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与乡土中国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2篇)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韩寒的一句著名的语录是这样的:“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
”我看到这句话的不仅觉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时另我们自己都感到费解。
确实,每个国家都有着一套自己独有的文化体系,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中国的人情社会,即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世方式让注重平等的西方人感到困惑。
而西方人的一视同仁也让中国人觉得有些缺乏人情味。
作为中国人,我对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感到熟悉,但有时也会心生疑惑,为何中国人会有这些特点?《乡土中国》描绘出了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支配着生活各个方面的体系。
因为是初次阅读,我对于书中的内容真正理解的不太多,某些观点也是让我觉得似懂非懂。
但本书描绘的体系解答了我对中国一些社会现象的困惑,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中过于西方的那些文化社会差异在我看来也更容易理解了。
中国的人情社会有时也会令人感到苦恼。
走出社会靠人脉,办事注重人情关系,这些现象时常让我对将来走出社会参与社会竞争感到一丝压力,光靠个人的奋斗还不足以使自己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有时也会感叹中国人为什么无法像西方人那样公平地靠个人实力竞争。
《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两文中,作者费孝通先生论述了中西社会格局的差异,并从这差异出发解释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他人的不同道德观念。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与他人发生关系,是以自己为中心,如波纹般一圈一圈向外层推出,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圈子内,与中心的关系密切程度当然不同。
因而,中国人无法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程度处于不同圈子的人一视同仁。
而西方人的观念中,个人是依托自己属于的团体而与这个团体内的人发生相互联系的。
同时他们信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因而他们认为对每个人一视同仁是理所当然的。
相比之下,中国人对待他人时更注重关系的亲疏程度,所以就会对于自己关系更密切的人给予更多关照。
人情社会有时令人伤脑筋,但不得不承认从另一方面来说它又是合理的。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1. 引言1.1 费孝通及其著作简介费孝通,生于1910年,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民俗学家。
他曾在北平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理解。
费孝通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乡土中国》,这部著作是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乡村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通过对中国乡村生活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乡村社会固有的特点和规律。
他认为,乡村社会是一个由亲情、乡情和信仰构成的社会网络,这种传统的社会关系在中国农村中至今仍然保留着。
费孝通指出,要想有效地治理乡村社会,就不能简单地套用城市社会的治理模式,而必须充分理解和尊重乡村社会的特点,为乡村社会提供相应的治理机制和政策支持。
通过《乡土中国》,费孝通深刻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为我们理解和治理新时代乡村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1.2 《乡土中国》的重要性费孝通的著作《乡土中国》是中国现代社会学的经典之作,在乡村社会治理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深入剖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和规律,呈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社会生活现象。
《乡土中国》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乡村社会治理领域,《乡土中国》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帮助我们揭示乡土社会的独特特点和内在机理。
通过对乡土社会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工作的开展。
《乡土中国》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为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
在当前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新形势下,我们可以从《乡土中国》中汲取智慧,探索符合实际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和路径。
《乡土中国》作为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品,在乡村社会治理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更在于对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费孝通与乡土中国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
费孝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这些思想 在乡土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费孝通认为,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价值,如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 这些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生育制度》
总结词
探讨了中国传统生育制度的特点和演变,以及生育制度与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详细描述
在《生育制度》中,费孝通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生育制度的特点和演变。他分 析了生育制度与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传统 文化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但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未来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 传承,让乡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的活力。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
未来的乡村发展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 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个人感悟与思考
社会影响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 的学术资源。
学术评价
学术界对《乡土中国》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它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社会改 革和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Part
03
费孝通与乡土中国研究
研究方法与特点
实地调查
费孝通在研究乡土中国时,深入 农村进行实地调查,通过与当地 居民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 生产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情况。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非连续性文本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乡土中国》中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几篇文章,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以“己”为中心,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不断推衍出去的同心圆,这就是“差序格局”。
无论是民间还是绅士,这条伦理道德秩序都是共通的。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是一条通路。
《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
”而且重要的是,“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他强调:“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线。
”这意味着在他看来,这个“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层次差等在当代社会仍旧需要延续下来,不过相对应的转变是“国”从皇帝之家转为“民族”之家。
对于这个转变费孝通在这里没有进一步延伸,不过,单纯从血缘的角度并不足以解释最基本的经验事实,就是任何社会的人群居处,总是得与“别人”交往,简单说就是得有联姻的基础;若只有“差序格局”,那么除非出了九族,不然没有婚姻的可能。
近的如邻里,远的如不同民族,其中的关系要比这复杂得多。
(摘编自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乡土中国》)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
作为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
差序格局中的“序”,即有等级之意。
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
“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
“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形塑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乡土中国》费孝通课件-2024鲜版

02
乡土社会结构与特点
2024/3/27
7
乡土社会基本结构
01
02
03
熟人社会
乡土社会中,人们基于地 缘和血缘关系形成紧密的 社会网络,彼此熟悉,相 互依赖。
2024/3/27
差序格局
乡土社会中的关系以自我 为中心,按照亲疏远近的 原则向外推展,形成差序 格局。
礼治秩序
乡土社会注重礼仪和规矩 ,通过礼俗、习惯等方式 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2024/3/27
乡土社会的礼俗对人们的行为规范、价值观 念、文化传承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是乡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03
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
2024/3/27
11
传统乡土文化元素
乡土景观
包括自然山水、田园风 光、村落形态等,是乡
土文化的重要载体。
2024/3/27
乡土建筑
传统民居、庙宇、祠堂 等建筑形式,体现了乡 土社会的历史与文化。
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2024/3/27
土地利用
城市扩张占用大量乡村土地,耕地 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文化冲击
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导致 乡村传统文化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20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介绍
产业振兴
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提 高乡村经济实力。
生态振兴
加强乡村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提升 乡村生态品质。
乡土民俗
包括节庆活动、婚丧嫁 娶、民间艺术等,反映 了乡土社会的风俗习惯
与信仰。
12
乡土语言
方言、俚语等语言形式 ,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
要工具。
当代乡土文化传承途径
01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组成中国社会成员最广大的群体就是农民。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给我们留下的刻板印象。
近几年中国政治提出注重三农问题。
农民、农村、农业开始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虽然很多方面大家都在重视三农问题,但真正关注整个乡土风情人文理论性的知识探讨并不多。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呕心沥血之作。
它不仅是一本理论性的乡土风情生活著作,也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
其中不乏许多名篇,它们给中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提供了许多参考意见。
费孝通教授的一生并不是传奇的一生,但却做出了不朽的成绩。
_年费孝通教授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
_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后来在许多大学从事教学、研究的工作。
作为社会活动家,费教授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
看来他不仅在文学界和社会界有着非凡的成绩,在政治上也有所作为。
《乡土中国》第一段开篇就给我们谈到了乡土本色这一概念。
作者开篇就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说中国社会虽然有很多阶层,但农民群众在社会成员中占非常大的一个比例。
这样,中国社会在某一特定说法下就是乡土社会,中国社会的性质就带有乡土性。
乡土本色似乎是纯朴,自然的代名词。
虽然费孝通先生在_年去逝,但他在晚年依然有高的学术成就。
晚年的费孝通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费老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看法的提出旨在提醒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
费孝通《乡土中国》简介

费孝通《乡土中国》简介费孝通是中国现代社会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领域的名人。
他以其《乡土中国》一书被誉为中国乡土社会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奠定了他不朽的地位。
本篇文档将为您介绍费孝通及其所著《乡土中国》的简介。
一、费孝通的生平费孝通为1901年生于四川省罗江县的一个乡村家庭。
早年曾在成都学习西洋文学和社会学,并于1923年入读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
此后,他曾任教于多所知名学校,包括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并担任过国际劳工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组织的高级官员。
他一生致力于探讨中国社会变革、乡村社会及农民问题,并创作了多部经典著作。
1955年,他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成为名副其实的民主派代表人物。
1983年,费孝通在加州逝世,享年82岁。
二、费孝通的学术成就费孝通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中国社会变迁与乡村社会研究领域。
在乡村社会研究方面,他主要关注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变迁等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降低他对于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了解。
在中国社会变迁方面,费孝通独辟蹊径地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解读中国社会的变革,并且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
他曾多次获得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要奖项,并被誉为中国社会变迁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乡土中国》简介《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由他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写作,历时20年完成。
书中内容主要围绕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婚姻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使用了大量实地调研的数据,并特别关注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经验。
费孝通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各种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揭示,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观点,使得传统农村社会的研究得到了一次真正的突破。
《乡土中国》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乡土社会结构”,讲述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社会阶层划分和社会等级制度;第二部分是“乡土生产方式”,主要关注中国传统农村的生产结构和生产组织方式;第三部分是“乡土家庭结构”,讲述了家庭在传统农村社会中的地位和家庭成员角色的变化;第四部分是“乡土精神文化”,探讨了乡村社会与宗教、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赏析《乡土中国》

赏析《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剖析,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社会的独特视角。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关于中国农村的一手资料。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特征,为我们理解和研究中国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2. 文化观念与社会结构:
《乡土中国》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对于家族、亲属关系和礼俗的重视程度远超过个人的权利和利益。
这些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对于中国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人际关系与社会互动:
费孝通先生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人际关系的分析,揭示了中国人的交往方式和社会互动特点。
他认为,中国农村社
会的人际关系主要以亲属关系为基础,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注重面子、人情和互惠互利。
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4. 乡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农村社会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探讨了乡土社会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转型,以及这种转型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乡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需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引入现代化的制度和理念。
总之,《乡土中国》是一部深刻揭示中国农村社会特点和变迁的经典之作,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乡土本色》为全书的背景探 讨了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
该 书 内 容 结 构
第二、三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 探讨了文字对乡土社会的不适应性。 四到七篇论述了差序格局对于私人道 德、家庭甚至男女关系的影响。 八到十一篇探讨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政 治运作。 十二到十四篇探讨的是乡村变迁。
第一篇
乡土本色
文章从“乡”与“土” 的社会特征以及人与空间、 人与人的关系入手来谈论了 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 形成。
原文节选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 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 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 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 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乡土中国》
该书于1947年出版, 应当时《世纪评论》之 约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 章组合而成。 此书不是一个具体 社会的描写,而是对中 国传统社会的深刻剖析, 并且从具体社会里提炼 出了令人赞不绝口的社 会学概念。
相关书评
★大家小书,即大家写给大家的小书。
★学术在《乡土中国》里摆脱了贵族的角色, 实现了平民化和大众化,真正让大多数人得到 了教育 。
读经典 学习农村社会学
何 谓 经 典 著 作 ?
即经久不衰的典范、权威之作。
费孝通 与《乡土中国》
费孝通(1910--2005)
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 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 基人之一。代表作有《江村经济》(1939年, 英文)、《乡土中国》(1947年)《生育制度 》(1947)《乡土重建》(1948)等。
“乡土性”指的是地方性、土重 迁、求安稳安、朴实、信任、从心 所欲、保守、循规蹈矩、小农意识 等。
第三篇
差序格局
此篇讨论的对象不限于乡 土社会,而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即普遍犯“私”的毛病的社会 结构根源。
西方社会的格局,有如捆柴,是团体格局, 而中国的格局,有如石头丢进水面泛起的涟漪,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 是一个差序格局,伦的格局。每个人的网络都 有个(自)己作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相 同,网络的范围,依中心实例的大小而定,富 有伸缩性。 团体格局之下,一是平等观念,团内分子 是平等的,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二是宪 法观念,团体只能在个人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 上控制个人,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差序格局之 下,只有以(自)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公和私 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 以说是公的。
土气
聚村 而居
地方 性
种地 为生 离不了 泥土
不流 动
熟悉
土地 是命 根
受到土 地的束 缚
熟人 社会
泥土
土气
土
命根
具体的 时空坐落
家乡 故乡
乡
• 地方文化 • 衣锦还乡 • 告老还乡
• 安土重迁 • 入土为安 • 小农意思
土
小 结
乡土社会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说 是世代定居即不流动,在人与人的 关系上是面对面的熟人社会,是有 机的礼俗社会。
格局的伸缩
《乡土中国》是在这基础上的成果,它通过深入的调查,对乡村社会结构提供了深入描述,仿佛是一幅中国农村的社会素描,在理论概括中穿插着有趣的生活细节。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 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 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 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是属于一定 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 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 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 些单位就是团体……我们不妨称 之为团体格局。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 迁移是变态。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 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 会。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 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 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本社会学著作在语言 和理论上胜过这本薄薄的小书。 ★费孝通因为《乡土中国》的出版和畅销而成 为美国《时代》周刊1948年某一期的封面人物。
《乡土中国》目录
• • • • • • •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 • • • • • •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