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的尝试:苏联260工程IS-7重型坦克

合集下载

苏联279工程坦克方案

苏联279工程坦克方案

苏联279工程坦克方案苏联279工程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研发的一款超重型坦克。

该坦克的设计概念是在遭遇德国超重型坦克“鼠式”时,苏联军方意识到自己没有类似的超重型坦克可以与之抗衡。

因此,苏联军方决定研发一款能够在战场上扮演关键角色的超重型坦克。

在经过多方面调研和讨论之后,苏联军方最终确定了279工程坦克的方案。

设计理念在设计279工程坦克的时候,苏联军方着重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机动性、防护力和火力。

这三个因素都是决定坦克在战场上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并发挥出最大作用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设计279工程坦克的时候,苏联军方追求的是机动性好,防护力强,火力猛的综合实用坦克。

机动性在机动性方面,苏联279工程坦克采用了全新设计的悬挂系统,以增加对地面的接触面积,提高通过不同地形的能力。

此外,该坦克还采用了全新设计的履带系统,将传统的金属履带换成了橡胶履带,从而减少了对地面的磨损,延长了履带的使用寿命。

坦克的动力系统采用了一台强大的柴油发动机,能够为坦克提供足够的动力。

此外,为了提高坦克的机动性,还配备了新型的转向系统,使得279工程坦克在狭小地形中也能够快速转向,适应不同的战场环境。

防护力在防护力方面,苏联279工程坦克采用了全新的装甲设计。

坦克的装甲由多层钢板组成,能够有效抵御敌方炮弹和火箭弹的袭击。

除此之外,坦克的装甲表面采用了特殊的凹凸设计,能够减少敌方炮弹的威力。

另外,在坦克的外部还安装了防护绳网,用来减少对坦克的直接打击,增加了坦克的生存能力。

此外,苏联279工程坦克还配备了先进的火控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摧毁敌方目标,保护自己免受敌方炮火的袭击。

火力在火力方面,苏联279工程坦克配备了一门口径更大的主炮,能够发射强力炮弹。

此外,坦克还配备了多管火箭发射器,能够迅速发射多枚火箭弹,有效摧毁敌方目标。

此外,坦克还装备了先进的导弹发射系统,能够发射制导导弹,对敌方目标进行远程打击。

在火控系统方面,坦克配备了先进的光电火控系统,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精确瞄准敌方目标,提高了射击精度和命中率。

AV7坦克

AV7坦克

AV7坦克德国坦克发展可能要追溯回到1911 年, 当时的奥地利人 Gunther Burstyn 提出了一种带炮塔的"自行炮"。

" ("Motorgeschutz") 和塔楼相结合的新战争武器的概念。

1912 年德国给予了他专利的设计权但它最后还是只停留在了图纸上。

1916 年, 德国装甲车的研究又有了大发展孕育出了Marienwagen I 和II (亦称Bremer-Wagen), 1917 年随后了而来被称为Duer-Wagen 和,Treffas-Wagen 。

A7V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辆装甲车A7V的全名是Allegmeine-Kriegs-Department 7,意思是“第七统战部交通分部”1917 年1月由工程师约瑟夫·沃尔默1月1917 设计设计完成。

1916 年英国军队动用了Ⅰ型坦克,对德国军方的震动相当大。

在1916 年11月13 日, 德国军队被决定根据约瑟夫・Vollmer 的方向建立坦克的整体项目。

由于战争的需要,加上采用现成的“霍尔特”拖拉机的底盘,因而设计工作进展相当快,在1917 年4月第一个原型车由Daimler Daimler-Benz 测试完成。

1917 年5月完成了最终版本的模型设计。

1917 年9月第一辆A7V生产下线,1917 年10月大规模生产随即开始。

所有坦克都有自己的绰号(即Mephisto、Wotan, Isolde 等。

) 并且被编组。

A7V反击英国的坦克的首演是在1918 年在3月21 日圣康坦战斗和4月21 日在Villers-Bretonneux/Cachy 。

原计划制造100辆最终只完成20辆归结于钢铁的短缺和帝国整体工业的优先级考虑。

A7V 是不稳定的和有非常粗劣的,A7V坦克高大笨重,机动性差,过堑壕的能力不足,容易托底,是它的突出缺点。

另外它的装甲质量差能难保护18人(在某些情况下22 个人) 乘员组。

全球主战坦克大盘点——2015年的《世界坦克地图》

全球主战坦克大盘点——2015年的《世界坦克地图》

全球主战坦克大盘点——2015年的《世界坦克地图》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9期季伏枥【编者按】本文编译自日刊《PANZER》杂志2015年第1期,其内容和数据不代表本杂志社的观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参考。

由于世界上装备坦克的国家和地区有100多个,原文的“地图”过于复杂,故原图上标注的仅装备几十辆或一二百辆坦克的“坦克小国”不再译出,其地理位置不难辨析,敬请谅解。

还要说明的是,原文各图中所列数据有的有微小差异,本刊不再做考证,谨此说明。

30年间世界主战坦克装备数量的变迁日刊《PANZER》(坦克或战车)杂志社,有关注世界各国坦克装备数量的传统,几十年来先后4次专文加以报道。

第一次是1980年第1期,第2次是1988年第1期,第3次是2006年第5期,这一次是2015年第1期。

所不同的是,前三次统计中,除了主战坦克之外,还包括轻型坦克和水陆坦克等,而这一次的统计数据中仅包括主战坦克。

毫无疑问,主战坦克是为大规模战争准备的重型陆战兵器。

随着冷战结束,国际局势相对缓和,各国军队装备的主战坦克的数量也在相应地减少。

截止到2013年底,世界上115个国家和地区装备了65 248辆主战坦克。

尽管这一数字精确到个位数,但是,这一数字实际上是动态的,有的国家还在生产主战坦克,更多的是许多国家军队装备的主战坦克因故障报废或性能落后而主动退役,总体数量在减少,大体有65 000辆。

2006年的统计数字是,各国装备主战坦克(含轻型坦克等)为108 600辆,大约10年间主战坦克的数量减少了40%,每年约淘汰4 000辆主战坦克。

再往上说,1986年时,各国装备的主战坦克数量高达157 400辆,为现装备的主战坦克数量的2.5倍!依车型现役主战坦克的装备数量依车型来划分,现役主战坦克中,装备数量最多的是T-72主战坦克,总数达10 016辆,是当今世界上装备数量超过10 000辆的唯一一种主战坦克,装备国家的数量达35个。

重达15吨巨炮,苏联炮兵部队服役的2S7式自行火炮,威力惊人

重达15吨巨炮,苏联炮兵部队服役的2S7式自行火炮,威力惊人

重达15吨巨炮,苏联炮兵部队服役的2S7式自行火炮,威力惊人苏联红军向来推崇大炮兵主义,其著名的大纵深作战理论也是将炮兵部队的使用放在重要位置,二战中,苏联炮兵不仅在火炮数量和威力上始终超过德军,并且具有非常成熟的炮兵作战理论,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俄罗斯都不曾改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在冷战白热化时期苏联炮兵部队装备的一款重型火炮,它就是至今依然在俄罗斯陆军中服役的2S7式自行榴弹炮,观看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一波,谢谢您的支持,二战时期,在残酷的苏德战场上,苏德两国前后投入数百万军队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厮杀,德军在绝大多数武器领域都对苏联红军保持着技术优势,但是有一个兵种却是例外,那就是苏联炮兵部队在对纳粹德国的大反攻中,B-4型203毫米重型榴弹炮和喀秋莎火箭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B-4榴弹炮更是被德军士兵称之为斯大林之锤。

这种重达15吨巨炮能塞下一个足球203毫米的口径,本来是安装在巡洋舰上,在攻打柏林的战役中几乎将这座城市夷为平地,直到战后,苏联依然在生产这种毁伤能力巨大的火炮,但是进入新时代后,苏军全面的机械化建设使得B-4型203毫米牵引榴弹炮很难跟上快速推进的新要求。

1967年,苏联陆军要求研制一种封闭式炮塔的大口径自行火炮,同时期,中东战争中,以色列装备美国制造的203毫米M10自行火炮在战场中表现非常出色,特别是展现出相对灵活的机动性。

为应对新的战场威胁,苏联军方重新调整了新型自行火炮的技战术指标。

1970年7月,苏联部长会议批准了新型自行火炮的开发计划,并将新型自行火炮命名为2S7型自行火炮,要求必须能够发射低当量战术核炮弹,随后,该泡在B-4型203毫米重型榴弹炮的基础上开展研制工作,于1975年开始交附苏军方面军重炮部队,北约代号M杠1975自行火炮,绰号芍药。

2S7式自行榴弹炮由苏联圣彼得堡的基洛夫工厂制造,采用T64重型坦克底盘为基础,战车全重43.6吨,全长10.5米,车宽3.38米,高三米,前段为密闭式驾驶舱,车长、驾驶员和两名套班组员乘坐于此,车长和驾驶员并列,其前方设有可下拉防护钢板的风挡板,两人各装有一具配备潜望镜的圆形舱盖。

世界坦克大全

世界坦克大全

世界坦克大全系列通用常用名军队装备型号科研生产代号/曾用名招标项目名出口型准确意译/音译/原文全长车体长本页为履带式坦克,包括变型车,改型车也列本表履带式车辆只要驱动轮、诱导轮着地,该轮就被计算入炮塔前装甲厚度包含防盾中国最早的坦克是1922年奉系张作霖从法国购入雷诺FT-171950年11月,中国从苏联首批购进10个坦克团的装备,主要中国坦克研究所:201所;总装厂:包头617厂、哈尔滨671958年,哈工院装甲兵工程系建所。

1959年,迁往北京房山坦克总装厂为包头617厂,始建于1954年,是苏联援华156个坦克炮厂为包头447厂,始建于1954年,是苏联援华156个工坦克发动机厂为大同616厂,原拟建于包头,苏联专家认为北京618厂始建于1946年,原为民国时期北平长辛店铁路南哈尔滨674厂始建于1950年,原是东北兵工局674厂,1951年重庆256厂始建于1941年,前身为豫丰纺织机械厂,1953年吉林636厂成立于1948年,原为东北机械管理局19厂,1951宝鸡虢镇615厂1941年始建于上海,1950年西迁宝鸡称总后中型坦克T-34T-34重型坦克IS-2IS-21950/5559式WZ120仿制T-54A3659-1式WZ120A 198436.39.23959-2式WZ120B198436.29.23559-2A式19883759-3式B59G BW120K BK1940美洲虎外贸42ZTZ 59D1WZ120C 1995ZTZ 59D WZ120C 199559P 外贸3759-120A 59-120A 36.559-120B 59-120B36.5ZTQ62式WZ13119.868.07WZ131-1未定型19.86WZ131-1A未定型62式改型WZ131改型197921.562式改进型WZ131改进型未定型WZ132是“二四会战”的5种车型之一轻型坦克WZ132WZ132未定型22.258.528 6.05WZ141拟装备空降兵,改革开放初期因国民经济计划调整而超轻型坦克WZ141WZ141未定型ZTS63式WZ21118.48.4357.15WZ211-163海改63式战斗全重t水陆坦克中国中型坦克59式轻型坦克62式尺研制国类型名称型号绰号定型/装备时间ZTS63A式2010ZTS63A-1式03式ZTS03P式229.2水陆坦克WZ212WZ2121963年,装甲兵在WZ111坦克技术任务书中,要求其性能要重型坦克WZ111WZ111未定型4610.63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缴获一辆T-62,在研的69式及时吸1973年,巴基斯坦赠送我国一辆缴获印度军队的T-55,海运69式的识别特征为:主炮管上有激光测距机:抽气装置后移69式WZ121197436.59.12569-Ⅱ69-ⅡMP外贸1969年珍宝岛冲突后,为落实“要准备打仗”的指示,12月“二四会战”研制的3种坦克为122(“三液”坦克)、13“二四会战”前后,中国坦克年产量:68年2珍宝岛冲突后,为对抗T-64,上马122坦克项目,是“二四1970年10月4日,6种“二四会战”样车在装甲兵北京南口试中型坦克122122“风暴”是122坦克重新启动研制的项目,识别特征为:121223122445.39.947122645.81226F279式的识别特征为:105mm主炮管上有热护套中型坦克79式79式79-Ⅲ式1985.737.59.2280式的识别特征为:6对轮;主炮管上激光测距机又加上了ZTZ80WZ1221988.2389.32880-Ⅱ式的识别特征为:主炮管上激光测距机去除:炮塔上80-Ⅱ外贸,未出口焊接炮塔型88式的识别特征为:主炮管上激光测距机去除。

轮式坦克的先驱:半人马座

轮式坦克的先驱:半人马座

轮式坦克的先驱:半人马“半人马座”的诞生开创了一个全新概念——轮式坦克。

除了防护,它的火力和机动性均与坦克相媲美,也为许多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上世纪80年代初,意大利陆军提出了“半人马座”轮式装甲车的计划,用以取代已经老化的美制M47坦克。

计划要求车辆必须具有出色的行驶稳定性、高的承载能力、卓越的战术及战略机动能力,在保证机动性能的同时还要求车体能够抵御小口径步兵武器的攻击,另外车辆结构须适于车族化发展,并且所有车型应具有相同的机动性、后勤支持性以及防护性能,必须采用当时成熟的技术。

针对军方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依维柯菲亚特公司和奥托梅莱拉公司首先联合开发出“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之后又演变出一系列的变型车,实现了车族化的目标。

整个车族的底盘均由依维柯公司负责,武器系统则由奥托梅莱拉公司来负责。

1984年初,意大利陆军提出对“半人马座”的具体要求,装备一门北约标准的105毫米线膛炮,火炮配用计算机化火控系统,具有较高的公路速度、较远的行程和优良的越野机动性能,能够执行火力侦察、反侦查、反坦克等多项作战任务,同时还要能用C-130型运输机空运,进行快速反应部署。

“半人马座”的研制代号为B1,意为“装甲车”1号。

1987年1月,首辆“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样车制成,第二辆样车于1987年年中制成,同年12月,共有4辆样车制成,并且参加了实验。

1988年,完成了第5辆到第9辆样车的制造,其中第7辆样车的车体比其他几辆车体略窄,以便于C-130的运载,而且还采用了V型底甲板,提高了对地雷的防护能力。

1989年4月,首批10辆预生产型车出厂,1990年底开始批量生产。

首辆正式生产型车于1991年完工,与样车不同的是,生产型对一些重要部位进行了改进,比如改进了存储空间和炮塔后部以及武器系统,车体尾部的跳板式门换成了向右开启的单扇门,并且改善了乘员乘坐的舒适性等。

在科索沃维和的半人马座1992年底,8辆车刚服役不久、装有105毫米炮的“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被部署在索马里,一试其锋芒,结果表现优异,军方十分满意,在最初的4个月里,8辆“半人马座”平均行使8400公里,没有出现任何重大问题。

最初的“斯大林” 从KV到IS重型坦克的演进(上)

最初的“斯大林” 从KV到IS重型坦克的演进(上)

最初的“斯大林” 从KV到IS重型坦克的演进(上)作者:天火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20年第11期天火斯大林重型坦克(IS)诞生于卫国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但苏联红军正是驾驶着这种坦克攻克了柏林。

战后,斯大林重型坦克的各种改进型号,在苏军装甲力量中继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其最后的后裔——T10M重型坦克仍在苏军现役装备的名单上。

不过,就是这样一种至关重要的坦克,却并非是一种全新设计,而是以KV重型坦克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演进之后的结果,这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呢?原来的观点认为,苏联军队根据其战术原则提出要求,工业部门和设计局只是照此做出精确地反映文件要求的东西,但从KV坦克到IS-85的这个演变过程或许推翻了这种说法。

事实上,如果设计局忽视了战争中的经验,而只是机械地按照军队要求去作的话,最初的KV就会是一种平庸的设计,后来令人惊异的发展潜力也就无从谈起——大概与英国同时代的“丘吉尔”或是“十字军战士”不无区别。

可以说,科京及其设计局的行为是武器设计中成功的技术创新的卓越的体现——并有一种超越现实而预见到未来威胁的能力,其KV系列坦克设计就以此为基础。

从组织上来说,科京的设计局也有能力这么做,因为他们在设计过程中被赋予了令人惊讶的自由度,那种由大清洗以及对实际坦克战特征认识不足所带来的麻木和无所作为并没有过分影响到他们。

结果,在评价未来的技术需求时,科京及其手下的工程师们反而比红军指挥员们更能有效地利用战争中的经验教训。

实际上,KV-85与IS-85的炮塔是通用的,不同之处在于底盘:KV-85采用了改进后的KV-1S底盘;IS-85则采用了改进后的KV-13底盘。

不过尽管比KV-85有所进步,但IS-85坦克仍是一种过渡型的坦克,虽说设计的初衷是用来对付德军重型坦克,但是进入服役后却发现其与苏联当时的需要仍然有一定差距。

但不管怎么说,IS-85重型坦克是以KV-13的样车为基础研制出来的。

与命运抗争-50年代的苏联重型坦克

与命运抗争-50年代的苏联重型坦克

与命运抗争-50年代的苏联重型坦克当IS-8(后改名T-10)重型坦克投入量产之后,苏联的重型坦克设计师们都没有意识到它将为斯大林坦克伟大传说站下最后一班岗。

根据以往的惯例,他们在IS-8投产之后立即着手开发后继车型。

1955年,世界上最古怪、也可能是最具创新意识的坦克计划产生了。

首先是由著名的科京博士领导开发的“277工程”,于1957年试制完成。

“277工程”吸取了IS-7的失败教训,使用130毫米M65型火炮并配备先进的光学设备以供瞄准,但携弹量仅26枚;为了减轻装填手的负担而在炮塔内部加装了装填辅助设施,并试验性地安装了红外线夜视仪。

它的车体是由IS-7和IS-8的原设计混合而成的全铸造结构,但是由于加长而增加一组负重轮(达到8个)炮塔则和IS-7非常相似。

“277工程”拥有防核辐射装置和涉水设备,柴油引擎达到1090hp。

这辆4人操作的坦克非常灵活,但是仅仅在1958年制成了2辆样车就停止了进一步开发。

现在有1辆样车在库宾卡博物馆展出。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在地球上出现的怪物,但它确实存在。

“279工程”的创意来自50年代初人类对核战争这一新型厮杀方式的探索。

1953年苏军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同时在爆心放置了很多经过改装的坦克。

1954年9月在多茨科耶地区进行了一次有步兵参加的特种核试验,军方发现靠近核爆中心的坦克全部被冲击波掀翻,这显然不合当时苏联领导人大打核战争的想法。

于是由天才科学家L·S·托洛亚诺夫领导的小组开始研制“战术核爆区用试验性车辆结构279工程”,它也被当作和“277工程”竞争下一代重型坦克的样品。

托洛亚诺夫面临着对抗核子风暴的难题,他在设计图上尽量加大履带接地面并考虑了一种完全不合规范的可以防止暴风侵害乘员的车体形状。

于是“279工程”装备了4条履带,这本不是什么新鲜事-英国早在1916年就研制过4条履带的“飞象”超重型坦克。

但是“279工程”采用了当时很难想象的油压悬挂,使得在核爆来临时整车可以象螃蟹一样趴在地上以使自己不至于倾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1945年末,苏联科京设计局就开始着手制定一项代号为“260工程”的重型坦克研制计划。

总设计师虽然仍由科京担任,但实际的项目设计IS师则由IS-2主任设计师,在苏联有着“天才坦克设计师”之美誉的尼古拉·沙什穆林担任。

在研制-7的过程中,他一直将KV系列的失败作为反面教材,旨在生产一种集重装甲、重火力、高机动等特点于一身的新式重型坦克,以超越以往的重型坦克。

据现有的资料显示,他在IS-7开发期间,在莫斯科红军装甲兵军事学院进行了装甲钢板和装甲防御相关的研究,并提交了以此为题的博士论文。

在论文中,他对以往单纯的“厚装甲=装甲防御力“的传统设计构想进行了尝试性的挑战。

他认为,通过增加坦克装甲板硬度导致坦克重量大增,从而大大降低了机动能力的情况是可以避免的。

1946年,沙什穆林回到列宁格勒。

凭借着超人的大脑和该市海军研究所的各项资源,他开发出全新的“260工程”。

同年9月8日进行了成功的样车测试,12月25日,第2号样车顺利通过45公里行驶测试,它拥有倾斜外形的车体和由怪异曲面组成的炮塔,另在炮塔上带有小型机枪塔。

1947年,他对整体外形又进行了重新设计:大而扁平的新式炮塔和具有斜面的车体大大改善了它的避弹性能。

样车最终于1948年初完成,不久,苏军将其正式命名为IS-7。

性能数据技术数据战斗全重68吨乘员5人前苏联的IS-7坦克全长(炮向前)10000毫米车体长7380毫米宽3400毫米高2480毫米车底距地高450毫米主武器1门С-70 53.7倍径130毫米加农炮,130毫米穿甲弹丸重30.7千克,初速1000米/秒,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280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板弹药基数第一次设计26发最终30发辅助武器2挺14.5毫米КПВТ机枪备弹1000发6挺7.62毫米СГМТ机枪备弹6000发装甲防护车首前上装甲192毫米倾角60度车体侧面182毫米倾角45度炮塔正面305毫米倾角30度发动机M - 50T 12缸V型水冷4冲程柴油机功率1050马力(772千瓦)最大公路时速59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300千米过垂直墙高1.5米最大爬坡度30度单位压力0.9千克力/平方厘米电台10-РК-26基本构造IS-7的基本构造与苏联传统重型坦克的相差甚远,沙什穆林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就能设计完成这种近70吨重,集“高机动,重火力和重装甲”于一体的重型坦克,其高昂的斗志和充沛的精力令人感到惊讶。

在IS-7的研制过程中,科京设计局也得到了当地海军研究所的大力帮助,其中IS-7由海军1050马力船舶柴油引擎提供强大动力,而由海军130毫米驱逐舰主炮改制的大口径坦克炮的威力在苏军坦克炮中无人可比,因此IS-7的研制成功,与列宁格勒州、市党委之间的友好关系密不可分。

IS-7的成品现存只有库宾卡坦克博物馆里唯一的一辆,苏联当年究竟生产了多少辆IS-7,如今依然是未解之谜,但根据一些资料,仅最初的1946年设计样车就有3辆。

从研制工作一开始,沙什穆林便将坦克的车框和炮塔等外装甲部分,列为增强坦克装甲防御力的研究重点。

研制过程中,由于战争结束后研发时间颇为充裕,样车的外装甲部分曾被反复多次制作修改,设计人员颇为奢侈的制作了数个车体及炮塔用于击穿实验来检验其防护效果并选择适当的加工工艺,实验中苏军使用了自己和缴获的德军各型反坦克炮,一辆样车在完成测试任务之后也被用于击穿测试。

最终选择了箭簇车首,车体侧装甲采用船型构造,侧下主装甲向下倾斜,外部用薄钢板焊接构成三角形横截面的储物结构来放置随车工具等杂物,而真正的车体侧面垂直面则几乎全被履带和负重轮挡住,这种车体设计在击穿实验中效果良好,由图中可见正面装甲承受了多发穿甲弹攻击而没有被击穿,但这种设计的缺点是占用车内空间较大。

发展由来发展尽管IS-3已经拥有了比较完美的坦克三项指标,只要解决了初期生产批次的质量便可以保持战后初期苏联坦克部队的技术优势。

但是苏联人依然遵循技术装备发展的原则,一边解决新车的问题,一边研制其下一代替换车辆,各个设计局又开始加班加点,为红色钢铁军团注入新的毁灭之血。

一系列的坦克或者怪兽由此诞生。

成也萧何败萧何的主炮:尼古拉·沙什穆林的团队当时研制的,就是这群怪兽中的王者。

海军的56-SM型舰炮弹丸重达25.6千克,初速800米/秒,发射被帽穿甲弹在2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203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板,除了威力惊人之外,作为舰炮特有的高精度也让设计师十分向往。

实际上这并不是这种炮唯一一次“上岸”,其更著名的后代便是大名鼎鼎的“远射能手” M46加农炮,这种冷战时期和AK步枪,T-55坦克齐名的大口径加农炮以其出色的射程和精度转战全世界,至今依然是许多国家陆军的炮兵中坚。

我国仿制型号为59式加农炮系列,至今依然是解放军的重要炮兵装备之一。

然而130mm炮弹却不是一个容易伺候的主儿,同样采用分装式弹药的IS-2按照射击条例操作只有2~3发左右的射速,虽然根据一些战场纪录片,有时IS-2两次炮击间隔只有十几秒,但这明显是车组在战斗中违反条例的应急行为,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致命事故。

因此苏联人给IS-7装备了弹夹式半自动装填机,2名装填手只要把药包和弹丸放进装弹机弹药架即可,因此IS-7的射速达到了8发每分钟。

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但受制于1945年的技术水平,IS-7的的自动装填机远比后辈T-64,T-72的全自动装填机庞大,且无法很好的整合进炮塔,为此IS-7的炮塔变得奇大无比,炮塔顶部专门开了一个大型舱盖供拆装和维护装填机使用,再加上厚重装甲所需的重量,IS-7注定会是个庞然大物。

实际上,如图所示,IS-7内部空间其实一点都不小,但庞大的130毫米炮弹和装填机占据了太多地方,最终定稿的IS7备弹量30发,而尺寸和IS7相近,主炮及炮弹规格也相近的德国猎虎式重型坦克歼击车备弹量也只有40发,这还是取消了炮塔才达到的,由此可见对于使用传统穿甲弹、被帽穿甲弹的线膛坦克炮而言,120~122毫米已经是其装车上限,弹重28千克~34千克的128~130毫米规格火炮的炮弹规格及重量都过高,对于手动装填来说困难重重,只有提弹装弹一体的全自动装弹机才能满足需要,而即使在21世纪初这也属于高精尖技术,尤其是120毫米炮整装弹装弹机在现代主战坦克上也没有被广泛接纳,美国的M1和德国的豹2主战坦克依然是手动装填,这还是重量较轻的高压滑膛炮炮弹。

因此20世纪40·50年代各国那些装备更重的长身管152~155毫米级别加农炮的装甲车辆无一例外被否决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动力:众所周知德国的虎王坦克曾饱受发动机动力不足的困扰,为了避免重蹈德国同行的覆辙,也为了更好的打动重视机动能力的苏联军方,为此必须找到一颗合适的心脏。

沙什穆林依然打起了邻居列宁格勒海军研究所的主意——最后他的决定是海军轻型舰艇使用的1050马力的柴油机虽然这种引擎技术上比较成熟可靠,但由船上车也需要面对其体积过大的问题,再加上所需的散热设备,需要的车体空间更加庞大。

不过反正炮塔已经很大了,车体大点似乎也理所应当……大型车体配上厚重的装甲,相同的情况我们在德国重型坦克上看到过,技术原理不分国界,IS-7当然不能免俗:虽然没有战前计划中KV-5那100吨体重般夸张,但也接近了虎王的体重——IS-7自重68吨。

拜1050马力(772.2KW)发动机所赐,IS-7的单位功率11.3KW/T,与以机动性著称的T-34-85中型坦克的11.5KW/T相差无几,应该说IS-7的动力是相当充沛的,达到了中型坦克的标准,但设计组给IS-7定下了令人咋舌的机动性目标:时速70KM/H!虽然稍后该指标降为比较实际的60公里/小时,这是个颇为玩味的数据,因为首先苏联军方从来没有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当然,IS-7的火力和防护指标也不是苏联军方要求的),而且对于重型坦克来说,其能伴随中型坦克部队机动已经足够,快得能甩开中型坦克在战场上除了使自己陷于被动之外毫无战术意义。

而众所周知,坦克车辆的极速并不是简单的取决于单位功率高低,更主要是取决于变速系统与悬挂系统的设定,而后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定的使用环境和需求而非机械本身。

事实上许多坦克在实验阶段都跑出过不错的极速,甚至一贯被诟病为机动能力不足的虎王也是如此,单位功率比IS-7低许多的虎1更是几乎能和T34,4号赛个车!但正式服役时无一例外,都必须对变速系统进行限制,德国人甚至给已经服役的虎1坦克补加限速器以降低车辆故障发生率。

这些都是因为战场环境和练车场完全不同,必须给动力系统留出足够的余量,使其在一个安全负荷下工作,否则必然会故障连连。

苏联坦克长期需要面对严重泥泞的恶劣路面,动力储备通常都较高,更不会在实际使用中如此透支动力系统。

动力测试的目的是验证动力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动力分配设定是否合适,在完全发挥发动机和变速系统能力的条件下跑出的极速虽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数据,但和最后进入部队的正式生产车辆却几乎毫无关系,因为最终量产车型的最大速度取决于最后变速器等设备的设定和使用手册的规定,并且各国军队出于装备寿命和经济性考虑以及场地条件限制,在实际操作中极少使用最大速度(就好比许多轿车实际上能开到170码以上的高速,但大部分汽车直到报废也很可能从来没开出过这个速度)图为1946年在测试场上的1号样车向军代表展示1946年9月8日1号原型车抵达测试场开始测试,2号和3号稍后抵达,同年12月2号原型车开始接受打击测试,虽然装甲在缴获的德军各型反坦克炮(主要是128毫米炮)和IS-7自己预定使用的130毫米炮的打击下表现出色,但整体上260工程的初期实验不是那么令人满意。

130毫米炮弹和装弹机使得内部空间太挤了,弹药摆放位置也不合理。

遥控机枪塔和同轴机枪占用了不少空间,装填非常困难。

极速测试时更发生了严重事故导致一辆原型车损失:加速到59KM/H 时负重轮胶圈不堪重负自燃导致试验终止,火灾波及了测试用其他设备并最终导致油箱起火,措不及防的实验人员没有事先安排救火车跟随,结果车组只能跳出坦克然后眼睁睁的看着样车焚毁,IS-7能否跑出设计团队最初理想中的70码时速(哪怕只是个实验数据),恐怕没人知道了。

由于IS-7并没有进入装备序列,也没有正式的使用手册,因此设计团队最后决定的实用最大速度也无从得知了。

故现存资料都选取IS-7极速测试中发生自燃时所达到的最大速度59.6KM/H 为IS7的最大速度,但需要注意这只是试验数据,并非通常T-34,黑豹等坦克资料中所采用的实用最高速度!考虑到当时苏联中型坦克的最大速度为50~55公里/小时,后来苏联研制的几款重型坦克,例如T-10M , 770工程等的最大速度也在50~55公里/小时左右,IS-7如果进入部队服役,实用最高速度应该也在这个范围之内1图为1946年方案线图我们看看苏军对初期260工程样车的评估报告:1)车内过于狭窄致使乘员不得不“前胸贴后背”地工作,严重制约坦克战力的发挥2)弹药架设计不合理,乘员在搬运炮弹时多次被砸伤3)机枪太多,机枪盒位置放置不当,战时装弹难如上青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