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素材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举隅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举隅对联是中国灿烂文化史上的一株奇葩,有“诗中之诗”的美称。
对课又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语文教学应该好好继承这一优秀传统,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运用发挥好对联的作用。
下面结合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运用对联进行语文教学的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对联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1.利用对联介绍作家作品。
利用对联来介绍作家作品,可以跳出老的框框,换出新路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还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同时,对联还能以其精炼的文学形式,唤起学生最浓郁的美感,给学生思维以最丰富的激发。
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时,适时引用蔡元培挽鲁迅联:“著作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另一版本为:“非徒中国小说史”句,“非”为“岂”);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以此介绍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杰出贡献。
还可引用陈毅挽鲁迅联:“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容,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说明鲁迅先生一生的战斗风格和坚韧的战斗精神,使学生鲜明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的贡献。
通过介绍对联,还使学生欣赏到了对联艺术的精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2.利用对联分析人物。
学习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时,可结合文章内容、项羽的事迹拟为一联:“东城血战,犹信武功、信天意,刚愎自用,固是霸王口气;乌江拒载,尚赐宝马、赐头颅,成人之美,真显君子之风。
”此联较好地概括了悲剧人物项羽性格上的双重性。
再如,学习《淮阴侯列传》时,让学生就韩信一生的经历拟副对联,经过加工成为一联:“忍胯下奇辱,怀大志,择明主,登坛拜将,降齐灭楚,名列大汉王侯;抛蒯通上计,感君恩,尽愚忠,得意忘形,恃才傲物,命殒长乐钟室。
”通过师生努力,拟成此联,学生既熟知了课文内容,又学习了对联的拟法,可谓一举两得。
3.利用对联分析课文。
浅谈对联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对联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浅谈对联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一、引用对联导入新课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引用下面这两幅对联作为开场白,既可复习旧的知识,又可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我们知道,杜甫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
过去我们曾学过他的《石壕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
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大胆地揭示社会矛盾,深切同情人民的疾苦,写景世上疮痍民间疾苦,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推崇为诗圣。
故此,这两幅对联是吟咏诗人杜甫的。
说到对联中所言及的草堂,即为诗中之茅屋,这是安史之乱时杜甫流寓成都在郊外浣花溪畔所筑。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的茅屋是怎样为秋风所破,以及诗人面对此情有着怎样的愿望理想如此引用对联,即可达到导入新课的预期目的。
另外,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等对联,分别可导入新课《〈指南录〉后序》、《梅花岭记》、《促织》和《〈呐喊〉自序》、《祝福》。
二、借用对联讲解时代背景在《琵琶行(并序)》这一课里,借用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这幅对联,可使学生对白居易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长篇叙事诗有一个形象、鲜明的认识。
对联写的是:在一个枫叶瑟瑟的夜晚,浔阳江头,由长安贬到九江的诗人白居易,听了一位长安歌妓弹奏琵琶、诉说身世之后,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
诗人何以有此天涯沦落之恨呢?这是由于他任长安谏官时,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触怒了皇帝,被从长安贬到九江,任江州司马。
那时他心情痛苦,加之又闻琵琶声,更是伤感万分,故有此意。
三、利用对联归纳分析作品风格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幅对联写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浅谈对联在教学中的意义与应用

浅谈对联在教学中的意义与应用GL汉语言文学专业赵承云【论文摘要】: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民族民俗传统文艺样式。
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对联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植兴趣、激发情感是前提,掌握特点、把握手法是基础;体味探究、多样历练是途径;提高能力、适情应用是旨归。
对联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深受人们喜爱。
对联的构成要素离不开语文的基本内涵,即汉语的音、形、义以及文学性等等。
将对联的赏析引入语文教学,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副对联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平仄相对,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有韵致。
在古代,对联不仅是启蒙教学教程,也是成年人以文会友、科考、抒情以至斗智的重要手段。
现代语文教学中若能引入对联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字词的妙用,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特别是近几年,中招考试对对联的考察已在许多地区进行尝试,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联教学己不容忽视。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文教学不单是一门技术,而是同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近至语言、文学,远至书法、音乐、建筑艺术等,都对语文教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对联艺术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学的远亲,属于一门独立的艺术类别。
上至朝堂的君主大臣、文人雅士,下至工商农兵,不同阶层,都有它很多的爱好者、追随者。
从名胜古迹到宗庙祠堂到寻常百姓家,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有不少古代对联故事和对联作品流传下来,给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一片亮丽风景。
更有大家为之作著,如清代大学者梁章钜著《楹联丛话》,蔚为大观。
近代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作《名联谈趣》,妙趣横生.更有甚者,有人将历代相传的绝妙对联故事和对联作品编成电视连续剧《联林珍奇》并播放,雅俗共赏,家喻户晓。
近年来,对联也频频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元宵联欢晚会上。
总之,对联艺术雅俗共赏,生生不息。
正因为如此,将对联艺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不失为一种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在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应用探析

在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应用探析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奇葩,以其独特艺术魅力深受群众喜爱,对联在古代语言艺术传承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引用对联使学生掌握知识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受益匪浅。
恰当的运用对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朗读是重要方式,对联艺术充分体现了汉语韵律高低变化,轻重急缓规律,平仄相应,节奏自然读来上口,语调变化富有情感和音乐美。
利于学生掌握停顿、语速、句调等朗读技巧。
对联:文质兼美,艺术性强。
朗读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受到美的熏陶。
例:“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弓量地面,地长弓短短量长”。
字词公整贴切,妙趣无穷,一副对联就是生动的画卷绝妙的诗词,精美的散文,既开阔了学生知识面,又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语文所选文章,渗透着一些语法修辞知识,选用对联结合知识,可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具体优美。
这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都具有辅助做用。
例:“春风大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浇花,日照纱窗,莺蝶飞来,映出芙蓉玫瑰,雪落板桥,鸡犬行去,踏成竹叶梅花”。
运用易懂的对联传授修辞知识,参照性强,学习兴趣浓,效果好。
引用对联,有利于培养学生辨别汉字音义的能力。
理解字义,正确运用汉字,准确表达内涵的关键。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些汉字的音义会发生变化,这是学生难掌握的难点。
许多对联在这方面具有启示性,利于学生从中汲取营养,积累经验,提高变音识别能力。
例:“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上,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开关早,关关迟,让过客过关,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这类对联,切情切景,字的音义变化明了,特别是词性变化,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学习,学生易于掌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音字多是汉字一大特点,也是学生常常错用字词的重点,原因多是对字的音义不分。
对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对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以其形式工整、,内涵丰富而享誉中外。
我试验将它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中,效果较好。
下面谈谈我的认识和作法。
一、对联的作用。
运用对联进行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作用之一:概括内容。
学生应该熟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内容,但“斯宾若斯曲线”告诉我们,学生常常是学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到了高三基本上将高一、高二的课文内容忘了大半。
让学生自拟对联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为了写好对联,学生必须熟悉课文,深入钻研并加以概括提炼。
在教〈〈内蒙访古〉〉时,我将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拟成上联“为生存争夺大青山当苑囿作跳板”。
学生通过阅读,明确这部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阴山南麓的活沃野是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二是赵武灵王修长城以及作者特意赞扬“胡服骑射”。
上联针对第一方面,要求下联针对第二方面。
同学们以读课文,很快拟出了工整的下联————“求发展修筑赵长城著胡学骑射”。
再如本文第二部分,“在大青山下”主要写古堡与昭君墓,我给学生板书了较长的上联“青山古堡遍布峪口战争隔不断交流团结”,要求针对昭君墓拟一下联,并作了如下提示:昭君墓地处北方,且数量较多,称呼颇具诗意。
经过修改师生当堂拟出了下联————“朔漠青冢数(shuò)列内蒙和亲维系着汉匈友好”。
作用之二:勾勒形象,毕现性格,提示美丑。
课文中写人的文章往往通过典型的细节逼真地凸现人物的性格。
在讲到《守财奴》中的葛朗台“好似一头老虎扑向一个睡着了的婴儿”时学生大笑,我让学生装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话,学生七嘴八舌忍气吞声一致认为“饿虎扑婴”较形象。
在讲到诱骗继承权时,我提出能否用“杜鹃筑巢”类比,经过讲座大家同意,这样以拟出了一幅提示其贪婪的对联:“抢夺梳妆匣饿虎扑婴诱骗继承权杜鹃筑巢”。
对小说的后半部分,学生也拟出了一幅对联:“守密室听音心动见法器见钱眼开”。
作用之三、揭示主题和思想感情。
林觉民的《与妻书》不仅表达了勇赴国难的慷慨,也流露出对妻儿的留恋。
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文学艺术的结晶、是汉语特有的辉煌。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的知识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有很重要作用。
我认为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以凝炼、短小、富有哲理与个性见长;讲究合辙押韵和平仄对仗;易诵易记,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巧妙、恰当、合理地引用对联,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
对健康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加深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巧妙引用对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了有限的对联艺术熏陶,无形中会唤醒他们更强的求知欲望。
他们在生活里就会有意无意地关注找寻相关联语,并品评玩味。
这样一来,课外阅读不再是指令性的任务与苦差事了。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了一个较好的契合点“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学生还会把好的联语拿来与师生共享。
从而使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落实到了实处,真正的素质教育有了质的飞跃。
如用“真情奏表呈圣君,真挚孝心存心间”作为《陈情表》的导语。
此联两句高度概括了李密先尽孝后尽忠的思想。
可让学生找此联与作者有什么联系?当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后,再适时的点拨此联与课文内容有何联系,以此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浓厚兴趣。
学生在这种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对优秀的对联大都能过目不忘当场背诵。
这不仅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精髓,理解作家个性特点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而且还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内涵,也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受益非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论文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是相等”。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语文知识。
”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开发利用的。
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
校庆就是最丰盛的文化大餐,色、香、味俱全。
而校庆对联则是一道最具特色、最有营养的语文美食。
【关键词】语文; 对联; 教学; 运用【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52-01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认识对联,但真正了解它的却很少。
学校上百条校庆对联悬挂在教学楼前,似红瀑在秋风中飘逸,淡淡的墨香弥漫着整个校园,成了校园最美最靓的风景。
孩子们在对联前驻足、品读、流连……他们似懂非懂、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看着他们那一个个好奇的样子,那一双双探索的目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去欣赏这独特的文化风景;去品味语文的香甜。
记得王崧舟老师说过“文化的传承从某种意义讲是真正的立人,儒家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切在哪儿?在文化当中。
传承文化实在是一个语文教师非常神圣又非常艰巨的使命!”。
校庆对联既有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也有现代语文的精华,让学生品析实在是难得的好机会。
1走进对联,了解历史渊源校庆对联随处都有,我带着孩子们在校园走了一圈,站在对联前让他们说说印象。
他们说“很壮观”、“很气派”、“很喜庆”、“气势宏伟”、“气势非凡”……一个个优美的词汇从孩子们的口中飞出。
“那么你们知道什么叫对联吗?了解对联吗”学生们摇着脑袋,一副漠然的样子。
于是我提议“回家后查资料去了解对联,然后比比谁知道的多”。
交流时学生们有的说“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的文化瑰宝” ;有的说“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的说“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就过年悬挂桃符用来驱鬼压邪。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语文教学中,对联是一种常用的文学形式,其在古代和现代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仅充满了文化底蕴,而且还寓意着吉祥,喜庆,良好的滋养。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对联学习,让学生欣赏不同的对联,学习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文思,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方言感。
例如,可以让学生把“启明星照大江流”这两句对联改写成现代语言,看看学生们可以有多么恰当的表达,也可以让学生把不同的对联拼凑起来,让学生根据上下句的搭配,去理解不同的文学表现。
此外,老师还可以从古文角度,使用对联来激发学生们学习古代文字的欲望,增加学生的古代文字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古文观念的关注,增进古语文的学习能力,促进文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对联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妙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方言感,更好的传承文学文化,促进语文教学优质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定州实验中学卢思彤
中华名族历史悠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古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宝贵财富,是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
对联就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是祖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
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素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它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思想性,它使用的范围广,日常生活经常涉及,春节有春联,丧事有挽联,书斋有励志联,风景胜地有名胜联,章回小说有标题联,生日吉庆有寿联,对名人评价有名人联,了解、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逐步掌握创作对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熏陶学生优秀的品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020年全国各地15套高考试卷中有7套含有撰写对联的题目,另一套出现涉及对联知识的题目。
可以说,这是2020年高考试题的亮点之一。
对联试题的出现,意味着高考在考查我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方面又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也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凝炼、短小、富有哲理与个性见长;讲究合辙押韵和平仄对仗;易诵易记。
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浩如烟海的对联中,有许多是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其中不乏优秀之作。
在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适时、恰当运用对联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欣赏能力。
对思想品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加深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下面就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一二,以求中学语文教学的新发展。
(一)恰当运用对联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优秀的对联能潜移默化地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之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能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使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积极吸收热爱之。
学习《石壕吏》这一课时,开始不介绍作家,仅对“安史之乱”的史实作必要的交代。
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板书对联:“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以引起学生的注目,形成悬念——何忧?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待欣赏完课文后,才回头评价作家。
也许不用平价,此对联已经高度的总结评价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诗人。
在“总”和“仍”字上稍加点拨,学生们豁然开朗,兴味盎然。
对“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所留下的空旷、寂寥和茫然画面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诗人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可以不失时机的板书郭沫若先生在成都浣花溪杜甫草堂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者;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学生们的灵魂经受了洗礼,情操得到了陶冶。
他们也许还不能说出许多大道理,但对作家,对《石壕吏》已经刻骨铭心了。
(二)恰当运用对联可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了有限的对联艺术熏陶,无形中会唤醒他们更强的求知欲望。
鲁迅先生回忆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说到“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所谓“对课”,就是对对子,学习对仗。
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宿鸟对鸣虫”。
讲语文课,我就用后人评价作者或作品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对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导语,让学生受到熏陶,帮助他们了解作者和作品。
如我所料,学生兴趣倍增,求知欲陡涨。
例:介绍《聊斋志异》
时,我没有按照教参的提示照本宣科,而是另辟蹊径,将郭沫若先生评价《聊斋志异》的一幅对联先作介绍: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此联虽仅有十六字,但对蒲松龄的创作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而充分的评价。
上联从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评价,指出“高人一等”,下联则从主题思想上着手,讽刺揭露统治阶级的贪婪,真是“入骨三分”。
此处“入骨三分”化用了成语“入木三分”,相比之下,“入骨”比“入木”讽刺更深刻。
再如要了解鲁迅其人及其代表作《呐喊》、《彷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我选用了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一幅悼念鲁迅先生的对联: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板书此联于黑板,进而围绕此联,提出质疑。
陨星何意?呐喊、彷徨指什么?等等。
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评析,让学生了解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民族英雄。
《呐喊》、《彷徨》是他的两本小说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卓越开端。
以此导入新课,别具一格,既使学生了解了作者及文章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景仰之情。
这样有意识有目的的把文学作品与对联联系起来,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
(三)恰当运用对联可帮助同学了解古迹名胜,感悟先哲情怀
我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遍布各地。
这些古迹在很多古诗文里曾提到过,虽没有身临其境的条件,但在讲古诗文时,我感情充沛,精神焕发,并以此感染学生,“带领”他们跨越时空,追溯历史上下五千年,神游祖国河山千万里。
学生心驰神往,情动而意随。
一节课,有如作了一次免费旅行。
如讲《出师表》一文,自然要论及诸葛亮为报先帝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
为此,我“带领”学生来到古隆中,品读杜甫题书的对联: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再到河南南阳武侯祠,欣赏清代顾嘉蘅的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两联一比较,诸葛亮勤勤恳恳之态如现,耿耿忠心,忠肝义胆,跃然纸上。
身居一室之内,心游大江南北。
这样通过对古迹名胜,人文景观,名人事迹的介绍,像导游一样讲解,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使教学内容有了立体感,使他们从把握文章内容进入到自然审美形式,再由语言形式进入到内容美,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教育他们追求美好健康的人格。
(四)恰当的运用对联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
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恰当的不失时机的运用对联,会产生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
能产生以少胜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对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更好地领会作品精髓起到积极的诱导效果。
现在的中学生,虽然也学习历史,但他们大多对以往历史知之甚少,对以往的生活、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事迹更是难以理解。
如果教师只是凭自己掌握的历史材料泛泛而谈,学生是
难于接受的。
而有些对联却对过去的生活、历史上的名人做出了精确的概括,且形式短小,合辙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实践证明,恰当的将对联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提高对作品艺术特点的概括能力。
在这里,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是,用对联介绍评价作家,必须甄别选择,切忌以偏概全,牵强附会。
这就需要教师平时细心谨慎选择,引用时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影响课文教学时间,更切忌兴之所到地旁征博引。
对联,它只是一味药引子,用得恰当,画龙点睛;滥用,有卖弄、矫情之嫌,适得其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评价作家与分析作品的联语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难以分割的;并且撰联者的主观意愿,撰联时的心绪以及朝代等诸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到联语所评价人物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所以教学中,这些因素必须考虑,并非所有评价人物的联语都能运用,必须深思慎取,恰当运用,当用才用。
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联语中未涉及课文内容的人、事、物一般不作深究,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育教学进程与质量;对一般性的史实材料只作必要的交代,让学生通过对联艺术更好的领会作品内容与艺术特色,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
多年的教学实践语明,把对联艺术有选择的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有趣、实用,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大力倡导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强化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把对联艺术引进语文的课堂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教学的领域,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