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的功能分类
城市道路各类道路主要技术指标

城市道路各类道路主要技术指标城市道路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市民出行的基本通道,承担着交通流量的导向、分散和集结功能。
道路的设计和建设需要考虑多个技术指标,这些指标不仅关系到道路的功能和安全性,还与城市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相关。
下面将介绍城市道路各类道路主要技术指标。
1.道路功能分类根据不同的交通流量,道路可分为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等。
不同功能的道路有不同的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一般来说,交通流量越大的道路要求车道数目增加以满足车辆通行需求。
2.道路宽度道路宽度直接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效率。
一般来说,道路宽度应该考虑车辆的通行要求,包括车道宽度、非机动车道的宽度和人行道宽度等。
不同功能的道路具体的宽度要求可参考相应的设计规范。
3.车道数目和分隔带车道数目和分隔带的设置也与道路的通行能力有关。
车道数目根据交通流量确定,通常来说,单向道路应设置不少于两个车道,高速公路和快速路则需要更多的车道。
分隔带的设置可以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4.交叉口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的重要部分,其设计和布置直接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流的顺畅性。
交叉口的布局和信号灯的设置需要根据交通流量和转向要求进行合理规划。
此外,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通行,还要设置人行横道和人行天桥等。
5.路面材料和结构道路的路面材料和结构对道路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城市道路常用的路面材料有水泥砼路面和沥青路面。
在选择路面材料时要考虑道路的交通流量、道路的功能以及降低噪音和振动等方面的要求。
6.道路设施道路设施包括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交通护栏等。
这些设施的设置是为了提高道路的交通安全,并指导车辆和行人的通行行为。
交通信号灯的定时设置和信号配时对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拥堵有重要影响,需要合理规划和调整。
7.道路排水系统道路排水系统是为了解决道路上的雨水和污水排放问题。
排水系统需要考虑道路的纵向和横向坡度、路面排水设施和雨水收集设施等。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二、路网主要技术指标的建议 值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总结了国 内外道路规划和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不 同规模的大城市以及中、小城市对于路 网密度、机动车道数、道路宽度等技术 指标的建议值。
本体功能,是为各类交通主体的交通活动和行为提供空间的载体。
12.1.1.2、4派生功能:城市道路派生功能包括:地下管线埋设、
通风、日照等空间的提供,视觉观赏路径、场所的提供等。
12.1.1.3依托与引导功能:城市道路的依托与引导功能是道路作
为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骨架、建筑与各类活动空间的依托,对城市发展 起到引导作用。
1995年9月颁布并实施了《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规范》,改规范对 城市道路的等级与功能、路网密度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规范》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 支路四个等级。
1.快速路: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并与其他干路构 成系统,且与城市高速公路有便捷联系。一般情况下,规划人口超过 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和长度超过30km的带形城市应设置快速路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的的重要节点,对于路 网的整体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由于跨 河桥梁净空高或山城地形所形成的立体交叉口外,城 市道路交叉口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分流方向、公 交站点设置、交叉口周围用地的性质,确定交叉口的 形式及其用地范围。对于道路交叉口形式的选择这一 问题,要明确认识道路上的立体交叉不是现代化交通 的标志,更不是城市中的点缀品,不能按照城市的规 模来确定立体交叉口的数量。
12.1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城规0801 29 吴斐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的进出口。
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的分级: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
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
城市道路的分类

道路总宽度(路幅宽):规划建筑红线之间的距离。
3
分车带:车行岛上纵向分割行驶车辆的设施。
01
分车绿带:分车带上的绿地。
02
人行道绿化带: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的绿化带。行道树是最简单的形式。
03
防护绿地:将人行道与建筑分隔开的绿带,宽一般在5米以上:减少噪音、烟尘、日晒、有害气体等。
四板五带:红线45米以上
城市道路的分类
过境公路:交通功能
主要交通性干道:以交通为主
次要交通性干道:兼顾商业服务
主要生活性干道:联系小区
次要生活性干道
专用道路
道路类别
设计时速(km/h)
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宽度(m)
快速道
60-80
主干路
40-60
>35
次干道
30-50
支路
15-30
道路专业术语
2
1
红线:在城市规划图纸上,划分出的建筑用地和道路用地的界限。常以红色线条表示,是街面或建筑范围的法定界限,是道路划分的重要依据。
04
眩光
在视野内由于远大于眼睛可适应的照明而引起的烦恼、不适或丧失视觉表现的感觉。
眩光的光源分为直接的,如太阳光、太强的灯光等,和间接的,如来自光滑物体表面(高速公路路面或水面等)的反光。
02
道路的断面组成
车行道;
分隔带;
人行道
道路类型(断面)
一板二带;
二板三带;上下行,车速提高
三板四带;分快慢车道,红线在36米以上
市政

按城市骨架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按功能分类: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
按交通目的分类:疏通性道路、服务性道路;
2.城市道路系统的结构形式:
放射环式(优点:便于市中心与外围市区的快速联系,道路分工明确,路线曲直均有,较易适应地形变化;缺点:容易把车流导向市中心而造成中心交通压力过重)、
道路雨水排水系统按构造特点分为:明沟系统(沟盖板、涵管)、暗管系统(包括街沟、雨水口、连接管、干管、检查井、出水口)、混合系统
8.城镇燃气、供热管道系统:
城镇燃气供应方式分为:管道运输、瓶装;
城镇燃气管网系统组成:燃气管网、燃气分配站、储气站、压送机站、调压计量站、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
供热系统包括:热源、供热热网、热用户
它们之间的区别:a.环境保护方面:合流制排水系统管径大,污水厂规模大,建设费用高。分流制排水系统,将城市污水全部送到处理污水厂,可以做到清、浊分流,对保护环境十分有利;合流制排水系统会周期性的给水体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b.基建投资方面:合流制的造价一般还是比完全分流制的低。c.维护管理方面:合流制管道维护管理简单,维护费用可以降低,但进入污水厂的水量变化很大,运行管理复杂,增加运行费用;分流制管道流量稳定,可以保持管内的流速,不致发生沉淀,且进污水厂的流量和水质比合流制变化小得多,污水厂的运行、管理易于控制。d.施工方面:合流制管线单一,减少与其他地下管线、构筑物的交叉,管渠施工较简单。
视距三角形:交叉口转角处由两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所组成的三角形。
12.排水工程图:
排水管道的布置要求:P93
明沟:
暗管:
了解标注尺寸中每个值的意思:P99
13.道路工程结构、施工:
城市道路功能分类

服务道路
集散道路
巷道
-
-
2.5-1.5
1.5
3
2.5
5-3.5 1.5 -
≧2.5 2 2.5 2
5-2.5(单向) 1.5 -
≧2.5 2 2.5 2
表3 市区道路横断面基本布设类型范例
功能分类
主要道路
次要道路
服务 道路
集散 道路
巷 道
路型编号
主(1) 主(2) 主(3) 主(4) 次(1) 次(2) 次(3) 集(1) 集(2) 巷(1) 巷(2) 巷(3)
图5 次要道路(类型一)
图6 次要道路(类型二)
图7 次要道路(类型三)
图8 集散道路(类型一)
图9 集散道路(类型二)
图10 巷道(类型一)
图11 巷道(类型二)
图. 12 巷道(类型三)
表2. 市区道路规划单元设置尺寸表
单位:公尺
道路分类 设置需求
分隔带开口间距长 人行道宽
汽车道宽
混合车道宽 机车道宽
脚踏车道宽 公交车专用道宽 临近路口车道宽 中央分隔带宽 车道(快慢)分隔带宽 公交车停靠空间宽 上下车停车区空间宽 路边汽车纵向停车空间宽 路边机车横向停车空间宽
主要道路 (快速道路*)
• 四、服务道路
•
提供各小区或邻里单元至次要道路之信道,包括集散道路(供地
区性活动使用及连接次要道路与巷道)及巷道(供道路两旁建筑物人
车直接出入之道路)。
表1 市区各级道路空间分类特性表
道路空间分类设计特性
1.进出管制 2.行驶车辆 3.车道数(单向) 4.中央分隔带 5.车道(快慢)分隔带 6.机车道 7.路肩(注1) 8.路边停车(注2) 9.公交车专用道 10.公交车停靠站(注2) 11.人行道 12.脚踏车道 13.行人穿越设施 14.公共设施带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的进出口。
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的分级: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
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
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北京目前车道宽度为3.75米,这个宽度是按照当时大挂车的宽度设计的,现在一般小汽车的宽度都在两米之内,而国外一般的车道只有2.5米宽。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得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得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得公共建筑物得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得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得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得公共建筑得进出口。
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得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得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得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得分级: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得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得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根据功能要求与居住区规模得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
居住区道路就是解决居住区得内外联系。
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 居住小区级道路就是居住区得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得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居住组团级道路就是居住区内得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得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得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
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得林荫步道。
北京目前车道宽度为3、75米,这个宽度就是按照当时大挂车得宽度设计得,现在一般小汽车得宽度都在两米之内,而国外一般得车道只有2、5米宽.深圳为3、5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的功能分类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交通的动脉、城市结构布局的决定因素。
城市规模、性质、发展状况不同,其道路也有多种多样。
根据道路在城市中的地位、交通特征和功能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般分为城市主干道、市区支道、专用道三大类型。
一、城市主干道
城市主干道是城市内外交通的主要道路,城市的大动脉。
可分为高速交通干道、快速交通干道、普通交通干道及区镇干道。
1.高速交通干道特大城市、大城市设置这类干道,为城市各大区之间远距离高速交通服务。
距离在20-60km,行车速度在80 - 120km/h。
行车全程均为立体交叉,其他车辆与行人不准使用。
2.快速交通干道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设置,与近郊1-2级公路连接,位于城市分区的边缘地带。
服务距离一般在10 - 40km之间,车速大于70km/h,全程有部分立交。
此种干道不允许在其两侧布置大量人流的集散点。
3.普通交通干道这种干道是大中城市道路的基本骨架。
大城市又分为主要交通干道和一般交通干道。
干道的交叉口一般在800 - 1 200m为宜,车速为40 - 60km/h,一般均为平交。
4.区镇干遵大中城市分区或一般城镇的生活服务性干道。
主要是满足生产货运和上下班客运交通的需要。
其特点为行车速度较低,一般在25 - 40km/h,全程基本为平交。
区镇于道位于市中心与居住区之间,可布置成全市性或区镇的商业街,断面要考虑人行、货运、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停放等要求。
风景区干道放线时要注意景观的要求,步行与
车行之间要有较宽的绿带间隔。
二、市区支道
这是小区街坊内的道路,直接连接工厂、住宅区、公共建筑。
车速一般为l5 - 45km/h。
断面的变化较多,不规则分车道。
三、专用道路
城市规划中考虑有特殊需要的道路。
如专供公共汽车行驶的道路;专供自行车行驶的道路和城市绿地系统中步行林阴道等均为此类。
本文转自:园林吧/guihua/1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