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手拉手模型专题讲义(无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 全等三角形之手拉手模型和半角模型 专题讲义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之手拉手模型和半角模型专题讲义
一、什么叫半角模型
定义:我们习惯把过等腰三角形顶角的顶点引两条射线,使两条射线的夹角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一半这样的模型称为半角模型。
常见的图形为正方形,正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解题思路一般是将半角两边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到一边合并形成新的三角形,从而进行等量代换,然后证明与半角形成的三角形全等,再通过全等的性质得出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二、基本模型(1)——正方形内含半角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边上的点,∠EAF=45°,求证:EF=BE+DF。
三、基本模型(2)——等边三角形内含半角
四、基本模型(3)——等腰直角三角形内含半角
手拉手模型。
专题12.19 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手拉手”模型(知识讲解)

专题12.19 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手拉手”模型(知识讲解)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图六图七手拉手模型的定义:定义:有两个顶角相等而且有公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开成的图形。
特别说明:其中图一、图二为两个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图二至图七为手拉手的基本模型,(左手拉左手,右手拉右手)3、如右图:手拉手模型的重要结论:结论1:∆ABC≅∆A/B/C/(SAS)BC=B/C/(左手拉左手等于右手拉右手)结论2:∠BOB=∠BAB(利用三角形全等及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结论3:AO平分∠B O C/(利用三角形全等面积相等,再利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证明)典型例题讲练: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知识时、教学兴趣小组发现这样一个模型:它是由两个共顶点且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构成.在相对位置变化的同时,始终存在一对全等三角形.通过资料查询,他们得知这种模型称为“手拉手模型” 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操究:(1)如图1、两个等腰三角形△ABC和△ADE中,AB=AC,AE=AD,△BAC=△DAE,连接BD、CE、如果把小等腰三角形的腰长看作小手,大等腰三角形的腰长看作大手,两个等腰三角形有公共顶点,类似大手拉着小手,这个就是“手拉手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和△ADB 全等的三角形是,此线BD和CE的数量关系是(2)如图2、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C和△ADE中,AB=AC,AE=AD,△BAC=△DAE=90°,连接BD,CE,两线交于点P,请判断线段BD和CE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3,已知△ABC、请完成作图:以AB、AC为边分别向△ABC外作等边△ABD和等边△ACE(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等于60°),连接BE,CD,两线交于点P,并直接写出线段BE和CD的数量关系及△PBC+△PCB的度数、【答案】(1)△AEC,BD=CE;(2)BD=CE且BD△CE,理由见解析;(3)作图见解析,BE=CD,△PBC+△PCB=60°.【分析】(1)根据SA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证明;(2)通过条件证明△DAB△△EAC(SAS),得到△DBC+△ECB=90°,即可证明BD△CE,从而得到结果;≅即可得到证明;(3)根据已知条件证明DAC BAE解:(1)△AB=AC,AE=AD,△BAC=△DAE,∠+∠=∠+∠,△DAE EAB BAC EAB即DAB EAC ∠=∠,△()△△ADB AEC SAS ≅,△BD=CE ;(2)BD=CE 且BD△CE ;理由如下:因为△DAE=△BAC=90°,如图2.所以△DAE+△BAE=△BAC+△BAE .所以△DAB=△EAC .在△DAB 和△EAC 中,,,.AD AE DAB EAC AB AC =⎧⎪∠=∠⎨⎪=⎩所以△DAB△△EAC (SAS ).所以BD=CE ,△DBA=△ECA .因为△ECA+△ECB+△ABC=90°,所以△DBA+△ECB+△ABC=90°.即△DBC+△ECB=90°.所以△BPC=180°-(△DBC+△ECB )=90°.所以BD△CE .综上所述:BD=CE 且BD△CE .(3)如图3所示,BE=CD ,△PBC+△PCB=60°.由图可知60DAB EAC ∠=∠=︒,AD=AB ,AE=AC ,△+DAB BAC EAC BAC ∠∠=∠+∠,即DAC BAE ∠=∠,△()△DAE △BAE SAS ≅,△BE=CD ,ABE ADC ∠=∠,又△60BDA ∠=︒,△60ADC BDC ABE BDC ∠+∠=∠+∠=︒,△120BPC ABP BDC BDA ∠=∠+∠+∠=︒,△△PBC+△PCB=60°.【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点应用,准确分析图形是解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AC △BC ,DC △EC ,AC =BC ,DC =EC ,AE 与BD 交于点F .(1)求证:AE =BD ;(2)求△AFD 的度数.【答案】(1)详情见解析;(2)90AFD ∠=︒【分析】(1)利用角的等量代换求出ACE BCD ∠=∠,再判断ACE ≌BCD △即可求解; (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E D ∠=∠,再通过角的等量代换求解即可.解:(1)△AC BC ⊥,DC EC ⊥△90ACB ECD ∠=∠=︒△ACB BCE ECD BCE ∠+∠=∠+∠△ACE BCD ∠=∠在ACE 和BCD △中AC BC ACE BCD DC EC =⎧⎪∠=∠⎨⎪=⎩△ACE ≌BCD △(SAS)△AE BD =(2)设BD 与CE 的交点为G ,如图所示:△ACE ≌BCD △△E D ∠=∠△180EFG FGE E ++=︒∠∠∠,180GCD CGD D ++=︒∠∠∠,且BGE CGD ∠=∠△90EFG GCD ==︒∠∠△90AF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角的等量代换是解题的关键.例题2.已如:如图1,B ,C ,D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ABC 和△ECD 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BE ,AD 交于点F ,BE 交AC 于点M ,AD 交CE 于点N .(1)以下结论正确的有 ;△AD =BE △△EFD =60° △MC =NC △△AMB =△END(2)探究:将图1中的△ECD 绕点C 顺时针旋转一个角度(旋转角小于60°),如图2所示. △问:(1)中的正确结论哪些还成立?若成立,请说明理由;△连接FC ,如图3所示,求证:FC 平分△BFD【答案】(1)△△△;(2)△ △△;△见解析.【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CA =CB ,CD =CE ,△ACB =60°,△DCE =60°,则△ACE =60°,利用“SAS ”可判断△ACD △△BCE ,则AD =BE ;△根据三角形外角关系得△EFD =△EBC +△ADC =△DAC +△ADC =△ACB =60°,从而可得结论; △连接MN ,证明△MCN 是等边三角形即可得出结论;△60,60AMB EBC END NDC ∠=︒+∠∠=︒+∠,而AC ≠CD 得CAD CDA ∠≠∠,从而可得出结论;(2)△方法同(1),逐个结论进行证明即可;△作,CG BE CH AD ⊥⊥于点G ,H ,证明△BGC △△AHC ,△CGF △△CHF 可得△CFG CFH =∠,从而可得结论.解:(1)△△ABC ,△ECD 是等边三角形,△AC=BC ,CE=CD ,△ACB=△ECD=60°△△ACD=△BCE=△120°△△ACD△△BCE△AD=BE ,故△正确;△△FEN=△NDC又△△ENF=△CND△△EFD=△ECD=60°,故△正确;又△△ACE=△NCD=60°△MEC=△NDCEC=CD△△EMC△△DNC△MC=NC ,故△正确;又△△AMB=△ACB+△ECB=60°+△ECB ,△END=△ECD+△NDC=60°+△NDC而AC CD ≠△CAD CDA ∠≠∠△MBC NDC ∠≠∠△MBC END ∠≠∠,故△错误;故答案为:△△△;(2)△△ACB=△ECD=60°△△BCE=△ACD又AC=BC ,CE=CD△△ACD△△BCE△AD=BE,故△正确;△△ADC=△BEC又△ENF=△CND△△EFD=△ECD=60°,故△正确△△ACE≠60°=△ECD△△EMC 不全等于△DNC ,△MC≠NC ,故△错误(3),CG BE CH AD ⊥⊥于点G ,H ,如图,由(2)△知,△CBG=△CAHAC=BC△BGC=△AHC=90°△△BGC△△AHC△CG=CH又CF=CF ,△CGF=△CHF=90°△△CGF△△CHF△△CFG=△CFH△FC 平分△BFD【点拨】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 ”、“SAS ”、“ASA ”、“AAS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也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举一反三变式:如图,在ABC∆中,分别以AC,BC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CD和等边三角形BCE,连接AE,BD交于点O,则AOB∠的度数为()A.100︒B.120︒C.130︒D.150︒【答案】B【分析】先证明△DCB△△ACE,求出△CAE=△CDB,再利用“8字型”证明△AOH=△DCH =60°即可解决问题.解:如图:AC与BD交于点H,△△ACD,△BCE都是等边三角形,△CD=CA,CB=CE,△ACD=△BCE=60°,△△DCB=△ACE,在△DCB和△ACE中,CD CADCB ACECB CE⎧⎪∠∠⎨⎪⎩===,△△DCB△△ACE,△△CAE=△CDB,△△DCH+△CHD+△BDC=180°,△AOH+△AHO+△CAE=180°,△DHC=△OHA,△△AOH=△DCH=60°,△△AOB=180°−△AOH=120°.故选:B.【点拨】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学会利用“8字型”证明角相等,属于中考常考题型.例题3.(阅读材料)小明同学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两个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具有公共的项角的顶点,并把它们的底角顶点连接起来则形成一组全等的三角形,小明把具有这个规律的图形称为“手拉手”图形.如图1,在“手拉手”图形中,小明发现若△BAC=△DAE,AB=AC,AD=AE,则△ABD△△ACE.(材料理解)(1)在图1中证明小明的发现.(深入探究)(2)如图2,△ABC和△AED是等边三角形,连接BD,EC交于点O,连接AO,下列结论:△BD=EC;△△BOC=60°;△△AOE=60°;△EO=CO,其中正确的有.(将所有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延伸应用)(3)如图3,AB=BC,△ABC=△BDC=60°,试探究△A与△C的数量关系.【答案】(1)证明见解析;(2)△△△;(3)△A+△C=180°.【分析】(1)利用等式的性质得出△BAD=△CAE,即可得出结论;(2)同(1)的方法判断出△ABD△△ACE,得出BD=CE,再利用对顶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判断出△BOC=60°,再判断出△BCF△△ACO,得出△AOC=120°,进而得出△AOE=60°,再判断出BF<CF,进而判断出△OBC>30°,即可得出结论;(3)先判断出△BDP是等边三角形,得出BD=BP,△DBP=60°,进而判断出△ABD△△CBP(SAS ),即可得出结论.(1)证明:△△BAC=△DAE ,△△BAC+△CAD=△DAE+△CAD , △△BAD=△CAE ,在△ABD 和△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 ,△△ABD△△ACE ;(2)如图2,△△ABC 和△ADE 是等边三角形, △AB=AC ,AD=AE ,△BAC=△DAE=60°, △△BAD=△CAE ,在△ABD 和△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 ,△△ABD△△ACE ,△BD=CE ,△正确,△ADB=△AEC , 记AD 与CE 的交点为G ,△△AGE=△DGO ,△180°-△ADB -△DGO=180°-△AEC -△AGE , △△DOE=△DAE=60°,△△BOC=60°,△正确,在OB上取一点F,使OF=OC,△△OCF是等边三角形,△CF=OC,△OFC=△OCF=60°=△ACB,△△BCF=△ACO,△AB=AC,△△BCF△△ACO(SAS),△△AOC=△BFC=180°-△OFC=120°,△△AOE=180°-△AOC=60°,△正确,连接AF,要使OC=OE,则有OC=12 CE,△BD=CE,△CF=OF=12 BD,△OF=BF+OD,△BF<CF,△△OBC>△BCF,△△OBC+△BCF=△OFC=60°,△△OBC>30°,而没办法判断△OBC大于30度,所以,△不一定正确,即:正确的有△△△,故答案为△△△;(3)如图3,延长DC至P,使DP=DB,△△BDC=60°,△△BDP 是等边三角形,△BD=BP ,△DBP=60°,△△BAC=60°=△DBP ,△△ABD=△CBP ,△AB=CB ,△△ABD△△CBP (SAS ),△△BCP=△A ,△△BCD+△BCP=180°,△△A+△BCD=180°.【点拨】此题考查三角形综合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构造等边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如图,C 为线段AE 上一动点(不与点,A E 重合),在AE 同侧分别作等边三角形ABC 和等边三角形,CDE AD 与BE 交于点O ,AD 与BC 交于点P ,BE 与CD 交于点Q ,连结PQ .以下结论:①AD BE =;①//PQ AE ;①60AOB ∠=︒;①CPQ 是等边三角形,恒成立的是______.【答案】△△△△【分析】△由△ABC 和△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可知AC=BC ,CD=CE ,△ACB=△DCE=60°,所以△ACD=△BCE=120°,所以△ACD△△BCE (SAS ),从而AD=BE ,故△正确;△△由△ACD△△BCE 得△CBE=△DAC ,加之AC=BC ,易得△ACB=△BCQ=60°,可证△CQB△△CPA (ASA ),从而CP=CQ ,再加之△PCQ=60°,可推出△PCQ 为等边三角形,易得△PQC=60°=△DCE ,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知△△正确;△结合△ACD△△BCE 和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可得△AOB=60°,故△正确.解:△△等边△ABC 和等边△CDE ,△AC=BC ,CD=CE ,△ACB=△DCE=60°,△△ACB+△BCD=△DCE+△BCD ,即△ACD=△BCE ,△在△ACD 与△BCE 中,AC BC ACD BCE CD CE ⎧⎪∠∠⎨⎪⎩===△△ACD△△BCE (SAS ),△AD=BE ,故△正确;△△△△ACD△△BCE ,△△CBE=△DAC ,△由△ACB=△DCE=60°得△BCD=60°,△△ACP=△BCQ ,又△AC=BC ,△△CQB△△CPA (ASA ),△CP=CQ ,又△△PCQ=60°△△PCQ 为等边三角形,△△PQC=60°,△△PQC=60°=△DCE△PQ△AE故△△正确;△△△ACD△△BCE (SAS ),△△CAD=△CBE ,△△AOB=△CAD+△CEB=△CBE+△CEB ,又△△ACB=△CBE+△CEB=60°,△△AOB=△ACB=60°,故△正确.故答案为:△△△△.【点拨】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练应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解题的关键.。
中考数学第四章 三角形 重难 微专项6 “手拉手”模型

故点F所经过的路径的长为3.
(3)取BC的中点H,当点M不与点D重合时,连接HN,
1
1
则BH= BC,∴BH= AB.
2
2
1
∵CD⊥AB,CA=CB,∴BD= AB,∴BH=BD.
2
重难·微专项6 “手拉手”模型
专项训练
∵△ABC,△BMN是等边三角形,
B的运动过程中,小亮以B为顶点作正方形BFGH,其中点F,G都在直线
AE上,如图(4).当点E到达点B时,点F,G,H与点B重合.则点H所经过的
路径长为
,点G所经过的路径长为
.
重难·微专项6 “手拉手”模型
专项训练
解:(1)∵△ABC,△BEF是等边三角形,
∴BA=BC,BE=BF,∠ABC=∠EBF=60°,
【答题关键点】
①当点P与点F重合时,可知AC垂直平分PE,结合点P
在△ABC的角平分线BD上,可知BP=PC,再结合三角函数即可求出BP
的长.
重难·微专项6 “手拉手”模型
例题
②连接AF,可证得BP∥EF,再由△BCP≌△ACE,可得△AFE为等边三
角形,进而可证得BP=EF,即可得证.
图(1)
图(2)
∴∠DCQ=∠BCE,CQ=CE.
∵∠PCB+∠QCD=∠PCQ,
∴∠PCB+∠BCE=∠PCQ=∠PCE.
重难·微专项6 “手拉手”模型
专项训练
= ,
在△QCP和△ECP中,ቐ∠ = ∠,
= ,
∴△QCP≌△ECP(SAS),
∴PQ=PE,
∴△APQ的周长=AQ+PQ+AP=AQ+PE+ AP=
专题05 手拉手模型构造全等三角形(学生版)

专题05 手拉手模型构造全等三角形【专题说明】两个具有公共顶点的相似多边形,在绕着公共顶点旋转的过程中,产生伴随的全等或相似三角形,这样的图形称作共点旋转模型;为了更加直观,我们形象的称其为“手拉手”模型。
【知识总结】【基本模型】一、等边三角形手拉手-出全等图1 图2图3 图4二、等腰直角三角形手拉手-出全等两个共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绕点C旋转过程中(B、C、D不共线)始终有①△BCD≌△ACE;②BD⊥AE(位置关系)且BD=AE(数量关系);③FC平分∠BFE;图1图2图3图41、如图,点C在线段AB上,△DAC和△DB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DAB≌△DCE;DA∥EC.2、已知:△ACB和△D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连结AE,BD交于点O,AE与DC交于点0,AE与DC交于点M,BD与AC交于点N.3、已知,在△ABC中,AB=AC,点P平面内一点,将AP绕A顺时针旋转至AQ,使∠QAP=∠BAC,连接BQ、CP,⑴若点P在△ABC内部,求证BQ=CP;⑵若点P在△ABC外部,以上结论还成立吗?4、如图,点G是正方形ABCD对角线CA的延长线上任意一点,以线段AG为边作一个正方形AEFG,线段EB和GD相交于点H.若AB=√2,AG=1,则EB=________________.5、已知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AEFG有一个公共点,点G、E分别在线段AD、AB上,若将正方形AEFG 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连接DG,在旋转的过程中,你能否找到一条线段的长与线段DG的长度始终相等?并说明理由。
6、已知:如图在△ABC,△ADE中,∠BAC=∠DAE=90°,AB=AC,AD=AE,点C、D、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D,BE.以下四个结论:①BD=CE;②BD⊥CE;③∠ACE+∠BDC=45°;④BE2=2(AD2+AB2)其中结论正确的个数是_______【基础训练】1、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为直线BC上一动点(点D不与点B,点C重合).以AD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DE,连接CE.如图1,当点D在边BC上时,求证:△ABD≌△ACE;直接判断结论BC=DC+CE是否成立(不需要证明);如图2,当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时,其他条件不变,请写出BC、DC、CE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写出证明过程.2、如图,△ACB与△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ECD=90°,点D为AB边上的一点.若DE=13,BD=12,求线段AB的长.3、如图,点A、B、C在一条直线上,△ABD,△BCE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AE和CD,AE分别交CD,BD于点M,P,CD交BE于点Q,连接PQ,BM.下面结论:△ABE≌△DBC;∠DMA=60°;△BPQ为等边三角形;MB平分∠AMC.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__4、如图1,CA=CB,CD=CE,∠ACB=∠DCE=α,AD、BE相交于点M,连接CM.求证:BE=AD;用含α的式子表示∠AMB的度数;当α=90°时,取AD、BE的中点分别为点P、Q,连接CP,CQ,PQ,如图2,判断△CPQ的形状,并加以证明.【巩固提升】1、已知△ABC和△B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BED=90°,AB=2BD,连接CE.(1)如图1,若点D在AB边上,点F是CE的中点,连接BF.当AC=4时,求BF的长;(2)如图2,将图1中的△BDE绕点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使点D在△ABC的内部,连接AD,取AD 的中点M,连接EM并延长至点N,使MN=EM,连接CN.求证:CN⊥CE.2、如图,△ABC中AB=AC=5,tan∠ACB=,点D为边BC上的一动点(不与点B、C重合),将线段AD绕点A顺时针旋转得AE,使∠DAE=∠BAC,DE与AB交于点F,连接BE.(1)求BC的长;(2)求证∠ABE=∠ABC;(3)当FB=FE时,求CD的长.3、如图1,在△ABC中,∠ACB=90°,AC=BC,D为AB上一点,连接CD,将CD绕点C顺时针旋转90°至CE,连接AE.(1)求证:△BCD≌△ACE;(2)如图2,连接ED,若CD=2,AE=1,求AB的长;(3)如图3,若点F为AD的中点,分别连接EB和CF,求证:CF⊥EB.4、如图,△ABC和△EDC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为它们的公共直角顶点,连接AD、BE,点F为线段AD的中点,连接CF.(1)如图1,当D点在BC上时,试判断线段BE、CF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如图2,把△DEC绕C点顺时针旋转一个锐角,其他条件不变时,请探究BE、CF的关系并直接写出结论.5、如图1,在△ABC中,AB=AC,∠BAC=90°,D、E分别是AB、AC边的中点.将△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a角(0°<a<180°),得到△AB′C′(如图2),连接DB',EC'.(1)探究DB'与EC'的数量关系,并结合图2给予证明;(2)填空:①当旋转角α的度数为时,则DB'∥AE;②在旋转过程中,当点B',D,E在一条直线上,且AD=时,此时EC′的长为.6、如图,∠AOB=120°,OC平分∠AOB,∠MCN=60°,CM与射线OA相交于M点,CN与直线BO相交于N点.把∠MCN绕着点C旋转.(1)如图1,当点N在射线OB上时,求证:OC=OM+ON;(2)如图2,当点N在射线OB的反向延长线上时,OC与OM,ON之间的数量关系是(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
全等三角形之手拉手模型

全等三角形之手拉手模型5一、知识点睛 1、全等型手拉手模型两等边三角形或等腰直角三角形或两正方形共端点(两个相同图形,有公共顶点且它两邻边相等),图示如下2、全等型手拉手模型的常见结论结论1:△ABC ≌△AB 'C ' BC=B 'C '(左手拉左手等于右手拉右手) 结论2:AO 平分∠BOC' 二、典型例题1.(1)熟悉模型:如图(1),已知△ABC 与△ADE 都是等腰三角形,AB =AC ,AD =AE ,且∠BAC =∠DAE ,求证:BD =CE ;(2)运用模型:如图(2),P 为等边△ABC 内一点,且P A :PB :PC =3:4:5,求∠APB 的度数.A D BCE(1)BP (2)(3)深化模型:如图(3),在四边形ABCD 中,AD =4,CD =3,∠ABC =∠ACB =∠ADC =45°,求BD 的长.2. 已知在△ABC 中,AB =AC ,D 是BC 上一点,连接AD ,在直线AD 的右侧作等腰△ADE , AD=AE.(1) 如图1,∠BAC =∠DAE =90°,连接CE ,求证:BD=CE 。
(2) 如图2,∠BAC =∠DAE =120°,AB =AC=2,取AC 边的中点F ,连接EF . 当D 点从B 点运动到C 点过程中,求线段EF 长度的最小值,并直接写出它的最大值。
(3) 如图3,四边形ABCD 中,∠BAD =∠BC D =90°,AB=AD ,DC=1,连接AC ,已知2230+=AC ,求AB 的长。
(3)图2FACDE图1图3ABCD3.如图,在△ABC中,∠BAC=90°,点D、E分别在AB、AC上,且AD=AE.连接BE、CD,点M是BE的中点,连接AM.(1)观察猜想:如图①,若AB=AC,线段AM与CD的数量关系是,位置关系是.(2)类比探究:在(1)的条件下,将△ADE绕点A逆时针旋转α(0°<α<360°)至图②的位置,试判断线段AM和CD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给出证明;4.(1)发现:如图1,点A为线段BC外一动点,且BC=a,AB=b.填空:当点A位于_______________时,线段AC的长取得最大值,且最大值为_________ (用含a,b的式子表示)(2)应用:点A为线段BC外一动点,且BC=3,AB=1,如图2所示,分别以AB,AC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BD和等边三角形ACE,连接CD,BE.①请找出图中与BE相等的线段,并说明理由;②写出线段BE长的最大值.(3)拓展: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0),点B的坐标为(5,0)点P为线段AB外一动点,且P A=2,PM=PB,∠BPM=90°,请写出线段AM长的最大值及此时点P的坐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专题手拉手模型讲义(无答案)

全等三角形专题------手拉手模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学习目标:1、认识并学会识别手拉手模型2、掌握手拉手模型的证明3、学会运用手拉手模型解题手拉手:Ⅰ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Ⅱ顶点相同手拉手模型:1、识别: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顶点相同常见图形【例1】如图在直线ABC的同一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连结AE与CD,∆与BCE证明以下常用结论:1、DBC∆ABE∆≅2、DCAE=3、AE与DC之间的夹角为︒60(底边夹角等于顶角)4、DFB∆AGB∆≅5、CFB≅∆EGB∆6、连接GF,则B GF∆为等边三角形7、BH平分AHC∠8、ACGF//9、AH=DH+BH,CH=EH+BH(截长补短法)【变式精练1】如图两个等边三角形ABD∆,连结AE与CD,∆与BCE证明(1)DBC∆ABE∆≅(2)DCAE=60(3)AE与DC之间的夹角为︒(4)AE与DC的交点设为H,BH平分AHC∠【变式精练2】如图两个等边三角形ABD∆,连结AE与CD,∆与BCE证明(1)DBC∆≅ABE∆(2)DCAE=(3)AE与DC之间的夹角为︒60(4)AE与DC的交点设为H,BH平分AHC∠【例2】如图,两个正方形ABCD与DEFG,连结CEAG,,二者相交于点H 问:(1)CDE∆是否成立?≅ADG∆(2)AG是否与CE相等?(3)AG与CE之间的夹角为多少度?(4)HD是否平分AHE∠?【例3】如图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DC 与EDG ,连结CE AG ,,二者相交于点H 问:(1)CDE ADG ∆≅∆是否成立?(2)AG 是否与CE 相等?(3)AG 与CE 之间的夹角为多少度?(4)HD 是否平分AHE ∠?【例4】两个等腰三角形ABD ∆与BCE ∆,其中BD AB =,,EB CB =α=∠=∠CBE ABD ,连结AE 与CD ,问:(1)DBC ABE ∆≅∆是否成立?(2)AE 是否与CD 相等?(3)AE 与CD 之间的夹角为多少度?(4)HB 是否平分AHC ∠?综合练习1、如图,C 为线段AE 上一动点(不与点A 、E 重合),在AE 同侧分别作正∆ABC 和正∆CDE ,AD 与BE 交于点O ,AD 与BC 交于点P ,BE 与CD 交于点Q ,连结PQ ,以下五个结论: ①AD=BE ②PQ∥AE ③AP=BQ④DE=DP ⑤∠AOB=60°恒成立的结论有 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分别是线段 BE 和AD 的中点,则△CPM 是()A.钝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非等腰三角形3、如图,△DAC 和△EBC 均是等边三角形,AE、BD 分别与CD、CE 交于点 M、N,有如下结论:①△ACE≌△DCB;②CM=CN;③AC=DN.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3 个B.2 个C.1 个D.0 个4、如图,四边形ABCD、BEFG 均为正方形,连接AG、CE.(1)求证:AG=CE;(2)求证:AG⊥CE.5、、(1)问题发现如图 1,△ACB 和△DCE 均为等边三角形,点A,D,E 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E.填空:①∠AEB 的度数为___________;②线段 AD,BE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 (2)拓展探究如图 2,△ACB 和△DC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点 A,D,E 在同一直线上,CM 为△DCE 中DE 边上的高,连接 BE,请判断∠AEB 的度数及线段CM, AE,B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模型【讲义】全等“手拉手”模型(上)

全等“手拉手”模型一、模型背景全等“手拉手”模型:两个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若顶点重合,则构成全等“手拉手”模型,其中连接左、右对应的底角顶点所得线段,称为“拉手线”(如图中BE和CF)全等“手拉手”模型,主要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判断拉手线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夹角度数)二、模型内容(一)等边三角形的“手拉手”模型1. 共线型(特例)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与等边三角形ADE,其中C、A、D三点共线,连接BD、CE交于点H.问题1. 判断BD与CE的数量关系;问题2. 求∠BHC的度数(BD与CE的夹角)【证明】2. 不共线型(一般情况)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与等边三角形ADE,连接BD、CE交于点H.问题1. 判断BD与CE的数量关系;问题2. 求∠BHC的度数(BD与CE的夹角)【证明】引申:(判断以下结论哪些依然满足,哪些不满足,无需证明)(1)全等关系:△ABD≌△ACE;△ACM≌△ABN;△AEM≌△ADN(2)线段相等:BD=CE;BN=CM;EM=DN(3)角度:∠BHC=60°;∠DHE=60°;∠MHN=120°(4)角平分线:AH平分∠CHD(5)等边三角形:△AMN是等边三角形(6)平行:MN∥CD(7)截长补短线段相等:CH=BH+AH;DH=EH+AH;MH+NH=AH(8)四点共圆:A、M、H、N四点共圆;A、C、B、H四点共圆;A、D、E、H四点共圆(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手拉手”模型如图,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与等腰直角三角形ADE,连接BD、CE交于点H.问题1. 判断BD与CE的数量关系;问题2. 求∠BHC的度数(BD与CE的夹角)(三)正方形的“手拉手”模型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AEFG,连接BE、DG交于点H,连接AH.(四)等腰三角形的“手拉手”模型(类型一、二、三的一般情况)如图,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与等腰三角形ADE,AB=AC,AD=AE,∠BAC=∠DAE=α,连接BD、CE.问题1. 判断BD与CE的数量关系;问题2. 延长BD和CE相交于点H,求∠BHC的度数(BD与CE的夹角)。
手拉手模型专业知识讲座

归纳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手拉手模型----全等
我为数狂
顶角相等且顶点重 合两个等腰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探究1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已知:如图, △CAB和△CED均为等腰三角形,
猜想:
M
我为数狂
几何画板2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探究2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已知:如图, △ACB和△DCE中,
∠ACB=∠DCE= α , AC DCk ,
BC EC
连接AD、BE,交于点M, 求证: (1)△ACD∽△BCE
AD
(2)B E
手
(0°<θ<90°)时,如图2,BD=CF、
BD⊥CF成立吗? 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
请说明理由.
C
C
FE
AD
B
图1
E
M
F
D
θ
A
图2
B
我为数狂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应
2. 以当平之面处上,一请点联系O本为人直或角网顶站点删除,。分别画出两个
用
直角三角形,记作△AOB和△COD,其中
演变
演变
演变
演变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探究3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已知: 如图△CAB和△CED均为等腰三角形且顶角相等, CA=CB,CE=CD, 连接AD、BE交于点M,连接CM 求证:CM平分∠AM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拉手模型1、等边三角形条件:△OAB,△OCD均为等边三角形结论:;;导角核心:八字导角2、等腰直角三角形条件:△OAB,△OC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结论:;;导角核心:3、任意等腰三角形条件:△OAB,△OCD均为等腰三角形,且∠AOB = ∠COD结论:;;核心图形:核心条件:;;例题讲解:A类1:在直线ABC的同一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和△BCE,连接AE与CD,等边三角形要得到哪些结论要联想到什么模型证明:(1)△ABE≌△DBC;(2)AE=DC;(3)AE与DC的夹角为60°;(4)△AGB≌△DFB;(5)△EGB≌△CFB;(6)BH平分∠AHC;解题思路:1:出现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联想手拉手模型2:利用边角边证明全等;3:八字导角得角相等;2:如图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DC与EDG,连接AG,CE,二者相交于H.等腰直角三角形要得到哪些结论要联想到什么模型问(1)△ADG≌△CDE是否成立(2)AG是否与CE相等(3)AG与CE之间的夹角为多少度(4)HD是否平分∠AHE解题思路:1:出现共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联想手拉手模型2:利用边角边证明全等;3:八字导角得角相等;3:如图,分别以△ABC 的边AB、AC 同时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AB =AE ,AC =AD,等腰直角三角形要得到哪些结论要联想到什么模型∠BAE =∠CAD=90°,点G为BC中点,点F 为BE 中点,点H 为CD中点。
探索GF与多个中点,一般考虑什么GH 的位置及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题思路:1:有两个共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联想手拉手全等,连接BD,CE ,△BAD ≌△EAC 2:多个中点,联想中位线,得线段关系 B 类1:如图1,已知∠DAC=90°,△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P 为射线AD 任意一点(P 与A 不重合),连结CP ,将线段CP 绕点C 顺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CQ ,连结QB 并延长交直线AD 于点E.(1)如图1,猜想∠QEP=_______°;旋转60°,要做什么出现等边三角形,要想到哪些(2)如图2,3,若当∠DAC 是锐角或钝角时,其它条件不变,猜想∠QEP 的度数,选取一种情况加以证明;(3)如图3,若∠DAC=135°,∠ACP=15°,且AC=4,求BQ 的长.解题思路:1:旋转60°,出现等边三角形2:两个共顶点的三角形,联想手拉手全等 3:求线段长度,利用勾股定理2:在ABC ∆中,2AB BC ==,90ABC ∠=︒,BD 为斜边AC 上的中线,将ABD ∆绕点D顺时针旋转α(0180α︒<<︒)得到EFD ∆,其中点A 的对应点为点E ,点B 的对应点为点F ,等腰直角三角形绕顶点旋转,是什么模型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可以得到什么求线段长有哪些方法有特殊的钝角,需要做什么BE 与FC 相交于点H.(1)如图1,直接写出BE 与FC 的数量关系:____________;(2)如图2,M 、N 分别为EF 、BC 的中点.求证:MN =CF 22;(3)连接BF ,CE ,如图3,直接写出在此旋转过程中,线段BF 、CE 与AC 之间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1: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2:等腰直角三角形绕顶点旋转,联想手拉手模型 3:等腰直角三角形中出现中点,联想斜边中点 4:利用勾股定理得线段关系3:在Rt △ABC 中,90ACB ∠=︒,D 是AB 的中点,DE ⊥BC 于E ,连接CD .线段的关系都有哪些出现中点要想到什么(1)如图1,如果30A∠=︒,那么DE与CE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2)如图2,在(1)的条件下,P是线段CB上一点,连接DP,将线段DP绕点D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DF,连接BF,请猜想DE、BF、BP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3)如图3,如果Aα∠=(090α︒<<︒),P是射线CB上一动点(不与B、C重合),连接DP,将线段DP绕点D逆时针旋转2α,得到线段DF,连接BF,请直接写出DE、BF、BP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证明).解题思路:1: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是斜边的一半2:30°的直角三角形,得到等边三角形3:线段关系一般有和差倍,勾股定理4:等腰三角形共顶点旋转,联想手拉手模型C类线段关系,一般有哪些旋转60°,要做什么,还要联想什么直角+中点,联想什么1:已知:在△ABC中,∠BAC=60°.(1)如图1,若AB=AC,点P在△ABC内,且∠APC=150°,PA=3,PC=4,把△APC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使点C旋转到点B处,得到△ADB,连接DP①依题意补全图1;②直接写出PB的长;(2)如图2,若AB=AC,点P在△ABC外,且PA=3,PB=5,PC=4,求∠APC的度数;(3)如图3,若AB=2AC,点P在△ABC内,且PA=3,PB=5,∠APC=120°,请直接写出PC的长.图1 图2图3解题思路:1:共点的三条线段,利用旋转,构造手拉手模型,使之放在同一三角形中2:勾股定理,勾股数3:沿用前两问思路,构造手拉手相似给出共顶点的三条线段,要做什么当看到3,4,5,要来你想什么旋转60°,要做什么,还要联想什么2:在□ABCD中,E是AD上一点,AE=AB,过点E作直线EF,在EF上取一点G,使得∠EGB=∠EAB,连接AG.(1)如图1,当EF与AB相交时,若∠EAB=60°,求证:EG =AG+BG;(2)如图2,当EF与AB相交时,若∠EAB= α(0o﹤α﹤90o),请你直接写出线段EG、AG、BG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含α的式子表示);(3)如图3,当EF与CD相交时,且∠EAB=90°,请你写出线段EG、AG、BG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解题思路:1:有60°角,联想等边三角形,联想手拉手2:线段和差,联想截长补短3:等腰三角形,构造手拉手模型4:三条线段的关系:和差倍、勾股定理课堂练习A类1:如图,已知ABC∆都是等边三角形,B、C、D在一条直线上,试说明CE ∆和ADE与AC CD+相等的理由.2:如图,点C 是线段AB 上除点A 、B 外的任意一点,分别以AC 、BC 为边在线段AB 的同旁作等边△ACD 和等边△BCE ,连接AE 交DC 于M ,连接BD 交CE 于N ,连接MN .(1)求证:AE=BD ;(2)求证:MN ∥AB .3:已知:如图,△ABC 、△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AD 、BE 相交于点O ,点M 、N 分别是线段AD 、BE 的中点.(1)求证:AD=BE ;(2)求∠DOE 的度数;(3)求证:△MNC 是等边三角形.B 类1:在ABC △中,AB AC =,BAC ∠=α()060︒<α<︒,将线段B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D .(1)如图1,直接写出ABD ∠的大小(用含α的式子表示);(2)如图2,150BCE ∠=︒,60ABE ∠=︒,判断ABE △的形状并加以证明;(3)在(2)的条件下,连结DE ,若45DEC ∠=︒,求α的值2.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BA=BC,∠ABC=60°,∠ADC=30°,连接对角线BD.(1)将线段CD绕点C顺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CE,连接AE.①依题意补全图1;②试判断AE与BD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在(1)的条件下,直接写出线段DA、DB和DC之间的数量关系;(3)如图2,F是对角线BD上一点,且满足∠AFC=150°,连接FA和FC,探究线段FA、FB 和F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图1)(图2)3.如图,在△ABC中,∠ACB=90°,AC=BC=CD,∠ACD=α,将线段CD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CE,连接DE,AE,BD.(1)依题意补全图1;(2)判断AE与BD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3)若0°<α≤64°,AB=4,AE与BD相交于点G,求点G到直线AB的距离的最大值.请写出求解的思路(可以不写出计算结果.........).C类1:已知:2,4PA PB ==,以AB 为一边做正方形ABCD ,使P 、D 两点落在直线AB的两侧。
(1)如图,当45APB ∠=o 时,求AB 及PD 的长(2)当APB ∠变化, 且其它条件不变时,求PD 的最大值,及相应的APB ∠的大小方法总结:手拉手辅助线构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