批判性思维。
02
在临床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法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
践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PBL教学法需要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和引导学生自
03
主学习等环节。
早期接触临床(ECC)经验分享
01
02
03
ECC是指让学生在早期阶 段就接触到真实的临床 环境和患者,以增强其 对医学专业的认知和兴
对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

制 度。 从 20 0 4年 以来 ,我 们 对 l 各 专 业 课 程 体 系 及 内容 进 临床 行 了 广 泛 的研 讨 论 证 , 根 据 专 业 需 要 和 我 校 学 生 的实 际 进 并 行 了积 极 的改 革 调 整 , 得 了较 好 的效 果 。现 将 我 们 的 经 验 取
了l 基 础 检 验 学 实验 报 告 、l 血 液 学 检 验 实 验 报 告 、 临床 临床 实
验 诊 断学 实验 报 告 。 物 理诊 断 学 : 实验 根 据 临 床 实 习 的考 核 项 目的变 化 . 相应 进行 调 整 。 加 基础 技 能 的 培训 含 量 。 增
42结 果 .
提 出推 进 我 校 课 程 改 革 , 立 弹 性 学 分 制 课 程 体 系 的 基 建 本 原 则 . 此 基 础 上 , 我 校 原 有 教 学 计 划 进 行 了较 大 的 调 在 对 整 . 立 了我 校 学 分 制 教 学 方 案 的 主要 内 容 , 于 20 确 并 04年 开
即 : 电 图 学 L 超 声学 。 心 j 3 课 程 内容 改 革 方 面
课 程 是 学 校 工 作 的 出 发 点 , 程 包 括 了 教 育 目标 、 学 课 教 内 容 、 材 、 学 活 动 乃 至 评 价 方 式 等 , 一 个 作 为 “ 予 学 教 教 是 赋
习 者 学 习 经 验 的 总 体 ” 广 泛 概 念 。课 程 体 系 改 革 的最 终 目 的
个 鲜 明 的特 征 . 就 没 有 广 阔 的 发 展 空 间 。所 谓 教 学 运 行 机 也
制 .是 指 教 学 计 划 在 培 养 人 过 程 中 运 行 时 所 依 据 的工 作 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针对医科院校专业设置单一的实际,学校整合教学资源、调整师资队伍结构,近年来增设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运动人体科学、康复治疗学、应用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多个非医学类专业,形成了以医学相关专业为本,融医、理、工、管理、教育、艺术学为一体的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开设医学心理学、交流技能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24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精神。
(二)重新构建公共卫生课程体系。
针对当前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预防保健、群体健康知识与技能欠缺的实际,从必修课、选修课层面进行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开设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卫生毒理学、少儿卫生学、卫生经济学等课程,从课程设置上突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重新构建公共卫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为导向,创建了9个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编写《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指导》,在第四学年临床见习教学环节增加2周的社区医疗实践,着重培养医学生的预防战略意识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搭建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开设文献检索、循证医学、医学统计学多门科研训练课程,培养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
积极构建“4个1”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体系,通过鼓励学生参加一个科技社团,申报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投身一次科技服务活动,参与一次科技竞赛活动,加强学生科研训练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验室开放、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科技讲座、课外兴趣小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多种形式,增强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XX年以来,我校共获得国家和山西省大学生创新性课题48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先后有40余名学生在省级以上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奖。
(四)设置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开设临床医学导论和早期接触临床必修实践教学环节。
从第三学期开始组织学生进入医院,让医学生感知未来工作环境。
通过接触患者、参与病史采集、问卷调查等促进沟通交流,通过参加病区查房、病例讨论、手术观摩等感受医疗诊治过程,体验医生角色,并了解病区护理工作实践和相关医疗法规,感受将来成为医生所必须的职业素养,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二、重组教学内容,构建器官系统
课程模式打破原有学科界限,构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
将基础医学核心课程按器官系统进行整合,将在第五学期开设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课程提前至第一学期,与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有机整合,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医学总论、运动、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内分泌、循环、神经系统以及内环境、能量代谢与体温11个模块和机能学实验、形态学实验两大实验教学模块。
每个系统章节先讲授正常器官的组织结构、生理,然后讲授疾病状况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机能代谢与病理状态下的异常形态、代谢和功能。
将临床医学核心课程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精神病学整合为运动、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内分泌、循环、神经、血液系统疾病8门器官系统课程。
各模块负责人按照整合课程的要求,重新组织编写各模块课程教学大纲,加强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有效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并组织编写了器官系统教学教师和学生指导用书。
与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相比,基础医学核心课程经器官系统整合后,减少54学时,其中理论课减少50学时,实验课在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基础上仅减少4学时;临床医学核心课程经器官系统整合后,虽总学时增加12个,但学时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理论课学时减少,实践课学时增加,且在临床课间见习环节增加2次PBL教学,共14学时(表1)。
从实践效果来看,器官系统课程加强了教学内容衔接,减少了不同学科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该项教改20XX年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实施OSCE考核,客观评价学生临床能力
为了验证课程体系改革在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中的作用,我们选取
20XX年临床医学专业试点班(临床核心课程采用器官系统课程模式)与普通班的毕业理论综合考试成绩和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进行比较。
理论综合考试题目以临床病例分析题为主,侧重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
结果显示试点班学生的理论综合考试成绩优于普通班学生(P<见表2)。
在临床技能考核中,我们使用标准化病人(SP),实施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客观评价学生的沟通技能、人文关怀和临床技能水平。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已经成为国内医学院校关注的焦点,我校20XX年开始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实践表明新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在总体上明显优于旧体系,主要表现在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医患沟通技巧、团队协作精神、自学能力和综合素养等方面。
这些经验和阶段性成绩的取得,为我校今后的课程体系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为正在或将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兄弟院校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