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地理中图版极地地区 ()

合集下载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

说出北冰洋周围的大洲。
66.5°N
图F
地衣
苔藓
北 极 地 区 的 植 物
读图
方地这 向区是 。?从 指哪 出个 地角 球度 的看 自北 转极
读图
转极这 方地又 向区是 。?从 指哪 出个 地角 球度 的看 自南
(1)南极点是地球最( 南 ) 端,其他地点全在其( 北 ) (2)A点位于B点( (3)B点位于C点( (4)C点位于A点(
第6章
认识地区
探索活动
判断这两幅图片分别是哪两 个地区的自然景观?
读图
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
60°S以南的区域,包括南极 大陆及周围的水域。南极大陆面积 约1 400万平方千米。
大 西
说出环绕南极洲的各大洋。

图D
北极地区位置、范围: 读图
北极圈以内的地区, 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 以及沿岸的亚、欧、北 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面积2 100万平方千米。
正西 正北 东南
) ) ) B A
c
南极点
试一试
读图辨方向
3、气候特征
气温( C)
o
降水量(毫米)
气温( C)
o
降水量(毫米)பைடு நூலகம்
(月)
(月)
卡扎奇耶(北极地区 两极地区共同的气候特点是_____ 严寒) 、降水___ 少。 更寒冷 ,在降水量方面 但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在气温上_______ _____。 更少
“风极”
北极光
两极自然环境对比
地区
地理位置 地表状况 气候特征
南极地区
60°S以南 以南极洲为主体,三大洋包围 绝大部分为冰原气候,酷寒、 大风、干燥 企鹅、鲸、磷虾等 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第五节极地地区课件 中图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第五节极地地区课件 中图版

A
B c
南极点
D
读图辨方向
5 、读“南极地区图”,回答: (1)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海洋A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 大洲D______ E________ F_______ (2)科学考察站 ① _________ ②_________ (3)从图上可以看出, 南极大陆有丰富的_____ 和______等矿产资源。 (4)请在图上画出地球的 自转方向。
北极地区
寒冷
较少 较大 北极棉花、 柳熊、驯鹿 因纽特人、 沙米人
固体水库(四分之三) 无人居住 晴雨表 极昼、极夜
读图
南极地区哪些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除了丰富的淡水和 最丰富? 生物资源外还有什么资源?
在靠近印度洋 海岸的查尔斯 王子山脉,已 发现了巨大的 铁矿脉,矿层 厚达100米, 绵延200千米, 品位35~38 %,足够全世 界用200年。
在罗斯海西岸的维多利亚地有煤田, 面积达10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最大 煤田之一。
思考
煤是古 代植物 演变而 成的, 为什么 在寒冷 的南极 会有煤 呢?
(1)南极点是地球最( 南 ) 端,其他地点全 在其( 北 ) (2)A点位于B点 ( ) 正西 试一试
(3)B点位于C点 正北 ( )
(4)C点位于A点 东南 ( ) (5)D点位于A点 ( 东南或西南 )
欣赏
北极上空——自转方向
北极——大洲、大:2004年7月28日, 中国北极黄河站落成仪式在北纬78度55分的挪威斯匹 次卑尔根群岛北极科考基地--新奥尔松举行。
南极地区 气温 气候 降水 风速 动物
酷寒- “冰雪高 原” 极少- “白色沙 漠” 极大- “风库 ” 磷虾、海豹、企鹅

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下第六章第五节《极地地区》课件

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下第六章第五节《极地地区》课件
① _________ ②_________ (3)从图上可以看出, 南极大陆有丰富的_____ 和______等矿产资源。 (4)请在图上画出地球的 自转方向。
再 见!
这里太热了!
我也感觉很 难受!
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有哪些特殊性?
2.为什么要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纬度位置 位置 海陆位置 (范围) 范围
气温
南纬66.5 以南 三大洋环绕 南极洲大部分及
周围海洋 酷寒- “冰雪高原”
北纬66.5以北
亚、欧、北美环绕 北冰洋大部分、
沿岸陆地岛屿 寒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气候 降水 风速 动物
极少- “白色沙漠 ”
-80
南极地区最低气温(-88.3℃)
单位:℃
原始的自然环境
巨 大 的 冰 山
自学导航二
归纳比较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阅读P110和P111的文字,并结合图10.5)
气温
降水 风速
南极地区 酷寒
极少
极大
(被称为) “冰雪高原 ” “白色沙漠 ” “ 风库 ”
北极地区
寒冷
较少
较大
学习目标
极大- “风库”
企鹅
较少
较大 北极熊
当堂检测
1. 通过经线最多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以下对北极地区的描写,最准确的是( ) A 到处绿树成荫,鲜花漫山遍野 B 北极熊在觅食 C 热带雨林茂密 D 冰山漂浮,企鹅漫步
3.到南极洲考察的最佳时期是 ( )
A.每年4—10月
(阅读P110和P111的文字,并结合图10.5)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5《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5《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5《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极地地区》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极地地区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图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较强。

但是,对于极地地区的具体情况,如气候、生物、人类活动等,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深入探讨极地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图片教学: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2.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例子,使学生深入地理解极地地区的情况;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准备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图片,以便在课堂上展示;2.实例:收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实际例子,以便进行分析;3.教学工具: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实际例子,使学生深入地了解极地地区的情况。

可以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心得。

4.巩固(10分钟)针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021年八年级地理中图版极地地区 (III)

2021年八年级地理中图版极地地区 (III)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中图版极地地区 (III)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学会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明方向。

教学难点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教学准备1.学生提前按4~6人分组。

2.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每小组1个,投影仪,多媒体等。

3.课堂作业每人一份(上面印好北极和南极地区经纬网地图,课堂练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生: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师:请同学们从极点上空俯视地球仪,观察所看到的经线和教师一边提问一边板书。

如果学生能回极地区保护与和平利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学生提前按4~6人分组。

2.北极考察的有关资料、图片。

3.秦大河等穿越南极的有关资料、图片。

4.投影仪。

课时安排20870 5186 円/o K36497 8E91 躑ww#20954 51DA 凚27652 6C04 氄30777 7839 砹22656 5880 墀=。

八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课件中图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课件中图版
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 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 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 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 着陆地和大洋。
最晚被发现的大陆 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
学习指导
特殊的纬线
纬线的特点
濒临的海洋和陆地
西


南 美 洲
太 平
南极圈 洋
非洲
印 度

大洋洲
南极地区的范围: 60°S以南的区域,包 括南极大陆及周围的 水域。南极大陆面积 1400万平方千米。
南极地区哪除些了矿丰产富的资淡源水和 最生丰物富资?源外还有什么资源?
读图
在靠近印度洋 海岸的查尔斯 王子山脉,已 发现了巨大的 铁矿脉,矿层 厚达100米, 绵延200千米, 品位35~38 %,足够全世 界用200年。
你知道吗
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大陆架有丰富的 石油和天然气,沿岸地区及沿海岛屿有煤、铁、磷酸盐、 泥炭和有色金属。如伯朝拉河流域、斯瓦尔巴群岛和格 陵兰岛上的煤田,科拉半岛上的磷酸盐和世界级大铁矿, 阿拉斯加的石油和金矿等。
磷虾繁殖能力强,数量多,估计总量可达5亿~ 50亿吨。鲸、海豹等兽类和企鹅等鸟类都以磷虾为 主要食物来源,仅一头鲸每次吞咽的磷虾就以吨计, 磷虾营养丰富,人类每年捕捞量若在1.5亿吨左右。 就不致影响南极地区的生态平衡。
耐寒绅士——企鹅
南极洲是企鹅分布的中心,全世界不到20种 企鹅中,南极洲就有7种,如帝企鹅、王企鹅、 金图企鹅等。它们数量多,占南极鸟类的90%以 上,喜欢成群聚集,主要以磷虾为食。
北极熊不冬眠,只在天气最坏的时候缩起脑袋睡上几个小时, 身上厚厚的绒毛和体内几乎同样厚的脂肪层起到了极好的保温作用, 任凭大雪纷飞,暴风肆虐,它们可以照睡不误。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节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节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节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第五节《极地地区》主要介绍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教材通过介绍极地地区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人类如何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地图、地球和环境等相关知识,对于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基础。

但人文环境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掌握极地地区的人文环境特点。

3.培养学生对于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难点:极地地区人文环境的特点和保护意识。

五. 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2.视频播放:播放极地地区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极地环境。

3.实例分析:通过实例介绍极地地区的人文环境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准备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图片。

2.视频:准备极地地区的纪录片。

3.实例:准备极地地区的人文环境实例。

4.讨论材料:准备极地地区保护措施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呈现(10分钟)播放极地地区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极地环境,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实例介绍极地地区的人文环境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2021中图版地理初二下册《极地地区》word学案

2021中图版地理初二下册《极地地区》word学案

2021中图版地理初二下册《极地地区》word学案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标准】
1.说明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专门性。

2.说明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爱护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
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图示
位置
自然地
理环境
我国的
科考站
环境
问题
【综合探究】
读南极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代表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2)图中A、B分别代表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

A科考站是站,A 科考站的科研人员(“能”或“不能”)看得见极昼极夜现象。

B科考站在南极点的方向。

(3)南极洲上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众所周知煤的形成需要有暖湿的环境与大片的森林,这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A.气候变暖
B.人类活动
C.大陆漂移
D.植被迁徙
(4)关于南极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南极大陆居住着因纽特人
B.是纬度最高的大洲
C.蕴藏丰富的淡水资源
D.企鹅是南极大陆的主人
(5)科学家在南极地区多年考察发觉,该地区有冰雪融解、冰层变薄的现象,请你说明缘故。

【拓展延伸】
南极洲被人们称为白色沙漠的缘故
南极洲降水量大部分在55毫米以下。

降水量最少的地点不足5毫米,降水形式要紧是雪,由于气温低不消融,气候干燥,其干燥程度如同沙漠地区,因此用“沙漠”来形容南极洲的洪涝。

因其上覆盖有巨厚冰层,故有“白色的沙漠”之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中图版极地地区 (1)教学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要求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分析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内容点析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

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

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

另外,还需要使学生明确北极和南极是两个点,而极区的范围则大致在极圈以内,这与平时的说法有出入。

2.对图10.1和图10.2的判读。

两幅图均为极投影图,这种地图在其他的章节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对两图的判读,提高对这种图的识别、分析能力,尤其是在这种地图上辨别方向的能力。

活动中的问题3起到了一定的启发学生的作用。

教师还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的训练(详见教学建议)。

教材将两图放在一起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便于学生对比两个地区的情况,如海陆分布的状况。

而这些也为后面的活动和教学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比南极高,人们对南极的考察多于北极,都有这方面的原因。

3.关于南极的自然环境。

南极的环境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

教材通过两个阅读材料使学生对此有感性的认识,同时用“冰雪高原”、“白色沙漠”和“风库”高度地概括了南极气候环境的主要特征。

在这里需要给老师们明确几个问题。

①“冰雪高原”的“高”是如何造成的?南极本身陆地的海拔高度并不是特别大,但冰川的厚度非常大,所以形成了“冰雪高原”。

这是长时间气温过低,降雪日积月累的结果。

②南极之所以成为世界的“冷极”,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高,地面接受太阳光热少;南极洲平均海拔较高(平均海拔2 350米);南极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着,冰雪对阳光有强反射。

③“白色沙漠”说明南极降水相当少,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第一,南极位于极地高气压带,空气以下沉运动为主;第二,南极上陆地面积广阔,而海洋面积小;第三,常年受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

④为什么南极和北极相比风力更大?这与南极的低温有较大关系。

南极由于气温比北极低,因而产生非常强烈的低气压中心,会造成比北极更大的气压梯度力,所以南极会有“风库”之称。

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更多的例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可以被南极的大风吹得光亮如新。

”4.将生物资源直接放到自然环境的后面,而没有与其他资源一起介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是为了突出极地地区寒冷的气候对当地的生物造成的影响;第二,南极的企鹅和北极的北极熊也是极地地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们本身就是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5.图10.3和图10.4使学生能够了解两极地区在景观上的差异及各自的代表性动物,并通过文字体会这些动物对极地地区特殊环境是如何适应的,进一步理解环境对生物的进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6.教材通过两则新闻报道使学生了解我国在南极建设的两个考察站。

同时,在活动中又提出两次建站都是在2月,时间问题的提出,便于学生结合实际体会“极昼”、“极夜”现象给极地地区带来的具体问题。

7.教材将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放到标题“科学考察的宝地”下,更突出了这些资源的科学价值。

在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未被人类破坏的自然环境当中,有的是由于其他地区日益缺乏而显得更加珍贵,但对人类意义更大的应该说是原始的自然环境,它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极地地区之所以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它们的特殊位置。

特殊的位置形成了寒冷的气候,寒冷的气候使得那里人迹罕至,没有人的破坏才能够使历史的遗迹得以完整保留。

正是因为极地地区具有这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所以人们应该合理地利用,并且保护好“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

因此,从逻辑关系上看,这一标题既是上一标题的结果,也是下一个标题的原因。

8.煤本应该形成于温带地区,目前却出现在寒冷的南极,说明南极洲在煤炭形成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温暖湿润的气候,能生长高大植物,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经地质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随大陆漂移至现在的位置。

9.图10.6以其简单明了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科学考察的基本过程,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活动的第2题中秦大河的那段话,体会极地科考的价值所在。

10.阅读材料“穿越南极”,通过对人类的一次穿越南极活动的描述,使学生加深了对南极地区恶劣环境的印象,最重要的是体会科学家们追求科学真理,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11.对日本捕鲸的报道引出了对极地地区的和平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

主要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际间的合作,如《南极条约》的签定,教材107页的那段课文,使学生了解到国际间对此做出的工作,以及我国对此问题的态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另一方面是个人的行为,教材通过108页的阅读材料介绍南极考察队员的环保行为,这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师可将本章的教学分为2课时。

【新课引入】对于本节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进行导入和组织教学。

假设学生就是一位将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人员,那么他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呢?首先需要对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自然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尤其是气候状况,以便做好着装上的准备,其次需要确定考察时间,这是由它们特殊的纬度位置决定的;第三,要考虑科学家考察的原因所在,这样就促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以及科学研究的资源),同时可以讨论一下人类考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可持续发展;最后还需要组织学生讨论:“在科考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主要涉及到对极地地区的和平利用和保护问题。

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将一系列教学内容组织起来。

为了让学生体会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的差异,教师还可将学生分为两个组,让他们分别进行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最后各自来汇报,这样个别活动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学生能够充分地思考,在比较的过程中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冰雪覆盖的地区】1.教师在引入教学内容时,除了按照上述的思路之外,还可提出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在地球上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只有一个经度和一个纬度?有没有几条经线同时经过的地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跨越了多大的经度范围?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

这样做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①考察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②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③深入理解极地地区在地理位置方面的特殊性,为后面的学习作一个铺垫。

2.教师可以结合后面的活动1让学生读图,了解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范围,为理解其自然环境打下基础。

同时指导学生注意观察:①两地的海陆状况如何?②长城站在中山站的哪个方向?问题一是为活动2打下基础,问题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极地投影图的能力。

极地投影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可采取一步步深入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思考:①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②图中以南极点(或北极点)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什么线?③图中以南极点(或北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圆圈表示什么线?④图中的方向如何确定?⑤地球自转方向在这张图中如何标注?3.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这一部分,可先让学生来谈对南极和北极的印象,然后再读关于冰山和南极大风的两段阅读材料,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几幅照片,最后总结概括。

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对比一下两极地区的情况,并探求原因,这样便于学生理解。

学生对“白色沙漠”可能不会有体会,这时可让学生查找撒哈拉地区及其他沙漠地区的降水状况,比较的结果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指导学生看图10.3和10.4,结合文字体会动物对极地地区严寒气候的适应性。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两地区从景观上有怎样的差别。

5.活动2主要是让学生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作一下对比,活动要结合前面对两幅极地投影图的观察来进行。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南北极的温度和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对比,突出一下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

第二步再对比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明确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

【科学考察的宝地】1.这部分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来让学生来考虑:①人们最初去南极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是什么?②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最吸引他们的是什么?③科学家是怎么进行科学研究的?④考察的过程中,科学家将会遇到什么困难?⑤北极有哪些研究和考察价值?⑥对两极地区的考察已经分别到了怎样的程度?2.这一部分也可以这样来引入:先让学生阅读两则新闻,了解我国现有的两个南极科考站,另外还可让学生看一下前面极地投影图,了解世界各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情况。

同时结合前面的活动2提问:“南极的自然环境这么恶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科学家去那里研究?是什么吸引了他们?”这样引发学生去了解其中的原因。

3.在讲授南极的大量固体淡水资源时,可以将冰川在淡水中所占的比例介绍给学生,突出南极地区的淡水资源对人类的意义。

而南极的科学价值,则需要让学生结合“图示科考”和后面活动中秦大河的那段话来讨论。

同时在明确其重要的科学价值之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南极会有这么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最终又落实到了南极的自然环境上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