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一讲义:专题四 二王安石变法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二王安石变法课件人民版选修1

均税法 级,作为交纳赋税的依据
的弊病,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教材整理 2 强兵 1.将兵法 (1)内容 ①精简裁并禁军,对整编后的军队进行训练。 ②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__将__官__,分别教阅戍守当地军队。 (2)作用:改变了__更__戍__法__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了军队的 战斗力。
青苗法
每年_青__黄__不__接___时各州县两次借 钱或粮食给_农__民___,收获后偿还并
使农民免受_高__利__贷___剥削,又
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加收 20%利息
废除按_户__等___轮流充当州县官府
募役
使原来轮班充役的农民回乡务
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_出__钱__募__人___
(免役)法
农,扩大了生产
2.保甲法 (1)内容 ①农村每十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②保丁农闲时练习技艺,夜间轮流__值__班__巡__查__,维持治安。 (2)作用:使各地壮丁受到了军事训练,国家养兵费用日渐减少,政府的 _财__政__负__担___有所减轻。
3.保马法 (1)内容:废掉牧马监,推行民户__代__养__官__马__的办法,规定许多优惠政策, 使得民户踊跃养马。 (2)作用:节约了朝廷的大量开支,大大降低了马匹的死亡率。 4.军器监 (1)内容:在_开__封___城内设置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依其制作的精 粗进行赏罚。 (2)作用: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数量也大量增加。
2.显著成效 (1)政府的_财__政__收__入___增加。 (2)一定程度上抑制了_豪__强__地__主___的兼并势力。 (3)推动了_农__业__生__产___的发展,社会呈现出了繁荣景象。 (4)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_屡__战__屡__败___的被动局面。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4_2王安石变法课件人民版选修120190128341

[归纳总结] 王安石变法的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 段。 (3)改革必然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 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
(4)改革的政策措施要体现百姓利益。
(5)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注意用人。
(2)有关农业生产
①募役法减轻了对劳动力的束缚,使更多的劳动者能投入 到生产中去。 ②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则为农民的农业生产创造了种种有 利的条件。
第2课 王安石变法
预习导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内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 容,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 内容,评价其历史作 积极作用。 2.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 用。 曲折性和复杂性。
知识点一
措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施 内 容 政府协调供求关系 作 用 纳税户的负担减轻,增 加了政府_________ 财政收入
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答案 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史论归纳】 1.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结果
2.王安石变法中增加社会财富的具体举措 (1)商业方面 ①均输法的实施减少了物品流通的环节,增加了采办物品 的针对性,有效地衔接了供需环节,节省了资金,减轻了 百姓负担,政府也从中获利。 ②市易法则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平衡物价,打击不 法商贩,稳定了市场秩序。
(4)变法中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 被动局面。
2.结果:宋神宗去世后,_______上任宰相,新法相继被废除。
司马光
3.失败原因
(1)变法指导思想的偏颇和操之过急:变法偏重于开辟 财源 ,有些措施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的实行 _____ 显得过于急进。 (2)旧官僚的反对:随着变法的深入进行,诸多守旧官僚群 起反对,不断向宋神宗施加压力。 (3)最高统治者态度的摇摆不定:在旧官僚的压力下, ___ 宋 神宗 变法的决心逐渐动摇,对王安石失去信任。 _____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重点知识讲解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重点知识讲解
三、历史的经验
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而且,要注意用人。
男儿少壮不树立,
夹此穷老将安归?
材疏命贱不自揣,
欲与稷契遐相睎
---王安石
4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背景: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
中心内容不同:庆—整顿吏治
王—理财
改革程度不同:庆-局部改革
王-全面改革
5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
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不同点:
背景: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根本目的: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商:成功
王:失败。
高中历史 专题四、二王安石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第十三页,共16页。
栏 目 链 接
第十四页,共16页。
例1 王安石变法中,意图“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 于畎亩”的是(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栏
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xuésheng)对王安石变法措施的理解,从 链
“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可看出这是一项有助于保证不违农时的法令。 接
(4)募役法。hjiēu)áng bù
栏
内容:州县出钱__募__人__充__役,按户征收募役费用。
目 链
作用: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接
(5)农田水利法。
内容:规定各地___兴__修__(x__īn_g__x_iū_)。 作用:农田水利有很水大利发工展程,薄地变成良田。
第四页,共16页。
(6)方田均税法。 内容:清丈土地,划分肥瘠等级,作为____赋__税__(f_ù_s的h依uì)据。 作用:克服了官僚豪绅隐产逃税(táo shuì)负、担田税不均的弊病。 栏
专题(zhuāntí)四 王安石变法 二 王安石变法
第一页,共16页。
栏 目 链 接
第二页,共16页。
知识点一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zhǔyào)内容
1.富国之法
(1)__均__输__法__。
内容:根据各地生产和宫廷需要(xūyào)情况,就近采购。 栏
目
作用:使纳税户的不合理负担有所减轻,增加了政府收入。链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对封
建社会内部矛盾(nèi bù máo dùn)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栏
④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失败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四单元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及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
2.掌握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理解各项措施的作用。
3.分析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一、起用王安石┄┄┄┄┄┄┄┄①1.原因庆历新政(1)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王安石提出变法的主张和设想。
(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标志.2: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法。
,主持变参知政事二、变法的主要内容1.富国之法┄┄┄┄┄┄┄┄②(1)目的:改变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
积贫(2)内容①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贷款②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募役法③免役法:又称。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④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⑤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均输法: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发运使,依照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2.强兵之法(1)目的:改变积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2)内容保甲法:把农民编为①保甲,闲时练兵,战时作战。
②保马法:百姓自愿申请养马,可减免部分赋税。
“将将兵法:设③一人专管训练。
”正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④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提高武器质量。
3.取士之法┄┄┄┄┄┄┄┄③(1)目的:为推行变法,选拔和培养。
人才(2)内容①,专考律令和断案等。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整顿②: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设置武学、医学、律学,培养专门人才。
太学③惟才用人:提拔有志于改革的中下级官员。
①[点拨]王安石变法的目的:积极开源,增加政府的收入,以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和对内镇压的能力,巩固封建统治。
高中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课件:4.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背景: 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 统 治 而实行的。 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
中心内容不同:庆—整顿吏治
王—理财
改革程度不同:庆-局部改革
王-全面改革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本课的重点是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 措施及目的。难点是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及变法如何调 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对于重难点,要重点引导分析变法各项 措施的目的和作用,结合变法的内容理解各项措施对封建国家、农民、 地主各个阶层的不同影响,认识改革是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 关系的,为下一课分析改革的作用及失败原因奠定基础。
王安石一言救东坡
苏东坡(苏轼)与王安石同朝为官 ,由于政治见 解和主张不同,两人逐渐疏远,最后到王安石晚年, 他们为各自的政见闹得水火不容。王安石改革每推进 一步,苏东坡都要写诗文相讥讽,弄得王安石十分恼 怒,也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 元丰初年,那些记恨苏东坡的人抓住他写诗讥讽朝廷 的事奏了他一本。神宗看了,十分震怒,派人把苏东 坡抓来投入了大狱。苏东坡很清楚这次是凶多吉少, 难免一死。
相同点
1.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2.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 的反对 4.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5.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不同点
背景: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根本目的: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三)取士之法
目的 措施
具体内容
影响
废除明经诸科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精品教案(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精品教案(4页)第2课 《王安石变法》教案【学习目标】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差,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法】基础知识学生自学,重点知识互动解决,疑难知识引领思路。
【学法】学生自学、探究、设置情景体验【重点】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内容;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内容标准 教学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分析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的关系,以及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逐条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探究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时间难得,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从而为下一步,细致分析攻克重点打下基础。
【基础落实】【填一填】一、背景1、宋神宗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任用王安石为宰相,让他实施变法。
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二、内容及措施2、富国:王安石从 1069年开始,先后制定和推行了以下新法:均输法法、市易法、青苗法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和方天均税法。
3、强兵:为了革除军队中的弊端,使其内足以镇压农民暴动,外足以抗御强敌,便成为王安石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王安石执政以后,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军队进行了整顿: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和军器监。
4、育才:王安石在育才方面主要的措施有科举改革和改革改革学校制度。
三、成就及结局5、成效:王安石变法,使财政收入增加,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的势力,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变法中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的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6、不足:变法的思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而且新法实行显得过于急进。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件:专题四 第二课 王安石变法

的配合,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
加。所以,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称为“富国”之法。
二、怎样理解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
大商人的利益? (1)青苗法:使百姓可免受高利贷商人的盘剥。 (2)募役法: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4)方田均税法:官僚、地主要照土地实有亩数缴 纳赋税。
意
[例]
(2010· 山东高考)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
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 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 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折》
[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 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 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取士之
法。第(1名资历叙朝廷之位”等信息。第(2)问 材料中体现的教育思想“为天下国家之用”,也就是 培养实用性人才,科举考试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 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 言之有理即可)
3.积弱局面的改变 扭转了 西北 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4.变法的命运 宋神宗死后, 司马光 任宰相,新法被废止。
5.新法被废止的原因
(1)变法触动了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2)后期失去 宋神宗 的支持。 (3)新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王安石变法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失败的原因。
2.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富国措施、军事措施及变法在人才方面的管理措施。
3.分析王安石变法是为巩固封建统治做出的改革尝试,认识王安石勇于改革的精神。
一、富国1.均输法(1)内容:规定征购督运各地供应京城物资的发运使,必须要了解生产和需求情况,就近采购,以节省国家开支。
(2)作用: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市易法(1)内容:在开封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缺货时卖出。
(2)作用:限制了豪商大贾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青苗法(1)内容:每年青黄不接时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加收20%的利息。
(2)作用: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官府也收入了大量利息。
4.募役(免役)法(1)内容: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募役费用。
(2)作用:使原来轮班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扩大了生产。
5.农田水利法(1)内容: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
(2)作用:使各地的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
6.方田均税法(1)内容:清丈土地,根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作为交纳赋税的依据。
(2)作用:官僚和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税收,纳税土地增多,政府收入增加。
二、强兵1.将兵法(1)内容:①精简裁并禁军,对整编后的军队进行训练,以提高军队的素质。
②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选拔有作战经验和有才能的人担任。
(2)作用: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保甲法(1)内容:农闲时保丁按时集合,练习技艺,夜间则轮流值班巡查,维持治安。
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2)作用:国家养兵费用日渐减少,北宋王朝的财政负担有所减轻。
3.保马法(1)内容:由民户代养官马,同时规定了许多优惠的政策。
(2)作用:节约了朝廷的大量开支,降低了马匹死亡率。
4.军器监(1)内容:在开封设军器监,管理武器的制造。
(2)作用: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数量增加。
三、育才1.内容(1)科举改革: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策论取士。
(2)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诗义》《书义》《周礼义》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2.作用使王安石的革新思想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
四、短暂的变法1.根本目的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统治。
2.积贫局面的改变(1)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
(2)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
(3)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
(4)免役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扩大。
(5)农田水利法: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3.积弱局面的改变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4.变法的命运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止。
5.新法被废止的原因(1)变法触动了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2)后期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3)新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王安石与司马光在理财问题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
司马光:善理财之人,不过是会敛钱,把百姓的财富搜刮尽了。
这样的话,百姓困穷,变成盗贼,难道对国家有好处吗?王安石:这可不是善理财。
善理财的人,能不增加农民的负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
(1)王安石与司马光对理财问题的争论,其实质是什么?(2)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提示:(1)实质是要不要变法。
(2)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了农民负担。
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1)分析上图,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为何向宋神宗哭诉?(2)王安石真是“要用新法搞得天下大乱”吗?为什么?提示:(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代表他们的利益向宋神宗哭诉,意在反对王安石变法。
(2)不是。
新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一、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之法”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募役法的实施,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所以,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称为“富国”之法。
[对点练]1.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A.青苗法B.保甲法C.均输法D.市易法解析:选A结合材料中的“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以邀倍息”“贷者常苦于不得”及“破富民以惠贫民”,可知体现的是变法中限制高利贷,由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的青苗法,故A项正确。
二、王安石变法的特点1.理财措施的特点(1)实现“民(老百姓)不加赋而国用饶”,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有产者阶层,如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和大商人。
(2)取消官僚地主的部分特权。
(3)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
2.整军措施的特点(1)用类似“民兵”的管理方法,整顿社会秩序,重在防范农民起义。
(2)改革军事而不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
(3)对更戍法进行适当调整。
3.取士之法的特点:关注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
[对点练]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重大的改革,二者的共同点有()①发展农业生产②实行富国强兵③选拔实用人才④加强思想控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选A①②③是两次变法的共同点,④加强思想控制只是商鞅变法的内容。
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例题](山东高考)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和史学研究方法。
第(1)问,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立新法扰民”“钱既出而差役如故”“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等,联系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即可。
第(2)问,既要看到话本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又不能过分夸大其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其史料价值需要用其他史料印证。
[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一、选择题1.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初,平民魏继忠上书,建议政府采取措施以保证“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
王安石采纳了他的建议,实施了()A.免役法B.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D.市易法解析:选D“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意思是保证商业运行的通畅,保障平民的生活,增加政府的收入。
在变法中,王安石设置了市易务,由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这样,打击了大商人对商业市场的操纵,稳定了市场秩序,也增加了政府收入。
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王安石变法一度收到了“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他在变法中实行了()A.青苗法B.免役法C.市易法D.均输法解析:选A“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意思是说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使农民不误农时,限制了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由此,可判断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3.“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A.打击大商人B.增加政府收入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D.打击高利贷者解析:选C解题时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募役法又叫免役法,由政府按每户富裕程度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4.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所针对的是()A.官僚地主逃避赋税的现象B.土地荒芜、空地增多C.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D.工商业发达而轻视农业解析:选A方田均税法针对的是官僚地主逃避赋税而实施的,故选A。
5.王安石变法中,能起到“治安、御外、节支”三种功效的军事措施是()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更戍法解析:选A保甲法规定:农民十户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这样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减轻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
故本题选A项。
6.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这说明他()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否定科举制的思想D.认为地方教育高于太学解析:选A不经科举考试就可任官反映出王安石已经认识到,科举制度不能完全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故A项正确。
7.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使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
这说明()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B.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C.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D.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解析:选C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完全表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一次胜利,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部危机,因此A、B、D三项不正确。
故选C。
8.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这主要是因为变法()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解析:选D司马光代表的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9.王安石是一位理论上的先行者,他希望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
其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以发展财政经济为核心,其理财思想和实践对后世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
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
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王安石变法四年之中,前法尚未真正落实和巩固,后法就接踵而至。
……有些地方预支青苗钱是发放实物,而归还时却要求交纳现钱,由于物价上的差异,农民可能受双重损失;有些州、县以多贷款为有功,难免出现强迫贷款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