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及药理基础教案

合集下载

兽医药物学的基本原理与实践教学设计

兽医药物学的基本原理与实践教学设计
、采血、穿刺等。
安排学生在兽医临床实践中,跟随导 师学习诊疗流程、药物使用方法和注
意事项,积累临床经验。
实践能力考核方式
实验报告
要求学生提交详细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分析和讨论等,以评估其实 验技能。
临床实习报告
学生需提交临床实习报告,内容包括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和心得体会等, 以检验其临床实习效果。
药物分析实验
通过化学分析、仪器分 析等手段,对药物进行 定性、定量分析,让学 生了解药物分析的方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原理。
药效学实验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药 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 机制,培养学生的实验 动物操作技能和药效学 评价能力。
临床实习教学内容
病例分析与讨论
针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疾病的诊断、治疗 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抗病毒类药物
干扰素
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来抑制病毒复 制,常用于治疗犬瘟热、猫传染性腹膜炎等病毒感染。
阿昔洛韦
对疱疹病毒具有特异性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犬疱疹病毒感染。
利巴韦林
对多种RNA和DNA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禽流感、猪流 感等病毒感染。
抗寄生虫类药物
伊维菌素
对多种线虫和节肢动物寄生虫具有驱杀作用,常 用于治疗犬心丝虫、猫弓形虫等寄生虫感染。
阿苯达唑
对多种原虫和蠕虫具有驱杀作用,常用于治疗猪 囊尾蚴、马圆线虫等寄生虫感染。
吡喹酮
对多种绦虫和吸虫具有驱杀作用,常用于治疗牛 、羊等反刍动物的寄生虫感染。
抗炎、镇痛及麻醉类药物
阿司匹林
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常用于治疗动物的发热 、疼痛和炎症性疾病。

兽医药理学教案_百度文库

兽医药理学教案_百度文库

兽医药理学实验教案1 .兽医药理学实验基本要求1.1明确药理学实验课的目的兽医药理学实验课是药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为:(1)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进一步获得药理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2)验证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中某些重要的基本理论,更牢固地掌握药理学的基本概念。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的严肃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训练学生能客观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药理学实验课的要求药理学实验课包括实验操作、整理实验结果、写实验报告等环节。

为了提高实验效果,达到上述目的,要求作到下列事项:(1)重视预习实验前应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方法和操作步骤,领会其设计原理,以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实验中出现忙乱和差错。

(2)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实验时要在教师指导下,培养独立操作能力,克服依耐性和怕脏、怕动手等不良现象;并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随时记录药物反应出现的时间、表现以及最后恢复情况,联系理论进行思考分析。

(3)客观地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药理学实验结果有记录仪描记的曲线,测量资料(如血压、心率、瞳孔大小、睡眠时间等数据)和记数资料(如动物死活数、阳性或阴性反应等)。

要如实准确地对观察到的数据及时加以记录,决不能凭主观想象或书本理论知识代替实验观察到的客观事实。

实验完毕,对结果分别加以整理,记录的曲线要加以剪裁或复制,并注明动物的种类、体重、性别、日期、实验题目、给药剂量和途径。

测量和记数资料应酌情列表和画图,以便比较,使结果一目了然。

(4)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写实验报告可以培养同学分析和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亦是训练用文字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

每次实验后要求用统一的实验报告本写报告,交负责老师评阅。

在实验报告中要求列出实验题目、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

有时可对实验结果产生的机理或异常的原因加以分析,但不可离开实验去抄书。

兽医药理学教案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

兽医药理学教案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

兽医药理学教案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兽医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分类。

2. 掌握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3. 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作用于消化系统的兽药,并了解其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1. 兽医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兽医药理学的定义兽医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兽医药理学的研究方法2.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分类抗微生物药物抗寄生虫药物消化系统调节药物胃肠道动力药物胃肠道分泌药物肝胆疾病治疗药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的临床应用2. 教学难点: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的临床选用及注意事项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兽医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病例,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作用于消化系统的兽药。

3. 互动教学法:提问、讨论,提高学生对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课时本教案共需4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兽医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引入兽医药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讲解兽医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总结本课时重点内容2. 第二课时: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分类介绍抗微生物药物的作用及临床应用讲解抗寄生虫药物的分类及作用阐述消化系统调节药物的药理作用分析胃肠道动力药物和胃肠道分泌药物的作用机制讲解肝胆疾病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总结本课时重点内容3. 第三课时: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的药理作用分析抗微生物药物的药理作用讲解抗寄生虫药物的药理作用阐述消化系统调节药物的药理作用分析胃肠道动力药物和胃肠道分泌药物的药理作用讲解肝胆疾病治疗药物的药理作用总结本课时重点内容4. 第四课时: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讲解抗微生物药物的作用机制分析抗寄生虫药物的作用机制阐述消化系统调节药物的作用机制分析胃肠道动力药物和胃肠道分泌药物的作用机制讲解肝胆疾病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介绍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的临床应用总结本课时重点内容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兽医药理学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兽医药理学教案

兽医药理学教案

兽医药理学教案第一章:兽医药理学的概念与任务1.1 兽医药理学的定义解释兽医药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强调兽医药理学在兽医学中的重要性1.2 兽医药理学的任务介绍兽医药理学的研究任务和目标探讨兽医药理学在兽医药发展和兽病治疗中的作用第二章:兽药的剂型与给药途径2.1 兽药的剂型介绍常见的兽药剂型及其特点解释不同剂型对药物效果的影响2.2 兽药的给药途径探讨不同给药途径的优缺点分析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和效果的影响第三章:兽药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3.1 兽药的吸收解释兽药吸收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探讨吸收过程中的吸收速度和程度3.2 兽药的分布介绍兽药在体内的分布规律分析组织器官对药物的分布差异3.3 兽药的代谢解释兽药代谢的途径和酶系探讨药物代谢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和药物相互作用3.4 兽药的排泄介绍兽药排泄的途径和机制分析排泄过程中的药物消除速度和影响因素第四章:兽药的药效学与药动学4.1 兽药的药效学介绍兽药的药效学参数和评价指标分析药物的剂量与效果之间的关系4.2 兽药的药动学解释兽药的药动学参数和特点探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对药动学的影响第五章:兽药的种类与作用机制5.1 抗菌药介绍抗菌药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分析抗菌药的药效学特点和应用范围5.2 抗寄生虫药解释抗寄生虫药的种类和作用机制探讨抗寄生虫药的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5.3 抗炎药介绍抗炎药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分析抗炎药的药效学特点和应用范围5.4 兽药的副作用与毒性探讨兽药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介绍预防和处理兽药副作用和毒性的方法第六章:兽药的临床应用与合理用药6.1 兽药的临床应用分析兽药在兽医临床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介绍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和案例6.2 合理用药的原则解释合理用药的概念和原则探讨合理用药的依据和注意事项6.3 兽药的联合应用介绍兽药联合应用的优点和缺点分析兽药联合应用的案例和注意事项第七章:兽药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7.1 兽药的不良反应探讨兽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原因介绍预防和处理兽药不良反应的方法7.2 药物相互作用解释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影响分析药物相互作用对兽药效果的影响和应对策略7.3 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监测与评估介绍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监测方法探讨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评估和处理原则第八章:兽药残留与食品安全8.1 兽药残留的概念与类型解释兽药残留的定义和常见类型强调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影响8.2 兽药残留的检测与监控介绍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探讨兽药残留的监控策略和法规要求8.3 食品安全与兽药合理使用分析兽药合理使用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介绍食品安全标准和兽药使用的相关规定第九章:兽医中药学与中兽医药理9.1 兽医中药学的概念与特点解释兽医中药学的定义和基本内容强调兽医中药学在兽医临床中的作用和重要性9.2 中兽医药理的作用机制介绍中兽医药理的作用机制和特点分析中兽药的药效学特点和应用范围9.3 中兽药的临床应用与合理使用探讨中兽药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案例解释中兽药的合理使用原则和方法第十章:兽医临床药物治疗与案例分析10.1 兽医临床药物治疗的原则解释兽医临床药物治疗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分析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方法10.2 兽医临床药物治疗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兽医临床药物治疗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强调药物治疗的效果评估和后续管理的重要性10.3 兽医临床药物治疗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探讨兽医临床药物治疗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展望兽医临床药物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兽医药理学的概念与任务2. 兽药的剂型与给药途径3. 兽药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4. 兽药的药效学与药动学5. 兽药的种类与作用机制6. 兽药的临床应用与合理用药7. 兽药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8. 兽药残留与食品安全9. 兽医中药学与中兽医药理10. 兽医临床药物治疗与案例分析难点解析:1. 兽药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以及各种因素如药物剂型、给药途径等对药物吸收和代谢的影响。

《兽药及药理基础》电子教案

《兽药及药理基础》电子教案

教案课程名称:《兽药及药理基础》总课时:120专业部:适用班级:教师:《兽药及药理基础》一、教材分析:本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基础教学基本要求而编写的。

《兽药及药理基础》在编排上突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教育与训练,是以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养殖类专业的岗位实习出发,紧紧围绕培养,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全书内容包括绪论,药物的基本知识,药物的相互作用,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作用于泌尿系统的药物,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解毒药等。

以及实验训指导二、学生与学情分析本校学生大多数来自牧区,学生的素质和生活习惯很差,学习的基础比较差,很多学生就汉字也不能识、读和写,汉语基础较差。

大多数学生很厌学,上中职都是家人叫来读的。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没有学习动力,对未来没有目标。

三、课程分析本《兽药及药理基础》按照学习要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进行安排备课的,本课程重在讲兽药在畜禽生产与疫病。

疾病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学生深入了解兽药使用的基本原则及规范,因没有适合疾病,家畜的具体的实验操作是很少的,有一些不是和生产实际联系不相紧密的可以根据当时的重点来进行加和减,有一些加*的是不进行教学的。

教学计划进度安排表开课时间:2015年8月21日总学时:120 周学时:6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兽医药理学教案

兽医药理学教案

兽医药理学教案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学基础学科。

其内容主要是包括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作用和应用范围,此外,还有药物的来源或性状、化学结构、制剂、用法和用量等。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目的要求】掌握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的概念。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Dispositon)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忠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它是将动力学(kinetics)原理应用于药物(pharmacon)的意思,即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动力学性质。

第一节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目的要求】1.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及治疗效果,并掌握相应的概念。

2.熟悉药物作用机制。

了解构效关系。

3.掌握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相关概念。

了解受体类型及第二信使。

【教学内容】一、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药物作用(drug action):指药物与机体细胞大分子间的初始反应。

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

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

课本上列举有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血管、血压升高以及咖啡因兴奋大脑皮层、心脏功能加强,但对血管表现为扩张、松弛作用等的例子,同学课后可自己阅读理解。

(二)作用的方式1.作用范围局部作用(Local action):吸收进入血液前在用药局部的作用吸收作用(Absorption action) 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产生的作用,又称全身作用General action, 或systemic action由于机体各部位受神经体液联系的,因而药物的局部作用往往通过神经反射与体液传递产生全身性影响。

兽医药理学课程教案

兽医药理学课程教案

兽医药理学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兽医药理学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3. 学时:48学时4. 学分:3学分5. 适用对象: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6.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兽医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兽医药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兽医药理学的内涵与意义2. 兽医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基本内容3. 兽医药理学的发展简史4. 药物的来源、分类和理化性质5.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6. 药物的作用与作用机制7. 药物的量-效关系8. 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和禁忌症9. 兽医药理学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10. 兽医药物的合理应用与药物残留问题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阐述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和应用范围。

2. 实验:进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实验,观察药物的量-效关系和副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病例,探讨兽医药理学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药物的合理应用、药物残留问题及解决方案。

四、教学要求1. 知识要求:掌握兽医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兽医药理学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和发展动态。

2. 能力要求:具备分析药物作用机制、作用特点和应用范围的能力,能运用兽医药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等,占总评的40%。

2.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和案例分析,占总评的60%。

3. 综合评价: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兽医药理学》2. 参考书籍:《兽医药理学教程》、《兽医药物学》3. 实验器材:显微镜、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期刊、研究报告、在线课程等5. 软件工具:PowerPoint、Word、Excel等七、教学进度安排1. 授课时间:48学时2. 授课安排:每周4学时,共12周3. 实验时间:8学时,安排在授课期间进行4. 复习考试:安排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八、教学实践活动1. 实验实践:进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实验,观察药物的量-效关系和副作用。

(完整版)兽药及药理基础大纲

(完整版)兽药及药理基础大纲

《兽药及药理基础》实施性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基层畜禽疾病防治人员、防疫检疫人员所必需的动物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兽医药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理解药物的作用原理,掌握药物的用途与用法,结合兽医临床实践,培养初步选药、用药的能力,为临床合理用药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理论模块和实训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理论模块主要是各大系统的常用药物的理化性质,临床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

周学时为6学时,教学总时数为96学时;实训模块主要加强学生临床常用治疗方法的操作,要求学生通过该模块学习,能独立、熟练地进行溶液的配制、生理盐水的配制和敌百虫的急性中毒与解救,教学时数为12学时。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计划进度安排表理论模块绪论(2学时)第章药物的基本知识(学时)第二章节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学时)第3章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14学时)第4章作用于呼吸器官的药物(6学时)第章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学时)第章作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的药物(学时)第7章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14学时)第8章影响组织代谢的药物(2学时)第9章抗微生物药物(22学时)第10章抗寄生虫药物(6学时)第11章解毒药(6学时)实训模块实训195%的乙醇溶液配制成75%的乙醇溶液(4学时)实训生理盐水的配制(学时)实训3敌百虫的急性中毒与解救(4学时)五、教学实施六、考核与评价总成绩二平时成绩X10%+理论考试成绩X50%+实训成绩X40%1.平时成绩:根据考勤、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的表现给分。

2.理论考试成绩:采取闭卷的形式,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30%。

3.实训成绩:根据实训出勤率、实训报告提交和实训技能考核的表现给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兽药及药理基础教案教师:贾震虎班级:牧医071绪论一、兽医药理学的概念、学习目的及方法(一)概念:是研究药物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阐明药物防治畜禽疾病基本规律的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药物的作用、体内过程、应用、来源、性状、结构、制剂、剂型、用法等。

(二)学习目的:药理学是兽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以解生、微生物、饲料、繁殖、病理等课程为基础,指导临床选药、用药。

它与专业其它课程关系密切,为临床选药、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举例“便秘的治疗”“家畜难产”的治疗,“圈舍消毒”的选药等。

(三)学习方法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学习药理学,在疾病的防治的过程中,防重于治。

药物是控制疾病的“外因”。

兽医应注意采用“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结合药物防治”的综合措施,才能取得最好的效益。

举例:猪场、鸡场在平时管理中,防病的重要性。

二、我国药物学的发展简史(一)本草学与药物学阶段公元一世纪前后,《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专门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

唐代《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明代(公元16世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医学史上的宝典。

明代(公元17世纪),俞本元、俞本亨所著的《元亨疗马集》是我国兽医方面最早著作等。

(二)现代药理学发展阶段对植物药的化学成份的提纯,新的有机药物的合成,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等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产生了临床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等课程,为临床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指导合理、安全用药,开发新药、新制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兽医药理学的任务及发展方向作为一名中专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任务,主要是在辩证思想的指导下,正确选药,准确用药,减少不良反应,为畜牧业生产发展服务。

第 1章药物的基本知识教学目标:理解基本概念,药物的来源,掌握药物的保管及贮存方法教学重点:基本概念、药物的来源、药物的保管与贮存教学难点:药物的保管与贮存、概念授课时数:2药物:指用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兽药还包括动物保健品和饲料添加剂。

毒物:指使用较小用量,即可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药物与毒物之间无明显的界限,关键在于其剂量的大小。

一、药物的来源(一)天然药物:动物、植物、矿物、微生物(二)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药物:如磺胺等(一)中草药1.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碱性有机物,味苦。

如吗啡、阿托品、士的宁、麻黄碱、小檗碱等。

2.苷(配糖体):如强心苷、氰苷、皂苷、蒽醌苷等。

3.黄酮:是植物中的一种黄色素,有扩张动脉、止血、镇咳、祛痰等作用。

如黄岑、小叶枇杷4.挥发油:主要是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有挥发性,常作调味、驱风、防腐、镇痛。

如陈皮等。

5.鞣质(单宁):有止泻、解毒功能,如:大黄、五倍子、茶等。

6.有机酸:常与钙、钾结合成盐,如构橼酸、苹果酸等。

7.氨基酸:为一种含氮物质。

如南瓜子中含南瓜子酸,具有驱绦虫作用。

(二)化学药品(用化学方法制得)1.无机药品:组成简单。

如Na、K、Ca、Fe等的氯化物、氢氧化物、硫酸盐等。

2.有机药品:在一定的化学结构基础上,更换某些化学基团,可获一系列化合物,再筛选出疗效好,毒性低的新药。

如磺胺类,喹诺酮类等。

也有根据中草药的有效成分,用化学方法提取,再分离精制而成。

如盐酸麻黄素。

硫酸阿托品等。

(三)生物性药品利用微生物或动物脏器组织制得的药品。

如抗生素、V、H、生化药品及生物制品等。

二、药物的制剂与剂型(一)制剂:根据《兽药典》或《兽药规范》,把药物加工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剂。

如SD片剂,G注射液。

(二)制型:将药物加工成适合给药的形式,是制剂的剂型。

根据物理状态,制剂的剂型可分为:1.固体剂型:散剂、片剂、丸剂、胶囊剂、微囊剂等。

2.半固体剂型:软膏剂、糊剂、浸膏剂、舔剂等。

3.液体剂型:溶液剂、合剂、乳剂、醑剂、擦剂、流浸膏剂、注射剂等。

4.气雾剂型:将固体或液体药物装入雾化器中,喷出微粒状(φd<50um)气雾,供吸入或外用。

如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等。

三、基本概念1.普通药:使用治疗量时,一般不产生明显毒性反应的药物。

如青霉素、SD等。

2.毒药:指毒性极强,极量与致死量十分接近,超过极量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药物。

如硝酸士的宁、毛果芸香碱等。

在药瓶或盒子上有醒目的黑色“毒”字,或骷髅骨“”标志,提醒用药者注意。

3.剧药:指毒性较强,极量与致死量较接近,超过极量也可使动物中毒或死亡的药物。

其中毒性较大,但又常用的剧药,国家作出特别规定,为“限剧药”。

如苯甲酸钠咖啡因、颠茄酊等。

4.麻醉品:指容易成瘾癖的毒、剧药品。

如吗啡等。

5.药典(兽药典):由国家制定的关于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由国家编纂。

它收载的药物功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

6.兽医药品规范:是关于兽医药品标准的法典。

药典、兽医药品规范是兽药生产、经营、使用、检验、监督的依据。

四、药物的保管与贮存(一)药物的保管药物的保管应实行“三专”(专人、专帐、专柜(室)),根据国家颁布的药品管理办法,建立管理制度,特别是毒、剧药品和麻醉品。

(二)药物的贮存药物贮存不当,药品会污染、挥发、潮解、风化、变质、燃烧、甚至爆炸等。

贮存时,影响药物质量的主要因素有:1.空气:如O2、CO2对药品影响。

FeSO4→Fe2(SO4)3 ;Ca(OH)2→CaCO3等,应密封贮存。

2.湿度:湿度大,药物会潮解(胃蛋白酶),稀释(甘油),分解(青霉素),变质(片剂),发霉(中草药等)。

湿度小,药品会风化(CuSO4·5H2O→CuSO4),应密封贮存。

3.温度:适温贮存,阴凉(不超过20℃),凉暗(避光不超过20℃),冷处(2~10℃)。

4.光线:紫外线能促使药物发生氧化、还原、分解等反应。

如肾上腺素,银盐等,应避光贮存(棕色瓶或外裹黑色纸)。

5.时间:药品贮存过久,即时贮存条件适易,也会发生质量变化。

因此,药品应标明批号、有效期(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药物能够保持有效质量的期限),若批号为991204有效期为两年,则该药在2001.12.04日之内均有效。

对有效期药品,在保管时,应经常检查,掌握“先进先出,近期先出”的原则,以免失效。

五、药物管理的一般知识1.《兽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兽药GMP》的主要精神2.明确假劣兽药的含义,能识别假劣兽药作为兽医和兽药保管人员,应掌握《兽药管理条例》中假、劣兽药的识别方法,以便在生产中准确选用。

(1)假兽药①以非兽药冒充兽药或以其它种类兽药冒充此种兽药;②兽药所含成份的种类、名称与国家兽药标准不符合;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按假兽药处理:①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②按本条例规定应当经审查批准而未经审查批准即生产、进口的,或依本条例规定应当经抽检、审核而未抽检、审核即对外销售、进口的。

③因变质不能使用的;④因污染不能使用的;⑤所标明的适应症或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2)劣兽药①成分含量不符合兽药国家标准或不标明有效成分的;②不标明有效期或更改有效期或超过有效期;③不标明或更改产品批号的;④其它不符合兽药国家标准,但不属于假兽药的。

3.掌握药品的质量标准:国家标准:如《兽药典》、《兽药规范》,农业部审批发布专业标准:如《兽药暂行质量标准》,补充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如《兽药制剂标准》,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畜牧)厅局发布。

复习思考题:1.概念:毒药、剧药、麻醉品、制剂、剂型2.什么是有效期?举例说明。

对标明有效期的药品,保管时应掌握什么原则?3.药物的来源有哪几种?4.药物贮存时,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方面?第2章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理解药效学等概念,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作用方式,临床结果,作用机理。

教学重点:基本概念、基本作用、作用方式、临床结果、作用机理教学难点:作用机理授课时数:2第一节药效学药效学:药物使机体发生生理、生化反应或形态的变化,即药物的作用或效应。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包括:兴奋和抑制。

兴奋:药物使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增强,如强心药。

抑制:药物使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减弱,如水合氯醛。

但同种药物对不同的器官,作用有的不同,如肾上腺素;有的药物随剂量的改变,作用不同,如咖啡因(可举例“饮酒”反应,甜言密语→豪言壮语→胡言乱语→无言无语的变化过程)。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1.局部作用:如普鲁卡因的局部麻醉作用。

2.吸收作用:如内服阿斯匹林解热。

3.直接作用:如洋地黄的强心作用。

4.间接作用:如洋地黄的利尿作用。

5.药物的选择作用:药物在使用适当剂量时,只对机体的某些组织器官产生较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的组织器官作用不明显或没有作用,如洋地黄选择心肌,麦角新碱选择子宫肌等。

选择性强,作用针对性强,副作用少。

6.细胞原生质毒作用(普遍细胞毒作用):无选择性,对活细胞均有作用。

如NaOH。

三、药物作用的临床结果(两重性)1.防治作用:用药效果符合用药目,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

包括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

两者相辅相成。

临床应提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的方针。

2.不良反应:用药结果不符合用药目的,甚至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

(1)副作用:使用药物的治疗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如阿托品治疗肠痉挛时,出现的口干现象,则为副作用。

副作用是由于药物的选择性低造成的,可以预知,治疗时一般无需停药,若影响大,则可同其它药物一起用药。

如水牛水合氯醛麻醉时,可用阿托品,减少支气管腺的分泌。

(2)毒性反应(毒性作用):指用药剂量过大,时间过久或机体对药物特别敏感(个体差异),而对机体造成明显的损害作用。

有急、慢性之分。

可预知预防。

如链霉素(庆大)等,用药不可随意。

有的药物剂量过大,可“致畸、致癌、致突变”。

(3)过敏反应:指具有过敏体质(特异质)的动物,在使用药物的治疗量,甚至极小量时,产生的与药物性质完成不同的反应。

该反应与药物的剂量无关,不可预知,不同的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症状却很相似,与药物本身性质无关,症状多为:皮疹、发热、哮喘严重时会有休克,可使用苯海拉明、钙剂、肾上腺素等抗过敏药物。

(4)二重感染:指草食动物长期内服广谱抗生素时,由于胃肠道正常菌群平衡破坏,造成不敏感的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中毒性胃肠炎和新的感染。

四、药物作用的机理1.通过受体发生作用:药物通过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受体”结合产生效应,可分为:受体激动剂和受体阻断剂。

2.通过改变细胞或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发挥作用。

如NaHCO治疗胃酸3过多症。

3.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发挥作用(抑制/增强)。

如:新斯的明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发挥拟胆碱作用;胰岛素增强糖元合成酶的活性使血糖↓。

4.通过影响细胞的物质代谢过程而发挥作用。

如:磺胺类药抑制(干扰)细菌叶酸的代谢过程,而发挥抗菌作用。

5.通过改变细胞的通透性而发挥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