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与乡土中国共25页
乡土中国-费孝通

《乡土中国》由费孝通先生所著,这本书,不是对一个乡村的具体素描,而是提炼出一些中国基层社会的特具体系,这个体系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中的,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
可以说,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创作。
第一部分,乡土本色。
说乡下人“土气”,暂且不说这话的褒贬成分,就这个“土”字却是极好地说明了乡下人的特色。
这个“土”基本意义指的是泥土,泥土是乡村人最珍贵最亲密的所在,他们依赖着泥土而生活,祖祖辈辈都向土地讨生活,这种与土地的联系深深根植在乡村人的血液中。
农民的孩子,即使洗脚上田了,也舍弃不了这种向土地讨生活的传统。
因为土地不能移动,所以种地的农民就像半身插入了土里,行动不得,一代一代地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下去。
当然,就像一棵老树的种子会被风带到其他地方开始新的生命过程一般,这块土地上的后代,也会找到新的土地,开拓新的家族殖民地,而老祖辈就像老树一样,根扎在最初的那块土地上。
中国农民大多聚村而居,一是耕作的需要,如修水渠灌溉需要合作。
二是安全的需要,人多易于保卫。
三是家族繁衍的结果,兄弟继承祖上家业,一代代发展起来一个村落。
这是为什么很多中国很多乡村村落都是整个村的人同一个姓氏,因为都是同一个宗族的。
由于人口流动率小,村落之间往来疏少,各自成一个相对孤立的社会圈子,所以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这种社会圈子,是一个充满熟悉人的社会,人们平素接触的都是从一出生就认识的人,就像我们的父母兄弟般。
而这种熟悉,是从时间、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里可以用《论语》里的一句话来概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感觉,“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因为这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从这种熟悉里面得到信任,这种信任是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候的可靠性。
这也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因为只有根植于一块土地上不轻易迁移的乡村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里,从容地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就像母亲熟悉自己的孩子一般。
浅析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从 儒 家 的 伦 理 角度 来看 , 乡 土 中国 的最 主要 的两 个 特 征 就 是 “ 差 序格 局 ” 与“ 礼治秩序” 。 在 乡土 社 会 中 , 社 会 往 往是 重 视家族 , 重 视道德 , 重 视 教 化 式 的 长 老 统 治 的 。在 乡 土社 会 中 , 人 与 家 庭 的关 系 以及 人 与 社 会 中其 他 人 的关 系 ,形 成 的 是 一 种 差 序 格 局 。所 谓 差 序格 局 , 是 区 别 于 西 洋 社 会 的团 结格 局 的 。“ 我 们 社会 中 最 重 要 的 亲 属 关 系 就 是 这 种 丢 石 头 形 成 同心 圆波 纹 的性 质 ” 差 序 格 局 中 的 人 们 , 往 往 以 自 己为 中
一
乡土 中 国 的本 色 “ 乡土本色 ” 可 以作 为 整 本 书
.
中国 的本 色 就 是一 个 乡 土 社 会 。 而 且 这 里 的 乡土 社 会 , 不 只 是 简 单 的 农 村 社会 , 还包括在社会阶层和乡 土 社 会 中 流 动 的整 个 中 国 人 的本 色。 二. 乡土 中 国 最 主 要 的 两 个 特
促 进 乡 土社 会 的发 展 , 还 是需 要 改 善 这些 现 象 。
指 泥 土 。 乡下 人 离 不 了泥 土 , 因 为 在 乡下 住 , 种 地 是 最 普 通 的谋 生 办 法。” … 作 为 一个 乡下 人 , 我 可 以切 身 的 体 会 到 那种 热 爱 土 地 的感 觉 , 对于生于乡土 , 长 于 乡土 的 我 们来 说, 泥土 是可贵 的, 我 们 粘 着 土 地 生长 , 世 世 代代 的延 续 。
的总括, 从“ 乡” 和“ 土” 两 个 方 面着
《乡土中国》PPT课件

长老统治的前提和礼治一样,都是传统可以有效
的应对生活问题。
2021/3/25
授课:XXX
11
八、无讼
在乡土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
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
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
在的习惯,维持秩序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在于
内在良心。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人主持大局,以礼制
一个家族在同一块地方耕种多年,土地不再够用,便
有人脱离村庄,去寻找新地。在新的地方安下家来,
也仍和老家保持血缘关系,因而有籍贯之说。但亲戚
也不过“体外之己”,因而并不宜发生经济关系,因此
村里人都通过外村人交易,外村人也往往成为一村之
商家。陌生间的交易就需要契约,地缘是契约社会的
基础,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
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人与人的关系上,成了
一个熟人社会,一个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个 有机的礼俗社会,存在一种有机的团结。
2021/3/25
授课:XXX
5
二、差序格局
西洋社会的格局,有如捆柴,是团体格局。 中国的格局,有如石头丢进水面泛起的涟漪,每 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是一个差 序格局,伦的格局。每个人的网络,都有个自己作中 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相同,网络的范围,依中心 势力的大小而定,富有伸缩性。
授课:XXX
9
六、礼治秩序
法治秩序是靠国家权力维系的,礼治秩序是靠传
统维系的。礼是传统,传统是祖祖辈辈在生存中总结
出来的经验,它存在于变动不快的社会之中,因为世
世代代尝到这些的好处,这些经验就被作为社会公认
的行为规范存留下来,人自觉服礼。
差序格局的消解与团体格局的创造

‚差序格局‛的消解和‚团体格局‛的创造—傅斯年心中的个人和社会一、传统中国是一个“差序格局”型的社会。
根据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卓见,传统中国是一个“差序格局”型的社会。
所谓“差序格局”,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格局中,人与人的关系就像石头扔进水中形成的同心圆波纹。
费孝通说:‚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二十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了。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论市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25页)在这样一个波纹型的格局中,“己”是中心,是伦理关系的出发点,这里的“己”对应于儒家伦理中的“修身”,顺着修身,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像是水纹一圈圈往外推。
而“己”就是在推的过程中与家、群、朝廷发生关系。
儒家的伦理纲常基本上可以反映在这样一个“等差格局”中。
孔子讲“仁爱”,其实是一种有等差之爱,而不同于墨子的“兼爱”。
例如,礼记祭统中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等差。
并且,从字义上看,“伦”就是指“相次的水文”。
因此,儒家的伦理就是人与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
尽管如此,儒家的差序概念是有一个中心的,这个中心便是家庭。
儒家五伦中,父子、兄弟、夫妻三伦均与家庭有关,而君臣、朋友二伦可视为父子、兄弟关系的泛化。
金耀基也指出:传统中国其实是一个家本位的社会,他引用哲学家冯友兰的话说: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制度中,所有一切社会组织,均以家为中心,所有一切人与人的关系,都须套在家的关系中,在旧日所说五伦中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于家的伦理已占其三。
其余二伦,虽不是关于家者,而其内容亦以关于家庭的伦类推之。
费孝通《乡土中国》赏析 详细

费孝通《乡土中国》赏析费老离开尘世已有经年。
华文出版社出版的“东方赤子·大家丛书”中曾有《费孝通卷》,卷中有《乡土中国》。
书的封面印有费老的头像,雍容富态,宛若活佛。
记得第一次从图书馆借来此书时,塑封的书皮已是纸膜两开,鼓皱纵横,足见阅者甚众。
依然记得初次的阅读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根本就没有我预想中读名著的那种惬意。
《乡土中国》中的第一篇《乡土本色》,让我找不着感觉。
文章一开始就是:“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的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乡土本色》)“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开门见山,突兀其来,已让我猝不及防。
接着的叙述我感到了一种不畅:“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一句中用了两个“上”字不说,而且“社会”用了“长出”来表述,且加了“曾”来限定。
这段让我头疼的文字后,正想看这“很特殊的社会”特殊在哪儿,不料文章按下不表,笔锋一转,“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
并说“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然后娓娓叙述乡下人的土气、泥土、种地和“向土里讨生活的传统”。
由种地而农业,“农业和游牧业或工业不同”,由于“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侯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读到这里,我的感觉是在看一篇散文或者随笔,这与我几乎成型的对学术论文的看法相去甚远。
该文随后论及并提出一个在学界影响很大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
又以社会学为据将社会两分为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后,进而指出,“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乡土中国》-ppt课件

到了现代,我国出国搞外交,也不忘记在大使馆里种菜。卢旺达的中国驻馆大使孙树忠告诉 记者,在卢旺达,由于当地物资贫乏,其物价水平十分高昂。为了节约开支,使馆工作人员常常 自己种菜,丰衣足食。中国维和部队在外,也会用自己带去的种子种植蔬菜,南瓜、黄瓜一样也 不落下。蔬菜成熟之后,还能从终日的罐头饮食中解放出来,品尝一下来自家乡的味道。
坦桑尼亚援建期间,援建人员白天工作,晚上就自力更生学习种菜。到了伊拉克,满地的骆 驼刺和盐碱地,中国人却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种菜的方法。
中国人在南极尝试无土种菜,在电影《地心引力》里,天宫号空间站也种满了小麦和水稻。 在科幻作品《三体 死神永生》中,云天明的脑花在三体人的船上种菜,中国还在实验太空种菜, 并称已经成功,该种菜技术可应用于潜艇航母,也就是说,在潜艇航母上,中国人也能种菜。
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 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 般。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现象探究三:“乡下人”村)是我生命中最深沉而又最痛苦的情感, 我无法不注视它,无法不关心它,尤其是,当它,及千 千万万个它,越来越被看作中国的病灶,越来越成为中 国的悲伤时。
四
为什么要阅读《乡土中国》?
现象探究一:中国人对种菜有多执着?
中国人实现首次在太空种菜 城市里阳台上的菜
中国人的种菜天赋,已经征服全世界!
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最厉害的是什么?不是便捷的移动支付,也不是刚柔并济的中国功夫,
而是中中国国人人种的菜种,菜在天全赋世。界中都国是人出的了种名菜的天强中赋悍到国。底人有的多夸种张菜?情结,饱含着人民对土地和 有人问为什么西方古代航海船队经常得自坏然血的病,热而爱中,国烙船队印就在没中有相国关人记的载心。其灵实最答深案处并不。
《乡土中国》费孝通课件

乡村治理手段相对简单,缺乏科技支 撑和智能化应用。
现代化进程对乡村治理影响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01
现代化进程加速了乡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对乡村治理提出了
新的挑战。
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
02
随着乡村经济的转型和产业升级,乡村治理需要适应新的经济
发展需求。
科技应用与信息化
03
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应用和信息化手段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
当代青年应该关注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了解农民的需求和诉求。可
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深入了解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
,为农民提供帮助和支持。
02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青年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乡土中国》中
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学习、宣传和实践等方式,将中华优
学术成就
费孝通先生一生致力于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在乡村社会 、民族研究、文化变迁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的代表作 《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对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乡土中国》创作背景及目的
创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乡村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费孝通 先生深感乡村问题的重要性,决定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了解乡村社会的 实际情况。
国际化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展示和传播中国乡土文化的独 特魅力。
多元文化发展
尊重多元文化,促进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乡土
文化的多元发展。
04
乡村治理与现代体单一
当前乡村治理主要依靠基层政府,缺 乏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参与。
治理手段落后
治理资源匮乏
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治理资 源投入不足,制约了治理效能的提升 。
《乡土中国》 ppt课件36张

乡 土 中 国
乡
7男女有别
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量是一个事业社 群,凡是做事业的社群,纪律是必须维 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这里我们碰着 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了,而 感情定向一词是指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 方向。
土 中 国
part5
part6
part7
part8
➢ 章节分析
土 中 国
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波纹一般,由自已延伸
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
划分亲疏。
part4
part1
part2
part3
➢ 章节分析
• 1、在中国,由“私”引起的社会问题很普遍,“私”与 “差序格局”密切相关。
“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 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
• 3、文化性规范不如成文的政治性规范稳定,因 此在社会变迁中需要年长者的维系。
乡 土 中 国
乡
12血缘和地缘 长幼权力差别形成了血缘社会个人权利义务不同
土 中 国
的基础,这种基础与生俱来不可选择。
“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 足以引起破坏秩 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 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乡 土 中 国
乡
8礼治秩序 “人治”与“法治”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法
土 中 国
律可依据,而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
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part5
• 2、与西方社会界限分明的“团体格局”不同,中国的“差 序格局”下,团体的界限并不清晰,无论是在亲属关系还是 地缘关系中,团体以个人为中心,其覆盖范围是任意的,正 如投石入水激起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