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3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意义

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 CO2)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意义崔晓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 CO2)作为一种较新的无创监测技术,是除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以外的第六个基本生命体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已规定P ET CO2为麻醉期间的基本监测指标之一。
它具有高度的灵敏性且使用简便,对判断肺通气、血流变化及代谢变化等具有特殊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随着传感分析、微电脑等技术的发展和多学科相互渗透,利用监测仪连续无创测定P ET CO2已在麻醉、ICU、呼吸、急诊等科室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生理原理组织细胞代谢产生二氧化碳,经毛细血管和静脉运输到肺,呼气时排出体外,在产生、运输和排出过程中的任何环节发生障碍,均可使CO2在体内潴留或排出过多,并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体内二氧化碳产量(VCO2)、肺泡通气量(VA)和肺血流灌注量三者共同影响肺泡内二氧化碳分压(PACO2)。
CO2弥散能力很强,极易从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内,肺泡和动脉血CO2很快完全平衡,且无明显心肺疾病的患者V/Q比值正常,最后呼出的气体应为肺泡气,一定程度上,P ET CO2≈PACO2≈PaCO2,所以临床上可通过测定P ET CO2反映paCO2的变化。
正常P ET CO2为5%,而1%CO2约等于11Kpa(7.5mmHg),因此,相当于5KPa(38mmHg)。
物理原理CO2监测仪可根据不同的物理原理测定呼气末CO2,包括红外线分析仪、质谱仪、拉曼散分析仪、声光分光镜和化学CO2指示器等,而最常用的CO2监测仪是根据红外线吸收光谱的原理设计而成的,因CO2能吸收特殊波长的红外线(4.3μm),当呼吸气体经过红外线传感器时,红外线光源的光束透过气体样本,光束量衰减,且衰减程度与CO2浓度呈正比。
红外线检测器测得红外线的光束量,最后经过微电脑处理获得P ET CO2或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C ET CO2),以数字(mmHg或kPa及%)和CO2图形显示。
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团体标准

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团体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监测和医疗检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其中,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理指标,在临床诊断和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和统一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方法和标准,相关国际组织和专家学者联合制定了一系列的监测团体标准,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
一、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概述1. 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意义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生理监测手段,通过监测呼吸系统中的二氧化碳分压值,可以间接反映患者的呼吸功能、通气情况、代谢状态、循环情况等,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还可用于监测麻醉患者的呼吸深度和频率,指导呼吸机的调节,保护患者免受呼吸机相关的损伤。
2. 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方法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仪、血气分析仪、无创呼吸机等。
其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仪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监测设备,它能够实时监测患者呼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压值,为临床医生和护士提供重要的生理参数。
二、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团体标准为了促进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维护患者的权益和安全,相关国际组织和专家学者制定了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团体标准。
这些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备标准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仪是用于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主要设备,其性能和精度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团体标准中对监测仪的设备性能、精度、稳定性、校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以保证监测仪能够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
2. 操作标准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操作规范对于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监测人员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掌握正确的监测技术和操作流程,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监测,避免操作不当和人为因素对监测结果造成的影响。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02 )作为一种较新的无创伤监测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手术麻醉的监护中,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况,目前已成为麻醉监测不可缺少的常规监测手段。
PETC02监测的原理组织细胞代谢产生二氧化碳,经毛细血管和静脉运输到肺,在呼气时排出体外,体内二氧化碳产量(VC02 )和肺通气量(VA)决定肺泡内二氧化碳分压(PETC02)即PETCO2=VCO2 X 0.863/VA,0.863是气体容量转换成压力的常数。
C02弥散能力很强,极易从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内。
肺泡和动脉C02完全平衡,最后呼出的气体应为肺泡气,正常人PETC02疋PAC02疋paC02,但在病理状态下,肺泡通气/肺血流(V/Q)及交流(Qs/Qt )的变化,PETC02就不能代表paC02。
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测定有红外线法,质谱仪法和比色法三种,临床________ 的方式分为旁流型和主流型两类。
(1)呼气中出现二氧化碳:表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循环后从肺排出。
(2 )吸气中无二氧化碳:表示通气环路功能正常,无重吸入。
(3 )呼气时二氧化碳上升和平台波:快速上升的二氧化碳波形反映呼气初期气量足,而接近水平的平台波反映正常的呼气气流和不同部位的肺泡几乎同步排空。
(4)PETC02为定量指标,正常情况下应稍低于PETC02 。
应用及意义(一)监测通气功能无明显心肺疾病的患者V/Q比值正常。
一定程度上PETC02可以反映PaC02。
正常PETC02 为5%,而1%C02 约等于11Kpa (7.5mmHg ),因此,PETC02 为5Kpa (38mmHg )通气功能有改变时,PETC02接近PAC02和PaC02,故PETC02逐渐增高是反映通气不足,是非常迅速、敏感的指标,而特异性一般。
呼末二氧化碳分压

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一、PaCO2是监测通气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PaCO正常为4.6~6kPa(35~45mmHg),围术期病人体内的CO2产量(VO2)一般变化不大,所以PaCO2直接反映肺泡通气量变化PaCO2亦是判断呼吸性酸碱平衡的重要指标。
大于6kPa(45kPa)提示通气不足,有呼吸性酸中毒。
大于6.6kPa(50mmHg)是诊断呼吸衰竭的指标之一。
小于4.6kPa(35mmHg)提示通气过度,有呼吸性碱中毒。
测定PaCO2为有创性监测,且不能连续观察,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CO2的弥散能力很强,动脉血与肺泡气中的CO2分压几乎完全平衡。
,PaCO2≈P A CO2≈P ET CO2。
不仅可以监测通气也能反映循环功能和肺血流情况,目前已成为麻醉监测不可缺少的常规监测手段。
二、P ET CO2波形及意义正常的CO 2波形一般可分四相四段:(1)Ⅰ相:吸气基线,应处于零位,是呼气的开始部分为呼吸道内死腔气,基本上不含二氧化碳。
(2)Ⅱ相:呼气上升支,较陡直,为肺泡和无效腔的混合气。
(3)Ⅲ相:二氧化碳曲线是水平或微向上倾斜,称呼气平台,呼出气全部为肺泡气,其PaCO2变化很小,平台终点为呼气末气流,为P ET CO2值,接近水平的平台波反映正常的呼气气流和不同部位的肺泡几乎同步排空。
(4)Ⅵ相:吸气下降支,二氧化碳曲线迅速而陡直下降至基线新鲜气体进入气道。
4、异常的P ET CO2波形(1)呼气中CO2消失说明有效的肺循环和肺通气不足,或缺乏,如气管插管误入食管,通气环路接头脱落,环路漏气,钠石灰罐没有封闭,或因通气障碍所致如呼吸暂停或呼吸道梗阻,也可以见于心跳停止。
(2)吸气中出现CO2有意识地进行重吸入时,异常的或大量的出现说明麻醉环路有故障,如活瓣关闭失灵。
CO2吸收剂失效,系统新鲜气流不足。
(3)呼出气PETCO2波形异常:1、上升段延长提示因呼吸道高位阻塞或支气管痉挛以致呼气流量下,2、肺泡平台倾斜度增加,α角度增大,说明因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或气管痉挛使肺泡排气不均,如哮喘。
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

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
"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difference)通常指的是在呼吸过程中呼气末端的二氧化碳(CO2)分压与动脉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分压之间的差异。
这个差异通常以一定的数值表示,反映了肺部气体交换的效能。
在临床和生理学上,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可以用于评估肺通气和气体交换的情况,从而对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行监测和诊断。
以下是一些关于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的重要信息:
1.非侵入性监测:通过使用呼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设备,可以在
非侵入性的条件下实时监测呼气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水平。
这通
常通过呼吸机、呼吸面罩等设备进行测量。
2.正常范围:正常情况下,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应该相对较小,
因为健康人体通常能够有效地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正常范围
的数值可能在2-5 mmHg 左右。
3.异常情况:异常的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可能表明存在呼吸系统
的问题,如通气不足、通气过度、肺功能不良等。
较高的呼末
二氧化碳分压差可能与通气不足(hypoventilation)有关,而较
低的分压差可能与通气过度(hyperventilation)或其他呼吸问
题有关。
4.用途:在临床上,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的监测可用于评估患者
的呼吸状况,指导呼吸支持治疗,监测麻醉过程中的通气情况,
以及评估急性呼吸衰竭等情况。
总体而言,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是一个有用的生理参数,可提供关于患者呼吸功能的信息,帮助医护人员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
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

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是衡量呼吸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反映了人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差异,对于评估呼吸功能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与健康相关的问题。
一、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是指在呼吸过程中,呼气末端的二氧化碳分压与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分压之间的差异。
它可以通过呼吸机等工具测量,也可以通过间接方法,如呼吸率和肺活量的测量,来估计。
二、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与呼吸系统功能的关系1. 呼吸健康评估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是评估呼吸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人的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范围较小,稳定在35-45毫米汞柱。
一旦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呼吸系统功能存在异常,如肺功能受损、呼吸道阻塞等。
2. 呼吸负荷和呼吸肌耐力评估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还可以评估呼吸负荷和呼吸肌耐力。
当人体面临较大的呼吸负荷时,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将增加,这可能意味着呼吸肌群正在加大工作强度,以完成氧气的摄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通过监测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可以评估呼吸系统在应对不同负荷时的适应能力。
三、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与健康问题的关系1. 肺疾病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的异常常与肺疾病相关。
在肺气肿患者中,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通常较高,这是由于肺泡表面积减少,导致呼气阻力增加。
而在肺纤维化等肺间质疾病中,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可能降低,这是由于肺弹性降低,导致气体交换过程异常。
2. 呼吸衰竭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的异常还可见于呼吸衰竭患者。
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氧气供应不足或二氧化碳排除不畅,从而引起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代谢紊乱。
在呼吸衰竭患者中,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可能升高或降低,具体因人而异。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作为评估呼吸系统功能的指标,对于了解呼吸健康、评估疾病风险以及指导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差的正常范围以及其与健康问题的关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呼吸系统状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与进展李武静【摘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是指呼气末呼出气中二氧化碳(CO2)的浓度,以红外线法监测最为常用,分为主流式与旁流式2种取样方式,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其值受CO2产量、通气血流比(V/Q)、输注药物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现介绍监测PetCO2的原理、技术、方法,综述其临床应用(评估心肺复苏质量、确定气管插管位置、麻醉监护),在指导困难插管、指导机械通气参数调节、协助呼吸内科疾病诊断与疗效评价、院前急救、休克病人中监护、脑死亡病人的窒息试验中监护等方面应用的最新进展.【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19(017)016【总页数】3页(P1950-1952)【关键词】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临床应用;最新进展【作者】李武静【作者单位】102218,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是指呼气末呼出气中二氧化碳(CO2)的浓度,在不同程度上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有很好的相关性,是一种无创监测技术,具有直观、简便、操作快捷等特点,可反映呼吸、循环功能以及代谢状态等情况。
美国麻醉师协会(ASA)、美国呼吸治疗协会(AARC)及美国心脏协会(AHA)均将二氧化碳监护作为一种常规的指导准则和规则[1]。
近年来,除了作为监护手段之外,在许多新领域得到应用。
现介绍PetCO2测量原理与方法、影响因素,综述其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1 呼气末二氧化碳的监测1.1 原理测定PetCO2的方法包括比色法、质谱仪法和红外线法,以红外线法监测最为常用[2]。
其原理是基于CO2对4.26 μm的红外光谱的选择性吸收,由于光谱吸收与CO2浓度形成一一的对应关系,利用这种关系可通过所测量到的透射光强度来获得CO2浓度值[3]。
1.2 监测技术依据传感器在气流中的不同位置,PetCO2监测可分为主流式与旁流式2种取样方式。
呼末二氧化碳分压.

产量增加,ETCO2增高,波幅变大, 6、 ETCO2迅即下降至零,及时发现和处理。休克、心
跳骤停及肺空气栓塞或血栓梗死时, 7、 ETCO2也有助于判断心肺复苏的有效性。
(2)维持正常通气量
全麻期间或呼吸功能不全使用呼吸机 时,可根据PETCO2来调节通气量,避免 发生过度通气或者通气不足,造成低或高 碳酸血症。
(3)确定气管的位置
目前公认证明气管导管在气管内的正确判断方法 有四种:
1、肯定看到导管在声门内. 2、看到PETCO2的波形。 PETCO2对于判断导管位置
(4)Ⅵ相:吸气下降支,二氧化碳曲线迅速 而陡直下降至基线新鲜气体进入气道。相当 于D ~ E段。
正常呼气末CO2波形
AB段:吸气基线,B,是呼 气的开始部分
BC段:呼气上升支,陡直, 为肺泡和无效腔的混合气,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 管痉挛者呼气上升支缓慢上 升
CD段:呼气平台,呈水平形, 是混合肺泡气
一、概 述
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作为一种较新的 无创伤监测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手术麻 醉的监护中。
定义:呼气终末期呼出的混合肺泡气含有 的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或浓度(CETCO2 )值 (1%CO2≈ 7.5mmHg) 。
正常值: 分压35~45mmHg(4.67 ~ 6.0kPa) 浓度CETCO25%(4.6% ~ 6.0%)
(1)监测通气功能
PaCO2与PETCO2的差值ADCO2,正常患者差 值ADCO2<5mmHg [1] ,因此正常人 PaC02≈PAC02≈ PETCO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作为一种较新的无创伤监测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手术麻醉的监护中,它具有高度的灵敏性,不仅可以监测通气也能反映循环功能和肺血流情况,目前已成为麻醉监测不可缺少的常规监测手段。
●PETCO2监测的原理组织细胞代谢产生二氧化碳,经毛细血管和静脉运输到肺,在呼气时排出体外,体内二氧化碳产量(VCO2)和肺通气量(V A)决定肺泡内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即PETCO2=VCO2×0.863/V A,0.863是气体容量转换成压力的常数。
CO2弥散能力很强,极易从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内。
肺泡和动脉CO2完全平衡,最后呼出的气体应为肺泡气,正常人PETCO2≈PACO2≈paCO2,但在病理状态下,肺泡通气/肺血流(V/Q)及交流(Qs/Qt)的变化,PETCO2就不能代表paCO2。
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测定有红外线法,质谱仪法和比色法三种,临床常用的红外线法又根据气体采样的方式分为旁流型和主流型两类。
(1)呼气中出现二氧化碳:表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循环后从肺排出。
(2)吸气中无二氧化碳:表示通气环路功能正常,无重吸入。
(3)呼气时二氧化碳上升和平台波:快速上升的二氧化碳波形反映呼气初期气量足,而接近水平的平台波反映正常的呼气气流和不同部位的肺泡几乎同步排空。
(4)PETCO2为定量指标,正常情况下应稍低于PETCO2 。
●应用及意义(一)监测通气功能无明显心肺疾病的患者V/Q比值正常。
一定程度上PETCO2可以反映PaCO2。
正常PETCO2为5%,而1%CO2约等于11Kpa(7.5mmHg),因此,PETCO2为5Kpa (38mmHg)通气功能有改变时,PETCO2接近PACO2和PaCO2,故PETCO2逐渐增高是反映通气不足,是非常迅速、敏感的指标,而特异性一般。
当PETCO2与PaCO2存在差值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下降,由于通气不足的临床表现不敏感,也无特异性,故PETCO2波形的辅助诊断价值较高[3]。
其多数由于VT设置偏小。
也可能是回路漏气等原因。
●(二)维持正常通气量全麻期间或呼吸功能不全使用呼吸机时,可根据PETCO2来调节通气量,避免发生通气不足和过度,造成高或低碳酸血症。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的优点与不足优点:①监测清醒病人自主呼吸时经鼻导管采样测定的PETCO2,并未受到鼻咽部死腔气体的存在而影响其结果,在非封闭条件下PETCO2亦能准确评价PaCO2,达到无创连续监测肺功能通气、换气的目的。
②可用于非气管插管的病人,特别是小儿,能连续监测危重病人的PETCO2,可减少抽取动脉血的次数,减少病人的痛苦。
③不仅可以连续监测肺通气、换气功能,而且能反映循环、代谢功能的改变。
④简单易学,不需要特殊的技术。
不足严重心肺疾病、采样管堵塞及呼吸频率等均可影响PETCO2的测定。
●①心肺严重疾病患者V/Q 比例失调,Pa-ETCO2差值增大,经鼻氧管采样测定的PETCO2不能作为通气功能的判断指标,需同时测定PaCO2作为参考。
●②采样管可因分泌物堵塞或扭曲而影响PETCO2的监测结果。
●③若呼吸频率太快,呼出气体不能在呼气期完全排出,同时CO2监测仪来不及反应,均可产生PETCO2的监测误差。
●④旁流式CO2监测仪可因气体弥散、采样管的材质和气体样品在管中暴露的长度(与气体流速和采样管长度有关)等引起误差。
总之,PETCO2监测在临床麻醉中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报警系统,临床麻醉涉及面广,病情复杂,合并症多,借以能及时,准确地变化一些意外及严重并发症,从而避免严重缺氧性损害的发生,能极大地提高手术麻醉的安全性,使患者受益,同时也保护了工作人员自身的医疗安全,PETCO2监测技术将渗透到各个学科,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心电图监测的意义☐围术期ECG连续监测的目的与意义:⏹持续显示心电活动⏹持续监测心率变化⏹持续追踪心律,及时诊断心律失常⏹持续观察ST-T改变⏹监测药物及操作对心脏的影响⏹判断心脏起搏器的功能心电图电极替代无创脑电双频指数仪电极的麻醉监测顾恩华赵娟作者单位: 300020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天津市眼科医院麻醉科无创脑电双频指数( BIS) 仪可反映麻醉用药的意识水平, 保障患者全身麻醉的安全[ 1] , 但其钮扣式电极片仅能一次性使用, 且价格较高, 从而影响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天津市眼科医院于2007 年3- 12 月应用心电图电极替代无创脑电BIS 仪电极, 可较好地用于临床麻醉的监测,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选择择期行眼外科手术的患者60 例, 男36 例, 女24 例, 平均年龄为( 42 23) 岁( 其中年龄! 14 岁为儿童) 。
随机分为心电图电极组( ∀组) 及无创脑电BIS仪电极组( # 组) , 每组30 例。
1. 2 麻醉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
术前30 min肌内注射盐酸戊乙奎醚( 长托宁) 0. 5~ 0. 8 mg。
静脉恒速推注咪达唑仑0. 05 mg/ kg 、芬太尼1. 5 g / kg、丙泊酚1. 5 mg/ kg行麻醉诱导, 待BIS< 50 时, 置入喉罩。
再静脉恒速推注咪达唑仑4 mg 、芬太尼0. 1 mg 和丙泊酚200 mg混合液, 以微量泵8~ 16 mL/ h静脉输入作麻醉维持。
根据无创脑电BIS 仪监测的BIS 值及手术操作步骤调整输液速度, 维持BIS 为50 5。
1. 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安置电极后至显示BIS 数值的时间、麻醉前BIS 值、术中BIS 值、安置成功与失败例数( 未显示出BIS 数值者为失败) 及术后随访术中知晓情况。
1. 4 操作步骤成人与儿童操作相同。
衔接A2000XPTM型脑电BIS 仪( Aspect Medical Systems, Inc, Newton, MA) , 以专用砂纸打磨成人患者的前额皮肤( 儿童因皮肤细嫩无需打磨) , 以75%乙醇棉球脱脂, 待皮肤干燥后, 按使用指南所示的位置, 粘贴并按压监测电极,直至显示出BIS 数值。
1. 5 改进心电极无创脑电BIS 仪电极为一次性专用电极, 分为钮扣式和连体片式, 本研究为钮扣式电极, 本市医院收费价格为378 元/ 个, 两电极中心距离为300 mm, 大小为28 mm ∃ 30 mm。
心电图电极( 美国Germany 公司生产, 型号为H 92SG) 亦为钮扣式电极, 本市医院收费价格为2. 7 元/ 个, 大小为48 mm ∃ 34 mm, 因其面积较脑电仪电极大, 替代使用时易出现电极相互重叠而影响监测效果, 尤其对于儿童患者, 故裁剪其边缘, 改大小为30 mm ∃30 mm, 基本与无创脑电BIS 仪钮扣式电极的大小吻合。
1. 6 统计学处理定量资料以x- s 表示, 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t 检验; 定性资料以百分率(%) 表示, 采用2 检验。
3 讨论无创脑电BIS 主要反映大脑皮质的兴奋或抑制状态,BIS 值与镇静、意识、记忆呈高度相关性, 其不仅与正常生理睡眠密切相关, 还能很好地监测麻醉深度中的镇静成分[ 1] 。
根据BIS 监测结果能精确地进行麻醉给药, 使麻醉更平稳。
其优点为: % 指导镇静药的使用; & 确保术中无知晓、术后无记忆; ∋提供苏醒程度及拔管( 或拔除喉罩) 的指征;( 可用于特殊检查、门诊手术, 能缩短术后留院观察的时间, 临床应用十分广泛[2] 。
无创脑电BIS 仪监测已被中华麻醉学术会( 2005 年) 指定为全身麻醉必备的监测仪器, 但其专用的电极需进口, 且为一次性使用, 价格昂贵, 使患者的医疗费用增加, 因此限制了其在临床的使用。
国外学者[23] 应用心电图电极替代BIS 专用电极, 在同一患者的头部同时安置心电图电极及无创脑电BIS 仪专用电极片, 分别连接2 台型号相同的无创脑电BI S 监测仪, 麻醉方法相同, 术中无创脑电BIS 仪专用电极和心电图电极的BIS 值分别为37. 3 6. 0 和38. 7 6. 0( P >0. 05) , 测定感应电阻抗分别为( 1. 5 0. 3) 和( 5. 42. 0) k ( P < 0. 05) , 结果显示无创脑电BIS 仪专用电极所测数值略低于心电图电极。
上述文献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临床观察效果与文献报道相似, 两组术前、术中BIS 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值均> 0. 05) 。
由于心电374 Shanghai Med J, 2010, Vol. 33, No. 4图电极存在额外的损耗, 且其安置时间较无创脑电BI S 仪专用电极稍长, 故心电图电极不能完全替代BIS 专用电极。
国外学者测试心电图电极的阻抗高于无创脑电BIS仪专用电极, 这是由于导电性能的差异而导致安置电极后至显示BIS 数值的时间不同。
失败病例均为60 岁以上的患者, 可能与患者皮质层角化严重、操作者打磨皮肤较轻、脱脂皮屑不彻底、乙醇未干或皮肤潮湿等因素有关。
目前脑电图电极有针式、盘式、粘贴式和帽式4 种。
针式电极易安置, 但不稳定, 阻抗高, 有损伤; 盘式电极稳定, 阻抗小, 有轻微损伤, 但较难安置; 粘贴式电极无损伤,较易安置, 阻抗及稳定性介于上述两种之间; 帽式电极最易安置, 较稳定, 阻抗较小, 创伤小。
粘贴式电极与心电图电极相似, 镀银盘式电极是较理想的电极, 电极盘与皮肤之间加少许导电膏, 阻抗小, 可得到高质量的脑电图[ 2] 。
依照上述的理论观点, 本研究选择心电图电极, 其具有无创、易安置、稳定和阻抗较小的特点, 且导电性能及黏附力强。
BIS 监测电极不能随意安置, 标准化的电极安置可提高重复性, 规律地放置可增加脑电与大脑皮质活动的相关性。
进口的BIS 仪钮扣式电极为一体化, 每个电极之间的距离固定, 本研究中∀组应用4 个单个心电图电极, 使用时需测量每一电极的间距。
心电图电极具有无创、易安置、稳定和阻抗较小的特点, 经改制后可替代无创脑电BIS 仪钮扣式电极, 其临床效果可满足临床麻醉的需求, 使麻醉技术进一步提高, 且价格低廉, 可使BIS 仪监测在临床麻醉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