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亨舍尔虎系列重型坦克的架空

合集下载

希特勒靠它陆地横行无阻,它就是美国打败仗的理由

希特勒靠它陆地横行无阻,它就是美国打败仗的理由

希特勒靠它陆地横行无阻,它就是美国打败仗的理由本文导读:俄罗斯电影《白色虎式》里面的一辆虎式坦克可以干掉多辆苏军t34,虎式坦克击中的T34基本上就直接报废了,真实的历史当中真的是这种情况吗?今天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二战德国的虎式坦克的辉煌!虎式的诞生——亨舍尔与保时捷之争希特勒于1935年3月废除《凡尔赛条约》后,德国军方胃口大增,对尚在定型中的III号和IV号坦克不再满足了。

因为它们的装甲防护相对国外坦克不占优势,其平均装甲厚度为30毫米,而英、法坦克的平均装甲厚度为40~60毫米,开发新式重型坦克的工作势在必行。

虎式的原型车有两种,分别是亨舍尔公司和保时捷公司制造的。

就类似现在美军的JSF有X-32和X-35两种原型机一样,经过测试择优选取。

而当年的结果是,保时捷公司的产品落选了。

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虎式是指亨舍尔公司的产品。

不过保时捷公司由于在预生产了一批虎式保时捷型的车身没法处理,又由于保时捷本人和希特勒私交不错,所以将之改造为自行反坦克炮——也就是费迪南式投入了战场。

另,虎王也和虎式一样由亨舍尔公司和保时捷公司竞争,但是也一样是亨舍尔的设计被选上,保时捷一样信心满满的先期生产了50个虎王炮塔。

所以,为了避免浪费,最先一批的虎王是采用了保时捷公司的炮塔。

1942年3月德军装甲部队开始装备少量极初期型虎式。

那时虎式坦克被介绍为世界上最强有力的坦克,它的88mm 炮是非常强大的,它可怕的装甲厚度可以使它几乎不受进攻的影响及时抵达预定目标,最后它渐渐变的几乎象神话一般的可怕。

初期糟糕,后期成为了陆地霸者1942年8月,虎式坦克首次在列宁格勒附近参战,表现糟糕,其中一半因为机械故障退出战斗,还有几辆陷进沼泽地里,甚至还被苏军缴获了一辆。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虎式坦克开始发威,为德军夺回东线战场坦克装备的优势地位。

1943年2月,曼施坦因指挥了哈尔科夫反击战,装备一营虎式坦克的党卫军第二装甲军担当主力,这个营的三个坦克连分别配属给希特勒卫队师、帝国师、和骷髅师。

图纸上的虎啸:那些没有投产的虎式和虎王

图纸上的虎啸:那些没有投产的虎式和虎王

图纸上的虎啸:那些没有投产的虎式和虎王虎式起源德国入侵苏联后,面对苏联更加强大的坦克和反坦克火力,深感其反坦克火力和装甲防护能力的不足。

而希特勒本人对重型坦克也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狂热,在着手对当前的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进行升级的同时,德国在1941年5月26日召开会议,要求研制一种新重型坦克,这种坦克的重量在36吨左右,而率先完成样车的是亨舍尔公司,这就是虎式坦克的前身VK3601样车。

没安装炮塔的VK3601样车然而,随着战场上装甲兵的反应,对坦克防护能力和火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时三号坦克装备的50mm反坦克炮和四号坦克装备的75mm短管火炮已经显得很落后了。

在北非战场上,面对装甲厚重的英军坦克,德国人不得已利用88mm防空炮平射,作为反坦克武器使用,却意外的有效,所以新型坦克搭载的主炮也是88mm口径,而且直接从88mm防空炮修改而来。

虎式H2型事实上,除了搭载88mm炮的虎式坦克计划之外,虎式还有一项搭载75mm主炮的计划方案,1941年的7月17日,德国兵器局找到莱茵金属公司,要求他们设计一种60倍径75mm坦克炮,而且其穿甲能力要与克虏伯公司的88mm炮相当。

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后来又将这一要求更改成设计一种70倍径75mm坦克炮,不仅如此,莱茵金属公司还设计了新型炮塔,并制作了一个木质模型。

莱茵金属公司制作的虎式H2型木质模型,可见其炮塔与后来的豹十分相似1942年2月,德国陆军兵器局正式下令,未来的虎式坦克搭载新型炮塔,当前已经在生产线上或没来得及生产的前100辆虎式坦克仍然保持原样,从101号车开始搭载新型主炮和炮塔,搭载旧式炮塔和88mm坦克炮的被称为虎式H1型,而搭载新型炮塔和75mm、坦克炮的被称为虎式H2型。

这个炮塔最后被豹式坦克继承了然而,在此期间,德军在战场上遇到了强大的T-34坦克,T-34坦克的火炮威力和防护能力都极大的震撼了德军。

对此德国专门研制出了VK3002,也就是后来的豹式坦克。

虎1坦克的资料

虎1坦克的资料

初期型从1942年11月起到1943年7月间生产。

最显著的特征是车尾安装老2个大型空气滤清器(Feifel),四根导气管放置在动力舱甲板上。

其它特征包括:车尾左右采用新式挡泥板;炮塔右后方的射击孔被取消(左后方保留),换为补充炮弹或乘员逃生用的舱门;车体前方增设了一把大铁锨;一部分车辆的车体两侧增设6具后步兵用的“S雷”榴弹发身器(类似一次性小迫击炮)。

1943年1月起,驾驶员前方的两个小了望孔被废止;车尾的两个排气口的外罩增大;火炮防盾上的炮瞄仪观测孔部们增加了一块横置的钢块,以加强防护。

3月起,为防止车长被炮栓后坐撞伤,增加了一块保护铜板;炮塔顶部增加了1具供装填手使用的潜望镜。

5月起换装梅巴赫HL230 P45发动机,功率提高到700马力。

6月起,炮塔上的烟幕弹发射装置被取消。

武装党卫军第一装甲师第一装甲团第13连,初期型,1943年1月,乌克兰哈尔科夫501重坦克营,1942年1月非洲突尼斯第502重型坦克大队,初期型1943年1月502重坦克营,1943年8月502重坦克营,1943年9月第504重型坦克大队,初期型,1943年3月,北非突尼斯前线武装党卫军第一装甲师第一装甲团第13连,初期型,1943年4月,乌克兰哈尔科夫第505重型坦克大队,初期型,1943年6月大德意志师装甲团,1943年7月苏联前线武装党卫军第一装甲师第一装甲团第13连,初期型,1943年7月,“堡垒行动”第502重型坦克大队,1943年9月,苏联前线虎I初期型线图集:早期型虎式坦克的最终生产型。

坦克炮塔上有一个填装手使用的潜望镜,两侧有备用履带支架(左边5个,右边3个,因为右侧的逃生舱门还要占据一部分面积)。

右边有3个,左边2个S雷发射器,左边中间位置为FuG5天线所占据。

所有边裙的角度都是一样的。

502重坦克营早期型虎式坦克,俄国,1943年夏。

这辆坦克在炮塔两侧多带了2个备用履带。

早期型虎式坦克的最终生产型。

虎王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陆战之王

虎王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陆战之王

虎王坦克————第二次世界大第二次世界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战陆战之王虎王坦克是德国二战期间最令人恐惧的一种重型坦克。

它的称呼为:虎II”/“虎王”,德军编号有:Sd.Kfz.182、Panzerkampfwagen VI Kö;nigstiger、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PzKpfw VI“虎王/虎II”重型坦克是二战中威力最大的坦克。

到二战结束时德国人共生产出489辆虎王坦克,盟军始终找不到有效对付它的办法。

“虎王”重型坦克将威力强大的火炮和盟军坦克、反坦克炮几乎无法射穿的装甲结合在一起,结果就是产生了这么一个战场上的可怕怪物。

德国重型坦克发展计划最早开始于1937年,由德国的武器军备发展局提出,并将新型重型坦克的具体性能要求下发给德国的四家公司,他们是:戴姆勒.奔驰公司、亨舍尔公司、MAN 公司、波尔舍(保时捷)公司。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新式重型坦克发展计划正式起步。

在此次会议上,希特勒提出新式重型坦克的设计要求:具有强大的击穿敌人坦克的火力,敌人坦克无法击穿的厚实的防护装甲,最大速度不低于40公里/小时。

这次会议的决定发展了德国二战期间两种重型坦克,它们分别是虎1和虎2(虎王)。

由于虎1在战场上的成功,导致了虎王的发展进度放慢,直到1943年1月,一种新的替代虎1的新式重型坦克的设计才真正开始。

尽管人们认为虎王是虎1的继承和替代,但是实际上虎王和虎1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重型坦克。

虎王的设计初衷是考虑装上大威力、可靠性高的坦克炮,在虎1的88毫米L56倍口径坦克炮的基础上德国人发展出了更大威力的88毫米L71倍口径的坦克炮。

虎王坦克的设计最终由德国的两家公司:位于德国卡塞尔(德国东部城市)的亨舍尔公司和位于德国斯图加特(德国西南部城市,巴登-符腾堡州首府)的波尔舍(保时捷)公司来竞争。

2家公司都各自拿出了两种设计方案。

波尔舍和亨舍尔公司被责成着手研制新的重型坦克。

探秘二战虎式重型坦克

探秘二战虎式重型坦克

• 虎式重型坦克的研制工作早在1937年就已经开始,但是当时因为 没有该方面需要而没有制定具体的生产计划。真正刺激虎式出现 的是德国在西欧和北非的战争,88mm炮在反坦克运用中显示了 巨大的威力,于是德国人便试图为其配置一个战车载体。尽管大 体上的设计和外型类似Ⅳ号坦克,但虎I坦克的重量足足是Ⅳ号坦 克的两倍多,重量的增加来自于更厚的装甲,大口径火炮,以及 必然产生的庞大燃料和弹药储存空间、较大的引擎、更坚固的传 动及悬挂系统。
虎式的操控系统是双斜齿轮类型
• 虎式安装了两种履带, 520毫米窄履带(行军时 用)和720毫米宽履带 (战斗时用)。为了铁路 运输,每根轮轴上外负重 轮都被拿下来,并且安装 运输履带。这样虎式坦克 就可以装上轨道车并且能 够卸下来。这项工作主要 是在能通铁路的区域进行, 但不常在野外运输的过程 中进行。而且德国人制造 了铁路平板车,以使运输 和卸载虎式更加快捷。一 个经验丰富的坦克乘员能 够在半个小时内更换履带。 余下的时间要完成取下并 装上外板轮和侧挡泥板, 折叠并展开外板部件和后 挡泥板等工作。
1943年5月 更换引擎为700马力 迈巴赫 HL230 P45
1943年6月取消了部分烟雾发射器。 1943年7月 修改了炮塔上的出入仓门。 开始使用Zimmerit防磁涂层。 1943年8月 唯一的一个前车灯被替代成了双重灯(左右各一个)。 1943年9月 顶部和后方增加了更多的支架。 1943年10月 彻底取消烟雾发射器。取消了履带装载箱。取消了空气滤清器系 统。 1943年11月 增加了外部的支架。 1944年1月 增加了20吨起重器。取消了铁锹。 1944年2月 原本是橡胶边的辅助轮被钢材所代替。移动了外部工具的位置。 1944年3月 炮塔塔顶增加到40mm厚度。 1944年4月 燃料箱材料开始使用木制板。 1944年6月 增加了一个逃生舱盖。

虎王

虎王

虎王“虎王”重型坦克虎王重型坦克在1943年1月的时候,德国就计划制造一种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

德国陆军兵器局责成波尔舍,亨舍尔和MAN公司着手研制。

随后这3家公司提出了4种方案,并制成了样车,分别是波尔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尔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进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后德国陆军兵器局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VK4503(H)方案,于1943年12月开始批量生产,定名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虎王”坦克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产了489辆。

“虎王”重型坦克采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

同时,它也体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特征,首先是它采用了两种新型炮塔,一种是亨舍尔公司(克虏伯公司制造)的炮塔,一种是波尔舍公司(韦格曼公司制造)的。

“虎王“坦克装备一门KwK 43/L71型88mm 加农炮,身管长6.3m,71倍倍径。

KwK43 L71使用APCBC弹Pzgr.39/43时能在2000m的距离上击穿132mm的2200k硬度的垂直装甲板,在1000米能击穿2200k的装甲板厚度为148mm;当使用Pzgr.40/43(APCR)时能在1000m击穿193mm,在2000m能击穿153mm 厚装甲(以上靶板为默认的2200k硬度装甲)。

所用的弹种包括APCBC(Pzgr.39)、APCR (Pzgr.40)和HEAT(Gr.39/3 L)。

1944年晚期,克虏伯公司曾打算让所有的“虎王”坦克换装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径火炮,不过最终没有实现。

“虎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焊接结构,防弹外形较好。

正面装甲厚度比“虎”1式坦克有较大提高,但因为装甲质量问题,防御力并未有较大的提升。

“虎王”坦克同其他德国重型坦克一样,弱点在于它的机动性能。

由于它的全重很重,单位功率较低,且行动装置也经常出问题,所以这成为“虎王”坦克的致命薄弱环节。

令人畏惧的虎德国虎式坦克

令人畏惧的虎德国虎式坦克

令人畏惧的虎德国虎式坦克MichaelWittman和其坦克全体人员站在他们的虎式坦克前虎式坦克的变化过程1942年8月增加了伪装挂钩\烟雾弹发射架\工具箱。

1942年9月增加了缆绳1942年10月增加了后方天线。

增加了铁锹。

1942年11月安装了空气滤清器。

加强了防护装甲。

增加了防护裙(履带防护板)。

1942年12月增加了紧急逃生舱盖。

增加了更多的防护裙(履带防护板)。

1943年1月增加了发射架。

增加了行李容器。

1943年2月引擎之间增加了透气层。

履带外围改变使用18个螺栓。

1943年变更使用的过滤器。

后方舱板使用了三角盖。

增加了指挥官用的潜望镜增加。

1943年4月增加了三个备用履带。

履带外围改变使用12个螺栓。

增加了2个备用履带支架。

1943年5月更换引擎为MaybachHL230.1943年6月取消了部分烟雾发射器。

1943年7月修改了炮塔上的出入仓门。

开始使用Zimmerit防磁涂层。

1943年8月唯一的一个前车灯被替代成了双重灯(左右各一个)。

1943年9月顶部和后方增加了更多的支架。

1943年10月彻底取消烟雾发射器。

取消了履带装载箱。

取消了空气滤清器系统。

1943年11月增加了外部的支架。

1944年1月增加了20吨起重器。

取消了铁锹。

1944年2月原本是橡胶边的辅助轮被钢材所代替。

移动了外部工具的位置。

1944年3月炮塔塔顶增加到40mm厚度。

1944年4月燃料箱材料开始使用木制板。

1944年6月增加了一个逃命仓盖。

虎式坦克主要性能重:56吨(早期)57吨(后期)乘员:5人发动机:MaybachHL210P45-12600hp(早期)MaybachHL230P45-12700hp(后期)速度:38公里(公路)全长:8.45m高:2.93m宽:3.4-3.7m武器:88mmKwK36L/562X7.92MG34(早)3X7.92MG34(后)6XNbK3990mm烟幕弹发射器(早)弹药:88mm--92发7.92mm--4500-5700发装甲:25--100mm主炮的穿透力(呈30度角射中)弹药100m500m1000m1500m2000mPzgr39穿甲弹120mm110mm100mm91mm84mmPzgr40穿甲弹171mm156mm138mm123mm110mm从来没有如此少量的兵器,带来如此惊人的震撼!它是能够给处于劣势的德军士兵以继续战斗的勇气和信心,其巨大的威力和战场上奔突攻击的死亡阴影至今还是许多二战幸存盟国官兵永远的梦魇--虎式坦克。

“虎”1重型坦克

“虎”1重型坦克

“虎”1重型坦克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纳粹德国,世人流传自许许多多的“传奇”。

但是大家知道的也许和事买真相相反,或者是,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件事,但是其真买细节,却又无法正确道出。

在希特勒及真党羽所建立的第三帝国内,正好有许多这种“传奇”发生,而广为流传于世。

在这众多的“传奇”之中,当属二次大战中期登场的德国陆军重型坦克——“虎”式坦克为最了。

二次大战前期德国坦克设计概念二次大战初期德国陆军装甲车辆的设计理念,乃是注重一般陆军传统的“作战性”运动为重点。

所谓的“作战”,也就是介于战略和战术之间的一个层级,其意义为“野战大兵团,为求得最有利的态势和敌人野战军主力进行决定性会成,而于战区之辽阔空间中所实行的行军运动”,此乃德国陆军军事思想的独创。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最初设计的德国坦克必须具备有远距离、独立作战的全方位性能,而在机动力、火力以及防护力上求得一个平衡的发展。

在这种性能要求下,德国坦克特别适合执行远距离大战区的机动攻势。

这一章原则乃是由古德里安(Helnz Guderian)率领下的“机械动力兵科总监部”人员共同创建出采的特殊理念。

不过在古德里安于“机动兵总监部”中获得真正的实权,引导德国装甲兵日后发展方向之前,德国坦克的开发其实是早已在进行了。

虽说一次大战结束后的凡尔赛和约严禁德国制造坦克、飞机、重炮以及潜艇等攻击性器,但是德国人仍想尽办法突破障碍,将这些生产研发重武器的技术和经验延续下去。

德国人在一次世界大战使用坦克的经验贫乏,又受到国际的联合约锁,故德国只好和当时同在欧洲舞台尚处于孤立地位的苏联进行秘的军事台作。

因此,德国在俄境卡马河(Kama)畔的喀山(Kasan)建立了坦克试验场。

将德国境内制造的试验克秘密运往喀山,进行技术性甚至战术上的试验。

在这个时期中,由千只能参考盟军在大战中的实战经验,以及战后西方列强的坦克发展状况,而古德里安等装甲兵尚未达到能够发挥作用的地位,德国坦克的发展方向乃是以当代的主流军事思想为依据,也就是将坦克当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步兵支援武器,这个时期的德国坦克,仍和一次大战时期的运用方式一样,主要是伴随步兵突破敌人坚强的战壕工事系统作为其主要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亨舍尔虎系列重型坦克的架空
结合德国的实际,重新设计虎系列重型坦克有保守和激进2条路线。

而笔者的重新设计虎系列重型坦克的保守路线比激进路线的改变要小得多,以下阐述的是保守路线的设计思想。

以下是以保守路线重新设计虎系列重型坦克的基本构思,这个路线中虎1和虎王与历史上的设计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基本保留了原有的重量和结构,唯一的较大变化是增加了采用虎1底盘,各部位装甲厚度不变但采用倾斜装甲设计,采用了装备了88mmL71火炮的保时捷型炮塔的新虎2重型坦克作为过渡,另一个较小的变化是虎王火炮的选择,在新虎2已经采用了88mmL71火炮的前提下,虎王将采用新的105或128mm的火炮。

第一阶段,虎1服役于1942年7月,车体为历史上的车体,炮塔为历史上的炮塔。

战斗全重为55-57吨,采用88mmL56火炮,车体前装甲100mm,炮塔前装甲为100mm,炮塔防盾为110mm,发动机为超频的HL210,功率为650PS,最大时速为38km/h。

第二阶段,新虎2服役于1943年7月,车体为装甲倾斜化设计后的虎1车体,炮塔为历史上虎王初期型的保时捷型的炮塔设计。

战斗全重为60-62吨,采用88mmL71或者105mmL52火炮,车体前装甲100mm50度倾,炮塔前装甲为100mm弧形,防盾为110mm 猪头型,发动机为超频的HL230,功率700PS,最大时速为40km/h。

第三阶段,虎王(新虎3)服役于1944年7月,车体为历史上的车体,炮塔为历史上的虎王后期型的亨舍尔型炮塔。

战斗全重为68-70吨,采用105mmL68或者128mmL55,车体前装甲150mm50度倾斜,炮塔前装甲为180mm,炮塔防盾为185mm猪头型。

发动机为超频的HL230,功率700PS,最大时速为35km/h。

这个保守路线的核心思想是,在保留虎1坦克和虎王坦克的大多数原设计和数据参数前提下,在虎1和虎王之间设计一款过渡型坦克(姑且命名为新虎2,原虎王改为新虎3),采用了虎王坦克的88mmL71长身管火炮和倾斜装甲设计,但是留用原先相对可靠的虎1底盘。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提高虎系列重型坦克的火力和防护性能,又提高底盘的继承性和通用性,减少机械故障和新底盘可能出现的其它性能缺陷。

同时还可以提前服役一款新型重型坦克,新虎2由于采用了原先虎1的底盘,其服役时间至少能够较虎王提前半年,从1944年1月提前到1943年7月。

而虎王(新虎3)也不必像历史上那样仓促服役,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解决新底盘的机械问题,推迟到1944年7月服役。

这种思想实际就是那个在虎王设计阶段被淘汰了的VK4502H的设计方案,虽然看上去最保守,但是这是最切合二战实际的一种设计。

因为一种坦克,底盘的设计通常是最复杂的,成熟通常也是最晚的,与设计一种全新底盘相比,改变车体的装甲外形设计,采用新的火炮或者新的炮塔难度要更低,T34/76--T34/85、KV1--KV85、JS1—JS2、JS2—JS2M、M4/75—M4/76、M26—超级潘兴的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为了采用88mmL71长身管火炮和倾斜装甲设计,重新设计一种新的坦克底盘在大战进行中是一种鲁莽之举,或许就是这个原因1944年已经过时的虎1坦克才继续生产,在虎王坦克服役后的8个月才停产。

以下是这种新虎2坦克的具体设计方案。

新虎2的设计时间为1942年7月-1943年7月,参考的是历史上的虎王坦克的设计时间(1943年1月—1944年1月)。

新虎2基本采用虎1底盘,设计难度要小于虎王,因此这个设计时间和服役时间的保障是不成问题的。

第一、车长、车宽、车高以及战斗全重。

由于采用了基本采用了虎1的底盘,因此新虎2的车长、车宽、基本不变,继续维持在6.28米、3.7米、只是由于采用了新的炮塔,车高略微增高,从2.9-3米增加为3-3.1米。

战斗全重也由于采用了新的火炮和炮塔,略微增加,从55-57吨增加为60-62吨。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新虎2的装甲厚度没有变化,只是改变了倾角,又基本采用了虎1的底盘,因此笔者相信即使是控制坦克重量出奇的差的德国设计师也还是可以把新虎2的增重控制在5吨之内的。

第二、火力方面,新虎2的火力可以选取88mmL71和105mmL52。

相比较而言,笔者倾向于105mm火炮,因为身管倍径较短,生产加工难度低,同时大口径火炮较适合对付倾斜装甲。

但是考虑到德国的实际,新虎2还是更适合采用长身管88mm火炮,而且这种火炮在1943年时已经在犀牛和象式坦克歼击车上服役,因此能够与新虎2的出现时间相匹配。

炮塔采用虎王初期型的保时捷型炮塔足以,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该炮塔可以搭载88mmL71火炮,二是由于VK4502P的经验表明,这种炮塔可以在虎1原先的车体上使用,三是由于这种炮塔的装甲外形较好,用较薄的装甲厚度实现较好的防护性能。

四是由于该炮塔出现时间较早,不会影响新虎2的服役时间。

第三、防护性能,新虎2基本可以采用虎1坦克的装甲厚度,但是采用倾斜设计。

留存下来的VK4502H的设计方案有2两种装甲设计,第一种为类似于突击虎的分段式倾斜装甲设计,第二种为类似于虎王的整块式倾斜装甲设计,笔者倾向于采用后者的设计。

新虎2的车体前装甲的厚度为首上100mm50度倾斜,首下为100mm50度倾斜,侧上装甲为80mm25度倾斜,侧下装甲为60mm0度倾斜,后上装甲80mm30度倾斜,后下装甲为60mm50度倾斜,顶装甲和底装甲分别为25-40mm。

对应的虎王的保时捷型炮塔的装甲厚度为前装甲100mm弧形,侧装甲80mm30度倾斜,后装甲80mm,顶装甲40mm,防盾为110mm猪头型。

第四、底盘,行驶系统和悬挂系统设计。

由于采用了虎1的底盘,因此新虎2的行驶系统和悬挂系统基本同虎1相同,同样采用2种履带,520mm的运输履带和725mm的战斗履带。

同样采用虎1的扭杆悬挂系统,只不过把虎1的三重交错重叠负重轮改为后期型虎1的双重交错重叠负重轮,负重轮也也有挂胶负重轮改为后期型虎1的全钢负重轮。

第五、发动机,传动系统和机动性能,新虎2发动机采用HL230型,功率为700PS,变速箱仍采用虎1的迈巴赫600,由于增重5吨,吨马力大约为11.5-12PS/吨,最大时速估计达不到虎1后期型的45千米,但是从虎1初期型的38千米的最大时速增加为40千米还是可以达到的。

以下是新虎2同虎1和虎王的比较,
新虎2与虎1相比,火力方面远超,装甲防护远超,机动性能略强,战场通行能力略弱,
机械性能和可靠性相当。

新虎2与虎王的性能对比,火力方面基本持平,防护能力方面车体前上装甲只有虎王的2/3的性能,炮塔前方的防护能力也明显弱于虎王,但其它方位的防护能力与虎王基本相当。

机动性能和战场道路通行能力明显强于虎王,机械性能和可靠性能明显强于虎王。

从这种新虎2同虎1和虎王二者的性能比较来看,它的定位基本介于虎1和虎王之间,非常类似于苏联JS2坦克的定位,实力基本相当,对比JS2的初期型,性能全面领先,对比JS2后期型,在火力方面略强,防护能力略弱,机动能力相当,新虎2的最大时速占优,JS2的战场通行能力占优。

因此可以看出,在1944年-1945年,新虎2的性能仍然不落后,即使是在1944年7月虎王服役后,新虎2可以继续生产,通过简化生产工艺(如将保时捷型炮塔由锻制改为铸造)的形式增加产量,与虎王坦克形成高低档搭配,以弥补虎王坦克产量的不足。

而且新虎2的底盘继承于虎1,与虎1 基本相同,在战场后勤保障方面非常有利。

同时在生产方面基本不需要开设新的生产线,在虎1坦克生产线上稍作改进即可,虎1坦克也可以在1943年8月停产,而非到1944年8月停产。

如果采用笔者的设计,虎1不会维持那么长的生产时间,可以提前1年停产,德国可以生产更多的新虎2坦克。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不但可以在1943年确立对苏联坦克的进一步优势,在1944年面对JS系列重型坦克时也不会出现虎1坦克的窘境,仍然可以维持对苏联坦克的性能优势。

虎王初期型的保时捷型炮塔在1943年10月已经制成,而且能够安装在保时捷VK4502P 底盘上面,该底盘与VK4501P基本相同,因此安装在于虎1底盘基本相同的新虎2上面应当不存在问题。

新虎2的设计时间为1942年7月-1943年7月,参考的是历史上的虎王坦克的设计时间(1943年1月—1944年1月)。

新虎2基本采用虎1底盘,设计难度要小于虎王,因此这个设计时间和服役时间的保障是不成问题的。

所以以德国的技术能力和已有的各类现成的坦克设备在1942-1943年组合出一款类似于笔者设想的采用虎1底盘,采用倾斜装甲设计,采用了装备了88mmL71火炮的保时捷型炮塔的新虎2坦克并且在1943年7月服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