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战士之名――IS重型坦克
人民解放军十大经典战役之六 太原战役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抗日1932年赴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时,改名杨靖宇。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
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
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
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
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
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1939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
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夜。
1940子壮烈牺牲,时年后,当残忍的鬼子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战役指导方针。
计划第一步从太原东南、东北方向突破守军第一道防线,以火力控制南、北机场,切断外援;第二步夺取山头、淖马、双塔寺、卧虎山等主要外围据点;第三步以城东南和城东北为主要突击方向实施攻城。
影响太原战役的胜利,拔除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在华北的最后堡垒,标志着山西全省解放,结束了阎锡山对山西省长达40年的统治;太原的解放,标志着华北地区的彻底解放,推动了全中国解放战争的进程。
在T-10之后,苏联不超过50吨的重型坦。
1945年美苏英法柏林阅兵:苏联新坦克震惊西方

5月9日,俄罗斯在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式,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
这也是纪念击败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随着盟军的装甲车与将士们开进柏林,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欧洲战场的胜利。
为了庆祝胜利并且对纳粹德国起到震慑作用,阅兵成为盟军各国的选择。
仅在1945年,柏林就举行了多次阅兵。
1945年6月24日,苏联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胜利之后的首次胜利大阅兵,这次阅兵堪称盛况空前。
而在1945年9月7日,美、苏、英、法四国在柏林联合举行阅兵式,然而也就是这次阅兵,让盟军之间的蜜月期开始变得不是那么“甜蜜”。
进入柏林后的阅兵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西线战场后向柏林推进。
1945年2月3日,美军出动了近1000架B-17轰炸机对柏林进行了轰炸,这是美国空军历史上最大的空袭。
柏林的铁路,军工企业,元帅府,空军部、外交部、宣传部和纳粹秘密警察司令部等顿时成为一片废墟。
这次大轰炸彻底摧毁了纳粹德国顽抗的意志。
同时,东线作战的苏军也攻入德国本土。
希特勒通过司法部长奥托·格奥尔格·提拉克下令,任何未准备好战斗的人都将立刻诉诸军法处置,导致上千人被处决。
但这并不能阻止败退的局面。
1945年4月30日,苏军进攻到距德国总理府仅有两个街区之遥,希特勒与情妇爱娃·勃劳恩在地堡中一同自杀。
仅经过了几天的战斗,盟军就占领了柏林。
1945年5月2日,一名苏联士兵将红旗插在德国国会大厦上。
跟随苏军的战地记者也拍下了这张照片,成为不朽之作。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在柏林近郊的卡尔斯霍尔斯特举行。
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凯特尔等3人代表德国正式签署德军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从1945年5月9日零时开始生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战争的结束给盟军的士兵带来的是莫大的喜悦,而阅兵也成为庆祝以及表达喜悦的主要方式。
5月4日,苏军柏林卫戍区部队在勃兰登堡门和国会大厦旁举行阅兵。
陆战之王——坦克

陆战之王——坦克作者:来源:《红领巾(3-6年级)》2010年第02期坦克一种全履带装甲战车,通常装有一门火炮和多种自动武器,具有优良的越野机动性、坚固的装甲防护、强火力和强大的突击能力。
它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等。
坦克的前世中国早在夏朝就有了从狩猎用的田车演变而来的马拉战车,明朝戚继光等人发明的战车更是进一步将火器搬到了运载工具上,初步实现了防护、火力、机动三位一体,是历史上最接近“坦克”的武器,可以说是“坦克”的鼻祖。
但,坦克的诞生,则是近代战争的要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一位叫斯文顿的陆军上校提出用履带式拖拉机加装钢板以抵抗机枪的火力,这也就是最早的坦克设想,斯文顿后来被称为“坦克之父”。
可惜,斯文顿的这个提案没能通过。
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看到了这个提案的前途,下令海军成立了“陆地战舰委员会”, 亲自领导“陆地战舰”的研制工作。
为了保密,该项目的代号被称为“Tank(水柜)”,这个代号也就成了坦克的名字并沿用至今。
1915年,世界上第一辆坦克样车“小游民”在英国福斯特工厂被制造出来,它的外形的确和一个大水柜差不多,不过,“小游民”只是一种试验品,不能在战场上使用。
之后不久,英国研制出真正实用的坦克“大游民”, 正式命名为MKⅠ型坦克。
MKⅠ型坦克在著名的索姆河战役中首次亮相,给对手造成了巨大打击,取得了震撼性的效果,同时也意味着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到来。
坦克今生坦克被誉为“陆战之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坦克的性能要求越来越苛刻。
如何让坦克不被对手发现,是区别于过去坦克最大的改变。
现在的坦克增强了许多防护手段,并且细分为主动防护和被动防护。
另外,坦克的进攻武器也加强了威力,提高了精度,缩短了反应时间和实现了多样化。
除此以外,现在的坦克也提高了机动性,增加了载弹量,提高了行程。
我军苏制坦克自行火炮的装备和使用情况

原创:我军苏制坦克自行火炮的装备和使用情况大大2000注:2000年初,在写完网文《解放军装甲师编制装备探秘》之后,我一直想深入完整的写一个关于解放军装甲兵50多年发展的系列,从此多方搜集各种资料。
此文写于2005年3月,其中第七部分很多言论多摘自三老四严兄的论坛发言,在这里表示感谢。
完稿后,投给国内数家军事武器杂志,均没有回信,遂深藏之。
长期以来,对于我军曾在50-60年代主要装备的苏制坦克自行火炮,虽然不少文章有过介绍,但大都过于简单。
由于这段历史距今过于遥远,笔者用数年时间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将我军装甲兵这段重要历史挖掘整理出来,由于笔者搜集资料范围有限、写作水平不足,文章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还望广大读者指正。
一、从搜集和缴获起家的我军装甲兵装甲兵跟我军其他兵种一样,在长期的战争年代,以搜集和缴获敌人的装备为主,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现代化兵种。
1945年11月中旬,东北人民自治军在沈阳市原日军坦克装配修理厂(918工厂),搜集到2辆日制97式坦克,在撤离沈阳开往抚顺途中,被敌伪人员破坏其中的一辆,剩下的一辆转移到沈阳市东郊马家湾子,这就成为我军的第1辆坦克。
东北我军先后搜集了数百辆关东军遗弃的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车、牵引车、工程车等车辆,为我军以后的装甲兵建设打下基础。
随后的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在东北、华东、中原、华北战场,以及渡江战役中大量缴获和接收了国民党军的坦克装甲车辆。
根据1950年6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公布1946年7月到1950年5月在解放战争时期战绩总公报,共缴获国民党军坦克622辆、装甲车389辆。
这些车辆成为组建解放军装甲兵的物质基础。
到1949年10月我军已经拥有两个战车师又两个战车团,总员额12697人,坦克375辆(多是日本的97式中型坦克、美国M3轻型坦克,还有67辆美制水牛式水陆坦克),装甲车272辆(多为是轮式装甲汽车以及部分美式半履带装甲车),工程车、汽车591辆。
小度写范文劫后余生的感悟【劫后余生】模板

劫后余生的感悟【劫后余生】毫无疑问,T-34坦克是东线地面战场上当之无愧的主角。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个主角并不仅仅是对苏联红军而言,实际上在德军中被缴获的T-34坦克也是挑大梁的角色,特别是在东线初期德军面临的“T-34危机”中,这批意外获得的同型战车对德军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具有小可替代的作用。
到了1942年年初,为了弥补越来越严重的技术装备战损缺口,德国最高统帅部直接下令一线部队要尽量将俘获的坦克上缴,交由后方工厂进行统一整修。
事实上,被作战双方都认为最优秀的T-34中型坦克才是德军对苏制战利品利用的重头戏。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的坦克产量严重不足,而T-34本身就是对抗T-34的利器。
T-34/76 1940/1941年型坦克的41.5倍口径的F-3476毫米火炮征设计上可以击穿1000米之外距离上同种坦克炮塔的正面(F-34 76毫米加农炮发射3.05千克币的BR-354P次口径穿甲弹时炮口初速达950米/秒),但由于战时火炮身管质量下降,T-34/76 1943年型坦克要在1000米距离以内才能击穿同类坦克炮塔的正面,至于最初装有短身管76毫米炮的T-34/76 1940年早期型则恐怕要到极近距离才能击穿同类坦克炮塔的正面。
但没有一种T-34/76可以击穿同类坦克炮塔的首上装甲(1943年底出现的T-34/85坦克理论上可以在1000米距离外击穿同类坦克炮塔的正面,击穿同类坦克的首上装甲也必须在很近的距离上,即100~200米才有可能)。
虽然此前在西线,德军很难对付的敌坦克并不是没有遇见过,但它们不是太慢(如法国“夏尔”B1/B1 bis重型坦克或是英国“马蒂尔达”Ⅰ步兵坦克),就是装甲太薄(如“十字军战士”巡洋坦克),而且火力普遍不强,英制52倍口径2磅炮(40毫米/L52)就是这些坦克的反装甲能力上限,总之,只要战术得当,以德军现有的主力装备PzKpfw Ⅲ F/G/H(装备短身管50毫米或者37毫米火炮)和PzKpfw Ⅳ E/F(装备短身管75毫米火炮)完全能够应付。
苏联重型坦克之父科京

70年前,希特勒之所以敢偷袭苏联,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得到情报部门保证:“俄国绝不会有比我们更先进的坦克。
”然而当德军踏上苏联国土后,很快就遇到一种“街头怪兽”,这种“街头怪兽”甚至能用庞大的身躯碾压德军坦克,令德军闻风丧胆。
过了很长时间,德军情报部门才知道,这些“街头怪兽”的设计者是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的女婿科京。
元帅的乘龙快婿1908年,阿·叶尔莫拉耶夫·科京出生在莫斯科。
他从小对机械有着浓厚兴趣,从列宁格勒捷尔任斯基汽车军事技术学院毕业后,他就留在摩托化和装甲车辆局工作。
在此期间,科京大力鼓吹坦克“柴油化路线”,理由是当时苏联不能提炼高纯度汽油。
科京的论点与当时苏联“一国独立建设社会主义”思潮合拍,因此颇受赏识。
后经引荐,伏罗希洛夫元帅也对这个青年才俊大加赞赏,甚至将女儿嫁给他。
做了元帅的乘龙快婿,科京不仅升迁很快,而且还躲过了“肃反风暴”。
1937年,负责生产T-28坦克的基洛夫工厂厂长科马切夫因将发动机溢出的汽油泼到下水道里,被以“恶意浪费社会主义国家资源罪”逮捕。
随后,科京被派到基洛夫工厂主持工作。
揣摩斯大林心思20世纪30年代,苏联领导人喜欢大型工程,其中就包括多炮塔重型坦克。
由基洛夫工厂制造的T-35超级坦克出现在1937年的阅兵式上,这辆坦克有5座炮塔,看上去异常威武,斯大林连连称赞。
不过斯大林最后还说了一句:“瞧!我们的坦克多像一家…移动百货商店‟,这么多炮塔装在一辆坦克上,会不会有问题?”这番话很快传到科京的耳朵里。
1938年4月,基洛夫工厂和博洛索夫工厂被要求展开设计竞赛,开发“带5座炮塔,能在1200米外抵御76.2毫米炮弹的重型坦克”。
科京凭直觉,感到自己的SMK重型坦克方案无法满足这些条件,果断改用主副双炮塔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科京方案中的副炮塔能轻易取消。
反观博洛索夫工厂的T-100重型坦克在五炮塔方案上花费了太多时间,最后仍不得不改走双炮塔之路。
1939年10月20日,两种坦克样车接受检阅,但在测试中显得笨拙迟缓。
《抗美援朝》的观后感6篇

《抗美援朝》的观后感6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报告大全、演讲致辞、条据书信、心得体会、党团资料、读后感、作文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report encyclopedia, speeches, articles and letter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fter reading,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抗美援朝》的观后感6篇大家在写观后感的时候,可以联系我们的生活实例,通常人们欣赏完一场影片后,应该有很多感想,可以书写一篇观后感,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抗美援朝》的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最初的“斯大林” 从KV到IS重型坦克的演进(上)

最初的“斯大林” 从KV到IS重型坦克的演进(上)作者:天火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20年第11期天火斯大林重型坦克(IS)诞生于卫国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但苏联红军正是驾驶着这种坦克攻克了柏林。
战后,斯大林重型坦克的各种改进型号,在苏军装甲力量中继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其最后的后裔——T10M重型坦克仍在苏军现役装备的名单上。
不过,就是这样一种至关重要的坦克,却并非是一种全新设计,而是以KV重型坦克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演进之后的结果,这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呢?原来的观点认为,苏联军队根据其战术原则提出要求,工业部门和设计局只是照此做出精确地反映文件要求的东西,但从KV坦克到IS-85的这个演变过程或许推翻了这种说法。
事实上,如果设计局忽视了战争中的经验,而只是机械地按照军队要求去作的话,最初的KV就会是一种平庸的设计,后来令人惊异的发展潜力也就无从谈起——大概与英国同时代的“丘吉尔”或是“十字军战士”不无区别。
可以说,科京及其设计局的行为是武器设计中成功的技术创新的卓越的体现——并有一种超越现实而预见到未来威胁的能力,其KV系列坦克设计就以此为基础。
从组织上来说,科京的设计局也有能力这么做,因为他们在设计过程中被赋予了令人惊讶的自由度,那种由大清洗以及对实际坦克战特征认识不足所带来的麻木和无所作为并没有过分影响到他们。
结果,在评价未来的技术需求时,科京及其手下的工程师们反而比红军指挥员们更能有效地利用战争中的经验教训。
实际上,KV-85与IS-85的炮塔是通用的,不同之处在于底盘:KV-85采用了改进后的KV-1S底盘;IS-85则采用了改进后的KV-13底盘。
不过尽管比KV-85有所进步,但IS-85坦克仍是一种过渡型的坦克,虽说设计的初衷是用来对付德军重型坦克,但是进入服役后却发现其与苏联当时的需要仍然有一定差距。
但不管怎么说,IS-85重型坦克是以KV-13的样车为基础研制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战士之名――IS重型坦克
虽然IS-1可以有效击毁虎式和豹式坦克,但是85毫米炮的火力还是有所不足,因此IS-1坦克的战损比例很高,为了击毁对手英勇的苏联坦克兵必须在500-600米的距离内开火。
好在苏高统帅部有先见之明,1943年中就已经开始制定车里雅宾斯克坦克城的工厂设计处研制一种火力强、装甲防护好的重型坦克。
1943年12月,设计组将122毫米D-25火炮安装在IS-1坦克上,并命名为IS-2重型坦克。
关于这门神气的火炮还是来自于1931年的老式野战炮。
当时编号叫做A-19。
在著名的库尔斯克坦克会战中,德军的虎式坦克包围了苏军的火炮阵地,无奈之下苏军士兵们只好用阵地上A-19加农榴弹炮对德军坦克进行平射。
结果意外发现A-19对敌方坦克有着非常好的效果,甚至发射榴弹都可以造成对方坦克内部装甲崩落而杀伤成员。
库尔斯克的成功经验鼓励着苏联人,他们决心将122毫米火炮安装上“斯大林”坦克。
为了减少后座距离和提高效率D-25火炮采用了双气室炮口制退器,采用立楔式炮闩、液压式驻退机和液气复进机。
这款43倍径的火炮方向射界为360度,高低射界为-3度――+20度。
可发射25千克重量的穿甲弹或者24.7千克的高爆榴弹。
远远大于类似重量的豹式坦克的4.7千克的弹重。
《
只是弹药的成本太贵,而且装填的速度只有每分钟5发左右。
在著名的奥格莱德村的坦克战中,就在奥斯金中尉的T-34-85击毁3辆虎王的之后的2个小时,伍德洛夫中尉的IS-2再次在原地设伏,亲自连续用钨芯穿甲弹在730米内干掉了3辆虎王。
随后又带领战友们击毁了4辆4号战车。
而对手著名的国防军第501营的虎王则是第一次参战。
在总体的战绩上IS-2并不算是出彩,原因有很多比如战争后期德国坦克数量的大幅下降和游戏与现实中性能卓越的T34-85在前期的战斗中已经消灭了大量的德军坦克,但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IS-2坦克与德军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单打独斗不同。
IS2更注重与整体战略上协同,在远距离利用强大的火炮驱赶对方的坦克和消灭步兵后,撕扯开对方的口子利用T34-85等坦克进行高速突破,这才是决定战局的关键。
从肥沃的乌克兰到亦敌亦友的罗马尼亚,再到残垣断瓦的柏林城下IS-2坦克和T-34几乎就代表了的红色帝国的钢铁战士。
而在朝鲜战争中这位老兵继续着自己的传奇,对抗美帝国主义的战车,1952年10月1日IS-2坦克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主席的检阅,成为中国建国初期坦克部队的主力装备。
而如今这些功臣们静静的躺在博物馆中,将岁月熔铸在粗犷的钢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