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贸易行为和相关规则。

国际贸易理论通过研究贸易的原因、影响和规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指导。

国际贸易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成本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比较优势是指在相对成本方面的优势,即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的成本相对较低。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国家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主张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绝对优势是指在绝对成本方面的优势,即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比较成本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提出的,主张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较低机会成本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比较成本是指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时所需放弃的其他产品数量的较低成本。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国家应该充分发挥资源的机会成本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国际企业理论、产品寡头理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理论。

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更多关于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强调了技术水平、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和国际企业竞争等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新贸易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国家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转移,提高产品差异化和创新能力,推动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论国际贸易成本的文献综述(精简版)

论国际贸易成本的文献综述(精简版)

论国际贸易成本的文献综述论国际贸易成本的文献综述国际贸易成本是国际贸易的传统难题,其概念和性质一直众说纷纭。

国际贸易成本不包括生产商品耗费的生产成本,它是购进商品的原始进价之外进出口商品商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所发生的交易、管理、纳税、运送、分配等各项费用支出。

近来安德森和冯文克普系统地研究了国际贸易成本,扩展了国际贸易成本概念,他们把国际贸易成本定义为除生产商品的边际成本之外一切将商品送达最终用户发生的成本,包括运费及时间在内的运输成本、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的政策障碍、信息成本、合同实施成本、使用不同货币有关的成本、法律法规成本、分销成本等。

他们的国际贸易成本界定的积极意义在于把贸易成本从生产成本中区分出来。

贸易成本概念早已经不是新概念了,虽然当时不叫贸易成本。

在马克思《资本论》中贸易成本以流通费用的形式出现。

或许在马克思之前就有了流通费用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商品发生所有权的交换成本仅是贸易成本中纯粹流通费用那部分的开支。

每个贸易发生的成本可能所包含的费用成分各不相同,但必定会包含纯粹流通费用。

交换概念类似于交易概念。

制度经济学中产权交易成本主要指与契约有关的成本、制度成本和信息成本等。

国际贸易成本可划分为出口贸易成本与进口贸易成本;宏观贸易成本、中观贸易成本和微观贸易成本;纯粹贸易成本和非纯粹贸易成本;地理因素贸易成本、历史因素贸易成本和制度因素贸易成本。

一、国际贸易成本与国际价值量之间的关系在自然经济下不存在贸易,也不存在贸易成本。

自然经济下的贸易成本近乎为零。

在市场经济下国际贸易成本是客观存在的,贸易成本不可能为零。

计划经济下取消市场,代之以计划分配,以分配成本代替贸易成本,否定了贸易成本的客观存在性,分配成本比市场经济下大幅度增加。

假如计划经济下产业分工充分细化,甚至达到客制化程度,达到产品都是有效的,价值等于价格,那么此时贸易成本为零,生产成本决定各自分工生产商品的价值。

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共同构成商品整体成本,但其中只有生产性成本是决定分工生产商品价值的因素。

2024年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范本(三篇)

2024年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范本(三篇)

2024年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范本2024年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一年,各国间的经贸合作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在这一年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际贸易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本文将对2024年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总结,并探讨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自由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自由贸易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2024年也不例外。

自由贸易主张的开放市场、自由竞争的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崛起,自由贸易理论也逐渐向数字贸易领域延伸,例如跨境电商、数字货币支付等。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信息的更加畅通,自由贸易理论将更加注重数字经济的特点,进一步推动全球贸易的自由化。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求变虽然自由贸易理论在2024年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声音也在增加。

在一些国家发起的贸易战和经济封锁行动中,贸易保护主义被当作实现国内利益最大化的手段。

然而,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引发贸易壁垒、失业、经济衰退等问题。

因此,在2024年,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也面临着许多批评和挑战。

未来,希望能够出现更多既能保护本国经济又有利于全球经济合作的贸易保护主义模式。

三、新兴贸易理论的涌现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格局的变化,一些新兴的贸易理论也开始涌现出来。

例如,人文贸易理论强调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对于贸易的促进作用;环保贸易理论注重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贸易方式;社会贸易理论关注贸易对社会公平和社会责任的影响等等。

这些新兴贸易理论通过多元化的角度,拓宽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领域,并且为未来构建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贸易体系提供了思路。

四、区域贸易协定与全球贸易秩序在2024年,区域贸易协定依然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重要的区域贸易协定如《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全球和谐统一协定》(RCEP)在2024年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和落实。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交换商品和服务的过程。

它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国际合作和提高全球福利具有重要的作用。

国际贸易理论涉及了许多概念和原则,旨在解释国际贸易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以下将介绍几个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

1.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于18世纪提出,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某些商品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例如,一国可能在生产棉花方面拥有更好的技术和资源,而另一国则在生产机械方面更具优势。

通过专业化和贸易,各国可以互相受益,因为他们可以从其他国家进口那些自己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商品,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选择。

2.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的。

它主要强调的是相对优势。

根据这个理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它仍然可以通过专门生产那些它在相对效率方面具有优势的商品来增加交易和改善国内经济状况。

比较优势理论鼓励国际贸易的开展,因为不同国家在生产中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竞争力。

3. 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霍斯特·维特谢勒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它认为,国际贸易取决于不同国家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差异。

例如,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生产则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根据这个理论,国家应该根据其资源禀赋来选择生产和贸易的方向,从而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4. 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保罗·克鲁格曼和约翰·范南诺提出的。

它对传统的贸易理论进行了完善和拓展,主要关注企业间的竞争和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新贸易理论强调了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性,认为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实现竞争优势,并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影响。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专业化和贸易的重要性,要素禀赋理论强调了资源禀赋的影响,而新贸易理论则关注了企业的竞争和创新。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及实务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及实务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及实务概述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流的经济活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本文将从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以及实务三个方面进行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的基础,主要有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要素比较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首先提出,认为各国应专注于其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以实现贸易的互利。

绝对优势理论则是由大卫·李嘉图提出,主张国家应专门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要素比较理论则是由其他经济学家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指出贸易会根据要素的禀赋程度进行分工。

新贸易理论则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延伸,强调技术、创新和规模经济对贸易的影响。

国际贸易政策是为了保护本国利益而采取的经济政策。

主要有自由贸易政策、保护主义政策和关税政策等。

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取消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保护主义政策则是强调保护本国产业,采取各种贸易壁垒和补贴措施。

关税政策是对进口货物征收关税,以保护国内产业。

实务是指实际的国际贸易运作过程。

包括贸易谈判、国际贸易规则和贸易争端解决等。

贸易谈判是各国之间就贸易事务进行协商和谈判,以达成共识和协议。

国际贸易规则则是为了维护贸易秩序而制定的准则和规章,例如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则。

贸易争端解决涉及各国之间因贸易事务而产生的争端解决机制。

2000字对于国际贸易的理论、政策和实务来说,篇幅是有限的。

但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研究的基础,通过比较优势、绝对优势、要素比较和新贸易等理论解释了贸易的原因和利益。

国际贸易政策则是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利益而采取的措施,涉及自由贸易、保护主义和关税等政策。

而国际贸易实务则是实际贸易活动的过程,包括贸易谈判、国际贸易规则和贸易争端解决等。

总之,国际贸易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务是研究国际贸易的关键要素。

05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

05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

05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贸易理论综述国际贸易是在⼀定的历史条件下产⽣和发展起来的。

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社会⽣产⼒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

国际贸易可以按商品移动的⽅向分为进⼝贸易、出⼝贸易和过境贸易,按商品的形态分为有形贸易和⽆形贸易,也可以按⽣产国和消费国在贸易中的关系分为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与转⼝贸易。

16-17世纪盛⾏的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应当⿎励出⼝,同时限制进⼝。

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第⼀次解释了为什么不受限制的⾃由贸易对⼀个国家是有利的,Smith认为应当由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不是政府决策来决定⼀国进⼝什么商品和出⼝什么商品。

他的论点还表明对贸易采取的这种⾃由放任的态度符合⼀国的最⼤利益。

在Smith理论的基础上,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David Ricardo提出相对优势理论,是现代不受限制的⾃由贸易论的理论基础。

20世纪,两位瑞典经济学家Eli Heckscher和Bertil Ohlin改进了Ricardo的理论,创⽴了著名的Heckscher-Ohlin理论。

1. 贸易利益①国际贸易为各国的企业家打开了机遇之门,同时也为各国消费者提供了更为⼴阔的选择空间;②国际贸易能有效利⽤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地丰富和⽅便了⼈们的⽇常⽣活;③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国际贸易使每个民族和国家都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份机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都在⽇益增长,⼀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抓住了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有所提⾼;④国际贸易促进了国家间特别是⼤国间的协调与合作,使⼀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和创造⼒,从⽽富裕起来。

Smith,Ricardo和Heckscher-Ohlin的理论精确地确认了国际贸易的特定利益。

⼀国⽣产不了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得到,绝⼤多数国际贸易是有利的。

另外,他们的理论还解释了为什么⼀个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可以⽣产的产品仍能获得利益。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扩大市场规模,提高效率,实现经济增长。

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一系列理论来解释贸易的原因和效果。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国际贸易理论,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向导国家选择产业和产品的理论。

该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8世纪末提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应当专注于生产和出口其相对优势所在的产品,而依赖其他国家进口其相对劣势的产品。

这样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各国资源的特点,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例如,中国拥有廉价劳动力和大规模生产能力,因此在制造业方面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中国可以利用这些优势,扩大制造业的出口,从而获得更多的贸易收入。

二、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

根据这一理论,国家应当专注于生产和出口其在所有产品中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从其他国家进口其无法进行有效生产的产品。

亚当·斯密认为,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合理分工,国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例如,中东地区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因此可以通过出口石油来获取大量外汇收入。

这样的专业化生产可以使这些国家在全球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三、相对成本理论相对成本理论是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的。

相对成本理论认为,国家应该根据自身生产某种商品相对于生产其他商品的机会成本来选择专业化方向,以此来实现贸易的最大效益。

例如,假设国家A和国家B都可以生产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但是国家A的机会成本更低。

根据相对成本理论,国家A应该专业化生产农产品,国家B则应该专业化生产工业产品,两国通过贸易可以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四、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贸易理论。

该理论提出,在全球贸易中,各国之间存在着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效应,因此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结构不仅仅由比较优势所决定。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引言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范畴,着重探讨全球贸易的运作机制以及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也日益重要。

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新新贸易理论三个方面介绍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

该理论认为,国家在资源配置上存在差异,从而可以通过贸易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相对较低成本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国家的商品。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贸易可以增加各国的经济福利。

通过专业化和贸易,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消费物品,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此外,比较优势理论还强调国际贸易的互补性,通过贸易,各国可以相互补充彼此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

然而,比较优势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该理论假设贸易是基于完全竞争的,忽略了经济中存在的市场失灵情况。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某些国家在相对劣势产业上取得竞争优势的现象。

因此,为了更好地解释国际贸易现象,学者们逐渐提出了新的理论。

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和扩展,由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和艾琳·克罗斯提出。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与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和垄断力量有关。

根据新贸易理论,国家之间的贸易不仅仅是基于资源配置差异,而是基于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的优势。

不同国家生产的产品可能存在差异,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也不同。

通过贸易,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的选择,生产者可以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降低成本。

新贸易理论还强调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垄断力量对贸易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可能通过垄断市场实现更高的利润,从而影响国际贸易的格局。

此外,新贸易理论还提出了进口代理商、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集群等新的概念,为国际贸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新贸易理论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新贸易理论逐渐兴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金融理论前沿概述及研究摘要: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全球性的开放经济,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显著特征,研究国际金融理论前沿问题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文综合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主要流派的国际金融理论,并简要评价,提出我作为大学生的看法。

关键词:国际金融理论/货币危机/金融市场国际化根据国际金融第二版教材总结,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前沿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理论、国际储备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重构制度和货币危机理论。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开放以及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需要更加从全球的视角认识国际金融问题另外,随着将信息经济学引入国际金融理论研究,国际金融理论出现了一些新发展,以下将对重要几部分进行概要地介绍和评述。

一、国际金融理论前沿问题的简介(一)、货币危机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债务危机出现后,已经发生了十几次货币危机,从那以后货币危机理论成为研究金融问题的焦点之一,按照年代的顺序分类,有三代成熟的货币危机模型和一代雏形的危机模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指出“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和外债危机四大类。

可见金融危机范围比货币危机广的多,出现货币危机就意味着出现金融危机,出现金融危机不一定出现货币危机。

”(1) 投机性攻击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在70年代末,有代表性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保罗。

克鲁格曼所写的《国际危机模型》一文提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货币危机是否爆发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经济基本面,尤其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假定政府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而大量发行纸币,引起资本流出,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无限制地抛出外汇储备,当外汇储备达到临界点时,会引致投机攻击,如果政府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支持,就不得不放弃稳定的汇率制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Robert P.Flood教授和布朗大学的Peter M.Garber教授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当一国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用来维持内部均衡的政策(主要是当国内出现财政赤字时,在国内过度供给信贷)必然会导致外部均衡丧失,投机者的冲击将导致货币危机,从而使固定汇率无法维持。

”此理论合称为克鲁格曼-弗拉德-哥德模型。

总之,第一代危机模型强调经济的基本面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稳定与否。

(2) “自我实现”的货币危机模型(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代表人物是加洲大学伯克利大学的Maurice.Obstfeld、哈佛大学的Gerardo.Esquivel和rrain.。

“欧洲经济仍注重经济基本面,但提出一定条件下公众的主观预期能成为主导因素,投机者的行为导致公众信心丧失从而使政府对固定汇率制的保卫失败,危机将提前到来。

”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危机中,很多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很好,但也受到了危机冲击,从而产生了第二代危机模型。

“第二代危机模型认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情况下,即使经济的基本面尚好,但在羊群效应(Herding Behavior)和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的作用下,仍会出现货币危机。

”(注:孟春景. 关于金融改革的几个问题[J]. 吉林金融研究, 2009, (10))(3) “道德风险”危机模型(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上述两代货币危机模型无法解释1997-1998年的东南亚货币危机。

存在两个显著特征“双危机”和“传染性”。

保罗克鲁格曼教授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认为一个国家货币的实际贬值或经常帐户的逆差和国际资本流动的逆转将引发货币危机。

在分析和推导时,引入了金融过度(Financial Excess)的概念:“当一国的金融机构可以自由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时,金融机构会容易冒险,将资金投向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引发金融泡沫,加剧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引发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另外,亲缘政治的存在增加了金融过度的程度,主要是在东南业国家,政府对金融企业和大企业提供隐性担保,从而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道德风险。

”(4) 第四代货币危机模型(雏形)21世纪年初,保罗克鲁格曼和哈佛大学的Aghion先后在第三代危机模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认为“如果本国的企业部门外债的水平很高,外币的风险头寸越大,资产负债表效应越大,经济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

”理论逻辑在于是:“在亚洲国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风险偏大,银行要求企业提供足额担保才可以发放贷款。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亦称麦克杜加尔(G.D.A.Macdougall)模型。

“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是各国利率和预期利润率存在差异,认为各国的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资本可以自由地从资本充裕国向资本稀缺国流动。

”(注:《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回顾:一个文献综述》杜萌著)“例如,在19世纪,英国大量资本输出就是基于这两个原因。

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使各国的资本边际产出率趋于一致,从而提高世界的总产量和各国的福利。

”更具体阐述此观点。

总的来说,是一种用于解释国际资本流动的动机及其效果的古典经济学理论。

(1)国际投资直接理论1、垄断优势论此理论由美国学者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和海默(S.A.Hymer)等人提出“垄断优势,是指跨国公司所拥有的“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包括资本集约程度高、技术先进、高强的开拓新产品的能力、完善的销售系统以及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注:林孝文《垄断优势、产业控制与跨国公司关系之研究》2001 福建经济研究所)”他们指出“应从产业组织形式上,从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上去寻找一国为什么会对外投资的答案。

”他们指出,一个公司之所以到海外投资就是因为这些公司在技术、专利、资金及管理上有垄断优势,而且这些优势能够通过产业组织转移到国外又不被当地竞争对手所掌握。

2、市场内部化理论巴克利(P.J.Buekley)和卡森(M.C.Casson)的市场内部化理论或市场不完善论。

他们在著作《跨国公司的未来》中指明“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如果将企业拥有的半成品、工艺技术、营销诀窍、管理经验和人员培训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交易,就不能保证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注:巴克利,卡森《跨国公司的未来》2005)卢科曼(A Rugman)在《跨国公司的内幕》指出“市场内部的挑拨作用起着润滑市场的作用,使它能像外部市场同样有效的发挥作用。

”3、产品周期论与产业组织理论相关的另一个国际投资理论是维农(R.V ernon)的“产品周期论。

维农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指出“企业产品生产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需要占领海外市场并到国外投资。

”他指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各有特点。

在产品创新阶段,创新国占有优势,一般是国内市场需求较大,这时最有利的是安排国内生产,国外的需求通过出口就可以得到满足。

产品进入成熟阶段之后,产品性能稳定,国外市场日益扩大,消费的价格弹性增入。

(三)、汇率制度理论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国际资本高度流动的条件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与转轨经济国家的汇率制度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由于墨西哥货币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与巴西的金融危机土耳其金融危机与阿根廷金融危机的相继爆发,经济学家对于汇率制度的安排与看法发生了深刻变化。

国际学术界对汇率制度理论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成果。

1、原罪论(doctrine of the original sin)原罪论是加洲大学伯克利分校的Eichengreen.Barry(1994)和哈佛大学的Ricardo.Hausmann (1999)提出的。

“在国际资本流动高度发达的情况下, 这些国家实行的钉住汇率制度, 肯定有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 国际学术界开始从可持续性和危机预防的角度, 重新研究国际资本高度流动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安排问题, 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汇率制度”。

他们认为“如果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有较大的脆弱性,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该国的货币不能用于国际借贷,另一种是在国内,本国的金融部门不愿意放长期贷款,所以企业在融资时存在两难,这就是原罪。

”(注:张志超《汇率制度理论的新发展》《世界经济》2002年第一期13)2、害怕浮动论(fear of floating)害怕浮动论是由马里兰大学的Guillermo A.Calvo教授和Carmen M.Reinhart教授于1999年和2000年提出的。

他们指出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实行弹性汇率制的国家,却将其汇率维持在对某一货币(通常为美元)的一个狭小幅度内,这反映了这些国家对大幅度的汇率波动存在一种长期的害怕。

”因为相关的实证研究证明,害怕浮动的现象在全球(包括发达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这一理论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害怕浮动的原因主要: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不愿意本国货币升值,因为货币升值会直接损害其国际竞争力,会损害这些国家所做出的贸易出口多元化的努力;同时也不愿意本国的货币贬值,因为会伤害进口。

主要政策建议是害怕浮动是合情合理的,是发展中国家本身结构性原因的体现,包括出口结构、产品结构等,最好的办法也就是采取美元化。

(注:《人民币汇率“害怕浮动”问题浅析》《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第07期作者:刘秉文)3、中间制度消失论(The bipolars)中间制度消失论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Eichengreen Barry分别于1994和1998提出的,在他认为“唯一可持久的汇率制度是自由浮动或是具有非常强硬承诺机制的固定汇率制。

在这两种制度之间的中间制度都正在消失或者应该消失。

”但有经济学者指出,“政府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固定汇率制和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三个目标,必须放弃一个。

这一理论对现在各国的汇率制度选择是一个挑战。

“日益增长的资本流动性, 使政府对汇率的承诺变得十分脆弱。

换言之, 由于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软”的钉住汇率制”变得不可行。

(注:张志超《汇率制度理论的新发展》《世界经济》)二、对国际金融理论的评价及我们的观点(一)对国际金融理论的评价“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发展,国际资本流动在给予一国发展资金的同时,也有可能给一国经济金融带来混乱,从20世纪以来的几次较大的金融危机来看,金融危机的爆发总是和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动有关,资本大规模无序流动轻则影响一国宏观经济”(注:《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回顾:一个文献综述》杜萌; 徐明伟; 方华山金融教育研究)(二)对国际金融理论的几点看法1、国际金融理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