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语文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后人多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但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仍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

在教学中注重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感受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1.读好文言文。

2.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教学难点】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段乐曲。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2.导入: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

它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板书课题)3.理解课题:强调“鼓”的古今异义。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基于教材的特点,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教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出发,结合本单元导语“借助语言文字,感受艺术魅力”,确定本课教学思路为“读--说--悟--写”。

教学以读为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故采用资料填充,再入情入境品读、感受,让孩子能先有所感,并结合课后作业的补充,让学生了解知音文化,再领悟文章主题。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大的阅读量,且在学习上也已梳理了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五年级学过文言文,也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但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较少,还欠缺方法上的指导。

【教学目标】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体悟文章情感。

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XXX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伯牙善鼓琴》一文,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因为小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书里有《高山流水》的乐曲,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前提下研究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教学目标】1.把握文言实词,可以准确的翻译课文。

2.熟读成诵,可以当堂背诵课文。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知己难求,知音难觅。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准确翻译课文,并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知己难求、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音难觅的感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1、解题导入:1.上学期学过的《卖油翁》里说“XXX咨善射”,谁还记得“善”是什么意思?2.今天我们来研究《伯牙善鼓琴》(板书课题)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个字。

(明确:先秦时期的有名乐师XXX擅长弹琴)XXX、读文识字:1.请同学们自在的朗读课文,初次感知一下《伯牙善鼓琴》。

在初读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同学读的比力踌躇,应当是有些字音在作怪,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看看你会读吗?并且知道甚么意义吗?谁会谁上黑板写出来。

①辄穷其趣②卒逢暴雨③善哉④援琴而鼓⑤霖雨之操⑥更造2.解决了“拦路虎”,读起来就会流畅很多,大家再次放声朗读。

3.这次就比第一次声音大了很多,看来字词没问题了,那同学们,古人写文章是不加标点符号的,这去掉标点的文章你会读吗?谁来读读,你想读到哪里停就停,并且指名让下一位同学接着读。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艺术之美”为主题,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以琴相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这篇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意境深远。

通过对伯牙鼓琴时的神态、动作以及子期听琴时的反应描写,展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以及知音之间心意相通的真挚情感。

文中出现的“善哉乎鼓琴”等词句,既表达了子期对伯牙琴艺的高度赞赏,也为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词句含义和情感表达提供了典型范例。

同时,文章所传达的知音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珍视友情、理解艺术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二、整体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遵循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透的文言文学习规律。

以朗读为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

在理解文意环节,运用结合注释、组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然后借助想象、角色扮演等活动,深入体会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感受音乐艺术之美。

最后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加深对知音文化的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通过想象、讨论等方式体会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理解艺术的情感。

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体会伯牙与子期之间深厚的知音情谊。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文本语言,展开丰富想象,感悟音乐艺术的魅力,体会知音内涵。

理解知音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五、教学策略诵读感悟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在读中理解文意,体会情感。

情境教学法创设伯牙鼓琴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伯牙弹琴时的心境、子期听琴时的神态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聊聊书法》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聊聊书法》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聊聊书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之美”,而《口语交际:聊聊书法》在本单元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单元主题关联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艺术形式展现艺术之美,如《伯牙鼓琴》体现音乐艺术的魅力,《书戴嵩画牛》涉及绘画艺术。

而书法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艺术的多元性与独特性,引导学生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去领略艺术之美,使学生对艺术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二)语文要素契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包括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书法本身就是一种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

在“聊聊书法”中,学生通过观察、欣赏书法作品,解读文字背后的文化意义,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字的魅力,进而展开想象,体会书法艺术之美,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三)知识与技能拓展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表达能力。

这次口语交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知识储备转化为实际交流的平台,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字词、语法等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等。

同时,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了解书法知识、历史、名家等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二、整体设计思路本次口语交际教学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书法艺术的鉴赏水平。

(一)情境创设以有趣的书法故事、著名书法家的奇闻轶事或者精彩的书法作品展示作为导入,创设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交流欲望。

(二)知识引导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书法知识,然后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补充新的知识内容,如书法的字体演变、不同书法家的风格特点等,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丰富的素材。

(三)小组合作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相互倾听、相互学习、相互补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XX下面由我来向大家汇报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单元双线结构根据“双线组元”这一统编教材编写特点,第七单元导语页的上面写着“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

”这突出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艺术之美”。

红色线圈出来部分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习作要素是“写出自己拿手好戏感受、看法说出来”。

本单元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单元,充分体现了统编教材的一大特点,即传统文化的传承。

从选编的单元内容可见,课文《伯牙鼓琴》中的古琴、《书戴嵩画牛》中的绘画、《月光曲》中的音乐、《京剧趣谈》中的戏曲,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中的书法,包括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都与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联,都体现了艺术之美。

所以本单元的重点是人文主题,即体会艺术之美。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关于想象,“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这是继第一单元“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之后,又一次关于想象的训练。

这也充分体现了统编教材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

不过关于想象,统编教材在不同年级中都有安排。

本单元的这个想象训练不是新的训练点,而是一次复习和巩固,主要目的还是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之美,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单元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本单元主要包括阅读教学(精读课、略读课),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这四部分。

下面我们分别看一下这几部分的具体内容。

(一)阅读教学1.第一篇精读课:《文言文二则》关于文言文,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三年级每学期1篇,四至六年级每学期2篇:年级课文篇数三上《司马光》 1篇三下《守株待兔》 1篇四上《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2篇四下《囊萤夜读》《铁杵成针》 2篇五上《少年中国说》《古人谈读书》 2篇五下《自相矛盾》《杨氏之子》 2篇六上《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 2篇六下《学弈》《两小儿辩日》2篇本册教材编排了《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分别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牧童指出名画错误的故事。

最新部编版语文六上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最新部编版语文六上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主题共选编了三篇课文:《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

《文言文二则》中,《伯牙鼓琴》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荡气回肠、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书戴篙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月光曲》一文思想性强、意境隽永、文质兼美。

文章抓住贝多芬、穷兄妹这些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他们的心灵美,使我们感受到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

《京剧趣谈》一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一些相关知识,让我们初步了解到了京剧的艺术特色,感受到了京剧作为中国国粹的魅力,懂得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同时还要学会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二、学习目标1.会写本单元“哉、巍、弦”等15个汉字。

掌握“谱写、钢琴、幽静”等12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方式理解重点句子,从而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意思。

借助相关资料,读懂小古文,体会其表达的深刻含义。

背诵《伯牙鼓琴》和《月光曲》第九自然段。

3. 自读自悟《京剧趣谈》,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感受京剧的无穷魅力。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4. 能通过列提纲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并将自己的拿手好戏写下来。

能将句子写通顺,写清楚重点部分。

三、学习重点1.会写本单元“哉、巍、弦”等15个汉字。

掌握“谱写、钢琴、幽静”等12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方式理解重点句子,从而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意思。

借助相关资料,读懂小古文,体会其表达的深刻含义。

背诵《伯牙鼓琴》和《月光曲》第九自然段。

3. 学习课文,要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同时还要学会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7《开国大典》课堂教学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7《开国大典》课堂教学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7《开国大典》课堂教学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开国大典》是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详细描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大典的盛况。

课文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文本解读、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尊敬领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朗读水平和语文素养。

2.教学难点:文本解读,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感受作者的喜悦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2.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美妙和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课文录音: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3.学习材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学习材料,以便学生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盛况,让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历史知识,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2.呈现(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录音,感受课文语言的美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艺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伯牙鼓琴》。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文言文二则》中选入了两个故事:《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

两篇故事一说音乐艺术的高雅境界,一说名画作品也有瑕疵,都与艺术相关。

《月光曲》讲了贝多芬创作名曲的一个传说,让我们领略了大音乐家“音乐为大众服务”的高尚情怀。

《京剧趣谈》一文分“马鞭”和“亮相”两部分讲了京剧的艺术特色。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每篇课文中都给我们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伯牙鼓琴》中俞伯牙的琴声让钟子期想到了高山流水,我们的耳边仿佛也想起了那优美的琴声;《月光曲》中贝多芬在月光下弹奏的第二首曲子让穷兄妹俩看到了异常美丽逼真的景象。

《京剧趣谈》中马鞭的运用和双方战斗时的突然静止与耍杂技场面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而这一切都是各种艺术形式带给大家的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