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滚一滚》教案反思

合集下载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滚一滚》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滚一滚》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滚一滚》含反思•相关推荐于是我就选择了这节科学活动《滚一滚》。

活动目标1、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对不同物体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在探索、观察各种物体滚动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发现滚动物体的外形特征。

3、能体验探索滚动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活动重点: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初步感知发现滚动物体的外形特征。

活动难点:在探索、观察的过程中对不同物体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各种各样会滚动的东西,如皮球,薯片筒,圆柱、圆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状的'积木,瓶子,圆柱形干电池等。

活动过程(一)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导入课题。

1、师:前几天,魏老师请小朋友收集了很多材料宝宝,现在请小朋友把材料宝宝拿出来,玩一玩,然后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各自经验,引导幼儿说出刚才是怎么玩的。

(二)幼儿再次操作,引导幼儿探索滚动的物体。

师:你的材料宝宝能滚动吗?为什么?鼓励幼儿尝试用语言解释物体滚动的原因:知道圆形的东西都能滚动起来。

师小结:圆形的东西都能滚动起来,方形、三角形的东西不能滚动。

(评析:这个环节是活动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幼儿自己的尝试、比较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是否能滚动)(三)出示图表记录,引导幼儿发现滚动的物体,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滚动现象的理解。

师:今天小朋友学会了新的本领,现在请小朋友帮魏老师找一找,哪些物品会滚动?(四)拓展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能够滚动的物体。

师:今天我们玩了滚一滚的游戏,知道了圆形的东西能够滚动,在生活中你发现有什么东西也是滚动的呢?(五)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1、本次活动来源于孩子的生活,是孩子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在活动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在整个活动中始终以幼儿的操作探索为主,且紧密围绕着“滚动”这个有趣的现象而展开,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机会和条件,淡化了“教和学”的界限,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玩滚动游戏的乐趣,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使幼儿在玩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小班科学《滚一滚》教案与反思

小班科学《滚一滚》教案与反思

小班科学《滚一滚》教案与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小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手册》第三章节——物体的运动。

详细内容围绕“滚一滚”这一主题,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观察、体验并理解物体在平面上的滚动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并掌握物体滚动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及合作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理解物体滚动的原理。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并表达出物体滚动现象的相关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球、圆柱体、方形积木、斜面、直尺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小球、圆柱体、方形积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出示小球、圆柱体、方形积木等物体,让幼儿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的特点。

(2)教师演示物体在桌面上滚动,引导幼儿关注滚动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选取小球、圆柱体、方形积木等物体,分别进行滚动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物体滚动时的特点。

(2)教师讲解滚动原理,如摩擦力、物体形状等。

3. 随堂练习(5分钟)(1)分组讨论:让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滚动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知识巩固(5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运用滚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出示斜面,让幼儿预测物体在斜面上的滚动情况,并进行实验验证。

(2)引导幼儿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到滚动现象?六、板书设计1. 《滚一滚》2. 内容:物体滚动原理摩擦力物体形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滚动现象的例子。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观察、体验物体滚动现象,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但在引导幼儿思考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中寻找滚动现象的例子,并与家长分享所学知识,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幼儿园小班教案《滚一滚》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教案《滚一滚》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教案《滚一滚》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教材《快乐成长》第三单元“有趣的运动”,具体内容为第5节“滚一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滚动运动的特点,掌握简单的滚动动作,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协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滚动运动的特点,能够顺利进行滚动动作。

2. 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提高身体协调性。

3. 培养幼儿积极参与运动,乐于与同伴合作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滚动动作要领,能够顺利进行滚动。

难点:空间感知能力的培养,身体协调性的提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球、圆形玩具、教学挂图、音乐播放设备。

学具:每人一个软垫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在操场上观察小球、圆形玩具等物品的滚动,引导幼儿关注滚动现象。

2.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示范滚动动作,讲解动作要领,引导幼儿注意身体协调性和空间感知。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成小组,每组轮流进行滚动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4. 游戏环节(10分钟)教师组织“滚球接力”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滚动动作,提高协调性。

六、板书设计1. 《滚一滚》2. 内容:滚动运动的特点滚动动作要领空间感知能力身体协调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进行滚动练习,拍摄视频或照片记录。

2. 答案:无固定答案,教师根据幼儿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游戏环节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滚动动作要领,提高了空间感知能力和身体协调性。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作业完成情况,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个别指导。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探索其他物体的滚动现象,如方形物体、不规则物体等,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2. 例题讲解时的动作要领示范。

3. 随堂练习中的巡回指导和纠正。

4. 游戏环节的组织与安全性。

小班科学公开课《滚一滚》教案反思

小班科学公开课《滚一滚》教案反思
二、核心素养目标
《滚一滚》这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让幼儿发现物体滚动的规律,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2.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让幼儿认识到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滚动过程中的特点,提高对物体运动轨迹的理解;3.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小组实验中学会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4.培养幼儿的表达和沟通能力,鼓励他们将观察和发现用语言描述出来,分享给同伴。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有助于幼儿全面发展。
(2)引导幼儿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细节,通过提问、提示等方式帮助幼儿发现关键现象。
(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滚一滚》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玩玩具时,有没有注意过哪些玩具可以滚动,哪些不能?”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物体滚动的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
(1)物体滚动的特点: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幼儿了解不同物体滚动的特点,包括速度、方向等。例如,圆形物体滚动时速度较快,方向较稳定;而方形物体滚动时速度较慢,方向容易改变。
(2)形状与滚动的关系:让幼儿认识到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滚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圆形物体容易滚动,方形物体较难滚动等。
(3)观察与表达:培养幼儿观察物体滚动现象的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2.教学难点
(1)实验操作:对于幼儿来说,进行实验操作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如如何控制物体的滚动速度、方向等。
举例:在探究圆柱体在斜面上的滚动时,幼儿可能需要多次尝试才能掌握使圆柱体顺利滚动的技巧。

幼儿园小班教案《滚一滚》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教案《滚一滚》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教案《滚一滚》含反思
一、教学背景
1.1 班级概况
•年级:小班
•人数:20人
•教室:教室A
1.2 教育理念
•重视个性:注重培养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
•情感教育:倡导互助与团结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听懂并掌握《滚一滚》歌曲的歌词。

2.情感目标:培养孩子们团结合作的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3.技能目标:掌握通过音乐和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方式。

三、教学过程
3.1 情境创设
•歌曲播放:播放《滚一滚》歌曲,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节奏。

3.2 词曲学习
•歌词练习:逐句教唱歌词,引导孩子们理解歌曲内容。

•旋律跟唱:带领孩子们跟唱,培养他们的音乐感觉。

3.3 动作编排
•教学动作:教授歌曲中的动作,如手指弯曲、脚步前进等。

3.4 合作练习
•小组合作:分小组让孩子们互相配合,完成动作编排。

3.5 个人表现
•个人表现:鼓励孩子们展示个人特长,自由展示《滚一滚》的舞蹈动作。

四、教学反思
1.教学中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意料地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2.部分孩子对动作编排的理解有待加强,需要更多帮助与示范。

3.下次教学可增加舞蹈小比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
通过本节《滚一滚》教学,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协作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还营造了积极融洽的教育氛围。

希望在日后的教学中能继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滚一滚》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滚一滚》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滚一滚》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物体运动》,详细内容为:让幼儿观察和探索各种物体在斜面上的滚动现象,了解物体形状、重量、摩擦力对滚动速度和距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不同形状、重量、材质的物体在斜面上的滚动情况。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观察、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体形状、重量、摩擦力对滚动速度和距离的影响。

教学重点:观察和探索各种物体在斜面上的滚动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斜面、各种形状的积木、小球、小方块、小圆柱、小车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相同的教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斜面,让幼儿观察斜面上的小球、积木等物体,引发幼儿对物体滚动现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一个物体,如小球,让幼儿观察其在斜面上的滚动情况。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小球会滚动?不同形状的物体滚动情况一样吗?3.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各种物体在斜面上的滚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5. 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让物体滚得更快、更远?让幼儿进行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滚一滚》2. 内容:物体形状:圆形、方形、圆柱形等物体重量:轻、重摩擦力:小、大滚动速度:快、慢滚动距离:近、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让幼儿与家长一起观察生活中的滚动现象,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物体形状、重量、摩擦力对滚动速度和距离的影响。

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滚动现象,让幼儿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如让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物体形状、重量、摩擦力等,使滚动速度和距离发生变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幼儿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小班科学精品教案《滚一滚》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精品教案《滚一滚》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精品教案《滚一滚》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领域教材《身边的科学》第四章“有趣的运动”,详细内容为“滚一滚”。

通过让幼儿观察和操作,探索圆形物体滚动时的特点,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圆形物体滚动的基本特点,知道圆形物体在滚动时速度和方向的变化。

2. 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发现圆形物体滚动的规律,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圆形物体滚动的基本特点,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难点:引导幼儿发现圆形物体滚动时的速度和方向变化,以及不同形状物体滚动的差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圆形物体(如球、轮胎等)、方形物体(如积木、盒子等)、斜面、平面。

学具:每组一份圆形物体和方形物体,以及相应的斜面和平面。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圆形物体(球、轮胎等)和方形物体(积木、盒子等),让幼儿观察并猜测它们滚动时的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一个圆形物体和一个方形物体,分别在不同角度的斜面和平面上进行滚动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滚动特点。

3.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组操作圆形物体和方形物体,在不同角度的斜面和平面上进行滚动实验,观察并讨论它们的滚动特点。

5. 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圆形物体滚得快?”引导幼儿思考并尝试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滚一滚》2. 内容:圆形物体滚动特点:速度快、方向稳定方形物体滚动特点:速度慢、方向不稳定滚动实验:斜面、平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圆形物体和方形物体,记录它们滚动时的特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是否引导幼儿充分观察和思考,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2. 是否让幼儿充分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 是否针对不同幼儿的接受程度,进行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滚一滚教案(附教学反思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滚一滚教案(附教学反思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滚一滚教案(附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小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物体与运动》,详细内容为“滚一滚”。

通过学习,使幼儿了解圆形物体滚动的基本特性,培养幼儿观察、探索、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知道圆形物体可以滚动,并了解其滚动的基本特点。

2. 培养幼儿观察、操作、探索物体滚动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圆形物体滚动的基本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探索、操作,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形物体(如球、轮胎等)、斜坡、平面硬纸板等。

2. 学具:圆形玩具、斜坡、平面硬纸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圆形物体,提问:“你们看,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它们可以怎样运动?”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拿一个圆形物体(如球),在斜坡上滚动,让幼儿观察,并解释:“圆形物体可以滚动,而且滚动的速度很快。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一个圆形物体和一块斜坡,让幼儿自己尝试让圆形物体滚动,观察其滚动情况。

5. 活动延伸(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除了圆形物体,还有哪些物体可以滚动?”让幼儿思考和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滚一滚”2. 内容:圆形物体:球、轮胎等滚动特点:速度快、方向稳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可以滚动的物体,记录下来,并画出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圆形物体滚动的基本特点。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对滚动现象的进一步探索,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其他可以滚动的物体,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如制作滚动玩具、开展滚动比赛等,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圆形物体滚动的基本特点,如速度快、方向稳定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交流
解释物体滚动的原因,知道圆圆的东西能滚动。
我们找到的东西都有一个什么本领?都像什么形状?
教师小结:圆圆的东西都可以滚动。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滚动。
活动反思: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形成圆圆的东西能滚动的关键经验。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尝试使物体滚动起来。
选一种自己喜欢的玩具,试玩,看看你选的玩具能不能滚动。
三、分类游戏
1.出示笑脸和哭脸的塑料筐,将能滚动的东西放在笑脸筐里,不能滚动的东西放在哭脸筐里。教师记录。
2.用语言和动作解释“滚动”现象。
玩具是怎样滚动的?用动作表示。
四、寻找游戏
1.寻找其他可滚动的物体。
2.用语言表述发现。
活动准备:
1.能滚动的物体、不能滚动的物体。
2.百宝箱、小卡片若干(与实物相符)、画有笑脸和哭脸的塑料筐、集体记录单。
3.活动前玩过汽车,感受过轮子滚动的特征。
活动流程:
一、谈话
出示百宝箱,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么?
桌上的东西,你们知道哪个能滚着示小卡片记录。
二、自由探索
小班幼儿很容易把滚动和其相似现象混淆,他们能感受滚动现象,但没形成相关的科学经验。开展此次活动。在游戏中学习发现、思考、记录、表达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圆的东西能滚动。
2.用语言表达滚动现象。
3.对滚动现象有好奇心。
活动重难点:
发现物体表面的不同,并用语言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