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好书征文:国学大师钱穆谈人生

合集下载

钱穆和老道的故事作文

钱穆和老道的故事作文

钱穆和老道的故事作文
钱穆先生和老道士的故事读完了,掩卷而思,我是种的夹竹桃还是松柏?我是不是也曾经像这位老道士一样只想着眼前的夹竹桃,而没有想到种一棵万年长情的松柏树呢?
我们每个人都从幼年一步步走向成熟,就像沿着一条河流逆勇而上。

年少时,我们都曾有过一些美妙、绮丽而又略显天真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像河流边那些五光十色的鹅卵石。

我们都曾陶醉于那些绚丽的颜色中。

渐渐地,我们长大了,目光由脚边的鹅卵石移向前方。

河流的源头,屹立着一座雄伟高峻的雪山,令人神往。

我们把它称之为理想。

一个最美的字眼!理想,包含着我们对未来的向往,对未来的希望,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金色的童年,沉淀着儿时的快乐、沉淀着淡淡的稻香。

就像陈年的女儿红,愈久愈香,愈久愈让人不满足于回味。

小时侯的我,最大的理想就是爸爸妈妈能多给我买些玩具和好吃的。

现在看来,才觉得儿时的我多么的天真。

长大后,才渐渐地明白:“理想,不在于一朵娇嫩的鲜花,需要我们渴望的目光去滋润,更需要我们用真挚的心灵去呵护。

”的确,每个人都有理想,但要让这美好的理想变成现实,关键还要看自己。

在失败中振作,在振作中奋发,在奋发中取胜,这才是我们要的精神。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

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踏实的学习,一定会使自己的理想成真!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当然,理想也是一股动力,推动着我们前进用不气馁。

让我们为理想插上翅膀,让我们一起放飞自己的理想!
去种一棵万年的松柏吧!。

读钱穆先生教书育人故事有感

读钱穆先生教书育人故事有感

读钱穆先生教书育人故事有感教学十几年来,我始终认为当老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苦差事,除了教书,还要育人。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自己不成熟想法,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而不是没有生命或思想的物体。

但读了钱穆先生的故事,才发现教书育人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

首先,钱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深深感动着我:“师生相聚,同事如兄弟,师生如家人。

每天住在学校,吃在学校,工作在学校,团体如家庭,职业即人生。

学校就像堂屋,家庭就像卧室,堂屋也是家,卧室也是家”。

我不能说自己完全是“为了温饱而工作”,但我也绝对不敢说是“为了工作而求温饱”。

钱先生的这份超乎常人的执着与思想境界不是我们能比拟的。

其次,钱先生的教学方法让我耳目一新:作文课竟然上得如此轻松与真实!“常常带学生走出校门,让学生去了解社会,观察生活,开阔视野”“,当场要求学生讨论,根据眼前实景相互对照,进行修改”,“学生们在钱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几多思考,几多观察,几番讨论,感到其乐无穷,下笔也就言之有物了”.我深深领悟到,语文也好,数学也罢,知识从生活中来,从实践中来。

结合现实生活,我们根本没有什么知识难以理解。

比如,在讲普查和抽样调查时,学生对于抽样调查的适用条件第二条很困惑:“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普查”。

有了钱先生教写作文的启示,我将问题“放归于大自然”:长江里的鱼类很多,我们能把所有的鱼都打捞上来数一数吗?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问题就这么简单!还有,钱先生的“育人”也技高一筹:不放任成绩优秀的孩子,更不放弃貌似成绩差的学生;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关注孩子思想品德的修养。

做到并做好辨识、培养“千里马”的“伯乐”。

教育孩子,钱先生没有慷慨激昂的大道理,也没有泛泛而谈的陈词旧说;给犯错的孩子改过的机会,而不是“一棒子打死”。

尤其先生激励杨锡麟的故事让我感动:一个“另类”的孩子,在先生的慧眼下竟然是一个我们无法识别的佼佼者!不是我们做不到先生的所做,而是我们根本没有做!或者说我们根本不会做!我不禁反思: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教育不仅能成就人才,也能毁灭人才,我们欣赏的只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而忽视了某些本是“千里马”的“后进生”。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读完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心生感慨。

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首先,钱穆先生对人生观的阐述令我印象深刻。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物质的追求,更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人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追求内心的安宁和真正的幸福。

这使我深思,我在生活中是否过于追求功利和物质上的满足,是否忽视了内心世界的建设。

其次,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

钱穆先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尊重他人,才能与人和谐相处。

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常常因为争斗和利益冲突而紧张,我们应该学习钱穆先生的观点,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书中关于追求真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考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穆先生认为人应该不断地追求真理,践行自己的理想,并力求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应该学会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是一本富有哲理和智慧的书籍。

通过阅读他的观点和思考,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有了新的启示。

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追求真理,与人和谐相处,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高考作文素材:从钱穆那里选定人生道路

高考作文素材:从钱穆那里选定人生道路

高考作文素材:从钱穆那里选定人生道路与杨绛同车上北京的他,始终不愿吃一口她给的饼干。

为维系困窘中的尊严,宁愿趁人不注意时去站台上胡乱买些食物。

再听闻钱穆,就是上大学之后。

我无比惊讶地发现,在港台教授的世界里,“钱穆”是一个崇高的名字,代表着某种我们并不熟悉的信念。

譬如来自香港的郭校长,每逢学校里有个大事小事,他总爱在演讲里回忆在新亚书院讲课的钱穆:当年,在一座破房子里,先生和学生都穷得没饭吃,但即便这样困窘,为了传统文化的使命,钱穆先生还是穿学士袍来授课。

钱穆是不向现实妥协的。

说到现实,我们这些十八九岁的学生,看起来可比任何年长的人更现实。

我也不例外,上大学是为了一个好出路。

我喜欢的是中国的文史,喜欢中文的写作;但那又怎样呢,准备出国,学好英文,这才是正经路途。

很长一段时间,我犹豫于是否应该遵从自己的心意追求未来的道路:要不要出国?是不是从此走在英文的世界里?我一度对此不抱希望,但读着钱穆的书,我还是动了心。

想必他也曾饱受质疑与挫折,也是在疑惑与动摇后找到自己最终想走的路。

这个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接受了新式教育,在常州读中学时,还曾与瞿秋白一起带头闹学潮的乡间少年,最后却长成了传统文化的维护者。

在95岁高龄时,就因为有人质疑其享受特权,钱穆便搬出住了三十多年的素书楼,他也只说一句“人各有志,余亦惟秉素志而已”。

这份固执,让我想起在火车上婉拒杨绛的钱穆。

合上书本,我只能深深叹一口气,相信自己绝没有这么彻底的孤高的心。

本科毕业时,尽管一位教国文的老教授建议我“试着去写点值得成为铅字的文字”,我还是选择了一条更实用更保险的道路:出了国,继续读国际新闻的专业。

在英伦三岛的雨雾中浸淫,看着这里高校中知识分子对自由与真理不松懈的追求,我明白了20世纪50年代的钱穆,在饭都吃不饱的景况下,还穿着学士袍去上课的意义之所在。

那是在花果飘零的绝境中,依然要守护知识尊严的努力:是到困窘之际,也依然心怀天下的属于知识分子的傻气。

钱穆:人生的最高理想和最高境界

钱穆:人生的最高理想和最高境界

钱穆:人生的最高理想和最高境界
人类的自然生命,只有几十年,最多百年上下,死了便完了。

在这种人文宗教的精神之下,人类可从几十年的“自然生命”,转进为绵历千万年的“历史生命”,和“文化生命”。

这几十年的自然生命,仅如一只船,或是一座桥,用来渡过这条汹涌河流而进入不朽的生命。

所以我们在此短短几十年的自然生命中,应该好好利用,使它达到这“渡”的功能。

不朽的生命,不单是大圣大贤可以获得,人人都可得。

孟子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

”最高的人生,谁都可得。

人性最高的表现,无非在“爱”和“敬”。

人心最高的要求,也无非是爱和敬。

爱和敬是人人心中所有,也是人人心中所能。

我们要达到这人生的最高理想和最高境界,只须从自己心上表现。

本文选摘自《中国历史精神》钱穆著,九州出版社出版
公众号:readqm。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钱穆人生十论》是中国现代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钱穆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本书主要是作者对人生道理的思考和总结,以十个论点为主线,深刻阐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观。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钱穆在书中提到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实现自己的人格”的观点。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富有和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实现自己的人格,追求内心的完善和提高。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完善,而不是追逐外在的名利和物质。

其次,钱穆还提到了“人生的真谛在于忍耐与忠诚”的观点。

他认为,人生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而真正的人生智慧在于忍耐和忠诚。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而重要的是如何坚持忍耐和忠诚,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另外,钱穆还提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爱与善”的观点。

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爱与善,而不在于权力和利益。

这一
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爱与善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只有通过爱
与善,才能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

总的来说,钱穆在《人生十论》中深刻地阐述了人生的真谛和
价值观,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
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完善,而真正
的人生智慧在于忍耐和忠诚,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爱与善。

这些
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我一定能够实现人生的真谛和价
值观,过上有意义和幸福的生活。

读书与做人 钱穆

读书与做人 钱穆

钱穆:读书与做人今天在这讲堂里有年青的同学,有中年人,更有老年人;真是一次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盛会。

如按年岁来排,便可分三班;所以讲话就比较难。

因为所讲如是年青人比较喜欢的,可能年长的不大爱听;反之亦然。

现在我准备所讲将以年长人为主,因为年青人将来还得做大人;但年老了,却不能复为青年人。

并且年幼的都当敬重年老的,这将好让将来的青年人也敬重你们。

至于年老的人,都抱着羡慕你们年青人的心情,自然已值得年青人骄傲了。

我今天的讲题是“读书与做人”,实在对年青人也有关。

婴孩一出世,就是一个人,但还不是我们理想中要做的一个人。

我们也不能因为日渐长大成人了,就认为满足;人仍该要自己做。

所谓做人,是要做一个理想标准高的人。

这须自年幼时即学做;即使已届垂暮之年,仍当继续勉学、努力做。

所谓“学到老,做到老”,做人工夫无止境。

学生在学校读书,有毕业时期;但做人却永不毕业——临终一息尚存,他仍是一人,即仍该做;所以做人须至死才已。

现在讲到读书。

因为只有在书上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理想高标准的人;诸位在学校读书,主要就是要学做人;即如做教师的亦然。

固然做教师可当是一职业;但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职业仅是为谋生,当知职业也在做人道理中。

做人理当有职业,以此贡献于社会。

人生不能无职业,这是从古到今皆然的。

但做一职业,并不即是做人之全体,而只是其一部分。

学生在校求学,为的是为他将来职业作准备。

然而除在课堂以外;如在宿舍中,或是在运动场上,也都是在做人,亦当学。

在课堂读书求学,那只是学做人的一部分;将来出了学校,有了职业,还得要做人。

做人圈子大,职业圈子小。

做人当有理想,有志愿。

这种理想与志愿,藏在各人内心,别人不能见,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因此,读书先要有志;其次,当能养成习惯,离开了学校还能自己不断读书。

读书亦就是做人之一部分,因从读书可懂得做人的道理,可使自己人格上进。

惟在离开了学校以后的读书,实与在学校里读书有不同。

在学校里读书,由学校课程硬性规定,要笔记、要考试,战战兢兢,担心不及格,不能升级、不能毕业,好像在为老师而读书,没有自己的自由;至于离了学校,有了职业,此时再也没有讲堂,也没有老师了,此时再读书,全是自由的,各人尽可读各人自己喜欢的书。

读钱穆《人生十论》

读钱穆《人生十论》

读钱穆《人生十论》人生,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论的研究课题。

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而且大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

我曾经为钱钟书先生《写在人生边上》那深刻的幽默而倾倒,心灵因此而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

而当我读到另一国学大师钱穆的《人生十论》时,我又体验了温故而知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思想之旅。

这本书所收入的篇章是钱穆先生讨论人生问题的随笔和讲演词,分别作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

全书共分三辑,即“人生十论”、“人生三步骤”、“中国人生哲学”。

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结合现实生活,把自己的人生感悟以严谨的逻辑进行通俗的表达,而不是流云似的“小语”或“断想”。

与钱钟书式的揶揄与嘲讽不同,钱穆先生的风格是和风细雨、娓娓而谈。

该书第一辑《人生十论》包括“人生三路向”、“适与神”、“人生目的和自由”、“物与心”、“如何探究人生真理”、“如何完成一个我”、“如何解脱人生之苦痛”、“如何安放我们的心”、“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道与命”。

让我们先看看作者在这“十论”中有哪些主要观点吧。

“人生三路向”,即人生追求的三种方向,向外追求物质与权力、向内追求灵魂的安宁、向现实追求当下的幸福。

如何将这三种人生观融合起来,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否则,一味追求物欲和享乐就形成“现社会的放纵与贪污”,形成一种“人欲横流的世纪末的可悲的现象”。

“适与神”的“适”意指人类为适应和改造大自然而对自然物质所施加的种种工业技术,与此相适应的人生价值观就是注重现实利益;而“神”就是宗教精神。

大的人生观以大的宇宙观为前提,宇宙与人生密不可分。

真、善、美、适、神,既是宇宙的五大范畴,又是人生向往的五大目标。

“人生目的和自由”这篇文章有一个闪光的论点,就是“有目的有意义的人生,我们将之称为人文的人生,或文化的人生,以示别于自然的人生,即只以求生为唯一目的之人生。

”宗教、哲学、艺术、文学、科学极大地影响着文化人生的目的以及对目的进行选择的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一本好书征文:国学大师钱穆谈人生
国学大师钱穆谈人生
——读钱穆《人生十论》
赵仙泉
“一切由物来决定心的那一种唯物史观,以及其仅懂得生产与财富价值的人生理论与历史观,实在是太偏狭,太卑陋浅薄得可怜了。


“人生的失败,常在得意时。


“第一该懂得谦虚,第二该懂得忧患,第三该懂得谨慎”。

——钱穆
人生,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论的研究课题。

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而且大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

我曾经为钱钟书先生《写在人生边上》那深刻的幽默而倾倒,心灵因此而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

而当我读到另一国学大师钱穆的《人生十论》时,我又体验了温故而知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思想之旅。

这本书所收入的篇章是钱穆先生讨论人生问题的随笔
和讲演词,分别作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

全书共分三辑,即“人生十论”、“人生三步骤”、“中国人生哲学”。

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结合现实生活,把自己的人生感悟以严谨的逻辑进行通俗的表达,而不是流云似的“小语”或“断想”。

与钱钟书式的揶揄与嘲讽不同,钱穆先生的风格是和风细雨、娓娓而谈。

该书第一辑《人生十论》包括“人生三路向”、“适与神”、“人生目的和自由”、“物与心”、“如何探究人生真理”、“如何完成一个我”、“如何解脱人生之苦痛”、“如何安放我们的心”、“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道与命”。

让我们先看看作者在这“十论”中有哪些主要观点吧。

“人生三路向”,即人生追求的三种方向,向外追求物质与权力、向内追求灵魂的安宁、向现实追求当下的幸福。

如何将这三种人生观融合起来,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否则,一味追求物欲和享乐就形成“现社会的放纵与贪污”,形成一种“人欲横流的世纪末的可悲的现象”。

“适与神”的“适”意指人类为适应和改造大自然而对自然物质所施加的种种工业技术,与此相适应的人生价值观就是注重现实利益;而“神”就是宗教精神。

大的人生观以大的宇宙观为前提,宇宙与人生密不可分。

真、善、美、适、神,既是宇宙的五大范畴,又是人生向往的五大目标。

“人生目的和自由”这篇文章有一个闪光的论点,就是“有目的有意义的人生,我们将之称为人文的人生,或文化的人生,以示别于自然的人生,即只以求生为唯一目的之人生。

”宗教、哲学、艺术、文学、科学极大地影响着文化人生的目的以及对目的进行选择的自由。

“物与心”的要点是,生命的价值高于物质,心物交融、生命与物质交融就形成了人类的文化。

“而一切由物来决定心的那一种唯物史观,以及其仅懂得生产与财富价值的人生理论与历史观,实在是太偏狭,太卑陋浅薄得可怜了。


“如何探究人生真理”为读者指点迷津,认为“人类求真理,必当还就人类本身之有限可知中求之,而同时又必知人类本身所知之永远是有限。

而此有限之外,永远有一无限不可知者包络之。

”理想的境界是天人合一,有限的小我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

因此人生一切真理,就是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好人。

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如何完成一个我”讲解了人人皆可为尧舜的道理,认为不论是运水搬柴的平凡人还是科学家、电影明星,只要德性和品格高尚,就可以说是完成了自我,而完成的途径就是“我的事业与行为”。

“如何解脱人生之苦痛”这篇文章主张用儒家的伦理观和生死观来解脱“人我之限”与“生死之限”所带来的苦
痛。

人不可绝对超脱于人伦之外,而只能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人只要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就是死得其所,生死的界限也就打破了。

“如何安放我们的心”以孔子的教诲来为人心指点一安顿处,这就是“道心”、“仁心”,把人心安放在“道”与“仁”里面,而不是安放在宗教与科学之中。

“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认为宗教、科学、法律都不可能求得自由,而只有通过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心性论”和“道德论”才能寻求自由。

“一切人类道德只是一个善,一切的善则只是人类的一个性。

必得许认了此一理论,人类才许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必得认许了此一理论,人类才可获得自由的道路。


“道与命”讲解孔子形而上的天道观与天命观,钱穆先生认为“道与命之合一,即天与人之合一也,亦即圣人知命行道天人合一之学之最高之所诣。

故孔子虽不自居为教主,而实独得世界人类宗教信仰中之最深的领悟”。

该书第二辑《人生三步骤》将人生分为三个步骤或三个阶段,即一为“生活”、二为“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为“德性性命”。

该书第三辑《中国人生哲学》分为四讲。

第一讲是讲中国的现代人生,作者不赞成西方化或美国化;第二讲与第
三讲是讲古代的中国人生,阐述“天、地、君、亲、师”以及“身、家、国、天下”与中国人生哲学,指出“中国的人生哲学不讲功利,要讲道义”。

作者还对今天的人心不古表示忧虑,认为“中国人一向最看重的家庭,现在是快要破坏了”,“我们中国人讲尊与亲,是重在道义方面的,今天则重在功利方面去了”,“今天我们则只在物质生活上打算盘,再不想到德性人格”。

他还反复告戒说,“人生的失败,常在得意时”;“中国人只提倡谦虚和合,绝不教人心满意足,大胆做人。

骄字是中国人一向要警戒的”;“骄心总是要不得。

尤其是在得意的时候,更要不得。

一个人在失意的时候,这句话可不必讲,一旦得意了,就会失败在这上”;“照中国人的讲法,你得意了,你成为第一流的人物,你千万不要骄傲,你要谦虚,你要谨慎,你要有礼貌,你要懂得退让,才能与人相处”;“我们不一定非要做一成功的人,可是我们绝不能做一失败的人……失败尤其重要的是在人格上,人格上失败了,中国人就说他不是人……你自己失掉一份人格,就会抬不起头来”。

最后,钱穆先生语重心长地说,“第一该懂得谦虚,第二该懂得忧患,第三该懂得谨慎”;“与其你到华盛顿,到纽约,去住一段时间,或是旅行一番,你认为可以享受一些快乐。

你还不如定下心来,拿我上面所举如论语、孟子、
易经、大学、诸葛亮集等几本中国古书好好去研读一番。

把中国古人教人如何做人的道理如谦虚呀,忧患呀,谨慎呀,好好放在心上。

这不仅对我们个人,而是对我们国家民族大前途,定会发生一番作用的。

因为我们到底是个中国人。


读书首先是要读懂作者的主要思想观点,因此笔者认真梳理出以上的精华,以便言之有物。

钱穆先生是尊崇中国传统文化的,针对今人骂古人的现象,他理直气壮地宣扬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一些千古不变的理论,以纠世风之偏。

比如市场经济要鼓励竞争,离不开功利,只言“利”不言“义”似乎不合时宜。

可是一些人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和弄虚作假,失去诚信,则是不符合仁义道德理念的,应该受到道德谴责。

再比如,贪官为何越来越多而且前赴后继?原因很多,但一些位高权重的所谓“得意”之人缺乏“修身”的概念,不懂得谦虚,不懂得忧患,不懂得谨慎,最后就失败了,不仅在人格上失败,而且性命不保。

我们的党政官员要好好地学习一下中国人生哲学中“做人”的道理,至少不要太得意了吧!至于一些名流不断爆出丑闻,身败名裂,也值得人们思考。

钱穆先生告戒人们“骄心要不得”,骄字会导致失败。

我想,不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都要戒骄戒躁,“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还是要常记在心。

钱先生谈人生是放在古今中外的大视野中来谈的,他
不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了解世界其他文化,因此他通过分析比较,充分肯定中国的儒家文化,认为孔孟之道仍然很有生命力。

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很激烈,再加上后来意识形态的影响,传统文化似乎由于受到严厉批判而日渐式微,但是中国人毕竟是中国人,彻底抛弃传统就会导致精神家园的毁灭与人格的分裂。

因此,今天我们讨论中国人如何“做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追求享乐的风气之下,我们是不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重新掂量一下仁义道德的分量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